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洛扎县吉堆墓地与吐蕃摩崖刻石考古调查简报
西藏洛扎县吉堆墓地与吐蕃摩崖刻石考古调查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山南地区文物局 洛扎县文广局
2012年9—10月,受山南地区文物局委托,在山南地区文物局、洛扎县文广局的协助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吉堆墓地进行了考古调查与测绘,在已有资料[1]的基础上新发现了墓葬、殉牲坑、石墙等遗迹31处,全面掌握了墓葬数量、分布、特征以及墓地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信息。此外,还对洛扎县境内的两处吐蕃摩崖刻石进行了调查,首次对刻石做了带比例尺拍照及基于此照片之上的古藏文原貌临摹图(图1)。现将此次调查成果简报如下。
图1 吉堆墓地与两处摩崖刻石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吉堆墓地
(一)环境与保存现状
吉堆墓地(sGyid sTod Bang So)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洛扎县洛扎镇吉堆村三组南侧的拉恰萨(Lhe Chag Sa)山北麓中部坡面上,坡势整体较陡,自下而上(自北向南)可分为两道相对平缓的坡面,墓葬主要分布在第二道坡面上。墓葬区东侧为一南北向大冲沟,北侧为洛扎雄曲(Lho zhg gZhung Chu)V形河谷。河谷内洛扎雄曲与洛(扎)浪(卡子)公路自西向东贯穿村庄通往洛扎县城。河流南、北两侧分布民居、农田、水利设施以及煨桑小塔等宗教设施。
墓地保存状况整体较差。多数墓葬封堆尚存,顶部多有盗扰的凹坑,封堆周缘风蚀与水土流失的情况十分严重;部分墓葬封堆仅残存底部或局部夯土断面;个别墓葬封堆已无存,仅见基础部分的残迹。构筑封堆的石块大部无存,主要是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筑梯田及居民建房时取石所致。由于墓地所在区域为斜坡面,水流冲沟也是破坏墓葬的一大因素,个别墓葬局部已被冲刷破坏,暴露于冲沟断面上(图版壹:1)。
(二)墓葬数量与分布
吉堆墓地调查确认墓葬68座,殉牲坑36座,石墙1道。分布在东西660米、南北500米的范围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墓葬分布整体呈北宽南窄的不规则梯形,与封堆形制十分相似。其中,M1规模最大,位于墓葬区中部偏北偏东处,其西北、东北侧两区域内墓葬分布最为集中,殉牲坑与石墙亦围绕M1及其附近的M2、 M4、M20三座墓葬分布。而M1西、西南、东南部墓葬数量相对较少,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分布特点,如东南侧的M50~M57即为分布相对集中的一小组,居于墓地最高处(图2)。
图2 吉堆墓地墓葬、殉牲坑、石墙分布图
(三)墓葬类型与特点
吉堆墓地的68座墓葬中,M36边缘已被盗扰土堆积掩埋,略呈椭圆形,中间有凹坑;M57现已残,呈椭圆形土石堆;M42、M65~68仅残存北边局部砌石,原平面形制已无法准确复原。除上述7座墓葬之外,其余61座墓葬平面均呈梯形,北宽南窄,或平面形制十分清晰,或经局部清理后可复原平面形制,墓葬方向为正北或北偏西、北偏东,中区墓葬偏度较小,东区墓葬偏向多为东,西区墓葬偏向多为西。按照封堆规模大小、附属遗迹种类及数量等的不同,这61座墓葬可分为四大类。
1.大型带附属坑与石墙的墓葬1座,为M1。封土规模大,附属的条形殉牲坑和近方形殉牲坑数量多、规模大,南侧及东、西两侧围沟宽而深。
