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马尔康县哈休遗址2006年的试掘

四川马尔康县哈休遗址2006年的试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马尔康县文化体育局

一、前言

马尔康县因当地有“马尔康”寺庙而得名。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马尔康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东与红原县、理县交界,南与金川县、小金县相邻,西与壤塘县接壤,北与红原县、阿坝县相连。地理坐标为北纬30°35′~32°24′,东经101°17′~102°41′。县域呈长方形,东西长134公里,南北宽90公里,面积6632.72平方公里。

马尔康县地处四川盆地的西北,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属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地区,海拔2180~5301米。地形呈不规则长方形,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位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北—西走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及松潘地块交汇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多为三叠系砂岩、板岩和变质岩等。境内山岭连绵,沟谷陡峻。土壤主要为山地灰褐土、山地棕壤土、山地褐色土、山地棕褐土、山地高山草甸土等。县域内拥有3条大河69条溪流,河谷幽深,水流湍急,水位落差大,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其中主要河流为脚木足河。梭磨河由县东部入境,在热脚和脚木足河交汇,境内流长91公里。茶堡河发源于梭磨乡北部大青坪,由东向西在龙头滩汇入脚木足河,长67公里。脚木足河(麻尔曲河和草登河)源于青海省班玛县境内,由阿坝县入西北境,于可尔因与杜柯河汇合后经党坝入金川县境,境内流长124公里。县境内属高原大陆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为:干雨季明显,四季不分明,大部地区无夏,日照充沛,温差较大,干季大风日多。全年平均气温8℃~9℃,年降雨量753毫米左右,日照达1500小时以上,绝对无霜期120天左右。马尔康自然条件优越,集土地、水力、矿产、森林、动植物、中药材等资源于一体,被誉为川西北高原的“聚宝盆”。境内林地面积16.8万余公顷,活立林蓄积量64.3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落叶松以及桦、高山栎等。高山密林栖息着国家级保护动物金钱豹、白唇鹿、梅花鹿、扭角羚等。境内河流湍急,湖泊罗列,有丰富的水资源。水草丰茂的高山草场占全县总面积的15.8%,是适宜畜牧业生产的天然牧场。

全县目前辖3镇11乡、104个村、234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藏、羌、回、汉等15个民族,总人口5.47万。其中,藏族占63%,汉族占34%,其他民族占3%。境内系藏族聚居地,主要居住着嘉绒藏族,嘉绒系“嘉尔莫查绒洼绒”的简称,意为住在嘉莫墨尔多山周围气候温和的河谷地带的居民,是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吐蕃与古代羌族诸部长期杂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结果,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嘉绒文化。有寺庙61座,分属宁玛、萨迦、觉囊、噶举、格鲁五个藏传佛教教派和本波教派。在整个藏区乃至东南亚各国享有较高的声誉。民居、饮食服饰、歌舞、礼仪、婚俗、节日、民间工艺品都有自己的特色。

马尔康县历史悠久。秦属湔氐道辖地。两汉隶汶山郡。唐、宋曾属羁縻32州之列。元隶吐蕃宣慰司。明永乐年间属杂谷安抚司。清乾隆时属理番直隶厅,嘉庆时属杂谷直隶厅。民国属理番县(理县)。1950年12月,茂县专署派工作团深入四土地区(因是以原嘉绒十八土司中卓克基、松岗、党坝、梭磨四个土司属地为雏形建立起来的,故有“四土地区”之称),成立了四土和绰斯甲地区临时工作委员会。1951年8月,四土地区宣告和平解放,9月成立了四土阿坝绰斯甲临时军政委员会。1953年4月,经政务院批准设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马尔康办事处。1956年4月,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了马尔康县。马尔康镇也是州人民政府驻地。

2000年以前,马尔康县境内仅开展过零星的考古工作,基础较为薄弱。1989年11月,阿坝州文管所徐学书、陈学志与四川大学考古专业教师林向、马继贤、李永宪等选择学生实习地点时,对马尔康县孔龙村遗址进行过调查[1]。1992年,阿坝州文管所在马尔康孔龙村清理了10余座石棺葬[2]

2000年9月以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业务人员对该县白赊村、孔龙村遗址先后进行了实地调查[3]。2003—2004年,为配合《四川省文物地图集》的编写工作,根据四川省文物局的安排布置,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会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有关县文化体育局、文化馆、文物管理所的协助配合下,开展了对大渡河上游地区马尔康县、金川县、小金县、壤塘县四县的古文化遗址考古调查,发现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遗址及采集点计104处,哈休遗址即在本次调查时发现。2005年12月,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马尔康县文化体育局三家单位又对大渡河上游脚木足河及其支流茶堡河两岸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复查,确认了包括哈休遗址在内的10余处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及采集点[4]。2005年12月初,阿坝州文物管理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马尔康县文化体育局对该县木尔溪遗址进行了试掘工作[5]。上述工作有助于认识大渡河上游的新石器时代和秦汉时期考古学文化内涵。

自2000年以来,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尤其是茂县营盘山遗址的发掘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深入认识川西北高原山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探讨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的互动关系,有必要在岷江上游以西、以北地区如大渡河上游地区进行考古调查、试掘工作,将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拓展。

2006年3月,为深入了解大渡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及其内涵,经四川省文物局同意,三家单位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对哈休遗址进行了试掘。本次选择哈休遗址进行试掘,基于下列学术方面的原因:

首先,哈休遗址经过两次调查,采集遗物较为丰富,并发现有厚度达2米以上的原生文化层堆积,工作基础较好。

其次,从遗址采集的遗物来看,包含三种文化因素:甲组因素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四期遗存等仰韶晚期遗存的同类陶器的特征相似;乙组因素与甘肃东乡林家遗址等遗存的同类陶器相似,应系马家窑类型文化南传影响的产物;丙组因素与岷江上游地区的茂县营盘山、汶川姜维城遗址等新石器文化遗存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相似性,应为川西北高原所独有的地方土著文化因素。可见,哈休遗址不仅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年代跨度也较长,距今5500—4700年。

再次,遗址地处大渡河上游脚木足河的一级支流茶堡河北岸,与同处于脚木足河流域的孔龙村遗址、白赊村遗址等相比较,是目前大渡河上游地区发现的海拔最高、地理位置最为靠北、距离西北甘青地区最近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占据独特的地域位置,是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南北文化交流互动轨迹上的重要地理中介点。

本次试掘揭露面积83平方米,发现灰坑等遗迹10余处,出土了陶器、玉石器、骨角器、蚌器、兽骨等类遗物上千件,并对灰坑内的填土进行浮选,发现粟等农作物炭化物。试掘工作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

哈休遗址地处茶堡河北岸三级阶地之上,行政区划隶属于马尔康县沙尔宗乡哈休村一组(图1;图版壹:1),地理位置为东经102°9.4′,北纬32°10.3′,海拔2840米,高出河床80米。遗址东南距乡政府所在地1500米,北靠八谷脑山,西临布尔库沟,南面隔河为沙(尔宗)马(尔康)公路。遗址表面地势略呈缓坡状,东西长约380米、南北宽约260米,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图2),地表常年种植小麦、胡豆、土豆等旱地农作物。

遗址的文化堆积可分为两个时期,其中秦汉时期遗存主要位于遗址南部的台地边缘,但破坏严重。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分布面积较广,其中心部分位于遗址西北部的台地上,面积近万平方米,局部因晚期改土受到破坏。

试掘地点选择在遗址中心北部的台地边缘,共布5米×5米探方6个(编号为2006SMHT1~T6),其中T3未做发掘。各方均预留东隔梁和北隔梁,实际发掘面积为4米×4米;后因T2清理灰坑需要,在南壁做1米×3米扩方,总发掘面积83平方米。

图1 哈休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2 哈休遗址平面示意图

二、地层堆积

根据土质、土色及包含物的区别,哈休遗址的地层堆积可分为五层。第1层为现代农耕土,基本呈水平分布;第2层至第5层均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坡状堆积;第3层仅出现于T1的南部、T2的大部。从整个地层堆积情况判断,此次试掘地点已近遗址的边缘地带,遗址的中心在试掘的南面,已基本被破坏。现以T1及T2南壁、T4南壁剖面为例说明。

(一)T1及T2南壁剖面(图3、图4)

第1层:为灰黄色农耕土层,土质疏松,内夹少量的碎石块、植物根茎等,出土有少量早期陶片、兽骨等遗物。本层分布于整个探方,且由北向南略呈倾斜状堆积。厚约20厘米。

第2层:为黄褐色土层,质地紧密呈块状,含碱,泛白,中间夹杂少量的碎石、泥核等。出土有彩陶片、泥质灰陶片、夹粗砂绳纹褐陶片、鹿骨以及其他兽骨等遗物。本层分布于整个探方,且由西北向东南呈倾斜状堆积,距地表深约20厘米、厚25~80厘米。

第3层:为黄色土层,质地紧密,较纯净,出土少量新石器时代陶片、兽骨等遗物。本层主要分布于探方北部以外的其他区域,且由北向南略呈倾斜状堆积。距地表深约50厘米,厚0~22厘米。灰坑H5、H8和H9开口于第3层下。

第4层:为紫褐色土层,质地紧密,出土少量新石器时代陶片和兽骨等遗物。本层主要分布于探方的东北部,且由北向南呈倾斜状堆积。距地表深约55厘米,厚0~22厘米。灰坑H3、H4开口于第4层下。

第4层下为黄沙生土层,疏松纯净。

图3 T1南壁剖面图

图4 T2南壁剖面图

(二)T4南壁剖面(图5)

第1层:为灰黄色疏松的农耕土层,内夹少量碎石颗粒、陶片、玻璃、植物根系等。该层北高南低,相对高差6厘米、厚约30厘米。

第2层:划分为2A、2B两个亚层。

第2A层为黄褐色土层,质地紧密,呈块状,内夹较多的碎石颗粒、石叶片及少量的白色硝粉,出土有少量的红烧土和泥质红陶、泥质灰陶残片。该层土呈北高南低的分布堆积,相对高差30厘米。距地表深45~70厘米、厚15~45厘米。

此亚层相当于T1、T2第2层。

第2B层:为灰黄色泥土层,质地紧密,呈块状,内夹少量的碎石颗粒,含硝粉略重,内含较2A层多的泥质灰陶、红陶残片及大量兽骨等。该层呈南低北高倾斜状堆积,相对高差70厘米。距地表深90~175厘米、厚45~105厘米。

第3层:本探方内缺失。

第4层:为紫褐色土层,质地紧密,含硝粉较重,内含少量灰烬。出土有少量红烧土块、泥质灰陶片及较多兽骨。该层呈北高南低坡状堆积,相对高差70厘米。距地表深115~210厘米、厚25~35厘米。灰坑H6开口于第4层下。

第5层:为黄粉土层,结构疏松,局部略夹灰黑泥土,出土有少量泥质灰陶及兽骨。该层呈北高南低坡状堆积,相对高差70厘米。距地表深150~280厘米、厚35~70厘米。

第5层下为黄沙生土层,纯净疏松。

根据出土遗物判定,上述地层堆积中,第1层为现代农耕土层,T1、T2第2层和T4、T5第2A层为秦汉时期遗存,第2层下的灰坑及T4、T5第2B层,所有探方第3层、第4层、第5层均为新石器时代遗存。

图5 T4南壁剖面图

三、遗迹现象

哈休遗址发现的遗迹现象主要为灰坑,共计10座。灰坑的坑口平面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类。多数为口小底大的袋状坑,个别坑口及坑底铺放石板。坑内填土多为灰黑色。灰坑H10近底部发现较硬的烧结面。灰坑H2出土有涂抹朱砂的双孔石钺、泥质灰陶小口尖底瓶等遗物,人工埋藏痕迹较为明显,值得特别注意。

H1 位于台地第四级梯田的断壁上,已被破坏,形状不明。坑内填土为灰黑色,内含大量的红烧土块、炭屑、泥质红陶片、泥质灰陶片、夹砂红褐陶片、夹砂褐陶片、零星彩陶片、石器及大量兽骨。

H2 位于T6东南部,距T2探方北约38米。灰坑东南部被人为改土破坏。开口于第4层下。坑口平面呈圆形,斜壁,平底,中部凹陷似坑中坑。坑口线由北向南倾斜,高差30厘米。坑最大径260厘米,最小径240厘米,深76厘米。坑内填土可分两层,上层为灰黑土夹黄泥,质地紧密,厚30~35厘米,出土有较多的兽骨及少量的泥质灰陶片;下层为灰黑泥土,草木灰(白灰)较多,夹红、黄土块及烧土块、石叶少量。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主要有绳纹尖底罐残片、泥质灰陶罐、红陶钵残片、彩陶瓶残片、陶环、石刀、涂朱穿孔石钺、骨簪残件及大量的兽骨、飞禽残骨。坑东面底边有三块各10厘米均大的卵石排列,尖底瓶、穿孔石钺也集中一处,坑的中部偏南有一厚4厘米不规则形的石板平铺于底。卵石、石板均有烧灼的痕迹(图6)。

H3 位于T2的西部,开口于第4层下。打破生土层,距地表深55~80厘米,坑深16~50厘米。坑口平面略成不规则的椭圆形,坑西北壁、北壁呈袋状,余壁略斜直,斜平底。坑内填土为黑色土,质地疏松,北厚南浅,呈斜坡状。内夹杂少量的炭屑和红烧土颗粒以及黄土块。出土有陶哨、陶球、果核、穿孔刀形玉饰、彩陶盆残片、泥质红陶片、夹粗砂红陶片、夹粗砂褐陶片、石环、獐牙以及其他兽骨等遗物(图7)。

图6 H2平、剖面图

H4 位于T1的西南角,仅部分揭露,其余部分压于西壁和南壁,开口于第4层下。打破生土层,距地表深50~85厘米,坑口至坑底深55~65厘米。已清理部分坑口,坑口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坑壁呈袋状,口小底大,底较平。坑内填土为黑色,质地疏松,夹杂少量的炭屑和红烧土颗粒以及黄土块。出土有彩陶片、夹粗砂红陶片、夹粗砂灰陶片、泥质灰陶片、烧流的陶渣以及鹿角、兽骨等遗物(图8)。

H5 位于T1的东南部,仅部分揭露,其余部分压于南壁下,开口于第3层下,打破生土层。距地表深约85厘米,坑口至坑底深100~105厘米。已清理部分坑口,坑口平面呈不规则的半圆形,坑壁呈袋状,口小底大,坑底较为平整。坑内填土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上、下两层均为黑土,而中间有一层黄色土。内夹杂少量的炭屑和红烧土颗粒、土块。出土有彩陶片、泥质红陶片、泥质灰陶片、夹粗砂红陶片、夹砂灰陶片、骨锥、骨环、陶环、玉器残片及兽骨等遗物(图9)。

图7 H3平、剖面图

图8 H4平、剖面图

图9 H5平、剖面图

H6 位于T4的西南角部,仅部分揭露,其余部分压于西壁和南壁下。开口于第4层下。坑口至坑底深10~26厘米。已清理部分的坑口线呈坡状,坡度为15°。坑口平面呈半圆形,直壁,平底,最小径100厘米、最大径130厘米。坑内填土为灰黑泥土夹紫褐色土与黄红烧土块,较为紧密,出土有泥质灰陶罐、泥质黑皮陶片、泥质红陶钵残片,还有石锥残段、石叶、水晶片及兽骨等遗物(图10)。

