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米兰出土的一件古藏文告身考释
新疆米兰出土的一件古藏文告身考释
杨铭 索南才让(西南民族大学)
在托马斯的《有关西域的藏文文献与文书》第2卷第407页中,刊布了一件出土于南疆米兰的古藏文文书。这件文书斯坦因原编:M. I. i. 25. a.+26+40;现在的大英图书馆东方文献部编号Or. 15000/269,残卷(T,L,B)。该文书长20厘米,宽14.5厘米;正面14行,草写楷书;背面7行,模糊难辨,所以托马斯没能将其英译完整,仅译出两行:“到噶瓦(sKa ba)之博隅(Bod yul)以后,现在到了达之上部(sTag gi stod),文书……金字告身与论·赞松金字告身……论·格谢银字告身……”[1]。
武内绍人1997—1998年出版的《大英图书馆藏斯坦因收集品中的新疆出土古藏文写本》一书,完整地收录了这一文书的藏文转写,并做了解题目录,但未将其翻译成英文[2]。
一、古藏文告身文字转写与翻译
由于这是发现于米兰地方唯一的古藏文告身文书,其中涉及的均为吐蕃人,其意义十分重大,故笔者对其做一考释。现将其转写录出如下:
正面古藏文转写:
[1]$// ska ba [bong (/cong)]yul na mchis pa la[savi]vphral stag yig…
[2]gser gyi yi ge ched po dang stag gi stong[blon]btsan sum g [ser]…
[3][-ced]po dang stag gi [stod bzhag]blon dge bzher dngul gyi yi ge…[4]dngul gyi yi ge ched po dang stag gi za [----]g gi[--]…
[5]zangs gyi yi ge dang glang gi pram thabs kyu [-bzha-su skyab…
[6]dge bzang rmon legs ra gan yi ge cungu dang stag gi zang vb [ring±3]pram thabs g [su]…
[7]bzhag dang ra gan yi ge cungu / ra gan cungu dang stag gi zang vb [ring±2]pha la / gtsug b…
[8][ceg pa?]/ [sta?]bzang legs sum dpal brtan khrom bzhe [r][dgyi?]klu dpal bzang kha legs …
[9][klu dog]rgyal pe [-s]ra gan ched po dang stag gi stod bzhag / rgyal bzang lha sto / sta sgra gsa…
[10]rgod / [btsan?]bzang[shevu b]zang vbring la klu sum stag brtsan / g. yu bzang s [--]brtsan …
[11][vbrug btsan? ---]cen pa khong bzang stag kong / ra gan yi ge cungu dang zang cung pa …
[12][ra]gan yi ge stsal pha btsan bzang kh [r]i slebs g. yu bzhe [r
[13][g. yu?]dog br [tsa]n bu / blon[b]tsan bzang rol gse…
[14]pa sang bas slad kyis bstangs nas gsol bavi bka[vs]…
(背面略)
汉文译文如下:
1.于噶瓦(ska ba)之旺格([bong(/cong)])地方,授予虎符(stag yig)……
2.大金字告身(gser gyi yi ge ched po)、虎千户(stag gi stong)…,论赞松([blon]btsan sum)……
3.被授予大金字告身(g [ser][- ced]po)、虎皮绶带(stag gi[stod bzhag]),论格协尔(blon dge bzher)被授予银字告身(dngul gyi yi ge)……
4.大银字告身(dngul gyi yi ge ched po)、虎(stag)……
5.被授予红铜字告身(zangs gyi yi ge)、黄牛皮(glang gi pram)……
6.盖桑孟拉(dge bzang rmon legs)被授予小黄铜字告身(ra gan yi ge cungu)、虎皮……
7.被授予小黄铜字告身(ra gan yi ge cu ngu)、小黄铜与中虎皮(stag gi zang vb [ring])……
8.达桑拉孙([sta?]bzang legs sum)、华丹珫协(dpal brtan khrom bzhe[r])、鲁华桑卡拉(klu dpal bzang kha legs)……
9.勒朵甲拜([klu dog]rgyal pe[- s])等被授予大黄铜字告身(ra gan ched po)、虎皮绶带(stag gi stod bzhag),加桑拉多(rgyal bzang lha sto)、达扎赛过咱孙(ta sgra gsa…)
