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土县丁穹拉康石窟群考古调查简报
西藏日土县丁穹拉康石窟群考古调查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阿里地区文物局
日土县文物局
图1 丁穹拉康石窟地理位置示意图
2013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援藏项目考古队[1]在日土县文物局的配合下对该县境内一处重要的小型石窟群——丁穹拉康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取得了重要收获。现将此次调查的成果简报如下。
一、环境与概况
丁穹拉康[2]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多玛乡乌江村境内的诺藏布河谷内(图1)。河谷两侧有低山,内部较开阔,地表生长有稀疏的灌木。河流切割与风蚀造成的砂砾堆积、淤积堆积断面暴露较多。在河流东南岸一处高10米左右的砂砾崖面上自东南向西北排列4座石窟(图2、3),方向北偏西50°,自南向北依次编号为RDK1~RDK4。K1保存状况相对较好,掩埋堆积较低,原始砂砾堆积面上涂有地仗层,满绘壁画,圆形贴塑槽大多可以辨识;K2~K4保存状况较差,掩埋堆积很高,窟内无壁画,原始砂砾堆积面上烟炱很重。由于石窟方向不正且偏差较多,本文在描述壁画、塑像等的布局、配置和内容时均使用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等相对方位词,确定方位的标准为观者面对石窟或壁面的位置。
图2 丁穹拉康石窟远景
图3 丁穹拉康石窟分布示意图
二、丁穹拉康K1
窟口顶面局部、左侧壁大部和右侧壁局部坍塌,露出原始砂砾堆积和草拌泥层。窟口底部被塌落和涌入的砂砾土覆盖15~30厘米不等。顶部及上部壁面烟熏严重,中下部壁面被后期刻划的藏文、汉字、图画、动物等叠压打破较多,局部画面脱落。窟内平面呈不规则梯形,进深3.1~3.5米、前宽3.84米、后宽3.1米、中心高3.64米(图4)。
图4 K1平、剖面图
从局部残损剥落的断面以及壁画残块断面上观察可知:壁画系在砂砾窟壁上涂抹一层草拌泥墙皮,墙皮之上涂抹白灰,然后在白灰面上用颜料绘画,现存壁画色调以黑色和较暗的红色为主,黄色和绿色为辅。壁画绘制过程中采用了墨斗绷线法和刻划定位的起稿方法,施彩则采用晕染、涂施金粉等技法,线描既有墨线亦有色线。四壁壁面下部有一道相通的红色分隔条带,上部为壁画区域,下部白灰壁面上未见壁画残迹。从壁面上残存的圆形凹槽和粘贴泥痕可知,画像大多是先绘制在圆形扁平土坯块上,然后用镶嵌法嵌在圆形槽内的。而后壁三个圆轮内中部和下部有打破砂砾堆积的不规则凹孔,未见圆形贴塑槽,因此可能为独立悬塑的木柱孔,边缘受到了后期破坏。
(一)窟顶
外围相对较平,略有凹凸起伏;中部内凹,内凹部分略呈圆形,用墨线分为纵横九格。以内九格作为中心,顶部整体又分为外九格(图5)。
图5 K1窟顶壁画布局图
内九格中心一格较大,绘双重莲瓣、细长弯曲的枝叶纹及连珠纹。莲瓣前宽后窄,略呈圆角梯形。左、右两中格内绘制圭首纹与长方格纹的组合,上排圭首纹内有一组较短的枝叶纹。后中格内绘制两排圆形卷草纹,卷草纹之间绘点状图案。前中格内图案与后中格基本相同,但烟熏严重,不是很清楚。四角格内绘制动物,局部有残损或被烟熏黑,不是十分清楚,造型基本相同,头朝内,身体瘦长,腿部跃起作奔跑状。动物图像周围有墨线绘制的背景枝叶纹。
外九格的边框为双线条带,条带内绘赭黄色菱格纹,菱格纹之间填充不规则的近梯形或花瓣形图案,十字交叉部的小格内绘八瓣花图案。左中格纹样为卷草纹,卷草纹之间绘点状图案。右中格内的图案近似钱币形,空白处填绘点叶纹。前中格内主体纹样为卷草纹,卷曲一重,卷草纹之间填绘内弧四边形,四边形内再填绘点花纹。后中格内为连续菱形网格纹,菱格内部填绘短弧线图案。左前、左后和右前角格内绘出横向平行点线纹,右后角格内为连珠纹四边形图案。
