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州宗日文化遗址的调查
青海省海南州宗日文化遗址的调查
陈洪海 格桑本 王国顺
一、前言
1994年至1996年,在青海省文物处的组织下,我们组成宗日遗址考古队对同德县巴沟乡宗日遗址进行了三个年度的发掘(每年4月底至9月底),在确认了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齐家文化遗物的存在之外,更发现出土的陶器多数与已知文化类型相去甚远,据此我们在发掘简报及相关论文中,将之命名为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宗日文化[1]。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当时对宗日文化范围的认识,是以青海省文物普查材料为基础的,而青海省的很多遗址只是分布在草原或荒地上,根本没有经过现代人的扰动,暴露在地面上的遗物很少、发现的个体小并且经过雨水的冲刷而漫漶不清,所以用这些普查时搜集的陶片确定其文化性质就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宗日文化的空间范围及宗日文化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规律,为了探索宗日文化遗物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可能的话再探讨宗日文化遗物在时间上的变化,我们进行了这次的调查(实际上是对以往文物普查地点的一次复查)。
基于以前的认识,宗日遗址位于宗日文化分布区域的最边缘,其周围几个地点属于宗日文化或者含有宗日文化陶片,已经得到了证明,所以这一片不列入本次调查的范围内。这样,我们选择了贵德县黄河两岸、贵南县沙沟与黄河交汇处附近、兴海县羊曲周边共三个小区域,作为本次调查的重点。得到国家文物局考古处的批复后,2000年8月12日调查队组成,基本上还是宗日遗址发掘队的成员,计有青海省文化厅副厅长格桑本、青海省博物馆副馆长梅端志、青海省柳湾彩陶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国顺、青海省海南州民族博物馆馆长索南才让、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博士研究生陈洪海。8月14日离开西宁出发到达海南州贵德县,了解贵德县各遗址点的基本情况。8月15日调查该县东沟乡奴后秀遗址、赵家沟遗址、野毛香遗址;8月16日调查河东乡下罗家村黄河南坎沿遗址、东沟乡哇宗村尕马拉茨山遗址;8月17日调查罗汉堂乡夜岗口遗址、尼多岗遗址;8月18日参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玉皇阁、文昌宫;8月19日赴海南州博物馆,第一阶段调查结束。调查时发现,因为青海地区的古代文化遗址大多分布在荒地或者山坡草场上,很少经过现代人的扰动,所以很难发现,即使找到了也是没有多少遗物暴露在地表上,我们采集到的陶片都是个体小、风雨蚀化严重,使得我们难以判断其文化性质。为了在调查时更加准确地辨认是否存在宗日文化陶片,8月20日至9月3日,我们在海南州博物馆将宗日遗址出土的陶片进行了清洗、粘对,以便充分把握宗日特色陶器的特点。9月4日第二阶段调查开始,第一站是兴海县河卡乡羊曲村。在村民家里我们见到了三件很典型的宗日文化陶器,接着便找到了两处宗日文化遗址——羊曲十八档遗址和香让沟南坎沿遗址,我们分别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9月6日前往贵南县,在塔秀乡询问的结果是,最有可能属于宗日文化的加土乎遗址和著名的尕马台遗址,现在已经淹没于龙羊峡水库中,预定中的这一个重点地区只好放弃。9月7日调查贵南县沙沟乡的沙沟河两岸台地,东让村村民家里有一件典型的宗日文化陶壶,追寻到准确的出土地点后任何遗物都没有找到,而出有完整的器物以及没有遗物暴露,正是宗日文化墓地的特点。沙沟与黄河交汇处已经成为龙羊峡水库库区,关塘遗址也就无法调查,收集过一些陶片的遗址就只有增本卡与烽火台两处。最后的调查地点还是贵德县罗汉堂周围遗址,在尼多岗做了试掘外,踏查了附近的帕浪豆历遗址、上庄遗址、拉毛楼遗址、叶后浪遗址等。9月12日,调查结束,转入海南州博物馆整理。总共调查遗址地点15处,其分布如图(图1)。
图1 调查遗址分布示意图
1.香让沟南坎沿遗址 2.坟园遗址 3.羊曲遗址 4.增本卡遗址 5.烽火台遗址 6.东让遗址 7.尼多岗遗址 8.叶后浪遗址 9.拉毛楼遗址 10.夜岗口遗址 11.狼舌头遗址 12.野毛香遗址 13.赵家沟遗址 14.奴后秀遗址15.尕马拉茨山遗址
二、贵德县诸遗址
(一)贵德盆地诸遗址
以贵德县城河阴镇为中心有一块很小的盆地,黄河在龙羊峡和松巴峡的这一段上,河面增宽、流速减慢,留下了一片肥沃的冲积小平原,大致属于黄河一级阶地。向外扩展出去,则没有明显的台地发育,为倾斜的山前洪积坡地。我们在这一范围内共调查遗址5处,下面分别介绍。
1.奴后秀遗址
该遗址位于河东乡奴后秀村。“奴后秀”藏语意为“生产烧柴的地方”,村北有一条季节性河沟名为“郎那后沟”,藏语意为“有森林的山沟”,也许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森林密布吧,因为今天虽然稀稀落落地可以见到树木生长,但显然是近几年栽种的,古代的森林或者已经消失很久了。奴后秀遗址就在浪那后沟北的台地上,由于这一地区属于远古洪积坡地,黄土堆积以及冲积台地都没有很好地发育,遗址所在虽然以黄河河床为基准勉强可以作为第三级阶地,实际上就是平顶山包样子的滩地了(后面的赵家沟遗址、尕马拉茨山遗址地貌与此相同,不再复述),其上覆盖着稀疏的杂草,从来就没有开垦过。该遗址于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记载有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以及唐代陶片。我们在台地的西北边沿发现了厚约20厘米的灰层,包含的陶片全是夹砂陶,多数为红褐色,另有少量灰褐色和黑褐色,素面为主,有的施斜行粗绳纹。标本00GN:01,盆类器物口沿,夹砂红陶,口沿外部贴一道堆纹,并有刻画纹(图2:2)。标本00GN:02,瓮类器物口沿,夹砂红褐色,方唇卷沿,施绳纹,颈部一道堆纹(图2:1)。从陶片看,均属卡约文化。因为地面上几乎没有遗物暴露,所以遗址面积不好测量,普查记录的面积25000平方米,显然是以台地的面积作为遗址的面积了。台地中部发现有一处嘛尼堆——即刻有经文的石块堆,有几块上还刻有佛像,其中一块上为“莲花生”图案。因为所刻经文都是梵文而不是常见的藏文,年代应该不会是现代的。嘛尼堆的西面20米处,发现几片轮制泥质灰陶,火候很高;另外有布纹筒瓦残片,或许这就是普查时所见到的唐代遗物。
