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化隆县半主洼卡约文化墓葬发掘简报
青海化隆县半主洼卡约文化墓葬发掘简报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化隆县文管所
1988年5—7月,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李家峡水库的建设,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85级)、化隆县文管所三方共同组成考古发掘队,对库区内的化隆县半主洼卡约文化墓地进行了发掘。
图1 半主洼卡约文化墓地位置示意图
化隆县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北距省会西宁约130公里。墓地位于该县雄先乡上半主洼村北的四更拉卡台地西端,地处黄河北岸的第三台地上,地势宽阔平整,土质松软,农作物发育良好(图1)。
此次共发掘卡约文化墓葬85座、吐蕃墓葬4座,另开探沟2条,发掘面积共约1200平方米。现将其中卡约文化墓葬的资料报告如下。
一、地层堆积
发掘范围内分为东、西二区,其中东区发掘墓葬7座,西区发掘墓葬78座,除个别墓葬受地形影响较分散外,其他都分布比较集中(图2)。整个墓地的地层堆积则根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的区别,可自上而下统一划分为4层。现以西区为例加以说明。
第1层:耕土层。厚8~35厘米。土质松软。
第2层:深褐色土。厚7~36厘米,距地表8~35厘米。土质疏松,含杂质较多,出有卡约文化陶器残片以及晚期的筒瓦、板瓦等碎片。
第3层:黄褐色土。厚20~38厘米,距地表35~55厘米。土质稍硬,该层下发现1座唐代吐蕃墓葬和1座已被破坏的唐代房屋基址。此层出有筒瓦、板瓦以及多枚“开元通宝”钱。
图2 西区墓葬分布示意图
第4层:较硬的黄色土。厚15~55厘米,距地表55~75厘米。质地较纯,此次发掘的卡约文化墓葬均开口于该层下。
第4层以下即为生土。
二、墓葬
(一)墓葬形制及葬具
这批墓葬中除一座瓮棺葬为洞室墓外,其余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大多带有葬具,可分瓮棺和木棺两种。木棺实际上多数是没有棺底和棺盖的木框,且因腐朽太甚,均仅存一层板灰,其具体结构不详,只能从残留的板灰痕迹中看出大概形状,主要见有长方形木棺、吊头形木棺、井字形木棺、梯形木棺等。还有一些墓葬仅发现有零星的板灰痕迹,看不出整个形状,推测可能只是用了一两块木板象征木棺而已。此外,还发现有一些没有葬具的土坑墓。现分述如下。
1.木棺墓
(1)长方形木棺
共27座。大都在130厘米×60厘米~220厘米×80厘米之间。头挡与脚挡宽度大致相同,棺的四壁以木板围拼而成,有的木棺上面还置有木条以加固棺身,但具体结构已不详。
M136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残存木棺板灰呈长方形,无底无盖,棺长约173厘米、宽55厘米,棺板厚度不详。随葬品计有陶罐、陶盘、骨纺轮、骨珠、铜泡、海贝、玛瑙珠等(图3)。
图3 M136平面图
1、2.陶罐 3.陶盘 4.骨纺轮 5.铜泡 6.骨珠7.海贝 8.玛瑙珠
(2)吊头形木棺
共21座。其形状与长方形木棺相似,只是两壁棺板长出挡板3~15厘米,这种伸出挡板外的部分习惯称之为“吊头”。这类木棺的大小一般为160厘米×50厘米~215厘米×80厘米,具体结构不详。
图4 M111平面图
1~3.陶罐 4.石纺轮 5.铜泡
图5 M124平面图
1.陶双耳罐 2.陶单耳盘
图6 M113平面图
1~3.陶罐 4.铜泡 5.骨珠 6.牙饰
M170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板灰痕迹呈吊头形,棺长约196厘米、宽45厘米,吊头部分长6厘米,棺板厚度不详。随葬品计有陶罐、陶盘、骨纺轮、石哨、獐牙等。
M111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吊头形木棺,棺长约180厘米、宽55厘米,吊头部分长约15厘米,板灰厚度约3厘米。随葬器物有陶罐、铜泡、石纺轮等(图4)。
