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德钦县石底古墓
云南德钦县石底古墓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
1977年8月,德钦县燕门公社石底大队在象头山平整土地时,出土一批青铜器。
石底位于德钦县城南面,澜沧江东岸山坡上,距江面高约500米。石底分上、下两村,中间有座小山包,名象头山。村中及周围居民均为藏族。基地位于象头山顶部,其地表为一层厚0.3至1米的橙色土,其下是质地较松的灰白色蚀化石灰岩。这次清理了竖穴土坑墓两座,M1在东,M2在西,相距约5米。
M1 长1.45米、宽1米、深1.3米,墓向30°。未发现葬具,因土质为酸性,人骨架未保存下来。随葬品有陶罐2件,陶纺轮1件(图1:右)。
M2 长1.15米、宽0.7米、深0.2米,墓向25°。未发现葬具,人骨架保存较为完好,葬式为侧身屈肢葬。随葬品有陶罐3件(图1左)。
两墓共出陶器6件,分述如下:
罐 1件(M2:1)。侈口,颈微束,鼓腹,平底。通高13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5.6厘米(图2:2)。
单耳罐 1件(M1:2)。侈口,束颈,鼓腹平底,耳上饰乳丁一枚,腹部饰线条划纹。通高11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5厘米(图2:1;图版壹:1)。
图1 M1(右)、M2(左)平面图
1、2.陶罐 3.陶纺轮
双耳罐 3件(M1:1;M2:3、4)。侈口,平面呈扁椭圆形,鼓腹,平底。颈部饰划纹二道,耳口部及腹部多饰乳丁纹。M1:1,通高12.2厘米、最大口径8厘米、腹径11.2厘米、底径5.4厘米(图版壹:2;图2:3)。
纺轮 1件(M1:3)。体呈圆锥形,中穿一孔。通高2.8厘米、直径4.3厘米。
另外还收集到器物15件,分述如下:
铜剑 2件(012、013)。双面刃,中线起脊,剑格“山”字形凸起,实心螺旋纹茎,茎首椭圆形。通长34.4~50.6厘米(图3:3,图4:1、2)。
铜镦 1件(采04)。圆柱形,向下逐渐收细。上部饰回旋纹、线条纹组成的图案。通长29.8厘米、口径2厘米(图3:4)。
图2 随葬陶器
1.单耳罐(M1 : 2) 2.罐(M2 : 1) 3.双耳罐(M1 : 1)
图3 青铜器(采集)
1.杖头饰(05) 2.杯(010) 3.剑(013)4.镦(04) 5.矛(03) 6.刀(011)
铜矛 1件(03)。通长39厘米、刃长26.8厘米(图3:5,图4:3)。
铜刀 1件(011)。扁平体,直柄,刃部弧形,通长19.8厘米、柄长7.9厘米(图3:6,图4:4)。
铜杖头饰 2件。05,鹿头形,一角残缺,一角分为五杈曲枝,角顶装有一可以活动的菱形叶片。鹿头为椭圆形銎。通高9.8厘米、颈口径4.3~4.6厘米(图3:1,图版壹:5)。06,为展翅飞翔的鹫鹰。通高4.2厘米、长4.8厘米、翼展宽7.2厘米(图版壹:3)。
铜圆形扣饰 1件(02)。薄片所制,四周向中央渐凹,正中为圆锥形凸起,上有一乳丁与后面的穿扣铆接。直径11.5厘米。
铜杯 1件(010)。通高10.9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5.6厘米(图3:2)。
铜匕 1件(01)。细长扁平柄,匕叶为尖椭圆形,中间微凹。通长19.5厘米、柄长10.5厘米、叶最宽4.2厘米(图4:5)。据反映,出土时置于杯(010)中。
铜模型 2件。一件为碗(07),大口微敛,腹壁弧形内收,圆底。通高0.6厘米、口径2.2厘米。一件为双耳罐(09),口微侈,长颈,鼓腹,底残缺。通高1.7厘米、口径1厘米、底径1.1厘米。
铜椭圆管 1件(08)。椭圆口,一侧开有一长1厘米、宽0.8厘米的长方口。通长1.8厘米。
双耳陶罐 2件(采014、采015)。采014,侈口,平面呈扁椭圆形,长颈,上饰划纹2道,鼓腹,平底。耳及腹部饰乳丁,有划纹自耳端贯至腹部成回旋纹。通高18.6厘米、口最宽8.4厘米、底径6.8厘米(图版壹:4;图5:左)。采015,通高24.4厘米、底径7厘米(图5:右)。
这批文物,多数器型与永芝出土的器物相近[1]。石底距永芝仅30公里左右,我们认为,永芝和石底的古墓不但属于同一文化类型,而且时间也相距不远,都应为战国至西汉早期的墓葬。
石底古墓是德钦县继1974年于永芝、1977年于纳吉发现古墓之后的又一发现。石底出土的剑、矛等青铜器,与滇西地区的同类器物基本一致;圆形扣饰与滇池地区的圆形扣饰相似;双耳罐与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同类器物极为相似。
图4 青铜器(采集)
1、2.剑(012、013) 3.矛(03) 4.刀(011)5.匕(01)
图5 双耳陶罐(左:采014,右:采015)
横断山脉地区地处高寒,自然条件差,交通极为不便,历来被视为不毛之地。但从德钦县永芝、纳古、石底三地发现的古代墓葬及出土器物来看,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生活在这里,并创造了丰富的文化。
1983年
Abstract
In August 1977, the archaeological team of Yunnan Provincial Museum discovered a cemetery at Xiangtoushan, Shidi Production Brigade, Deqin County, and cleaned up two earthen pit tombs. Unearthed and collected are pottery and bronzes, the shape of most relics is similar with those unearthed artifacts from Yongzhi tombs. We believe that the ancient tombs of Yongzhi and Shidi not only belong to the same cultural type, but also are close to each other in time, both being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图版壹
注释
[1]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德钦永芝发现的古墓葬》,《考古》197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