M1 东北与M2相邻,北偏东坡下为M19,北侧为陡坡,西北坡下为M25,西侧紧邻M20。封堆中、下部一周被滑落土石覆盖,呈陡坡状,上部一周暴露夯土以及局部夹石或包石立面。顶部中间有三处取土或盗扰的凹坑,凹坑边缘有土石滑落造成的豁口,东、南两侧豁口较多。顶部的西北角、中间偏北处及东侧可见石堆、石墙等,西南部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看管梯田人所住石砌房屋的废墟。东、南、西三面可见取土形成的围沟,南面围沟较宽较深,取土断面十分明显。
封堆为正北方向,平面呈梯形,南边长42.3米、北边长51.7米,土石混合构筑而成。土质为砂土夹杂碎石或黑色页岩碎片,质地较疏松,夯层不是十分清晰,大体可辨4~5层。西南部夯土立面较清楚;东北角夯土立面暴露较多,拐角较明显,自下而上逐渐向内斜收。夯层间夹砌成层的不规则石块或碎石(图3、4)。
条形殉牲坑位于封堆北侧陡坡上,距封堆北边28.5米,现存7个,间距3.7~5.1米,东西向,自南向北分别编号为M1TK1~M1TK7,长44.7~51.8米、宽0.9~1.2米。由两层不规则块石或片石垒砌,北低南高,外立面较整齐,自下而上可辨2~3层砌石。M1TK6、M1TK7局部被其北部M19、M25、M48建造过程中取土形成的陡坡断面破坏,表明M19、M25、M48建造年代晚于M1。
图3 M1封堆(东南—西北)
图4 M1封堆东侧立面图
近方形殉牲坑位于条形殉牲坑东西两侧,现存11个,自南向北排列。TK1西端、TK2东端、TK7东端未发现,前两者可能由于石块无存不可见,后者则为其北侧M19取土围沟所破坏。能够确定的11个坑中,西侧自南向北分别为M1K1~K6,东侧自南向北为M1K7~K11,平面略呈不规则方形,南北0.85~1.2米、东西1.17~1.7米。地表部分由石块围砌或平铺一层,保存状况整体较差,部分坑的地表石块缺失较多。
石墙 位于M1南侧山坡上,距M1约154米,墓与墙之间坡面较陡。墙体局部被冲沟打破,东西残长29.4米,南北宽0.96~1.04米,由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中段略向北弧,由南北两层砌石构成,北低南高,砌石外立面较整齐,北侧石块大部尚存,南侧缺石较多。根据与M1的相对位置、北侧的陡坡面及周围冲沟较多等情况推测,该段墙体最初应为M1的护墙,具有挡水和分流水的功能,保护M1及相邻的墓葬。
2.中型带附属坑的墓葬
3座,M2、M4、M20。封土规模较小,北宽12.4~17米。附属的条形殉牲坑和近方形殉牲坑数量较少,规模亦较小,南、东、西两侧围沟明显但较浅。从分布上来看,这三座墓葬均位于M1东、西两侧相邻处。
M2 位于M1东南侧,东南邻M3、东北为M4、北侧坡下为M19。顶部南缘中间有一缺口,中南部有一下凹明显的不规则盗坑,西北侧有一近圆形盗坑;四周大部被滑落土石覆盖,呈斜坡状,局部暴露夯土立面与包石。南侧围沟较深,围沟南缘取土断面较明显;西侧与M1、东侧与M3之间亦有围沟,较浅;北侧为斜坡,坡势较陡。
图5 M2平面图
封堆为正北方向,平面呈梯形,北边长14.6米,土石混合构筑而成。现存部分南低北高,略呈斜坡状。根据东坡上部北侧暴露的夯土立面来看,夯层较明显,共可辨三层:下层为砂土夹杂少量小碎石,灰黄色;中层以碎石为主,夹杂少量稍大的石块,黄褐色间以黑色;中层与上层之间夹有小片石(页岩);上层以砂土夹杂较多石块为主,黄褐色间以局部红色。东坡北侧、东北拐角、北坡大部可见一至两层夹砌的不规则块石,外立面不规整(图5)。
条形殉牲坑位于封堆北侧坡面上,距封堆北边36.5米,现存3个,间距3.86~3.94米,东西向,自南向北依次编号为M2TK1~M2TK3,现长21.3~22.4米、宽0.98~1.2米。可见两层,南高北低,由不规则块石或片石垒砌,现存砌石1~3层,局部保存较好,垒砌整齐,外立面规整。
M2TK3西端北侧砌石被M19东南部取土围沟打破。
