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陶家寨汉墓发掘简报
青海西宁陶家寨汉墓发掘简报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海西宁市陶家寨汉墓为陶家寨墓地的组成部分,位于西宁市北郊二十里铺陶家寨村西,西倚拉脊山余脉大酉山(图1)。20世纪80—90年代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西宁市文物管理所先后在此进行过零星的抢救性发掘[1]。2002—200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共发掘汉、晋墓葬89座。2011年10月,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两座砖室墓。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对这两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陶器、铜器、木器、琉璃饰品等31件(套)。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两座墓葬形制相同,均为斜坡墓道券顶砖室墓。
图1 陶家寨墓地位置示意图
(一)M1
保存较为完整。方向184°,由墓道、墓门和墓室组成(图2、3)。
墓道位于墓室南侧,未做清理,长度不详,宽1.3米,底部距地表约2.3米。
墓门辟于墓室南壁中部,三重券顶,宽1.16米、高1.6米。封门砖下部为三层丁砖,然后以之字形垒砌6层,排列规整,未见扰动现象。
墓室平面近长方形,长4.2米、宽1.76米、高1.68米,墓底距地表约2.3米。墓室四壁采用横平错缝砌,距墓底约1米处开始起券,券顶使用楔形砖错缝垒砌。墓底中部用两条“一”字地砖间隔,分为前、后室,前室低于后室0.17米。四壁及墓底用砖均为素面青灰色,砖长33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
图2 M1平、剖面图
1.木牛 2.木镇墓兽 3.木车盖构件 4.木车轭 5.竹编器 6、7、9.漆耳杯 8.漆盘 10.木马 11.釉陶勺12.木车辕 13.灰陶壶 14、17、21.釉陶壶 15.釉陶魁 16.釉陶灯 18.灰陶罐 19.铜衔镳 20.釉陶灶22.釉陶厕 23、24.釉陶盘 25.釉陶井、汲水罐 26.釉陶 奁 27.釉陶仓 28、30.木梳 29、31.琉璃耳珰
葬具及葬式墓室北部有南北向并列的两具木棺。木棺位于淤土层之上,距墓底约0.6米。木棺结构基本相同,平面呈长方形,棺板厚0.11米。棺底、棺盖均由3块木板拼合而成,木板之间用4个束腰榫卯扣合,另在盖板的南端与北端各有一处长4厘米的方形卯与侧板伸出的木榫相扣合。侧板由两块木板采用3个束腰榫拼合。前后挡板亦由2块木板用1个束腰榫拼合。Ⅰ号木棺长2.2米、宽0.66米、高0.56米。棺内人骨架1具,头北足南,男性,年龄35~40岁。由于墓葬进水,人骨存在移位现象,其上断断续续覆盖一层“草席”及编织线痕迹。棺内发现木梳1件、琉璃耳珰3件。Ⅱ号木棺长2米、宽0.56米、高0.46米。棺内淤泥层较厚,人骨架1具,头北足南,女性,年龄约40岁。由于墓葬进水,骨骼较凌乱,移位现象严重。棺底铺一层厚约0.2厘米的草木灰。棺内发现木梳1件、琉璃耳珰2件。
(二)M2
位于M1北侧约50米处。方向182°,由墓道、墓门和墓室组成(图4)。
墓道位于墓室南侧,破坏严重,长、宽不详。墓道填土经过夯筑,土色灰褐色,土质较硬,夯土层厚度及夯窝不详。
图3 M1墓室(由西向东摄)
墓门辟于墓室南壁中部,券顶被破坏。墓门内残存封门砖两层,丁砖平铺。
图4 M2平、剖面图
1.铜镜 2.琉璃饰品
墓室平面近长方形,南北长4.15米、残高约1米,宽度不详,墓底距地表约2.3米。墓室四壁砌法为横平错缝砌。根据墓底高度不同可分为前、后室。前室接墓门,长约1.55米,低于后室0.06米,铺地砖为人字形错缝平铺。后室长约2.6米,铺地砖为一字形错缝平铺。四壁及墓底用砖均为素面青灰色,砖长33厘米、宽16厘米、厚0.6厘米。
图5 M1出土陶器
