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拉加里宫殿勘察报告

西藏山南拉加里宫殿勘察报告

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

山南法王拉加里宫殿,是一处规模宏大的藏式宫殿(藏语称为“颇章”)建筑群。它坐落在今西藏山南地区曲松县(原名拉加里)县城西南方(另有部分建筑建在今曲松县人民政府驻地之内),雄踞于河谷高崖之上,面临色曲(藏语指产黄金的河流),背依开阔的平原,是西藏目前保存不多的藏式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图1)。

1991年9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首次对拉加里宫殿进行了正式考古调查与勘测工作,现将勘察情况报告如下。

图1 曲松县拉加里宫殿位置示意图

一、建筑布局

拉加里宫殿是由一系列建筑年代不同、功能各异的建筑物组成的群落,现存建筑及其遗存共由三大部分组成,大致上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旧宫扎西群宗,中期为新宫甘丹拉孜(藏语称为“拉加里上颇章”)(图2),晚期为夏宫。

旧宫扎西群宗建筑在甘丹拉孜的西南方向约200米处,地势略低于新宫。建筑面积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70米,约7000平方米。新宫甘丹拉孜是拉加里宫殿建筑的主体部分,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南北长120米、东西宽约130米,约15600平方米。新宫所在位置高出旧宫约20米,建在海拔3880米的高崖之上,北临河谷,与河平面相对高差约50米,显得巍峨雄壮、气势磅礴。

夏宫位于曲松县城东北隅,今县人民政府驻地内,原建筑包括宫殿围墙、林卡、王宫浴池及宫殿等。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

此外,还有作坊、仓库、马厩、工匠住所等一系列附属建筑,分布于宫殿区的四周。在旧宫扎西群宗及新宫甘丹拉孜的南、北两面尚残存有部分宫墙与门廊建筑。

图2 拉加里宫主要建筑布局示意图

1.旧宫扎西群宗 2.旧宫南门门庭 3.新宫甘丹拉孜4.大仓库 5.甘珠尔拉康 6.广场 7.马厩 8.北大门 9.地道入口 10.工匠住所 11.王府作坊

二、主体建筑及其装饰

(一)旧宫扎西群宗

旧宫扎西群宗是拉加里法王的早期建筑遗存。原建筑由宫墙、南北大门、宫殿等建筑物构成,现除部分宫墙及门道尚保存外,余皆已毁颓不存。

宫墙由石块、石片叠砌,现仅存西墙体的一段及南墙、东墙体各段。其中,西墙残长16米,残高5~8米;南墙基本保存完整,长约40米;东墙大部保存完整,向外凸出并折转,并有内墙一段尚存。其中外墙长约75米、内墙残长约40米,墙体均以较规整的石块叠砌,其间以黄泥作为黏合剂,朝外一面修磨整齐,转角处棱角分明,最高处达15米。

宫殿建在宫墙中央,原设有南、北两座外大门,并建门楼于其上,现北外门已完全毁颓,唯南外门尚余建筑遗存。门道凹入宫墙之内,下层为门道,宽约6米、进深4.6米、高4~5米,门道上方用木料铺架。上建门楼,楼高两层,各层皆设一梯形望孔。进入门道之内,有用石块层层砌出的石阶,由下而上通向宫殿。

此外,在宫殿北部,设有内大门一道,由正门及侧门构成。正门下设门廊,门向朝北。门廊宽7.5米、进深2.6米、高3.2米,设T形门柱2根,柱高2米。大门宽5米,外设木质门档3重,由内至外分别雕绘出莲瓣纹、连珠纹等图案,门枋上彩绘出莲花、牡丹等花卉。两门柱上方之栌斗、替木皆施有雕刻及彩绘图案,上承门档4重,其间彩绘出莲花纹样(图3、4)。上设门楼,面积为10余平方米。

侧门设在正门的东部,为一甬道式的门道,高6米、宽1.6米、残长约12米,垒系石砌建筑,仅在门枋上设两个木质斗枋以承门楣,门道顶部横铺细木条,上覆泥沙碎石。

宫殿建筑现已被拆毁或改建为民居,其原貌已不清楚。

图3 旧宫扎西群宗北内大门门柱示意图

图4 旧宫扎西群宗北内大门门柱

(二)新宫甘丹拉孜

新宫甘丹拉孜又称拉加里上颇章,是拉加里宫殿建筑中最为宏伟的部分,保存较完整。整个建筑布局略呈四合院式,北面和东面两面临于高崖,西面原设有宫门一道,南面以封闭式的宫墙环绕,形成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形式。主要建筑现分述如下。

