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县胡李家发现汉墓

青海民和县胡李家发现汉墓

何克洲 张德荣(民和县博物馆)

胡李家隶属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光明村。胡李家遗址位于黄河与大马家河交汇的三级台地上,北部有民和至甘肃临夏的公路,东侧为大马家河,西侧为胡李家村(图1)。胡李家遗址周围的海拔高度为1800余米,是青海境内黄河谷地东端的一个山间小盆地,农业生产条件良好。

1999年春、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民和县博物馆的配合下,对胡李家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500平方米,发现庙底沟时期丰富的文化遗存[1],以及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存和汉代墓葬。现将在该遗址清理的3座汉墓情况简介如下。

图1 胡李家汉墓位置示意图

图2 M2平、剖面图

1.漆盘 2.狗骨 3.动物骨骼 4.儿童肢骨5.铜钱(含于人骨口中)

一、墓葬形制

遗址内的汉墓较多,在发掘区内已经编号确定的汉墓有7座,有的带有窄长墓道。此次清理了其中的3座,编号为M2、M4、M5,分别位于T2189、T1008、T1108这几个探方之中。墓葬均为规模较小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单人葬,有木棺作为葬具。

M2 墓向70度。墓坑长3.28米、宽1.14~1.23米,墓底距地表2.94米。木棺腐朽较甚,仅存棺板痕迹。棺长3.16米。木棺结构较特殊,其两端挡板均出头,棺内东端有一隔板将木棺一分为二,其东端为头厢,长1.04米、宽1米,放置随葬品,其西端长2.12米、宽1米,放置人骨1具。人骨保存尚好,为女性,仰身直肢,头向东,面朝南,在其股骨左侧发现部分儿童肢骨。随葬品多置于头厢内,包括已朽的漆盘1件、狗骨1具及部分其他动物骨架。人骨口中含五铢铜钱4枚(图2)。

M4 位于T1008南部,墓向32度。墓坑长3.26米、宽1.26米,墓底距地表3米。葬具为木棺,棺板已朽,仅存痕迹。棺长2.66米、宽1米。棺内有人骨1具,仰身直肢,头向北,面朝上。人骨保存较好,脚骨不见,右膝外侧可见1块脚掌骨,可能墓内进水后随水漂至此处。木棺内未设头厢,随葬品均放置于人骨头端,有灰陶长腹罐、扁腹罐、单耳罐各1件(图3)。

M5 位于T1108西北角,方向30度。墓坑长3.6米、宽1.37米,墓底距地表2.5米。木棺腐朽严重,仅见棺板的朽灰痕迹,其结构基本与M2的木棺结构相同,棺内头端用隔板分出头厢,放置随葬品。头厢长1.06米、宽0.98米,木棺长3.1米、宽1米,板灰厚3厘米。棺内有人骨1具,保存较好,仰身直肢,头向北,面向上。随葬品均放置于头厢内,包括漆盘、灰陶盘口罐、扁腹罐及圆底罐各1件及鸡骨1具(图4)。

图3 M4平面图

1.陶扁腹罐 2.陶长腹罐3.陶单耳罐

图4 M5平面图

1.陶圜底罐 2.陶盘口罐3.陶扁腹罐 4.漆盘 5.鸡骨

二、出土遗物

3座墓葬规模均较小,随葬品较少,共出土陶器6件、漆器2件和铜钱7枚。

1.陶器 分为泥质灰陶和夹砂褐陶两种,均轮制。器表均饰绳纹,且多数间饰弦纹。器型均为罐,包括长腹罐、扁腹罐、盘口罐、圜底罐和单耳罐。

长腹罐 1件(M4:2)。泥质灰陶。侈口,卷沿,广肩,长斜腹,平底。腹部饰绳纹并间饰三组细弦纹。口径10.7厘米、底径10厘米、高24厘米(图5:4)。

扁腹罐 2件。泥质灰陶。侈口,卷沿,扁腹,平底。M5:3,器形较大,自肩至下腹饰交错绳纹。口径17厘米、底径14厘米、高30厘米(图5:1)。M4:1,器形较小,腹中部饰绳纹且间饰两周细弦纹。口径10.8厘米、底径10.5厘米、高12.1厘米(图5:3)。