近方形殉牲坑位于条形殉牲坑东西两侧,自南向北排列,相距4~4.1米,现存5个,东侧自南向北为M2K1~K3,西侧自南向北为M2K4~K5。M2K3西侧被M19东南侧取土围沟破坏,形制已不明。坑地表部分为一层平铺或围砌的石块,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1.07~1.18米、南北0.83~1.12米。除M2K3外,其余4个坑地表石块均缺失较多(图6)。
图6 M2殉牲坑平面图
M4 位于墓地东北部,西南邻M3、东邻M5。盗扰严重,封土顶部有一大凹坑,西、北边中部各有一缺口。顶部边缘及四面大部因盗扰的土石滑落覆盖呈斜坡状,中上部不同程度暴露出夯土及包石立面。南侧为较深的围沟,西侧、东侧亦可见取土形成的浅沟,北部为陡坡,陡坡下有一较平的台面。
图7 M4平面图
封堆北偏东4°,平面呈梯形,北边长12.4米,土石混合构筑而成。局部包石保存较好,由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现可见1~5层,外立面较整齐。北面中下部东北角、东部、西北角可见夯土立面,但不完整,土质为砂土夹杂小碎石,夯层不明显,土色为灰褐色(图7)。
条形殉牲坑位于封堆北侧坡面上,距封堆北边22.9米,现存3条,间距3.9~4.5米,东西向,自南向北依次编号为M4TK1~M4TK3,现长9.4~15.1米、宽0.9~1米。可见两层,南高北低,由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局部保存较好,垒砌整齐,外立面规整。
近方形殉牲坑、条形坑两侧及周边未发现相关迹象,原来有无形制等均已不明。
M20 位于墓地中部偏北处,东临M1、西南为M21、西北为M22。盗扰严重,封土顶部中部偏西处下凹明显,应为早期盗扰所致。南坡中部偏上处有一晚期盗洞,斜伸向封堆中心,口部略呈椭圆形,已被部分掩埋。东南角上部亦有一洞,可能为晚期盗洞,洞口大部被掩埋。顶部边缘及四周被滑落的土石覆盖,略呈陡坡状,中上部暴露夯土及包石立面。南侧有取土形成的斜坡断面及较深的围沟,西侧与缓坡脊之间形成浅沟,北侧为斜坡面,东侧与M1之间形成浅沟。
封堆北偏西6°,平面呈梯形,北边长17米,土石混合构筑而成。夯土西南、东南、东北角大体可辨,夯层不明显,土质为砂土夹杂较多小碎石及页岩碎片,土色灰褐。南侧夯土立面上,0.5~0.6厘米的夯土之间夹一层厚为0.2~0.32厘米的石块(图8)。
条形殉牲坑位于封堆北侧的山坡上,距封堆北边20.2米,现存5个,间距2.7~3.2米,东西向,自南向北依次编号为M20TK1~M20TK5,现长17.1~23米、宽0.8~1米。可见两层,南高北低,由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局部保存较好,垒砌整齐,外立面规整。
近方形殉牲坑位于条形殉牲坑两端或北面,仅发现2个,且分布不规律,M20K1位于M20TK4东侧,M20K2位于M20TK5北侧,边缘轮廓较清楚,地表为一层或一周平铺的石块,石块间为小碎石。平面近方形,东西0.66~0.9米、南北0.6~0.74米。
图8 M20平面图
3.中型无附属坑的墓葬
42座。北宽10~26.1米不等,规模与第二类墓葬相仿。其中,北宽10~15米的有34座,分别为M7、M8、M9、M10、M12、M13、M14、M15、M17、M19、M21、M25、M26、M29、M30、M31、M33、M35、M37、M38、M39、M40、M41、M43、M46、M47、M49、M51、M53、M54、M55、M58、M59、M64;北宽15.5~26.1米的有8座,分别为M3、M23、M24、M27、M32、M34、M48、M52。该类墓葬围绕第一类和第二类墓葬分布,遍及整个墓葬区,规模大多与第二类相当,个别墓葬稍小或稍大,但均未发现殉牲坑迹象,有明显的围沟迹象,但宽窄、深浅不一,与墓葬大小及保存状况有关。下面选择封堆结构与堆积层次较典型的M15、M48、M53以及墓室位置与结构等特征较典型的M25这4座墓进行介绍。