(二)后壁
画面主体为一个大圆轮,边缘以三道线分为两层,外层绘瘦长不出尖莲瓣,内层为金刚墙。大圆轮内部背景颜色稍浅,以橘色、白色为主,中部为一字横排的三个稍小圆轮。小圆轮边缘以四道线分为三层,仅以颜色相别,最内层为黑色,中间为黄色,最外层为褐色。中间小圆轮背景图案分为三部分:上部为较大的扇面状华盖,边缘装饰卷草纹,伞盖下为对称的摩羯鱼口吐吹长管乐器龙女的图像,鱼尾下垂出五串珠帘;中部为纵长方形背屏,边缘装饰几何菱格纹;下部为较小的扇面状区域(图6、7)。
图6 K1后壁壁画布局图
图7 K1后壁全景
图8 后壁右下方供养人
图9 后壁右下方供养人线图
大圆轮外围壁面上、下、左、右四角分绘图案。左上角和右上角绘飞天、莲花、莲叶、莲蕾等,大体对称。左下角图案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一四边形线框,与右侧的藏文题记框相对应,框内图像已无存,露出草拌泥面和砂砾堆积断面;中部绘制×形经书架;下部为盛物托盘,托盘下壁面左侧残,右侧可见残存的一个面向内侧而跪的人物,头部残,身着袒肩袈裟,跣足。右下角自上而下分别为:四边形墨线框,框内墨书藏文题记(图10);墨线图案条带,图案不清楚;一排面向内斜跪的供养人图像,戴帽着袍服(图8、9);浅色横条带,条带内部填充绿色、赭色三角形或四边形图案。藏文题记共8行,楷体,书写较规范,字体风格较为古朴,文字不清楚部分较多,录文及释读情况如下:
图10 后壁右下方墨书藏文题记
第一行中提到的“”,可能为一个国王名称的组成部分;第三行中提到的“
”,即“巩拉桑”,当为一个人的名字;第五行提到的“
”,含义为“来自藏地方的人”;第六行中提到的“
”为“子孙”之意。从文字的总体内容看,可能为发愿文题记,但无法完整释读。
每个小圆轮内部亦绘有图像,但已不清楚。左侧圆轮下方两侧为一对赭色的跪姿马;中间圆轮下为一对身体瘦长的动物;右侧圆轮下为一对带翅屈腿而立的鸟。右侧小圆轮左下部动物下方还可见一头立姿牦牛形象。
大圆轮内、小圆轮外的区域内中轴对称分布着镶嵌图像的圆槽,主要集中在横向三小圆轮的上部和下部,上部26个、下部28个。其中,背屏四角的四个圆槽内原来镶嵌的图像应为中间主尊造像的四位供养菩萨。
(三)左壁
画面主体为一个大圆轮,边缘分为两层,内层为金刚墙,外层纹样似为莲瓣纹。圆轮内为四面开门的方形坛城。墙由三道粗细颜色不一的线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连续莲瓣纹;内层下边为长号、宝瓶、供盘、海螺等,其余三边纹样不清晰。门外两侧有守门动物形象,门上有门楼,门楼上飘旌旗、对卧双鹿、鹿间供有伞盖摩尼宝珠。坛城内以对角斜线分为四个扇面、以纵横条带分为九个部分,中心、上、下、左、右五部分内各有一个小圆轮,构成了金刚界的五方佛曼荼罗。内圆轮及五方佛小圆轮边缘亦为金刚墙(图11、12)。
图11 K1左壁壁画布局图
图12 K1左壁五方佛曼荼罗
大圆轮外围的壁面上绘有壁画。左下角和右下角分别有一四边形框。右下角四边形框内墨线绘制一头牦牛,风格与岩画中的剪影式牦牛相近。四边形框下局部可见宝相花纹样带。纹样带下为一排跪姿人物,右侧局部残,现存9个,正面,着三角翻领袍服,双手合十,长发披肩(图15)。左下角四边形框大部已破坏,框下方为墨线绘制的细长枝叶莲蕾图案。左上角和右上角图像内容为莲叶、莲花、莲蕾、飘带飞天。
图13 K1左壁五方佛曼荼罗主尊大日如来
图14 K1左壁五方佛曼荼罗东方阿閦佛
图15 K1左壁右下方人物
镶嵌图像的圆槽中轴对称分布在方形坛城与内圆轮之间及内圆轮的九部分内,共计53个。
