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民和县古文化遗存调查

青海省民和县古文化遗存调查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民和县位于青海省东部。1982年至1987年的全县文物普查,总计发现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类型的遗存659处,其中新石器、青铜时代的遗存559处(图1;附表1、2)。兹将这部分文化遗存报道如下。

图1 青海民和县部分古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注:阿拉伯数字为遗址编号,见附表2。

一、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是马家窑文化,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

(一)石岭下类型

共15处遗址,主要分布在县境南部黄河北岸的峡口、中川、官亭、杏儿及邻近的前河、马营,另有三处遗址延伸到北部米拉沟内。以白崖沟、胡李家台、胡热热、崖家坪四处为例。

白崖沟遗址位于前河乡下甘家村西约50米处,前河西岸二、三级台地上,距河床约500米。遗址西靠大山,南为白崖沟,北为老芒沟的沟崖。平整土地对遗址略有破坏。遗址占地东西约400米、南北约200米,文化堆积厚0.4~1.2米。地面暴露陶片较多,东部散布少量的半山类型彩陶片,西部散布齐家文化的篮纹陶片。南北两面断面暴露灰层和数座残灰坑。灰坑形状为直口圆底,其一灰坑开口在耕土层下,直径6.5米、深1米左右,出有兽骨、陶环、陶片。

胡李家台遗址位于中川乡胡李家村北的胡李家台上,形如半岛,遗址位于台地东南部,范围东西约100米、南北80米,文化层堆积厚0.5~1.10米,稍有破坏。地面散布大量陶片、陶环、石器等遗物,东部断崖处暴露有灰层、灰坑遗迹。是一处与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

胡热热遗址位于官亭镇官亭村吕家沟内。吕家沟是一条西北向东南的大沟,在大沟的中部,北靠大山,山下有七个土包,其一大圆土包居中形如头旋,遗址正处于大土包下的吕家沟岸边,方言把头旋叫胡热热。遗址占地东西约100米、南北约60米,文化层堆积厚0.5~1.5米左右,地面散布陶片、石器、骨器等遗物。遗址东西各有一小沟,沟崖断面暴露灰层、灰坑及残灶遗迹。

崖家坪遗址位于李二堡乡头木庄村东50米,米拉沟北岸二级台地,距河床约100米。头木庄北连山,东为罗家沟。遗址地面在平整土地略有破坏,保存尚好,遗址东西约100米、南北约80米,文化堆积厚0.5~1.2米,地面散布少量陶片。东边沿一圆坑内暴露灰层和大量陶片、兽骨。

采集的遗物有石器和陶器。

1.石器

石斧 1件。青灰石,磨制稍细,呈梯形,顶和刃有使用崩疤。长15.3厘米,宽3.8厘米(图2:1)。

石刀 2件。一件由砾石打制石片加工,一面留有打制疤痕,两侧带缺口,刃较薄。长7厘米,宽5厘米(图2:2)。一件青灰石磨制,呈长方形,两面刃,短边单面刃类似凿,长边双面刃形似刀,刀身靠双面刃处中间一穿孔,这种一器两用的工具极罕见。长8.4厘米,宽4厘米(图2:5)。

石球 1件。花岗岩石,磨制,球形,直径5厘米(图2:4)。

石环 断面呈三角形(图10:8)。

2.陶器

陶器有夹砂粗红陶,泥质红陶,还有灰陶,多系碎陶片,复原2件。夹砂陶羼合料以细砂为主,少量有碎陶末,陶质坚硬,火候较高,胎壁厚。器表以素面为主,饰纹多饰粗、细斜绳纹,其次有刻画纹、附加堆纹。泥质陶细腻,胎壁轻薄,制作一般较精细,火候也高,陶质坚硬,除素面外,饰以刻画纹、绳纹及彩绘。刻画纹施于器物腹部,绳纹大多饰于腹下部,一般较细,多斜向。彩绘则多用在腹颈及口沿上。花纹纹饰较繁多,以几何形纹样为主,有圆点弧线纹、垂帐纹等(图3、4,图5:4~8)。垂帐纹是马家窑类型常见花纹。彩绘以黑彩为主,偶见红彩(图4:10),内彩少见(图6:7)。可辨器型有瓮、罐、盆、碗、钵、小口尖底瓶等。

图2 石岭下类型遗物

1.石斧 2.石刀 3.陶刀 4.石球 5.石刀6.陶刀(1、4、5、胡李家台,2.胡热热,3.扬家泉,6.峡口小学。6.为1/2,余为1/4)

曲腹碗 1件。夹砂红陶,素面,口微敛,斜壁曲腹内收平底。口径18厘米,底径7.4厘米,高8.2厘米(图7:1)。

盆 夹砂灰陶,敛口,斜壁,小平底(图9:6,图10:2~7)。一件厚沿盆口径34厘米,底径16厘米,高18厘米(图10:1)

瓮 残存口沿和底部,腹残,粗红陶,胎厚,形体较大,侈口,束颈,深腹微鼓,平底(图9:1)。

缸 残存口沿,粗红陶,侈口,平沿,微内敛,束颈(图9:5)。

罐 残存口沿,夹砂红陶,侈口,斜沿,腹微鼓(图9:4、8、10、11)。

深腹(小)罐 残存口沿,夹砂粗红褐陶,侈口,束颈,深腹微鼓(图9:2、3、7、9)。

图3 石岭下类型彩陶片

1.(尕马卡) 2.(白崖沟) 3~12.(胡热热)