H7 位于T5的西部,仅部分揭露,其余部分压于西壁下。开口于第2B层下,打破第4层。坑口至坑底深2~36厘米。已清理部分坑口平面呈半圆形,斜壁凹凸不平,底较平,最大径140厘米、最小径96厘米。坑内填土为黑色灰烬土间杂黄、红烧土块,结构疏松。出土有彩陶片、泥质绳纹灰陶片、泥质红陶片、泥质磨光黑皮陶片、夹砂褐陶片以及陶环、玉镯石叶、水晶片等(图11)。

H8 位于T2的西南角,仅部分揭露,其余部分压于西壁及南壁下。开口于第3层下,打破第4层和生土层。距地表深95厘米,坑口至坑底深85厘米。已清理部分的坑口平面呈扇形,坑壁呈袋状,口小底大,较规整,但未发现加工痕迹,坑底较为平整。坑的口部、底部及中间,各平放一块石板。坑内填土为黑色土,夹杂少量的炭屑和红烧土颗粒,质地疏松。出土有彩陶片、人牙、兽骨、鹿角、泥质红陶片、泥质灰陶高领瓶、泥质附加堆纹陶、夹粗砂绳纹褐陶等遗物(图12)。

H9 位于T2的南部,仅部分揭露,其余部分压于南壁下。开口于第3层下,打破第4层,直接叠压于H10上。距地表深108厘米,坑口至坑底深92厘米。已清理的部分坑口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扇形;坑西壁和北壁呈袋状,口小底大,而东壁呈斜坡状,坑底较为平整。坑内填土为黑色土,夹杂炭屑、红烧土颗粒及黄土块,质地疏松。出土有骨锥、骨角器、骨簪、骨镞、陶环、陶球、玉器残片、彩陶瓶残片、彩陶盆残片、泥质红陶片、泥质灰陶片、夹粗砂绳纹红陶或灰陶片、夹粗砂附加堆纹陶片、穿孔圆形陶片,以及大量的兽骨等遗物(图13;图版壹:2)。

图10 H6平、剖面图

图11 H7平、剖面图

H10 位于T2的南部,仅部分揭露,其余部分压于南壁下。开口于H9之下,打破生土层。距地表深190~200厘米,坑口至坑底深90~110厘米。已清理部分坑口的平面略呈不规则的半圆形,坑北壁和西壁呈袋状,口小底大,而东壁呈斜坡状。坑底较为平整。坑内的填土为黑色土,夹杂大量的炭屑和红烧土颗粒,质地疏松。填土中夹一层范围约0.35平方米的黑色炭屑灰烬,其下有一层红烧土硬结面,厚约2厘米,其内及周围发现的卵石、石器等均有被火烧的痕迹;该烧结面之下还有一层厚30~40厘米的黑灰土堆积。出土有鹿角、羊角、玉凿残段、穿孔石刀、陶环、骨器、彩陶盆片、双唇式小口瓶、泥质红陶盆、泥质附加堆纹灰陶盆残片,以及大量被火烧过的兽骨等遗物(图14)。

图12 H8平、剖面图

图13 H9平、剖面图

图14 H10平、剖面图

此外,尽管本次试掘未发现烧制陶器的窑址,但发掘的灰坑及地层出土遗物中,有多件窑内烧结物(图版叁:5),火候较高,呈淡绿色,表面及断面可见明显的气泡,表明遗址范围内存在窑址。

四、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依质地可分为石器、玉器(根据功能及质地初步判定)、骨牙角蚌器、陶器等。现依据质地分类介绍。

(一)石器

出土石器包括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等类。一些石器表面还涂抹有红色颜料。现分类予以介绍。

1.打制石器

数量较为丰富,多为剥离石片加工而成,器型包括斧、刀、铲、切割器、砍砸器、砍伐器等。现按器型分类介绍如下。

刀 1件。H1:46,长条形,深灰色,系剥离石片加工而成,一侧打出缺槽,一面保留卵石自然面,另一面为劈裂面,近背端有两处打击疤点。长9厘米、宽4.9厘米、厚0.9厘米(图15:1)。

铲 1件。H2:76,梯形,深灰色,石质坚硬,两侧加工成弧形,弧刃可见使用痕迹,一面保留卵石自然面,另一面为劈裂面。长11.2厘米、刃宽11厘米、厚2.7厘米(图15:2)。

斧 1件。H8:7,深灰色,长条形,弧刃略残,两侧打制平齐,背部斜平,一面局部保留卵石自然面,另一面为劈裂面。长14.1厘米、刃宽7.1厘米、厚2.1厘米(图17:5)。

图15 哈休遗址出土石器(部分)

1.石刀(H1:46) 2.石铲(H2:76) 3.尖状器(H9:137) 4.饼形石臼(H5:14)5.石核(H5:95) 6.雕刻器(H7:3) 7.刮削器(T1②:5) 8.刻划器(H6:4)

切割器 7件。依据平面形状,分为三型。

A型 2件。平面呈梯形。H9:158,灰褐色,刃端较窄,弧刃,两面均为劈裂面,两侧打制平齐,背端有剥片疤点。肩宽7.1厘米、刃宽5.5厘米、高6.6厘米、厚0.9厘米(图16:3)。H9:138,系剥离石片加工而成,深灰色,直刃,一面保留卵石自然面,另一面为劈裂面,握端两面均见打击疤点。长8厘米、刃宽8.8厘米、厚1.1厘米(图16:4)。

B型 3件。平面呈长方形,系剥离石片加工而成。H3:58,深灰色,一侧打制斜平,直刃,一面为卵石自然面,另一面为劈裂面,背部可见打制疤点。长11.5厘米、宽6.8厘米、厚1.4厘米(图17:1)。H9:140,深灰色,直刃残,呈齿状,一面保留卵石自然面,另一面为劈裂面,近背端有打击疤点。长10.2厘米、宽6.3厘米、厚1.4厘米(图16:6)。T5②B:26,深灰色,长方形,直刃,一面保留卵石自然面,另一面为劈裂面,肩部有剥片的打击疤点。长7.9厘米、宽5.2厘米、厚1.4厘米(图17:2)。

C型 2件。平面呈不规则形。H7:21,系打制石片加工而成,深灰色,弧刃,背部内凹,一面保留卵石自然面,另一面为劈裂面。长7.1厘米、宽5厘米、背部厚1厘米(图16:2)。H8:9,深灰色,弧刃,背部斜平,一面局部保留卵石自然面,另一面为劈裂面。长9.2厘米、宽6.5厘米、厚1.8厘米(图16:5)。

砍砸器 1件。H2:59,长条形卵石加工而成,器体厚重,上下两端有砸击疤点。长12厘米、宽9.6厘米、厚5厘米。(图17:4)。

砍伐器 1件。H9:139,长方形,灰黑色,背部及一侧内弧,另一侧凿平,弧刃,一面保留卵石自然面,另一面为劈裂面,背部两面均见打击疤点。长6.9厘米、宽9.7厘米、厚2.2厘米(图17:3)。

刮削器 1件。H9:143,系石片加工而成,弧形,深灰色,刃内凹,一面为卵石自然面,另一面为劈裂面,近背端有打击疤点。长8厘米、宽5.5厘米、厚1厘米(图16:1)。

尖状器 1件。H9:137,灰黑色,系剥离石片加工而成,一面保留卵石自然面,另一面为劈裂面,周边经打击加工,劈裂面肩端有打击疤点。长8.2厘米、宽7.9厘米、厚1.4厘米(图15:3)。

饼形石臼 1件。H5:14,青黑色板岩,周边经过打击及琢击加工,一面中间琢击出椭圆形圆窝。长10.8厘米、宽9.9厘米、厚1.6厘米(图15:4)。

2.磨制石器

数量较为丰富,包括穿孔刀、斧、锛、环、镯、穿孔珠、砺石等,多数磨制精细,以带穿孔的刀和砺石最多,个别石器表面涂抹有红色颜料。现按器型分类介绍如下。

钺 1件。H2:2,已残断,淡绿色,通体磨光,石质坚硬,扁平,梯形,两侧较薄,近肩部有两圆形单向穿孔,刃部残,两面保留涂抹红色颜料。残长12.1厘米、宽14.3厘米、厚1厘米、孔径1.7厘米(图18:6;图版贰:4)。

图16 哈休遗址出土石器(部分)

1.刮削器(H9:143) 2、5.C型切割器(H7:21、H8:9) 3、4.A型切割器(H9:158、H9:138)6.B型切割器(H9:140)

图17 哈休遗址出土石器(部分)

1、2.B型切割器(H3:58、T5②B:26) 3.砍伐器(H9:139) 4.砍砸器(H2:59)5.石斧(H8:7)

图18 哈休遗址出土玉、石器(部分)

1、2.砺石(H1:42、H6:3) 3.穿孔铲形石器(T6④:3) 4.石斧(T1①:1) 5、7.斧形玉器(采:6、H9:9) 6.石钺(H2:2)

斧 1件。T1①:1,已残断,青黑色,石质坚硬。扁平长方形,刃部磨光,弧刃,中锋,表面残留有涂抹的红色颜料。残长4.9厘米、刃宽6.4厘米、厚1厘米(图18:4)。

穿孔铲形器 1件。T6④:3,灰黑色页岩,梯形,近背部有椭圆形穿孔,周边经磨制加工,两侧磨平,背部两面磨光,弧刃,中锋有使用痕迹。长7.2厘米、刃宽5.2厘米、背宽6.3厘米、厚0.8厘米、孔径1.5厘米(图18:3)。

刀 5件。依据加工方式,分为三型。

A型 3件。表面有双孔。采:4,长方形,灰黑色板岩,通体磨光,刃部偏中内凹,似为长期使用后改制而成,中间有两个双向圆形穿孔。长10.4厘米、宽3.9厘米、厚0.5厘米、孔径0.7厘米(图19:4;图版叁:1)。H2:4,已残断,灰黑色页岩,易开片,长条形,仅刃部及周边磨光,弧刃,中锋,一端凿成弧形缺槽,刀身近背部有两个单向未透圆形穿孔。残长5厘米、宽4.4厘米、厚0.3厘米、孔径0.6厘米(图19:3)。采:23,已残断,长方形,灰褐色板岩,通体磨光,直刃,中锋,近背部有两个圆形双向钻孔。残长7厘米、宽4.9厘米、厚0.4厘米、孔径0.6厘米(图19:5)。

B型 1件。单孔刀。H10:44,灰黑色页岩,长方形,周边磨光,弧刃,中锋,中间有单向圆形穿孔。长8.7厘米、宽4.5厘米、厚0.3厘米、孔径0.7厘米(图19:7)。

C型 1件。半成品。H2:3,灰黑色页岩,易起层,略残,长条形,一侧磨成弧形,刃部两侧磨光,但未磨出锋口。残长7.8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图19:2)。

笄 1件。H6:1,已残断,深灰色,通体磨光,截面呈圆形。残长3.4厘米、直径0.7厘米(图55:23)。

砺石 6件。H1:42,褐色砂石,已残断,三面为凹形磨面。残长5.5厘米、宽4.3厘米、厚2.4厘米(图18:1)。H6:3,已残,褐色砂石,一面有一个凹形磨面。残长4.3厘米、宽4.2厘米、厚1.6厘米(图18:2)。H2:52,灰褐色砂岩,已残断,一部及背部有凹形磨面,并有长条形磨槽,表面局部保留涂抹的红色颜料。残长25厘米、残宽14.4厘米、厚1.8厘米(图20:1)。H9:152,略残,灰白色砂石,器体有三个凹形磨面和一道凹形磨槽。残长8.9厘米、宽5.2厘米、厚4厘米(图20:2)。采:24,已残断,褐色砂岩,一面有略凹的磨面。残长6.3厘米、宽8.4厘米(图20:3)。H9:151,已残断,褐色砂石,有多个凹形磨面,另有长条形的磨槽。残长8.5厘米、宽6.8厘米(图20:4)。

3.细石器

数量不多,包括水晶石片、玛瑙石核、燧石刻划器等,未见典型的细石叶,原材料包括燧石、石英石、水晶等,质地坚硬。现按器型分类介绍如下。

图19 哈休遗址出土玉、石器(部分)

1.锛刀形玉器(采:5) 2.C型石刀(H2:3) 3~5.A型石刀(H2:4、采:4、采:23)6.单孔凹背玉刀(H3:1) 7.B型石刀(H10:44)

图20 哈休遗址出石器(部分)

1~4.砺石(H2:52、H9:152、采:24、H9:151)

石核 2件。H5:95,黄白色燧石,质地坚硬,扁圆形,周边遍布剥片疤痕。长2厘米、宽2.2厘米、厚0.6厘米(图15:5)。T4②B:1,水晶,略残,长条形,表面有多道石叶剥片疤痕。

刻划器 1件。H6:4,白色石英石,直刃,一面中部有脊,握端加工平齐。长3.3厘米、宽3.2厘米,最大厚度1.2厘米(图15:8)。

雕刻器 1件。H7:3,灰黄色透明燧石,杂黑色斑点,质地坚硬,弯曲,一面有脊,表面有剥片的疤点及放射线。长2.1厘米、宽1.2厘米、厚0.3厘米(图15:6)。

刮削器 2件。白色石英石,长条形。T1②:5,台面略呈三角形,表面可见剥片疤点及放射线。长4.4厘米、宽2.5厘米(图15:7)。H7:4,较厚,弧刃内凹。

燧石尖状器 1件。H2:5,灰褐色,半透明,两面均为剥离面,石质坚硬,一侧保留加工的打击台面。

(二)玉器

玉器系依据功能和质地初步判定而成,可分为仿工具类和装饰品两类。前者主要为淡绿色的斧形器、单孔凹背玉刀、锛刀形器等。后者包括较宽及较窄的大理石环镯器、白色穿孔珠等,个别环镯表面有穿孔。现按器型分类介绍如下。

单孔凹背刀 1件。H3:1,淡绿色,通体磨光,石质细腻、坚硬,长条形,弧刃,中锋,正中有一双向圆形穿孔,背部打磨斜平,保留切割加工痕迹,正中有一双向加工而成的半圆形缺槽。长9.7厘米、宽3.9厘米、厚0.5厘米、孔径0.7厘米、缺槽孔径1.2厘米(图19:6;图版叁:2)。

锛刀形器 1件。采:5,略残,墨绿色,长方形,通体磨光,质地坚硬细腻,直刃,中锋,一端为直刃侧锋,背部磨平。残长8.3厘米、宽4.6厘米、厚0.8厘米(图19:1)。

斧形器 2件。采:6,已残断,淡绿色,质地细腻,有纵向纹理,长方形,器体宽大厚重,表面磨光,弧刃,中锋,有使用痕迹。残长11.3厘米、宽7.7厘米、厚2.7厘米(图18:5)。H9:9,仅存刃部残片,淡绿色,石质细腻坚硬,表面磨光。残长6厘米、残宽3.5厘米(图18:7)。