其中,五个小圆轮内的5个圆槽表现的是金刚界五方佛曼荼罗主尊与四波罗蜜菩萨。中心小圆轮为中央毗卢遮那,仅存坐骑双狮的局部(图13),毗卢遮那图像圆形嵌槽外缘为连珠纹;下部小圆轮为东方阿閦佛,仅存坐骑双象(图14);右侧小圆轮为北方不空成就佛,仅存坐骑双金翅鸟局部;上部小圆轮为西方阿弥陀佛,坐骑双孔雀仅大体可辨局部线条;左侧小圆轮为南方宝生佛,坐骑残损较甚。
(四)右壁
画面主体为一个大圆轮,大圆轮内为方形坛城,坛城内为双层内圆轮(图16)。
图16 K1右壁壁画布局图
外圆轮边缘分内外两层,外层纹样似莲瓣,绘制简略;内层为金刚墙。外围壁面四角各有4个圆形嵌槽,其中左下角嵌槽仅存3个。四角嵌槽以外的壁面局部可见壁画:左上角和右下角嵌槽下部可见莲蕾、莲叶,左下角嵌槽下有一组跪姿人物像,头发披肩,着翻领袍服,侧身而跪,双手合十(图17)。
方形坛城内以对角斜线分割的四个扇面,分隔扇面未贯通于内圆轮内。各扇面以不同颜色相别。左右两侧颜色较深,上下两部分颜色稍浅。墙分内外两层,外层内再绘一道黑色条带,条带之上绘制莲瓣;内层绘有长号、飘带等。坛城四面开门,四门外守门动物种类相同,一侧为狮,一侧为象。门楼、门楼两侧的飘带、门楼上的双鹿宝珠等布局样式与左壁坛城基本相同。门楼两侧有一对小圆轮,分别绘制撑开的伞盖和收起的伞盖。坛城与内圆轮之间中轴对称分布着28个圆槽,其中四角各4个、四边各3个。
图17 K1右壁左下方人物
内圆轮的内轮中心为曼荼罗主尊嵌槽。嵌槽外围壁面绘制一圈三层莲瓣构成的背景。莲瓣外缘的黑色部分自外而内逐渐变浅,有晕染法的特点。上层莲瓣全部可见,瓣面前宽后窄,整体较长,各瓣之间未相连。上层莲瓣的空隙之间露出中层莲瓣和下层莲瓣。外轮与内轮之间的条带上装饰一圈八组黑彩莲叶状图案,每组图案中心各有一圆形嵌槽,共计8个,可能为八大菩萨。每组莲叶状图案外侧空当处填绘卷草纹。内圆轮与外圆轮边缘均未分层。
(五)前壁
1.壁面最上部为一组窄长的圭首形垂幔,圭首之间有小连珠流苏(图18)。
图18 K1前壁壁画布局图
壁面中下部为窟门,窟门内壁面上绘纵长方形门框,边缘为宽带状,内部填充三角菱格纹。门框上方与垂幔之间为一组6个骑动物者,应为地方护法神,3个一组,两组相对。动物身体造型相似,作行进或张望状,动态感较强,因烟熏严重,细部特征较难辨识,仅可知自右而左第二动物角部直伸分叉,应为鹿。右侧一组人物的头右侧均有一椭圆形头光,左侧一组人物无头光。自右而左第一位人物头顶右上方有飞鸟,第二位人物一臂抬起伸直并执一较扁长的白色伞盖状物体。人物均着三角翻领阔袖袍服,披发,穿尖头靴或圆头U形口鞋。
2.窟门两侧垂幔以下为以金刚勇识菩萨为中心的两组壁画。
左侧 垂幔与金刚勇识之间这组壁画的左侧部分较难辨识,右侧则可见两个上下排列的袒露上身的人物挥舞臂膀作奔跑或跃起状,下部人物手里似执棍状物体。该组图案下方即为金刚勇识像,体态较大,黑色背景边框,赭色大拱形背光。背光边缘为斜弧线,表现的可能为火焰纹。头顶有发髻,低头怒视,右手执剑,左手叉腰,左腿斜蹬,右腿曲立,身体较短,臂腿较粗,健硕有力,长蛇绕颈、腰及腿部,披帛带,着短裙,跣足,脚踩扁平覆莲座。金刚勇识下部的壁面上又分绘四组图像:左上部为一组三层建筑图像,顶层两部分相对独立,形似斗篷,主体部分正面可见门窗、垂铃、人物、屋檐、衣物、楼梯等,表现生活场景;右上部为一组动物,有牦牛、飞鹰、卧鹿、走鹿、奔兽、走猴、立姿展翅禽鸟等;左下部一组为裸体的骨瘦如柴的人物,或跪或躺或趴或立,表情狰狞,应为尸体,表现的可能是尸林修行;右下部为一组地狱变,表现等待或正在遭受各类恐怖地狱刑罚的裸体人物。
图19 K1前壁右下部人物