图2 奴后秀遗址采集陶片
1.瓮口沿残片(00GN:02) 2.盆口沿残片(00GN:01)
2.赵家沟遗址
赵家沟村在奴后秀村西南约3公里处,村西台地上建有一座佛教寺院,寺院的周边就是遗址。普查记录面积30000平方米,地面散布卡约文化陶片。寺院修建时曾有大量陶片出土,海南州博物馆在此征集到两件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其中一件属于典型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盆。我们这次在寺院北面所见到的几乎全是卡约文化的夹砂红褐色陶片,只有几片泥质灰陶和泥质红陶可能属于马家窑文化。标本00GZ:01,泥质橙红色彩陶壶口部残片,黑彩,口沿内彩是倒三角纹,颈部外彩是横条纹(图3:3)。标本00GZ:02,泥质灰陶瓮颈肩部残片,细绳纹(图3:2)。标本00GZ:03,夹砂红陶瓮口沿残片,口沿外部贴一道宽堆纹,器表遍施绳纹(图3:1)。前两件属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后者是卡约文化遗物。因为该遗址出土过完整的器物,并且现今地面上留有一些直径2米左右的陷落坑,所以很有可能是一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和卡约文化的墓地。
3.野毛香遗址
在奴后秀遗址的北面约150米处,隔一条季节性小河,似乎比奴后秀遗址稍低一些,大致位于第二级阶地上,普查记录面积8000平方米。因为要栽树,所以地面上挖了密密麻麻的树坑,看到的一切让人触目惊心——破碎的陶器、散乱的人骨,这又是一处卡约文化的墓地,包括瓮棺葬和土坑墓。陶片很多,我们只是拣了一些可以粘对的陶片带回来,复原为标本00GY:01,夹砂灰陶罐,素面平底。残高12.7厘米,腹径10.3厘米,底径5厘米(图4)。
4.狼舌头遗址
该遗址就是《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所登录的下罗家遗址[2],位于河东乡下罗家村。村北约150米就是黄河,河面宽阔、水流缓慢,河心里形成几个沙洲,其中一个名为狼舌头,遗址由此得名。我们首先在一级阶地边缘找到了文物保护碑,写的却是“南坎沿遗址”,事实上这里就是黄河的南坎沿。阶地高出河床约5~7米,面积很大,现在已经被改造成梯田逐次向着南面延伸出去。我们只是在阶地与河床的断崖上发现了3处灰层,厚度为10~30厘米,包含的陶片中,夹砂陶占81%,以红褐色和灰褐色为主,其中又有70%施绳纹,有的还有附加堆纹;泥质红陶约占19%,多数有黑彩。标本00GL:01,泥质橙红陶片,黑彩横条纹、弧线纹(图5:1)。标本00GL:02,泥质橙红陶片,黑彩曲线纹、横条纹、多道折线纹(图5:2)。标本00GL:03,夹砂红褐色陶片,遍施绳纹(图5:3)。该遗址应该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只是标本00GL:02的折线纹显示出一点与宗日文化接近的迹象。
图3 赵家沟遗址采集陶片
1.夹砂红陶瓮口沿残片(00GZ:03) 2.泥质灰陶片(00GZ:02) 3.泥质彩陶片(00GZ:01)(1.为1/4,2、3.为1/2)
图4 野毛香遗址采集陶器夹砂灰陶罐(00GY:01)
图5 狼舌头遗址采集陶片
1、2.泥质彩陶片(00GL:01,00GL:02) 3.夹砂陶片(00GL:03)(均为1/2)
5.尕马拉茨山遗址
该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东乡哇宗自然村东南不足100米的山坡上,村庄所在地算作高出河谷的第二级阶地的话,遗址就算是第三阶地了,但实际上就是一面山坡,原先调查时记录有面积20000平方米,地面暴露有马厂类型四大圆圈纹陶片、卡约文化陶片以及唐代陶片,并且有马厂类型残墓。我们在遗址保护碑标志的尕马拉茨山上,只见到了一些夹砂红褐色陶片,为卡约文化遗物。如果是墓地的话,也只能是卡约文化墓地。倒是在山的东北脚下发现了厚度约为30厘米的灰层,出土陶片较多,其中有一些是红色陶衣黑彩漩涡纹图案,属于典型的唐汪式陶器,估计是普查时误认为马厂类型彩陶了。标本00GG:01,夹砂红褐陶,鬲足,实足较高(图6:3)。标本00GG:02,夹砂红陶瓮口沿残片,素面(图6:4)。标本00GG:03,夹砂红陶,盆类器物底部,素面,底内凹,底径4.8厘米(图6:2)。标本00GG:04,器物把手,夹粗砂红褐陶,中空,并有十字穿孔(图6:1)。标本00GG:05,陶盘(或者陶豆)口部残片,夹细砂红陶,表面施深红色陶衣,黑彩绘制短斜线三角纹(图6:5)。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该遗址是一处比较典型的唐汪式陶器遗址。
图6 尕马拉茨山遗址采集陶片
1.器把(00GG:04) 2.器底(00GG:03) 3.鬲足(00GG:01) 4.瓮口沿残片(00GG:02) 5.彩陶盘(陶 豆)残片(00GG:05)(2、4.为1/4,余均1/2)
(二)罗汉堂周围诸遗址