图4 石岭下类型彩陶片

1、2.(尕马卡) 4.(白崖沟) 8.(胡李家台) 3、5~7、9、10.(峡口小学甲、乙)(4、7.为3/10,余为3/5)

小口尖底瓶 残存口、底部,泥质红陶,口沿颈间突起一周用泥条压成花边状压纹,有重唇敛口(图8:1、2)和重唇斜直口(图8:4、5)两种。底部呈锐角形尖底,内底中间夹一圆石子(图8:3、6)。

敛口钵 残存口沿,泥质红、灰陶,敛口,圆腹,除素面外,饰弦纹或刻画纹,有的附加鸡冠鋬手(图7:3~9)。

彩陶盆 残存口沿,泥质红陶,宽沿或卷沿,外饰黑彩(图5:1、2)。

彩陶钵 残存口沿,泥质红陶,敛口,弧腹,外饰黑彩(图6)。

陶刀 2件。泥质红陶片加工而成,一件呈长方形,弧刃,刃部中上间有一穿孔。长8厘米,宽4.6厘米。另一件仅残存一段(图2:3、6)。

另外还有陶环多件,断面呈三角形(图10:9、10);器底(图7:2)。

图5 石岭下类型遗物

1.彩陶盆(十四尚地) 2.彩陶盆(胡李家台) 3.器底(十四尚地) 4、5.彩陶片(扬家泉) 6~8.彩陶片(旱地 台)(1.为2/15,4、8.为2/5,余为1/5)

图6 石岭下类型彩陶钵

1~3.(胡李家台) 4、6、8.(尕马卡) 5.(扬家泉)7.(崖家坪)(5.为1/2,7.为1/8,余为7/4)

图7 石岭下类型陶器

1.曲腹碗(尕马卡) 2.器底(胡李家台) 3.敛口钵(峡口小学) 4、5、7.敛口钵(尕马卡) 6.敛口钵(崖家坪)8.敛口钵(胡李家台) 9.敛口钵(旱地台)(1、4.为1/4,2、3、5.为1/6,6~8.为1/8,9.为1/2)

(二)马家窑类型

共80处遗存,主要分布在湟水、黄河流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较平的二级台地上。部分遗址与石岭下、半山、马厂和青铜时代遗存共存。以马聚垣(乙)、阴山两处为例。

图8 石岭下类型陶器

1、2、4、5.小口尖底瓶口沿 3、6.小口尖底瓶底部(1~4.胡李家台,5.白崖沟,6.峡口小学乙。3.为1/5,余为2/5)

图9 石岭下类型陶器

1.瓮 2、3.深腹罐 4、8、10、11.罐 5.缸 6.盆7、9.深腹小罐(1、7.白崖沟,2、3、6.旱地台,4、5、9、11.胡李家台,8.崖家坪,10.尕马卡。1.为1/12,2.为 1/6,3、6、8、10.为1/8,余为1/4)

图10 石岭下类型遗物

1~7.厚沿陶盆 8.石环 9、10.陶环(1.崖家坪,2、3、5、6、8,10.胡李家台,4.扬家泉,7.峡口小学,9.白崖 沟。1.为1/8,2、4、9、10.为1/2,余为1/4)

马聚垣(乙)遗址 位于马厂垣乡马聚垣村西400米处墩前台上,湟水南岸二级台地,距河床约150米,其西250米为香水沟。遗址原为南北向缓坡,遗址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00米,文化层堆积厚1~2米,地面散布大量陶片、石器、兽骨等遗物,梯田断面暴露灰层、灰坑遗迹。

阴山遗址 位于新民乡下川阴山村东南300米处的山城台上,松树河南岸二级台地,距河床100米,东南为阿拉沟。遗址保存较好,遗址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50米,文化层堆积厚0.5米,平整土地稍有破坏,地面散布陶片较多,北部台沿断面暴露灰层。这是一处以马家窑类型为主,与半山、马厂、上孙类型共存的遗址。

采集的遗物有石器和陶器。

1.石器

石斧 2件。一件青灰石,磨制较粗,一面磨制,一面琢磨,呈长方形,弧刃,器身较厚,横断面长方形。长14.3厘米,刃宽4.5厘米(图11:1)。一件浅绿石,磨制精细,柄残,体扁平,上宽下窄,器中端一穿孔,弧刃。残长12厘米,刃宽6.3厘米(图11:2)。

石刀 2件。一件残损,青石,磨制细致,两侧带锯齿形,身中部一穿孔(图11:4)。一件青石,打制,两侧带缺口,刃琢磨粗糙,器身有一划槽。长7.5厘米,宽4.2厘米(图11:3)。

图11 马家窑类型遗物

1、2.石斧(马聚垣) 3.石刀(西沟垣坡) 4.石刀(李家堡乙) 5.陶刀(松树庄乙)(1、2.为1/4,余为1/2)

2.陶器

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陶次之,少量灰陶。碎陶片大多为口沿,能复原陶器2件。夹砂陶羼合料主要是石英细砂粒,陶质坚硬,火候略高,胎壁较厚,器表除素面外,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方格网纹。泥质陶细腻,制作精细,火候高,质地坚硬。除素面外,主要是彩陶,底色多呈橙黄色,少数呈砖红色,器表打磨光滑,大多用单一黑彩,少数施黑白结合彩绘(图13:11)。彩绘一般施于器表局部或全部,内彩则多施于钵、盆内壁和器物口沿(图13:6、8~10)。花纹以几何形纹为主,有平行条纹、波浪纹、宽带纹、垂帐纹、单个或多个圆点纹、网格纹、弧线纹、弧边三角纹(图12)。可辨器型有碗、钵、盆、壶、罐、瓮等。

