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化隆县下半主洼卡约文化墓地第二次发掘简报
青海化隆县下半主洼卡约文化墓地第二次发掘简报
刘宝山 窦旭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李家峡水电站的建设,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后多次在水库淹没区进行抢救性考古调查和发掘。其中化隆县雄先乡西北村(下半主洼)的南部于1990年和1994年分别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这里是黄河上游北岸的第二级台地,地势平坦,分布有卡约文化的墓葬。第二次共发掘墓葬17座(其中M17位于发掘区之外),出土各类随葬品300余件。现把发掘成果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17座卡约文化的墓葬中,包括竖穴土坑墓15座(其中M8在棺坑里只有一块长方形木板)、偏洞墓1座、瓮棺葬1座。均开口于耕土层下的黄土层中,直接打破生土层,文化层次简单,应是一处青铜时代公共墓地。墓葬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本次发掘已是继第一次发掘之后的墓地边缘地带了。
1.竖穴土坑墓 这是本墓地的主要墓葬形制。多为圆角长方形,墓口长度一般在210~270厘米,宽度介于80~150厘米;墓底距墓口深度多为110~160厘米;大部分墓室有生土二层台。
图1 M12平、剖面图(1∶30)
1.石贝 2.铜耳饰 3.铜泡 4.穿孔鹿牙饰5.堆纹无耳罐 6.灰陶小口双耳罐7.红陶大口双耳罐
现以M12为例,说明圆角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之基本形制结构。M12墓口距地表深约60厘米,墓口长236厘米、宽120厘米、深160厘米。有井字形木棺一具,棺长196厘米、宽48厘米、高50厘米,棺板厚5厘米,未见棺盖和棺底。墓室有生土二层台(图1)。
2.偏洞墓 只有一座,编号M6。结构为先下挖一个长220厘米、宽90厘米、深120厘米左右的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然后向南侧掏挖一宽60厘米、高50~60厘米的偏洞作为墓室。死者仰身直肢,两小腿交叉置于偏洞内(图2)。
3.瓮棺葬 只有M2一座。瓮棺放在一近圆形的土坑内,直径约68厘米、深约70厘米,开口距地表约25厘米(图4:左)。
图2 M6平、剖面图(1∶30)1.穿孔鹿牙饰 2、6.骨锥 3、4、5.陶罐 7.骨管
二、葬具
墓室内多使用木棺,有井字形木棺,如M12(图1)。从板灰痕可以看出,是用木板围成长方形,有的有棺盖,多数无棺盖和棺底。也有棺侧板长于两头挡板的吊头式木棺,如M15(图3)。这样的情况共有3座。还有一座墓即M8仅在棺坑上置一块长方形木板,以象征木棺。另有3座墓因迁移葬或二次扰乱葬不见木棺而仅见零星的棺木残留。瓮棺是用一高19.2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3.6厘米,口颈被敲掉的粗红陶双耳瓮制作的,瓮口盖一石块,瓮身略向西倾斜(图4:左)。
图3 M15平、剖面图(1∶30)
1.骨饰 2.红陶双耳罐 3.无耳罐4.灰陶双耳罐 5.陶纺轮 6.牙饰
图4 左:M2平、剖面图(1∶30)
右:M10平面图(1∶60) 左:1.石块 2.粗陶瓮 右:1、2.灰陶罐碎片
三、葬式葬俗
