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互助县高寨魏晋墓的清理
青海互助县高寨魏晋墓的清理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高寨墓群位于青海省互助县高寨乡东庄村北约300米的台地上,是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夏,因基建而引发了盗掘古墓的活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对其中被盗最严重的两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墓地所在地为湟水北岸的二级台地,靠山面水,西侧为哈拉直沟(图1)。在台地前端散布着10余座带封土堆的墓葬,有些墓的墓砖已经外露,清理的其中两座墓编号为M1、M2。
图1 墓地位置示意图
一、一号墓
(一)墓葬形制及葬俗
M1为单室砖砌穹隆顶墓,封土已不存,墓顶一侧被盗墓者破坏。墓向52度。从清理过程分析,筑墓时先掘竖穴土坑,然后在坑内用灰色条砖砌墓。墓葬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图2)。墓道位于墓室东北部,宽1.4米、深2.75米,因未全部发掘,故长度不详。墓门为拱状券顶,三层券,宽0.72米、高1.28米,券高0.62米。券顶上方有长方形门墙,高0.84米、宽1.92米、厚0.2米。门墙下部用灰砖错缝平铺,上部为灰砖砌成的仿单面坡屋顶盖顶,正面墙上有两组砖雕裸体人像,每组一男一女(图3:9)。墓门用灰砖丁立分层封堵。甬道长1.1米。墓室呈长方形,长2.96米、宽2.66米、高3.02米。墓壁略有弧度,砌法从下至上分别为一面立与五丁立交替,共有三层,上为错缝平铺、丁立、平铺、面立丁立、平铺、丁立、平错缝铺至起券。墓底用砖斜向错缝平铺。墓内有3具木棺,都已被盗墓者全部拆乱弃于墓室内各处,清理墓底时见棺下置圆木垫底。墓内葬4人,人骨凌乱。初步鉴定为2男、1女,另1具的性别则不明。
图2 M1平、立面图
(二)随葬品
M1早期已被盗,此次追回近期被盗文物51件,另外又从墓中清理出7件遗物,种类有陶器、铜器和钱币等。
1.陶器 共22件。泥质灰陶,器型有罐、壶、盆、灶、仓、井、灯等。
双耳罐 1件(M1:3)。轮制。敞口,方唇外折,口内有一周旋痕,矮领,圆肩,鼓腹,下腹斜收,凹底。双腹耳,耳上模印花纹,器身饰竖条纹和凹弦纹。口径12.2厘米、腹径26.8厘米、底径13.2厘米、高26.4厘米(图3:2)。
罐 6件。依器形差异,可分为三型。
A型:1件(M1:27)。轮制。侈口,圆唇,束颈,鼓腹,下腹缓收,凹底。器表饰斜线纹和凹弦纹。腹径24厘米、底径14.8厘米、高19.7厘米(图3:3)。
B型:2件。轮制。口微敞,方唇外折,口内有一周旋痕,圆肩,鼓腹,下腹斜收,平底。器身饰竖条纹和凹弦纹。M1:11,口径12.4厘米、腹径18.3厘米、底径10厘米、高14.7厘米(图3:14)。
C型:3件。轮制。口微敞,方唇外折,口内有一周旋痕,最大腹径靠上部,广肩,下腹斜收,凹底。素面。M1:4,口径16.7厘米、腹径29.8厘米、底径13.2厘米、高24厘米(图3:13)。
壶 2件。轮制。浅盘状口,平唇,束颈,圆肩,鼓腹,直筒棱形假圈足,凹底。M1:8,口径8.2厘米、腹径11.5厘米、底径8.8厘米、高19.3厘米(图3:19)。
仓 2件。M1:5,身顶分制,仓顶覆于仓身上,不黏合。仓身为手、轮合制,剖面呈圆角梯形,一面斜刻梯子印迹。仓顶模制,四阿式顶,屋脊高且明显,瓦垄粗细均匀。顶长10.5厘米、底长9.4厘米、高11.4厘米(图3:4)。
图3 M1出土遗物
1、6.陶盆(M1 : 21、M1 : 22) 2.陶双耳罐(M1 : 3) 3.A型陶罐(M1 : 27) 4.陶仓(M1 : 5) 5、11.陶碗(M1 : 18、M1 : 17) 7.陶甑(M1 : 15) 8.铜锥(M1 : 29)9.砖雕人像(M1 : 6) 10.铜刀(M1 : 28) 12.铜斗(M1 : 1) 13.C型陶罐(M1 : 4) 14.B型陶罐(M1 : 11) 15、20.陶灶(M1 : 2、M1 : 7) 16.铜帽钉(M1 : 23) 17.陶灯(M1 : 13) 18.陶井(M1 : 19) 19.陶壶(M1 : 8) (1、2.1/10、3、6、9、12、13、19、20.约1/7、8、16.3/5、15.1/5,余皆约1/3)
