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发现的旧石器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发现的旧石器[1]

胡东生(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王世和(西北大学历史系、文博学院)

一、石器发现地点概况

乌兰乌拉湖位于可可西里地区的西南部,是个半封闭状的次级湖泊盆地,湖面海拔4854米,湖泊面积544.5平方公里,湖水为半咸水—咸水湖;补给水系主要分布在湖的南面—西南面,较大的河流有等马河、熊鱼河、跑牛河、天水河等。湖中繁衍有裂腹鱼、水草、水蚤等。湖围地带是冲积平原,植被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以高山草甸草原景观为主,野生动物主要有藏羚羊、野驴、棕熊、野牦牛以及赤麻鸭、斑头雁等。

出露石器的地点主要集中分布在乌兰乌拉湖南部补给水系等马河形成的山前冲积扇上,发现石器的地点有三处(图1)。以等马河出山口出露点(34°31′N,90°34′E)最为重要,是石器原始出露地,位于山口河岸阶地之上,海拔4960米,沿山口温泉水边土丘间低洼地段呈堆状展布,分布面积15~30平方公里,很像是古人类的石器加工场。其次距东10公里的古冲积扇前缘(34°34′N,90°40′E;海拔4940米)和距北15公里的等马河入湖口(34°41′N,90°35′E;海拔4865米)一带亦有石器的零星分布。

图1 可可西里地区旧石器发现位置示意图

二、石器标本特征

野外采集石器标本9件,其中等马河出山口出露点6件、古冲积扇前缘出露点3件,等马河入湖口出露点标本遗失。

(一)砍砸器2件

标本KR-11(图2:2):石料为石英岩,器形轮廓呈三面三棱形。长14.35厘米、宽7.30厘米、厚4.80厘米。此件是次棱角状的砾石,打片采用锤击法,加工时先从三个棱面进行修理,其后在下缘打出刃口,刃角约75°。

标本KR-12(图2:4):石料为石英岩,器形轮廓呈梯形。长6.45厘米、宽9.65厘米、厚2.60厘米。此件沿原始岩块板理面分别从两侧面打去较宽厚突出的部分,然后在右缘从背面向劈裂面修出直刃,刃角约60°;在尾端沿下缘使用错向加工手法修成聚边凹—凸刃,刃角为50°~85°。

图2 可可西里地区发现的旧石器

(二)刮削器4件

标本KR-03(图2:1):石料为玄武岩,器形轮廓呈矩形。长10.09厘米、宽15.65厘米、厚1.90厘米。在石片尾端沿下缘修成宽而薄的刃缘,呈聚边凹—凸刃,刃角约20°。石片疤排列较整齐,长而浅,加工痕迹主要集中在石片的背面,即由劈裂面向背面打击;刃缘近中部有一凹口,系从背面向劈裂面加工而成;有软锤或压制法加工迹象。

标本KR-15(图2:5):石料为石英岩,器形轮廓呈长叶状。长11.00厘米、宽4.70厘米、厚1.30厘米。此件系用间接打片法打下的石叶,然后沿两侧缘二次加工而成双边刃。上缘呈凹刃,刃口中部由背面向劈裂面细心加工出凹口,两边利用初次打片形成的刃缘,刃角约49°;下缘呈聚边凹凸刃,打片方向主要由劈裂面向背面加工,刃缘右段有错向加工痕迹,刃角约45°。

标本KR-13(图3:2):石料为石英岩,半圆形。长6.12厘米、宽9.80厘米、厚1.55厘米。此件为错向加工而成的“双边刃”。上缘呈“圆头刃”,刃口中部因使用已磨损成圆滑的凹口,刃角约73°;下缘呈“直刃”,靠背侧的刃面,因定向使用已磨损得比较平整,刃角约45°。

标本KR-16(图3:4):石料为石英岩,近四方形。长6.20厘米、宽8.30厘米、厚1.35厘米。为错向加工的双边刃,沿尾端下缘呈凸刃,错向加工痕迹清楚,石片疤在劈裂面大而稀,在背面小而密,刃角约25°;与尾端相邻的左缘也呈凸刃,劈裂面加工痕迹小而少,背面的石片疤大而多,刃角大于25°,并有压制法加工形成的浅而圆的石片疤。