1.王宫

王宫位于整个建筑群的西北隅,北临深谷,分为东、西楼两个部分,其间底层以甬道式过洞相连接,建筑面积约5200平方米(图5、6)。

(1)西楼

西楼是王府成员的生活起居以及处理政务的场所,原有上下5层,现仅存3层,最上面的两层近年来被拆毁。各层建筑的主要情况如下。

①底层

底层建筑主要有门道、木梯及酒窖、仓库等。门道底层为三级台阶,用长条整石砌成。

图5 王宫正面示意图

图6 王宫剖面(东西向)示意图

门道宽2.7米,门向朝南。门道内设有3排并列的木梯,各宽0.7米、高2.2米;正中木梯供宫内贵族通行,左、右两侧木梯分供庶民男子及妇女通行。

门道西侧,为王室酒窖;门道东侧及北部均为仓库,供装盛粮食、马料之用(图7:1)。

②第二层

第二层建筑主要包括有门廊、会议厅、法王处理僧俗事务的办公地点赤恰康、礼会殿充钦等殿厅(图7:2)。

门廊位于南部正中位置,门道木梯两旁立有门柱2根,内有廊柱6根。面阔2柱3间15米、进深3柱4间18米,面积270平方米。门廊内六柱呈网格状排列,柱径约40厘米×30厘米。柱上为横梁4排,梁上架原木斫成的椽木,直径约15厘米;再上为小木条横排铺成的望板,上铺泥石覆盖。

两门柱柱底至斗部高1.68米,柱体方形,底径0.31米×0.31米,向上收杀,柱上部雕饰如意云头,斗座饰连珠纹一周,上为卷云纹,斗身两面刻梵文。斗上承以翼形替木座,高0.13米,正面刻绘狮首,背面刻如意宝珠,两翼各饰卷叶纹,其上为替木,下沿出云头,替木下沿刻饰卷云纹一道(图8)。

内柱式样与门柱大致相同,唯装饰纹样略有变化。替木座正面正中刻有梵文组成的朗久旺丹吉祥符号,两侧饰卷草纹,背面正中饰如意宝珠,两侧饰卷云纹。替木正面正中为粉彩堆塑出的狮首,下沿出云头4朵,且刻出云纹状饰带一道。替木上用蓝、黄、红、绿色等绘出莲荷纹饰。

图7 新宫甘丹拉孜平面示意图

1~3.西楼底层及第二、三层4~6.东楼底层及第二、三层

图8 新宫门廊门柱上部及替木座示意图

门柱之上承接横梁4排,上以法轮、盘龙纹等相间。梁上为原木斫成的椽木,直径约0.15米,上以小木条横陈为望板,再覆以泥石。

门廊地表铺设一层厚约0.08米的阿嘎土[1],坚硬光洁,如同水泥。

会议厅位于门廊之东侧,门道辟于西壁正中,宽约0.8米,会议厅面积4柱、面阔5.2米、进深5.25米,略呈正方形,系王室召见内部重要官员的场所。

赤恰康:山南法王的办公地点,位于门廊之西侧,其平面形制不甚规整,外间有一狭长的过厅,长5.8米、宽2.5米;内间面积3柱,西北角向内呈直角凹入,面积约50平方米,南面开设宽大的藏式木窗一排,室内采光充足。

礼会殿充钦:王室举行礼佛法事活动及每年征收租税之所,为该层的主要殿堂。充钦南面辟门,紧接于门廊之后,大门门宽1.25米、高1.95米,门框三方由内至外刻绘有连珠、莲瓣、云朵纹各一周,门框宽0.24米。大门为双扇对开木门,采用整木做成,厚4厘米,上镶钉有4横2纵6道铜质护铁,门上共钉缀铜钉42颗。护铁表面为镂错的菱形莲纹四方连续图案,门框上方有藏式门枋头一排10个,枋头上皆绘出莲花纹。

殿堂共16柱,面阔4柱5间,长13.5米,进深4柱5间,长12米,面积为162平方米。立柱高1.95米,中心两柱为擎天式高柱,直抵上层顶棚,各柱呈网格状分布,柱距2米×2米。当心6间为天井式,顶棚为藏式亮棚,供通风采光。