17座墓葬中11座为仰身直肢葬,3座二次扰乱葬,1座瓮棺葬。在仰身直肢葬中,有一座是男女双人合葬墓,其余均为单人葬。另有两座仰身直肢葬的人头骨被砸碎,可能是“碎颅葬”葬俗。死者头向西。有的死者头下和脚下都垫有石块,如M4(图6)。随葬的陶器多为3件,置于脚端;铜泡、石贝有的放于颧骨上或眼窝内;石、骨串珠多散布在颈部周围;牙饰大多穿孔而分布于腹下部或膝部以下;骨锥、骨管等一般放在手臂旁;石斧、铜刀等放于臂旁或大腿部位;骨纺轮置于脚旁。
图5 M13平面图(1∶30)
1、7、8、9.陶器 2.骨镞 3.铜刀4.铜连珠饰品 5、6.铜泡
图6 M4平面图(1∶30)
1、2、3、4.石块 5、6、7.陶罐 8.颜料器 9.铜刀 10.铜泡 11.穿孔骨饰
1.仰身直肢葬 以M12为例,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稍偏西南。井字形木棺,棺内骨架1具,头向西,仰身直肢,成年女性,骨架保存完整。头骨左右侧耳部各有1只铜耳饰,眼眶和颧骨部位有5枚石贝,胸部2枚铜泡,膝部以下有20余枚穿孔鹿牙饰,脚端3件陶罐,分别是无耳罐、灰陶双耳罐、红陶双耳罐(图1)。
M13为男女双人合葬墓。该墓形制为近似椭圆形的竖穴土坑墓,长235厘米、宽190厘米、深150厘米。墓室内南北并列两具吊头式木棺,棺内各有一具人骨架,仰身直肢,头向西。北侧棺内为成年男子,南侧棺内为成年女子,女子头骨上有一直径约1厘米的圆孔,似为致命伤。女子足端有1件灰陶双耳罐,男子足端有3件陶罐,且身上有铜泡、铜连珠等饰品,左股骨部置1把铜刀(图5)。
M4和M9为“碎颅葬”。以M9为例,不规则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方形木棺。头向西,仰身直肢,头骨被砸碎,其余骨骼完好。头骨旁3枚石贝,颈部饰骨珠10粒,胸部有1枚纽扣状石饰和1枚铜泡,腹下4枚穿孔狗牙饰及10余件獐牙饰,左手旁1枚骨管,脚踝部有穿孔鹿牙饰20余件,左脚旁放1件骨纺轮,脚东端有3件陶罐,分别为灰陶双耳罐、红陶双耳罐和无耳罐(图8)。
2.迁出葬座 3座。其中M1骨架凌乱不见头骨(图7),M11只有几枚牙齿,M14只见1根臂骨和3件陶罐。
图7 M1平面图(1∶30)
1.棺材板残痕 2.鹿牙饰
图8 M9平面图(1∶30)
1、2.石贝 3.骨管 4.狗牙饰 5.穿孔鹿牙饰 6.骨纺轮 7、8、9.陶罐 10.骨珠
3.二次扰乱葬 2座。以M10为例,骨架凌乱但头骨保存完好。有木棺残迹和灰陶双耳罐的碎片。且此墓打破了M15,估计应是二次挖开时造成(图4:右)。
4.瓮棺葬 只有M2一座(图4:左)。
四、随葬品
这批墓葬出土的300余件随葬品中,陶器仅36件,其余的铜器、骨器、石器等共占200余件。
(一)陶器
墓内随葬陶罐共35件,除3件残破外,其余均完好。另外还有1件陶制纺轮。每个墓葬内基本上都以无耳罐、灰陶双耳罐、红陶双耳罐(俗称“三大件”)为标准组合。无耳罐外多有烟灰痕迹,口沿饰堆纹,腹部饰细绳纹;灰陶双耳罐器表光滑,质地细腻;红陶双耳罐口部较大,器形偏矮,夹细砂。这三大件实用分工可能是炊器、水器与食器。
1.无耳罐 又称“堆纹口沿罐”,共11件。可分二式。
Ⅰ式:鼓腹平底无耳罐。标本M6∶3,夹砂灰陶。侈口圆唇,鼓腹下垂,平底。口沿下饰一圈附加堆纹,腹部器表饰细绳纹。口径7.2厘米、底径5.2厘米、高10.8厘米(图9:4)。
Ⅱ式:圆腹圈足无耳罐。标本M4∶1,夹砂灰陶。侈口方唇,直颈圆鼓腹。口沿下饰一周附加堆纹。口径6.8厘米、底径5.2厘米、高10.8厘米(图9:6)。
图9 随葬陶罐
1~3.双耳夹砂红陶罐 4.鼓腹平底无耳罐 5、7、8.双耳夹砂灰陶罐 6.圆腹圈足无耳罐
2.红陶双耳罐 共12件。以夹细砂红陶、大口、小耳为特征。器表施红陶衣。器身较矮。依器形可分三式。
