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县洛须“照阿拉姆”摩崖石刻

石渠县洛须“照阿拉姆”摩崖石刻[1]

于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05年7月,故宫博物院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发起“2005年康巴地区民族考古综合考察”。调查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洛须发现了一处摩崖石刻,当地人称为“照阿拉姆”。8月,调查队员再次赴石渠县洛须,对“照阿拉姆”摩崖石刻进行了考古调查。石渠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西北边境,是四川与西藏、青海省交界之地,属于青藏高原东缘巴颜喀拉山脉地区,是四川省地势最高和面积最大的牧业县。县城驻地尼呷镇,县城海拔4200米,距成都1061公里。洛须镇位于石渠县城南约70公里,地处金沙江东岸广阔的河流台地上,与西藏昌都地区隔江而望。1978年前属邓柯县,1978年邓柯县撤县后划归石渠县。据当地传说,洛须一带是岭国隶属的丹玛(邓马)部落十二万户的主体所在,是格萨尔率岭国军队征服十八大宗之一“丹玛青稞宗”的地方,也是格萨尔王属下智勇双全的丹玛大将之故里[2]。现洛须镇南约8公里的高山上仍有丹玛大将故居和相传始建于唐代的志玛拉空寺(度母庙)等遗址。

一、摩崖石刻介绍

石刻位于洛须镇北15公里的“丹达”沟内,洛须镇通往石渠县城的公路一侧。“照阿拉姆”(Brag Lha mo)是藏语音译,“照阿”是山崖石的意思,“拉姆”是仙女的意思,“照阿拉姆”即“崖石上的仙女”。崖石所在地海拔约3800米,石刻面坐北朝南,方向为南偏西45°,最高约28米,最宽约7.2米,崖石西侧为公路和丹达河(图版壹:1)。崖石和石刻像上涂抹有酥油,酥油上粘有纽扣、头发和衣襟等物。当地藏族民间传说,此像是文成公主进藏时路经此地,骑在马上用马鞭在石头上抽出来的。据说以往石刻像上有鬼神涂抹的神油保护,后不知何故脱落,现藏民们膜拜的时候就用酥油代替以前的神油,涂抹在岩石出现裂缝的地方。藏民路经此地时,把自己身上的纽扣粘在酥油上,据说不管走到多远的地方都能得到菩萨的保佑。

图1

“照阿拉姆”造像内容为一佛二菩萨(图1)。阴线刻,线条宽度0.8~2.2厘米,现存深度0.2~0.4厘米,风化痕迹明显。从线条雕刻痕迹来看,着力点分布规律整齐,线条边缘流畅,手法熟练。崖石上刻有藏文题记和汉文题记,藏文字母雕刻标准,为横书,排列十分整齐;汉字雕刻为竖书,笔画不流畅,字歪斜。

1.主尊

通高约366厘米、头高约86厘米、肩宽约90厘米,结跏趺坐于“工”形双兽[3]莲花座上(图版壹:2)。

主尊有桃形火焰纹头光和双层椭圆形身光。头戴卷云纹宝珠高冠,头部两侧长发披肩呈卷曲状,椭圆形脸,细长弯眉,眉间有圆形白毫像。眼睛细长微闭,似向下俯视众生。鼻梁未雕刻,只突出鼻头部分和人中。上唇未雕刻,以上翘胡须替代,下唇丰满。双耳硕大,耳垂上刻有花形耳饰垂至肩部。

颈部饰三道蚕纹,胸前佩戴三朵花和六颗宝珠组成的项圈。主尊左肩批帛带,一端环绕至右肋部,紧贴身体,一端从背部下垂至腿部。乳头和肚脐明显,以圆圈刻画。腰部系有帛带。双臂下垂,上臂上部佩戴卷云纹宝珠臂钏,戴腕饰,双手合于腹前,左手下右手上结定印。结跏趺坐,双腿分别缠有四道帛带紧贴腿部,赤脚,足心朝上。

主尊宝座分为三部分:上部为多层仰莲座,莲瓣丰腴;中为正面大莲瓣,其上有小莲瓣尖;其下有侧面莲瓣,线条流畅,座上有弯曲线条似纱帛纹,座边缘弯曲似水波纹。中部有一支柱,支柱两侧为双兽,左侧[4]兽头嘴部因岩石崩落不识,残存桃形尖耳和卷曲弯角,只雕刻出前两足;右侧兽头似狗,桃形尖耳,耳内饰一圆圈,耳部生出大弯角似羊盘角,只雕刻出前两足。下部为一枋,枋下饰覆莲瓣。主尊宝座下刻有横书藏文题记(图2;图版贰:1)。