M124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吊头形木棺,棺长约190厘米、宽60厘米,吊头部分长6~8厘米,板灰厚约5厘米。在棺外的一端放置有两块木板。随葬品计有陶罐、陶盘、铜泡、骨镞、海贝、绿松石珠等(图5)。
(3)井字形木棺
共8座。这类木棺的形制、大小均与吊头形木棺相似,只是在两壁棺板伸出挡板的同时,挡板也伸出棺板3~10厘米,平面呈井字形。因腐朽太甚,只能从板灰痕迹中看出大致形状,具体的连接方法和结构已不详。
图7 M180平面图
1~3.陶罐 4.石斧
M113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井字形木棺,棺长约200厘米、宽55厘米,两壁板伸出挡板4~7厘米,挡板伸出壁板4~6厘米,板灰厚约4厘米。棺面放有3块木板。随葬品计有陶罐、铜泡、骨珠、牙饰等(图6)。
M180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井字形木棺,棺长约182厘米、宽45厘米,两壁板伸出挡板7~9厘米,挡板伸出壁板2~5厘米,板灰厚约2~3厘米。随葬品有陶罐、石斧等(图7)。
(4)梯形木棺
共4座。其形状为一头大、一头小,平面呈梯形。
M104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梯形木棺,棺长约72厘米、大端宽51厘米、小端宽33厘米,板灰厚约3厘米,中间放置一根小木条。随葬品计有陶罐、陶盘等(图8)。
图8 M104平面图
1.陶小双耳罐 2.陶单耳盘
M9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梯形木棺,棺长约190厘米、大端宽74厘米、小端宽60厘米,板灰厚约3厘米。随葬品有陶罐。
2.瓮棺葬
仅见M5一座。用一无底的残破大瓮作为葬具,瓮高35厘米、口径13厘米、残底径15.5厘米。墓中无随葬品,但见置有石块(图9)。
3.无葬具土坑墓
图9 M5平面图
1.陶瓮 2.石块
共11座。这类墓葬比起前几类带葬具的墓葬形制要略小一些,不见葬具。墓坑规格一般在160厘米×60厘米左右,随葬品也比较少。
M109 墓圹为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坑,长约166厘米、宽约49厘米。随葬品仅见1个陶罐(图10)。
M172 墓圹呈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坑,长约188厘米、宽约95厘米。此墓无随葬品。
另有13座墓葬从板灰痕迹中看出只是用了1~2块木板,放置在人体的一侧或两侧,作为象征性的木棺。这几座墓葬的形制大小均与无葬具土坑墓相似。
图10 M109平面图
1.陶罐
(二)葬式及葬俗
此次发掘的这批墓葬以单人葬为主,偶尔见合葬,在埋葬习俗上有二次葬、火葬等种类,以二次葬为主。
1.二次葬
二次葬的情况比较复杂,存在多种情况。其中一种是在死者埋入一段时间后,将墓挖开,有意识地将死者骨架的部分或全部进行扰动,再就地掩埋,也可称之为“二次扰乱葬”。另一种情况是人死后,待尸体腐烂再把骨头收拾起来正式下葬,或由于其他种种原因,下葬后又把尸骨挖出移至别处再行安葬,也可称之为“二次迁葬”。迁葬分迁入和迁出两种情况,迁入的墓葬一般是只有骨架的主要部位,迁出的墓葬中则大多只剩下一些零碎的小骨头。还有一些空墓,估计也属于迁出的墓葬,又可称之为“净骨葬”。还有一种情况是墓内骨架大多较完整而缺少某一主要部位,或无头,或无四肢等,可能也是二次葬的一种。
M128 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240°。墓中有井字形木棺。人骨架上身被彻底扰乱,下半身则经轻度扰动,但仍可看出原葬式为侧身屈肢。随葬品有粗红陶小双耳罐1件、陶大双耳罐2件,另有铜泡、骨珠、红色玛瑙珠、海贝等小件装饰品(图11)。
图11 M128平面图
1、2.陶大双耳罐 3.粗红陶小双耳罐 4.铜泡5.骨珠 6.玛瑙珠 7.海贝
图12 M116平面图
1.陶单耳盘 2.陶小双耳罐 3、4.陶大双耳罐
图13 M112平面图
1~3.陶罐 4.石器 5.骨珠 6.牙饰7.铜泡 8.骨笄
M116 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25°。墓内置井字形木棺,棺面放一木板,棺内只见有2根骨头。随葬品有陶罐、陶盘等(图12)。