殿堂梁架呈井字形,由三道横梁、两道纵梁构成。梁上当心四面有装饰性枋头两重,枋头上各绘莲花纹一朵,梁、枋上彩绘祥云、莲瓣纹饰及梵文字母等。

各柱栌斗及替木上也满绘纹饰图案:替木正中为头顶日、月图案的狮首,其两侧刻如意云头,以卷草纹饰相杂于其间,替木座上中央雕出火焰宝珠,两侧饰以莲荷的变形纹饰,使殿堂显得金碧辉煌。

顶部亮棚的东面墙体上,尚残余有壁画,面积4平方米许。主尊为松赞干布像,结跏趺坐,头戴莲花宝冠,宝冠上方绘一化佛,身着白色僧袍,左手执法轮,座前供置以五供。主尊上方两侧各绘一尊赞普像,皆头戴宝冠,身旁立有莲荷,四周绕以云气,一手作说法印,一手执宝轮,从图案布局特点来看应为松赞干布与赤松德赞、赤祖德赞“祖孙三尊”像。主尊下方两侧各绘有一僧人,头裹巾帻,身披红色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面部已毁。两僧之旁侧还绘出修行洞窟,洞外青松挺拔,飞瀑跌宕。主尊的背光上描金勾勒出海螺纹样。壁画线条流畅,舒展自然,色彩鲜艳(图9)。

图9 充钦殿顶亮棚壁画

殿堂顶部椽木皆用原木斫成,直径0.15~0.2米,上铺木条为望板。

除上述主要殿堂外,该层在其西北、东北角上以及会议厅的东侧还各设有一仓库,分别放置藏戏服装、跳神舞的道具等物品。

③第三层

第三层建筑中央为天井式的亮棚,环绕其四周另建有申穷切姆、嘎当颇章、中穷不、龙神殿等殿屋以及四个小仓库(图7:3)。

在建筑结构上,该层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其主墙体仍为石砌,厚重结实,外抹泥皮;而所有隔墙则全部采用西藏独特的干牛粪砖砌建,以减轻顶部的重量。牛粪砖尺寸统一,为47厘米×26厘米×13厘米(图10)。隔墙立柱多用隐柱,柱体用刀斧劈砍出糙印,以加强其表面黏附力,再在柱间垒砌牛粪砖,外抹泥墙。

立柱上承横梁,梁上架椽,上铺细木条,其上再铺卵石一层,厚10厘米,再上为厚15厘米左右的泥土层;最上夯筑阿嘎土一层。厚5~7厘米(图11)。

申穷切姆:原建在该层正南方,面积4柱,约50平方米,系王宫内供置《甘珠尔》《丹珠尔》等经卷之处。现墙体已全部倒塌,原南墙上还绘制有全套反映西藏历史的壁画,今亦不存。

图10 第三层隔墙所采用的干牛粪砖

图11 新宫第三层屋顶结构示意图

1.阿嘎土层 2.泥土层 3.卵石层 4.细木条

嘎当颇章:建在该层的东南角上,辟门正北,外为狭长的门厅,内为正厅,面积2柱,计56平方米。南墙上装设有藏式木窗一排,采光充足。系王宫专用于接待拉萨噶厦政府官员等高级宾客的宫殿。

中穷不:建在该层西南角上,东侧为狭长的门厅,内为正厅,厅内2柱,通面阔12米、进深7.5米,面积90平方米,木质地板,系山南法王的静修之室。

中穷不的北墙外,残存有壁画,面积约2.3米×1.0米,内容可辨识者:雄伟的藏式宫殿前,一赞普结跏趺坐于莲台,右手执法轮,两侧各有一侍童执钵、捧香,法台前设有五供桌,前有3人手捧哈达作进贡状;中间一组为一高僧右袒,于修行洞中作说法状,前有2人跪地听法,洞外4人,由一高僧引导之下恭迎负经白象;右下方绘一白象,背负法轮,上方有赞普2人,头戴花冠站于莲台,结说法印;其下为一护法神将,右手执剑,左手执法螺,下方有一青色马,背负火焰宝珠;右下角绘出一藏式宫殿,二重檐上悬以铜铃,宫内帷幔张挂,庭内一池,莲荷盛开,池外水中漂浮有法螺,上有火焰光。