碗 1件。泥质红陶,素面,口微敛,弧腹,小平底。口径7厘米、底径3.6厘米、高4.5厘米(图13:1)。

彩陶钵 1件。泥质红陶,口微敛,弧腹,小平底,腹饰黑彩,类似变形的鸟形纹。口径15厘米,底径7.8厘米,高7厘米(图13:2)。

彩陶盆 残存口沿,泥质红陶,平折斜沿或平沿外卷,腹部有的附鸡冠鋬手(图13:7)。

图12 马家窑类型彩陶片

1.(王家沟门) 2、3、5、6、9.(马聚垣乙) 4、8.(香水沟) 7.(下川口甲)(4、8.均1/6,余为1/4)

图13 马家窑类型陶器

1.碗(马聚垣乙) 2、6.彩陶钵(马聚垣乙) 3.彩陶壶(下 川口甲) 4.彩陶罐(下川口甲) 5.瓮(马聚垣乙)7.彩陶盆(马聚垣乙) 8.彩陶钵(张家丙) 9.彩陶盆(拱北台) 10.彩陶盆(马聚垣) 11.彩陶盆(张家丙)(1.为 2/5,3、8、9.为1/10,5、7.为1/15,余为1/5)

彩陶壶 残存口沿,泥质红陶,侈口,长颈,饰黑彩(图13:3)。

彩陶罐 残存口沿,泥质红陶,束颈,溜肩,颈下饰黑彩(图13:4)。

瓮 残存口沿,夹砂红陶,口外侈,短颈,广肩,颈下饰方格网纹(图13:5)。

陶刀 1件。残,泥质红陶,长方形,弧刃,有一穿孔(图11:5)。

还有泥质和夹砂合接一体的器物。

(三)半山类型

共35处,主要分布在湟水流域及支流一带,中部丘陵地带也较密集,少数分布在黄河一带。它的分布范围比马家窑类型略广。以五方村西、坡古拉坡两处为例。

五方村西遗址位于核桃庄乡五方村西北约100米处,米拉沟北岸二级台地,距河床约100米。遗址北面连山,西为尕狼沟,东为洪沟。遗址稍有破坏。遗址东西约200米、南北约200米,文化层堆积厚0.5米。地面散布陶片较多,嘴部断崖暴露灰层、灰坑。这是一处与马家窑类型共存的遗址。

坡古拉坡遗址位于隆治乡张家村北200米的坡古拉坡上,隆治河西北岸二级台地,距河床约300米,东临米拉沟,西为洪沟。遗址呈椭圆形孤岛,保存较好。遗址东西约50米、南北约100米,文化层堆积最厚处1米。地面散布陶片较多,还有兽骨、人骨,断崖处暴露灰层、灰坑。这是一处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共存的遗址。

采集的遗物有石器和陶器。

1.石器

石斧 2件。一件青灰石,磨制,梯形,弧刃。长12厘米,刃宽5.5厘米,厚52厘米。另一件柄残,长条形,弧刃,横断面呈椭圆形(图14:1、4)。

石刀 2件。一件青灰石,磨制,长方形,背微内弧,弧刃,有一穿孔。长8.3厘米,宽4.5厘米。另一件残(图14:2、7)。

石凿 1件。青石,磨制,竖长条形,柄端一侧留有崩疤,横断面作长方形。长7.5厘米,刃宽2.3厘米,厚1.4厘米(图14:5)。

石锛 1件。青灰石,柄身琢磨,长方形,顶留崩疤,弧刃,呈偏锋。长8.6厘米,刃宽5.4厘米(图14:3)。

2.陶器

陶器以泥质彩陶为主,夹砂陶次之。多为碎陶片,复原陶器仅1件。夹砂陶羼合料主要是石英细砂粒,质较硬,火候略高,胎壁较厚。器表除素面外,以绳纹为主。泥质陶细腻,胎壁较薄,制作较细致,火候高,质坚硬,除素面外以彩绘为主,一般施于器表外,有代表性的是以两道黑彩带齿边相间夹一道红彩的锯齿形花纹母题,勾画出各种色彩鲜明多变的图案,填有网格纹、菱格纹、宽带纹、平行纹等(图15:3~10)。可辨器型有单耳罐、壶等。

单耳彩陶罐 1件。耳残,泥质红陶。侈口,颈较长,鼓腹,平底,外饰黑彩。口径6.5厘米,底径6.5厘米,高9.5厘米(图15:1)。

彩陶壶残存口沿,泥质红陶,敞口,直长颈(图15:2)。

陶纺轮 1件。残,夹砂红陶,素面(图14:6)。

图14 半山类型遗物

1.石斧(总堡) 2.石刀(总垣) 3.石锛(魏家台甲)4.石斧(总垣) 5.石凿(牙豁) 6.陶纺轮(总堡)7.石刀(古城垣)

