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化隆、循化两县考古调查简报
青海化隆、循化两县考古调查简报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86年我们在化隆、循化两县进行了考古调查,这次调查共发现古代文化遗址482处,其中化隆县新石器时代遗址38处,青铜时代遗址167处;循化县新石器时代遗址52处,青铜器时代遗址225处。调查资料在研究青海古代文化的内涵、分布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参加田野调查工作的有化隆县文物管理所的梅端智、范兴海、高雪峰,循化县文化局的马永平、韩光辉,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高东陆、孙鸣生、邹宁、王国道等。本文插图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柳春城、孙鸣生、陈得成同志绘制。
一、地理环境
化隆、循化两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上游地区。两县南北隔河相望,东以积石峡与甘肃省相连,北以八宝、青沙等山与湟水流域诸县接壤,西、南两面与海南州、黄南州为邻。境内聚居着回、撒拉、藏、汉、土、东乡等民族,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境内南北两面高山雄踞,中间为河谷低地,黄河东西横贯。自南北大山发源的河流水系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流注黄河。化隆境内由北向南注入黄河的河流有支扎、雄先、曲加、黑城、昂思多、巴燕、关藏、初麻、金源、塔加等沟。循化境内由南向北注入黄河的河流有清水、西沟、文都、查汗都斯、建设堂等沟。纵横交错的河流水系、宽广平坦的河谷台地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场所,调查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的遗址基本分布在这些河流谷地的台子上(图1,图2)。
图1 循化县古遗址分布示意图
图2 化隆县古遗址分布示意图
二、新石器时代遗址
化隆、循化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包括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一般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中、下游河谷地带。这里海拔较低,气候温暖湿润,宜于农耕经济的发展。现就不同类型的文化遗址分述如下。
(一)石岭下类型
主要有红土坡嘴子遗址(编号循177),属循化县白庄乡朱格村。遗址北接斜昌沟,东约600米为起台沟,南100米为去朱格村的大路,为斜昌沟与起台沟交会的一台地。遗址区已辟为耕地,红色砂壤土质,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因水渠冲蚀,文化层堆积已暴露,厚0.3~1.5米。文化层内含有灰坑、灰沟等遗址及大量彩、粗陶片,人工石片、石环,动物骨骼等遗物。陶器陶质分细泥红陶、灰陶,夹砂粗陶。采集的遗物有彩陶钵、彩陶盆、敛口盆、红陶钵、石斧、石刀、骨镞、鹿角器、石环等(图3,图4)。
红土坡嘴子遗址主要以石岭下类型堆积为主,是该文化类型迄今已知的最西分布点。另外含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遗存,在进一步工作的基础上,该遗址将为探讨仰韶和马家窑文化的关系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图3 石岭下类型石、骨器
1.石斧 2、7.骨镞 3.鹿角器 4.石刀 5、6.石环(1.约1/7,2、7.为3/5,余为3/10)
(二)马家窑类型
1.安达其哈遗址(编号化1)位于化隆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西部,遗址上有几户人家。遗址西接伊沙尔沟,前约200米为黄河,属黄河北岸一台地。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80米,文化层堆积厚约0.4米。采集的陶器分彩陶、灰陶、夹砂粗陶三种陶质。器型有彩陶壶、彩陶盆、彩陶钵、素陶盆、素陶钵、绳纹大口罐等。另外还采集了磨制石刀(残)、缺口石刀及石环、陶环等装饰用品(图5:4、6、7、9)。
图4 石岭下类型陶器
1~3、11、13、14.彩陶钵 4.彩陶盆 5~9.小口尖底瓶10.红陶钵 12.曲腹彩陶盆(4、14.约为1/7,余约1/3)