龙神殿:位于该层的西北角上,面阔7.5米、进深6.5米,面积为48.75平方米。该殿原为宫内供置藏族古代神灵“龙神”的场所,现已大部颓毁,仅存四面墙体。

此外,该层还建有4个小仓库,分别存放皮毛、药材等贵重物品以及酥油、奶渣、青稞等食物。

④第四、五层

王宫的第四、五层建筑已被拆毁。据实地调查,第四层上原建有法王、王后的念经修习室以及一个小殿堂卓玛拉康,殿堂内供有三代山南法王的灵塔。另外,法王王母的起居室以及王族成员聚会、观赏跳神舞蹈的厅堂,也设在该层。

第五层北部原建有拉加里的护法神殿绒拉坚赞,另有王宫成员的起居室、厨房等附属生活设施。

(2)东楼

东楼与西楼相毗邻,现存也为三层建筑,除底层用作储藏室外(图7:4),其上两层各建有一护法神殿,是王室的重要宗教场所。

①第二层

第二层护法神殿辟门于西,殿堂9柱,面阔3柱4间,长9.2米,进深亦为3柱4间,长12.2米,上承横梁三道(图7:5)。其中,北部三间顶部为天井式,亮棚升至第三层。亮棚内北、西、东三面墙体上残余有壁画,主尊为莲花生像,四周环绕以小护法神像、吉祥天母等。吉祥天母单腿立于莲台,头戴花冠,佩钏,披璎珞,线条流畅舒展,像之四周还绘有山峦、云气、草木等加以点缀,色彩绚丽。

图12 新宫甘丹拉孜过洞门道斗拱(正、侧视)

图13 新宫甘丹拉孜过洞门道斗拱

图14 大仓库外景

②第三层

第三层护法神殿也辟门于西,殿堂原为12柱,现存11柱。面阔3柱4间,长9.7米,进深4柱5间,长15.8米(图7:6)。殿内南壁、东壁上残存壁画,画法是在黑色底色上用黄色线条勾勒轮廓,再以红、白二色点描人像的五官,图案为各种依怙神像,颈戴骷髅项圈,手执法器,面目狰狞可怖,为藏传佛教密宗的常见题材。

东楼与西楼底层之间用甬道式的过洞连通,在过洞上方东西各出一攒木质斗栱,每攒出二踩,上承门枋;门枋上出三重假枋头,是一组精巧的藏汉结合式样的小木作结构(图12、13)。

2.大仓库

大仓库位于王宫的东面,是王室用来储存每年所征收的粮食、酥油、马料等物品的地方。其建筑式样也为藏式平顶屋,墙体石砌,墙厚0.7~1米,十分坚固结实。仓库分上、下两层,有大小库房10余间,底层辟有3个门道。通面阔44米、进深6~10米(图14)。

3.甘珠尔拉康

甘珠尔拉康(拉康:藏语佛殿之意)位于新宫的南面,是新宫中现存最早的建筑,也是拉加里法王礼佛朝拜的重要宗教场所。

殿堂由大经堂与佛殿前后两部分组成。大经堂进深26米、面阔23米,原有68柱,现除下层墙体尚存外,顶部建筑及殿堂内立柱等皆已被毁。佛殿位于经堂之南,平面略呈日字形,由并列的两间殿堂组成,中有门道相通;西间稍大,东间略小,通面阔23米、进深6米,原高两层,墙体石砌,外抹泥皮,现顶部已坍塌,墙体残高4~7米。

西间佛殿的南墙上,残存有泥塑的背光,由圆形的顶光及舟形身光合成,光环中突出涡旋纹,下部多已残破,背光背屏上突出莲佛像、祥云纹饰(图15),背光中原当有泥塑佛像。佛殿四壁上,尚残存壁画痕迹,但已剥落不清。

4.广场

新宫的中央为宽阔的广场,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80米,总面积约3200平方米。

广场地面均采用经过精心挑选的白色、青色两色石块(砾径10~20厘米)加以拼砌,并嵌砌出雍仲、莲花及佛教八宝吉祥图案等,颇具匠心。现这些图案大都已漫漶不清,但可辨识出莲花图样一种。