盘口罐 1件(M5:2)。泥质灰陶。盘口,束颈,鼓腹,平底。腹部饰绳纹且间饰四周细弦纹。口径11厘米、底径12.5厘米、高21.4厘米(图5:6)。

圜底罐 1件(M5:1)。泥质灰陶。直口,鼓腹,圆底。颈部有8孔,分为4组,每组并列双孔,相互对称。口径12厘米、高12.6厘米(图5:2)。

单耳罐 1件(M4:3)。夹砂褐陶。侈口,扁腹,平底。肩部有一单环耳,腹部饰绳纹。口径11厘米、底径8厘米、高15.2厘米(图5:5)。

2.漆器 2件。腐朽严重,仅能辨认出器型大致为盘,结构、尺寸不明。

3.铜钱 4枚,均为西汉五铢钱,根据字体差异可分为二式。

Ⅰ式:“五”字瘦长,中间两笔略弯曲;“铢”字,“金”字头作三角形,“朱”字上笔方折。M2:5—1,直径2.5厘米(图6:1)。

图5 陶器

1、3.扁腹罐(M5 : 3、M4 : 1) 2.圜底罐(M5 : 1) 4.长腹罐(M4 : 2) 5.单耳罐(M4 : 3) 6.盘口罐(M5 : 2)(1、6.约1/8, 2、3、5.约1/6,4.约1/10)

图6 五铢铜钱拓本

1.Ⅰ式(M2 : 5—1) 2.Ⅱ式(M2 : 5—2)

Ⅱ式:“五”字较短,中间两笔弯曲较甚;“铢”字的“金”字头呈锥形,“朱”字上下两笔皆方折。M2:5—2,直径2.5厘米(图6:2)。

三、结语

胡李家汉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是青海地区西汉中晚期流行的墓葬形制。其中,M4、M5各出土3件陶器,其组合为形态略异的罐类,如长腹罐、扁腹罐、盘口罐、圜底罐和单耳罐,未见壶与灶等器类。陶器表面均饰细绳纹,多数还间饰细弦纹。陶器组合、器形特点及纹饰风格均具有青海地区西汉晚期陶器特点[2]。此外,M2中所出4枚铜钱均为西汉晚期五铢钱。据此推断,胡李家汉墓的年代应为西汉晚期。

M2和M5的葬具结构颇具地方特点。在长方形木棺中以隔板将棺内空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头厢放置随葬品,一部分用来敛尸。棺中设置头厢专门放置随葬品的现象在青海汉墓中尚属首次发现,因此胡李家汉墓无疑为青海汉代考古增添了一些新资料。

胡李家所在的官厅镇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大河家渡口是黄河上游重要古渡之一,是汉文化进入青海地区的重要门户,胡李家汉墓的发现就是重要例证之一。这几座墓葬为研究青海东部历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

附记:参加本次发掘工作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叶茂林、陈超、贾笑冰、陈亮(研究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国道、蔡林海,民和县博物馆何克洲、张德荣等。本文插图由孙小妹绘制,拓本由张德荣拓制。

2002年

Abstract

In 1999,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ASS and Qinghai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excavated Hulijia Site and found rich cultural relics of Miaodigou Period, as well as Majiayao Culture, Qijia Culture and the Han Dynasty tombs. The tombs of Han Dynasty in the site are in fairly large number, all in small scale, with vertical earthen shaft of a rectangular plan, single burials and with wooden coffins. A few funerary objects are unearthed, such as pottery, lacquer ware and copper coin. The date of these bombs should be the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excavation offer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 eastern Qinghai.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胡李家遗址的发掘》,《考古》2001年第1期。

[2]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孙家寨汉晋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