环镯 8件。依据形体规格,分为二型。

A型 5件。器体宽大。采:7,已残断,外灰白内褐色大理石,器体宽大,通体磨光,外壁内凹,内壁弧起,一端较厚,一端较薄,磨制精细。内径6.6厘米、外径7.9厘米、高5厘米、厚0.7厘米(图21:2;图版叁:3右)。采:8,已残断,白色大理石,通体磨光,制作精细,外壁内凹,内壁弧起,表面有单向圆形穿孔。内径6.6厘米、外径8厘米、残高5.1厘米、孔径0.7厘米(图22:4;图版叁:3左)。H5:2,已残断,通体磨光,器体宽大,外壁内弧,内壁略凸起。内径9厘米、外径10.2厘米、厚0.4厘米、残高4厘米(图22:2)。H7:10,已残断,白色大理石,较厚,通体磨光,外壁内弧。内径7.1厘米、外径10厘米、厚0.9厘米(图22:5)。H2:36,汉白玉,已残断,通体磨光,器体宽大,内壁可见焚烧黑色痕迹,外壁内弧,内壁凸起。残高5厘米、厚1厘米(图55:3)。

图21 陶、玉环镯(部分)

1.B型玉环镯(H10:45) 2.A型玉环镯(采:7) 3、4.陶环(H2:33、H5:84)

图22 陶、玉环镯(部分)

1.B型玉环镯(H7:1) 2、4、5.A型玉环镯(H5:2、采:8、H7:10) 3.陶环(H9:135)

B型 3件。器体较矮。H10:45,已残断,汉白玉半透明,质地细腻,通体磨光,制作精细,体较宽,外壁内弧,内壁略直。内径7.3厘米、外径9厘米、宽2.9厘米、厚0.5厘米(图21:1)。H7:1,已残断,白色大理石,通体磨光,略宽,外壁内凹,内壁凸起。内径5.1厘米、外径6.1厘米、高2.1厘米、厚0.5厘米(图22:1)。H4:15,已残断,通体磨光,外壁内弧。

玉珠 1件。T5①:1,白色大理石,通体磨光,圆形,中间有穿孔。外径1厘米、内径0.4厘米、高0.6厘米(图55:25)。

(三)骨牙角蚌器

骨牙角蚌器包括骨锥、骨镞、骨梗刀、牙刀等工具,骨笄、骨环、蚌饰等装饰品。骨器质地细腻、坚硬,还有部分鹿角表面有切割痕迹。现按器型分类介绍如下。

骨梗刀 1件。H7:6,嵌刃一端残断,淡黄色,骨质坚硬,通体磨光,制作精细,扁平长条形,嵌刃端较宽,一侧切割出凹槽,便于镶嵌石刃。背端刻出三道齿状缺槽,一面还有切割的横向凹槽便于绑缚。柄端较窄,末端有切割的断裂痕迹。残长11.3厘米、刃宽1.5厘米、柄宽1.1厘米、厚1厘米(图23:5;图版叁:4)。

骨镞 2件。H9:6,已焚烧成黑色,截面呈三棱状,仅尖部磨光,短铤。残长4.7厘米、宽0.9厘米、厚0.6厘米(图24:7)。H3:7,已烧成黑色,细长条形。

图23 骨蚌器(部分)

1~3.B型骨锥(H10:46、H5:81、H10:43)4.蚌饰(采:9) 5.骨梗刀(H7:6)

图24 骨牙器(部分)

1、4.A型骨锥(T2②:1、T5②B:27) 2.B型角锥(采:17) 3.骨笄(H9:1) 5、6.牙刀(H2:105、H2:106) 7.骨镞(H9:6) 8.B型骨锥(H5:90)

骨锥 7件。依据体量大小,分为二型。

A型 2件。器体长大。T5②B:27,已残断,淡黄色,局部磨光。残长16.8厘米、宽5.5厘米(图24:4)。T2②:1,灰黄色,长条扁平状,仅尖部加工。长21.4厘米、中宽1.8厘米、厚0.5厘米(图24:1)。

B型 5件。体量较小。H5:90,尖略残,黄白色,骨质坚硬,一侧可见加工切割及断裂痕迹。残长5.6厘米、厚0.5厘米(图24:8)。H5:81,黄白色,骨质坚硬,尖端两侧磨光。长12.1厘米、厚0.7厘米(图23:2)。H9:2,淡黄色,骨质坚硬、细腻,尖端磨光,尾端较宽。长8.9厘米、中宽0.6厘米(图25:2)。H10:43,黄色,扁状,骨质坚硬,通体磨光,头端已残,尾部呈圆锥状。残长12.7厘米、宽1.5厘米、厚0.8厘米(图23:3)。H10:46,灰黄色,扁状,两侧磨光,头、尾两端磨成尖状。长11.8厘米、宽1.6厘米、厚0.7厘米(图23:1)。

牙刀 3件。系弧形獐牙加工而成,仅刃部内侧磨光。H2:105,黄白色,表面釉面大部脱落,曲刃磨光,尖部略残。长7.9厘米、最大宽度0.9厘米(图24:5)。H2:106,已残断,黄褐色,表面釉面保存完好,曲刃磨光。残长7厘米、最大宽度0.9厘米(图24:6)。H3:74,黄白色,内刃,中锋,刃部磨光。

角锥 3件。依据加工形式,分为二型。

A型 1件。加工程度较甚。H9:3,半成器,长条形,黄色,质地坚硬,一面保留角面,另一面及两侧切割整齐,柄部凿成圆形,尖端略曲。长27厘米、宽2厘米、厚1.5厘米(图25:1)。

图25 骨角器

1.A型角锥(H9:3) 2.B型骨锥(H9:2) 3.B型角锥 (H10:42)

B型 2件。仅进行局部加工。采:17,黄色鹿角制成,质地坚硬,略曲,仅尖部磨光。长15厘米、近尖部直径1.1厘米(图24:2)。H10:42,鹿角制成,质地坚硬、细腻,黄灰色,弯曲状,尖端磨光,尾端表面有切割痕迹。长20.5厘米、尖径1.3厘米、尾径3.2厘米(图25:3)。

骨笄 2件。H9:1,两端残断,牙白色,骨质细腻、坚硬,通体磨光,尾端扁状内弧,头端截面呈椭圆形。残长14.1厘米、头宽0.7厘米、尾宽1.1厘米(图24:3)。T1③:1,已残断,灰白色,通体磨光,柄端磨细。残长3.2厘米、直径0.7厘米(图55:24)。

骨环 2件。H5:86,已残断,系指环或耳环,表面的褐色釉质局部脱落。宽0.4厘米(图55:21)。H5:87,较细,已残断,深褐色,上下两面有加工的凹槽。宽0.4厘米(图55:5)。

图26 陶片纹饰拓本

1.纵向细绳纹及泥条附加堆纹(H1:26)2.交错绳纹(H1:29) 3.交错线纹及波浪式泥条附加堆纹(H3:33) 4.交错绳纹及泥饼装饰(H1:34) 5.交错线纹(H2:101) 6.纵向绳纹(H3:34)

图27 陶片纹饰拓本

1.鸡冠状錾(H8:2) 2.线纹及箍带状泥条附加堆纹 3.斜向及交错线纹(H2:31) 4.绳纹花边口沿及泥条附加堆纹(H5:41) 5.交错绳纹(H2:47) 6.横向及斜向泥条附加堆纹(H5:59)

图28 陶片纹饰拓本

1.绳纹及泥条附加堆纹(H9:79) 2.绳纹花边口沿及戳印纹、绳纹(H4:6) 3.线纹及凹弦纹(H7:16) 4.斜向线纹(H2:12) 5.陶塑人面像及交错线纹(采:1) 6.相交泥条附加堆纹(H10:35) 7.绳纹及錾(H9:72)8.纵向绳纹(H5:61) 9.绳纹及泥条附加堆纹 (H3:52) 10.宽瓦棱纹(H3:29) 11.绳纹及附加堆纹(H3:43)12.纵向绳纹及凹弦纹(H1:37)

图29 陶片纹饰拓本

1.篮纹(H9:88) 2.绳纹及鸡冠状錾(H10:38) 3.绳纹及附加堆纹(H3:52) 4.交错线纹及泥条附加堆纹(H5:50)5.绳纹花边口沿及绳纹(H5:40) 6.花边口沿 及绳纹(H4:12) 7.绳纹(H10:10)8.穿孔及附加堆纹(H5:10) 9.线纹及凹弦纹(H10:23) 10.绳纹花边口沿及绳纹 (H5:39) 11.交错线纹(H2:41)12.花边口沿及交错绳纹(H9:71)

蚌饰 1件。采:9,已残断,灰白色,较厚,质地坚硬,周边磨光,一侧断面保留有切割痕迹,上端较窄,有单向的圆形穿孔。表面也有圆形穿孔。上端宽3.3厘米、厚1.2厘米、孔径0.6厘米(图23:4)。

(四)陶器

出土陶器包括泥质灰陶、泥质红陶、泥质褐陶、泥质黑皮陶、夹砂灰陶、夹砂褐陶等。纹饰包括线纹、粗细绳纹、泥条附加堆纹、戳印纹、凹弦纹、绳纹花边口沿等(图26~29),还有少量彩陶器。彩陶均为黑彩,图案题材包括弧边三角纹、圆点纹、网格纹、水波纹、粗细线条纹、长条叶片纹、圆圈纹等,底色有红褐、灰褐色之分。器型以平底器为主,还有少量的尖底器,包括侈口罐、小口尖底瓶、平底瓶、卷沿盆、敛口盆、折腹钵、敛口钵、碗、杯、纺轮、环、丸、哨等。部分陶器壁上有穿孔。个别陶片表面还涂抹红色颜料。

现依据出土地层单位对选择的陶器按照器型分类进行详细介绍。出土陶器统一进行分型分式,不同型别之间为共时关系;式别的划分是根据地层单位的叠压打破情况并结合器型的逻辑演化规律而进行,不同式别间为早晚承继关系。

(1)H1出土陶器

H1出土陶器及残片40件(片),均为泥质陶,以灰陶和红褐陶为主,纹饰包括绳纹、线纹、附加堆纹、彩陶、凹弦纹及花边口沿等(表1)。器型有瓶、碗、盆、罐等。现对标本进行如下介绍。

表1 H1出土陶片统计表

小口瓶 5件。包括Ⅱ式和Ⅲ式。

Ⅱ式 1件。退化重唇口。H1:31,泥质灰陶,尖唇,沿面及颈面有轮旋痕。口径14厘米、残高1.8厘米(图30:12)。

Ⅲ式 4件。平唇口。H1:23,厚胎,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尖唇,折沿,直口。口径10.8厘米、残高11.8厘米(图30:5)。H1:22,泥质灰陶,尖唇,折沿,直口,颈微鼓,广肩,颈内壁可见泥条粘接痕迹。口径12厘米、残高8厘米(图30:11)。H1:28,小口瓶底肩部,泥质灰陶,直颈,广肩,腹部饰绳纹,肩部内壁可见泥条粘接和手抹痕迹。残高4.4厘米(图30:10)。H1:24,小口瓶颈部,泥质灰陶,表面磨光,直颈,颈系另外加贴,肩部断面可见明显的泥条加接痕迹,外侧泥片内壁有明显的纵向绳纹。残高5厘米(图30:15)。

彩陶小口罐 1件。H1:27,泥质黄陶,表面磨光,尖唇,卷沿,敛口,广肩,沿面及颈部表面以黑彩绘平行细线条纹,肩部表面黑彩绘制网格纹,沿面有未戳穿的小孔。残高2.8厘米(图30:7)。

大口广肩罐 1件。H1:20,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厚胎,尖唇,折沿,直口,短颈,广肩,颈表面有轮旋痕。口径26厘米、残高4.8厘米(图30:8)。

盆 2件。包括A型和B型。

A型 1件。卷沿。H1:30,泥质灰陶,表面磨光,方唇,卷沿,唇面压印纵向浅锯齿状花边。口径28厘米、残高1.4厘米(图30:6)。

B型 1件。折沿。H1:32,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圆唇,折沿,敛口。口径32厘米、残高2厘米(图30:9)。

碗 4件。包括Ⅰ式、Ⅱ式和Ⅲ式。

Ⅰ式 1件。敞口,坦腹。H1:21,泥质褐陶,厚壁,圆唇,浅腹。口径13厘米、残高3.4厘米(图30:3)。

Ⅱ式 2件。直口,圆唇,圆腹。H1:47,泥质褐陶,表面磨光。口径14厘米、残高3.6厘米(图30:2)。H1:25,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小平底,内底有乳凸,下腹表有修整的刮痕。口径12.2厘米、底径4.2厘米、高4厘米(图30:4)。

图30 H1出土陶器

1.Ⅲ式碗(H1:1) 2、4.Ⅱ式碗(H1:47、H1:25) 3.Ⅰ式碗(H1:21) 5、10、11、15.Ⅲ式小口瓶(H1:23、H1:28、H1:22、H1:24) 6.A型盆(H1:30)7.彩陶小口罐(H1:27) 8.大口广肩罐(H1:20) 9.B型盆(H1:32) 12.Ⅱ式小口瓶(H1:31) 13.器底(H1:39) 14.陶片(H1:34)

Ⅲ式 1件。口微敛,下腹内收。H1:1,细泥红褐陶,内外壁面磨光,火候较高。圆唇,口微敛,斜直壁,小平底。外壁有修刮的凹槽,内壁有纵向的刮抹痕,内底有乳凸。口径14.2厘米、底径5.6厘米、高6厘米(图30:1)。

器底 1件。H1:39,泥质红陶,表面磨光,直壁,平底。底径9厘米、残高4厘米(图30:

13)。

陶片 4件。H1:26,瓶腹部残片,泥质灰陶,壁腹较直,表面饰纵向的细绳纹,并加贴横向的泥条附加堆纹(图26:1),表面抹光。H1:29,泥质红褐陶,表面旋交错绳纹(图26:2),并残留有涂抹的红色颜料。H1:34,泥质灰陶,表面饰交错绳纹,并加贴圆形泥饼装饰(图26:4),内壁可见平行的指宽抹痕(图30:14)。H1:37,泥质褐陶,表面饰纵向绳纹,并加划平行的凹弦纹(图28:12)。

2.H2出土陶器

H2出土完整陶器及残片120件(片),泥质陶多于夹砂陶,以泥质褐陶、夹砂褐陶及灰陶为主,纹饰包括绳纹、线纹、附加堆纹、彩陶及花边口沿等(表2)。器型包括尖底瓶、小口瓶、罐、钵、盆、缸、球、珠、环等。现对标本作如下介绍。

表2 H2出土陶片统计表

Ⅰ式尖底瓶 1件。锐角底。H2:1,颈部以上已残,器体瘦高,泥质灰陶,广肩,上腹略内凹,斜直腹下收,尖底较厚,肩部表面饰交错细绳纹,腹、底表面饰纵向粗绳纹,底内壁有明显泥条粘接痕迹,内底有泥条盘制的乳凸。最大腹径20厘米、残高42厘米(图31:1;图版贰:1)。

