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的辛店文化墓葬
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的辛店文化墓葬
何克洲(民和县博物馆)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部的官亭镇下喇家自然村,西距西宁市约210公里,地处黄河上游的民和官亭小盆地。遗址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9′40″、北纬35°51′15″,海拔约1800米。遗址坐落于黄河北岸二级阶地前端,所在台地东有岗沟自北向南入黄河;另有吕家沟自西北向东南至下喇家村北,再向东围绕村庄并汇入岗沟,两沟均为季节性河流(图1)。
1999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队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民和县博物馆联合对官亭盆地古遗址群进行发掘和考古研究。1999年秋开始进行初次试掘,2000—2007年连续对喇家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遗物。该遗址的文化内涵以齐家文化为主,兼有少部分马家窑文化和辛店文化遗存。其中,2005年在遗址北区发现了6座辛店文化墓葬,清理了5座,另1座残毁未清理,现将清理的5座墓介绍如下。
图1 遗址位置示意图
一、墓地概述
2005年9月,村民偶然发现了深入土中约1米多的M18,在洞中发现了一个人头骨,未见随葬品。由此发现这处墓葬群(区)。我们随即将此处定为遗址Ⅻ区,并发掘了3个探方,由南至北分别编号T1201、T1202、T1203,共发现并清理了4座墓葬(M19~M22)。同时,在东边相距约50米的Ⅻ区T1120发现了打破F30的M23。该墓上部已破坏,仅存墓底厚约0.1米的堆积和部分人骨。但从人骨架和墓圹看,墓葬方向、葬式等与Ⅻ区的M18~M22基本相同或类似,初步判断M23与Ⅻ区之间的区域为连续的墓葬区(图2、3)。
图2 墓葬分布图
图3 墓葬分布(北—南)
这批墓葬的方向和排列较有序,虽间距较大,但未见墓葬之间的这种关系被打破。形制皆为竖穴土坑,多为偏洞墓、二次葬。许多骨架甚为散乱,一般是单人葬,个别有双人合葬。由于二次葬人骨散乱、头骨缺失,头向较难判断,基本以人骨主要部分的相对位置或以上半身与足端的相对方向来判断墓葬方向。这些墓葬的随葬品都很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明辉先生到喇家遗址现场鉴定了出土的人骨,鉴定结果见附表。
二、地层关系
墓葬所在地点的地层较简单,现以T1202西壁为例说明(图4)。第1层:耕土层。厚约0.2~0.3米。
第2层:红土层。分布和厚度不匀。地势低洼的地方沉积较深厚,堆积较薄处,改土之后已无存或残留很少。该层是喇家遗址齐家文化时期的洪水沉积物,系齐家文化遗存灾难之后覆盖的红胶泥土沉积。辛店墓葬开口该层面上并打破该层,可说明墓葬晚于齐家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
图4 T1202西壁剖面
1.耕土层 2.红土层
第2层下即为生土层。
三、墓葬
M19 长方形竖穴土坑偏洞墓,竖穴长1.8米、宽0.5米、深1.26米。偏洞开在东北壁,似有封门痕迹。长1.85米、宽0.8米、高0.4~0.6米。墓中填土为黄褐色土和红胶泥土。单人葬,骨骼散乱于偏洞。残存的肢骨保存较好,多数在偏洞西端。其中,下颌骨和头骨保存较差,出于偏洞中部偏东南,还有少量椎骨、肋骨。据此判定该墓葬的头向东南,约为105度。墓主为30~35岁的男性。随葬品3件,其中铜饰、铜泡、残陶罐各1件(图5、6)。
M20 长方形竖穴土坑偏洞墓。竖穴长1.7米、宽0.87~0.96米、深1.24米。偏洞开在竖穴中部偏北侧,不规则弧壁,似有封门痕迹,长1.85米、宽0.6米、高0.5~0.6米。墓中填土为黄褐色土和红胶泥土。墓中未见头骨,根据下身骨骼多在东南侧推断头向西北,头向约280度。单人葬,骨骼散乱。墓主人为20~25岁的女性。随葬残陶器4件,器型为夹砂陶罐、双耳陶罐等。其中1件残片可与出自M22的陶片拼合为1件较完整的夹砂灰陶双耳罐。这表明M20与M22间有某种关系(图7)。
图5 M19平面图
1.铜饰 2.铜泡 3.陶罐
图6 M19(南—北)
M21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填土为黄褐色。墓坑长2.1米、宽0.7~0.77米、深0.73米。
图7 M20平面图
1.陶罐 2.陶双耳罐口沿 3.陶罐 4.双耳陶罐
单人葬,骨骼保存状况极差,未见头骨。据下颌骨位置定墓向为305度。墓主人为约35岁的男性。随葬夹砂灰陶罐残片、夹砂灰褐陶双耳罐口沿、夹砂灰陶厚胎器底等(图8)。
M22 在墓地南边缘。长方形竖穴土坑偏洞墓。墓向约310度。长2.11米、宽0.61~0.72米、深0.78米。偏洞开在竖穴东北侧,有封门板的痕迹。长2.1米、宽0.63米。墓葬填土为黄褐色。二人合葬,骨骼散乱,保存状况极差,仅余双股骨及其他肢骨、少量椎骨、牙齿。墓主两人,一人为约40岁男性,一人性别不详,为7~10岁的小孩。随葬品共4件,有1件残陶罐和3件铜泡(图9)。
M23 墓葬东侧叠压打破已废弃的齐家文化房址F30。发掘时房址略低于M23约0.2米。该墓为不规则近长方形竖穴土坑偏洞墓。填土为黄褐色。墓长约2.55米、宽1.4米、残深约0.1米。单人葬。头向约150度。骨骼仅余大部分肢骨、下颌骨、椎骨和肋骨、趾骨等,墓主为40~45岁女性。1件夹砂陶双耳罐置于足端,墓主头部偏左侧有残缺不全的狗骨(图10、11)。