M112 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75°。墓内有吊头形木棺,骨架零乱不全。随葬品有灰陶大双耳罐、侈口堆纹罐、彩陶罐各1件以及铜泡、骨珠、骨笄、牙饰、石器等(图13)。
M153 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230°。墓内置井字形木棺。骨架无右下肢,上半身被彻底扰乱,下半身则轻度扰乱,原葬式应为仰身直肢。随葬品有粗红陶小双耳罐、陶盘各1件。
M133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247°。长方形木棺,骨架残断右上肢,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器物有粗红陶小双耳罐、大双耳罐各1件以及石纺轮、獐牙等(图14)。
M105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242°。梯形木棺内仅存下肢骨。随葬品有陶盘、陶大双耳罐各1件,另有铜泡、骨珠、海贝等小件装饰品(图15)。
M151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85°。此墓无葬具,墓内存有两个个体的下肢骨。随葬器物有粗红陶小双耳罐、陶盘、陶大双耳罐各1件。
2.火葬 仅发现2座。
M2 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271°。墓内置吊头形木棺,人骨架经二次扰动,原葬式为仰身直肢。木棺面有被火烧过的灰炭。随葬品有灰陶大双耳罐,陶侈口堆纹罐、彩陶罐各1件,另见有铜刀、骨珠、玛瑙珠、绿松石珠、海贝等(图16)。
M10 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293°。吊头形木棺,棺内人骨架以泥土包裹后再用火烧,使人骨架被红烧土紧紧裹住。随葬器物有陶侈口堆纹罐、细红陶小双耳罐各1件(图17)。
图14 M133平面图
1.粗红陶小双耳罐 2.陶大双耳罐 3.石纺轮
图15 M105平面图
1.陶大双耳罐 2.陶单耳盘 3、4.骨珠 5、6.海贝 7~13.铜泡
1~3.陶罐 4.玛瑙珠 5.绿松石珠 6.铜刀7.骨珠 8.海贝
图16 M2平面图
图17 M10平面图
1.细红陶小双耳罐 2.陶侈口堆纹罐
三、随葬器物
这批墓葬共出土各类随葬品700余件,其中陶器141件、石器8件、铜器3件(不包括铜泡)、骨器11件(不包括骨珠、牙饰)以及数百件铜泡、骨珠、牙饰、海贝等小件装饰品。根据出土器物器形、组合的不同,可以将这批墓葬分为2期,现将各期出土遗物分述如下。
(一)第一期遗物
1.陶器
共49件。此期陶器从整体看器形较矮小,制作都比较精细,器表大都打磨光滑。陶质均为夹砂陶,但有粗、细之分,以夹细砂者为多。陶色以灰陶为主,有少量红陶。器物多为素面,有少量饰绳纹、刻划纹及附加堆纹,彩陶极少。陶器的制作方法均为手制。此期陶器的基本组合常见细灰陶大双耳罐、细红陶小双耳罐、侈口堆纹罐各1件。在极个别的墓葬中,以彩陶小双耳罐代替了细红陶小双耳罐。
(1)大双耳罐 15件。均为夹细砂灰陶,器表打磨光滑。颈部较短,腹部较圆。可分为三式。
Ⅰ式:4件。鼓腹略垂,圈足,腹部最大径在器身下部。M9:2,侈口,圆唇,腹部饰一周刻划波折纹,高11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4.5厘米(图18:1)。M150:1,直口微侈,圆唇,素面,高14.5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4.8厘米(图18:4)。
Ⅱ式:7件。鼓腹较圆,圈足,最大腹径在器身中部。M161:1,侈口,圆唇,高圈足,素面,高14.1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5.3厘米(图18:2;图版壹:1)。M180:2,直口微侈,圆唇,器身略长,高圈足,素面,高15.4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4.8厘米(图18:5;图版壹:2)。
Ⅲ式:4件。鼓腹,最大腹径在器身偏上部,多为平底,有少量为圈足。M112:3,侈口,圆唇,直颈,素面。高16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5厘米(图18:3)。