出贵德县城沿黄河北岸西行约25公里,折向西北方向约4公里,就是罗汉堂乡所在地罗汉堂村,村南面不远就是黄河龙羊峡出口。村西有来自北面的豆后浪沟(意为老虎沟)和来自西北面的叶后浪沟(意为牦牛沟),二者在这里汇合,形成罗汉堂河东南向注入黄河。1923年8月24日至9月1日,中国考古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瑞典学者安特生博士曾经来这里考察,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的若干遗迹遗物[3]。我们此次在罗汉堂村周围共调查了六处遗址(图7,罗汉堂地形及遗址分布示意图),具体情况如下。
1.夜岗口遗址
该遗址位于罗汉堂乡罗汉堂村北约1000米处,豆后浪沟东面第二级阶地上(图7:1),台地北部有两个“俄博”,所以又称之为“拉不则遗址”(拉不则即是俄博)。普查时称此处为马家窑文化遗址,但是我们没有发现一片马家窑文化遗物,只是在台地北部边缘找到了厚度约为25厘米的灰层,包含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片,可能这些东西被误认为属于马家窑文化了。台地的中部和南部到处都是卡约文化夹砂红陶片,甚至轻易地就发现了一件典型卡约文化的瓮棺。普查时还记录有地面上直径3米左右的凸字形土坑,推测是半地穴式居址遗迹。我们9月12日赶上了一次罗汉堂村祭祀“俄博”活动,明白了这种土坑的用途:祭祀之后按村民小组聚餐,土坑的凸出部分是安放大锅的灶坑,后部是做饭的工作间。
2.尼多岗遗址
在罗汉堂村西南方向,穿过两条季节性小河豆后浪沟和叶后浪沟,有一片非常小的台地名为尼多岗(意为生产火镰石的地方),长约100米、宽约30米,这就是安特生曾经试掘过的著名的罗汉堂遗址(图7:3)。地面上散布着大量的马家窑文化的泥质红陶彩陶片,夹砂绳纹陶片也比比皆是,其中有几片呈乳白色或乳黄色,与宗日遗址所出土者极为相似。我们就在台地的西南边缘开了一个长5米、宽1米的探沟,地层堆积情况如《尼多岗遗址探沟(00GNTGI)东壁剖面图》(图8):西部是现代冲积沟堆土,东部的层位是:第一层,厚10~15厘米,黄色粉沙土,质地细密,是现代堆积;第二层,厚8~23厘米,黄褐色粉沙土,质地细密,包含有陶片、石块等;第三层,厚10~35厘米,灰黑色,质地松软,包含有陶片、石块、兽骨等;第四层,厚5~15厘米,灰色,加有黄色土块,质松软,包含有陶片、石块等;第五层,黄色流沙,质坚硬,为原生土。第二、三、四文化层陶系统计显示,各层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因此仅以第二层为例列表说明:
图7 罗汉堂村周围地形及遗址分布示意图
1.夜岗口遗址 2.帕浪豆历遗址 3.尼多岗遗址4.拉毛楼遗址 5.叶后浪遗址 6.上庄遗址(比例1:25000,等高距20米)
图8 尼多岗遗址探沟东壁剖面图
表1 贵德县尼多岗遗址探沟00GNTGI②陶系统计表
夹砂陶约占69.4%,多数有绳纹,红褐色和灰褐色为主,少量几片乳白色;泥质红陶约占28.6%,又有半数为彩陶。遗址中采集的石器则全是青灰色石灰石剥片后稍加修整后直接使用,标本00GN:07,石刀,仅刃部磨光,近长方形;长6.7厘米,宽4.5厘米,厚0.8厘米(图9:1)。标本00GN:08,刮削器,近三角形,利用打击下来的石片边沿作为刃部,没有进一步加工;长5.5厘米,宽1.2~3.2厘米,厚约0.8厘米(图9:6)。标本00GN:010,石刀,不规则形,仅刃部磨光;长9厘米,宽7厘米,厚约1.6厘米(图9:4)。标本00GN:09,石斧,表面琢制,两端皆残;残长10厘米,宽7.3厘米,厚2厘米(图9:2)。标本00GN:06,石锛,单面直刃,仅刃部磨光;长11.2厘米,宽4厘米,厚1.5厘米(图9:3)。标本00GN:05,石环残段,磨制,断面近三角形;残长6厘米,断面厚度1厘米(图9:5)。采集以及发掘获得陶片,仅选择典型者予以介绍:标本00GN:01,瓮口沿残片,夹砂灰褐陶,圆唇大卷沿,浅交错绳纹(图10:1)。标本00GN:02,夹砂红褐色陶片,交错绳纹,一道堆泥条纹(图10:3)。标本00GN:03,细泥橙红色陶片,黑彩多道连续折线纹(图10:2)。标本00GN:04,细泥橙红陶片,黑彩横条纹(图10:4)。标本00GNTGI③:1,瓮口部残片,夹砂红褐陶,交错绳纹,颈部一圈手指戳印纹;口径24厘米(图11:1)。标本00GNTGI②:2,带耳罐口部残片,夹砂红陶,素面(图11:3)。标本00GNTGI②:3,夹砂红褐色陶片,施绳纹和附加堆纹,其中一道堆纹上加画紫红色彩绘(图11:4)。标本00GNTGI②:4,瓮口部残片,夹砂灰褐色陶,圆唇卷沿,浅交错绳纹,颈部一道堆纹,堆纹上断续地绘紫红色彩(图11:5)。标本00GNTGI②:1,细泥橙红色陶片,黑彩,弧线圆圈点纹图案(图11:2)。根据所出土遗物分析,该遗址的性质为马家窑文化,但是存在夹砂乳白色纹陶片以及标本00GNTGI②:3和00GNTGI②:4 两片夹砂彩陶片,则具宗日文化特点,说明这里至少包含有宗日文化的因素。
8.帕浪豆历遗址
该遗址位于罗汉堂村北3公里处,叶后浪沟西的第一级阶地上,与夜岗口遗址隔河相望(图7:2)。安特生调查时已经发现,当时由于村民的阻拦而没有试掘。这一片台地面积广阔、发育平坦,南半部开垦为耕地,北部是牧场。我们在台地北部的东边缘发现了几处厚度约15厘米的灰层,包含有卡约文化夹砂红陶片以及一些红烧土块。台地的西北方向山坡上有瓮棺葬和土坑墓发现,应该是卡约文化墓地。
图9 尼多岗遗址采集石器
1.石刀(00GN:07) 2.石斧(00GN:09) 3.石锛(00GN:06) 4.石刀(00GN:010) 5.残石环(00GN:05) 6.刮削器(00GN:08)(均为1/2)
图10 尼多岗遗址采集陶片
1.瓮口沿残片(00GN:01) 2.泥质彩陶片(00GN:03)3.夹砂陶片(00GN:02) 4.泥质彩陶片(00GN:04)(均1/2)
9.上庄遗址
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记载,该遗址位于罗汉堂乡罗汉堂村上庄(村子北部的几户人家)以北300米处,面积约7500平方米。地面散布有马家窑文化夹砂红陶罐、盆残片和齐家文化泥质红陶壶、双耳罐、夹砂红陶壶等残片。我们在这里仔细地找了两个小时,没有发现任何遗迹,只有一片很小的似乎是马家窑文化的泥质红陶片,怀疑是田间施肥从别处搬运过来的。地图集记载的地点或许有误。