右侧 垂幔下为一幅舞蹈人物脚踩裸体侧躺人物的画面。舞蹈人体态较大,双臂扬起,上身后仰,细腰前伸,双腿外伸侧立,左脚踩于裸体人物面部右侧,右脚踩于裸体人物右小腿至脚踝部。身着黑色交领左祍圆形花状图案的阔袖袍服,束白色宽腰带,脚穿圆头U形口鞋。裸体人物身体呈S形,眉目紧蹙,表情痛苦。该组画面之下为马头明王像,体态粗短,带头光和大背光,屈腿而立,脚踩覆莲座。头顶马头,长蛇绕身,飘带绕颈、臂,下身系短裙,上身袒露,跣足。右手执金刚杵,左手搭于左腿上。明王像下方壁面上绘上下两排舞蹈人物和一排骑马人物(图19),局部残损。上排舞蹈人物体态稍大,均为正面,右侧人物整体宽短,双腿屈起作半蹲状,双脚外撇,穿尖头靴,着翻领袍服;中间人物身体较瘦,立姿,右手持细长杆,杆前端有旗状物,头发蓬松,下部散披于肩部,着翻领袍服,腰束宽带,双脚外撇,穿尖头靴;左侧近窟口处人物仅残存左臂和头部左侧,应为立姿人物。下排舞蹈人物体态稍小,现存三个,一字横排,大体完整,向窟口方向侧身舞蹈,舞姿和装束样式相同,只是袍服颜色不同。头微低,左臂下垂,右臂前伸抬起,双手掩于长袖内,长袖前端下垂。着三角翻领袍服,腰束宽带,脚穿尖头靴,长发下部分缕,垂至近腰处。骑马人物仅存一组,马侧身,缚鞦带,披帘布,长尾中段束起;人物戴小平顶大平檐帽,头发后披,面部圆润,身穿交领袍服。
三、丁穹拉康K2~K4
K2位于K1北侧,相距6.2米。窟口下部及窟内下部被塌落的砂砾堆积与涌入的风成细沙土堆积覆盖。窟口上部出露部分最宽0.9米,局部有塌落。窟内顶部及四周壁面为原始砂砾堆积,被一层较厚的黑色烟炱覆盖,未见壁画与塑像迹象。
K3位于K2北12.1米处。窟口大部及窟内下部被坍塌的砂砾堆积及涌入的风成细沙土堆积掩埋,仅有一缝可窥见内部。窟口仅上部暴露,且局部塌落,最宽1.9米。窟内顶部及四周暴露部分的壁面均为原始砂砾堆积,被一层较厚的黑色烟炱覆盖,无壁画与塑像迹象。
K4位于K3北5.9米处。窟口大部及窟内下部亦被塌落的砂砾堆积及风成细沙土掩埋。窟口暴露部分略呈圆拱形,最宽2.49米。窟内顶部及四周暴露部分的壁面均为原始砂砾堆积,被一层较厚的黑色烟炱覆盖,无壁画与塑像迹象。
四、结语
丁穹拉康石窟群K1的装饰纹样及曼荼罗布局与西藏西部地区的另一处重要石窟——东噶·皮央石窟群多有相近。例如,左壁五方佛曼荼罗布局与东嘎石窟Ⅰ区1号窟西壁两幅曼荼罗相同,均为外圆、中方、内圆九格的三层布局,图像数量与排列亦相同。右壁单主尊曼荼罗布局则与东噶Ⅰ区3号窟窟顶曼荼罗方形坛城内的部分相同,而曼荼罗大圆轮边缘以连续金刚杵图案(金刚墙)装饰,内部以斜直对角线分为上下左右四个扇面,圭形纹等也都见于东噶Ⅰ区1号窟中。
从供养人、地方护法神等的装束特征来看,黑色尖头靴、尖顶宽檐帽、三角翻领袍服、缠绕多圈的腰间束带在东噶Ⅰ区1号窟骑羊人物、1号窟西壁佛传故事左上部怀抱太子的人物身上均可看到。黑色U形口圆头鞋则见于西藏西部发现的皮央石窟群Ⅰ区79号窟南壁下部四供养人等图像中。前壁一组对称的骑动物者(地方护法神)与东噶Ⅰ区3号窟窟门之上的画题材相同。而东噶Ⅰ区1、2、3号窟和皮央Ⅰ区79、90号窟等图像中的装束特征与吐蕃时期及11—12世纪的图像资料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时代当不晚于12世纪[3]。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丁穹拉康1号窟的时代亦应不晚于这一时期。其上限当不早于10世纪末期的灭佛黑暗期(9世纪中叶—10世纪末)。K1后壁藏文题记从行文及字体看,也具有早期藏文的特征。如文首一个“起始符”和两条长隔字符“”的使用,中短隔字符“
”后面使用两个长隔字符“
”等。字体风格特征则隐藏着吐蕃王朝时期石刻碑文字体的特征,如“
”中的“
”和“
”中的“
”等字的写法。
