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卓尼县纳浪乡考古调查简报
甘肃卓尼县纳浪乡考古调查简报
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局
纳浪乡位于卓尼县东南部。东与定西地区岷县接壤,西、南与卓尼县木耳乡毗连,北隔洮河与临潭县总寨乡相望。遗址分布在临近洮河的黄土台地上。经1981年和1987年两次调查,共发现古文化遗址及墓地5处,它们分别是大族坪遗址(墓地)、石坡遗址、石嘴湾遗址、寺坪遗址和大坂子遗址(图1;附表)。现将其中重要的大族坪遗址(墓地)和石坡遗址简报如下。
一、大族坪遗址
遗址位于大族坪台地东部,东距纳浪乡政府5公里。台地呈扇形,地势平坦,面积较大,是洮河上游地区为数不多、发育较好的黄土台地之一。台地南临朝勿村和朝勿沟,中有一条小溪由西向东注入洮河。东面为洮河,西和西北面为坪山梁所环抱。大族坪村坐落于台地中部。遗址面积120米×350米,是一处住地兼墓地的遗址。
图1 甘肃卓尼县纳浪乡古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1.大族坪遗址 2.石坡遗址 3.石嘴湾遗址4.寺坪遗址 5.大坂子遗址
遗址分南、北两区。南区为齐家文化遗址,北区为寺洼文化遗址。墓地位于遗址西面,部分与遗址相重合。
(一)南区(齐家文化遗址)
1.文化层
仅发现15米长的一段堆积层,厚0.3~0.8米,由灰土、烧土、炭屑构成。包含物很少,内面含白灰房址2座。
2.遗迹
白灰面房址2座(编号88DF1、88DF2)。均暴露于坪台断面上,为半地穴式房址。88DF1暴露长3.8米,穴壁高0.38~0.43米,中间为一长0.92米、深0.17米的圜底灶坑。居住面加工考究,白灰涂层光滑坚实,厚0.5~1厘米。其下为一厚4厘米、压实的硬土层。穴壁涂白灰两层,中间夹草拌泥涂层。房址南侧(与房址相连)有一层厚0.06米、长0.4米的硬土层,其下压人骨1堆(未清理,从观察到的现象看,似堆置)。从房址穴壁走向推测,系一方形房址。88DF2位于88DF1的北侧,相距3米,暴露长3米,穴壁高0.05米,中间灶坑长0.77米。白灰直接涂抹于生黄土层上,厚0.3~1厘米。
3.遗物
采集陶片16件,石器2件。
陶片分泥质陶和夹砂粗陶。泥质陶分粗细两种,粗泥质陶掺有料姜石粉末。夹砂粗陶以白色细砂和碎陶末做羼和料。陶色有橙黄、橙红、棕褐和灰黄。手制,口沿轮修。纹饰有绳纹和麻点纹。器型有钵、双大耳罐、高领罐、侈口罐,均不能复原。陶片厚0.4~1.4厘米。
石器2件。
图2 大族坪遗址遗物
1.Ⅰ式陶罐(D采 : 2) 2.Ⅱ式陶罐(D采 : 3) 3.陶器底(D采 : 8) 4.Ⅳ式陶罐(D采 : 7) 5.石磨棒(D采 : 1) 6.Ⅲ式陶罐(D采 : 4) 7.Ⅰ式石铲(D采 : 10) 8.两端刃器(D采 : 13) 9.Ⅱ式石铲(D采 : 12)(1、4.为2/5,2、9.约1/4,余为1/5。未注质地者为陶器)
两端刃器 1件。D采:13,弧边条形。两端用单向背面加工的方法修整成刃缘,两侧边各打一凹弧形缺口。细砂岩,灰绿色。长16.2厘米、宽8.7厘米(图2:8)。
