青海民和阳洼坡遗址试掘简报

青海民和阳洼坡遗址试掘简报

青海省文物考古队

青海省民和县阳洼坡遗址,是1955年发现的[1],它是青海省境内唯一的一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遗址,也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最西端。为了究清这个遗址的内涵,我们在1980年4月组成发掘小组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

一、遗址的情况和文化层

阳洼坡遗址位于阳洼坡村东约1.5公里,寺滩村西约0.5公里,马营河北岸高出河床约40米的第一台地上。遗址东西长350米、南北宽80米,中间被一南北向的小沟分割成东西两区。近年来因平整土地,将东区北部推去了原来的覆盖层;西区推得较深,第一文化层完全被破坏,地面布满了碎陶片和居住面的碎块。我们在西区开了2条探沟、3个探方,在东区开了1条探沟,27个探方,共计揭露面积850余平方米。这里的文化堆积除耕土层外基本上分为两层,上层为黄褐色土,下层为深褐色土并大部分夹有红烧土块和灰土。文化层厚度一般在20~50厘米。上下层的包含物除了下层的彩陶比上层多些,其他则无大的区别。上下层都发现有相同的柱础、灶及居住的房屋等遗迹。

二、遗迹

发现的遗迹有:房子5座,其中较完整的2处,散乱的柱础40余个,灶11个,灰坑3个。这些遗迹都集中在东区的南部,西区只发现一个较完整的灶。

房子 分圆形和方形两类,两类房子的居住面下部都垫有一层厚10~20厘米的黄褐色土,土质纯净无其他夹杂。

圆形房子 以F4为例。直径4.6米,周围排列距离大致相差无几的柱础10个,柱础周围散乱堆积一些草拌泥块,但未见墙基痕迹。居住面为一层厚约4厘米的褐色土,土质较硬而且起层。房门开在南偏东处。室内有一直径80厘米、深30厘米的圆形平底灶,灶的北部放置粗陶缸(图1:B)。

图1 遗迹平、剖面图

A.F3 1.灶 2.白灰硬坑 3.贮存坑 4.柱础 5.墙基B.F4 1.灶 2.碎陶缸 3.草灰坑 4.柱础

方形房子 以F3为例。东西长6米、南北宽6.1米。东西两壁都残留有倒塌的质地坚硬、大小不一、彼此不连接的草拌泥块。东南转角处留有一段墙基,墙基低于居住面约15厘米,宽30厘米左右。用草拌泥充填,质地硬并连成片。北壁并列柱础6个,东壁1个,南壁1个,西壁未见。室内东西都设有灶,东部灶旁有一长方形贮坑,此灶是在原来废弃的灶旁重新修建,原有旧灶的半部保留,改为放置物品之用。灶使用时间较长,并经多次修整,因此高出居住面。西部有灶两个,灶口与居住面平齐,灶均为直径80厘米、深30~40厘米、壁厚15厘米左右。在东西灶之间的直线上有一条宽10~15厘米,稍高于居住面白色土夹细砂的棱坎,从平面上看棱坎将室内分成前后两部分。此房未见屋门痕迹,推测可能开在棱坎之南。根据残留痕迹观察,房屋四壁可能是使用草拌泥加湿土混合垛成而且不高。这种垛墙的方法当地社员现在修建简单的棚屋时还在使用(图1:A)。

柱础 共发现42个。这些柱础的形状大小结构基本相同,都是高40厘米左右、直径30厘米的圆柱形,做法是先在居住面上挖一深20厘米左右的小圆坑,然后填土层层夯实。夯层都很薄,夯至地面,再用草拌泥土堆起夯打15~20厘米高时,将周围加以修整成柱状,外抹一层厚约6厘米的草拌泥,草拌泥外涂泥浆,中间掏成锥体状,锥体内充填碎小石块或碎陶渣再灌上泥浆,因此虽然是土泥和碎石所制,但质地却异常坚硬(图版壹:2)。

灶 共发现11个。这些灶除了3号灶略小或有的灶前和灶后放置一个仰卧的半面粗陶缸外,都是直径80厘米,壁高40~50厘米,底部微鼓,整体似直口大盆的圆形灶。制法是先在地面挖一深坑,然后填上一层厚约6厘米混有土的碎石块,用厚4厘米的草拌泥做出灶底和灶壁,最后,通体抹一层细泥再加火烧成硬面。灶口大多与居住面平齐,个别的由于使用时间较长重复修理,灶的形状大小保持原状,但灶身高出地面。例如F3东部的灶,前后曾修整6次之多,因而高出地面40余厘米。据观察,它们除去作为烧灶使用外,有的还起着贮藏物品的作用(图版壹:1)。