10.(rgod [btsan?]bzang)、协瓦桑真([shevu b]zang vbring)、拉鲁松大赞(la klu sum stag brtsan)、玉桑萨赞(g. yu bzang s [- -]brtsan)……
11.周赞钦巴([vbrug btsan? --- cen pa])、金桑达贡(khong bzang stag kong)等被授予小黄铜字告身(ra gan yi ge cungu)、小红铜字告身(zang cung pa)……
12.黄铜字告身([ra]gan yi ge)。呈赞桑赤列(btsan bzang kh[r]i slebs)、玉协g. yubzhe[r……
13.玉朵赞([g. yu?]dog br[tsa]n)。此乃论赞桑若塞(blon[b]tsan bzang rol gse)……
14.专门请示报告,……恩准……
二、古藏文告身文书与《贤者喜宴》相关记载的对比
关于吐蕃告身的情况,以往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古藏文文书记载的告身(yi ge/yi tshangs),是吐蕃仿唐制所做的旨在标志官员级别的一种装饰[3]。但有的观点略有区别,认为吐蕃的六级官饰或曰六告身是用玉、金、银、铜、铁等物质以文字形式涂嵌在方圆三寸的褐色麻布上,挂在臂前,用以区别官吏的贵贱高下,从形式到内容,均与唐代告身不同。溯其源流,应是仿自唐代官吏之服饰并加以改造而成[4]。
汉文文献记载吐蕃告身的情况,以《新唐书》、《册府元龟》等较详。其中《新唐书·吐蕃传》载:“其官之章饰,最上瑟瑟,金次之,金涂银又次之,银(又)次之,最下至铜止,差大小,缀臂前以辨贵贱。”《册府元龟》说其告身大小是“各以方圆三寸”。《通鉴》载:韦皋在战争中曾缴获“吐蕃所赐金字告身五十五片”。
藏文文献的记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唐代的吐蕃历史文献,包括敦煌、西域古藏文文书和吐蕃金石录;另一类是藏文历史文献,以《贤者喜宴》为代表。
敦煌文书中,以P. T. 1089《大蕃官吏诉请状》、P. T. 1071《狩猎伤人赔偿律》记载吐蕃告身的情况较多。其中,P. T. 1089《大蕃官吏诉请状》写成于公元9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主要记载了沙州、凉州等地蕃、汉官吏的告身等级,其中涉及的告身种类最为齐全,计有:玉(gyu)、金(gser)、颇罗弥(pbra men)、银(dngul)、黄铜(ragan)、红铜(zangs)等[5]。P. T. 1071《狩猎伤人赔偿律》记录的告身名称有:瑟瑟告身(gyuvi yi ge)、金告身(gser gyi yi ge)、颇罗弥告身(phra men gyi yi ge)、银告身(dngul gyi yi ge)、铜告身(zangs kyi yi ge)等五种[6]。
藏文历史文献中,以《贤者喜宴》记载吐蕃告身最详:“所谓告身(yi tshangs),最上者为金、玉两种,次为银与颇罗弥,再次为铜与铁文字告身。总为六种。告身各分大小两类。总为十二级。”按吐蕃官制,在朝廷内可分三个系统,也就是“尚论掣逋突瞿”即九大尚论。按其职司不同分为贡论(dgung lon)系统、囊论(nang 1on)系统和喻寒波系统。其中,大贡论赐以大玉文字告身;次贡论及大内相赐以小玉文字告身;低级贡论、次内相、决断大事等三者赐以大金文字告身;低级内相及次噶论赐以小金文字告身;小内相、中级噶论赐以颇罗弥告身。此外文武高低级权臣赐以大银字告身;王室守卫官员赐以小银字告身。地方官员如本、东本授以铜文字告身[7]。
以下将本文书记载的授予告身情况与古藏文文献《智者喜宴》记载的告身授予情况相对列出:
作战勇士,铁文字告身;
属民,灰白色硬木并画以水纹的文字告身[8]。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本文书涉及的告身有:大金字告身、大银字告身、大黄铜字告身、小黄铜字告身、红铜字告身、小红铜字告身,以及虎符、虎皮绶带、黄牛皮绶带,而缺少《贤者喜宴》记载的玉文字告身、颇罗弥告身、铁文字告身、硬木文字告身。不过,有学者曾经指出过,唐代吐蕃告身制度中的“六告身”应为玉(瑟瑟)、金、颇罗弥(金涂银)、银、石(黄铜)、铜(红金铜),不包括铁告身,而据笔者所见的敦煌吐蕃文书如P. T. 1089等,迄今亦未读到“铁告身”一类的文字,故本文书涉及的告身种类应是在唐代吐蕃告身制度中确实施行过的[9]。
这里需对文书记载的虎符、虎皮绶带、黄牛皮绶带等告身以外的物品略做考证。
首先是虎符(stag yig)一词,在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文献中是首次发现,尚未有相关资料进行比对。但这里它是与大金字告身(gser gyi yi ge ched po)一起出现的,说明被授予的对象,不论是个人或一个团队,其级别是相当高的。
其次是虎皮绶带(stag gi stod bzhag)、黄牛皮(glang gi pram)绶带,可资比较的是P. T. 1089《大蕃官吏诉请状》的有关记载,其中亦有与告身一起或单独授予各级官吏的,作:带大虎皮饰章肩者(stag gi can pa/cen pa)、小虎皮肩饰章者(stag zar cung pa)云云[10]。不过明显可以看出,在后者的场合拼写并不一样。再就是黄牛皮(glang gi pram)绶带在敦煌、新疆出土的文书中是首次出现,其含义应与虎皮绶带(stag gi stod bzhag)相同而级别较低。