Ⅰ式:器形矮扁,鼓腹下垂。标本M3∶3,夹砂红陶。敞口圆唇,鼓腹矮圈足。口径7.3厘米、底径5.3厘米、高7.2厘米(图9:1)。
Ⅱ式:折腹圈足,器形稍高。标本M4∶3,夹砂红陶。侈口圆唇,折腹圈足。口径7.2厘米、底径4厘米、高8.4厘米(图9:3)。
Ⅲ式:鼓腹高圈足,器形较高。标本M14∶4,夹砂红陶。侈口圆唇,鼓腹高圈足。口径8.5厘米、底径4厘米、高12厘米(图9:2)。
3.灰陶双耳罐 共11件。其中2件残。全是夹细砂灰陶。器表打磨光滑。器形相对较高,腹部较圆,口径较小,侈口。依照器形可分二式。
Ⅰ式:鼓腹下垂,圈足较矮。标本M15∶4,侈口圆唇,腹部圆鼓下垂,矮圈足。口径6.6厘米、底径5.5厘米、高13.6厘米(图9:7)。
Ⅱ式:圆鼓腹高圈足。标本M4∶2,侈口圆唇,圆鼓腹,圈足较高。口径7.1厘米、底径4.5厘米、高13.5厘米(图9:8)。
4.腹耳罐 仅出1件,编号M9∶7。夹砂灰陶。侈口圆唇,鼓腹矮圈足。腹部左右各有一耳,但不对称,一耳较高靠近肩部,另一耳在腹部正中。口径8.5厘米、底径6.2厘米、高12厘米(图9:5)。
5.陶纺轮 仅出1件,编号M15∶5。中心有一直径约0.6厘米的小孔。纺轮周边有直径更小的一周小眼。直径5.4厘米、厚1厘米(图10:6)。
(二)铜器
共出土10余件,其中铜刀2把,青铜耳饰2件,铜泡11枚,铜连珠饰2件,铜器残片1件。
1.青铜刀 2把。标本M13∶5,长约10.1厘米、宽约2.6厘米,锈蚀严重(图10:1)。
2.青铜耳饰 2件。出土于M12。略呈圆形,如车轮状,其中一件只剩外环,环直径约8厘米,另一件完整的直径约4.5厘米(图10:5、7)。
3.铜泡 11枚。呈圆形纽扣状,小者直径1.5厘米,大者直径约3厘米,以直径2厘米左右者居多。正面突起呈弧形,背内部有纽形穿孔以供系缀。标本M13∶1~3(图10:3、4)。
图10 随葬铜器和陶器
1.铜刀 2.铜连珠饰 3、4.铜泡 5、7.铜耳饰 6.陶纺轮(1、5~7.约为1/4,余皆1/2)
4.铜连珠饰 2件。出土于M13,置于人骨架颈部。长1.6~2厘米、宽1.1~1.3厘米、厚0.3~0.4厘米(图10:2)。
另外,还在M16出土1件铜器残片,锈蚀严重,难以确认其器型。长8.2厘米、宽6.3厘米、厚0.4厘米。
(三)骨器
共出土200余件。多为穿孔牙饰、骨珠等,另外有骨纺轮1件,骨锥3件,骨管2件,骨镞17枚。
1.骨纺轮 1件。残,置M9墓主脚旁。略呈圆形,外观粗糙。直径约6.5厘米、厚约1厘米(图11:2)。
2.骨锥 3件。均置于M6墓主左臂内侧。一长两短,长者呈圆锥状,磨制光滑,长18.5厘米;短者仅尖端略微加工,制作粗糙,长约8.5厘米(图11:4、8)。
图12 随葬石器
1~3.石贝 4~6.纽扣状石饰 7、10.研磨棒 8.石锤 9.石斧 11.研料器(1~6.为1/2,余约为1/4)
图11 随葬骨器
1、3.穿孔狗牙饰 2.骨纺轮 4、8.骨锥 5~7.骨镞 9.骨管 10、14、15.穿孔鹿牙饰 11~13.骨珠 16.獐牙饰(1、3、10~16.为1/2,余约为1/4)
3.骨管 2件。标本M6∶7,长8.9厘米、直径约1.9厘米(图11:9)。
4.骨镞 17枚。其中16枚出于M16墓主腿旁。长度在5.5~8.5厘米之间。分为二式。
Ⅰ式:头尖尾扁。标本M16∶1(图11:5)。
Ⅱ式:头尾俱呈圆锥状。标本M16∶2(图11:6)。
5.牙饰 百余枚。可分3类:一类是穿孔鹿牙饰,一般长1~2.7厘米,上端有孔,打磨光滑(图11:10、14、15);另一类是獐牙饰,顶端有小突起用以系挂之用(图11:16);第三类是穿孔狗牙饰,其中长而弯曲者应是门齿,较小而略扁者是臼齿(图11:1、3)。
6.骨珠 直径一般约0.4厘米,长度为0.3~1厘米,以长度为0.4厘米左右者最多见。磨制精细,可用于串挂,如项链(图11:11、12、13)。