王室每逢重大宗教活动与节、祭日,均在此举行盛大仪式。

5.地道

在新宫地下开辟有一条秘密的地下通道,这条地道有两个洞口,一个开在新宫西楼酒窖地下,另一个开在今如古曲丹寺(即拉加里寺)的西北隅,两个洞口均有通道与地道相通,可直通到山下罗布林卡(罗布林卡:藏语宝贝园林之意,在今曲松县完全小学院内)。洞穴系在砾岩层中开凿,宽1.5~2米、高约2米、长800米左右。洞穴内设有石阶。

这条秘密通道的开凿,推测有两个用途:一是可供平时下山取水,二是遇有紧急情况时,可作为紧急通道,供王室人员秘密疏散,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御性质。

此外,在新宫甘丹拉孜的东南隅原还有马厩,南部与西南隅有王府作坊、家臣及工匠奴仆的住所等附属建筑,现已大部被拆毁或改建为民居。

图15 甘珠尔拉康西间佛殿的南墙(部分)

(三)夏宫

夏宫是拉加里王夏季居住的别宫,原建筑已经大部分被拆毁。据实地调查资料,夏宫在20世纪50年代尚保存完整并有所修葺扩建,其外围有长500米、宽300米的宫墙,墙高2.5米,在正东、正西方各建有双扇宫门,正北面设有一扇小门与宫外的江当布曲相通。整座宫殿坐落在长3000米、宽500米的罗布林卡之中,每逢夏季,江水分南北两路穿林而过。

夏宫建筑为四合院式,具有汉藏一体的工艺与风格。此外,在夏宫东南方约30米处还建有一王宫浴池,池底用乳白色的岩石板拼合而成,池壁以同色石条垂直垒砌,正面布有9级石梯入池,四周建有扶手。离池四周5米处栽有呈长方形的等距离柏树丛[2]。目前,除夏宫四合院建筑尚存外,余皆已不存。

这座四合院式的藏式与汉式风格融为一体的宫殿,大致坐北朝南,北面为正房一排三间,中央为一小院坝,其北、东、西面各设有石阶4级,可拾级而上分别进入三面房间。庭院东西面阔18米、南北进深20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图16)。殿内正、厢房的门窗,皆做成汉式格子窗及板门式样,正房的明间与次间辟出板门共14道,门上的垂檐、窗上的窗楣皆镂刻、彩绘以牡丹、莲花、兰草、凤鸟等珍禽花卉的图案,完全依照汉地明、清时代的式样制作而成;但屋顶及墙体结构皆为藏式平顶式样。

图16 夏宫建筑平面分布示意图

三、建筑年代与建筑风格特点

山南拉加里王室是西藏历史上一支地位显赫、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割据势力。其在山南曲松县(旧称拉加里)兴起、发展以至衰亡,前后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程。关于山南法王及其王宫,以往除个别外国学者在其有关西藏历史、宗教的著述中偶有提及外[3],藏族史料记载十分零散缺乏。因此,在讨论拉加里王宫殿的建筑年代、建筑风格之前,有必要从文献记载、历史传说及实地调查资料几个方面入手,简略地梳理出拉加里王族的兴衰演变脉络,作为我们考察相关问题的历史背景。

关于拉加里王族的起源,目前有两种意见。

一种看法认为,拉加里王族是吐蕃王室俄松的后裔。9世纪,吐蕃王朝崩溃之后,王室后裔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集团,一派以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长妃所抱养的王子云丹为首,另一派以朗达玛次妃所生的俄松为首,各由大臣拥立,在王位继承权上展开了激烈斗争,拥兵自雄,交相混战[4],并由此引发了吐蕃各地领兵将领及其属部的反叛和大规模平民起义。混战之中,俄松之子贝考赞于895年被奴隶军首领许补氏擒诛于娘若香堡地区(今西藏江孜域),其次子吉德尼玛衮及其后裔西逃阿里,在原来吐蕃所辖的大、小羊同地区建立了以今古格为中心的“阿里王系”[5],成为吐蕃王室后裔在大动乱后获得一席之地的幸存者,此后并下传数代。

在12世纪前后,居住在雅砻河谷地带的原吐蕃王室的一部分贵族,从阿里迎回了俄松的一支后裔,首领名称埃尊赞布,在山南一带建立过一个小王朝,史称雅隆觉卧王朝[6]。其后,埃尊的后代赤列朗杰迁徙至今曲松县,并建立了一座较大的寺院,称为“加里寺”[7]。所谓“加里”,可能是“古代吐蕃赞普之后裔所共有的一个标志”[8]。后来,这支家族便开始自称为“拉加里”。“拉”,在藏语中含有“神”的意思,表示其权力由神授予。由此发展形成拉加里家族。