关于虎皮绶带(stag gi stod bzhag)、黄牛皮(glang gi pram)绶带的作用,可以引《贤者喜宴》中的一段文字来解释:“所谓六标志是:宣布命令的标志是印匣;……勇者的标志是虎皮袍;贤者的标志是告身。所谓六褒贬是:勇士裹以草豹与虎(皮);懦夫贬以狐帽;……所谓六勇饰是虎皮褂,虎皮裙两者;缎鞯(zar-chen;按:即gzar-chen)及马镫缎垫(zar-rgyung)两者;项巾及虎皮袍等,共为六种。……以上诸种即所谓‘以万当十万之法’,此为六法之首。[11]”可见,吐蕃王朝给有才能的贤者颁发告身,对勇士奖以虎皮和豹皮,本文书提到的虎皮绶带(stag gi stod bzhag)、黄牛皮(glang gi pram)绶带的作用也正在于此。
三、古藏文告身文书所涉的人名、时代及性质
下面先来看古藏文告身文书所涉及的人名、族属:
可以看出,上面涉及的人员,仅从名字的拼写方式看,均属于吐蕃人。而根据检索,持“大金字告身、虎皮绶带”的论赞松(blon btsan sum),又见于大英图书馆东方文献部编号Or. 15000/ 462(斯坦因原编:M. I. xxi. 1)《某人致赞松书》,信中提到了羊、羊毛、奶酪等物品。[12]
根据以上讨论到的人名和告身等级,可以展开对吐蕃驻鄯善、于阗官吏等级的讨论,以便最终确定这件文书的性质及其编成的年代。
据敦煌文书P. T. 1089《大蕃官吏诉请状》记载,吐蕃在于阗驻有“持有银告身的大论”、“红铜告身的节儿”等,而本文书涉及的告身有大金字告身、大银字告身的官吏等,其中持有大金字告身的论赞松(blon btsan sum),符合《贤者喜宴》所谓“低级贡论、次内相、决断大事等三者赐以大金文字告身”一类,这也就应证了笔者所持的观点不误:吐蕃对于阗的统治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尉迟氏的于阗王来实现对于阗全境的控制,而对鄯善的统治是直接的;鄯善是吐蕃统治南疆的中心,其所驻官吏的级别比于阗的要高,本告身文书所列之第一名,持“大金字告身、虎皮绶带”的论赞松([blon]btsan sum)[13],即为一例。据此笔者认为,这件文书是吐蕃驻扎鄯善官吏的告身文书的副本,在当年由吐蕃王庭发布以后送至鄯善,最终在20世纪初被发现于今若羌的米兰吐蕃遗址。
关于此件告身文书编成的年代,我们参照P. T. 1089《大蕃官吏诉请状》写成于公元9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情况,认为在公元9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吐蕃与唐朝的“长庆会盟”,唐、蕃双方的关系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使得吐蕃有时间、有精力来处理其占领区域内的官吏制度问题,而这些问题由于从8世纪末以来的与唐朝、回纥的长期征战而被搁置下来。这样,联系本件告身文书及其P. T. 1089《大蕃官吏诉请状》等记载的内容,可以说从河西走廊东边的凉州到西边的沙州,一直到吐蕃统治的塔里木盆地的南缘鄯善、于阗等绿洲,吐蕃王朝都在致力于重新颁布其官吏的职位与告身等级,以平息内部的矛盾,巩固政权,以期达到长期统治河陇、西域的目的。
Or.15000/269 正面
四、结语
从以上讨论的内容看来,大英图书馆东方文献部编号Or. 15000/269残卷(斯坦因原编:M. I. i. 25. a.+26+40)是一件颁发于吐蕃本土的告身文书,其中涉及的人物均系吐蕃人,可能是由于其中有人已经入驻唐代的西域,为证明其身份,故而将这件文书的副本带到了今南疆地方,而历经一千年多年以后,为今人所发现,从而可以借以讨论唐代吐蕃的告身制度,足见本文书弥足珍贵!
2012年
Abstract
The article publishes and translates an ancient Tibetan amanuensis writ unearthed in Milan, south Xinjiang. Comparing it with the Dunhuang amanuensis writ P. T. 107l The Law of Hunting Injury Compensation and the Tibetan historical literature mkhas-pavi-dgav-ston, we find that recorded Tubo Gaoshen is of various kinds, which offers precious and important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n the Tubo civilian official system in Tang Dynasty and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ibetan and Han cultures.
注释