图2

2.主尊左侧菩萨立像

左侧菩萨身体侧向主尊方向,通高320厘米、头部高约60厘米、肩宽约56厘米。小腿和莲座部分因崖石崩落已经残损。

菩萨有桃形火焰形头光,头顶似结有螺形发髻,发髻前饰卷云纹、宝珠,发髻后有长发披肩,发梢呈卷曲状。左耳大下垂至肩部,耳垂下挂有花形耳饰。面部匀称,眉细而短直,眉间饰白毫像。左眼似向下俯视,右眼角刻线打破脸庞线条。未雕刻鼻梁,突出鼻头和人中,嘴唇宽厚,左嘴角饰上翘胡须(图1;图版壹:4)。

菩萨颈部饰三道蚕纹,胸部饰有简单项圈,右侧乳头和肚脐以圆圈刻画。左手举至左胸侧,戴腕饰,手中似握物,上臂上部饰有卷云纹臂钏,前臂下吊有垂直帛带。左肩左侧有一枝植物,似莲花。右臂下垂,紧贴身体,上臂上部饰卷云纹宝珠臂钏,戴腕饰,手掌向主尊方向摊开,似施手印。腰部饰帛带结圆圈纹于下腹中部,双腿分别饰有三道帛带紧贴腿部,膝部有卷曲帛带纹。小腿和莲座上部残损,残存莲座部分可见两层仰莲座,莲瓣丰腴,上层为正面莲瓣,下层为侧面莲瓣。莲座下刻有横书藏文题记(图3;图版贰:2)。

图3

图4

3.主尊右侧菩萨

菩萨通高约333厘米、头部高62厘米、肩宽约46厘米,身体侧向主尊方向。菩萨头部有桃形火焰纹头光,头部似结有高发髻,发髻上饰宝珠和卷云纹,发髻中部刻有一尊佛坐像。长发披肩,右耳较大,耳垂下吊有花形耳饰。颈部饰三道蚕纹,胸前带有简单项圈(图1;图版壹:3)。

菩萨左肩披帛带,绕至胸部紧贴身体,顺右手前臂下垂至体侧,帛带末端两侧尖,中部卷曲似山形。左乳头用圆圈表现。左臂下垂,紧贴身体,上臂中部饰有卷云纹宝珠臂钏,戴腕饰,手大拇指与食指结印,指尖朝主尊方向。右臂举至右胸侧,大拇指与食指握一莲茎,莲花伸至菩萨火焰纹头光右侧,上部中部戴卷云纹宝珠臂钏,戴腕饰。

腰部系帛带结圆结于下腹部,左腿缠绕三道帛带,右腿缠绕四道帛带,双腿间有波浪形帛带下垂。赤双脚,呈八字形站立于仰覆莲座上。莲座上饰有三个圆圈似莲蓬,莲座边缘为水波纹,莲瓣丰腴。菩萨身体右侧刻有横书藏文题记和竖书汉文题记“杨□杨二造仏也”(图5;图版贰:3、4)。菩萨仰覆莲座下亦有横书藏文题记(图6;图版贰:5)。

图5

图6

二、结语

“照阿拉姆”石刻在1980年就被格西·白玛次仁重新发现。当时主尊左侧的金刚手菩萨还保存完整。南杰荣格在1993年、艾米·赫勒尔在1997年也对其进行过介绍和研究[5]

从造像风格来看,“照阿拉姆”石刻属于藏传佛教造像系统。内容为一佛二菩萨,主尊为菩萨像,头戴塔婆宝冠,且手合于腹部结法界定印,应为密宗胎藏界大日如来[6],即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主尊左侧菩萨为金刚手菩萨,汉语中又称为大势至菩萨,其左手上举持有法器,可能为金刚杵,但暂不能准确识别。主尊右侧菩萨头戴塔婆宝冠,冠上有释迦牟尼坐像,右手上举持莲花,应为观世音菩萨。