图15 半山类型彩陶

1.单耳彩陶罐 2.彩陶壶残存口沿 3~10.彩陶片 (1.大庄廓,2.东山,3.坡古拉坡,4.牛家疙瘩,5.三十 亩,6、7.罗家垣,8.牙豁,9.总堡,10.大庄廓。1、2.为1/5,4、5、10.为3/10,余为3/5)

图16 马厂类型遗物

1、2.石斧 3、4.陶刀 5.陶纺轮(1、2.阳坡庄乙,3.黑圈乙,4.李家垣,5.希拉。1、2、5.为1/5,3、4.为2/5)

(四)马厂类型

共328处,是全县为数最多的一种古代文化遗存,主要在湟水沿岸及中部一带,少数分布在黄河南岸一带。遗址比基地略多,以边墙、拱巴垣二处为例。

边墙遗址位于川口镇边墙村村北的孤立圆台上,湟水南岸二级台地。该遗址以马厂类型命名,原属马厂垣后划归川口镇,至今保存尚好,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最厚处为1.5米左右,地面散布的陶片甚多,是一处多文化类型的遗址。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台地被切割成几块:据遗址内涵不同划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处。甲址保存最好,在村西北200米的孤台上。遗址范围东西约360米、南北约120米,文化层堆积厚1.5米。既有马厂类型又与齐家文化、辛店文化、上孙类型四种文化共存。乙址和丙址与辛店文化共存,皆以马厂类型为主。

拱巴垣遗址位于李二堡乡拱巴垣村南100米的拱巴垣台上,米拉沟北岸二级台地,距河床约20米。遗址略有破坏,占地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50米,文化层堆积厚1米。地面散布陶片、石器。南面台沿断崖处暴露有灰层、红烧土等。村北距河床80米处有一处墓地。1985年部分墓葬被盗掘,保存范围为东西约300米、南北约500米。北面山根断崖暴露数座残墓、人骨和陶片。

采集的遗物有石器和陶器。

1.石器

石斧 4件。多残损,一件青灰石,磨制,梯形,弧刃。长15厘米、刃宽5.7厘米、厚3.8厘米。一件浅灰岩石,柄端磨制,下端打制留有崩痕,柄侧稍加打磨。长12.8厘米,宽6.6厘米,厚3.2厘米(图16:1、2)。

2.陶器

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陶次之,复原陶器28件,多采集于墓地。夹砂陶羼合料主要以细砂石为主,质地疏松,火候略低,外表粗糙,纹饰以绳纹为主,其次为附加堆纹。泥质陶质地坚硬,主要以彩陶为主,其上半身普遍施一层红色或紫红色陶衣,以黑彩为主,也有黑、红两彩兼用。主体花纹以几何图案为主,常见有大圆圈纹、蛙纹对称的构图,垂帐纹、宽带纹、波折纹、平行线纹间加圆点、平行线组成的回纹、圆圈和三角纹内填菱格纹等(图18)。器型有盆(图18:5)、单耳罐、双耳罐、壶、瓮等。

盆 2件。敞口,凹弧形壁,平底,素面。口径17.4厘米,底径7.6厘米,高6.5厘米(图17:1)。

单耳罐 1件。夹砂灰陶,素面,直长颈,耳残,鼓腹,平底(图17:2)。

双耳罐 2件。夹砂红陶,侈口,双耳,圆腹,平底,饰绳纹或附加堆纹。口径8.5厘米,底径7.5厘米,高11厘米(图17:3、4)。

壶 2件。口微侈,鼓腹,双耳,平底,素面。口径10.5厘米,底径11厘米,高27厘米(图17:5、6)。

瓮 1件。夹砂粗红陶,形体瘦长,大口,微侈,深腹微鼓,双耳,平底,口径16.5厘米,底径11厘米,高23厘米(图17:7)。

双耳彩陶罐 6件。泥质红陶,侈口,双耳折腹,平底,绘黑彩。中岭采集,口径10厘米,底径6厘米,高12.5厘米(图18:1、2、4)。

图17 马厂类型陶器

1.盆 2.单耳罐 3、4.双耳罐 5、6.双耳壶 7.瓮(1.徐家,2.小垣台地乙,3.里田地,4.家人庄乙,5.吉家堡丙,6.希拉沟,7.巴州垣丙。1、2.为1/8,3、4.为1/6,余为1/10)

侈口双耳罐 3件。泥质红陶,大口外侈,双耳,矮颈,鼓腹,腹部一对乳丁,平底,绘黑彩。口径15.5厘米,底径8厘米,高11.5厘米(图18:6)。

双耳垂腹罐 1件。泥质红陶,侈口,高颈,双耳垂折腹,平底,绘黑红两彩。口径8.5厘米,底径9厘米,高9厘米(图18:3)。

双耳壶 8件。泥质红陶,侈口,短颈,鼓腹,平底,绘黑彩。官户台甲采集一件,口径14.5厘米,底径11厘米,高39厘米(图18:7、8、10)。

高颈壶 1件。泥质红陶,喇叭口,高颈,圆鼓腹,双耳,平底,绘黑红两彩。口径13厘米,底径9厘米,高37厘米(图18:9)。

陶刀 2件。泥质红陶,一件长方形,弧刃。长7.6厘米,宽4厘米。一件半圆形,残,弧背,平刃(图16:3、4)。

陶纺轮 2件。泥质红陶,圆形,中间有一穿孔,轮面宽扁(图16:5)。

图18 马厂类型彩陶器

1、2.双耳罐(中岭) 3.双耳垂腹罐(中岭) 4.双耳罐(忙拉寺) 5.盆(大滩边) 6.侈口双耳罐(酒力池)7.双耳壶(小垣台丙) 8.双耳壶(酒力池) 9.高颈壶(车轮边) 10.双耳壶(官户台甲)(1、4.为3/10,2、3、5.为1/5,6.为3/20,7、8、10.为3/40,9.约1/12)