图8 M21平面图
图9 M22平面图
1.陶罐 2~4.铜泡
图10 M23平面图
1.双耳陶罐 2.砺石 3.狗骨
图11 M23(北—南)
四、出土遗物
陶器 共7件,另有4片陶片可辨器型。
四耳垂腹罐 1件(M19:3)。夹砂红陶,略呈灰褐色,烧成火候低。侈口,短颈,溜肩,垂腹,底内凹,矮圈足。肩腹部有对称的钮形小耳。素面。口径约8.4厘米、圈足径4.8厘米、高约9.2厘米(图12:3)。
双耳罐 6件。M23:1,灰黄夹砂陶,烧成火候很低。口沿已残。腹略下垂,平底,腹部有耳和小泥突各一对,底径为7厘米、残高14厘米(图12:4)。M20:4,陶色斑驳,有灰黑、红褐、灰褐等,表面较为粗糙。侈口,方唇,束颈,圆肩,鼓腹,底残。腹部稍斜向一边。颈部有双耳,较宽。耳上方有一道横向齿状附加堆纹。口径15~15.5厘米、残高16.8厘米(图12:1,图13)。M21:1,外为灰黑色,内为褐黄色,口沿内壁有红陶衣。侈口,折颈,网肩,鼓腹。耳上方有齿状堆纹(图12:2)。M22:1与M20:2可拼合。夹砂灰陶。器形较小,侈口,方唇,束颈,圆腹,溜肩,平底,颈部有对称的宽平小耳。口径约11厘米、高约18厘米(图14)。M20:3与M20:1分别为双耳罐口腹部和底部残片,两者可拼合。夹砂灰褐陶,外表磨光。侈口,束颈,圆肩,网腹,平底。口径11.8厘米、底径8.8厘米、残高14.4厘米(图15)。
图12 出土陶器
1、2、4.双耳罐(M20 : 4、M21 : 1、M23 : 1)3.四耳垂腹罐(M19 : 3)
图13 陶双耳罐(M20 : 4)
图14 陶双耳罐 (N120 : 2和M22 : 1拼合)
图15 陶双耳罐 (M20 : 3和M20 : 1拼合)
铜器 有铜泡、锥等,皆锈蚀。
铜泡 5件。或为服饰上的扣饰。锈蚀成绿色。伞状,圆形凸面,凹面有弧状小柄或钮,可系线绳。M22:2—4,尺寸相同,直径1.7厘米、高0.8厘米。M19:2,背面内侧也有小桥钮。直径2.4厘米、高0.7厘米。
铜饰 1件(M19:1)。呈椭圆形弧面,两端有小穿孔。一侧及一孔边稍残。残径1.9~2.4厘米。
铜锥 2件。M19:4,顶端残,尖端尖锐。呈四棱锥状,残长2.2厘米,宽约0.2厘米。M19:5,与前一件同出一墓,但不是同一件器物。
五、结语
喇家遗址北区第Ⅺ—Ⅻ区之间已发现的6座辛店文化墓葬使我们对喇家遗址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新的认识。墓葬由喇家台地南缘向北分布,各墓间的排列没有打破关系,说明或是有规划逐渐形成的。从第Ⅺ区的地层堆积来看,这个区域有明显的辛店文化居址性质堆积,但并未发现房址遗迹,显然上喇家台地北区还需要进一步做工作。就目前来看,辛店文化并不是喇家遗址的主要遗存。比较墓葬与遗址中辛店文化灰坑、柱洞、坑洞等出土的辛店陶器,发现两者有明显区别。
这批墓葬层位关系明确可靠,是晚于齐家文化的遗存,M23还叠压和打破齐家文化房址F30。墓葬葬式及埋葬习俗等表现的本地区某些传统,在乐都柳湾、民和核桃庄等地的辛店文化均较盛行。墓葬出土的部分铜泡和喇家遗址齐家文化遗存中出土者非常相似,或许表明两者年代可较为接近。圆腹双耳陶罐M20:4与H90出土的1件齐家文化陶器十分相似,也说明两者关系紧密,年代接近。墓葬的测年数据尚未得出,估计其属于与齐家文化联系紧密的文化类型,比已知的辛店文化遗存略早。
学者们普遍认为民和县核桃庄发现的山家头类型的辛店文化是齐家文化向辛店文化发展的过渡型,我们基本认同,但它可能还不是真正的过渡形态。喇家遗址的辛店文化墓葬也有过渡性特征。当然,此次发掘的墓葬数量和出土遗物太少,再积累一些材料问题的答案会更清晰。
附记:本项目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子课题(编号2013BAK08805)的成果。发掘领队为叶茂林。参加发掘的有叶茂林、蔡林海、刘林、何克洲等。线图由卢引科、师孝明绘制。
2015年
Abstract
From 2000 to 2007, Lajia Site was officially excavated and a lot of pottery, stone, jade, bone artifacts and so on were unearthed. The cemetery is mainly of Qijia Culture, while containing a small amount of Majiayao Culture and Xindian Culture remains. In 2005, 6 tombs of Xindian Culture were found in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site, 5 of the 6 tombs were cleaned up, leaving only the destroyed one untouched. The excavation enables us to hav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 as these tombs had the tran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from Qijia Culture to Xindian Culture.
附表 喇家遗址辛店文化墓地人骨鉴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