与东噶·皮央同期窟比较,丁穹拉康的镶嵌壁画、悬塑造像、涂饰金粉、尸林地狱、建筑生活场景等绘塑技法与图像特征则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K2~K4从其特征判断,当为僧人生活居住所用的僧房窟,与K1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小型石窟群,是目前为止发现的西藏西部后弘初期石窟群中位置最靠北的一处。其所处地区北接新疆、西连克什米尔,为研究西藏石窟艺术的起源及其传播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线索。
领队人员:张建林
调查者:席琳 于春 郝明 格桑卓嘎 陈庆春 零海艺 南木加
照相者:张建林
记录者:席琳 格桑卓嘎
绘图者:于春 郝明 零海艺 金鹏
藏文录文与释读者:夏格旺堆
执笔者:席琳 张建林
2014年
Abstract
A total of four grottoes are recently found in an archaeological survey at the Dingqionglakang in Rutog County, Ngari Prefecture, Tibet. Cave No. 1 is a worship cave, while the other 3 caves might have been used for dhyana or meditation. In other words, these four caves consist of a functionally complete unit for Buddhist rituals. Murals inside cave No. 1 include three groups of mandala images, one group of local guardian deities, two Vajra guardians, scenes of astamahasmasana (eight great charnel grounds) and hell, portraits of donors, etc. The age of these grottoes might date between the 10th and 12th centuries A.D., and they could be view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rottoes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second diffusion of Buddhism.
【注释】
[1] “十二五”文物援藏工作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承担了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省文物局委托的两个文物援藏项目:阿里地区岩画与石构遗迹考古调查项目、古格王国时期遗址考古调查项目。丁穹拉康考古调查属于后者的子项目。
[2] 该石窟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文物普查中发现的,《阿里地区文物志》、《西藏阿里东嘎、皮央石窟考古调查简报》、《中国文物地图集·西藏自治区分册》中均有简要介绍。总体来看,该石窟已公布的资料较为简略,对形制与壁画的介绍不全面,缺乏准确的平、剖面图与壁画布局图。
[3]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西藏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东嘎·皮央遗址考古报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