图9 M15平面图
M15 位于墓地东北部最北侧的陡坡边缘,西北为M14,东偏南紧邻M16。南侧有浅沟,整体依原始山坡面自北向南逐渐抬高,坡度25°。
封堆北偏东36°,平面呈梯形,北边长12.8米,夯土与石砌外框结合构筑而成(图9;图版壹:2)。顶部整体较平,东南、西南角保存夯土拐角;东面及北面上部暴露夯土立面。暴露的立面上未见成层的夹砌石块。夯层清楚,厚约0.12~0.23米,西北部略厚,东北部整体较薄,各层土质差异不是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夹杂的小片石及小石块数量的多少上。
底部东北角露出包石,垒砌较整齐,保存较好。鉴于此,为了全面掌握封堆底部结构与包石情况,对其他被掩埋部分也进行了清理,发现:底部砌石现存部分可分为层叠式的两部分(图10),下部高30~41厘米、上部高14~22厘米,两部分之间露明宽12.5~20厘米不等。现存砌石3~5层,下部多以不规则花岗岩石块垒砌,上部多为砂岩片石。东北角的第二层石片上有厚27厘米的深灰色夯土,夯土内夹有页岩碎片。东南角第二层石砌框上有深灰色夯土,残存50厘米左右,表面有硝碱析出。西南角下部石片或石块间填充深灰色泥土,夹杂页岩碎屑,质地较坚硬;上部石块与石片间填充灰黄色泥土,石砌框以上夯筑厚30厘米的夯土,土质为深灰色土夹杂页岩碎屑,表面有硝碱析出,夯层不明显。西北角下部石片与石块间夹杂灰黄色泥土。
北侧临坡处的底部石砌框外围可见人工填埋的土层堆积,当为墓葬北侧保护石砌外框的堆积,分层明显,每层厚为4~15厘米不等,土质纯净。
M25 位于墓地北部中间区域,西南坡上为M23,南侧坡上为M20,北侧为M46,西侧为墓地保护碑。南侧有陡坡及浅沟,北侧为一较平缓的坡面。
图10 M15西侧立面图
封堆北偏西14°,平面呈梯形,北边长10.3米,土石混合构筑而成(图11)。1991年西藏自治区文物普查队对该墓地进行了清理发掘,封堆中部北侧仍可见当时的“刀把形”发掘区域。发掘区域中心为长方形墓室清理坑,现深3.1米,北侧偏东部为甬道及自北向南挖进时留下的通道。墓室位于封土内中部偏北处,内有石砌墓室结构,现存的清理坑底部大部被土石掩埋,仅存墓室后部两侧上方的石砌边框及后壁、东壁砌石。北侧缺口东边夯土立面上可见夹杂的小石块及片石,结合甬道两壁断面可知,这层夹石应为封堆内石砌结构的一部分。封堆东面中上部有一层石块垒砌的立面,与墓室内石砌结构无关,应为夯土外由不规则石块构筑的包石层或夹石层。封堆南侧东边清理面上暴露出一层自下而上伸向墓室后部的砌石。封土西面北端有两块较大石块,应为夯土包石。
M48 位于墓地中北部,南邻M1,西邻M47,东南邻M19。顶部有一较大的盗扰凹坑,南部被盗扰土堆积覆盖。南侧取土围沟较深,北侧为陡坡,东西两侧有浅沟。
图11 M25平面图
图12 M48平面图
封堆北偏西3°,平面呈梯形,北边长20.1米,土石混合构筑而成(图12)。立面自上而下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夯层不甚明显,土质为灰色夯土,夹杂较多页岩碎屑和小碎石;夯土外有石砌边框,为上下两层花岗岩石块垒砌。第二层包石无存,西北、东北拐角较明显,暴露夯土局部立面,夯层不清晰,土质为灰黄色砂土夹杂页岩碎屑、碎石和花岗岩石块。第三层夯层不清晰,土质为灰黄色砂土夹杂页岩碎屑和碎石;北面石砌边框保存较好,由两层石头组成,下层为花岗岩方形石块,上层为砂岩石片。底层北侧石砌框保存较好,由两层石头组成,下层为花岗岩石块,上层为砂岩石片,两层石块间露明部分宽30厘米。底层石砌框与第三层石砌框之间夹夯土,厚72厘米,立面清晰,共6层,每层厚为5~8厘米,自上而下逐层变厚,层间夹有灌木枝。
图13 M53平面图
M53 位于墓地东南部,东北紧邻M54,西南坡上紧邻M55。仅残存底部,南侧与斜坡连成一体,已无围沟痕迹,西侧紧邻小冲沟。