二、青铜时代

县境内青铜时代文化遗存有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卡约类型和上孙类型。

(一)齐家文化

共177处,境内除峡门乡外皆有分布,与马厂类型的分布情况相仿。不同的是分布密度北部湟水地区不及南部黄河一带。有66处遗址与马厂类型共存。以龙布、罗巴垣两处为例。

龙布(甲)遗址 位于前河乡龙布村东300米处的拉加台上,前河东岸二级台地,距河床约300米,东北为康主沟。遗址地面稍有破坏,保存较好,占地东西约200米、南北约350米,文化层堆积厚0.2米。地面散布较多陶片和人骨,断崖处暴露灰层、灰坑、房基居住白灰硬面、红烧土、残墓遗迹。这是一处与马厂类型共存的遗址。

罗巴垣遗址 位于李二堡乡罗家村相连处,李二堡河北岸二级台地中部。遗址北面为罗巴垣沟,西面为西河,东面为特木沟。遗址保存较好,占地东西约500米、南北约500米,文化层堆积厚0.5~2米。遗址地面稍有破坏,地面散布大量陶片,断崖处暴露灰层,是一处齐家文化与马厂、上孙类型共存的遗址。

采集的遗物有石器、骨器和陶器。

图19 青铜时代遗物

1.盘状石器 2.陶饼 3.穿孔石刀 4.石刀 5.敲砸石器6.石刀 7.穿孔石刀 8.骨锥 9.铜锥 10.骨锥 11.石斧 12.铜斧 13.石刀(齐家文化:1.些那,2、8.月 火台,3.邓曹湾,4.官户河沿甲,5.舟阳古城址,11.官地;辛店文化:9、12.土场头,13.边墙甲;上孙类型:6.上垣 坡,7.月城,10.寺头顶。2.为3/5,11.为3/20,余为3/10)

1.石器、骨器

盘状石器 2件。形体较小,椭圆形,利用扁平砾石在其两面交互打制成刃或一面打制成刃。直径7.5厘米、厚2.2厘米(图19:1)。

敲砸石器1件。形体较大,椭圆形,利用扁平砾石经一面打制成锋刃。直径14厘米、厚4.7厘米(图19:5)。

石斧 7件。大多残损,青灰石,磨制,形体瘦长,长方形,斜刃,横断面呈长方形。长23厘米、宽6.5厘米、厚4.2厘米(图19:11)。

石刀 2件。一件由青石磨制,长方形。有一穿孔,刃微弧。长8.7厘米、宽5.4厘米。另一件残损(图19:3、4)。

骨锥 1件。兽骨磨制,顶端保留关节原状,下端加工呈尖形(图19:8)。

2.陶器

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褐红陶次之。夹砂陶羼合料主要是细砂粒,陶质坚硬,火候略高。器表大多素面,纹饰以绳纹为主。泥质陶细腻,多为轮制,火候高,质坚硬,胎壁较薄,器表素面或磨光,纹饰最常见的有篮纹、附加堆纹、方格斜印纹、弦纹、刻画纹、锥刺纹等。彩陶极少,仅一处遗址中见到(图20:6)。陶器大多为口沿残片,复原陶器4件,可辨器型有杯、双耳罐、无耳罐等。

直口杯 1件。夹砂,直口颈,折肩,平底。口径8厘米、底径8厘米、高9.5厘米(图20:1)。

单耳杯 1件。夹砂,直口颈,口沿带小流嘴,单耳残,腹微鼓,平底。口径8厘米、底径7厘米、高9厘米(图20:2)。

图20 齐家文化陶器

1.直口杯 2.单耳杯(儿官乙)3.双耳罐(扬岔沟) 4.双 耳罐(寺家) 5.小罐(邓家湾) 6.彩陶片(月火台)7.侈口罐(邓家湾) 8.侈口双耳罐(郭郭) 9.双大耳罐(罗子口下)(1、2.为1/6,3、8.为1/8,6.为1/2,余为1/4)

双耳罐 1件。泥质,饰红陶衣,侈口,颈较高,颈附对称环形耳,鼓腹,平底。口径9.4厘米、底径5.5厘米、高8厘米(图20:4)。

双大耳罐 1件。泥质红陶,侈口,高颈,双大耳,垂折腹明显棱角,平底。口径9.5厘米、底径7.9厘米、高13厘米(图20:9)。

侈口罐 残存口沿,夹砂褐陶,直口,颈较高,颈间附加锯齿状花边堆纹,圆肩以下残(图20:7)。

小罐 残存口沿,夹砂褐陶,敞口,高颈,鼓腹下收,饰方格印纹(图20:5)。

侈口双耳罐残存口沿,夹砂褐陶,侈口,沿下间附环形双耳,饰方格斜印纹(图20:8)。

双耳罐残存口沿,泥质红陶,侈口,沿下间附环形双耳,斜肩,颈部饰六道弦纹,肩饰绳纹,口沿与肩接合处有明显捏合痕迹(图20:3)。

陶饼 1件。泥质红陶片加工而成,椭圆形。直径3.6厘米(图19:2)。

(二)辛店文化

共56处,主要分布在湟水、黄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与马家窑类型的分布情况相同。辛店文化分甲组(姬家川类型)、乙组(张家嘴类型)。甲组在北部分布较密集,乙组南部较多,两组共存遗址目前还未发现。以二方、簸箕掌两处为例。