而另一种看法认为,拉加里王族为云丹的后裔。云丹之后六代有人名察那意希坚赞,其子阿达赤巴生有4子,其中一子菩提罗扎在11世纪后半叶从师于阿底峡[9],成为藏传佛教噶当派的学者,被认为是后来拉加里家族的鼻祖[10],但这种意见不为拉加里家族的后代所接受。

上述两种意见孰是孰非暂且存疑,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拉加里王族大约是在12世纪在曲松县开始发展起来的,寺庙与宫殿建筑只能是在此之后。进入13世纪,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十三万户制度,并扶持西藏萨迦王朝对卫藏地区实施统治,拉加里王虽然归顺于萨迦王朝,但在政治上具有独立性。14世纪中、后期,西藏帕木竹巴王朝兴起,推翻萨迦王朝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拉加里王又归顺了帕木竹巴王朝,向其纳税、进贡。但从帕木竹巴王朝未在拉加里建“宗”[11]实施直接统治这一点来看,说明拉加里王朝政治上仍然享有独立性[12]。大概也就是在这一阶段,这支王室家族与寺院佛教势力不断相互渗透结合,成为具有“政教合一”性质的“拉加里法王”,俗称为山南王。

约在16世纪,拉加里王室分为三支,长房住在拉加里继承王位;二房住在夏江,称为东府;三房住在夏洛,称为南府,并对土地、农奴等也进行了分割[13]

17世纪之后,帕木竹巴王朝崩溃,蒙古固始汗逐渐统一全藏,并开始大力扶植格鲁派(黄教)势力,建立黄教政权。这时,拉加里王朝所辖各寺院也纷纷改宗黄教[14]。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也曾访问过拉加里法王,承认其在山南的统治地位[15],从此,拉加里地方政权进入半独立状态,一方面依旧受制于格鲁派势力,同时在政治上又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18世纪初,蒙古准噶尔部入侵西藏,清政府派兵进藏,以驱逐准噶尔军。由于拉加里王朝协助准噶尔部抵抗清军,在准噶尔军败逃之后,受到西藏地方政府的严厉惩治,割其一些庄园、土地收归噶厦政府,并加强了政治上对拉加里法王的控制,使拉加里地方势力遭到削弱。至辛亥革命后,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1876—1933)为强化统治,进一步削弱拉加里法王的权力,增加了对拉加里的赋税征收,使拉加里王室势力日趋衰落[16]

但即使如此,由于拉加里法王是吐蕃王室的直系后裔,西藏地方政府仍然给予其相当大的特权,一直未向他们派遣过“宗本”(西藏地方政府派驻各地的僧、俗官员),而仍由拉加里法王直接派员进行管理。而且,每当拉加里法王到拉萨朝拜,西藏地方政府都要派员到拉萨河渡口迎接,举行隆重仪式;拉加里新王继位或娶妃等庆典,地方政府也要派出四品级的官员前往祝贺。清代驻藏大臣也经常派员到拉加里王室宣布清朝皇帝的政令,并派遣官员教王室子弟学习汉文[17]

直至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之前,拉加里法王统治地区仍然拥有拉加里、桑日、加查、隆子四宗之地,方圆一二百公里,下辖19个庄园、9个牧场、630亩土地、7000多只(头)牛羊、2000多户农奴、八九千属民、15个直接为王府服务的手工业作坊、三四百名家奴,并下辖有大、小9座寺庙[18]。档案材料记载拉加里王室还可以制定法律、制造刑具、设立监狱、判决案件,成为实际统治这一地区的地方势力[19]

规模宏大的拉加里王宫,正是这一家族显赫历史与政治地位的体现。

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拉加里王宫现存建筑及其遗存的相对年代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已如前揭。这三期建筑的始建年代,我们试结合上述拉加里家族的发展历史、建筑风格等提出初步的看法。