封堆北偏东16°,平面呈梯形,北边长13.2米,土石混合构筑而成(图13)。南侧无石,其余三面包石保存较好,局部被扰乱,现可辨二层:上层扰动较大,可辨原始垒石一层,为较大的不规则块石,基本连续,东北、西北拐角较明显。下层包石,东、西两侧亦仅可辨出原始的垒石1~2层,两层垒石间距南窄北宽,拐角较清楚;北侧垒石保存较好,垒砌规整,立面清楚,暴露部分可见1~5层垒石,外立面十分整齐。
4.小型无附属坑的墓葬
15座。北边宽10米以下,分别为M5、M6、M11、M16、M18、M22、M28、M44、M45、M50、M56、M60~M63。其中,11座集中在墓葬区东部,4座分布在墓葬区西北部,与前三类墓葬交错分布,大多无围沟。典型墓例为M60、M62。
M60 位于墓地东北部,西侧为M61;东北为M8。仅存底部,南侧无围沟迹象。北偏东17°,平面呈梯形,北边长9.84米,土石混合构筑而成(图14)。北边、西北边和东边砌石保存相对较好,石块均为不规则块石,垒砌较整齐,大体可辨自北而南、自下而上的两层,东北拐角较清楚。
图14 M60平面图
图15 M62平面图
M62 位于墓地东南部山坡上,北偏东坡下为M49,仅残存底部,南侧无围沟迹象。北偏东27°,平面略呈梯形,北边长2.85米,土石混合构筑而成(图15)。封堆底部砌石仅可辨一层,四边及拐角轮廓大体可辨,由不规则石块垒砌。
二、得乌琼摩崖刻石与门当摩崖刻石
此次调查本着补充完善的目的,对两处刻石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观察、GPS测点、环境与保存现状记录、测量与带比例尺拍照、古藏文抄录。
后期整理过程中,又将此次抄录的两处刻石录文之间、两处录文与之前已有的各版本录文、转写和考释[2]进行了对照与校订,并根据带比例尺照片分别做了带比例尺临摹图,以期最大限度地呈现出刻石及字体的原貌。
(一)得乌琼摩崖刻石(lde cung brag brkos)
刻石位于洛扎县洛扎镇吉堆村二组(得乌琼组)境内普曲(phu chu)河谷东岸崖壁上、吉堆墓地东北直线距离4公里处,北纬28°25′10.9″,东经090°48′22.2″,海拔4112米,所在崖壁北偏西20°。刻石崖壁下为自北向南流的普曲(phu chu),河西岸为得乌琼通往次贡拉康的乡村砂石道路,路西有农田和山崖。刻石北面约50米处的崖壁内凹处建有一座擦康,周围崖壁上有朱书藏文、五角星等,内容为对毛主席及共产党的拥护,应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写。刻石所在沟谷向北有次贡拉康和噶玛措。
河东岸石砌岸边到刻石所在崖壁脚下距离为9.5米,最下一行字到刻石所在崖壁脚下(与保护碑底部基本平齐,稍低)距离为7.5米。崖壁近直立,以细砂岩和页岩为主,崖面上部微内凹,下部外凸,表面粗糙。
刻字范围呈不规则四边形,高3.03~3.2米、宽3.25~3.81米,一周可见明显的阴线刻凿痕,减地部分自外而内逐渐加深,边缘形成斜坡状,为刻字前加工壁面的痕迹。文字间无边框及字格线,字体古朴,为串珠体,阴线刻,可见反书元音“i”等典型的吐蕃古藏文特点。文字现存11行,自上而下第1~7、11行保存较好,大部分文字可辨,第1行左侧及中间的文字大而疏,与第二行距离较大,其余文字大小、行距大体相同;第8~10行保存较差,文字漫漶不清。文字区域上部和下部各有一个减地阴刻的顺时针雍仲符号“卐”,与刻石同时,造型较规范,高、宽均为0.5米(图16、17)。
图16 得乌琼摩崖刻石
(二)门当摩崖刻石(sman thang brag brkos)
图17 得乌琼摩崖刻石摹本