Ⅰ式小口瓶 1件。双唇口。H2:7,肩部以下已残,泥质灰陶,表面施陶衣,局部磨光,双唇口,尖唇,直颈较细,唇面内凹,可见轮旋痕,内唇面刻划有四组(各四道)浅锯齿状装饰。内口径7厘米、外口径10厘米、残高10厘米(图31:2)。

Ⅰ式侈口罐 2件。短颈,鼓腹,夹粗砂灰陶,方唇。H2:35,沿略卷,唇面饰斜向绳纹。残高3.3厘米(图32:10)。H2:48,短颈内凹,圆腹下收呈平底,底、壁交接处有明显粘接痕迹,内底略凸。唇面等距离压印斜向绳纹形成较浅的波浪式花边口沿,器表饰纵向粗绳纹,内底饰斜向粗绳纹,外底饰粗绳纹并抹光。口径23厘米、最大腹径16.6厘米、底径12厘米、高29厘米(图32:11)。

卷沿罐 2件。H2:23,口径较大,泥质灰陶,方唇,侈口,鼓腹,沿面磨光,唇面刻划出较浅的钮齿状装饰,器表饰纵向细绳纹。口径40厘米、残高4厘米(图32:9)。H2:37,泥质灰陶,方唇,鼓腹,颈部饰斜向细绳纹并抹光。残高4厘米(图32:12)。

折沿罐 1件。H2:27,口径较大,夹细砂褐陶,圆唇,敛口,鼓腹。口径38厘米、残高4厘米(图32:13)。

敛口盆 1件。H2:22,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尖唇,沿内折,斜直壁,沿内壁有一周凸棱,外沿有一周凹槽,内壁可见轮旋痕。口径24厘米、最大腹径57厘米、残高4.5厘米(图32:8)。

直口盆 1件。H2:24,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尖唇,曲腹,内沿面有一周凸棱,外沿有一周凹弦纹,内壁可见轮旋纹。口径44厘米、残高5.2厘米(图32:7)。

B型折沿盆 1件。H2:21,泥质磨光黑皮陶,尖唇,折沿,敛口,圆腹,上腹有鸡冠状錾,内壁有横向刮抹痕。口径36厘米、腹径30.3厘米、残高8.1厘米(图32:6)。

图31 H2出土陶器(部分)

1.Ⅰ式尖底瓶(H2:1) 2.Ⅰ式小口瓶(H2:7)3~6、10.器底(H2:47、H2:12、H2:101、H2:11、H2:42) 7.陶片(H2:32) 8、9、11.彩陶片(H2:13、H2:44、H2:104)

彩陶钵 2件。H2:6,细泥黄褐陶,内外壁面磨光,方唇,敛口,圆腹,外壁黑彩绘连续成组的粗细弧线条构成的几何图案,唇面黑彩饰一周线条纹,内壁黑彩饰平行的粗线条纹。近口部有单向的圆形穿孔。孔径0.6厘米、残高4.1厘米(图32:1;图版贰:2)。H2:17,泥质褐陶,内壁磨光,圆唇,敞口,壁薄,内壁黑彩绘粗弧线条,黑彩易脱落。残高2.4厘米(图32:4)。

直口钵 2件。H2:8,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尖唇,折腹下收,平底。口径14厘米、底径6.4厘米、高6厘米(图32:3)。H2:26,口径较大,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尖唇,沿内壁有一周凸棱。口径36厘米、残高2.8厘米(图32:2)。

敞口钵 1件。H2:30,夹砂褐陶,尖唇,弧壁。口径14厘米、残高4厘米(图32:5)。

器底 5件。H2:47,夹粗砂灰陶,厚胎,斜壁,平底,外底饰纵向绳纹,外壁饰交错绳纹(图27:5)。底径14厘米、残高5.6厘米(图31:3)。H2:12,泥质灰陶,直壁较厚,平底,底、壁交接处有明显粘接痕迹,外底饰纵向及斜向绳纹,外壁饰斜向线纹(图28:4)。底径20厘米、残高6厘米(图31:4)。H2:11,细泥红褐陶,表面磨光,火候较高,斜壁,小平底,内壁有手制抹痕。底径8厘米、残高4.2厘米(图31:6)。H2:42,夹粗砂褐陶,厚胎,斜壁,平底,底、壁交接处有明显的粘接痕迹,外壁饰纵向粗绳纹。残高5厘米(图31:10)。H2:101,泥质灰陶,平底略内凸,内壁面饰纵向绳纹并局部抹光,外壁面饰交错线纹(图26:5)。直径9厘米、厚1厘米(图31:5)。

图32 H2出土陶器(部分)

1、4.彩陶钵(H2:6、H2:17) 2、3.直口钵(H2:26、H2:8) 5.敞口钵(H2:30) 6.B型折沿盆(H2:21)7.直口盆(H2:24) 8.敛口盆(H2:22) 9、12.卷沿罐(H2:23、H2:37) 10、11.Ⅰ式侈口罐(H2:35、H2:48)13.折沿罐(H2:27)

彩陶片 3件。H2:13,泥质灰褐陶,表面磨光,火候较高,表面黑彩绘平行的弧线条纹和长叶片图案。残长4.9厘米、宽3.9厘米(图31:8)。H2:44,泥质褐陶,表面磨光,黑彩绘粗线条并有鸡冠状錾,内壁有单向未穿透圆孔。残长4.5厘米、宽2.9厘米(图31:9)。H2:104,系盆上腹残片,泥质褐陶,表面磨光,黑彩绘粗弧线条纹,黑彩易脱落。残长7厘米、残高3.7厘米(图31:11)。

陶片 2件。H2:32,罐肩、颈交接部残片,夹粗细褐陶,厚胎,广肩,肩部饰绳纹,颈内部有手制抹痕。残高3厘米(图31:7)。H2:31,瓶上腹残片,泥质灰陶,肩部饰交错线纹形成的细菱格纹装饰(图27:3)。腹、肩交接处有一周抹光,腹部饰纵向细线纹,内壁有手制的按压的窝状痕迹。

球 1件。H2:20,夹砂灰白陶,质地坚硬,表面遍布大大小小的窝点。直径5.1厘米(图56:1)。

珠 3件。H2:9,泥质灰黑陶,略残。直径2.1厘米(图56:5)。H2:18,泥质褐陶,表面有一周刻划的指甲纹装饰。直径2.3厘米(图56:4)。H2:41,泥质黄陶,平面呈椭圆状。长径2.1厘米、短径1.6厘米(图56:6)。

环 1件。H2:33,已残断,泥质褐陶,表面磨光,火候较高,器体宽大,外壁内弧,内壁凸起。内径6.3厘米、外径8厘米、宽3厘米(图21:3)。

3.H3出土陶器

H3出土完整陶器及残片170件(片),泥质陶略多于夹砂陶,以泥质灰陶、夹砂褐陶、泥质褐陶和夹砂灰陶为主,纹饰包括绳纹、线纹、附加堆纹、弦纹、彩陶、戳印纹等(表3)。器型有尖底瓶、罐、盆、钵、碗、杯、器盖、臼、珠、环等。现对标本作如下介绍。

表3 H3出土陶片统计表

续表

盆 3件。包括A型和B型。

A型 1件。卷沿盆。H3:21,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尖唇,口微敛,圆腹。残高4.4厘米(图33:7)。

B型 2件。折沿盆。方唇,敛口,鼓腹,彩陶。H3:20,泥质灰褐陶,表面磨光,黑彩在沿面及器表绘粗弧线条。残高3.5厘米(图33:5)。H3:19,泥质红褐陶,表面磨光,黑彩在器表绘粗弧线条,沿面黑彩绘成粗的纵向短线条、圆圈圆点纹及细网格状纹组成的成组图案。残高2.5厘米(图33:6)。

Ⅱ式尖底瓶 1件。钝角底。H3:61,泥质灰陶,外壁饰斜向细绳纹,内壁有泥条粘接痕及乳凸。残高5厘米(图34:3)。

Ⅰ式侈口罐 1件。H3:37,夹粗砂灰陶,方唇,鼓腹,沿面饰纵向绳纹,器表饰纵向绳纹,颈部抹光。残高3.6厘米(图34:9)。

图33 H3出土陶器(部分)

1、3.Ⅰ式碗(H3:39、H3:10) 2.Ⅲ式碗(H3:30)4.Ⅱ式碗(H3:35) 5、6.B型盆(H3:20、H3:19)7.A型盆(H3:21) 8、9.敛口钵(H3:28、H3:29)10.敞口钵(H3:42)11.臼(H3:50) 12.小底杯 (H3:2) 13.敛口杯(H3:56)

折沿罐 1件。H3:23,夹粗砂褐陶,厚胎,方唇,沿面斜平。残高2.6厘米(图34:4)。

敛口钵 2件。H3:28,泥质灰陶,圆唇,沿内折,沿外侧有一周凹槽,陶片断口处有明显切割痕迹。口径34厘米、残高4.2厘米(图33:8)。H3:29,泥质磨光黑皮陶,圆唇,鼓腹,内唇有一周凸棱,沿外侧有一周凹槽,内壁有轮旋痕。口径28厘米、腹径34.5厘米、残高7.2厘米(图33:9)。

敞口钵 1件。H3:42,夹砂褐陶,方唇,器表饰斜向及交错绳纹。残高3厘米(图33:10)。

碗 4件。包括Ⅰ式、Ⅱ式和Ⅲ式。

Ⅰ式 2件。敞口,坦腹。H3:39,泥质灰陶,圆唇,浅腹,内外壁面有轮旋痕。残高3.6厘米(图33:1)。H3:10,泥质红褐陶,圆唇,斜壁,内外壁面有轮旋痕。口径15厘米、残高3.2厘米(图33:3)。

Ⅱ式 1件。直口。H3:35,泥质灰陶,圆唇,浅腹,沿口外有一周凹弦纹。口径18厘米、残高2厘米(图33:4)。

Ⅲ式 1件。敛口,下腹内收。H3:30,泥质黑陶,圆唇,敛口,深腹。口径15.5厘米、残高5厘米(图33:2)。

小底杯 1件。H3:2,泥质黑褐陶,厚胎,圆唇,敛口,深腹,平底。口径1.7厘米、腹径2.6厘米、高3.6厘米(图33:12)。

图34 H3出土陶器(部分)

1.侈口杯(H3:4) 2.敛口杯(H3:43) 3.Ⅱ式尖底瓶(H3:61) 4.折沿罐(H3:23) 5.器盖(H3:44)6~8.器底(H3:34、H3:32、H3:24) 9.Ⅰ式侈口罐 (H3:37) 10、11.彩陶片(H3:14、H3:12)

侈口杯 1件。H3:4,夹砂褐陶,方唇,斜直壁,小平底,器表饰交错绳纹。口径7.9厘米、底径4.4厘米、高6.6厘米(图34:1)。

敛口杯 2件。H3:56,泥质灰陶,尖唇,直腹。残高3.6厘米(图33:13)。H3:43,夹砂灰陶,圆唇,敛口,鼓腹,唇面饰斜向绳纹,颈部饰成组的斜向压印纹,腹表饰横向细绳纹。残高3.1厘米(图34:2)。

臼 1件。H3:50,夹砂褐陶,厚胎,圆唇,敞口,斜壁,小平底。口径6厘米、底径2厘米、高2.6厘米(图33:11)。

器盖 1件。H3:44,夹砂褐陶,尖唇,口外撇,盖壁饰纵向绳纹。残高2.5厘米(图34:5)。

彩陶片 2件。H3:14,泥质褐陶,表面磨光,黑彩绘弧线条及曲线条纹,黑彩易脱落(图34:10)。H3:12,泥质灰褐陶,薄胎,黑彩绘粗弧线条及圆点纹(图34:11)。

器底 3件。平底。H3:34,夹砂灰陶,直壁,器表饰纵向绳纹。底径17厘米、残高7厘米(图34:6)。H3:32,泥质灰陶,厚胎,直壁,腹表饰交错绳纹。底径17厘米、残高4.6厘米(图34:7)。H3:24,泥质磨光黑皮陶,坦腹。底径17厘米、残高3厘米(图34:8)。

珠 1件。H3:3,泥质黑陶。直径2.2厘米(图56:3)。

环 6件。H3:45,已残断,泥质灰陶,外壁内凹,内壁凸起。残长5.6厘米、宽2厘米、厚0.8厘米(图55:2)。H3:9,已残断,较细,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外壁呈尖状(图55:12)。H3:8,已残断,泥质褐陶,纵戳面呈长方形(图55:15)。H3:76、H3:77、H3:78,均已残断,泥质褐陶,纵戳面均呈长方形(图55:16~18)。

4.H4出土陶器

H4出土陶器残片93件(片),泥质陶多于夹砂陶,以泥质灰陶、夹砂褐陶为主,纹饰包括绳纹、线纹、彩陶、附加堆纹、弦纹等(表4)。器型包括小口瓶、罐、钵等。现对标本作如下介绍。

表4 H4出土陶片统计表

续表

Ⅰ式小口瓶 1件。有轨式双唇口。H4:1,泥质灰陶,尖唇,内、外唇面之间内凹,直颈。口内壁内凹,内唇面刻印多组较浅的齿状戳印纹,内外壁面有轮旋痕。内口径5.5厘米、外口径10.1厘米、残高5厘米(图35:1)。

彩陶瓶颈部残片 1件。H4:16,泥质灰褐陶,表面磨光,直颈,颈部黑彩绘制平行线条纹。残高6.5厘米(图35:10)。

壶1件。H4:2,敞口,泥质灰陶,尖唇,折沿,束颈。口径14厘米、残高7厘米(图35:2)。

Ⅰ式侈口罐 1件。H4:12,夹粗砂褐陶,厚胎,方唇,卷沿,腹表饰交划绳纹,唇面滚压成组的斜向绳纹形成较浅的锯齿状花边口沿装饰。残高4.8厘米(图35:3)。

Ⅰ式长颈罐 1件。H4:6,夹粗砂灰陶,方唇,口微侈,溜肩,器表饰纵向及横向绳纹,唇面饰斜向绳纹。残高6.2厘米(图35:4)。

敞口钵 1件。H4:4,细泥质红陶,内外壁面磨光,圆唇,弧壁深腹。口径19厘米、残高3.4厘米(图35:6)。

图35 H4出土陶器(部分)

1.Ⅰ式小口瓶(H4:1) 2.壶(H4:2) 3.Ⅰ式侈口罐(H4:12) 4.Ⅰ式长颈罐(H4:6) 5.敛口钵(H4:5) 6.敞口钵(H4:4) 7、9.器底(H4:8、H4:18) 8.彩陶片(H4:3) 10.彩陶瓶颈部残片(H4:16)

敛口钵 1件。H4:5,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尖唇,折沿,鼓腹。口径32厘米、最大腹径32.4厘米、残高4.5厘米(图35:5)。

器底 2件。H4:8,夹粗砂褐陶,斜壁,平底外折呈假圈足底,底、壁交接处有明显的粘接痕迹。底径16、残高5.2厘米(图35:7)。H4:18,泥质灰黑陶,小平底。底径4厘米、残高1.5厘米(图35:9)。