10.拉毛楼遗址
该遗址位于叶后浪沟北岸山坡上,与尼多岗遗址隔沟相对(图7:4)。据说以前出土过完整器物,况且又是处于倾斜度很大的山坡,所以估计是一处墓地。地面上采集的陶片中,夹砂陶约占62%,红陶和红褐陶为主,半数有绳纹;泥质红陶约占38%,多素面,彩陶极少。标本00GL:01,碗口沿残片,夹砂红陶,施绳纹(图12:1)。标本00GL:02,罐口沿残片,细泥橙红陶,用黑彩绘有横条纹和波纹(图12:2)。该遗址性质属于马家窑文化。
11.叶后浪遗址
该遗址位于与尼多岗遗址隔河相望的西北方向、叶后浪沟北岸。地图集上登录有5处遗址,我们调查时发现在被冲沟分割开来的每一块台地边缘几乎都有遗物暴露,我们把这些遗址统称为叶后浪遗址(图7:5)。采集的陶片中,夹砂陶约占70%,其中红褐色和红色最多,有少量灰褐色,几乎都有绳纹,有的还有附加堆纹;泥质陶皆为红色,仅有一片绘有黑彩。标本00GLY:04,罐口部残片,夹砂褐陶,口沿部绳纹清晰,其他部位浅绳纹,颈部一道堆纹;口径18.5厘米(图13:1)。标本00GLY:05,单耳小陶杯,泥质橙红陶,底稍内凹,耳部有一个小乳突,素面;口径3厘米,腹径3.8厘米,底径1.6厘米,通高4.5厘米(图13:3)。标本00GLY:03,壶颈部残片,细泥橙红陶,黑彩横条纹、圆点纹(图13:4)。石器与尼多岗遗址相似,利用打制石灰石片修整,刃部磨光而成。标本00GLY:02,石刀,近长方形;长8.4厘米,宽4.3厘米,厚0.8厘米(图13:2)。标本00GLY:01,残石刀;残长3.5厘米,残宽3.7厘米,厚0.3厘米(图13:5)。从出土遗物看,这一系列遗址主要是马家窑文化遗存,少数陶片属于卡约文化。
图11 尼多岗遗址发掘陶片
1.瓮口部残片(00GNTGI③:1) 2.泥质彩陶片 (00GNTGI②:1) 3.带耳罐口部残片(00GNTGI②:2) 4.夹砂彩陶片(00GNTI②:3) 5.瓮口部残片(00GNTGI②:4)(1.为1/8,余均1/2)
图12 拉毛楼遗址采集陶片
1.夹砂碗口沿残片(00GL:01)2.泥质彩陶罐口沿残片(00GL:02)(1.为1/6,2.为1/2)
图13 叶后浪遗址采集遗物
1.夹砂罐口部残片(00GLY:04) 2.石刀(00GLY:02) 3.夹砂单耳小陶杯(00GLY:05) 4.泥质壶颈部残片(00GLY:03) 5.残石刀(00GLY:01)(1.为1/4,余为1/1)
图14 羊曲村周围地形及遗址分布示意图
1.坟园遗址 2.羊曲遗址 3.香让沟南坎沿遗址(比例1∶1000,等高距10米)
三、兴海县羊曲诸遗址
黄河北行在兴海县河卡乡羊曲村西穿出峡谷后,在这里转向东流,北岸形成了一片发育良好的台地。第一阶地面积较小,第二阶地比较广阔,后部缓慢抬高与山前洪积坡地相接,前部中间被一条名为香让沟(意为有可耕地的沟)的季节性河沟隔断,羊曲村坐落在沟北的台地上。香让沟的两岸均有遗址发现,《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登录有史前及青铜时代遗址七处,我们在调查时将之合并为三处(图14:羊曲村周围地形及遗址分布示意图),下面分别介绍。
(一)坟园遗址(图14:1)
羊曲村西面有一座清真寺,边上是一处回族村民的坟园,坟园西边、香让沟东坎沿上有很薄的灰层暴露,地面上散布着很多陶片,多是卡约文化的夹砂红陶片,也有一些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片。村民在这里取土时挖出过一组器物,我们见到的计有完整陶器两件,无耳罐:夹砂红褐色,瘦长,平底(图15:3、5);双耳罐:夹砂灰褐色,假圈足样的凹底(图15:4)。石器两件,石杵、石臼各一件(图15:7、8)。同时还有几件铜铃、铜泡出土。这些都是典型的卡约文化器物,说明这里不仅是卡约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遗址,也是一处卡约文化的墓地。
图15 坟园遗址、羊曲遗址采集遗物
1.单耳罐 2.无耳罐 3、5.无耳罐 4.双耳罐 6.夹砂彩陶碗 7、8.石杵、石臼 9、10.石斧(1、2、6、10,羊曲遗址采集;3、4、5、7、8,坟园遗址采集;9,香让沟南坎沿遗址采集)(9、10.为1/1)
(二)羊曲遗址
该遗址与坟园遗址相连,沿着香让沟向东,其北缘也就是台地的南部边缘上,到处可见宗日文化的陶片。因为面积广阔,文物普查时将之划分为5个遗址,其中羊曲十八档遗址(羊曲遗址)和香让沟南坎沿遗址(香让沟墓群)还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羊曲村村民种植树木,把田地分割为若干块,每块地称之为一档,我们调查发现从十一档到十八档的遗址连为一体,所以把这5个遗址合并命名为羊曲遗址(图14:2)。在村民家里我们见到了三件器物,无耳罐:夹砂乳白色,花边口沿,肩部以下施绳纹,平底(图15:2)。单耳罐:夹砂灰白色陶,绳纹,耳部有戳印小点(图15:1)。碗:夹砂乳白色,外部素面,内彩是以紫红色绘折角竖线纹,平底(图15:6)。这三件器物据说是在十一档处浇地时出土的,以在宗日墓地发掘的经验来分析这里的诸多现象,羊曲遗址的台地边沿应该就是大片的墓地,为了避免掀起可能随之而来的盗墓之风,而没有发掘墓葬。羊曲十二档处有大片灰层暴露,地面可见陶片、兽骨、鹿角、石器,我们采集到石斧两件(图15:9、10)。我们在这里试掘一条长5米、宽2米的探沟00XYTGI,正打在一条当时的冲积沟上,其堆积情况如南壁剖面图(图16):第一层,厚约5厘米,黄色粉沙土,松软,有陶片、兽骨等;第二层,厚为15~20厘米,灰色,松软,夹杂有大量石块、砂粒、兽骨、陶片,是冲积沟的第一层;第三层,厚为15~30厘米,褐色,松软,几乎就是砂粒、石块、陶片、兽骨的堆积,还有细石器出土,属于冲积沟的第二层;其下为原生土,黄色黏土,坚硬。比较三个地层里的陶片统计,看不出明显的差别,并且器型、器类也基本一致,说明其时代是比较接近的,所以仅以第三层的陶系统计表为例予以介绍:
图16 羊曲遗址探沟南壁剖面图