灶 2件。模制。M1:2,略作长方形,圆形单火口位于灶前半部,并与圜底釜相连,火口及釜高出灶面。火门为竖长方形,上有长方形低矮额墙,墙顶有三个小圆点。灶后两侧各印一条鱼纹,后部印有铲、勺、案、箅等图案。灶面印一周斜线纹。长15.4厘米、宽14.2厘米、高3.4厘米(图3:15)。M1:7,泥质灰陶。灶面呈圆头形,其余结构与M1:2相同,灶面仅印刀、叉、勺、箅、案等图案,无动物图案。长17.2厘米、高5.7厘米(图3:20)。
井 1件(M1:19)。轮制。圆筒形,直口,圆唇,外壁略弧,平底,无井栏、井亭。口径4.6厘米、底径5.3厘米、高8.5厘米(图3:18)。
盆 2件。轮制。M1:21,广口,平唇,鼓腹,下腹斜收,凹底。素面。口径30.3厘米、腹径28.5厘米、底径15厘米、高13.6厘米(图3:1)。M1:22,泥质灰陶。敞口、方唇,口内有一周旋痕,鼓腹,凹底。素面。口径18.3厘米、腹径17厘米、底径10.4厘米、高8.1厘米(图3:6)。
碗 2件。轮制,形制略有不同。M1:17,敞口,平唇,口沿外有一周浅槽,斜壁,平底。口径8.7厘米、底径4.5厘米、高4厘米(图3:11)。M1:18,口微侈,平唇,壁内弧,凹底。素面。口径9.8厘米、底径6.9厘米、高4.4厘米(图3.:5)。
甑 2件。轮制,形制基本相同。M1:15,敞口,平唇,下腹斜内收,平底。底部有5个梅花状小孔。口径7.8厘米、底径3.9厘米、高5.3厘米(图3:7)。
灯 2件。轮制,形制基本相同。M1:13,灯身呈束腰状,灯盘与底相连,口微敛,平唇,圈足。口径6.6厘米、圈足径6.4厘米、高6.7厘米(图3:17)。
2.铜器 出土7件,种类有斗、镜、刀、锥、帽钉。
斗 1件(M1:1)。器身敞口,平沿,圆唇,腹微鼓,上腹部有一圈凸棱,圜底。直柄,柄端为龙首状。口径12厘米、沿宽1厘米、高3.9厘米、通长27厘米(图3:12)。
刀 1件(M1:28)。条状,环首,斜平尖,首部宽于尖部。长16.8厘米、宽1~1.9厘米、厚0.1厘米(图3:10)。
锥 1件(M1:29)。两端皆残,略弯曲。直径0.1~0.2厘米、残长4.3厘米(图3:8)。
帽钉 3件,形制基本相同。铸造。礼帽形,下沿平折,内填充木质细末,中锤一钉。M1:23,口径3.7厘米、高1.6厘米(图3:16)。
图4 “长宜子孙”铜镜拓本 (M1 : 26)
镜 1件(M1:26)。扁圆形钮,圆座,座外为蝠形四叶纹,叶内书“长宜子孙”字铭,叶间为怪云纹,即兽首镜的变体,外绕一周内向连弧纹。素缘,镜面微凸。直径15.3厘米、缘宽0.9厘米、边厚0.4厘米(图4)。
3.钱币 共出土29枚。可分为三类。一类钱周郭、穿郭较明显,“五铢”字迹也较分明,直径2.5~2.6厘米。第二类大都磨去周郭,“五铢”字样不甚清晰,直径约2.1厘米。第三类为剪轮钱,周郭及部分字被剪,有的钱上无字。直径约1.9~2厘米(图5:1~6)。这批钱币整体质量不好,钱轻薄,有的钱面有砂眼,易碎。与青海省其他地方出土的钱币相比较,可确定这批钱为东汉晚期的五铢钱。
图5 M1出土五铢铜钱拓本
1.M1 : 31—1 2.M1 : 31—2 3.M1 : 31—6 4.M1 : 32—3 5.M1 : 32—7 6.M1 : 32—1
二、二号墓
(一)墓葬形制及葬俗
图6 M2平、剖面图