彩陶片 1件。H4:3,泥质褐陶,表面磨光,黑彩绘平行的窄线条纹(图35:8)。

5.H5出土陶器

H5出土完整陶器及残片301件(片),其中泥质陶远多于夹砂陶,以泥质灰陶、夹砂褐陶、泥质褐陶及夹砂灰陶为主;纹饰包括绳纹、附加堆纹、线纹、彩陶、花边口沿装饰、瓦棱纹、篮纹、弦纹等(表5)。器型有小口瓶、钵、罐、碗、盆、镞等。现对标本作如下介绍。

表5 H5出土陶片统计表

敛口钵 4件。泥质灰陶。H5:4,表面磨光,尖唇,鼓腹,外沿下有一周较宽的凹槽。口径 39厘米、最大腹径42.8厘米、残高3.6厘米(图36:1)。H5:16,表面磨光,尖唇,曲腹,内沿有一周凸棱,外沿有一周凹槽,内壁可见轮旋痕。口径32厘米、最大腹径36.4厘米、残高6厘米(图36:2)。H5:112,圆唇,折腹下收,内沿、外沿均有一周凹槽。残高4厘米(图36:3)。H5:29,尖唇,曲腹下收,内沿有一周凸棱,内外壁面有轮旋痕。残高3.9厘米(图36:4)。

敞口钵 2件。H5:11,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尖唇外卷,深腹下部折收。残高3厘米(图36:6)。H5:8,彩陶钵,泥质褐陶,内外壁面磨光,方唇,斜直壁,黑彩在外壁绘相交的线条纹,内壁绘平行的线条纹。残高3.4厘米(图36:8)。

直口钵 2件。H5:12,细泥红陶,内外壁面磨光,圆唇,鼓腹,腹部有单向圆形穿孔,外沿有一周凹槽。口径36厘米、残高4厘米(图36:5)。H5:18,泥质红褐陶,表面磨光,圆唇,鼓腹,器表有轮旋痕。残高4厘米(图36:7)。

图36 H5出土陶器(部分)

1~4.敛口钵(H5:4、H5:16、H5:112、H5:29) 5、7.直口钵(H5:12、H5:18) 6、8.敞口钵(H5:11、H5:8) 9、11.Ⅱ式碗(H5:32、H5:91) 10.Ⅲ式碗(H5:58) 12.Ⅰ式碗(H5:15)

碗 4件。包括Ⅰ式、Ⅱ式和Ⅲ式。

Ⅰ式 1件。敞口,坦腹。H5:15,泥质红褐陶,斜壁。残高3.1厘米(图36:12)。

Ⅱ式 2件。直口,圆唇。H5:32,泥质灰陶,斜壁。残高3厘米(图36:9)。H5:91,泥质灰陶,表面磨光。残高2.5厘米(图36:11)。

Ⅲ式 1件。敛口,下腹内收。H5:58,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圆唇。残高2.7厘米(图36:

10)。

小口瓶 2件。包括Ⅰ式和Ⅲ式。

Ⅰ式 1件。双唇口。H5:13,泥质灰陶,内外唇之间内凹,内沿面有一周凹槽。残高2.2厘米(图37:8)。

Ⅲ式 1件。平唇口。H5:3,泥质灰褐陶,方唇,平折沿,口微侈,直颈,表面有轮旋痕,颈内壁可见泥条粘接痕迹。口径11厘米、残高5厘米(图37:9)。

Ⅱ式侈口罐 1件。圆腹,颈部加贴泥条附加堆纹。H5:41,夹粗砂灰黑陶,方唇较厚,卷沿,鼓腹,唇面饰斜向绳纹。口径32厘米、残高6.6厘米(图37:5)。

Ⅱ式长颈罐 2件。口微敛,夹粗砂褐陶,方唇,沿外卷,溜肩。H5:40,唇面饰斜向绳纹,腹表饰交错绳纹。残高4.8厘米(图37:3)。H5:39,唇面饰交错绳纹,器表饰斜向绳纹,颈部滚压成两两一组的斜向窝状装饰。残高4.4厘米(图37:4)。

敛口罐 1件。H5:59,夹砂红褐陶,方唇,折沿,鼓腹,唇面饰斜向绳纹,颈部及腹表饰纵向绳纹,上腹加贴横向的波浪式附加堆纹和斜向的附加堆纹。残高5.9厘米(图37:7)。

大口卷沿罐 1件。H5:7,泥质黑陶,圆唇,敛口,鼓腹,腹表饰斜向细绳纹。口径28厘米、残高3.3厘米(图37:6)。

盆 2件。包括A型和B型。

A型 1件。卷沿盆。H5:5,泥质灰褐陶,表面磨光,圆唇,敞口。口径36厘米、残高4厘米(图37:1)。

B型 1件。折沿盆。H5:2,泥质黑褐陶,内外壁面磨光,圆唇,曲腹,唇面有刻划的纵向凹槽,颈部有二周凹弦纹。口径35厘米、残高4.4厘米(图37:2)。

图37 H5出土陶器(部分)

1.A型盆(H5:5) 2.B型盆(H5:2) 3、4.Ⅱ式长颈罐(H5:40、H5:39) 5.Ⅱ式侈口罐(H5:41) 6.大口卷沿罐(H5:7) 7.敛口罐(H5:59) 8.Ⅰ式小口瓶(H5:13)9.Ⅲ式小口瓶(H5:3)

环 3件。H5:84,泥质磨光黑皮陶,已残断,外壁内凹,内壁凸起。内径7.1厘米、外径7.9厘米、高2.2厘米、厚0.5厘米(图21:4)。H5:83,已残断,泥质灰陶,外壁内凹,内壁凸起。内径4.1厘米、外径5.1厘米、高1.4厘米、厚0.5厘米(图55:1)。H5:49,已残断,较厚,泥质褐陶,内外表面磨光,外壁内凹,内壁弧起。高2.3厘米、厚0.9厘米(图55:4)。

镞 1件。H5:85,已残断,泥质灰陶,表面磨光。残长2.7厘米、直径0.6厘米(图55:22)。

彩陶片 3件。H5:35,泥质灰褐陶,表面磨光,黑彩在表面绘相交和平行的线条纹及小圆点纹(图38:1)。H5:45,泥质灰褐陶,表面磨光,黑彩绘平行的弧线条纹(图38:2)。H5:111,泥质红褐陶,内外壁面磨光,黑彩在内壁绘网格纹(图38:3)。

器底 8件。平底或小平底。H5:25,泥质褐陶,坦腹。底径8厘米、残高2厘米(图38:4)。H5:51,夹粗砂灰陶,坦腹,内外底面磨光,底、壁交接处有粘接痕迹并饰纵向绳纹。底径20厘米、残高2厘米(图38:5)。H5:6,泥质磨光黑皮陶,斜壁,外底有斜向划痕。底径12厘米、残高2.6厘米(图38:6)。H5:53,泥质灰陶,斜直壁。底径18.5厘米、残高4厘米(图38:7)。H5:44,夹粗砂灰陶,斜壁,底、壁交接处有明显粘接痕迹。腹表面饰交错绳纹,底、壁交接处饰纵向绳纹。残高5.9厘米(图38:8)。H5:57,泥质褐陶,表面磨光,火候较高,坦腹,外底饰交错线纹。底径12厘米、残高3.2厘米(图38:9)。H5:42,夹砂黑褐陶,斜直壁,底外折,底、壁粘接痕迹明显,腹表饰纵向绳纹。底径9.7厘米、残高3.4厘米(图38:10)。H5:48,泥质灰陶,厚胎,斜直壁。底径11厘米、残高4厘米(图38:11)。

图38 H5出土陶器

1~3.彩陶片(H5:35、H5:45、H5:111) 4~11.器底(H5:25、H5:51、H5:6、H5:53、H5:44、H5:57、H5:42、H5:48)

6.H7出土陶器

H7出土陶器残片66件(片),泥质陶多于夹砂陶,以泥质灰陶及褐陶、夹砂褐陶为主,纹饰仅见绳纹、线纹及彩陶(表6)。器型包括瓶、钵、杯、环等。现对标本作如下介绍。

表6 H7出土陶片统计表

彩陶瓶腹部残片2件。H7:5、H7:7,均系泥质黄褐陶,表面磨光,薄胎,黑彩绘弧线条纹及长叶片纹(图39:5、6)。

敛口钵 1件。H7:16,泥质灰陶,尖唇,敛口,斜直壁,沿内有一周凸棱,沿外有一周凹槽,器表饰斜向绳纹。口径33厘米、残高6厘米(图39:1)。

Ⅱ式直口碗 1件。H7:11,泥质红陶,方唇。口径16厘米、残高2.2厘米(图39:2)。

杯 1件。H7:19,口部残,泥质褐陶,直壁,小平底较厚。底径3.2厘米、残高3厘米(图39:4)。

器底 1件。H7:17,夹粗砂褐陶,斜壁,平底,腹表饰纵向绳纹。底径14厘米、残高4.2厘米(图39:3)。

图39 H7出土陶器

1.敛口钵(H7:16) 2.Ⅱ式直口碗(H7:11) 3.器底(H7:17) 4.杯(H7:19) 5、6.彩陶瓶腹部残片(H7:5、H7:7)

环 4件。H7:2,已残断,泥质灰陶,外壁圆弧,内壁较平。直径6.4厘米、厚0.5厘米(图55:7)。H7:7、H7:8、H7:9,均残断,泥质灰陶、黑陶,较细,截面呈三角形(图55:11、9、10)。

7.H8出土陶器

H8出土陶器残片28件(片),夹砂陶略多于泥质陶,夹砂褐陶最多、纹饰仅见绳纹、附加堆纹及花边口沿装饰(表7)。器型有小口瓶、罐等。现对标本介绍如下。

图40 H8出土陶器

1.Ⅰ式长颈罐(H8:5) 2.Ⅱ式侈口罐(H8:10) 3.Ⅲ式小口瓶(H8:6) 4.Ⅳ式小口瓶(H8:1)

表7 H8出土陶片统计表

小口瓶 2件。包括Ⅲ式和Ⅳ式。

Ⅲ式 1件。平唇口。H8:6,泥质灰陶,圆唇,折沿,沿面斜平,口微侈,直颈。沿内侧有一周凹槽,沿面有纵向刻槽。口径13厘米、残高2.4厘米(图40:3)。

Ⅳ式 1件。喇叭口。H8:1,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圆唇,卷沿,侈口,束颈。口径17厘米、残高8厘米(图40:4)。

Ⅰ式长颈罐 1件。H8:5,夹砂褐陶,方唇,口微侈,溜肩,唇面饰较浅的锯齿状花边口沿,颈部及腹表饰纵向绳纹。残高4.9厘米(图40:1)。

Ⅱ式侈口罐 1件。圆腹。H8:10,夹砂褐陶,方唇,折沿,颈外侧饰斜向细线纹。残高3厘米(图40:2)。

8.H9出土陶器

H9出土完整陶器及残片363件(片),夹砂陶略多于泥质陶,以夹砂褐陶、泥质灰陶及褐陶为主,纹饰包括绳纹、附加堆纹、线纹、弦纹、彩陶等(表8)。器型有小口瓶、罐、缸、盆、壶、钵、碗、珠、环、纺轮等。现对标本介绍如下。

表8 H9出土陶片统计表

小口瓶 3件。依据口部特征分为Ⅲ式和Ⅳ式。

Ⅲ式 1件。平唇口。H9:107,泥质磨光黑皮陶,尖唇,折沿,直口,沿面有轮旋痕,内壁有泥条粘接痕迹。口径11厘米、残高6厘米(图41:7)。

Ⅳ式 2件。喇叭口,方唇,直颈。H9:96,彩陶瓶,泥质灰褐陶,表面磨光,黑彩在颈部绘平行的线条纹,沿内外壁面有轮旋痕。口径8厘米、残高3.1厘米(图41:6)。H9:108,泥质灰陶,沿外卷,内外表面有轮旋痕,颈内壁有明显泥条粘接痕迹,沿面有未穿插透的圆形孔及刻画纹。口径19.2厘米、残高9厘米(图41:9)。

敛口罐 3件。H9:117,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尖唇,沿面斜平,折颈。口径16厘米、残高2.6厘米(图41:4)。H9:165,夹粗砂褐陶,方唇,折沿,唇面及腹表饰交错线纹构成的菱格状装饰。残高9厘米(图41:5)。H9:114,卷沿,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尖唇,鼓腹。口径14厘米、残高2厘米(图41:3)。

Ⅱ式长颈罐 1件。H9:73,卷沿,溜肩,夹粗砂褐陶,方唇,口微敛,沿面饰斜向绳纹,颈部间暗压斜向的指窝状装饰,腹表饰斜向绳纹。残高6.2厘米(图41:1)。

Ⅱ式侈口罐 4件。圆腹,方唇,卷沿。H9:75,夹砂褐陶,唇面压印较浅的锯齿状装饰,器表饰斜向绳纹。口径48厘米、残高3.9厘米(图41:2)。H9:74,夹粗砂褐陶,唇面饰斜向绳纹,颈部饰交错绳纹,腹表饰斜向绳纹。口径26厘米、残高4.2厘米(图42:9)。H9:71,夹粗砂褐陶,唇面饰斜向绳纹,器表饰交错绳纹。口径25.5厘米、残高3.9厘米(图42:10)。H9:70,夹粗砂褐陶,唇表饰斜向细绳纹,腹表饰交错绳纹。口径26.1厘米、腹径25.8厘米、残高12厘米(图42:12)。

直口罐 1件。H9:77,夹砂褐陶,方唇,溜肩,唇面饰斜向绳纹,器表饰交错绳纹。口径24厘米、残高4.2厘米(图42:11)。

缸 1件。H9:164,泥质褐陶,表面磨光,尖唇,平折沿较厚,敛口,鼓腹,内壁有轮旋痕。口径36厘米、残高5.2厘米(图41:10)。

盆 6件。包括A型和B型。

图41 H9出土陶器

1.Ⅱ式长颈罐(H9:73) 2.Ⅱ式侈口罐(H9:75) 3~5.敛口罐(H9:114、H9:117、H9:165) 6、9.Ⅳ式小 口瓶(H9:96、H9:108) 7.Ⅲ式小口瓶(H9:107) 8.直口壶(H9:202) 10.缸(H9:164)

A型 3件。卷沿盆。H9:109,泥质褐陶,表面磨光,尖唇,直口,斜腹下收。口径33.2厘米、残高4.8厘米(图42:3)。H9:128,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圆唇,敞口。残高3.3厘米(图42:4)。H9:106,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圆唇,侈口,圆腹。口径28厘米、最大腹径24.9厘米、残高9.9厘米(图42:8)。

B型 3件。折沿盆。H9:93,彩陶盆,彩易脱落。泥质红褐陶,表面磨光,圆唇,敛口,鼓腹。黑彩在沿面绘纵向细斜线条纹,在腹表绘弧平行及相交的弧线条纹,颈部有单向的圆形穿孔。口径27.3厘米、腹径29.7厘米、残高6.9厘米、孔径0.9厘米(图42:5;图版壹:2左)。H9:113,泥质磨光黑皮陶,圆唇,侈口,鼓腹,沿面有切割痕迹。残高3.2厘米(图42:6)。H9:112,泥质褐陶,表面磨光,方唇,敛口,鼓腹。口径36.8厘米、腹径37.6厘米、残高12厘米(图42:7)。

