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德钦县纳古石棺墓
云南德钦县纳古石棺墓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
德钦县位于云南西北部的横断山区,是藏族主要聚居区。1974年10月,我馆文物工作队曾到该县南部的永芝进行过石棺墓的调查清理[1]。
纳古在德钦县城西北约70公里,白茫雪山西麓、澜沧江上游东岸,高出江面有100余米,南距永芝100多公里(图1)。1976年9月,纳古南约200米处,因水土流失露出一洞穴。县委宣传部与县文化馆的同志曾到现场了解,并钻入洞内,采集到陶罐、铜矛、铜剑各1件。1977年8月,我馆文物队到纳古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是一处石棺墓葬群。试掘工作自8月23日至30日,清理石棺墓23座。
试掘分别在三个地点进行。1976年发现处为第一地点,位置最低,清理墓葬6座(编号M1~M6)。墓葬沿山腰一字排列,其中3座(M2、M5、M6)顺山腰呈南北向,另3座则呈东西向。第二地点在第一地点南约60米处,较第一地点高出20米左右,清理墓葬3座(编号M7~M9)。第三地点在第一地点东北100余米,位置最高,高出第一地点约60米,坡度较前两地点缓平,墓葬分布比较集中,存有打破关系,清理墓葬14座(编号M10~M24)。
图1 墓葬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此次清理的23座墓,均为用石块砌成的石棺墓,较永芝发现的规整[2]。墓室都很小,仅容一人,石棺长1.5~1.95米、宽0.44~0.7米、深0.5~0.65米。石棺的建造方法是先在山坡上平整地面,挖一长方形浅坑,贴着坑的四壁用大小不等的天然石块堆砌成石棺的棺壁,顶部基本上与坑口相平,下部石块较大,上部较小,石块间没有黏合勾缝的填料,最后用五六块厚3~8厘米的大片薄石板覆盖棺口,石板间的缝隙用大小相应的石块填塞。棺上有0.3~2米厚的堆土,因冲蚀破坏较甚,不能确定是否为封土。清理时棺内有少量淤土。
图2 M2俯视图
由于水土流失,多数墓上的堆土已被冲刷,有的墓顶石板已露出地面。墓内保存情况不好,骨架几乎朽尽。尚可辨认葬式的墓有9座,均为一次葬,葬式有侧身屈肢葬和直肢葬两种,屈肢葬6座,直肢葬3座。随葬器物很少,每墓1至6件。随葬的矛置于身侧,陶器多置足下或头前,剑和装饰品均置于生前佩戴的部位。如M2,骨架作左侧卧,下肢向前微弯曲,上肢上臂下垂,小臂前伸,双手在身侧持矛之残柄,脚下放一陶罐,罐内和附近放有兽腿骨(图2);M6,骨架右侧卧,下肢向前微曲,矛置脸前,胸后置一铜圆饰牌,颈部放绿松石珠,踝部戴一铜环脚饰,脚下放二陶罐(图3);M22,为直肢葬,矛置头侧,颈部放绿松石串珠,短剑佩于腰间,脚下置一陶罐。M21在M22西侧与之并列,无出土物(图4)。带附棺者一例(M14为M13之附棺),构筑方式与唐山小官庄发现者相似[3],在棺头端沿两侧壁用石块堆砌成一短长方形的附棺,内置一陶罐(图5)。互相打破关系者一例,M11打破M12。M11无出土物,M12仅出一陶罐。
图3 M6平面图
1.铜矛 2.铜圆饰牌 3、4.陶罐 5、6.绿松石珠 7.铜环
图4 M21、M22平面图
1.铜矛 2.珠饰 3.铜剑4.陶罐
图5 M13、M14平、剖面图1~3.陶罐
二、随葬器物
出土器物共41件(绿松石珠饰另计)。主要是小陶罐和少量的铜兵器、装饰品等。采集的器物也一并在此叙述。
1.陶器 23件。泥质灰陶,部分有黑衣,火候不匀,常夹杂橙红色。
双耳罐 20件。两侧有对称宽耳,部分耳上和肩部饰有划纹、剔点纹,图案有平行线、菱形等。可分为三型。
Ⅰ型 4件。口和底较大,耳较短,制作粗糙,分为三式。
1式:2件。圈足。M14:1,肩部饰平行线夹点纹所组成的旋纹一周,通高11.2厘米、口径7.6厘米、腹径11.6厘米(图版壹:7;图6:2);M13:2,圈足已脱落,残高14.2厘米、口径16.6厘米、腹径21.4厘米(图6:5)。
2式:1件。M18:2,腹部较直内收,平底,高10厘米、口径9.2厘米、腹径12厘米(图6:3)。
3式:1件。M12:1,腹部下垂,最大点近底部,肩部和耳部饰菱形纹和点纹(图版壹:5;图6:9)。
Ⅱ型 3件。高领,长鼓腹,分为二式。
1式:2件。M6:3,橙色,通体拍绳纹,高27厘米、口径10厘米、腹径20厘米(图版壹:2;图6:8)。
2式:1件(M9:1)。侈口,束颈,高13厘米、口径6.4厘米、腹径10厘米(图版壹:1;图6:6)。
图6 随葬陶器