石斧毛坯 1件。D采:5,扁平长条形,弧顶,下部残。周缘打琢加工。细砂岩,黑绿色。残长10.6厘米、宽7.7厘米、厚3.1厘米。
(二)北区(寺洼文化遗址)
位于台地坡面上,面积7740平方米。文化层暴露多处。最长一段长50米,厚1~1.6米(下不见底),上距地表2~3.6米。浅灰色,质疏松。内含陶片、石片、石核、兽骨及河卵石。
1.遗物
采集有陶片和石器。
陶片共采集21片。泥质陶,陶土较粗,有灰和橙红两种陶色,有些施陶衣,数量很少。粗陶以细砂、页岩碎屑、碎陶末和料姜石粉末为羼和料,其中以细砂为常见,但大多混合使用。陶色有灰、灰褐、橙黄、橙红等。手制,以泥条盘筑法成形。器表或磨光,或刮抹,或抹光。纹饰有乳丁纹和刮抹修整形成的条(线)纹。器型仅罐类一种,分四式。
Ⅰ式:口沿1件。D采:2,口略侈,卷唇。双环耳,顶部略凹弧,饰乳丁纹。耳上端与口沿相连,下端嵌入腹壁。素面磨光。厚0.5厘米(图2:1)。
Ⅱ式:1件。D采:3,侈口卷唇,短颈。泥质。外施橙红色陶衣,胎灰色。厚0.6厘米(图2:2)。
Ⅲ式:1件。D采:4,敞口方唇,高领。外饰刮抹条纹。厚0.9厘米(图2:6)。
Ⅳ式:1件。D采:7,侈口方唇。素面抹光。厚0.8厘米(图2:4)。
器底 8件。皆平底,夹砂,有大小之分。D采:8,大平底,弧壁。泥条宽2.8厘米。内外壁橙红色,胎灰色。壁厚1厘米、底厚1.2厘米(图2:3)。
石器共采集7件。有石片、石铲、磨棒等。
石片 4件。基本呈长扁圆形。剥离面以打击点为中心,形成一个半圆形高起的台面,其周为薄锐的边缘。石质有细砂岩和变质云母硅岩。D采:4,不规则形。打击点5处,连成一线。剥离面为两个相连的高起的弧形台面,周缘残。细砂岩,黑绿色。残长14.4厘米、残宽8.1厘米、最厚处1.7厘米。
铲 2件。分为2式。
Ⅰ式:1件。D采:10,长直柄,溜肩斜弧刃。打制,一面仍留原石面。刃缘有崩落小石片的疤痕。含云母细砂岩,黑灰色。长20.2厘米、刃宽12.7厘米(图2:7)。
Ⅱ式:1件。D采:12,扁平梯形,弧刃。打制,一面仍留其原石面。刃缘有崩茬。含云母细砂岩,浅绿色。长12.3厘米、刃宽9.9厘米(图2:9)。
磨棒 1件。D采:1,棒形,横剖面为抹角长方形。琢制。使用面打琢成糙面,有磨损痕迹。变质云母硅岩,灰黑色。长17.7厘米、宽7.7厘米、厚5.4厘米(图2:5)。
(三)墓地
位于遗址西面,部分与遗址相重合。1988年7月调查时,在坪台断面发现被挖毁和暴露的墓葬11座,清理1座,在另一座残墓中采集到陶器2件。现收集到出土陶器45件,其中齐家文化陶器16件,寺洼文化陶器29件。
图3 大族坪88DM1平面图
A.Ⅰ号人骨 B.Ⅱ号人骨 C.Ⅲ号人骨 D.头骨 1.单耳罐 2、3、6.无耳罐 4.碗 5.杯 7.双耳高领罐 8.牙饰
1.墓葬
88DM1为竖穴土坑墓。墓底平面为圆角长方形,长2.13米、残宽0.7米。方向40°。内葬人骨3具,头骨1个。