表2 兴海县羊曲遗址探沟00XYTGI③陶系统计表
夹砂陶占绝对多数,达到约94%,其中又以乳白色为最多,红褐色次之,少量灰褐色和红色;大部分都有绳纹,很多同时有附加堆纹,还有一些用紫红色绘制三角纹、变形鸟纹等图案。泥质陶不足6%,均为橙红色,三分之一以上用黑彩绘制漩涡纹、圆圈点纹等图案。在羊曲遗址发掘到的遗物较多,主要是陶片,还有一些石器、骨器等。标本00XYTGI③:3,罐口沿残片,泥质橙红陶,口沿下一条红色横条纹,之下是黑彩斜线纹(图17:2)。标本00XYTGI③:2,泥质橙红色陶片,黑彩横条、斜线、网格、圆点纹(图17:5)。标本00XYTGI③:5,泥质橙红色陶片,红、黑二彩横条带纹(图17:6)。标本00XYTGI②:8,钵口部残片,细泥橙红陶,黑彩,内绘成组竖条纹,外绘两道横条纹(图17:8)。标本00XYTGI③:7,泥质橙红色陶片,黑彩弧形三角纹、斜线纹(图17:9)。标本00XYTGI③:9,小碗,夹砂乳白色,下部竖绳纹,紫红色内彩,口沿为倒三角纹、下部绘斜线纹;口径6.8厘米,底径5.1厘米,通高3.7厘米(图17:1)。标本00XYTGI③:1,壶肩部残片,夹砂乳白色陶,两道堆泥条纹,竖绳纹,紫红色彩绘三角纹(图17:3)。标本00XYTGI②:7,瓮口部残片,夹砂乳白色陶,竖绳纹,口部、颈部各一道堆纹,口沿内彩紫红色,倒三角纹(图17:4)。标本00XYTGI③:4,器底残片,夹砂红褐陶,底部施交错绳纹(图17:7)。标本00XYTGI③:11,瓮口部残片,夹砂乳白色陶,竖绳纹、堆纹,口沿部紫红色内彩,倒三角纹(图17:11)。标本00XYTGI③:6,壶颈肩交接部残片,夹砂乳白陶,紫红色彩绘,变形鸟纹(图17:12)。标本00XYTGI③:10,器底残片,夹砂乳白色陶,竖绳纹、堆纹(图17:10)。探沟中出土的石器,质料主要是石英石和青灰石,种类多是细石器的石核及石叶,标本00XYTGI②:1,细石核,青灰石质,修正过的台面和石叶剥落面都很清楚,长4厘米、宽2.6厘米,厚1.5厘米(图18:4)。标本00XYTGI②:6,细石核,青灰石卵石加工出台面,侧面有石叶剥落痕迹,长3.5厘米、宽2.5厘米、厚1.7厘米(图18:3)。标本00XYTGI②:3,尖状器,青灰石片加工而成,长3.5厘米、宽2.4厘米、厚0.8厘米(图18:2)。标本00XYTGI②:2,细石叶一组9片,青灰石3片、石英石6片,长1.8~3.4厘米、宽0.5~1.1厘米、厚0.2~0.5厘米(图18:1)。骨器数量很少,标本00XYTGI②:4,骨饰残片,两面分别刻划四道细线纹,残长4.7厘米、残宽0.6厘米、厚0.4厘米(图18:5)。标本00XYTGI②:5,骨针,两端皆残,残长4.5厘米,最粗处直径0.2厘米(图18:6)。从出土遗物看,该遗址的文化性质应该与宗日遗址一样,可以定为宗日文化的典型遗址。
图17 羊曲遗址发掘遗物
1.夹砂陶碗(00XYTGI③:9) 2.罐口沿残片(00XYTGI③:3) 3.夹砂陶壶残片(00XYTGI③:1) 4.瓮口沿残片(00XYTGI②:7) 5.泥质彩陶片(00XYTGI③:2) 6.泥质陶片(00XYTGI③:5) 7.器底残(00XYTGI③:4)8.细泥彩陶钵口部残片(00XYTGI②:8) 9.细泥彩陶片(00XYTGI③:7) 10.夹砂陶片(00XYTGI③:10) 11.夹砂陶瓮口部残片(00XYTGI③:11) 12.壶颈肩交接部残片(00XYTGI③:6)(均为1/2)
图18 羊曲遗址出土遗物
1.细石叶(00XYTGI②:2) 2.尖状器(00XYTGI②:3)3.细石核(00XYTGI②:6) 4.细石核(00XYTGI②:1)5.骨饰残片(00XYTGI②:4) 6.残骨针(00XYTGI②:5)(5.为1/2,余为1/1)
(三)香让沟南坎沿遗址
与羊曲遗址隔沟相望,南临黄河冲刷断崖,属于黄河第二级阶地的一片台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作为没有开垦过的荒地,遗址保存情况良好(图14:3)。临黄河一侧发现有类似石棺葬样的遗迹,没有清理。西部边缘暴露有很厚的灰层,我们开了一个2米见方的小探方00XYXTI,地层堆积如南壁剖面图(图19):第一层,厚度为15~35厘米,黄色粉沙土,松软,较为纯净,是表土层;第二层,厚度为30~50厘米,灰色,松软,包含有陶片、石块、兽骨等,还发现有十几块一面光滑的草拌泥红烧土块,应该是加工过的墙面或地面遗物;第三层,厚度为25~45厘米,黄褐色,松软,有少量陶片、兽骨;第四层,黄色沙土,较为坚硬,是原生土。第二、三两个文化层的出土物也是大同小异,没有明显差别,表3为第二层陶系统计(表3:00XYXTI②出土陶片陶系统计表)。可以看到,在所有出土陶片中夹砂陶约占96%,红褐色最多,红色次之,乳白色再次之,然后是灰褐色和黑褐色;大部分有绳纹和附加堆纹,紫红色绘制的彩陶约占三分之一。泥质陶很少,有的用黑彩绘制漩涡纹等图案。
图19 香让沟南坎沿遗址探方南壁剖面图
表3 兴海县羊曲香让沟南坎沿遗址探方第二层00XYXTI②陶系统计表
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少量骨器、石器。陶器的主要类别有钵、碗、罐、壶等,标本00XYXTI②:8,钵口部残片,泥质橙红陶,黑彩,外绘细斜线,内彩是绕器底旋转的弧状粗斜线(图20:6)。标本00XYXTI②:7,钵口部残片,泥质红陶,黑彩,内外均是绘三道横条带(图20:10)。标本00XYXTI②:9,泥质橙红陶片,黑彩,弧形三角纹和网格纹(图20:14)。标本00XYXTI②:5,碗,夹砂乳白色陶,底稍凹,外表素面,内彩紫红色折尖竖线纹,口径10.3厘米、底径4.5厘米、通高5.7厘米(图20:1)。标本00XYXTI②:4,碗,夹砂乳白色陶,紫红色彩,口沿部位内外彩均是折尖竖线纹,底部绘制交叉十字纹,口径15.2厘米、底径9厘米、通高8.2厘米(图20:7)。标本00XYXTI②:6,碗,夹砂乳白色,紫红色彩,除了折尖竖线纹,还有四个横“][”符号,口径16.9厘米、底径8.9厘米、通高7.4厘米(图20:8)。标本00XYXTI②:3,小碗,夹砂红褐陶,口沿内外绘制紫红色倒三角纹,口径6.9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3.5厘米(图20:2)。标本00XYXTI②:13,瓮上半部,夹砂红褐陶,通体竖绳纹,多道堆纹,口沿紫红色内彩,变形鸟纹,口径18.5厘米、腹径31.2厘米(图20:3)。标本00XYXTI③:1,碗口部残片,夹砂乳白色陶,口沿内彩紫红色,倒三角纹(图20:5)。标本00XYXTI③:3,壶肩部残片,夹砂红褐色陶,肩部以下竖绳纹,紫红色彩,圆点纹、变形鸟纹(图20:15)。