1、7.Ⅲ型双耳罐(M17 : 2、M10 : 1) 2、5.Ⅰ型1式双耳罐(M14 : 1、M13 : 2) 3.Ⅰ型2式双耳罐(M18 : 2) 4.单耳罐(M15 : 2) 6.Ⅱ型2式双耳罐(M9 : 1) 8.Ⅱ型1式双耳罐(M6 : 3)9.Ⅰ型3式双耳罐(M12 : 1)(5、8.为1/10,余1/5)
Ⅲ型 13件。口较小,呈椭圆形,颈部由口至肩有对称的两条突起之棱,表面均有黑衣,打磨光滑。M10:1,肩部饰平行线间夹点纹一周,高11.2厘米、口径5.6厘米、腹径11.6厘米(图版壹:8;图6:7);M17:2,高13.6厘米、口径5.6厘米、腹径12厘米(图版壹:6;图6:1)。采集陶罐一件也属此型。
单耳罐 2件。均出自M15内,夹砂灰褐陶,厚胎,火候较低,制作粗糙。大口,深腹,平底。M15:2,通体拍绳纹,高10.2厘米、口径6.6厘米、腹径8.1厘米(图6:4)。M15:1,通高9.9厘米、口径7.4厘米、腹径8.4厘米(图版壹:3)。
钵 1件(M13:1)。侈口,曲腹,平底。高7厘米、口径10.8厘米、腹径10.6厘米(图版壹:4)。
2.铜器及其他共18件。
矛 3件。柳叶形刃,圆筒形骹直贯刺尖,骹上有对称半环耳。长19.2~24厘米、刃宽3.3~3.7厘米、骹径2.4~3.2厘米。采集的一件(采3)与此相同,唯双耳间有平行线夹菱形纹饰(图7:1;图8:右)。
短剑 1件(M22:3)。曲茎剑。长叶形,中起脊,断面呈菱形,后锋圆钝,无格。茎弯曲呈磐形,分两段,前段扁平,后段中空,中间微束,上有线条形镂孔,断面呈枣形。通长34.4厘米、剑身长24厘米、宽4.6厘米(图7:3;图8:中)。采集剑一件(采2),长三角形,中起圆柱状脊,下端饰三角形纹,无格,茎扁平,饰羽状纹,茎首作双圆饼形。通长26.7厘米、剑身长17厘米、宽5厘米(图7:2;图8:左)。这种分段曲茎剑和双圆饼首剑与云南省永胜县发现的类似[4];双圆饼首剑又与和林格尔范家堡子及怀来北辛堡发现的有相似之处[5]。
藁末铜饰(?) 2件。圆筒状,长4.1厘米、径0.7厘米、孔径0.4厘米。
铜镯 3件。M16:4,扁平环状,环面内弧。出土时重叠成圆筒状,套在上肢尺、桡骨上。径6.5厘米、高2厘米(图7:6)。
图7 出土及采集器物
1.铜矛(采3) 2.铜剑(采2) 3.铜剑(M22 : 3)4、9.铜圆形饰牌(M8 : 2、M6 : 2) 5、7、8.石镞(M15 : 3~5) 6.铜镯(M16 : 4)(1~3.为1/5,余2/5)
图8 铜器
左:剑(采2) 中:剑(M22 : 3) 右:矛(采3)
图9 绿松石珠
左:管状珠(M16) 上:枣状珠、算珠状珠(M16) 中:细珠(M22 : 2)右:球状珠(M5)
脚饰 1件。M6:7,扁平铜环,出于踝部。径7.4厘米、高1.7厘米。
铜圆形饰牌 3件。中央圆锥状突起,背空,有一横鼻。径5.5~7.2厘米。M6:2,牌面内凹(图7:9)。M8:2,牌面前凸,上有辐线纹(图7:4)。其中两件出自头旁,横鼻内插一小棍,如M6即置于脑后(图3),从这一情况看,似乎这种圆形饰牌不仅可以佩于腰间为饰,也可别在头上作为发饰。
石镞 4件。尖叶形二件,长7.1~8.1厘米。锥形二件,长8.5~8.6厘米(图7:5、7、8)。
海贝 1枚。两面磨穿。
绿松石珠 716粒。均发现于颈部。孔径0.2~0.4厘米,可能是用线穿成串挂在颈上的装饰。其中管状珠(M16)32粒,长1~2.7厘米、径0.4~0.6厘米。球状珠(M5)15粒,径0.5厘米。算珠状珠(M16)2粒,腰部突出起棱如算珠状,长0.6~0.9厘米、径0.9厘米。枣状珠(M16)1粒,长1.6厘米。细珠(M22:2)666粒,极细小,不足半粒米大,呈管状,长0.1~0.3厘米、径0.1~0.3厘米、孔径小于0.1厘米(图9)。
三、结语
这批石棺墓,分布密集,埋葬范围广,并有打破关系,证明它是长期形成的同一部族的公共墓地。随葬品虽少,但可看出已有贫富差别。如M22,随葬铜矛、铜剑、陶罐各一,制作精巧的串珠600余粒,M6亦如此,M4、M19等则全无随葬品,其余各墓也仅随葬陶罐1至4件。
石棺墓所出的陶器,与我国西北地区齐家文化所出者很相似,侧身葬和屈肢葬也是在齐家文化的墓葬里经常发现的[6]。石棺结构与东北地区以小型石棺墓和少量简单随葬品为特点的夏家店上层文化有相同之处[7];与岷江上游的石棺墓更为相近,如石棺墓的结构与汶川发现的二类墓相同,出土的双耳罐与一类墓所出者近似,不出二类墓中的铁器、钱币等物[8]。青铜器与滇文化出土者有相似之处,如铜矛、铜镯和绿松石珠与江川李家山早期墓所出的耳形矛、铜镯等相同[9],铜圆饰牌与楚雄万家坝所出相似[10]。根据李家山和万家坝两地古墓群的年代推断和14C测定,纳古石棺墓的年代可能与二者相当,约为春秋早中期,或可早到西周晚期。出土海贝,证明当时和外界已有所交往。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当时居住于云南、四川西部的主要是“徙、筰都”等少数民族。纳古石棺墓的建造者很可能就是“徙、筰都”诸族中的土著民族。