灰坑 共发现3个。都不规则,其中H3的底部有一呈锅底形的硬面,硬面四边不清,坑口也不规则,其用途不清,灰坑中出土遗物最丰富。

三、文化遗物

生产工具分石、陶和骨器3种。

石器 大部为磨制石器,打制极少,石料以沉积砂岩、白云灰质岩、长石、石英为主,其次为少量的火成岩,器型有锛、斧、凿、刀及弹丸等。

锛 梯形,通体磨光,一面开刃,制作精细,发现的石锛除石料稍有不同,它们的大小形状基本相同,似有定制(图2:11)。

斧 分长方形、板斧状两类。长方形石斧一般上部稍事加工,刃部精磨,两面开刃;板斧状石斧通体磨光,斧身略有束腰,束腰中间有孔,两面磨刃,刃呈弧形。前者普遍,后者稀少(图2:1~3)。

凿 体形修长,一般通体磨光,有的上部断面呈圆形,下部呈方形,有的上下都呈方形,一面开刃(图2:12)。

刀 基本都是长方形,稍有区别的是一类狭而瘦长,一类宽而短,它们都附有穿孔,穿孔位置都在刀身中间略靠刃部,一面或两面开刃皆有。制作精细(图2:9、10)。

磨石 利用天然砂石,稍加修整,主要为磨制石器和骨器工具(图2:5)。

弹丸 石制、陶制皆有,大小不一,大的直径有3~4厘米,小的直径约2厘米。

图2 阳洼坡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

1~3.石斧 4.陶刀 5.磨石 6~8.陶纺轮 9、10.石刀 11.石锛12.石凿(1、3、4.为4/15,12.为1/5,余为2/5)

骨角器 发现数量不多,主要器型有针、锥、叉、铲和笄等(图3)。

叉 多用小型鹿角为原料,只在鹿角的分叉处稍事磨出铲刃或圆尖即成(图3:7)。

锥 一类用兽骨磨成圆锥体,一类则只在长骨的一端磨出圆尖,上部还保留骨臼部分(图3:5、6)。

针 体细长,针孔呈枣核形,脱针润滑使用方便(图3:3、4)。

陶质生产工具有纺轮和陶刀。

纺轮 尺寸大小不一,呈圆形,上部微鼓,底部较平,有的上下皆鼓,剖面呈梭形,大多为素面,个别的在上面刻有几道简单直线纹饰(图2:6~8)。

图3 阳洼坡遗址出土骨角器

1、2.笄 3、4.针 5、6.锥 7.叉 (7.为7/20,6.为7/15,2.为7/30,余为7/10)

图4 阳洼坡遗址遗物

1.直口杯 2.直口平底碗 3.侈口圆腹罐 4.敛口盆 5.直口圆腹粗陶罐 6.敛口粗红陶盆7.侈口夹砂素面盆 8~11.夹砂粗红陶盆 12~16.泥质灰陶敛口平底罐 17~22.小口尖底瓶23~26.钵 27~29.陶环 30~32.石环(3.为1/8,5、7、13、14.为1/6,12.为1/10,17.为1/3,19、20、23、26、28、29、30.为1/2,余为1/4)

陶刀 多用泥质红陶片制作,个别的用彩陶片(图2:4)。

生活用具 主要为陶器,按质料可分为夹砂粗红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和彩陶。其中夹砂粗红陶占总数的70%以上,泥质陶次之,彩陶最少。大部为碎陶片,能复原的很少。

1.夹砂粗红陶 羼和料以细砂为主,少数夹有少量的碎陶末,颗粒大小不一,视器物薄厚而定,纹饰以绳纹为主,划纹较少,部分器物口沿、颈和腹部有附加堆纹,有的堆纹还起錾手作用。都是手制,口沿大部用慢轮修整,根据部分器物底部有绳纹观察,可能在制作时加有外模。这类器物的口沿形式繁多,但整体器型变化不大。主要器型有缸、盆、罐、钵等(图4:1~11)。

缸 有直口、敛口和侈口3种,无颈,腹部平直微鼓,口与底部直径相差无几,通体饰以绳纹,器形都较大。

盆 有大敞口和直口,口沿有的内收,有的向外侈,腹直。

罐 一类近似罐形器,所不同的是腹部较鼓,器形小;一类为侈口,圆唇,鼓腹,部分器物口沿往往加厚,并做出花纹,通体饰以绳纹或划纹,素面较少。

钵 敛口,口沿有的向上斜,有的直平,腹部又分为曲腹和鼓腹。底径都小于口径。

碗 敞口大底,有的器形小而不实用,制作粗糙。

2.泥质灰陶 陶质细腻,火候较高,泥条盘筑手制。有一种敛口罐,口沿向内收敛时都折出棱角,所不同之处是有的稍向上斜,有的平齐,在折角的下部往往做出3~4道凹弦纹,腹部微鼓,平底,器表制作规整,通体打磨光滑。这是此遗址特有器物之一(图4:12~16)。