早期:旧宫“扎西群宗”的始建年代当为12世纪之后,系拉加里王族的先祖从山南泽当迁至曲松县才开始营建的早期宫殿建筑。扎西群宗的建造,当地传说是在赤列朗杰的前两代,一名为拉甲央·歇达尔的人主持建造的。当时的宫殿还没有围墙,门道辟在西、南两个方向,后来经过扩建,才新筑了宫墙和外围墙,形成今天所见到的形制[20]。从残存建筑来看,明显有经过改、扩建的痕迹,其中南外门的门道建筑形制古朴,木结构朴实无华,可能系较早的遗存。而宫殿北部的内大门,其门廊木构件上的雕刻纹饰已十分华丽繁密,门柱的替木下缘曲线出云头三朵,其形已与17世纪以来西藏古建筑中的替木形制相近(图17),说明在近代还经过修葺。考虑到拉加里王族的先祖迁至曲松之后尚需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壮大势力,才有可能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庙宇,旧宫扎西群宗的始建年代,似定在13世纪至14世纪较妥,而其下限则可能晚到17世纪至18世纪,其间当然经过多次修葺增损,但其主体建筑的基本格局,似在14世纪已经形成。

图17 王宫门柱

中期:新宫甘丹拉孜是拉加里王室分为三支之后方开始由其中继承王位的长房一支兴建的宫殿,其上限在16世纪。其中,最初修建的是甘珠尔拉康,之后方陆续兴建东、西楼及仓库等。新宫西楼第二层门柱、廊柱的替木下缘曲线与山南扎囊扎塘寺经堂前廊替木[21]、扎囊韩桑耶寺乌策大殿外围墙正门及大殿一、二两层替木[22]、扎囊朗色村庄园第3层门廊替木[23]的形制相近,均系17世纪至18世纪的建筑式样;礼会殿充钦除柱上替木下缘曲线与上述各处古建筑相同外,其顶部天井亮棚壁上残余的壁画背光中描金勾勒成海螺纹样的做法,也多见于西藏17世纪至18世纪佛教壁画艺术[24]。此外,新宫东楼第二、第三层护法神殿残存壁画的技法、风格,与明、清以来的西藏密宗壁画艺术画风如出一辙[25]。因此,新宫甘丹拉孜现存各主体建筑的年代,当为17世纪至18世纪。在1903年,甘丹拉孜曾有过较大规模的重修和扩建[26],但主楼的整体结构变化似乎不大。

晚期:夏宫据传始建于赤列朗杰之后的拉·多觉旺久[27],但现存建筑显然已非初创之时的式样。从夏宫尚存的四合院式建筑、格子窗及板门式样来看,系模仿明、清以来汉地的北方住宅建筑,很可能为近代所建造。

王室建筑是西藏古代建筑中一个重要的门类,迄今为止经过正式科学调查公布的资料,仅有拉萨布达拉宫[28]、罗布林卡[29]以及古格王国遗址[30]等为数不多的几处。山南拉加里王宫的调查刊布,在研究西藏古代王宫建筑的不同类型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制度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拉加里王宫所反映出的建筑形式也很具特色。这座王宫的主体部分甘丹拉孜,居高临下,占据着险要的地势;王宫设有秘密地道,高墙环绕,反映出西藏分裂割据时代所特有的军事气氛。其基本造型以藏式建筑石砌墙体耸立而上,逐次收分的手法形成雄浑凝重的轮廓线,但在木结构及雕刻装饰上则又灵活多变,显得华美秀丽(图7、9、13)。局部采用了汉式斗拱,更充分显示出历史上汉、藏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流。此外,中、晚期建筑遗存中除王宫外另建夏宫、夏宫附近设“林卡”(园林)的布局方式,与拉萨布达拉宫(冬宫)外另建罗布林卡(夏宫及园林)的规制近似,这大概是与拉加里法王享有的特权及社会地位有关。历史上传说拉加里法王的地位仅略次于达赖喇嘛[31],两者之间如同“只相差一层卡垫(一种羊毛织成的藏式坐垫——作者)”,虽然可能有些夸张,但仍可见其一斑。上述这种布局规制,或许有可能正是受达赖宫殿的影响所致。

附记:此项调查工作得到四川大学历史系、西藏山南地区文管会、曲松县党政部门及藏族群众的协助与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调查整理:霍巍 李永宪 更堆

1993年

Abstract

Lagari Palace is a large-scale Tibetan palace complex,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ern Qusong County, Shannan Prefectur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In September 1991, the Investigation Team of the Cultural Relics Committee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officially investigated and excavated the Palace for the first time. Lagari Palace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building groups of different age and functions, existing construction and its remains altogether are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including the Old Palace of Tashi Qunzong, the New Palace of Gandan Lhatse and the Summer Pala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ge, style and related issues of Lagari Palace’s building by briefly sorting out the rise and decline history of the Lagari royalty. This survey has very important value for th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ibetan ancient palace architecture and of the reflection of the social system of the time, etc.