二方遗址 位于中川乡二方村西及南面相接处,黄河北岸二级台地,距河床约200米。遗址东、西有洪沟,保存较好。占地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50米,文化层堆积最厚1.2米,稍有破坏。地面散布陶片较多,断面暴露灰层、灰坑。

簸箕掌墓地 位于马厂垣乡磨湾子村南1.5公里处的簸箕掌。湟水南岸二级台地,距河床约50米。墓地南依大山,地势平坦,范围从北面台沿至南面山根,长、宽约500米。墓葬主要暴露在北部台沿和洪沟南山根。墓葬排列较齐,一般相距5~10米,覆盖层厚0.5~1.5米,皆长方形土坑,葬具为几块大小不一的石板拼合成的石棺。1983年10月、1984年9月共清理墓葬三座。

文化遗物包括石器、铜器和陶器等。

石刀 14件。用砾石打制的石片加工,一面为破裂面,另一面尚保留厚砾石面,长方形,两侧带缺口。长8.7厘米,宽5.6厘米(图19:13)。

铜斧 1件。呈长方形,两侧微内弧,弧刃,长方椭圆形銎。长7.6厘米,刃宽4.6厘米(图19:12)。

铜锥 1件。两端为圆锥尖形,横断面呈方形(图19:9)。

陶器绝大部分为夹砂红陶,少量泥质红陶,复原陶器10件。陶质较粗糙,掺有碎陶末和石英砂等羼合料,质较硬,火候略高,胎壁较厚,部分陶片口沿、耳、底部有明显泥条套接和接合痕迹。器表除素面外,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等(图21:3、4)。彩陶占有一定比例,器表磨光饰一层乳白色陶衣,彩绘除黑红或紫红彩结合外,以单一黑彩为主,花纹有宽带纹、竖行三线平行线、三角纹、叶片纹、X形纹、宽带纹、S纹、钩纹(图21、22)。甲、乙组在器物上有明显的区别,甲组一般以球状形圆底或微内凹底为主,乙组以平底为主。可辨器型有盆、杯、罐、鬲、器盖等。

图21 辛店文化陶器

1、2.双耳盆 3、4、6.双耳圜底罐 5.小罐 7.高颈双耳罐 8.单耳杯 9.双耳罐(1~4.簸箕掌墓地,5、9.边墙丙,6.东大坡,7.上旱地,8.二方。5、8、9.为3/10,7.为3/40,余为3/20)

图22 辛店文化彩陶片

1~9.(瓦窑台) 10~12.(上垣坡甲)(1~9.为3/5,10~12.为3/10)

高颈双耳罐 1件。夹砂,侈口,高颈,鼓腹,双环耳,平底,饰黑红两彩。口径16.8厘米,底径11.2厘米,高4.2厘米(图21:7)。

双耳罐 1件。夹砂,折肩,双颈耳,微内凹圜底,饰黑彩。口径10厘米,高15.2厘米(图21:9)。

双耳圜底罐 4件。一种为夹砂,直颈,圆腹,双耳,圜底,绘黑彩。口径10.5厘米,高20厘米(图21:6)。一种为夹砂,侈口,高颈,双耳,圆腹,圜底或微内凹底。口径11.5厘米,高18厘米(图21:3、4)。

小罐 1件。夹砂,侈口,肩附一对鋬,腹微鼓,微内凹圜底。口径8厘米,高8厘米(图21:5)。

双耳盆 2件。夹砂,敛口,圆腹,平底,双耳附口沿或腹部。口径14厘米,高10厘米(图21:1、2)。

单耳杯 1件。口略残,喇叭口,腹呈内弧形,腹下置一环形耳,平底。口径10厘米,底径8.2厘米,高10.8厘米(图21:8)。

器盖 2件。残,夹砂。一为球面形,钮为圆锥形,环形面,微内凹(图23:1)。另一盖钮为椭圆形,平顶面(图23:2)。

鬲 残片,粗夹砂,侈口,直颈或短束颈,沿附加堆纹,有的有鋬钮(图23:3、7)。高分裆(图23:6)。残足,实心,足根为扁圆形(图23:4)。足尖乳头状或圆锥形(图23:5)。

图23 辛店文化陶器

1、2.器盖(二方) 3.鬲口沿(上垣坡堡子) 4、5.鬲足(边墙甲) 6.鬲袋足残片(边墙甲) 7.鬲口沿(张家丙)(1、2、4、5.为1/4,余为1/8)

(三)卡约文化卡约类型

共7处,分布范围极小,主要集中在中部丘陵地带。以张家(丙)、巴担(甲)二处为例。

张家(丙)遗址 位于前河乡张家村南50米处的润家嘴,前河北岸二级台地。遗址四周被洪沟切割形如圆台地,保存较好,其范围东西约200米、南北约500米,文化层堆积厚1米。稍有破坏,地面散布陶片较多。这是一处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类型、上孙类型共存遗址。