3.泥质红陶 陶质坚硬而细腻、火候高,大多泥条盘筑,纹饰有斜向的细绳纹和划纹,器型有盆、钵、碗和小口尖底瓶等。

钵 分鼓腹敛口或直口平底、曲腹敛口2种,部分器物施以划纹,大部为素面(图4:

23~26)。

盆 只见侈口曲腹盆一种。

碗 形制与夹砂粗红陶碗相同。

小口尖底瓶 大部为口部和尖底,腹部陶片少见,因此,均不能复原。从口沿观察可分为2类,一类为双唇矮颈尖底瓶,一类为双唇小口直颈尖底瓶。口沿稍向外侈,颈部往往饰一圈凸起的花纹,这种花纹有的是用泥条压成,有的则在颈部器壁上直接捏起。两类尖底瓶都从颈下开始直达底尖,施以斜向的细绳纹或划纹。其中双唇小口尖底瓶与庙底沟类型的AⅠ式瓶基本相同[2](图4:17~22)。

4.彩陶 质地细腻,制作精细,胎壁较薄。纹饰以弧线三角纹为主,其次为直线纹、垂帐纹、圆点纹和方格纹等。方格纹多为充填使用,都是黑彩,纹饰流畅而协调,娴熟明快。器型主要为曲腹盆、曲腹钵、鼓腹钵等,其中钵的数量较多。

曲腹盆 分侈口平沿和侈口卷唇2类,它们的腹部曲度都较大而深,形成口大底小状。彩绘纹饰施于曲腹的上部,有的口沿也施以彩纹。整个器型与庙底沟类型的同类器物相似[3](图5:1~8、18;图版壹:3~6)。

钵 分曲腹与鼓腹2类,曲腹钵除敛口和圆唇与曲腹盆稍有区别外,其腹及底部与曲腹盆形制相同,纹饰有素面及彩绘,彩绘多用垂帐纹、豆荚纹及弧线圆点纹组成。其中鼓腹钵与石岭下类型同类器物相同[4](图5:9~17)。

图5 阳洼坡遗址彩陶

1~8、18.曲腹盆 9~17.彩陶钵

装饰品 有石制、陶制、骨制等质料。计有石环、陶环、石坠、骨珠、骨笄、骨片、指环等。

石环与陶环数量最多,基本分为圆形和带有缺口两类,花样繁多,有齿轮、锯齿、宽带和绚状、宽带连珠、三角素面和圆形素面等。制作都很精细,其中陶环数量多达3700余个,陶环之多是这个遗址的特点之一(图4:27~29)。

骨笄 只发现2件,体扁平而细长,两端呈三角形,磨制精细并有抛光(图3:1、2)。

四、结语

通过这次试掘我们对阳洼坡遗址的文化内涵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它的曲腹盆、双唇小口尖底瓶与庙底沟类型该类器物相同。敛口鼓腹平底钵、小口直颈尖底瓶、粗陶罐以及用豆荚纹、垂帐纹组成的纹饰则与石岭下类型一致。器物施内彩。以网格纹为充填纹饰又是马家窑文化常见的手法。根据总的情况观察,这个遗址文化内涵包含有庙底沟类型、马家窑类型和石岭下类型3种因素,其中庙底沟和石岭下2类的因素则多于马家窑类型,这个遗址属庙底沟类型向马家窑类型过渡的石岭下类型遗址。至于阳洼坡遗址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如特有的圆形灶、柱础、泥质灰陶罐和数量惊人的陶环等,由于这个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层位都极为单纯,因此有待今后工作来解决。

1984年

Abstract

Yangwapo Site in Minhe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was discovered in 1955, it was the only site of the Miaodigou type, Yangshao Culture found in Qinghai Province, it was also the western end of the distribution of Yangshao Culture. In April 1980, a test excavation was conducted, remains of houses, ash pits, stone tools, pottery, bone artifacts and decorations were unearthed. After this excavation, we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Yangwapo Site, which contains the three factors of Miaodigou Type, Majiayao Type and Shilingxia Type.

图版壹

注释

[1]李恒年:《民和县阳洼坡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文物》1959年第2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科学出版社,1959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科学出版社,1959年。

[4]张学正、张明川、郭德勇:《谈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分期和相互关系》,《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