图3 可可西里地区发现的旧石器

(三)雕刻器1件

标本KR-02(图2:3):玄武岩石料,呈尖盾形。长4.10厘米、宽7.10厘米、厚1.50厘米。此件台面经过精细修整,打片方向主要由劈裂面向台面打击,石片疤排列整齐,加工层次清晰有序;台面上至少有四层加工层序,石片疤外层大而稀,内层小而密。在邻近台面的左侧上缘,打去三个小石片成一斜缘并与石片右侧斜缘成一锐尖,作为雕刻用的刃器,刃角约48°。

(四)废弃石片2件

标本KR-14(图3:1):石英岩料质。长7.35厘米、宽11.00厘米、厚2.15厘米。此件原为双边刃,其轮廓呈半圆形。采用错向加工,下缘呈直刃,刃角约72°;上缘呈圆头刃,刃角约55°。圆头刃缘左段有因使用崩落而成的粗糙缺口。

标本KR-01(图3:3):玄武岩料质,矩形。长7.80厘米、宽10.40厘米、厚2.60厘米。此件台面从两侧边缘经过修整,打片方向主要由劈裂面向背面加工,下缘刃口左侧有错向加工的痕迹。

三、石器的发现意义及讨论

(一)石器的时代

1.同位素年龄

乌兰乌拉湖南部发现的石器呈暴露地表状,与没有直接上覆的地层相对比,仅在古冲积扇前缘出露点发育有湖滩岩;[1]经作者之一实地考察,发现有玄武岩料质的石器被湖滩岩所包裹。湖滩岩经14C法测定为18430±200a B. P.,因此该点石器由流水搬运而至,故将石器出现的时代年龄确定为20000a B. P.

2.石器组合特征

乌兰乌拉湖南部发现的石器,多为宽身,个别为长身,均较薄,石片角一般为100°~125°。石器个体中等偏大,长度多在8~12厘米。以刮削器为主,并有雕刻器和砍砸器,器形加工较细致,标志着古人类思维的进步;打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局部有软锤和压制法加工修理的迹象,这也是古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特征。由此认为,乌兰乌拉湖南部石器时代应属于旧石器晚期。

(二)石器的意义

1.石器的文化范畴

乌兰乌拉湖石器的发现,将青藏高原旧石器古人类的活动由东往西推进到至今仍为无人区的可可西里地区腹地,可以与青藏高原南北交通线一带的旧石器、[2]柴达木盆地小柴旦湖的旧石器相对比,[3]具有华北旧石器文化系统中“北京山顶洞人——峙峪系”的特色。[3,4]这对探索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迁徙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光大以及维护国土统一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石器的环境条件

乌兰乌拉湖石器加工中有使用软锤和刮削圆形杆状物的迹象,软锤有可能是木质和骨质的,刮削的圆形物很可能是木质长杆尖状器,说明乌兰乌拉湖地区曾是疏林—草原兼有渔猎的生态环境。这为深入讨论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演化及变迁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新依据和古人类活动遗迹的新信息。

致谢:本文得到陈克造教授的支持;李秉孝、蔡碧琴、邵明昱、王华安、山发寿等参与工作;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李树德等协同野外作业;北京大学陈铁梅教授做14C年龄测定。谨表谢忱。

1994年

参考文献

[1] 胡东生. 现代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海滩岩、湖滩岩、河滩岩. 青海环境[M]. 1991,3(1):34-38.

[2] Chiu Chunlang. Vertebrata Palasiatica, 1958, 2-3(11): 157-171.

[3] 中国科学院中澳第四纪合作研究组. 中国—澳大利亚第四纪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68-175.

[4] 安金槐. 中国考古[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6-35.

Abstract

One of 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discovered a batch of hand-chipped stone samples when he was investigating in the south of Wulanwula Lake, Hoh Xil Area, some 20km west of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in July 1990. The article offers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whereabouts of the found stone implements, summariz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scovery.

注释

[1] 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局、青海省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基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