巴担(甲)墓地 位于前河乡巴担村西250米处的石垒根,前河东岸二级台地,距河床约250米。基地北靠高山,其范围东西约150米、南北约50米,中部冲出一段洪沟,暴露数座残墓以及陶器和人骨。1982年调查清理一座残墓,圆角长方形土坑,长2.3米、残宽0.6米,墓口距地表3米,墓口距底深1米,方向200°。为一成年男性,仰身直肢葬,头西面北,头部置放双耳罐、单耳罐各一件(图24)。

文化遗物主要是陶器。

陶器以夹砂粗红陶为主,夹砂细陶次之,大多为碎片。粗陶含砂较多或羼入陶土,陶胎粗疏,火候较低,大多为红褐色斑驳不纯。一般手制,制作粗糙,造型厚笨。造底微内凹,有所谓“假圈足”的特征。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小乳丁。可辨器型有单耳罐、双耳罐等,三件完整陶器物出自墓葬。

单耳罐 1件。细夹砂红陶。侈口,高颈,单耳,圆鼓腹,底微内凹。口径8.5厘米,底径5厘米,高11.5厘米(图25:1)。

双耳罐 2件。一件夹砂粗红陶,素面,口微敞,直颈,溜肩,圆鼓腹,腹间对称乳丁,底微内凹。口径15厘米,底径9厘米,高22厘米(图25:3)。另一件细夹砂红陶,口微敞,直颈,溜肩,圆腹,平底,耳和沿饰附加花边堆纹,颈饰一条平行线刻纹。口径7厘米,底径4.5厘米,高10.5厘米(图25:2)。

图24 墓葬平面图

1.单耳罐 2.双耳罐

图25 石垒根基地陶器

1.单耳罐 2、3.双耳罐(1、2.为1/6,3.为1/10)

(四)卡约文化上孙类型

共76处,境内黄河南岸分布仅2处,主要分布在中部丘陵地带及湟水流域的高山地带。以寺头顶、上红庄台两处为例。

寺头顶(甲)遗址 位于李二堡乡寺头顶村北,李二堡河南岸二级台地,距河床约150米。遗址东、西为洪沟,其范围东西约200米、南北约80米,文化层堆积最厚1.2米,稍有破坏,地面散布陶片较多,断面处暴露灰层。

上红庄台墓地 位于前河乡上红庄村南及村北,前河北岸二级台地,距河床约300米。墓地西为红庄沟,其范围东西约50米、南北约100米。破坏较严重,部分墓葬被破坏,地面暴露人骨和陶器。这是一处与马厂类型共存的墓地。

文化遗物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等。

1.石器、骨器

石刀 3件。呈半圆形。一件弧顶,平刃,利用砾石打制下的石片加工,四面经打制,双面琢磨,中间有一穿孔。长10.2厘米,宽4.9厘米。另二件平顶,弧刃,打制,一面有破裂面,一面保留原砾石面。长11.5厘米,宽4.7厘米(图19:6、7)。

骨锥 1件。用兽骨磨制,顶端保留关节原状,下端加工呈尖形(图19:10)。

2.陶器

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多系碎陶片,复原陶器6件。夹砂陶较粗糙,羼合料主要以陶土和少量的细砂粒,火候略高。陶器表面多打磨光滑,施一层较厚的红褐色或赭色陶衣,单色黑彩,以涡纹为主体花纹,回纹、连续人字纹、勿形纹、斜线三角纹、平行纹、S形纹、×形纹(图26:6、8~10、12)。陶器为小平底,个别底部微内凹,形体多瘦长、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器耳的变化,既有宽扁环形耳,又有窄圆弧形耳,横断面有方形、圆形、三角形,还有的耳上口端高出器口。可辨器型有罐、豆、鬲、罐形鼎等。

图26 上孙类型陶器及彩陶片

1.双大耳罐(上红庄台) 2.双耳小罐(寺头顶) 3.直口罐(上红庄台) 4.罐形鼎(上红庄台)5.侈口罐(寺头顶)6、8~10.彩陶片 7.残三足器(李家庄乙) 11.彩陶豆(上红庄台) 12.残器底(上坡垣乙)(1、3.为1/10,2、9.为1/6,6、8.为1/2,余为1/4)