(2)小双耳罐 12件。均为夹细砂红陶。器身矮小,器表大多打磨光滑,制作也较精细。可分为二型。
A型:10件。圆鼓腹。可分为三式。
Ⅰ式:4件。圆鼓腹略垂,最大腹径在器身下部,圈足。M1:1,侈口,圆唇,素面。高9.2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4.5厘米(图18:7)。
Ⅱ式:4件。圆鼓腹,最大腹径在器身中部,高圈足。M180:3,侈口,圆唇,素面磨光。高11.2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4.7厘米(图18:8;图版壹:5)。
Ⅲ式:2件。圆鼓腹,最大腹径在器身上部,多为平底。M122:3,侈口,方唇,素面磨光。高9.7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5厘米(图18:11)。
B型:2件。折鼓腹。M145:2,侈口,圆唇,圈足,素面,器表打磨光滑。高10厘米、口径9.6厘米、底径4厘米(图18:6)。M9:4,侈口,圆唇,圈足。高9.5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5.4厘米(图18:9;图版壹:3)。
图18 第一期陶器
1.Ⅰ式大双耳罐(M9 : 2) 2.Ⅱ式大双耳罐(M161 : 1) 3.Ⅲ式大双耳罐(M112 : 3) 4.Ⅰ式大双耳罐(M150 : 1) 5.Ⅱ式大双耳罐(M180 : 2) 6.B型小双耳罐(M145 : 2) 7.A型Ⅰ式小双耳罐(M1 : 1) 8.A型Ⅱ式小双耳罐(M180 : 3) 9.B型小双耳罐(M9 : 4) 10.彩陶罐(M112 : 1)11.A型Ⅲ式小双耳罐(M122 : 3) 12.A型Ⅰ式侈口堆纹罐(M150 : 2) 13.A型Ⅱ式侈口堆纹罐(M145 : 3) 14.A型Ⅲ式侈口堆纹罐(M112 : 2) 15.彩陶罐(M113 : 3) 16.腹耳罐(M9 : 3) 17.A型Ⅲ式侈口堆纹罐(M115 : 2) 18.彩陶罐(M2 : 1) 19.B型侈口堆纹罐(M146 : 1)20.A型Ⅰ式侈口堆纹罐(M9 : 1) 21.A型Ⅱ式侈口堆纹罐(M180 : 1)
(3)侈口堆纹罐 18件。均为夹砂陶,砂粒较粗,制作也较粗糙。以红陶居多,少见灰陶。器表均留有被火熏烧过的痕迹,推测当为炊具。在口沿部位或颈部均饰有一周附加堆纹,器身则大都饰有绳纹或刻划纹。可分为二型。
A型:17件。附加堆纹施于口部或唇部。可分为三式。
Ⅰ式:4件。鼓腹下垂,最大腹径在器身下部。M150:2,夹砂灰陶,侈口,卷唇,平底,附加堆纹施于唇部,器身下部饰细绳纹。高13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4.7厘米(图18:12)。M9:1,夹砂红陶,侈口,卷唇,大平底,素面。高13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6.4厘米(图18:20;图版壹:4)。
Ⅱ式:5件。圆鼓腹,最大腹径在器身中部。M145:3,红陶,侈口,方唇,颈略直,圈足,素面。高13.5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5.9厘米(图18:13)。M180:1,红陶,口微侈,直颈较长,腹部呈圆球状,高圈足,素面。高14.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6厘米(图18:21)。
Ⅲ式:8件。鼓腹,最大腹径靠近器身上部。M112:2,红陶,口微侈,圆唇略尖,直颈较长,圈足,器身肩部以下饰粗绳纹。高13.9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6厘米(图18:14;图版壹:6)。M115:2,红陶,直口微侈,圆唇,直颈较长,圈足,器身肩部饰一周刻划纹。高12.4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5厘米(图18:17)。
B型:1件(M146:1)。红陶,侈口,方唇,折鼓腹,小圈足,附加堆纹施于颈部。高16.3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5.4厘米(图18:19)。