M2位于M1西南约40米处,尚存高约8米的封土堆,未经夯打,东南侧有一盗洞。墓向为30度。系砖砌双室穹隆顶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后室几部分组成(图6)。墓道位于墓室北部,宽1.6米、深2.35米,只发掘墓室前约3米的一段,为斜坡状,填土中夹有木炭粒、碎石块等。墓门为拱形券顶,四层券,上面三层券在一个平面,下面一层券内收(图7)。门宽1.02米、高1.52米,用砖封堵,上方有砖砌仿木结构门墙,其右侧近半壁已被盗墓者破坏(打盗洞打破门墙后,又在前室前侧挖直径约1米的洞)。墙宽(据现存墙体复原宽度)2.36米、高3.2米。门墙用灰砖砌成,门券上部为两个斗拱形雕砖,斗拱上方砖雕三排圆头椽子(图8:1),墙中部为一砖垒亭式建筑,亭上部两侧丁立砖上各绘一壶,再上为两个砖雕壶形砖(图8:3)。墙上的建筑构件皆用红、黑彩描绘,墙面也用此二色彩绘成网纹图案。在一彩绘壶形砖上还朱书“高陵尉徐卿府吉舍”8字(图8:2)。甬道为券顶,长1.32米、宽0.9米、高1.52米,灰砖铺地。前室呈穹隆顶,顶上墨绘人字形和个字形图样。前室长3.24米、宽2.96米、高3.92米,灰砖人字形铺地。室内西部为宽0.94米、长与墓室同、高0.24米的砖台,砌法为一立一平,上铺苇席,已朽,应为棺床。墓壁从下至上为平铺错缝与面立相间、平铺错缝三层,丁立、平铺错缝三层,丁立、平铺错缝四层,面立丁立相间,平铺错缝三层,面立丁立相间,再向上一直为平铺错缝,从底向上2米开始起券。前后室间有甬道相连,甬道及后室高于前室0.18米。甬道为双层券顶,长0.72米、宽0.98米、高1.48米。后室为穹隆顶,略呈梯形。长3.46米、宽1.98~2.1米、高2.94米。其底墙砌法与前室同。
前室有4具木棺,其中3具为长方形榫卯结构,1具为小独木舟形,均用红色颜料彩绘。因该墓早期数次被盗,所以木棺被扰动,棺内人骨大都散布棺外。从骨骼统计,应为5具人骨,除独木舟形棺内为一儿童外,其余为成人。后室置3具木棺,除东、西两侧有一大一小2具长方形木棺外,室中部的1具大棺已从墓室盗洞中被拉出弃至野外,棺上有红、黑色彩绘图案,棺内人骨不见,另2具棺内各有1具人骨,都已被扰乱。
图7 M2墓门立面图
图8 M2出土墓砖
1.彩绘砖雕椽头(M2 : 61) 2.朱书文字砖(M2 : 62) 3.彩绘壶形砖(M2 : 63)
(二)随葬品
共出土遗物60余件,种类分陶器、釉陶器、木器、铜器、砖雕器等。
1.陶器 共32件。器型有瓮、罐、壶、灶、井、仓、耳杯、案等。
瓮 1件(M2:43)。泥质灰陶。轮制。口及颈已残,圆肩,鼓腹,下腹斜收,凹底,腹最大径在上部。肩部以下饰一周宽附加堆纹,腹部饰绳纹间凹弦纹。腹径41.5厘米、底径16.5厘米、残高31厘米(图9:4)。
图9 M2出土器物
1.A型双耳陶罐(M2 : 1) 2.A型陶罐(M2 : 15) 3.B型陶罐(M2 : 2) 4.陶瓮(M2 : 43)5.B型鼓腹陶罐(M2 : 5) 6.B型双耳陶罐(M2 : 30) 7.陶壶(M2 : 10) 8.陶灶(M2 : 9)9.陶尊(M2 : 17) 10.A型鼓腹陶罐(M2 : 18) 11.釉陶壶(M2 : 32) 12.陶案(M2 : 28)13.陶器盖(M2 : 13)(4、12.1/10、13.约1/3,余皆约1/7)
双耳罐 5件。泥质灰陶。依器形差异可分二型。
A型:4件,形制基本相同。轮制。敞口,矮领,方唇外折,口沿内有一周旋痕,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凹底器表饰竖条纹间凹弦纹。模制双腹耳,耳上有模印纹。M2:1,口径11.5厘米、腹径23厘米、底径12.2厘米、高21.4厘米(图9:1)。
B型:1件(M2:30)。直口,方唇,矮颈,斜肩,扁鼓腹,凹底。小双耳置肩部。素面。口径9.9厘米、腹径24.3厘米、底径13.7厘米、高16.7厘米(图9:6)。
罐 7件。泥质灰陶。依器形差异可分为二型。
A型:5件,形制基本相同。轮制。口微侈,方唇外折,口沿内有一周旋痕,圆肩,鼓腹,下腹斜收,凹底。器身饰竖条纹间凹弦纹。M2:15,口径15.6厘米、腹径28厘米、底径11.3厘米、高21.9厘米(图9:2)。
B型:2件,形制基本相同。口微侈,方唇外折,口沿内有一周旋痕,矮领,广肩,腹最大径在上部,下腹斜收,凹底。器身有明显轮制旋抹的凹凸痕。素面。M2:2,口径17.9厘米、腹径31厘米、底径15.4厘米、高23.2厘米(图9:3)。
鼓腹罐 3件。泥质灰陶。依器形差异分为二型。
A型:2件,形制基本相同。侈口,唇外折,短弧颈,口沿内有一周微凹的抹痕,圆肩,鼓腹,凹底。M2:18,肩部有半周波浪形印纹。口径10.7厘米、腹径21厘米、底径13.7厘米、高15.9厘米(图9:10)。