直口罐 1件。夹砂红陶,素面。直口,高颈,溜肩,附对称小乳丁,折腹,小平底,器形倾斜。口径10厘米,底径7.5厘米,高26厘米(图26:3)。

双大耳罐 1件。夹砂红陶,素面。侈口,长颈,双耳残,垂鼓腹,小平底,形体瘦长。口径14厘米,底径8厘米,高27.5厘米(图26:1)。

双耳小罐 1件。夹砂红陶,素面。侈口,腹微鼓,小平底。口径7厘米,底径4厘米,高10厘米(图26:2)。

彩陶豆 2件。细夹砂红陶。上为浅腹盆,口侧置一横耳,高出口沿,底外侈高圈足,绘黑彩。口径12厘米,底径10厘米,高8厘米(图26:11)。

罐形鼎 1件。夹砂红陶,素面。侈口,圆腹,一侧附乳丁,底附柱形实心三足。口径7.5厘米,高9厘米(图26:4)。

三足器 夹砂红陶,外饰乳白色陶衣。上部残,底部微内弧,附三尖锥状足,实足(图26:7)。

侈口罐 残存口沿,夹砂红陶。侈口,圆鼓腹,腹部残(图26:5)。

鬲 残片,夹砂粗红陶。侈口,束短颈,附一鋬,溜肩。分裆,实心尖足,作乳头状或圆锥形。

三、结语

石岭下类型遗存,以往在青海境内只发现三处[1],其中一处进行了试掘[2]。通过调查,不仅数量有所增加,分布范围也有所扩大,已不限于黄河沿岸。崖家坪遗址的发现,表明在湟水流域也有分布。据阳洼坡遗址的试掘与调查资料分析,青海境内的这种遗存内涵属庙底沟类型,更确切地说是石岭下类型。靠近黄河各遗址内涵中的庙底沟类型因素较浓厚,马家窑文化因素较弱,崖家坪遗址则反之。这种现象既说明庙底沟类型的发展过程,也为马家窑文化来源于仰韶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马家窑文化是民和县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原始文化遗存。从调查资料看,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遗存的分布区域及密度有所差异。黄河沿岸半山多于马厂,湟水流域马厂多于半山。马家窑类型遗存大部分与半山、马厂类型共存,但湟水流域多与马厂类型共存,黄河沿岸则与半山类型共存。从马家窑文化内涵及以往发掘资料看,它们在时间上是早晚、上下的承继关系,即马家窑→半山→马厂。从青海境内马家窑文化分布的情况观察,它的发展由甘肃进入青海境内,湟水沿岸从兰州红古区进入,黄河沿岸则从洮河、大夏河流域进入,后则半山、马厂开始分支。半山类型主要沿黄河向西发展,马厂类型则主要沿湟水向西发展。

齐家文化遗存的分布与马家窑文化相若,只是境内东南部在数量上稍多于西北部。从齐家文化内涵上看,甘肃境内稍有不同,一般遗址很少见铜器,彩陶亦少,所见彩陶纹饰较简单,多为方格纹、平行纹或平行折线纹。器型主要类似马厂类型的双耳垂腹罐,两者难以区别。绝大多数陶器制法及器型与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近似,常见的篮纹陶器中,只见竖篮纹不见横篮纹。遗址中普遍发现白灰面的居住房屋。

辛店文化甲、乙两组遗存在民和境内皆有发现,它们虽然交错分布,但互不混淆,县境南部乙组多于甲组,东北部则甲组多于乙组。乙组遗存多与上孙类型共存,甲组遗存发现石棺葬。从民和境内的分布情况看,似乎两者是两个不同类型,其先后关系缺乏层位关系,需要今后发掘工作来证实。

卡约文化遗存在民和境内,有卡约类型和上孙类型(唐汪式)。卡约类型遗存只发现7处,集中在丘陵地带的前河,其中有两处与上孙类型难以区别。上孙类型是甘青地区争议较大的文化遗存。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甘肃东乡唐汪川发现十几件陶器,当时认为性质较特殊,使用了“唐汪文化”名称,后因缺乏地层关系依据,不易明确是否代表一种新的文化遗存,而改名“唐汪式陶器”以作为区别标志[3]。1976年以后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在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大批的唐汪式陶器与卡约文化陶器共存的墓葬。认为名称“唐汪式陶器”不确切而改称“上孙类型”,并将其暂时归属于辛店文化范畴之内[4]。实际上青海境内迄今尚未发现一处如同唐汪川那样纯净的遗存,所见“唐汪式”文化遗存,带有卡约文化与辛店文化乙组色彩。上孙类型遗存内涵,在民和东南部包含着较多的辛店文化乙组因素,而北部则包含着较多的卡约文化因素。辛店文化遗存至乐都以西逐渐消失,卡约文化遗存至民和县境逐渐减少,这种情况表明了辛店文化从东向西、卡约文化从西向东分别发展至交错地区,相互影响渗透,从而产生了上孙类型。上孙类型陶器组合及制作方法、装饰品种类、墓葬形制、葬式、随葬物品等,自始至终都有卡约文化的基本特点。只有彩陶纹饰和部分器物与辛店乙组有关,而以彩陶纹饰最显著,使人误为有辛店文化之感。实质上就整个内涵来看,上孙类型应归属于卡约文化范畴,而不应划入辛店文化。

这次文物普查工作,使我们对民和境内的古代文化遗存有了全面的了解,为今后文物保护、科学发掘打下基础,为探讨甘肃地区原始文化序列及诸文化类型的关系,提供了大量资料。

参加普查工作的先后有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卢耀光、高东陆、吴平、贾鸿键、孙鸣生、段千柱、尚民杰、刘小强、张长寿;民和县博物馆张德荣、何克州等同志。工作期间,县文化局给予大力支持,特致谢意。

执笔者:吴平

1993年

Abstract

The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Minhe County from 1982 to 1987 found a total of 659 remains of different periods and cultural types. The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remains of Majiayao Culture are the largest in number and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including four types as of Shilingxia, Majiayao, Banshan and Machang. There are also remains of Qijia Culture, Xindian Culture and Kayue Culture. This survey enables u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ient cultural relics within Minhe County,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protection and scientific exca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provides a large amount of data for the study on primitive cultural sequence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cultural types in Gansu Province.

注释

[1]李恒年:《民和县阳洼坡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文物》1959年第2期;和正雅、高东陆:《民和县转导公社古文化调查》,《青海考古学会会刊》1982年第4期。

[2]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民和阳洼坡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1期。

[3]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

[4]俞伟超:《关于“卡约文化”与“辛店文化”的新认识》,《中亚学刊》1983年第1期;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考古学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