直口壶 1件。H9:202,泥质灰陶,表面磨光,方唇,小口,直颈。口径7厘米、残高3厘米(图41:8)。

敞口钵 1件。H9:122,泥质褐陶,尖唇,斜壁。口径18厘米、残高3.4厘米(图43:8)。H9:126,泥质褐陶,尖唇,敞口,斜腹。口径24厘米、残高2厘米(图43:9)。

直口钵 4件。H9:110,泥质灰陶,尖唇,沿内有一周凸棱,浅腹下收,内外壁面有轮旋痕。口径20厘米、残高6厘米(图43:1)。H9:89,夹粗砂褐陶,方唇,圆腹,腹表饰斜向细绳纹。残高5.1厘米(图43:2)。H9:97,彩陶钵,泥质灰褐陶,内外壁面磨光,方唇,黑彩在沿面及内壁绘斜向弧线条纹。残高3.5厘米(图43:6)。H9:166,彩陶钵,泥质黄褐陶,内外磨光,方唇,黑彩在腹表绘平行窄线条纹,内壁及唇面绘斜向平行的窄线条纹。残高3.2厘米(图43:7)。

图42 H9出土陶器

1.Ⅱ式碗(H9:115) 2.Ⅰ式碗(H9:132) 3、4、8.A型盆(H9:109、H9:128、H9:106) 5~7.B型盆(H9:93、H9:113、H9:112) 9、10、12.Ⅱ式侈口罐(H9:74、H9:71、H9:70) 11.直口罐(H9:77)

敛口钵 3件。H9:81,底已残,夹砂褐陶,方唇,鼓腹。口径8厘米、最大腹径8.9厘米、残高5.2厘米(图43:3)。H9:125,泥质灰陶,尖唇,曲腹下收,沿内有一周凸棱,腹表饰斜向线纹。口径32厘米、残高4.8厘米(图43:4)。H9:111,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圆唇,鼓腹,内壁可见轮旋痕。口径20厘米、残高8.6厘米(图43:5)。

碗 4件。包括Ⅰ式和Ⅱ式。

Ⅰ式 3件。敞口。H9:132,泥质褐陶,圆唇,浅腹斜壁。口径14厘米、残高1.8厘米(图42:2)。H9:129,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圆唇。残高3.5厘米(图43:10)。H9:99,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尖唇,斜直壁,深腹,平底。口径13厘米、底径6.2厘米、高6厘米(图43:11)。

Ⅱ式 1件。直口。H9:115,泥质褐陶,尖唇,斜腹,内外壁面有轮旋痕。口径15.4厘米、残高4厘米(图42:1)。

环 5件。H9:135,陶环,已残断,泥质褐陶,表面磨光,体较宽,外壁内凸,内壁弧起。内径4.9厘米、外径6厘米、宽2.9厘米、厚0.6厘米(图22:3)。H9:7,泥质黑陶,较细,截面呈三角形(图55:8)。H9:20,泥质黑陶,较细,截面呈三角形(图55:13)。H9:219,泥质褐陶,较宽,截面呈椭圆形(图55:19)。H9:209,泥质黑陶,较宽,截面呈圆形(图55:20)。

图43 H9出土陶器

1、2、6、7.直口钵(H9:110、H9:89、H9:97、H9:166)3~5.敛口钵(H9:81、H9:125、H9:111) 8、9.敞口钵(H9:122、H9:126) 10、11.Ⅰ式碗(H9:129、H9:99)

珠 1件。H9:5,泥质褐陶,表面磨光。直径2.3厘米(图56:2)。

纺轮 1件。H9:104,系陶器腹片加工而成,已残断。泥质灰陶,表面磨光,略弧,周边磨光,中部有圆形穿孔。直径6.5、厚1厘米、孔径1厘米(图44:10)。

彩陶片 4件。H9:95,系器物腹部残片,彩易脱落,泥质红褐陶,黑彩在器表绘交接弧线条及弧线三角纹构成的几何状图案,在一侧断面有磨出的刃口(图44:5)。H9:94,泥质红陶,表面磨光,黑彩在器表绘圆点纹、弧线条纹及长叶片纹(图44:6;图版壹:2中)。H9:101,泥质红褐陶,表面磨光,黑彩在器表绘圆点纹及草卉纹(图44:7)。H9:103,泥质红陶,表面磨光,黑彩在器表绘交接的线条纹及圆圈纹(图44:9;图版壹:2右)。

器底 4件。平底或小平底。H9:84,夹粗砂褐陶,厚胎,斜壁,底略外折,底、壁交接处有明显粘接痕迹。外底饰斜向绳纹,器表饰纵向绳纹。残高3.5厘米(图44:1)。H9:119,泥质灰褐陶,表面磨光,直壁。底径5厘米、残高2.4厘米(图44:2)。H9:131,泥质红陶,内外磨光,坦腹。底径10.4厘米、残高2厘米(图44:3)。H9:116,彩陶器底,泥质黄褐陶,内外表面磨光,坦腹,黑彩在内壁绘长叶片纹。底径10厘米、残高1.8厘米(图44:4)。

器耳 1件。H9:204,已残断,夹砂褐陶,弧形,表面加贴一条纵向的泥条附加堆纹。残长5厘米、宽2.4厘米、厚1.5厘米(图44:8)。

图44 H9出土陶器

1~4.器底(H9:84、H9:119、H9:131、H9:116)5~7、9.彩陶片(H9:95、H9:94、H9:101、H9:103) 8.器耳(H9:204) 10.纺轮(H9:104)

9.H10出土陶器

H10出土陶器完整器及残片169件(片),泥质陶略多于夹砂陶,以夹砂灰陶、泥质灰陶、泥质褐陶为主,纹饰包括绳纹、附加堆纹、弦纹、彩陶、花边口沿装饰等(表9)。器型有小口瓶、罐、钵、碗、盆、缸、杯、环等。现对标本作如下介绍。

表9 H10出土陶片统计表

Ⅱ式小口瓶 3件。退化重唇口,直颈。H10:1,泥质褐陶,尖唇,沿面略内凹,内壁有明显的泥条粘接痕迹,表面有轮旋痕。口径9.2厘米、残高10.2厘米(图45:2)。H10:9,肩部残片,泥质灰陶,广肩,器表饰交错线纹构成的棱格状装饰。残高5.2厘米(图45:4)。H10:2,颈部残片,泥质褐陶,火候较高,厚胎,内壁有明显的泥条粘接痕迹。残高7.6厘米(图45:6)。

彩陶瓶 2件。H10:13,颈部残片,泥质红褐陶,表面磨光,直颈,黑彩在颈部表面绘弧线纹。残高4厘米(图45:3)。H10:19,腹部残片,泥质红褐陶,表面磨光,黑彩在表面绘平行的直线条、弧线条纹及长叶片纹(图45:11)。

Ⅰ式侈口罐 1件。鼓腹。H10:36,夹粗砂灰陶,方唇,唇面、内沿面及颈部均饰斜向绳纹,外沿面饰纵向绳纹。残高2.7厘米(图46:1)。

敛口罐 1件。H10:16,泥质褐陶,表面磨光,圆唇,卷沿,鼓腹。口径23.1厘米、残高4.2厘米(图46:2)。

敞口钵 1件。H10:22,泥质褐陶,内外壁面磨光,圆唇,斜腹。口径19厘米、残高4.4厘米(图46:8)。

直口钵 2件。泥质褐陶,表面磨光,圆唇。H10:8,口径18.8厘米、残高2.7厘米(图46:6)。H10:7,斜腹下收。口径18厘米、残高3.4厘米(图46:7)。

敛口钵 3件。鼓腹下收。H10:24,泥质磨光黑皮陶,尖唇,内沿有一周凸棱,外沿有一周凹槽,内壁有轮旋痕。残高3.6厘米(图46:3)。H10:40,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尖唇,沿内外均为一周凹槽。口径30厘米、腹径32厘米、残高4厘米(图46:4)。H10:38,泥质褐陶,圆唇,上腹有鸡冠状錾,腹部饰纵向绳纹。口径24厘米、腹径24.9厘米、残高6厘米(图46:5)。

Ⅱ式碗 1件。直口。H10:41,泥质黄褐陶,表面磨光,圆唇,斜腹。口径16厘米、残高3.4厘米(图46:9)。

盆 3件。包括A型和B型。

A型 2件。卷沿盆。敛口,鼓腹。H10:4,泥质灰陶,内外壁面磨光,尖唇,腹下收,上腹有较宽的鸡冠状錾。口径34厘米、腹径33.2厘米、残高11.2厘米(图46:10)。H10:6,泥质红褐陶,表面磨光,圆唇。口径36厘米、腹径34.8厘米、残高6厘米(图46:12)。

B型 1件。折沿盆。H10:20,彩陶盆,泥质灰褐陶,表面磨光,方唇,宽沿,黑彩在沿面绘斜向的平行弧线条纹,沿外壁有轮旋痕。残高1.6厘米(图46:13)。

敛口盆 1件。H10:10,夹粗砂褐陶,圆唇,鼓腹,口部内外面磨光,腹部饰斜向绳纹。口径32厘米、腹径33.2厘米、残高4.2厘米(图46:11)。

图45 H10出土陶器

1.杯(H10:25) 2、4、6.Ⅱ式小口瓶(H10:1、H10:9、H10:2) 3、11.彩陶瓶(H10:13、H10:19) 5.缸(H10:31) 7、8.彩陶片(H10:21、H10:30) 9.器耳(H10:33) 10.器底(H10:18)

缸 1件。H10:31,泥质褐陶,表面磨光,厚胎,方唇。残高3厘米(图45:5)。

杯 1件。H10:25,泥质褐陶,尖唇,直口,腹微鼓,平底。口径3.7厘米、腹径4.9厘米、底径3厘米、高4.8厘米(图45:1)。

器耳 1件。H10:33,泥质褐陶,耳已残断,弧形耳,耳面加贴纵向的波浪式细泥条附加堆纹。残高3.5厘米(图45:9)。

彩陶片 2件。H10:21,系器物肩部残片,泥质黄褐陶,表面磨光,黑彩在器表绘相交的弧线条纹(图45:7)。H10:30,系器物肩部残片,泥质灰褐陶,表面磨光,黑彩在器表绘基本平行的条纹(图45:8)。

环 1件。H10:48,已残断,泥质磨光黑皮陶,较细,截面略呈三角形。直径6厘米、厚0.5厘米(图55:14)。

器底 9件。平底或小平底。H10:18,彩陶器底,泥质灰褐陶,表面磨光,薄胎,弧壁,平底,黑彩在表面绘弧线条及圆点纹。残高4.8厘米(图45:10)。H10:32,夹粗砂灰陶,斜直壁,表面饰纵向的细绳纹。残高5.2厘米(图47:1)。H10:28,夹粗砂灰陶,斜直壁,底略外折,表面饰纵向绳纹。残高8.4厘米(图47:2)。H10:27,夹粗砂褐陶,斜直壁,表面饰斜向绳纹。残高2厘米(图47:3)。H10:17,彩陶器底,泥质红褐陶,表面磨光,斜直壁,黑彩在腹表绘线条纹。残高1.7厘米(图47:4)。H10:15,泥质褐陶,表面磨光,坦腹。底径16.2厘米、残高1.6厘米(图47:5)。H10:11,泥质灰陶,壁表磨光。

图46 H10出土陶器

1.Ⅰ式侈口罐(H10:36) 2.敛口罐(H10:16)3~5.敛口钵(H10:24、H10:40、H10:38) 6、7.直口钵(H10:8、H10:7) 8.敞口钵(H10:22) 9.Ⅱ式碗(H10:41) 10、12.A型盆(H10:4、H10:6) 11.敛口盆 (H10:10) 13.B型盆(H10:20)

底径9.5厘米、残高2.2厘米(图47:6)。H10:29,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坦腹。底径5厘米、残高2.5厘米(图47:7)。H10:14,泥质褐陶,表面磨光,坦腹,近底部有一圆形的单向穿孔。底径14厘米、残高3厘米(图47:8)。

10.T5⑤层、T2④层、T6④层出土陶器

碗 2件。包括Ⅰ式和Ⅱ式。

Ⅰ式 1件。敞口。T6④:2,泥质褐陶,内外壁面磨光,圆唇,斜壁。口径15厘米、残高2厘米(图48:1)。

Ⅱ式 1件。直口。T2④:2,夹砂红褐陶,圆唇。残高3.3厘米(图48:3)。

直口钵 1件。T6④:1,泥质红陶,尖唇,弧腹,唇内有一周凸棱。口径20厘米、残高2厘米(图48:2)。

器底 2件。平底。T2④:3,夹砂褐陶,斜壁,底略外折,表面饰纵向绳纹。残高2.3厘米(图48:4)。T5⑤:1,泥质红褐陶,斜直壁。底径10厘米、残高2.4厘米(图48:5)。

11.T4②B层出土陶器

T4②B层出土陶器残片70件(片),泥质陶多于夹砂陶,以泥质灰陶及褐陶为主,纹饰有绳纹、线纹、附加堆纹、乳丁纹、彩陶、花边口沿装饰等(表10)。器型包括小罐、碗、钵、罐等。现对标本作如下介绍。

图47 H10出土陶器底

1.H10:32 2.H10:28 3.H10:27 4.H10:17 5.H10:15 6.H10:11 7.H10:29 8.H10:14

图48 T6④层、T2④层、T5⑤层出土陶器

1.Ⅰ式碗(T6④:2) 2.直口钵(T6④:1) 3.Ⅱ式碗(T2④:2) 4、5.器底(T2④:3、T5⑤:1)

图49 T4②B、T5②B层出土陶器

1.A型卷沿盆(T5②B:17) 2.Ⅰ式碗(T4②A:2) 3.直口钵(T4②B:12) 4、11.卷沿钵(T5②B:11、T5②B:10) 5.Ⅰ式碗(T5②B:9) 6.曲腹钵(T2②:4) 7.臼(T2②:6)8.彩陶片(T5②B:3) 9.Ⅰ式碗(T4②B:7) 10.Ⅳ式小口瓶(T5②B:18) 12.直口小罐(T4②B:9) 13.B型折沿盆(T4②A:1) 14.Ⅱ式长颈罐(T4②A:4) 15.卷沿罐(T5②B:20)

表10 T4②B出土陶片统计表

直口小罐 1件。T4②B:9,夹细砂褐陶,薄胎,方唇,腹微鼓。口径12厘米、残高3.2厘米(图49:12)。

Ⅰ式碗 1件。T4②B:7,泥质褐陶,尖唇,斜腹。残高1.6厘米(图49:9)。

直口钵 1件。T4②B:12,泥质灰陶,表面磨光,方唇,斜壁,上腹表加贴横向的波浪式泥条附加堆纹。口径20厘米、残高4厘米(图49:3)。

Ⅲ式侈口罐 2件。直腹,表面有箍带状装饰。T4②B:3,夹砂褐陶,方唇,卷沿,唇面压印较深的锯齿状花边口沿,颈部饰纵向的细绳纹,上腹加贴横向的波浪式泥条附加堆纹。残高4.2厘米(图50:1)。T4②B:4,腹部残片,泥质灰陶,器表饰纵向细绳纹,并加贴多道横向的波浪式泥条附加堆纹。残高5.7厘米(图51:2)。