图20 香让沟南坎沿遗址出土遗物
1.夹砂碗(00XYXTI②:5) 2.夹砂碗(00XYXTI②:3) 3.瓮上部(00XYXTI②:13) 4.骨锥(00XYXTI②:1) 5.夹砂陶碗口部残片(00XYXTI③:1) 6.彩陶钵口部残片(00XYXTI②:8) 7、8.夹砂碗(00XYXTI②:4、00XYXTI②:6) 9.夹砂彩陶壶肩部残片(00XYXTI②:11) 10.彩陶钵口部残片(00XYXTI②:7) 11.骨梗刀柄(00XYXTI②:2) 12.夹砂陶罐腹部残片 (00XYXTI③:4) 13.夹砂陶罐耳部残片(00XYXTI②:10) 14.彩陶片(00XYXTI②:9) 15.夹砂陶壶肩部残片(00XYXTI③:3)(1、2、7、8.为1/4,3.为1/8,4~6、9~15.为1/2)
标本00XYXTI②:11,壶颈部残片,夹砂乳白色陶,紫红色彩绘,多道连续折线纹与变形鸟纹合体图案(图20:9)。标本00XYXTI②:10,罐耳部残片,夹砂乳白色陶,绳纹(图20:13)。标本00XYXTI③:4,罐腹部残片,夹砂黑褐陶,竖绳纹、堆纹(图20:12)。骨器仅有锥、刀各一件。标本00XYXTI②:1,骨锥,磨制,两端皆尖锐,长6厘米,最粗处直径0.6厘米(图20:4)。标本00XYXTI③:1,骨梗刀柄,前段残,长片形,前部一侧刻有安装石刃的凹槽,残长11.9厘米、宽1.9厘米、厚0.4厘米(图20:11)。从出土遗物看,该遗址与宗日遗址很接近,也应该是典型的宗日文化遗址。
四、贵南县沙沟乡诸遗址
贵南县位于黄河东岸,南接同德县、北邻贵德县,境内有茫曲和沙沟两条主要河流西北向注入黄河,但前者流域狭窄,所以贵南县境可供农业发展的地区仅有沙沟下游和黄河东岸台地。因为修建了龙羊峡水库,因此黄河谷底已经淹没于水底。我们这次调查的重点就是沙沟下游的两岸(入河口处也已经没于水中)。在这里调查遗址共三处(图21,沙沟下游地形及遗迹分布示意图),下面分别介绍。
图21 沙沟两岸地形及遗址分布示意图
1.东让村墓地 2.增本卡遗址 3.烽火台遗址(比例1∶10000,等高距5米)
(一)东让遗址
东让村属于贵南县沙沟乡,坐落在沙沟河的东岸,是一个藏民村庄。在一户村民家里,我们见到了一件彩陶壶(00GD:01),通高34.4厘米、口径11厘米、腹径28.5厘米、底径14厘米;直颈、端肩,双腹耳,平底;夹砂红褐色陶,腹部以下施绳纹;紫红色彩,口沿内彩为一圈倒三角纹,肩部绘有八个变形鸟纹(图22)。这件器物的形制与马厂类型的同类器物有些相似,但是质地、颜色、制法、彩绘图案则与宗日遗址的陶器完全一致,应该属于典型的宗日文化遗物。在村民的引领下找到了这件陶器的出土地点,位于村西北方向250米处的一片农田里。这里台地发育不好,属于缓坡样的山前洪积地貌,现在已经全部改造为梯田(图21:1),农业是这里人们的主要经济方式。我们在确定的陶器出土地点没有找到一片陶片,所以判断这是一处宗日文化的墓地。
图22 东让村采集的彩陶壶(00GD:01)
(二)增本卡遗址
沿着沙沟向西北前进,由于龙羊峡水库的建成,沙沟河的下游已经成为库区,离开东让村不到5公里就不能继续前行了,越过沙沟返回与东让遗址隔河相望的便是增本卡遗址。增本卡藏语意为白石堆,是沙沟乡唐乃亥村西北面一片农田的名字。这里是沙沟河的第一级阶地,台地发育良好,黄土堆积很厚,普查材料记载遗址面积有2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为10~50厘米(图21:2)。我们在台地边缘处找到了三处灰层地点,厚度一般是20厘米左右,陶片、兽骨比较丰富,我们将灰层处的陶片全部收集,构成概况如表所示(表4):
表4 增本卡遗址陶系统计表
图23 增本卡遗址采集陶片
1、5、7.夹砂陶片(00GZ:02,00GZ:04,00GZ:01) 2、4、6.泥质彩陶片(00GZ:05,00GZ:06,00GZ:07) 3.夹砂瓮底部残片(00GZ:08)(3.为1/8,余均1/2)
图24 烽火台遗址采集陶片
1.夹砂瓮底部残片(00GF:01) 2、3.泥质彩陶片(00GF:04,00GF:05)(1.为1/8,2、3.为1/2)
夹砂陶约占60.7%,以红褐色为主,红色和黑褐色次之,少量乳白色;几乎都有绳纹,一部分同时有附加堆纹。泥质陶接近40%,多数为橙红色,半数左右用黑彩绘制漩涡纹、点纹等图案。标本00GZ:05,细泥橙红色陶片,黑彩,横条、弧线圆圈、圆点纹(图23:2)。标本00GZ:06,细泥橙红色陶片,黑彩,弧线、斜线网纹(图23:4)。标本00GZ:07,钵口沿残片,细砂乳白色陶,紫黑彩,内绘竖线条、外绘短斜线(图23:6)。标本00GZ:02,瓮口沿残片,夹砂红褐陶,方唇卷沿,浅斜绳纹,一道堆泥条纹(图23:1)。标本00GZ:01,瓮口部残片,夹砂红褐陶,方唇大卷沿,敛口,交错绳纹(图23:7)。标本00GZ:08,瓮底部残片,夹砂黑褐色,竖绳纹(图23:3)。标本00GZ:04,夹砂乳白色陶片,竖绳纹(图23:5)。从陶片看增本卡遗址应该是一处马家窑文化的遗存,但是由于夹砂乳白色陶片的存在,以及所施绳纹的特点,还有标本00GZ:06的色彩图案,可以确定这里有宗日文化因素的存在。
(三)烽火台遗址