1.灰陶罐(M1 : 18) 2.灰陶壶(M1 : 13) 3.釉陶壶(M1 : 14) 4.釉陶奁(M1 : 26) 5.釉陶魁(M1 : 15)6.釉陶灶(M1 : 20) 7、8.釉陶盘(M1 : 23、24) 9.釉陶仓(M1 : 27) 10.釉陶勺(M1 : 11) 11.釉陶井(M1 : 25—1)(1~4、6.约为1/8,9、11.约为1/4,余约为1/2)
该墓葬具及葬式破坏严重,仅存部分木棺痕迹,具体形制不详。后室共发现人骨2具。一具为女性,年龄35~40岁,头骨右侧有琉璃饰品1件。另一具为男性,年龄约40岁,仰身直肢,头骨右侧放一铜镜。
二、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共31件(套),有陶器、铜器、木器、琉璃器等。
(一)陶器
15件。可分为灰陶与釉陶两大类。
1.灰陶器2件。均为泥质灰陶,轮制,器表饰绳纹。
罐 1件(M1:18)。侈口,短束颈,溜肩,鼓腹,最大腹径在中腹,底内凹。肩部以下饰竖向绳纹,中间间隔两道刻划平行弦纹。口径11.5厘米、腹径22厘米、底径13.6厘米、高19.3厘米(图5:1,图6)。
壶 1件(M1:13)。敞口,溜肩,葫芦形双腹,上腹两侧饰对称的铺首衔环,底内凹。肩部饰弦纹,腹部饰竖向绳纹。出土时叠压于Ⅰ号木棺的下侧。口径12厘米、腹径19厘米、底径13.5厘米、高25.5厘米(图5:2,图7)。
2.釉陶器 13件。有壶、奁、仓、灶、盘、灯、井、厕等。均为泥质红陶胎,多为素面,个别饰弦纹,釉面有细碎的开片及棕眼。
壶 3件。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相似,均为侈口,束颈,溜肩,鼓腹,高圈足。上腹和下腹分别饰凹弦纹两周,圈足饰凹弦纹一周,腹部饰对称的模印兽面铺首衔环。釉色略有差异,标本M1:14、M1:17釉色呈黄褐色,标本M1:21为墨绿色釉,颈、肩部布满土锈。标本M1:14,口径13厘米、腹径23厘米、底径16厘米、高31厘米(图5:3,图8)。标本M1:21,口径13.7厘米、腹径23.5厘米、底径16厘米、高30.5厘米(图9)。
盘 2件。器形相同,均为轮制,侈口,圆唇,浅斜腹,平底。通体施釉,釉面较薄,局部有流釉现象,釉面布满极细小开片及棕眼。釉色略有差异。标本M1:23,施黄褐色釉,口径17厘米、底径9厘米、高2.4厘米(图5:7,图10)。标本M1:24,施黄绿色釉。口径18.2厘米、底径8.5厘米、高2.5厘米(图5:8,图11)。
奁 1件(M1:26)。圆形,子母口,方唇,奁身呈圆桶状,上粗下细,直腹,腹部中间饰两周凹弦纹,平底,下附三熊足,奁盖略小于奁身,圆钮。通体施黄褐釉,其中器盖釉色偏黄,奁身釉色呈黄绿色,兽足未施釉,上部有流釉现象。口径18.3厘米、底径17.3厘米、腹径19厘米、高14.5厘米(图5:4,图12)。
灯 1件(M1:16)。侈口,束腰,高圈足。出土时盘口内有灯芯及烟炱痕迹。施黄褐色釉,局部施釉不及底,圈足有流釉现象。口径6.2厘米、底径4.7厘米、高5.3厘米(图13,图24:1)。
勺 1件(M1:11)。素面。厚直柄,平口,弧背。勺内壁未施釉,器表外侧施黄褐色釉。长4.5厘米、宽2.1厘米、高1.7厘米(图5:10,图14)。
魁 1件(M1:15)。兽首短柄,柄上穿一孔,侈口,尖唇,浅弧腹,平底。器表外侧施黄褐色釉。口径6.3厘米、高1.6厘米、长7.7厘米(图5:5,图15)。
灶 1件(M1:20)。平面略呈圆角方形,灶面设连釜火口三个,呈三角形排列于灶面中部,略高于灶面。前壁中部开长条形火门,灶面后部正中有柱状圆形烟囱。通体施黄褐色釉。长18.3厘米、宽18.3厘米、高6.3厘米(图5:6,图16)。
井、汲水罐 1套(M1:25)。出土时汲水罐置于井内。井壁略外弧,敛口,方唇,井沿两侧各有一圆形孔。口呈方形,边长11.5厘米,着釉较厚,呈深绿色。斜腹,腹部施黄褐色釉。底呈圆形,底径10.5厘米、高8.5厘米。汲水罐为大口,平沿,溜肩,弧腹,平底,施黄釉。口径2.8厘米、腹径3厘米、底径1.3厘米、高3.7厘米(图5:11,图17,图24:2)。
仓 1件(M1:27)。手制,顶部有遍布的指纹,仓身与仓顶分别制作,制作完成后捏合一起,然后上釉入炉烧制,通体施黄绿釉。仓身平面呈圆角方形,上宽下窄,正面上端有一长方形孔,孔两侧有对称凸出的长条形乳丁,乳丁中部穿孔。平底,下附四熊足。顶为两面坡悬山顶,坡面有对称的三道瓦垄,顶脊平直,尾端上翘。通高15.6厘米,仓身长14.8厘米、宽10.5厘米,仓顶长17.3厘米、宽12厘米(图5:9,图18)。