B型:1件(M2:5)。直口,平唇,扁球形腹,下腹斜收,凹底。素面。口径12.2厘米、腹径25.5厘米、底径14厘米、高18.3厘米(图9:5)。
壶 2件,形制基本相同。泥质灰陶。盘状口,平唇,束颈,溜肩,扁腹,棱状假圈足,凹底。M2:10,口径13.4厘米、腹径17.8厘米、底径16.1厘米、高29.6厘米(图9:7)。
碗 1件(M2:34)。泥质灰陶。轮制。口微敛,圆唇,弧腹,平底。素面。口径14厘米、底径8厘米、高5.7厘米(图10:1)。
仓 1件(M2:33)。泥质灰陶。手、轮合制,身、顶分制。仓身上口椭圆,底为圆角长方形,剖面呈梯形,一面刻有梯、门印迹。顶为四阿式,模制。屋脊高平,四坡均有瓦垅从屋脊伸出,在檐处翘起以示为瓦当。底径12~15.1厘米、通高16.2厘米(图10:7)。
仓盖 2件,形制基本相同。泥质灰陶。模制。四阿式顶,屋脊粗且高、平缓,瓦垅粗细较均匀,端部有圆头以示瓦当。M2:29,长14.1厘米、宽9.4厘米、高3.6厘米(图10:3)。
井 2件,形制基本相同。泥质灰陶。轮制。圆筒状,圆唇,平底。素面,无井栏和井亭。M2:7,口径9厘米、底径8.8厘米、高11.7厘米(图10:4)。
灶 1件(M2:9)。泥质灰陶。手、模合制。长方形,单火口连釜,釜高于灶面,通地长方形火门,火门上有低矮额墙,作长方形,灶面印有勺、叉、箅、案等图案。长19.5厘米、宽16.5厘米、高6.5厘米(图9:8)。
器盖 1件(M2:13)。泥质灰陶。手、轮合制。椭圆形,直口、平唇,盔形顶,顶上有长方形钮。素面。口径10.6~13.3厘米、高7.7厘米(图9:13)。
耳杯 2件,形制基本相同。泥质灰陶。手、模合制。敞口,圆唇,平底。M2:16,口径10.7厘米、底径6.2厘米、高3.4厘米(图10:6)。
尊 1件(M2:17)。泥质灰陶。轮制。侈口,腹微鼓,圜底,兽蹄形三足。素面。口径25.5厘米、底径8.5厘米、高13.5厘米(图9:9)。
甑 1件(M2:8)。泥质灰陶。轮制。侈口,尖唇,腹略弧,下腹斜收,小平底。底部有5个梅花状小孔。口径13厘米、底径4.4厘米、高7.2厘米(图10:5)。
灯 1件(M2:39)。泥质灰陶。轮制。盘和座相连,浅盘,实心假圈足。口径7厘米、底径5.5厘米、高4.5厘米(图10:2)。
案 1件(M2:28)。泥质红陶。圆形,边缘略高,斜沿,外圈略凹,中心微凸,有一同心圆小坎。直径37.7厘米、高3.2厘米(图9:12)。
2.釉陶器 仅壶1件(M2:32)。泥质红陶,器表施黄绿色釉,釉色不匀。敞口,方唇,高颈呈略呈弧形,扁腹,腹部以下残。肩部有对称铺首,铺首兽面额顶呈尖状,两耳竖起,眉毛上挑,直伸耳际,双目圆突,鼻微翘,衔环。口径12厘米、腹径24厘米、残高24.3厘米(图9:11)。
3.木器 出土木器较多,但因保存状况不好和墓葬多次被盗,致使大部分木器朽烂或损坏。种类有生活用具、车马器、房屋建筑模型等。房屋的屋顶多为四阿式顶,四坡瓦垄明显,并涂成绿琉璃瓦色,但因残甚,多不能提取。车马器的车身和车轮都已残缺不全或腐朽,有的仅存痕迹。木马的头部大都朽烂,较完整的只有1件。生活用具完整的也较少。
图10 M2出土陶器
1.碗(M2 : 34) 2.灯(M2 : 39) 3.仓盖(M2 : 29)4.井(M2 : 7) 5.甑(M2 : 8) 6.耳杯(M2 : 16) 7.仓(M2 : 33)(2.2/5,余皆1/5)
锨 1件(M2:26)。长方形,正面窄于背面,略有弧度,木柄已残断。锨残长13.3厘米、柄残长3.6厘米、面宽17厘米、背宽18.3厘米、厚1.8厘米(图11:9)。
剑 4件。形制相同,位于墓后室四角。薄木片制成,上部呈菱形,下部趋窄至尖,格为长方形,柄为倒梯形。M2:44,长18.6厘米、宽2.4厘米、厚0.03厘米(图11:6)。
车毂 2件。仅1件完整。M2:36,不规则圆柱形,中间粗,其周有15个孔用以插辐条,贤端较粗,轵端较细。毂长11.5厘米、轵径3.8厘米、薮径2.2厘米、贤径5.4厘米、中径6.7厘米(图11:5)。
马头 2件,其中1件完整。M2:24,雕刻,张口,舌微吐,作嘶鸣状,鼻孔微开,双耳向后,眼球微突。彩绘已脱落。头长18.5厘米、宽5.2厘米、高11厘米(图11:7)。