限于目前资料,纳古石棺墓的文化内涵还不很清楚。但它的发现,为研究云南西北和川藏地区的古代历史、民族迁徙及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执笔者:张新宁
1983年
Abstract
Deqin County, a Tibetan inhabited area, is located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 northwest Yunnan Province. An archaeological team of Yunnan Museum excavated the sarcophagus tombs at Nagu, northwest Deqin County. All 23 tombs are built with stone, unearthed artifacts mainly include small steans and a small amount of copper weapon, ornaments, etc. These sarcophagus tombs, intensively distributed and formed in a long time, are proved to be a public cemetery of the same clan. The age of Nagu sarcophagus tombs might date back to the early or mid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excavation offers important data for the study on the ancient history of northwestern Yunnan and Sichuan-Tibetan region, as well as on the ethnic migration and mutual relationship.
图版壹
注释
[1]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德钦永芝发现的古墓葬》,《考古》1975年第4期。
[2]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德钦永芝发现的古墓葬》,《考古》1975年第4期。
[3]唐山石棺墓的附棺建于棺尾,参见安志敏:《唐山石棺墓及其相关的遗物》,《考古学报》1954年第7期;岷江上游有附棺于棺侧者,参见冯汉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墓》,《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
[4]1955年永胜县金官区在修建龙潭水库时发现一批青铜器,其中有曲茎剑3件,双圆饼首剑25件,时代约与石寨山相当,形制可参见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考古学报》1977年2期),唯曲茎剑茎扁平,不呈竹节状。
[5]李逸友:《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出土的铜器》,《文物》1959年第6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1966年第5期。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7]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平泉东南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考古》1977年第1期。
[8]冯汉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墓》,《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
[9]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10]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