(4)彩陶罐 3件。均为夹砂红陶,砂粒较细,精作也较精细,器体表面均打磨光滑。M113:3,侈口,方唇略圆,圆鼓腹,高圈足,施黑彩,口沿内外均饰波折纹,腹部饰一周三角波折纹,均以直线纹贯连,器耳饰以网格纹。高8.4厘米、口径8.6厘米、底径4.5厘米(图18:15)。M112:1,侈口,方唇,扁鼓腹,大圈足,施黑彩,颈下部及口沿内均饰以波折纹,以直线纹贯连,器耳饰直线纹,高10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7厘米(图18:10)。M2:1,侈口,圆唇,鼓腹,小圈足,施红彩,颈部饰一周网格纹,腹部为一周圆圈纹,内饰×纹,口沿内侧饰波折纹,高10厘米、口径8.7厘米、底径4.4厘米(图18:18)。
(5)腹耳罐 1件(M9:3)。夹砂粗红陶。口微侈,方唇,直颈较短,鼓腹呈圆球状,小圈足,腹部有对称耳。素面,器表略加打磨。高18.4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6.1厘米(图18:16;图版贰:2)。
2.石器
共3件,其中斧2件,砍砸器1件。
斧 2件。M180:4,乳白色石英质,器身略呈长方形,弧形两面刃,体偏上部中间有穿孔,器表磨光,长12.4厘米、宽5.8厘米(图20:1)。M161:4,乳白色石英质,略呈长方形,两面刃,器身上部有穿孔,器表磨光,长12.8厘米、宽5.4厘米(图20:2)。
图19 第二期陶器
1.A型Ⅰ式小双耳罐(M151 : 2) 2.A型Ⅱ式小双耳罐(M144 : 2) 3.A型Ⅲ式小双耳罐 (M179 : 2) 4.B型小双耳罐(M135 : 1) 5、6.Ⅰ式单耳盘(M124 : 2、M139 : 3) 7、8.Ⅱ式单耳盘(M105 : 2、M151 : 3) 9、10.Ⅲ式单耳盘(M173 : 2、M168 : 2) 11.Aa型Ⅱ式大双耳罐 (M178 : 2) 12.Aa型Ⅲ式大双耳罐(M170 : 3) 13.Aa型Ⅰ式大双耳罐(M151 : 1) 14.Ab型Ⅰ式大双耳罐(M105 : 1) 15.Ab型Ⅱ式大双耳罐(M164 : 1) 16.Ab型Ⅲ式大双耳罐(M178 : 1) 17.B型Ⅰ式大双耳罐(M116 : 3) 18、20.B型Ⅱ式大双耳罐(M179 : 3、M175 : 3) 19、22.单耳罐(M107 : 2、M137 : 2) 21、23.彩陶罐(M173 : 3、M162 : 2)
图20 出土石器
1、2、7.斧(M180 : 4、M161 : 4、M141 : 2) 3.哨 (M170 : 5) 4.锤(M139 : 7) 5、6.纺轮(M111 : 4、 M133 : 3)(1、2.为一期,余为二期;3.1/2,余为1/4)
3.铜器
有刀、铜泡2种。
刀 1件(M2:6)。体略呈柳叶状。长8厘米、宽2.6厘米(图21:8)。
铜泡出土数量虽多,但由于腐蚀较甚,完整的却很少。器形有大小之分,剖面略呈半圆状。直径一般在1.8~3.2厘米之间(图21:2、3、4)。
4.骨、牙器
图21 出土铜器
1.凿形锤(M159 : 1,未分期) 2~4.铜泡(一期)5~7.铜泡(二期) 8.刀(M2 : 6,一期) 9.刀(M159 : 2,未分期)(1.为1/4,余皆1/2)
骨笄 3件,均出自M112。残长5~7.1厘米、直径0.6厘米(图22:1)。
骨贝 1件(M1:2)。大小、形制与海贝相同,两端钻有2个小孔,表面打磨光滑,制作精细(图22:7)。
牙饰 利用兽牙磨制而成,上端有一小孔,长度一般在1.8~2.5厘米之间(图22:4、5、8)。
骨珠 出土较多,但因腐烂较甚,大都破碎或成骨粉,可分为圆柱形和圆球形2种,中间有穿孔。
(二)第二期遗物
1.陶器
共92件。此期陶器从器形看,大都较第一期高大一些,但制作十分粗糙甚至有些器物丝毫未加打磨。均为夹砂陶,以夹粗砂居多,少见细陶。陶色多为灰陶,红陶次之。器表多为素面,所见纹饰十分简单,主要有弦纹、附加堆纹、刻划纹等,彩陶极少。陶器均为手制。器物的基本组合仍以3件为主,器型有单耳盘、粗红陶小双耳罐、大双耳罐,在个别墓葬中以单耳罐代替了单耳盘。
(1)小双耳罐 40件。均为夹粗砂红陶,砂粒粗大,制作十分粗糙,器表大都未经打磨。腹部均对称饰有一对乳突,在器耳上都饰有一道附加堆纹或刻划纹。器表面均留有烟火熏烧过的痕迹。可分为二型。
A型:39件。器形矮胖。可分为三式。