刻石位于洛扎县洛扎镇门当村境内门当曲与洛扎雄曲交汇处以北约55米处的门当曲河谷东岸崖壁下部、吉堆墓地东南直线距离11公里处,北纬28°22'15.7″,东经090°54'48.5″,海拔3794米,所在崖壁北偏西20°。河谷狭窄,崖壁陡峭,几为立面。两河交汇处洛扎雄曲上有一道南北向桥,桥北为通往门当村的砂石路,桥南为洛扎县城通往色乡的砂石路。刻石被经幡包围,前面有小石堆、煨桑小塔和木柱。刻石文字下部的雍仲符号距河岸边地面1.43米。刻石所在崖面自上而下外斜,并无遮挡,直接暴露,经历日晒以及风吹雨淋,加之石质为含石英较多的质地疏松的花岗岩,表层风化脱落严重,文字保存状况很差。刻字范围高2.17米、残宽2.36~3.41米,中部偏左处壁面上有三道斜向裂痕,壁面局部略有凹凸起伏并且可见较粗较深的斜向或横向凿痕,应为最初处理崖面时的痕迹。刻石文字无边框及字格线,字体古朴,阴线刻,刻槽深0.4~0.8厘米、字宽0.3~1厘米不等,字体为串珠体,可见反书元音“i”等典型的吐蕃古藏文特点。刻字范围上下2.8米,左右2.45米。刻石文字现存9行,自上而下第1行字大而稀疏,距第2行间距较大;第2~9行字体的大小、行间距基本相同。文字上方和下方各有1个雍仲符号,造型规范,减地阴刻,上部为左旋雍仲“卍”,较小,高宽均为0.28米;下部为右旋雍仲“卐”,较大,高宽均为0.68米(图18、19)。通过比对得乌琼摩崖刻石的内容可知,刻石每一行的右端均残缺4~8字不等。
我们发现经巴旺、李方桂、霍巍、达娃扎西等学者的三次相互承接的校对之后,录文及转写基本统一。之前三次校对都是在认为两处刻石内容一致的基础上将二者结合所做的,此次将二者分开抄录、临摹之后发现,两处刻石内容基本一致,但门当刻石最后一行后半部分的内容在得乌琼摩崖刻石中无。多出的内容似为一个短句,但字迹残损较甚,无法释读。
这两处刻石均位于河流东岸的崖壁上,所在壁面方向均为北偏西20°,朝向墓地,当为有意选择的结果。至于在两处雕刻内容基本相同的颁赏文字的原因,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为墓葬的两次集中营建年代,二为在两处交通要道进行标识[3]。目前尚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中北部区域墓葬大体为南北向,东、西两侧墓葬的朝向多数明显偏东或西,各组相对集中分布的墓葬在朝向上大体一致,这一点从一个侧面说明其时代的相近性与血缘关系上的家族性。两处刻石时代均为吐蕃时期,除门当刻石上部为逆时针“卍”及最后多出一句话之外,其余内容基本相同,中心是赞普为表彰得乌琼对赞普的忠心,下令“其所属奴户、封地决不减少”,“营葬应法事优隆。在任何赞普后裔掌政期间,其墓如有毁坏,由东岱专事修建”。当时的洛扎是六十一东岱之一。在现存碑刻中,这是唯一特别载明某一臣僚的家族成员死后,要从优丧葬,坟墓毁坏由东岱给予维修的碑刻。巴桑旺堆先生根据字体风格及“天神赞普之子”这一称呼的特征推测,碑文中提到的赞普应为赤德松赞(798—815年在位)赞普。据此可知,墓地的最早营建年代应不早于798年,下限则可能晚至赤德松赞末期甚至赤祖德赞时期,时代为8世纪末到9世纪前期。这一年代分析结果与M48夯层中所夹的灌木枝的加速器质谱(AMS)14C年代测试结果790—810年基本一致。
图18 门当摩崖刻石
图19 门当刻石摹本
吉堆墓地是洛扎县境内及周边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吐蕃墓地,土石构筑的梯形封土与藏王陵、列山墓地、查莫钦墓地等基本相同,封土内的墓室结构特征及封土前的殉牲坑等附属遗存也是吐蕃时期高等级墓葬的特征之一。虽然墓葬规模整体上较藏王陵、列山墓地等小,但墓地内大、中、小型墓葬以最早的中心墓M1为中心,成组交叉分布且围沟与殉牲坑局部打破的特点表明其布局上的家族墓地特征与时代上的延续性。墓地附近的两处古藏文刻石则为我们提供了墓地营建、管理及相关历史背景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因此,可以确定吉堆墓地为吐蕃王朝时期敕封到洛扎东岱的高级贵族得乌琼及其家族成员的墓葬群。