出唐乃亥村东南方向200米,可见一个醒目的土堆,《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的记载是:明代烽火台,基部呈圆形,直径25米、高15米;顶部呈方形,边长6米;夯土筑夯层厚10~15厘米。我们看到的除了夯土还有土坯垒筑。它的北面有一个边长20米左右的台基遗迹,高出地面1米,灰色板瓦和火候很高的轮制泥质灰陶片很多。两者结合起来看,台基应该是寺院建筑,而所谓的烽火台反而更像是一座土塔,当地的村民也支持这一观点。台基北面30米就是台地边缘,地形与增本卡遗址完全一样,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图21:3)。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几处灰层暴露点,厚度约为30厘米,所出土陶片中,夹砂陶约占68.5%,红色最多,灰褐色和红褐色也占相当的比例;多数有绳纹,有的加施附加堆纹。泥质陶多是红色,少量灰色,大部分用黑彩绘制旋涡纹等图案。标本00GF:05,细泥橙红色陶片,黑彩,横条纹、曲线纹(图24:3)。标本00GF:04,细砂红陶片,黑彩,斜线网格纹(图24:2)。标本00GF:01,瓮底部残片,夹砂红褐色,素面(图24:1)。烽火台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应该属于马家窑类型,但是与增本卡遗址一样,可能还含有宗日文化的因素,标本00GF:05的图案多少显示出一些蛛丝马迹。
五、几点认识
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对调查中采集遗物的整理,我们得到了几点粗浅的认识,现罗列如下,仅供有关研究者参考。
第一,如何辨认宗日文化遗物,是一个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问题,至今也不能说已经解决。当初我们命名宗日文化的时候,主要依据是宗日遗址出土的大量的夹砂乳白色绳纹陶[4]、紫红色彩绘、变形鸟纹和多道连续折线纹图案,认为这些特点与马家窑文化相去甚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特点并非与马家窑文化毫无联系:陶色主要与陶土成分和烧造技术有关,不同地区的陶土会导致陶色不一样,未必就反映了文化传承的不同;火候的高低也是陶色变异的原因,所以陶色还不足以作为区分文化的标准。至于紫红色彩绘,明显可以看出是颜料浓度以及配方的不同,马家窑文化的黑彩如果施得很薄,就多少会呈现紫红色,这一点马厂类型的偏于紫红色的黑彩就是证明,半山类型的红黑二彩中红色彩绘就几乎与宗日文化一样了。实际上,宗日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只剩下了其独有的花纹图案——变形鸟纹和多道连续折线纹。这样,我们确定的辨认宗日文化的标准依次是:(1)彩陶图案为多道连续折线纹、变形鸟纹(包括其变体倒三角纹、折角竖线纹);(2)乳白色夹砂陶上施紫红色彩绘(图案不清楚);(3)夹砂红褐色陶施紫红色彩绘(图案不清楚);(4)夹砂乳白色陶施绳纹;(5)制作上一般是帮包底,帮底对接处稍有外撇,接合不牢固经常有器底脱落现象;(6)夹砂绳纹、堆纹陶。实践中根据(1)(2)的任意一项都可以确定为宗日文化,据(3)可以基本确定,(4)(5)结合也可以基本确定,而只有(5)或者(6)就不好认定。因为宗日文化的特色是夹砂彩陶,而马家窑文化则是泥质彩陶,两者之间不好直接比较,所以对于宗日文化的充分把握还有待于对马家窑文化夹砂陶器进行进一步研究,现在还不能根据质地、颜色、绳纹将之截然分开。
第二,宗日文化的分布范围,只能以包含有宗日文化遗物的遗址地点来划定。如前面所述,兴海县羊曲遗址、香让沟南坎沿遗址的文化面貌与宗日遗址几乎没有差别,属于典型的宗日文化遗址;贵南县沙沟乡东让村所见的夹砂彩陶壶,也是典型的宗日文化遗物;增本卡遗址和烽火台遗址,虽然没有典型的宗日文化彩陶,但是有夹砂乳白色绳纹陶片,加之与东让村相邻,所以虽然不能明确其为宗日文化遗址,至少也可以说在马家窑文化遗址里含有一定成分的宗日文化因素;贵德县罗汉堂乡尼多岗遗址,两片夹砂绳纹陶片的堆纹条上发现了紫红色彩绘,并且有一些夹砂乳白色绳纹陶片,可以断定含有宗日文化因素;附近的叶后浪遗址与尼多岗遗址性质接近;贵德县河东乡狼舌头遗址,也有与宗日文化接近的陶片,勉强可以认定有宗日文化因素的存在;其他遗址目前还不能辨认出宗日文化遗物。
因为宗日遗址、羊曲遗址、东让遗址所出土的遗物比较典型,从龙羊峡水库发掘中的贵南县尕马台遗址中也找出过典型的宗日文化陶片,所以可以确定共和盆地的黄河两岸及支流中下游应该就是宗日文化的中心区。尼多岗遗址、狼舌头遗址含有宗日文化的因素,调查中也许更加单纯的遗址没有找到,所以贵德县境内马家窑文化与宗日文化分占比例虽然还不清楚,但是宗日文化的存在还是比较普遍的,并且考虑到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没有深入到这里,因此这一区域应该理解为宗日文化的基本区。据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卢耀光先生见告,西宁市以北的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曾经有类似宗日文化的陶片出土,所以宗日文化的影响区还应该是在海南州以外的西宁市、海东行署、黄南州各县。
第三,宗日文化遗址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1)遗址均分布在黄河岸边或者黄河支流入河口处的两岸,依黄河为基准处于二级阶地的边缘,依支流为基准则是一级阶地,因为黄河的一级阶地为冲积台地,或许在河水下切之前经常有洪水之患。增本卡遗址、尼多岗遗址在黄河支流旁边,宗日遗址、羊曲遗址在黄河岸边,但是也有小的支流穿过,所以当时人们的生活用水不是黄河水而是支流水。(2)海拔高度低,均在2800米高度线以下,并且多数低于2600米。地形较为平坦,多为河流冲积台地(增本卡遗址、烽火台遗址、叶后浪遗址、狼舌头遗址)或者山前洪积坡地(宗日遗址、羊曲遗址、尼多岗遗址)。与此相反,遗址密度最大的卡约文化,则是大都发现在高出一级的黄河三级台地上,或者就是在山包上。(3)地表均覆盖有较厚的黄土堆积,呈黄白色类似于东部地区的马兰黄土,这里的人俗称之“大白土”。从土壤上看,应该是栗钙土,母质为黄土、冲积沉淀物,质地为沙壤、轻壤,通体呈石灰反应。