Ⅰ式:13件。垂鼓腹,最大腹径在器身下部,圈足。M151:2,侈口,方唇,垂鼓腹,大圈足。双耳上各饰一道附加堆纹,器身素面。高18.1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6.5厘米(图19:1;图版贰:3)。
Ⅱ式:14件。圆鼓腹,最大腹径在器身中部,圈足。M144:2,侈口,方唇,鼓腹呈球状。双耳上各饰一道附加堆纹,器身素面。高19.2厘米、口径11.1厘米、底径5.7厘米(图19:2;图版贰:5)。
Ⅲ式:12件。鼓腹,最大腹径在器身偏上部,圈足。M179:2,侈口,方唇,双耳上饰刻划纹,器身素面。高16.5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6厘米(图19:3)。
B型:1件(M135:1)。器形瘦长。侈口,方唇,腹部斜直下收成小平底。双耳上各饰一道附加堆纹,器身素面。高20.8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6.5厘米(图19:4;图版贰:4)。
(2)单耳盘 20件。均为夹砂陶,夹粗砂的多于细砂者,灰陶多于红陶。腹部很浅,单耳,在与器耳对称的另一端腹部均有一乳突。可分为三式。
Ⅰ式:4件。器耳均低于口沿,圈足。M124:2,夹粗砂灰陶,敞口,圆唇,折腹斜直下收,圈足,素面,器表稍经打磨,腹径大于口径。高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4.5厘米(图19:5;图版贰:6)。M139:3,夹粗砂红陶,敞口,圆唇,口径大于腹径,素面,器表略经打磨。高5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3.5厘米(图19:6)。
Ⅱ式:9件。器耳高于口沿,呈鋬手状,圈足。M105:2,夹细砂红陶,敞口,圆唇,折腹斜直下收,素面,器表稍经打磨。高4.7厘米、口径11.8厘米、底径4.8厘米(图19:7)。M151:3,夹细砂红陶,敞口,方唇,口径略大于腹径,素面,器表打磨光滑。高4.6厘米、口径11.2厘米、底径4.5厘米(图19:8)。
Ⅲ式:7件。器耳均高于口沿,略呈弧形,平底。M173:2,夹细砂红陶,敞口,方唇,口径略大于腹径,素面,器表略加打磨。高4.7厘米、口径12.7厘米、底径6厘米(图19:9)。M168:2,夹粗砂红陶,敞口,方唇,口径大于腹径,素面,器表粗糙,仅稍加打磨。高4.5厘米、口径 13厘米、底径4.2厘米(图19:10)。
(3)大双耳罐 32件。均为夹砂陶,含砂量较少,砂粒也较细,器表均打磨光滑,多为灰陶。可分为二型。
A型:19件。颈部较长,器耳也较大。分为二个亚型。
Aa型:9件。直颈。可分为三式。
Ⅰ式:5件。器耳在颈部,器耳间距小于腹径。M151:1,夹细砂灰陶。侈口,圆唇,折鼓腹,圈足,素面。高19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5.5厘米(图19:13)。
Ⅱ式:1件(M178:2)。器耳延至肩部,耳间距略大于腹径。灰陶。侈口,方唇,鼓腹,平底,素面。高15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4.8厘米(图19:11)。
Ⅲ式:3件。器耳连到腹部,耳间距大于腹径,耳与器身浑为一体。M170:3,红陶。侈口,方唇,鼓腹呈圆球状,大平底。腹部饰一道凹弦纹。高15.2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5.7厘米(图19:12;图版贰:1)。
Ab型:10件。束颈。可分为三式。
Ⅰ式:2件。器耳间距小于腹径,圈足。M105:1,夹细砂红陶。侈口,方唇,鼓腹微垂。腹上部饰一周凹弦纹。高17.6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6厘米(图19:14;图版叁,2)。
Ⅱ式:3件。器耳间距等于或略大于腹径,圈足。M164:1,夹细砂灰陶。侈口,方唇,圆鼓腹。腹部饰有一周凹弦纹。高18厘米、口径10.8厘米、底径6.5厘米(图19:15)。
Ⅲ式:5件。器耳间距均大于腹径,平底。M178:1,夹细砂灰陶。侈口,方唇,鼓腹,小平底。腹部饰有一周凹弦纹。高15.5厘米、口径9.2厘米、底径4.5厘米(图19:16)。
B型:13件。颈部较短,器耳也较小。可分为二式。