马身 3件。依器形差异可分为三型。
A型:1件(M2:12)。整体肥硕,颈、前腿根部、腹、臀部均显浑圆,颈根平齐,后部臀上有一半椭圆形孔以插马尾。下腹镂孔,孔为前圆后方,孔径14.5~28厘米,用木板封堵。马身施黑、白色彩,已脱落。长61厘米、宽24.5厘米、高25厘米(图11:3)。
B型:1件(M2:14)。臀部圆浑,前端平齐,腰、腹及前腿仅具其形,制作略为简单,实腹,长56厘米、宽22厘米、高21厘米(图11:2)。
C型:1件(M2:23)。细腰肥臀,前端肌肉丰满,颈根平齐,臀上有插马尾孔,腰部雕以鞍具,实腹。马身绘白彩,已脱落。长55厘米、宽21厘米、高19.5厘米(图11:10)。
4.铜器 仅出土玄武砚滴1件(M2:42)。龟形,龟口衔一小杯。背上盘踞一条蛇。龟昂首,空腹,背中部有一筒状小口。龟甲边缘呈花边状,两前爪略翘,尾低垂。长14.7厘米、高5厘米(图11:8)。
5.铜镜 仅出土1件(M2:38)。圆钮,圆座。座外蝠形四叶,叶内书“位至三公”。叶间为云纹,内向连弧纹,三角缘。镜面微凸。直径12.2厘米、缘宽0.9厘米、边厚0.3厘米(图12)。
6.砖雕器 主要存于墓葬的门墙上,器型有壶、斗拱等。
壶 2件。由灰砖雕成,形制相同,其中1件已残。M2:64,喇叭形口,圆腹,喇叭状足。通体绘红彩,腹部间饰圆点状黑彩。口径12.5厘米、腹径17.5厘米、底径18厘米、高36厘米(图11:1)。
斗拱砖 2件,用灰砖雕磨而成,形制相同。M2:65,器身刻浅槽,槽内饰红彩。上宽36.5厘米、下宽11.6厘米、高19厘米(图11:4)。
7.钱币 共出土铜钱16枚,其中2枚已残。种类有“五铢”和“货泉”两种。“五铢”钱13枚,钱质不好,且多锈蚀。从字形看,皆为东汉晚期所铸。孔径2.4~2.7厘米(图13:3、4)。“货泉”钱3枚,质地尚好,面穿有郭。孔径2.2厘米(图13:1、2)。
图11 M2出土陶器
1.彩绘砖雕壶(M2 : 64) 2.B型木马(M2 : 14) 3.A型木马(M2 : 12) 4.彩绘砖雕斗拱(M2 : 65) 5.木车毂(M2 : 36) 6.木剑(M2 : 44) 7.木马头(M2 : 24)8.铜玄武砚滴(M2 : 42) 9.木锨(M2 : 20) 10.C型木马(M2 : 23)(2、8、9.约1/10,3、5、6.约1/3,余皆约1/7)
图12 “位至三公”铭文铜镜拓本 (M2 : 38)
图13 M2出土铜钱拓本
1、2.货泉(M2 : 50—2、3) 3、4.五铢钱(M2 : 53—1、2)
三、结语
互助高寨墓群地处青海省湟水谷地中游,汉至魏晋时期为安夷县辖区,是一处大型墓地。这次清理的两座墓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埋葬制度。墓内清理出多具木棺和人骨,证明这两座墓为家庭合葬墓,这种埋葬方式在汉代及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相当普遍。墓内随葬品较为丰富,虽经多次被盗,仍出土了包括陶、木、铜器等大批遗物,特别是在M2中清理出了较多的车马器,意味着墓主人生前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从门墙所书“高陵尉”字样中也可得到佐证。
关于墓葬有门墙的建筑风格,最早发现于陕西省潼关吊桥的杨氏墓群[1]和甘肃省武威雷台东汉墓[2],后在河西走廊一带多有发现[3]。就青海地区而言,在大通上孙家寨墓地有少量发现[4],但多已不完整。因此,我们这次清理的两座墓就形制而言,在这个地区是最为完整的。时代上这种有门墙结构的墓从汉代一直延续到魏晋以后。
从高寨墓葬中出土的器物来看,它继承了汉代文化的整体风格,但从墓葬形制、器型以及器物组合上分析,其时代相对要晚得多,与青海上孙家寨汉晋墓群相比,高寨墓葬处在上孙家寨墓葬分期的第五至第六期[5],即汉末至魏晋初期,发掘的这两座墓的年代应当为魏晋时期。