图5 马家窑类型陶器
1、2、8、10.彩陶盆 3、4、5.彩陶壶 6、7.石环 9.彩陶(3、5、10.约1/7,余约1/3)
2.格尔玛遗址(编号化2)位于化隆县群科镇格尔玛村南200米处。西临伊沙尔沟,北约400米处为西宁—黄南公路,遗址区为农耕地。遗址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70米,因一条大水渠从遗址上南北穿过,遗址遭到冲蚀,暴露出文化层堆积,厚约1米。文化层内含有灰坑、灶坑等遗迹。灶坑呈圆锅底状,直径0.6米、深0.23米,坑壁浑圆,红烧土非常坚硬。陶器陶质分细泥红陶、灰陶、夹砂粗陶三种。采集的标本中有彩陶壶、彩陶盆、彩陶钵、粗陶罐、粗陶盆等器物残片以及打制石片、陶环等(图5:1、2、8)。
3.中滩遗址(编号化155)位于化隆县黑城乡中滩村东南部,黑城沟中游西岸一台地前沿。东面台下为西宁—李家峡公路,西临一条大沟。由于农田基本建设,遗址遭到破坏,文化层已暴露于地表。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文化层堆积厚约1.9米。从采集的遗物看,该遗址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两种遗存共存,南部马家窑类型的遗存较为集中,北部齐家文化的遗物丰富一些。文化层中可见房屋、灰坑等遗迹。采集的标本中有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壶、彩陶盆、粗陶盆残片、陶环(残)等;齐家文化的折肩篮纹壶、双大耳罐等器物残片。此外,在村民中征集到当地出土的石锛1件、石斧1件,现藏于化隆县文物管理所。
4.参果滩墓地(编号化30)位于化隆县牙什尕乡参果滩村民周武成新建的庄廓院内及周围地区,属黄河北岸一台地。周武成在打院墙取土时挖出人骨、陶器等物。调查时院内尚残留8米见方的土墩一个,周围散布零星陶片、动物骨骼及人骨等,为一处马家窑类型的墓地。调查时征集到村民收藏的3件陶器。
彩陶壶 细泥红陶质。侈口,长颈,鼓腹,小平底。高17.2厘米、口径6厘米、腹径13厘米。颈部绘宽带纹,腹部绘弧线三角网状纹饰(图5:5)。
彩陶壶 细泥橘红陶。侈口,直颈,斜肩,鼓腹,平底,腹部有双耳(已残)。高22.4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6.5厘米。颈肩部位饰宽带纹(图5:3)。
红陶盆 细泥红陶质。卷唇,折腹,小平底,腹部有双钮。高14厘米、口径23.6厘米。通体素面(图5:10)。
5.张尕遗址(编号循178)位于循化县白庄乡张尕村西北约100米、清水沟东岸一台地上。因开垦耕地文化层已经暴露于地表。遗址南北约200米、东西约80米,文化层厚1.5米,内中可见灰坑、灰沟等遗迹,有彩、粗、灰各种陶质的器物残片及人工石片、动物骨骼等。从遗物看,为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
(三)半山类型
1.阿吉拉尕台遗址(编号化112)属于化隆县支扎乡上米乃海村,在村东北的台地上。西北接洪沟,东为大山,西为支扎沟。台地曾开垦过梯田,现已废弃不种,遗址被破坏。文化层堆积厚0.3米,含彩、粗陶片,人工石片,动物骨骼等。为半山类型文化遗存。遗址所在的台地上还散布有人骨及晚期陶片,可能是一处墓地。
2.那兰龙洼墓地(编号化32)属化隆县牙什尕乡瓦尔匠村,在村南约1.5公里的曲加沟东岸的台地上。因那兰龙洼洪水冲蚀,墓葬暴露,可见棺木、人骨、残破的彩、粗陶器等(图6:4)。
图6 马厂、半山类型器物
1.双耳陶罐 2.双耳粗陶罐 3.彩陶片 4.彩陶壶 5.有肩石斧(4.为1/20,5.为1/8,余为1/4)
(四)马厂类型
1.瓦巴西墓地(编号化176)在化隆县甘都镇沙沟村村南约1公里,石大仓沟和巴燕沟交汇处,西宁—循化公路从西面台下通过。墓地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地表散布彩、粗陶片。
2.鸭子山遗址(编号循4)位于循化县查汗都斯乡查汗都斯沟内一南北向的缓坡上。遗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因农田基本建设,部分文化层已暴露于地表,文化层厚约0.3米。遗址区地面散布大量陶片,有彩陶壶、彩陶罐、粗陶罐等器物残片(图6:1~3)。另有石斧等生产工具。采集的标本中有1件有肩石斧(图6:5),器形及加工技术在该文化类型中非常少见。其石料为石英砂岩,长16.8厘米、宽12.4厘米,弧形刃,系连续打击敲凿而成,肩部同样经过打击。石器加工部位磨制痕迹不甚明显。
三、青铜时代文化遗址
(一)齐家文化