Ⅰ式:5件。器耳置于颈部,耳间距小于腹径。M116:3,夹细砂红陶。侈口,方唇,直颈,鼓腹,小圈足,素面。高18.5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4.4厘米(图19:17)。
Ⅱ式:8件。器耳连至腹部,耳间距略大于腹径。M179:3,夹细砂红陶,侈口,方唇,束颈,鼓腹呈圆球状,大圈足,素面。高15.8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6厘米(图19:18;图版叁,1)。M175:3,夹细砂红陶,侈口,方唇,颈略直,圆鼓腹,大圈足,素面。高17.5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6.5厘米(图19:20)。
(4)单耳罐 2件。M137:2,夹粗砂红陶,侈口,方唇,鼓腹呈圆球状,圈足,单耳,颈部饰一周锥刺纹,器耳上饰一道附加堆纹,器表未经磨光,器身留有烟火熏烧痕迹。高9.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3.7厘米(图19:22;图版叁,4)。M107:2,夹粗砂灰陶,侈口,方唇,扁鼓腹,大圈足,单耳,素面,器表略经打磨。高8.2厘米、口径8.7厘米、底径5.5厘米(图19:19)。
(5)彩陶罐 2件。M173:3,夹细砂红陶,侈口,圆唇,圆鼓腹,凹底,双耳均残,施黑彩,腹部饰直线纹,肩部为网格纹,颈部饰三角纹间线纹,器表打磨光滑。高17.6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4.8厘米(图19:21)。M162:2,夹细砂红陶,侈口,方唇,鼓腹微垂,凹底,小双耳,腹部有对称二乳突,施黑彩,颈部饰直线纹,肩饰三角纹,以直线贯通,器表打磨光滑。高24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7厘米(图19:23;图版叁,3)。
2.石器
共5件。器型有斧、锤、纺轮、哨等。
斧 1件(M141:2)。红褐色石料,磨制光滑。长8.4厘米、宽5.6厘米(图20:7)。
锤 1件(M139:7)。青灰色石英质,中部呈圆球状,两端为圆柱形,中间有一圆孔。器身打磨光滑,制作精细。长11.6厘米、孔径2.1厘米(图20:4;图版叁,5)。
纺轮 2件。M111:4,青灰色石英质,磨制光滑,直径4.4厘米(图20:5)。M133:3,青灰色石质,打磨光滑,直径5.2厘米、厚0.6厘米(图20:6)。
哨 1件(M170:5)。乳白色石膏质,外形略呈哨状,并有哨孔,中间有一小孔与哨孔相通。器身打磨光滑。长4.8厘米(图20:3)。
3.铜器
只见有铜泡,剖面呈三角形,有大小之分。一般尺寸在1~2厘米之间(图21:5~7)。
4.骨器
有镞、纺轮以及数量较多的骨珠等。
镞 4件。均出自M 1 2 4。M124:4,镞身呈三角形,锋圆尖,铤呈圆锥状,磨制光滑,长4.8厘米(图22:2)。M124:5,镞身呈三角形,锋圆尖,铤呈圆柱状,打磨光滑,长5.6厘米(图22:3)。
图22 出土骨、牙器
1.骨笄(M112 : 5,一期) 2、3.骨镞(M124 : 4、5,二期)4、5、8.牙饰(M112,一期) 6、9.骨纺轮(M136 : 9、 M173 : 4,二期) 7.骨贝(M1 : 2,一期)(6、9.为1/3,余为7/10)
纺轮 3件。M173:4,利用兽骨磨制而成,中间有一很小的穿孔,磨制光滑,直径6.2厘米、孔径 0.5厘米、厚0.4厘米(图22:9)。M136:9,用兽骨磨制而成,表面较粗糙,直径6.7厘米、孔径1.4厘米、厚0.5厘米(图22:6)。
骨珠 出土数量较多,但大都残破。系用兽骨磨制而成,有圆柱形和圆球形两种,直径一般在0.4~0.6厘米之间。
(三)未分期遗物
除以上两期外,另有一些器物因所出墓葬随葬品较少而未分期,现介绍如下。
铜刀 1件。出自M159,呈长条形,刃部薄而锋利,柄已残。残长14.9厘米、宽2.4厘米(图21:9)。
凿形铜锤 1件。出自M159,一端为凿形,另一端呈方形似锤,带柄,柄上有一正方形小孔。长17.8厘米(图21:1;图版叁,6)。
四、结语
卡约文化是青海地区的土著文化,是继齐家文化发展而来的。这一文化早在1923年就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但对其真正认识则源于近十年的发掘研究。