注释

[1]阿嘎土:藏区特有的一种建筑材料,主要成分为CaCO3,多用于建造居住面及屋顶,使用时捣成粉末状,掺水拍实、磨光。

[2]索朗江村、李良坤:《曲松县概况》(打印件),西藏曲松县人民政府编。

[3][意]G. 杜齐:《西藏画卷》(Tibetan Painted Scrolls)第43、51、256页,罗马国家图书馆,1949年;[德]瑶青·卡尔斯顿著,沈卫荣译:《拉家里家族琐议》,《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8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4]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第72~75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5]尊胜:《分裂时期的阿里诸王朝世系》,《西藏研究》1990年第3期。

[6]关于雅隆觉卧王朝,可参见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吐蕃王朝世系明鉴》第153页,“亚隆觉阿王系概述”,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

[7]加里寺的原址在今曲松县内何处尚待考证。1981年进行文物普查时,当地藏族群众提供线索,在色吾乡加日贡附近有一山名“拉日”,山上有一寺院遗迹。普查队随即前往进行了实地勘察,发现上千平方米的石砌寺院建筑遗址及十余处修行洞窟。“拉日”,意即神山,“拉加里”也常被缩写为“拉日”,颇疑此即加里寺的废墟,但还有待于核实。现王宫附近的拉加里寺(亦称如古曲丹寺),已不是早期的建筑,可能系近代修建。

[8][德]瑶青·卡尔斯顿:《拉加里家族琐议》,《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6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9]阿底峡(982—1054),扎护罗国(今孟加拉达卡地区)人,出身王族,师从于印度密宗大师香菩巴等,11世纪由古格王朝迎请入西藏,为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先导者。

[10][德]瑶青·卡尔斯顿:《拉加里家族琐议》,《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6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宗”为西藏历史上在地方设立的政教合一的管理机构,始行于14世纪帕木竹巴王朝绛曲坚赞时期,一直到1959年民主改革之前;每个“宗”的领辖范围变化比较大。可参见东嘎洛桑赤烈著,陈庆英译:《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民族出版社,1985年。

[12]西藏山南档案馆藏:《拉加里地区发展简史》(手抄件),1958年5月编制。

[13]《西藏自治区概况》编写组:《西藏自治区概况》第329~331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14]西藏山南档案馆藏:《拉加里地区发展简史》(手抄件),1958年5月编制。

[15]《西藏自治区概况》编写组:《西藏自治区概况》第329~331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16]西藏山南档案馆藏:《拉加里地区发展简史》(手抄件),1958年5月编制。

[17]《西藏自治区概况》编写组:《西藏自治区概况》第329~331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18]《西藏自治区概况》编写组:《西藏自治区概况》第329~331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19]西藏山南档案馆藏:《拉加里地区发展简史》(手抄件),1958年5月编制。

[20]由曲松县朗真寺活佛阿旺强巴、曲松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措等人提供。

[21]宿白:《西藏山南地区佛寺调查记》,李铮、蒋忠新:《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图14:G,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22]宿白:《西藏山南地区佛寺调查记》,李铮、蒋忠新:《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图12,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23]宿白:《西藏山南地区佛寺调查记》,李铮、蒋忠新:《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图22,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24]刘艺斯:《西藏佛教艺术》,文物出版社,1957年。

[25]李冀诚、顾绶康:《西藏佛教密宗艺术》图109、112、114~120,商务印书馆(香港)、北京外文出版社,1984年。

[26]参见《拉加里家族琐议》文中注⑥引海顿·库松:《在西藏高原的旅行和运动》第188页所附照片。

[27]由曲松县朗真寺活佛阿旺强巴、曲松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措等人提供。

[28]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拉萨文物志》第二章·古建筑“布达拉宫”及“罗布林卡”条。

[29]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拉萨文物志》第二章·古建筑“布达拉宫”及“罗布林卡”条。

[30]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普查队:《阿里地区古格王国遗址调查记》,《文物》1981年第11期。

[31]参见《拉加里家族琐议》第436页注(45)引河口慧海《在西藏的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