1.梅加遗址(编号化147)属昂思多乡梅加村。东接西宁—黄南州公路,西临昂思多沟,遗址东南角有一座清真寺。因修建庄廓及打麦场,遗址遭到破坏。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文化层厚达1.7米,暴露出房屋居住面、灰坑、灰沟等遗迹。采集的遗物表明该遗址齐家文化和卡约文化共存。齐家文化遗物有双大耳罐、细泥红陶罐、绳纹粗陶壶等器残片,杯形器1件(图7:2),石斧1件(图7:7)。
2.尕赛昂墓地(编号化34)位于化隆县牙什尕乡雄什盖村西北约400米处,曲加沟西岸的台地上。因修引水渠,墓地遭到严重破坏,现场散布陶片、人骨等物。村民才让收藏一件该墓地出土的双大耳罐(图7:1),细泥红陶质,大口,折腹,小平底。高12.3厘米、口径9.5厘米。耳上饰镂孔。
图7 齐家文化器物
1.双大耳罐 2.杯形器 3.陶盆 4.灰陶口沿 5、8、9.罐残片 6.骨锥 7.石斧(1.约1/3,3、4、7.为1/5,余为2/5)
图8 卡约文化器物
1、2、9.彩陶片 3.粗陶绳纹罐 4.粗陶片 5.彩陶敛口罐 6.灰陶罐 7.彩陶罐8.玉器 10.彩陶双耳罐(3、10.为1/4,4、5、7.约1/6,8.为7/10,余约1/3)
3.旦麻水库遗址(编号循225)位于循化县道帏乡旦麻村西南水库地区。遗址南接大山,北临丹麻沟(清水沟支流)。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60米,文化层堆积厚0.3米。修建水库时遗址被严重破坏。采集的标本有粗陶盆、双耳罐、高领折肩篮纹壶、夹砂粗陶罐等。
陶盆为泥质红陶,手制,敞口,腹壁斜收口沿饰一圈用手捏塑的花边。底部已残。残高13厘米、口径16厘米(图7:3)。
骨锥是用动物骨骼磨制而成的,长11厘米(图7:6)。
4.老渠遗址(编号循134)位于城镇乡尕别列村东北700米的一小山包上,为黄河北岸台地。遗址东西两面皆连洪沟,东西约30米、南北约30米,断崖处暴露文化层堆积,厚0.5米。文化层堆积中含大量陶片、红烧土、木炭等。陶片中烧制变形的器物残片数量很大,而且器型多样,很可能该地有齐家文化的制陶作坊和陶窑,遗憾的是没有发现遗迹。采集的陶器分细泥红陶、灰陶、夹砂粗陶3种陶质。器型有高领折肩罐、双大耳罐、高领侈口罐、直口罐、粗陶罐等。以篮纹为主要纹饰,分横篮纹、斜篮纹、竖篮纹3种(图7:4、5、8、9)。
(二)卡约文化
卡约文化在该地区分布最为广泛,从黄河沿岸台地到支流河谷的中上游地区,均有卡约文化遗址的分布。
1.阿藏吾具遗址(编号化50)属化隆县阿什努乡阿藏吾具村。前临大沟,后接大山,村庄建于遗址之上,遗址遭到破坏。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100米,文化层厚0.6米。地表散布夹砂陶片。采集的标本中有粗陶瓮、红粗陶罐等器物残片。村民马亚古拜在修建庄廓时挖出陶器3件,为彩陶双耳罐、粗陶双耳罐、粗陶绳纹罐(图8:3)。彩陶双耳罐比较特殊,夹砂粗陶,器表打磨光滑,侈口,曲颈,鼓腹,小平底,颈部有双耳。腹部用黑彩绘菱形曲线连续纹,颈部为三线一组的垂直纹,口沿饰三角纹,耳部饰斜直线纹(图8:10)。这种特征的器型及纹饰见于循化县阿哈特拉山及文都遗址等,为卡约文化阿哈特拉型的典型器之一。过去常见于黄河南岸,黄河北岸发现这种类型的器物,在地域分布上具有重要意义。
2.烈士陵园遗址(编号化52)在化隆县巴燕镇,县烈士陵园所在地。西为巴燕沟,南北两面有沟。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文化层厚1.5米,断面上露出灰坑多个。采集的标本有大口瓮、各种鬲足、彩陶壶等器物残片,彩陶纺轮、陶饼(制作纺轮的半成品)、玉器(残)及打制石器等(图8:2、8)。
3.索拉台墓地(编号化102)位于化隆县查甫乡索拉台村曲加沟上游,去夏琼寺及雄先乡的公路从墓地上分道绕过。墓地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80米。村民卓玛家修建庄廓时挖出了很多墓葬,在院内残留的一个小土墩上清理残墓一座,为竖穴土坑墓,二次葬,随葬红陶罐1件,铜泡2枚。
4.骆嘴子墓地(编号化41)位于循化县街子乡孟达山村东北,东为西沟河,墓地高出河面约400米。墓地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墓葬已经暴露。采集的标本中有假圈足的双耳罐、彩陶双耳罐残片。彩绘纹饰为波折纹和直线纹,风格属于卡约文化阿哈特拉型(图8:1、9)。
5.多加玛尕墓地(编号循93)位于循化县文都乡乡政府驻地对面,文都沟西岸第一台地上。西接大山,北接洪沟,隔沟为一古城址,东面台下为文都沟。因平整土地及修水渠,墓地遭到破坏。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50米,在开挖的水渠边暴露多座墓葬。采集阿哈特拉型的彩陶罐、灰陶罐(图8:5、6)。清理残墓2座。
1号墓: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1.9米、宽0.7米、坑深0.3米。方向为34°。墓内有骨架1具,已腐朽。头向南,面向东。