[1]F. W. Thomas, Tibetan Literary Texts and Documents concerning Chinese Turkestan, part II: Documents, Londo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51; F. W. 托马斯编著,刘忠、杨铭译注:《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第350、351页,民族出版社,2003年。
[2]T. Takeuchi. 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 Tokyo: Daizo Shuppan, 1995; Old Tibetan Manuscripts from East Turkestan in the Stein Collection of the British Library, The Centre for 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for UNESCO, The Toyo Bunko—The British Library, 1997, 1998. p. 121, no. 370.
[3]王尧:《吐蕃金石录》第86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
[4]陆离、陆庆夫认为:吐蕃告身制度应是在其给官员授予不同规格的金、银等质地的环状饰物,以为身份标志的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对唐朝官员的服饰制度和告身制度进行借鉴模仿而成,见陆离、陆庆夫:《关于吐蕃告身制度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第95页。
[5]杨铭:《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第35~62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
[6]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第7~34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
[7]巴卧·祖拉陈瓦:《贤者喜宴》第19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颢、周润年译注:《贤者喜宴——吐蕃史译注》第36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
[8]巴卧·祖拉陈瓦:《贤者喜宴》第19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颢、周润年译注:《贤者喜宴——吐蕃史译注》第36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
[9]赵心愚:《吐蕃告身制度的两个问题》,《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第18页;杨铭:《吐蕃统治敦煌与吐蕃文书研究》第35~62页,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10]杨铭:《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第42~43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
[11]巴卧·祖拉陈瓦:《贤者喜宴》第191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颢、周润年译注:《贤者喜宴——吐蕃史译注》第51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
[12]F. W. Thomas. Tibetan Literary Texts and Documents concerning Chinese Turkestan, part II: Documents. pp. 376-377; T. Takeuchi, 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 Old Tibetan Manuscripts from East Turkestan in the Stein Collection of the British Library. p. 195, no. 578. F. W. 托马斯编著,刘忠、杨铭译注:《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第327~328页。
[13]杨铭:《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第26、33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