(四)石器
共出土40余件。其中研料器一套,石斧1件,石锤1件,石贝9枚,纽扣状石饰10枚,石珠20余枚。
1.研料器 1套。标本M14:4,置于人骨架的左臂内侧,包括1个三窝研料座,2个研磨棒。研料座长11.7厘米、宽3.6厘米、厚2.5厘米,座上有3个小窝,窝内还残留有红色矿物颜料。研磨棒一长一短,分别为10.2厘米和7.3厘米,较长的研磨棒上还有数道细槽(图12:7、10、11)。
青海化隆县下半主洼卡约文化墓地第二次发掘墓葬统计表
续表
2.石斧 1件。标本M5∶1,青色石料,长方形。通体磨光,双面弧形刃。长12厘米、宽6厘米、背部厚1.4厘米。靠近斧背钻有一孔,孔径1.2厘米(图12:9)。
3.石锤 1件。标本M3∶4,长约9.8厘米、宽5厘米、厚4.8厘米(图12:8)。
4.石贝 9枚。形状仿海贝,长度1.7~2.7厘米。正面中间刻有细槽,有穿孔。制作精细,打磨光滑(图12:1~3)。
5.纽扣状石饰 10枚。圆形如纽扣,直径在1.8~2.4厘米之间,正面刻有数道同心圆线槽,背后有小孔,有的还与正面相通(图12:4~6)。
6.石珠 20余枚。出土于M8,散布于死者颈部,应与骨珠作用相同。
五、结语
此次发掘的17座墓葬中,处于发掘区的16座墓分布集中,墓向一致,死者头向西,应属同一群人类共同体的公共墓地。从出土的器物分析,其时间跨度不算太长,在卡约文化的分期中应属较早期的一批墓葬。从文化内涵上看,与卡约文化的阿哈特拉类型比较相近,而与上孙类型差异较大,其具体归属要等到第一批资料整理出来之后,与本次发掘的资料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参加发掘人员:汤惠生、刘宝山、窦旭耀
绘图者:孙小妹
1998年
Abstract
To coordinat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Lijiaxia Hydropower Station, Qinghai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scue investigation and excavation of the would-be flooded area of the reservoir. Respectively in 1990 and 1994, two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were conducted of the southern part of Xibei Village in Hualong County (Xiabanzhuwa). The second excavation found 17 tombs of Kayue Culture, most of them being tombs in earth shaft pit with wooden coffins. More than 300 burial objects of various types, including pottery, stone, bronzes and bone artifacts, are unearthed. These 17 tombs, in centralized distribution and in the same direction, should have belonged to the public cemetery of the same human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