三尊像均具有浓郁的东印度波罗艺术风格,与尼泊尔同时期的佛教造像风格相似。如头戴卷云纹和宝珠相结合的较为繁缛的塔婆宝冠,上身几乎赤裸,只在左肩上披有一条帛带,身体上装饰有臂钏、腕饰、项圈等。帛带紧紧缠绕在身体和腿部,身体曲线暴露无遗,特别是主尊腰部的特写更为典型。很明显,三尊像在装束上具有典型的南亚热带或亚热带服饰特征。但“照阿拉姆”两尊菩萨像的脸部和身体更显得修长,几乎呈直立状,主尊身体也不太圆润丰满,这也许是受到了中亚、西域或者汉式造像风格的影响。特别是金刚手菩萨的头部,其高发髻与中晚唐时期中原地区流行的妇女发式相似。

从造像构图上来看,阴线刻造像的图像效果更接近于壁画、帛画等平面形式。榆林窟第25号中唐窟正壁(密宗)壁画《八大菩萨曼荼罗》中的“卢舍那佛”具有明显的波罗艺术风格。从造像特征来看,此卢舍那佛壁画的形体特点与“照阿拉姆”石刻主尊毗卢遮那佛的形体特点非常接近;二者的宝座略有差别,即卢舍那佛为双层仰莲座,并不是“照阿拉姆”石刻的工字形双兽莲花座,但是,后者的第一层双层仰莲座几乎就是前者的翻版,非常类似。敦煌莫高窟第14号晚唐密宗名窟壁画中,除了汉式密宗佛像样式,另有一种具有浓郁波罗艺术特征的壁画,如菩萨像等。根据张亚莎等先生的观点,上述两窟中的波罗艺术风格是在吐蕃占领时期出现的,也不是非常纯正,而是经过吐蕃化或者汉化后的图像[7]。敦煌第17号窟藏经洞内吐蕃占领时期的属于“吐蕃系”的帛画《金刚手菩萨》,其帛带缠于双腿,在双腿间呈S形下垂的特征和莲座上用圆圈表示莲蓬的写实手法,与“照阿拉姆”石刻的二菩萨像均有共通之处[8]。因此,从“照阿拉姆”造像本身的构图特点来看,其时代应在晚唐时期,即8世纪末—9世纪初。石刻题记分为三个部分:观音菩萨身体右侧有一幅藏文题记七行。参考艾米·赫勒尔教授于1997年研究材料转写,抄录如下(上为拉丁文转写,下为现代藏语转写):

汉语翻译为:菩萨赞普墀松德赞之世,积大功德:拓展圣冕之权势,远播四境十方,弘扬佛法,设立译场,所译大乘经典渊博宏富,如弥药王等得入解脱之道者,逾百千人。广建寺庙……敬奉供养者臣民……缘觉之正法皈依大乘,将长寿永生,久住世间。

上述藏文题记下,有竖书汉文题刻:“杨二□造”“杨□杨二造仏也”,另还有“杨”等汉字。三尊像下有横书藏文题记四行,经初步识别为佛经颂辞,因缺失较多,语法复杂,暂时未翻译。根据艾米·赫勒尔博士转写,抄录如下:

1 上述两则藏文转写与汉语翻译,均引自《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五辑)中艾米·赫勒尔 著,杨莉译《公元8—10世纪东藏的佛教及摩崖刻石(节录)》一文。拉丁文转写引自Amy Heller. Buddhist Images and Rock Inscriptions from Eastern Tibet, Ⅷth to Ⅹth Century, Part, Foreign Tibetan Studies Translation Anthology, 1997.

根据王尧、艾米·赫勒尔等先生的观点,此藏文题刻应为古藏文系文字,且字母拼写和语法特点纯正古朴,应为公元826年吐蕃赞普墀德祖赞进行文字改革之前的风格。汉字“仏”也是唐时在汉地流行的写法。由此初步判断:“照阿拉姆”石刻的雕凿时代上限为755年,即墀松德赞即位之后,下限为826年吐蕃文字改革之前,即墀松德赞、墀德松赞或墀德祖赞三位赞普在位期间所刻。当地民间传说为文成公主所刻有误。