高寨魏晋墓的发掘,为我们研究青海地区汉魏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新的资料,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面貌的认识。当然,其中还有很多现象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如M1门墙上的男女裸体雕像出于何种习俗,M2墓主人的身份,高寨墓群与汉安夷县建制的关系等,都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研究。
附记:参加此次发掘工作的有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国道、陈海清、柳春城,互助县文物管理所的李启福、童成海、陶满德等同志。文中插图由李前同志绘制,拓片由李梅菊同志完成,器物由赵晓虹、何英同志修复。
执笔者:陈海清 王国道
2002年
Abstract
Gaozhai Cemetery is located at Dongzhuang Village of Gaozhai Township in Huzhu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In the summer of 1990, Qinghai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excavated two tombs, i.e. M1 and M2 in the cemetery. Both of them are brick-built, consisting of a tomb-passage, a gate-wall, a tomb-gate, a corridor, and one or two chambers. M1 is a single-chambered domed tomb, and M2 has two chambers and a dome. Above the tomb-gate is a gate wall in imitation of that of the surface buildings, with bricks carved with human figures—one man and one woman as a group. More than 100 funerary objects are unearthed, including pottery, bronzes, wood-ware, brick-carved articles, copper coins, etc. Judging from the tomb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shape and combination of the unearthed funerary objects, the age of the two tombs could date back to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注释
[1]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潼关吊桥汉代杨氏墓群发掘简记》,《文物》1961年第1期。
[2]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3]甘肃省文物队等:《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5年。
[4]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孙家寨汉晋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
[5]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孙家寨汉晋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