12.T5②B层出土陶器

T5②B层出土陶器残片148件(片),泥质陶远多于夹砂陶,以泥质灰陶及褐陶、夹砂褐陶为主,纹饰包括绳纹、线纹、附加堆纹、彩陶、压印纹及花边口沿装饰(表11)。器型有小口瓶、罐、钵、盆、碗等。现对标本作如下介绍。

图50 T1T2T4T5②层出土陶器

1.Ⅲ式侈口罐(T4②B:3) 2.Ⅰ式小口瓶(T5②B:15) 3.Ⅳ式小口瓶(T5②B:6) 4.Ⅲ式侈口罐(T5②B:25) 5、7、8、11.彩陶片(T2②:2、T4②A:3、T1②:1、T5②A:1) 6.彩陶瓶肩部残 片(T5②B:2) 9、10.彩陶片(T5②B:14、T5②B:7) 12、13.纹饰陶片(T1②:2、T2②:5)

表11 T5②B出土陶片统计表

小口瓶 3件。包括Ⅰ式和Ⅳ式。

Ⅰ式 1件。双唇口。T5②B:15,泥质灰陶,内外唇面间略内凹,直口,内沿有一周凹槽。口内径7.7厘米、外径10厘米、残高2厘米(图50:2)。

Ⅳ式 2件。喇叭口。T5②B:18,泥质灰陶,方唇,直颈,唇面有凹弦纹,内外壁面有轮旋痕。口径14厘米、残高4厘米(图49:10)。T5②B:6,泥质灰陶,圆唇,侈口。残高3.9厘米(图50:3)。

彩陶瓶肩部残片 1件。T5②B:2,泥质红褐陶,黑彩在表面绘平行的弧线条纹。残高2.2厘米(图50:6)。

Ⅲ式侈口罐 1件。直腹,表面有箍带状装饰。T5②B:25,夹砂褐陶,方唇,卷沿,沿面压印较深的锯齿状花边口沿。残高2.3厘米(图50:4)。

卷沿罐 2件。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尖唇,敛口,鼓腹。T5②B:20,残高3.7厘米(图49:15)。T5②B:19,残高4.6厘米(图51:1)。

卷沿钵 2件。泥质褐陶,圆唇。T5②B:11,直口。口径18厘米、残高2.2厘米(图49:4)。T5②B:10,敞口。残高2厘米(图49:11)。

A型卷沿盆 1件。T5②B:17,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尖唇,直口。口径35厘米、残高1.5厘米(图49:1)。

Ⅰ式碗 1件。敞口。T5②B:9,泥质黄陶,尖唇,斜壁。口径15厘米、残高3.4厘米(图49:5)。

图51 T5T4②层出土陶器

1.卷沿罐(T5②B:19) 2.Ⅲ式侈口罐(T4②B:4) 3.纹饰陶片(T5②A:3) 4、7.器底(T5②B:8、T5②B:22) 5、6.器底(T5②A:2、T1②:4)

彩陶片 3件。T5②B:3,泥质红褐陶,内外表面磨光,黑彩在外壁绘弧线条及长叶片纹,内壁绘相交的弧线条及弧线三角纹。残高3.4厘米(图49:8)。T5②B:14,泥质灰褐陶,表面磨光,黑彩在器表绘平行的弧线条纹。残高3.2厘米(图50:9)。T5②B:7,泥质灰褐陶,表面磨光,黑彩在器表绘弧线三角纹及细网格纹。残高3.2厘米(图50:10)。

器底 3件。平底。T5②B:8,泥质褐陶,坦腹。残高1.4厘米(图51:4)。T5②B:22,夹粗砂红褐陶,厚胎,斜直壁。残高2.9厘米(图51:7)。

13.晚期地层出土陶器

晚期地层包括所有探方的①层,T1、T2的②层,T4、T5的②A层。出土陶器的器型包括小口瓶、罐、盆、钵、碗、臼等。现对标本介绍如下。

Ⅳ式小口瓶 1件。喇叭口。T4①:1,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尖唇,卷沿,直颈,内外壁面有轮旋痕。口径16、残高3.8厘米(图52:1)。

图52 T1T2T4①层出土陶器

1.Ⅳ式小口瓶(T4①:1) 2.敛口钵(T4①:4) 3.敞口钵(T2①:2) 4.Ⅲ式侈口罐(T2①:5) 5.器耳(T1①:3) 6.彩陶片(T4①:2) 7、8.器底(T2①:3、T4①:5)

Ⅲ式侈口罐 1件。直腹,表面有箍带状装饰。T2①:5,夹砂褐陶,方唇,卷沿,唇面饰斜向绳纹,颈部饰交错绳纹,并加贴横向的波浪式泥条附加堆纹。残高3.6厘米(图52:4)。

Ⅱ式长颈罐 1件。T4②A:4,夹砂褐陶,方唇,溜肩,唇面饰斜向绳纹,器表饰纵向绳纹。残高3.4厘米(图49:14)。

B型折沿盆 1件。T4②A:1,彩陶盆,泥质灰褐陶,表面磨光,方唇,敛口,鼓腹,黑彩在沿面绘纵向的宽弧线条纹,在内壁绘相交的弧线条纹,外壁绘宽弧线条纹。残高3.2厘米(图49:13)。

Ⅰ式碗 敞口。T4②A:2,泥质褐陶,内外壁磨光,尖唇,斜壁。残高3.5厘米(图49:2)。

敞口钵 1件。T2①:2,泥质红褐陶,圆唇,弧壁,上腹饰横向的鸡冠状錾。口径14厘米、残高4厘米(图52:3)。

曲腹钵 1件。T2②:4,泥质灰陶,内外表面磨光,尖唇,侈口。残高3.2厘米(图49:6)。

敛口钵 1件。T4①:4,泥质褐陶,内外壁面磨光,圆唇,鼓腹。残高3.4厘米(图52:2)。

臼 1件。T2②:6,泥质黄褐陶,圆唇,敞口,斜腹,内壁可见泥质粘接痕。口径5厘米、残高1.8厘米(图49:7)。

彩陶片 5件。T2②:2,泥质红褐陶,表面磨光,黑彩在表面绘平行的线条纹(图50:5)。T1②:1,泥质红褐陶,表面磨光,黑彩在表面绘横向线条纹(图50:8)。T4②A:3,泥质红褐陶,表面磨光,黑彩在表面绘较宽的平行弧线条纹。残高3.6厘米(图50:7)。T5②A:1,泥质灰褐陶,表面磨光,黑彩在表面绘平行的窄线条纹(图50:11)。T4①:2,泥质红褐陶,表面磨光,黑彩在表面绘弧线条纹及长叶片纹(图52:6)。

器耳 1件。T1①:3,已残断,泥质灰陶,扁平弧形耳。残高4.6厘米、宽2.4厘米、厚1厘米(图52:5)。

器底 4件。平底。T5②A:2,泥质褐陶,表面磨光,坦腹。残高3厘米(图51:5)。T1②:4,夹粗砂灰陶,斜直壁,器表饰斜向细绳纹。残高2.3厘米(图51:6)。T2①:3,泥质褐陶,坦腹。底径8厘米、残高1.9厘米(图52:7)。T4①:5,泥质灰陶,坦腹,器表有横向的切割痕迹。残高2.2厘米(图52:8)。

纹饰陶片 3件。T1②:2,泥质灰陶,表面饰交错线纹(图50:12)。T2②:5,泥质灰陶,表面饰交错细绳纹,并加划横向的平行凹弦纹,内壁有明显的手制痕迹(图50:13)。T5②A:3,泥质灰陶,表面饰交错线纹,并加划平行的横向凹弦纹(图51:3)。

图53 采集陶器

1、10.折沿钵(采:35、采:38) 2.彩陶钵(采:31) 3、5.A型盆(采:21、采:20) 4、6.B型盆(采:34、采:50) 7、12.Ⅰ式小口瓶(采:22、采:12) 8.Ⅳ式小口瓶(采:33) 9.敛口钵 (采:29) 11.彩陶片(采:37) 13.Ⅲ式小口瓶(采:32) 14.壶(采:41)

14.采集陶器

采集陶器的器型包括小口瓶、尖底瓶、壶、盆、钵、环、陶塑人面像等。现对标本介绍如下。

小口瓶 4件。包括Ⅰ式、Ⅲ式和Ⅳ式。

Ⅰ式 2件。双唇口,泥质灰陶,尖唇,直口。采:22,内外沿面间有较宽的凹槽,口内有凸棱一周,颈部有明显的泥条粘接痕迹。内径6.2厘米、外径10.6厘米、残高5.4厘米(图53:7)。采:12,表面有轮旋痕,外唇系为另外粘接,唇较厚,内外唇面斜平,直颈,口内有一周凹槽。口内径6厘米、外径10厘米、残高4.2厘米(图53:12)。

Ⅲ式 1件。平唇口。采:32,泥质灰陶,圆唇,折沿,沿面斜平,直口。残高3.1厘米(图53:13)。

Ⅳ式 1件。喇叭口。采:33,泥质红褐陶,尖唇,侈口,束颈。口径14厘米,残高2.6厘米(图53:8)。

Ⅱ式尖底瓶 1件。采:44,钝角底,泥质褐陶,表面磨光,内壁可见泥条粘接痕迹及乳凸。残高3.1厘米(图54:8)。

彩陶带耳瓶腹部残片 1件。采:11,器耳已残断,泥质红褐陶,表面磨光,黑彩在表面绘横向的平行线条纹及斜向的长叶片纹。残高4.7厘米(图54:4)。

壶 1件。采:41,泥质褐陶,圆唇,浅盘状口,敞口,束颈。口径10厘米、残高1.9厘米(图53:14)。

陶塑人面像 1件。采:1,系陶容器(瓶或罐)腹片上的装饰物。泥质灰陶,陶片表面保留交错绳纹,塑像造型简练生动,高鼻,长方脸,眼深凹,仅塑出鼻及下巴,戳出双眼及嘴部。人头高3.9厘米、宽2.6厘米、厚1.1厘米(图28:5;图54:1;图版贰:3)。

盆 4件。包括A型和B型。

A型 2件。卷沿盆。采:21,泥质褐陶,厚胎,方唇,敞口。口径30厘米、残高3.6厘米(图53:3)。采:20,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圆唇,敛口,圆腹,上腹有一周凸棱。口径37厘米、残高5.6厘米(图53:5)。

B型 2件。折沿盆。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尖唇,敛口,鼓腹。采:34,口径28厘米、残高4.5厘米(图53:4)。采:50,上腹有单向圆形穿孔。口径35厘米、残高3.6厘米(图53:6)。

折沿钵 2件。采:38,泥质灰陶,表面磨光,方唇,折沿,敞口。残高2厘米(图53:10)。采:35,彩陶钵,泥质红陶,内外壁面磨光,方唇,直口,黑彩在沿面绘较粗的弧线条纹,在腹表绘平行窄线条纹及长叶片纹。残高3.4厘米(图53:1)。

敛口钵 1件。采:29,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尖唇,敛口,曲腹下收,内沿有一周凸棱,外沿有一周凹槽。残高3.8厘米(图53:9)。

彩陶钵 1件。采:31,泥质灰褐陶,内外壁面磨光,方唇,直口,黑彩在内壁绘宽线条及齿状纹。残高2.8厘米(图53:2)。

图54 采集陶器

1.陶塑人面像(采:1) 2、5、7.彩陶片(采:31、采:36、采:30) 3.陶片(采:14) 4.彩陶带耳瓶腹部残片(采:11) 6.器耳(采:42) 8.Ⅱ式尖底瓶(采:44)

图55 陶、玉、石、骨器

1、2、4、6~20.陶环(H5:83、H3:45、H5:49、采:13、H7:2、H9:7、H7:8、H7:9、H7:7、H3:9、H9:20、H10:48、H3:8、H3:76、H3:77、H3:78、H9:219、H9: 209) 3.A型玉环镯(H2:36) 5、21.骨环(H5:87、H5: 86) 22.陶镞(H5:85) 23.石笄(H6:1) 24.骨笄(T1③:1) 25.玉珠(T5①:1)

环 1件。采:13,已残断,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外壁圆弧,内壁略平。内径4.7厘米、外径6.1厘米、厚0.6厘米、高1.2厘米(图55:6)。

器耳 1件。采:42,泥质褐陶,较宽,表面饰横向的三个一组的圆圈戳印纹。残高3.9厘米、宽3.5厘米、厚1厘米(图54:6)。

彩陶片 4件。泥质红褐陶,表面磨光。采:37,黑彩在表面绘平行的线条纹。残高5.5厘米(图53:11)。采:31,黑彩在内壁及外表绘较宽的线条纹,彩易脱落。残高3.2厘米(图54:2)。采:36,表面黑彩绘横向的宽、窄平行及相交的线条纹。残高4.7厘米(图54:5)。采:30,黑彩在器表绘横向平行宽线条纹及斜向的窄线条纹,彩易脱落。残高4.9厘米(图54:7)。

陶片 1件。采:14,泥质褐陶,表面有舌状錾。錾长3.9厘米、宽1.6厘米(图54:3)。

图56 陶球、陶珠1.球(H2:20)

2~6.珠(H9:5、H3:3、H2:18、H2:9、H2:41)

(五)自然遗物

植物果核 1件。H3:71,灰黑色,圆状。

还出土了少量穿孔蚌器、云母片。

此外,还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其数量与出土陶片对等。在发掘的过程中对出土的动物骨骼做了很细致的收集,虽然发掘面积较小,但共收集到动物骨骼2769件(含采集的),其中哺乳纲2755件,鸟纲14件。由于在埋藏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骨骼很破碎,68件有烧痕,哺乳动物中可鉴定仅407件,代表最小个体数59,属种包括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狗(Canis familiaris)、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豹(Panthera sp.)、野猪(Sus scrofa)、小麂(Muntiacus reevesi)、水鹿(Cervus unicolor)、斑鹿(Cervus nippon)、狍属(?Capreiolus sp.)、黄牛(Bos taurus)、斑羚(Naemorhedus caudatus)、豪猪(Hystrixsp.)等。

发掘时还对灰坑填土进行了浮选,发现了粟、黑麦等作物品种。

五、结语

(一)分期与年代

1.分期

根据试掘发现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并结合出土遗物情况,可以对遗址进行分期研究。

本次试掘发现了如下几组地层单位的叠压和打破关系:

T1③→H5→④→H4

T4②B→④→H6→⑤

T5②B→H7→④

T6④→H2

根据出土遗物(主要是陶器)的情况,初步将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地层单位进行如下分组:

第一组:H2、H3、H4、H6、H10。

第二组:H5、H8、H9、④层。

第三组:H1、H7、T4及T5②B层。

其中,第一组地层单位出土陶器包括Ⅰ式锐角底、Ⅱ式钝角底尖底瓶,Ⅰ式双唇口式、Ⅱ式退化重唇口式小口瓶,Ⅰ式鼓腹花边口沿侈口罐,Ⅰ式微敛口长颈罐,内唇带凸棱的圆腹敛口钵、敛口盆,B型折沿带錾盆等,并有少量弧边三角纹、网格纹、圆点纹、变体鸟纹、勾叶状纹等图案题材的彩陶器。

第二组地层单位出土陶器包括Ⅲ式平唇口式、Ⅳ式喇叭口式小口瓶,Ⅱ式圆腹带附加堆纹的绳纹花边口沿侈口罐,Ⅱ式微侈口长颈罐,尖唇折腹敛口钵,圆唇及尖唇直口钵,A型卷沿盆,内彩直口钵等,并有少量圆点纹、弧线条纹、草卉纹等图案题材的彩陶器。

第三组地层单位出土陶器包括Ⅳ式喇叭口式小口瓶,Ⅲ式直腹带箍带纹的花边口沿侈口罐,Ⅲ式折沿长颈罐,A型卷沿直口盆等,并有少量平行线条纹、弧线条纹等图案题材的彩陶器。

以上三组地层单位分别代表了遗址的早、中、晚三段遗存。一些代表性陶器的演变特征较为明确,形态演变:侈口罐由早段的Ⅰ式鼓腹花边口沿演变为中段的Ⅱ式圆腹带附加堆纹的绳纹花边口沿,再演变为晚段的Ⅲ式直腹带箍带纹的花边口沿;仅早段发现的Ⅰ式锐角底和Ⅱ式钝角底尖底瓶;小口瓶由早段的Ⅰ式双唇口式、Ⅱ式退化重唇口式演变为中段的Ⅲ式平唇口式、Ⅳ式喇叭口式,晚段仅见Ⅳ式喇叭口式;长颈罐由早段的Ⅰ式微敛口演变为中段的Ⅱ式微侈口,再演变为晚段的Ⅲ式折沿长颈罐;敛口钵由早段的内唇带凸棱的圆腹演变为中段的尖唇折腹敛口钵;彩陶纹饰图案题材方面,早段为弧边三角纹、网格纹、圆点纹、变体鸟纹、勾叶状纹等,中段为圆点纹、弧线条纹、草卉纹等,晚段则为平行线条纹、弧线条纹等。

从出土陶器特征来看,早、中、晚三段遗存之间关系密切,是先后继承、延续演进的同一种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

2.年代判定

哈休遗址目前尚缺乏14C年代测试数据等资料判定其绝对年代,但可以与渭河上游地区的文化面貌有较多相似性且文化序列清晰、年代明确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尤其是与文化堆积丰富、序列完整的秦安大地湾遗址相比较,从而判断其相对年代。

首先,推断早段遗存的年代上限。其中的Ⅰ式锐角底、Ⅱ式钝角底尖底瓶,Ⅰ式双唇口式、Ⅱ式退化重唇口式小口瓶,内唇带凸棱的圆腹敛口钵,网格纹、圆点纹彩陶盆等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四期遗存[6]、天水师赵村遗址四期遗存[7]、武山县傅家门遗址石岭下类型遗存[8]、陇县原子头仰韶文化六期[9],陕西宝鸡福临堡遗址二期和三期前段遗存[10]、宝鸡关桃园遗址仰韶晚期遗存[11]等仰韶晚期遗存的同类陶器的特征相似,其年代也应相当,上限为距今5500年左右。

其次,推断晚段遗存的年代下限。其中Ⅳ式喇叭口式小口瓶、A型卷沿直口盆等,以及平行线条纹、弧线条纹等彩陶纹饰图案题材,均可以在甘肃东乡林家遗址[12]、天水师赵村遗址五期遗存、武山县傅家门遗址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存等之中找到相似的同类器,应系马家窑类型文化南传影响的产物。马家窑类型的年代下限不晚于距今4700年,哈休遗址的年代下限也与之相当。

(二)初步认识

1.文化性质与文化因素分析

从文化因素上分析,哈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可以初步分为三组。

甲组:包括陶尖底瓶,陶双唇口式、平唇口式小口瓶,敛口曲腹尖唇口内壁有一道凸棱、外沿有一道凹弦纹的敛口钵,细泥红陶直口碗,泥质红陶卷沿盆,弧边三角纹、变体鸟纹、勾叶状纹彩陶器等。

乙组:包括饰平行线条纹的喇叭口彩陶瓶,沿面绘弧线条及齿叶纹的敛口彩陶盆,圆腹敛口陶钵,折腹陶钵,泥质陶敛口碗,磨制穿孔石刀等。

丙组:包括绳纹及锯齿状花边口沿侈口罐,折沿钵,大口罐,卷沿罐,小口罐,长颈罐,深腹盆,夹砂褐陶敛口鼓腹罐(沿面、唇面及腹表饰绳纹,上腹装饰横向鸡冠状錾),饰绳纹及箍带状附加堆纹的夹砂褐陶片和泥质灰陶片,器体宽大的长条形磨制石斧,打制石片石器等。

甲组因素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四期遗存、天水师赵村遗址四期遗存、武山县傅家门遗址石岭下类型遗存、陇县原子头仰韶文化六期、陕西宝鸡福临堡遗址二期和三期前段遗存、宝鸡关桃园遗址仰韶晚期遗存等仰韶晚期遗存的同类陶器的特征相似。如大地湾遗址四期(仰韶晚期)的B型敛口钵(F400:8等)、A型Ⅲ式敛口瓮(T803③:75)的口沿特征与哈休遗址内唇带凸棱的敛口陶钵相似,大地湾四期的A型陶小口尖底瓶为双唇口(F400:7等),B型陶小口尖底瓶以平唇口为主(如F300:3等);师赵村遗址四期的陶小口尖底瓶(T113③:135、T115③:41)、陶壶(T113③:132)也均为平唇口,C型钵(T112③:132)也为敛口、曲腹、尖唇且口内壁有一道凸棱;傅家门遗址石岭下类型的A型瓶(T125H6:33)为双唇口、钝角尖底分别与哈休遗址的Ⅰ式双唇口瓶(H2:1)、Ⅱ式尖底瓶(H3:61)相似,E型Ⅰ式宽沿彩陶盆(T247 M1:9)也与哈休遗址的B型折沿彩陶盆(H10:41)相似;福临堡遗址二期的小口尖底瓶(H37:8)、三期前段的小口尖底瓶(H31:1)也为双唇口和平唇口,敛口盆多尖唇且口内带凸棱,同哈休遗址同类器特征相似。它们的年代也应相近,为距今5500~5000年。

乙组因素与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天水师赵村遗址第五期遗存、武山县傅家门遗址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等遗存的同类器相似,应系马家窑类型文化南传影响的产物,其年代为距今5000~4700年。

丙组因素与甘青地区仰韶晚期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存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与大渡河上游其他新石器文化遗址,以及岷江上游地区的茂县营盘山[13]、汶川姜维城遗址[14]等新石器文化遗存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相似性,应为川西北高原所独有的地方土著文化因素。

其中,甲组因素在早段所占比例较大,乙组因素在中段及晚段所占比例较大,而丙组因素在早、中、晚三段所占比例有增大的趋势。

以哈休遗址为代表的遗存是分布于大渡河上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包含有本土土著文化、仰韶晚期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年代为距今5500~4700年。这类遗存可以命名为“哈休类型”,即大渡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为仰韶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这类遗存分布于大渡河上游地区的河源区,主要是大、小金川河流域,尤其是脚木足河流域为其文化中心分布区。目前发现的遗址包括马尔康县哈休遗址、孔龙村遗址、白赊遗址,金川县的叶浓秋景遗址、沙耳尼遗址等。

除本土文化因素之外,哈休类型的文化渊源与黄河上游地区尤其是渭河上游地区仰韶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的南移和变迁关系密切。哈休类型与大渡河上游的龙山时代遗存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文化流向目前尚不清楚。

2.地理环境与聚落类型

大渡河上游流经高原山区,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河道多岩石险滩,两岸峭壁千仞,水力资源丰富。东面的邛崃山(鹧鸪山)为大渡河与岷江上游的分水岭,西北面的牟尼茫起山及西面的大雪山(折多山、贡嘎山)为大渡河与雅砻江的分水岭,南面的小相岭为大渡河与安宁河的分水岭,东南面的二郎山为大渡河与青衣江的分水岭。根据地理环境的区别,可将大渡河上游地区划分为两个亚区,即丹巴县以上的河源区和大小金川汇流后的上游区。

在河源区发现了多处仰韶时代晚期的遗址。河源区范围内的脚木足河流域至今仍然是马尔康的粮仓,开阔的河谷田坝有“小江南”之称。哈休遗址即位于此地区,该流域还有孔龙村遗址和白赊遗址。遗址所处河谷两岸地带的台地发育较好,地势开阔、平坦,是整个茶堡河流域地理条件最为优越之处,适于人类定居生活、生产,也是今天沙尔宗乡政府驻地所在和全乡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

而汇流后的上游区,尤其是贡嘎山主峰脊线以东为陡峻的高山峡谷,地势起伏明显,大渡河咆哮奔流,谷窄水深,崖陡壁立,在水平距离不足30公里达6500余米的高差形成举世罕见的大峡谷,此区仅在丹巴县城附近的河谷两岸地带发现一处年代可以早至仰韶晚期的遗址——罕额依遗址。

与东面的岷江上游地区相比较,哈休遗址所在的大渡河上游河源区不仅整体海拔更高,而且高峰深谷的地势特征更为明显,地理环境条件的优越性相对较差,发育较好的河谷黄土台地较为少见。因此,像哈休遗址这样一处台地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中心分布区面积上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达2.5米的大型聚落遗址,并出土有涂红双孔石钺、数量较为丰富的玉器等高规格遗物,应为大渡河上游地区仰韶时代晚期的中心性聚落。与附近的孔龙村、白赊、叶浓秋景、沙耳尼遗址等同时期的次级聚落一起,共同构成了大渡河上游地区的仰韶时代晚期聚落体系,是探讨川西北高原山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谱系序列、遗址分布规律和聚落结构体系等课题的难得的实物资料。

3.经济生业形态

在哈休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中,只有狗是家养的,其他都应该是先民狩猎获得的。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狩猎无疑是获取肉食的主要方式。虽然家养动物的种类仅有狗,但从我们收集的骨骼状况来看,分布很密集,破碎程度也很高,骨骼上保留有不少的砍切痕迹,而且还发现了很多的骨坯和制作骨器剩余的废料,这些都是定居聚落动物骨骼所遗留的特征。

从哈休遗址出土的遗迹和遗物来看,灰坑以圆形为主,也有个别袋状灰坑,且有一定的深度,如H5、H8、H10等;坑内填土呈黑色粉状,包含大量陶片、兽骨、植物炭化灰烬;H8的坑口及底部各有意放置了两块石板,H10近底部还发现了经过焚烧的硬面。根据形状、结构以及填土遗留物,判定这些灰坑应为储存粮食及其他物品的窖穴。遗址除发现有少量细石器和骨梗刀(尽管试掘未发现典型的细石叶,但骨梗刀的发现表明细石器工艺已相当成熟),这些是常用的与狩猎有关的工具。另外,试掘同时对灰坑填土进行了浮选,收集的植物经过初步鉴定,可以确认发现了粟、黑麦等作物品种,说明哈休先民也栽培旱作谷物。尽管采集、狩猎、农业三者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目前难以准确估算,但可以肯定的是,日常生活的肉食资源以狩猎为主,家畜驯养占的比例很低。

可见,哈休先民平时农耕,农闲基本不饲养家畜,而是以狩猎获取肉食为主,唯一的家畜狗可能是作为先民狩猎的帮手。遗址周围除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外,植被浓郁,采集业也应该是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形式。在哈休先民的经济结构中,狩猎经济所占的比例很高,经济结构单一性也突出,这可能与其丰富的动物资源有很大的关系,加上地处川西北高原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食物资源压力也相对要小,平时的狩猎就可以满足日常肉食需要[15]

此外,一定数量涂红石器及陶片的出土,表明尚红习俗是哈休先民精神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

附记:参加本次试掘的人员有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蒋成、陈剑、苏奎、李平,阿坝州文物管理所的陈学志、范永刚、邓小川,马尔康县文化体育局的张燕、王刚、杨昕等。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由陈剑、陈学志完成。出土动物骨骼鉴定由何锟宇完成。

摄影:陈剑

绘图:曹桂梅

拓片:代堂才、代福尧

执笔:陈剑、陈学志、范永刚、苏奎、杨昕

2007年

Abstract

The survey and test excavation of Haxiu Site is another great archaeological achievement in the highlands of northwest Sichuan after the Yingpanshan Site. At Haxiu Site, 10 pits and hundreds of artifacts are discovered.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the pottery, the sit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continuous and closely related stages with homogeneity of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Haxiu Site represents a Neolithic culture distributed at the upper reaches of Dadu River, which includes the different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native culture, later Yangshao Culture and Majiayao Culture. We could name this culture Haxiu Type, its age being between 5500-4700 BP.

图版壹

图版贰

图版叁

注释

[1]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四川大学考古专业三十五年·大事记》,内部资料,1995年。

[2]陈学志:《马尔康孔龙村发现石棺葬墓群》,《四川文物》1994年第1期。

[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马尔康县文化体育局:《四川马尔康县白赊村遗址调查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05)第51~61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马尔康县文化体育局:《四川马尔康县孔龙村遗址调查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考古发现》(2005)第41~50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4]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马尔康县文化体育局:《四川马尔康县哈休遗址调查简报》,《四川文物》2007年第4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马尔康县文化体育局:《四川马尔康县哈休遗址2003和2005年的调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考古发现》(2006)第1~14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5]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马尔康县文化体育局:《四川马尔康县木尔溪遗址试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考古发现》(2005)第25~40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397~658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师赵村与西山坪》第50~7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武山傅家门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6集)第386~412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

[9]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原子头》第128~144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

[10]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宝鸡福临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182~192页,文物出版社,1993年。

[1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宝鸡关桃园》第220~255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12]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掘报告》,《考古》编辑部:《考古学集刊》(第4集)第137~15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3]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试掘报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考古发现》(2000)第1~77页,科学出版社,2002年;蒋成、陈剑:《岷江上游考古新发现述析》,《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3期;蒋成、陈剑:《2002年岷江上游考古的发现与探索》,《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4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发掘报告》,待刊。

[14]王鲁茂、黄家祥:《汶川姜维城发现五千年前文化遗存》,《中国文物报》2000年11月26日第1版;黄家祥:《汶川县姜维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及汉明城墙》,《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年),文物出版社,2002年;黄家祥:《汶川姜维城遗址发掘的初步收获》,《四川文物》2004年第3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汶川县文管所:《四川汶川县姜维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四川文物》2004年增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汶川县文管所:《四川汶川县姜维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第11期。

[15]陈剑、何锟宇:《大渡河上游史前文化、环境与生业初析》,《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