卡约文化主要分布于青海省的黄河沿岸和湟水流域,并以此分为两大发展系列。关于卡约文化的讨论目前尚在进行中,各种意见、观点颇多,但青海的同志较同意将卡约文化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称卡约期,晚期称上孙期或唐汪期。在黄河沿岸卡约文化早期以循化的阿哈特拉遗存1~3期为代表,晚期以该遗存4~5期为代表。在湟水流域的卡约文化早期则以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存1~4期为代表,晚期则以该遗存5~6期为代表。
在黄河沿岸的阿哈特拉遗存中彩陶器较多,特别是到了晚期,彩陶更为丰富。以侈口堆纹罐作为炊具,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多有木棺,常见火葬、殉葬,无俯身葬,墓向多为南北向。
湟水流域的上孙家寨遗存中彩陶器较少,纹饰也十分简单。以粗陶小双耳罐为主要炊具,墓葬多为横穴;少用木棺,无火葬,少殉葬,多俯身葬;墓向在早期多为东西向,晚期则以南北向为主。
在半主洼墓地中彩陶极少。第一期中以侈口堆纹罐作为炊具,而在第二期中则以粗红陶小双耳罐作为炊具。墓葬除一座瓮棺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多用木棺,火葬极少,少见俯身葬,未见殉葬,墓向多为东北或西南向。
半主洼墓地中的粗红陶小双耳罐腹部大都有对称的两个乳突,器耳上大都有一道附加堆纹或刻划纹,这种现象在上孙家寨遗存中多见,而在阿哈特拉遗存中则未见。半主洼二期墓葬中盛行的单耳盘,在上孙家寨遗存中少见,在阿哈特拉遗存中未见。另外,在半主洼墓地中还出土一件凿形铜锤和一件与上孙家寨遗存所出十分相似的小石锤。
从半主洼墓地的整个文化面貌来看,它虽处于黄河沿岸,但所出遗物却有许多地方与地处湟水流域的上孙家寨遗存十分接近,而在埋葬习俗上却又与黄河沿岸的阿哈特拉遗存较相似。这就为我们研究黄河、湟水地区卡约文化的联系提供了新的内容。就半主洼墓地本身来讲,从一期到二期中间无论是器物形态还是组合上都存在明显的缺环,一期年代相当于卡约文化早期偏早,而晚期则相当于卡约文化晚期偏晚,其发展序列很不连贯,这些都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去逐步解决。
附记:本文插图由李前、孙小妹绘制,照片由贾鸿键拍摄。
执笔者:许淑珍
1996年
Abstract
From May to July of 1988,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ijiaxia Reservoir, Qinghai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nd other institutes conducted an excavation of Banzhuwa Cemetery of Kayue Culture in Hualong County. 85 tombs of Kayue Culture and 4 tombs of Tubo Period are excavated. Most of these tombs have a vertical earthen shaft of a rectangular plan, and tomb furniture includes urn coffin and wooden coffin. Unearthed are more than 700 burial objects of various types, including pottery, stone, bronze, bone artifacts, and hundreds of small ornaments such as copper blister, bone beads, tooth decorations and seashells. The excavation offers new data for the study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ayue Cultures in the Yellow River and Huangshui regions.
图版壹
图版贰
图版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