厕 1件(M1:22)。手制,夹细砂,呈淡红色,器表密布制作留下的刮削痕迹。平面略呈方形,正面偏向一侧设门道,门道右侧为一矮墙,厕内斜对门道一隅设两个足踏和一个长条形蹲坑,厕所正面和左右两侧围墙中部靠上各设一个通气孔,平底,四个实心柱状足。长13.8厘米、宽11.5、高9.3厘米(图19,图24:7)。
(二)铜器
2件(套)。镜、衔镳各1件。
镜 1件(M2:1)。圆形,宽平素缘,圆钮,圆座。座外绕内向八连弧纹,外区为铭文带,镜铭“内清以昭明,光象夫日之月不泄”。字体方正,铭文间以“而”形纹饰。直径9厘米、厚0.5厘米(图20)。
衔镳 1套(M1:19)。已残。衔分为两节,中间以平8字形构件相连接,每节外端各有一扁孔,内中穿镳,镳呈舒缓S形,两端扁平似刀,中部有两孔备穿。通长10厘米、残宽7.9厘米(图24:6)。
(三)竹木器
有竹编器、牛、车、马、镇墓兽、梳等。
牛 1件(M1:1)。黑色,接地一侧残朽,牛缺一耳。高13厘米、长26.5厘米、宽9.5厘米(图21)。
镇墓兽 1件(M1:2)。通体饰红白相间的卷云纹。高37.5厘米、厚9.3厘米、宽15厘米(图22)。
梳 2件。分为二型。
A型:1件(M1:28)。出土于Ⅰ号棺内,弧背。通长7厘米、宽4.3厘米、厚0.3厘米。共有10齿,齿长3厘米(图24:5)。
B型:1件(M1:30)。出土于Ⅱ号棺内。梳背呈三角形。长6.5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9齿,大部分已残。
马 1件(M1:10)。仅存马身,背部有鞍。残长46厘米、宽21厘米。
车残朽,可辨者有车辕、车盖构件和车轭等构件。
车辕 1套2件(M1:12)。辕长12厘米,后端连接有车箱残件。残长11厘米、高3厘米。
车盖构件 1件(M1:3)。为杠,圆柱形。直径4厘米、残长28厘米。
车轭 1件(M1:4)。略呈弧形。残长26厘米。
(四)漆器
有耳杯、漆盘两类。
耳杯 3件。木胎,髹红黑相间漆,均已朽。
图24 M1、M2出土器物
1.釉陶灯(M1 : 16) 2.釉陶汲水罐(M1 : 25—2) 3.B型琉璃耳珰(M1 : 29—1) 4.琉璃饰品(M2 : 2) 5.木梳(M1 : 28) 6.铜衔镳(M1 : 19) 7.釉陶厕(M1 : 22)(1、2、7.为1/5,余为2/5)
漆盘 1件(M1:8)。木胎,髹红黑相间漆,已朽残。直径约15厘米。出土时盘内置漆耳杯1件(M1:7)。
(五)琉璃器
6件(套),其中耳珰5件(套)、琉璃饰品1件。
耳珰 5件(套)。分为二型。
A型:4件(M1:29—2、M1:29—3、M1:31—1、M1:31—2)。深蓝色,器形较小。标本M1:29—2,出土于Ⅰ号棺内。高1.8厘米、口径1厘米、底径1.75厘米(图23:左4)。
B型:1件(M1:29—1)。浅蓝色,器形较大。出土于Ⅰ号棺内。高2.2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8厘米(图23:左3,图24:3)。
饰品 1件(M2:2)。桃形,顶端穿孔。长1.4厘米、宽0.8厘米、厚0.3厘米(图24:4)。
三、结语
(一)墓葬的年代
这两座墓葬均未发现有明确纪年的遗物,但是其墓葬形制相同,墓葬方向基本一致,显示出其时间相近。首先,从墓葬形制上看,单室券顶墓葬与洛阳烧沟汉墓的二期墓葬形制基本一致,与大通上孙家寨发现的E型Ⅱ式墓葬[2]、河南南阳市M3[3]形制基本相同,时代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其次,从出土遗物来看,M2出土的昭明镜,《洛阳烧沟汉墓》将其划定为第四型第二式,其时代从洛阳烧沟汉墓的第二期(西汉昭帝时期)开始出现,第三期(宣帝至王莽及稍后时期)流行,至第四期(东汉中期)消失[4]。《上孙家寨汉晋墓》中将此种类型昭明镜划为Ⅱ式,隶属于第三期,时代为王莽前后[5]。M1出土的泥质灰陶罐与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A型Ⅱ式陶罐相似。综上,我们认为这两座墓葬的时代上限为王莽时期,下限为东汉中期。1980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地区发现了一座形制基本相同的墓葬[6],其中曾出土有货泉,也为此两座墓葬的断代提供了参考。
(二)M1出土的釉陶器