随葬品有夹砂红粗陶壶1件,灰陶双耳罐3件,均出土于骨架脚部。另出土铜连珠饰1件,铜泡2件,筒状桦树皮1件,残甚。
2号墓: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2米、宽0.75米、坑深0.4米。方向40°。墓内有木棺、骨架各1具,为二次扰乱葬。随葬陶器1件,已残,筒状桦树皮1件。
此外,在化隆那兰龙洼还发现属于卡约文化的彩陶片、粗陶片等(图8:4、7)。
四、结语
化隆、循化两县的考古调查资料,基本反映了该地区古代文化遗址的分布规律和文化内涵。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包括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分布地区集中在黄河沿岸及支流的中、下游地区。
以循化县白庄乡红土坡嘴子遗址为代表的石岭下类型的发现,是这次考古调查的重要收获。过去的资料反映出该类型分布的最西地点在积石峡以东的民和三川地区,循化县的发现说明该类型文化遗存在积石峡以西也有存在,分布地域又向西前进了一大步。
青铜时代早期的齐家文化,在化隆、循化地区分布也相当丰富。其经济形态与分布范围基本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相类同。
反映青海地方文化特色的卡约文化,代表了青海地区青铜时代的漫长的历史。其分布广泛而又密集,从黄河沿岸到其支流的上游地区,甚至大山之上有水源的地方,均有卡约文化的分布。相对于新石器时代来说,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地域更为广大,分布也更为密集。虽然卡约文化的青铜器仅限于小件用品,但和石器时代相比,毕竟前进了一大步,它促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人们将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新石器时代居民难以克服的困难地区。
近几年来,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继在大通、湟中、湟源、循化、贵德等地对卡约文化的遗存进行了发掘,其文化内涵、社会经济属性等正在被揭示之中。根据发掘资料,初步提出了“卡约类型”、“上孙类型”、“阿哈特拉类型”等概念。这次调查资料中,该地区上述几种文化类型均有分布,在探讨各自的文化特征、相互关系、社会经济属性等方面,化隆、循化地区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
50年代的调查资料中,化隆、循化地区记录有大量辛店文化遗存。在这次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调查资料,尚未见到辛店文化的典型遗存,说明辛店文化没有发展到这一地区,至少目前是可以做这样结论的。
执笔者:孙鸣生 王国道
1991年
参考文献
[1] 卢耀光. 1980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考古调查简报[J]. 考古,1985年(7).
[2] 王国道,刘国宁. 循化县古文化遗址分布概况[J]. 青海文物,1987年(3).
Abstract
In 1986, an archaeological survey in Hualong and Xunhua counties found 482 Neolithic sites and Bronze Age sites, and the former contains Shilingxia, Majiayao, Banshan and Machang types of Majiayao Culture. The discovery of Shilingxia Type, represented by Hongtupozuizi Site at Baizhuang Township in Xunhua County,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in this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The Bronze Age sites contain Qijia and Kayue cultures. The data gained in the investig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n Qinghai ancient culture’s connotation and distrib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