因为现在已经全部改造为耕地,所以表层土壤的基本情况是:有机质含量在2.2%左右,全氮0.12%,全磷0.2%,全钾2.1%,碱解氮60~90PPM,速效磷6~11PPM,速效钾200~260PPM,碳酸钙6.5~8.5%,PH值约为8.3[5]。(4)遗址区域内具备典型的高原大陆气候特点,一年分寒季(10月~次年4月)和暖季(5~9月),寒季里低温、多风、少水、干燥;暖季里温暖、多雨,全年70%的降水集中出现在6~8月份。各个遗址点的气候如表所示(表5)。从自然环境来看,这里海拔低、土壤好、日照充足温度高、降水集中,适合于农业发展,实际上遗址所在地点也已经全部被开垦为农田,是高原牧区少有的一片农业区域。从自然环境以及遗址点分布范围看,龙羊峡库区应该也是一个宗日文化遗址集中的地区,贵南县尕马台遗址的发掘资料和加土乎遗址的普查材料中,都发现过宗日遗址的陶片,现在虽然已经淹没于水下,也可以断定这里是一处宗日文化地点。而宗日遗址以上的黄河,一直穿行于海拔3000米甚至4000米的高原地区,两岸没有河谷冲积台地,其支流情况也是如此,所以没有宗日文化遗址分布;贵德县城以东就是松巴峡,河谷窄而长,两岸山峰险峻,至今尚且没有道路可通,在古代无疑是一处人们交流的阻碍,据以往的工作来看,还没有发现宗日文化遗物。因此从环境上看,宗日文化的分布区域仅限于海南州地域内的黄河两岸,以及黄河支流接近入河口处的两岸。随着以后工作的深入,共和盆地、贵德盆地内的黄河支流中上游地区,如果台地发育良好,适合于农业发展,也不排除有新的宗日文化遗址发现的可能。
表5 各地气候条件状况表
第四,宗日文化遗址在文化环境中的分布规律,从这次的遗址调查登记表中就可以看出,凡是有宗日文化遗物出土的地点,基本都与马家窑文化遗物共出。贵南县沙沟乡东让村遗址因为只有一件器物,所以没有典型的马家窑文化遗物,但是这件夹砂鸟纹壶的形制却又有点马厂类型泥质彩陶壶的样子。这一特点或许反映的是马家窑文化与宗日文化都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方式,或许也与我们的调查选点有关:鉴于宗日遗址含有一定成分的马家窑文化因素,且又坐落在平坦的黄河谷地里,我们就有意选择了一些自然环境相似的普查时认定的马家窑文化遗址来调查,这样也许就影响了结论的正确性。若是重新做一次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的普查,我们不排除有单纯宗日文化遗址发现的可能。
第五,宗日文化遗址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兴海羊曲遗址、香让沟南坎沿遗址、贵南增本卡遗址、贵德尼多岗遗址的陶系来看(表6),最东面的尼多岗遗址,不仅没有发现典型宗日文化遗物,并且陶系的质地、颜色、花纹也与宗日遗址有着较大的区别;增本卡遗址情况与尼多岗相似;而沿黄河溯流而上靠近宗日遗址的羊曲遗址、香让沟南坎沿遗址的宗日文化色彩则极为浓厚,例如夹砂乳白色彩陶的比例更多于宗日遗址。这种表面暴露出来的文化特征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或许反映出的仅仅是宗日文化在时间上的变异,因为宗日文化延续时间比较长,其不同阶段上的文化特征自然也会有所区别,从我们对宗日遗址的初步认识来看,尼多岗遗址显然要早于羊曲遗址[6]。
表6 含宗日文化因素各遗址陶系比较表[7]
2007年
Abstract
From 1994 to 1996, archaeologists conducted a three-year investigation of Zongri Site in Tongde County, and found a new archaeological culture—Zongri Culture. In August and September 2000, we carried out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Zongri cultural distribution area such as Guide County, Guinan County and Xinghai County. This survey deepens out understanding of Zongri Culture, and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Zongri Cultural relics and for the study on its distribution,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
注释
[1]青海省文物处、海南州民族博物馆:《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5期;陈洪海:《关于宗日文化》,格桑本、陈洪海主编:《宗日遗址文物精粹及论述选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2]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
[3]Andersson,Johan Gunnar Children of the Yellow Earth。转引自松崎寿和译注:《黄土地带》,[日本]座右宝刊行会,昭和十七年。
[4]所谓的乳白色陶,并不全都是纯正的乳白色,实际上是以乳白色、灰白色为主色调的,包括有红褐色偏白、黄褐色偏白等颜色。这群陶器与以往所见的灰陶、红陶相比,明显偏白而已。
[5]青海省贵南县志编纂委员会:《贵南县志》第58~67页,三秦出版社,1996年10月。同时参考《贵德县志》、《共和县志》、《兴海县志》等。
[6]陈洪海、格桑本、李国林:《试论宗日遗址的文化性质》,《考古》1998年第5期。
[7]因为质地、颜色、纹饰分别统计,所以数字里面包含有重复统计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