此次调查得到了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熊文彬研究员对两处摩崖刻石录文与释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校对和解答,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领队人员:张建林
调查者:席琳 于春 曾科 卓玛 旺杰 多布杰 贾玮
照相者:张建林
绘图者:于春 卓玛 贾玮 多布杰 金鹏
记录者:席琳 曾科
藏文抄录与临摹者:卓玛 于春
执笔者:席琳 张建林 卓玛
2016年
Abstract
Recent archaeological fieldwork has identified 68 tombs, 36 animal sacrificial pits, and 1 site of stone wall at sGyid sTod Bang So in Lho zhag County, Shannan Prefectur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In comparison with previous research, this discovery is the only large-scale Tubo cemetery in the entire county and surrounding area. The layout of each tomb is in trapezoid shape, with walls of the tomb pit refilled with rammed earth, and constructed by piled stone slabs. The two loci of cliff inscriptions nearby the cemetery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cemetery and releva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All these evidences indicate that the cemetery belong to the Tubo noble lDevu Cung's family, who was enfeoffed by the Tibetan Empire and then moved to Lho zhag sTong sDes.
图版壹
1.洛扎县吉堆墓地远景
2.M15封堆及底部包石(东北—西南)
【注释】
[1] A.何强:《西藏吉堆吐蕃墓地的调查与分析》,《文物》1993年第2期; B.霍巍:《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C.霍巍:《西藏洛扎吐蕃摩崖石刻与吐蕃墓地的调查与研究》,《文物》2010年第7期; D.强巴次仁:《吉堆吐蕃墓群》,《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1995年第2期。
[2] 主要有:A.巴桑旺堆:《新见吐蕃摩崖刻石》,《西藏研究》(藏、汉文版)1982年第2期;B.李方桂、柯蔚楠著,王启龙译:《古代西藏碑文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C.霍巍、新巴·达娃扎西:《西藏洛扎吐蕃摩崖石刻与吐蕃墓地的调查与研究》,《文物》2010年第7期;D.格桑多杰:《浅析吐蕃王朝时期碑文之洛扎石刻》,西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 曾科:《7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吐蕃大型墓地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