M1出土的釉陶器为同时期青海地区所仅见。一般认为青海地区的“釉陶器直至东汉晚期才出现”[7],此次发现的釉陶器与大通上孙家寨汉墓所出的绿釉陶无论是在釉色还是在器型上均有一定区别,是青海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一批釉陶器。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现的陶厕是目前所见唯一一座东汉早期单体陶厕,与现代青海农村习见的旱厕结构基本相同,是否一脉相承,有待进一步研究。
领队人员:李国林
发掘者:李国林 胡晓军 秦岩 刘铸 闫璘
修复者:高志伟 卜玉凤
摄影者:李国林 胡晓军
绘图者:李国林 胡晓军
执笔者:闫璘 李国林 胡晓军 刘铸 秦岩
2015年
Abstract
The excavated tombs of the Han Dynasty are located to the west of Taojiazhai Village in the north suburb of Xining City, Qinghai. In the 1980s and 1990s, Qinghai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nd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of Xining City conducted excavations of the tomb. In October 2011, two brickchamber tombs were revealed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both being single-chamber tombs consisting of ramp passage, entrance and tomb chamber with vaulted roof, from which 31 pieces(sets) of funerary objects including pottery wares, bronzes, lacquered wooden objects and glass ornaments are unearthed. The burial structure and unearthed artifacts show that the age of these tombs is of the period from the Wang Mang Interregnum to the mid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glazed pottery wares are, so far, the first discovery of its kind in Qinghai and the freestanding pottery toilet unearthed this time is also the earliest of its kind ever found in Qinghai to date.
【注释】
[1] 许淑珍:《西宁市陶家寨汉墓清理简报》,《青海考古学会会刊》1984年第6期。
[2]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孙家寨汉晋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
[3]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市拆迁办M3东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0年第6期。
[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
[5]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孙家寨汉晋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
[6]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料。
[7]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孙家寨汉晋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