因藏文题记中没有年号和当朝赞普之名,与吐蕃时期其他的石刻有所不同,故也有学者认为一佛二菩萨的造像与藏文题刻不是同一时间雕刻的,前者早于后者。时代上限为公元755年墀松德赞即位之后,下限为804年墀德松赞即位之前[9]。可备一说。根据汉文题记和造像风格中有部分汉式造像的特点,初步判定此铺造像的刻工是叫“杨二”的汉族人。可以看出,造像雕刻时间可能比较紧迫,出现多处掉笔的现象。比如主尊左侧菩萨,推测应为菩萨左手握莲茎举至左肩上,但莲茎不见;肩部帛带从身后垂至左壁下,却没有绕至胸前和腹部。另还有一些小细节缺失,均可能是雕刻过程中掉笔所致。藏文题记中藏文书写和勒刻均非常规范,推测为藏族刻工所为。

从“照阿拉姆”造像所处的位置来看,洛须地处藏东金沙江宽谷台地,适合农作物耕种,自然条件非常优越,与西藏的昌都地区隔江相望。“照阿拉姆”石刻并非当地唯一的古代佛教石刻造像。据踏勘,丹达沟南口的白马山是当地一座神山,神山上的一块巨大的大理石上有摩崖石刻造像。据介绍,金沙江边还有两处与“照阿拉姆”相似的摩崖石刻造像。加上距洛须仅百余公里之遥的青海玉树贝考石窟(806年,墀德松赞在位期间)[10]、勒巴沟石刻(8—9世纪),西藏昌都仁达丹马岩石刻(804年,墀德松赞在位期间)[11]与“照阿拉姆”石刻一起形成了藏东地区8—9世纪重要的吐蕃王朝佛教艺术遗存。

附记:此次调查得到甘孜州文化局、石渠县文化旅游局、洛须区工委、洛须镇政府、红辣椒饭店等多家单位和个人的协助,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倾力相助,艰苦条件下的调查才得以圆满结束。在此特别表示对他们的衷心感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有幸得到了王尧先生和瑞士藏学家艾米·赫勒尔博士、汤惠生先生的无私帮助,并允许使用他们的研究成果,非常感谢!王尧先生也将就藏文题记进行识别和转写、翻译另文发表。

石刻拓片:代兵

摄影、绘图:于春

2006年

Abstract

The Brag Lha mo Cliffside Carving Site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Sichuan, Qinghai and Tibet, being shallow intaglio statue of a Buddha and two Bodhisattvas. The statues show consistent style with that of the Dunhuang frescoes during Tubo occupation—the Pala Style. The Tibetan inscription on the statues is written in primitive simplicity, which should be the font used before the language reform 826 ago. The age of the statue is of the middle or late Tubo Period, about 800 A.D.

图版壹 “照阿拉姆”石刻

图版贰 “照阿拉姆”石刻题记

注释

[1]原载《四川文物》2006年第3期。

[2]据洛须镇镇长阿布、文化馆张云海和当地藏族老乡介绍。

[3]此兽似狗,又有似羊的弯角,定名为“狮”似乎不妥,称其为“羊”更接近一些。暂称其为“兽”。老乡介绍,当地藏文称之为“辛杰”(音)。

[4]本文所指之“左侧”“右侧”均指主尊之左右。

[5]艾米·赫勒尔著,杨莉译:《公元8—10世纪东藏的佛教及摩崖刻石(节录)》,《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五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

[6]李冀诚、丁明夷:《佛教密宗自问》,中国建筑出版社,1989年。

[7]张亚莎:《11世纪卫藏波罗样式考述》,霍巍、李永宪主编:《西藏考古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8]大英博物馆所藏之敦煌藏经洞《金刚手菩萨》帛画。

[9]Amy Heller与Helmut Eimer博士的私人交流。转引自《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五辑)中艾米·赫勒尔著,杨莉译《公元8—10世纪东藏的佛教及摩崖刻石(节录)》一文。

[10]聂贡·恭却才旦、白马朋:《玉树地区吐蕃时期石窟雕像及摩崖介绍》,《中国藏学》,1988年第4期;汤惠生:《青海玉树地区唐代佛教摩崖考述》,《中国藏学》1998年第1期;王尧:《青海玉树地区贝考石窟摩崖吐蕃碑文释读》,《唐研究》(第1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恰白·次旦平措、郑堆、丹增:《简析新发现的吐蕃摩崖石文》,《中国藏学》1988年第1期;马林:《仁达摩崖石刻考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