Ⅰ号人骨仰身直肢,面向西北,右臂环抱胸前,左臂下垂,手置腹部。Ⅱ号人骨侧身屈肢,面侧俯,颈部染成铜绿色,右腿骨似被砍断,压于Ⅰ号腿骨下,一足置随葬器物下,另一足缺失,左臂骨散乱,无手骨,人骨似呈挣扎状。Ⅲ号人骨系儿童,头骨置Ⅱ号人骨颈部,下颌骨及胸骨、肢骨零散地置于墓坑边。在Ⅱ号人骨右下方,与随葬器物一块,置入头骨一个,无下颌骨,面向南。随葬器物分置于Ⅰ号人骨头顶和足部(图3)。
2.遗物
墓内共出陶器7件,牙饰1件。
陶质分泥质陶和夹砂粗陶两类。泥质陶陶土较粗,大多掺有不等的料姜石粉末。粗陶以黑色细砂和碎陶末做羼和料,胎质疏松,羼和料裸露。陶色有灰、红和橙黄,大多不纯,往往杂有黑灰、灰黄、黄褐或橙红色斑块。
器物手制,以泥条盘筑法成形,泥质陶口沿轮修。器底大部外接,少数从内塞入。器耳附粘。器表刮抹。饰纹有划纹、刮抹线纹。器物腹壁较厚,显得厚重,尤其是粗陶器,制作粗糙笨重,器型歪斜。器型有碗、杯、单耳罐、高领双耳罐、侈口罐等。
碗 1件。M1:4,口略敛,尖唇,浅腹,大平底。素面。橙黄色。口径14.3厘米、高6.2厘米、底径9.2厘米(图4:1)。
图4 大族坪88DM1出土的陶器、牙饰
1.碗(M1 : 4) 2.Ⅱ式侈口罐(M1 : 6) 3.单耳罐(M1 : 1) 4.Ⅰ式侈口罐(M1 : 2) 5.Ⅲ式侈口罐(M1 : 3) 6.牙饰(M1 : 8) 7.高领双耳罐(M1 : 7)8.杯(M1 : 5)(6.为3/5,7.为3/25,8.为3/10,余为1/5)
杯 1件。M1:5,方唇,口缘不平,桶形腹,大平底。形体不规整。素面。口径7.7~8.2厘米、高7.8厘米、底径6.6~7.6厘米(图4:8)。
单耳罐 1件。M1:1,敞口尖唇,高领,单耳,弧腹,底内凹。素面。领腹相接处有一道划纹。领部轮修,底内塞。口径7.4厘米、高12.7厘米、底径6厘米(图4:3)。
高领双耳罐 1件。M1:7,侈口方唇,弧腹,双环耳,平底。外壁有不甚明晰的刮抹线纹。所夹碎陶末裸于器表。口径10.9厘米、高22.8厘米、底径9.1厘米(图4:7)。
侈口罐 3件。分为3式。
Ⅰ式:1件。M1:2,敞口斜方唇,高领,折腹,平底。素面。外壁有烟炱。质疏松。口径8.4厘米、高11厘米、底径6.2厘米(图4:4)。
Ⅱ式:1件。M1:6,方唇,口略侈,弧腹,平底。素面。颈部有轮修痕迹。胎疏松。口径8.8厘米、高11厘米、底径7厘米(图4:2)。
Ⅲ式:1件。M1:3,侈口斜方唇,鼓腹,大平底。素面。底内塞。浅灰色,有烟熏痕迹。胎厚而疏松。口径9.3厘米、高12.5厘米、底径8.7厘米(图4:5)。
牙饰 1件。M1:8,用动物犬齿制成。略残。上钻8个小孔。表面光滑。长18厘米,小孔径0.3~0.5厘米(图4:6)。
另外,在一座被挖毁的残墓(编号88DM2,墓葬形制不清)中,采集到陶器2件。
图5 大族坪88DM2出土陶器
1.单耳杯(M2 : 1) 2.双鋬罐(M2 : 2) (1.约1/4,2.约1/6)
单耳杯 1件。M2:1,方唇直口,曲腹,单耳,大平底。素面刮抹。耳上端附粘于口沿内壁,下端穿入腹内。夹河砂和碎陶末。橙黄色。口径12.3厘米、高7.2厘米、底径7.5厘米(图5:1)。
双鋬罐 1件。M2:2,敞口尖唇,弧腹,双鋬,平底。素面。夹砂。陶色不纯,浅灰、黄褐和烟熏黑斑相杂。胎疏松,内外壁均有积炭。口径8.5厘米、高13.4厘米、底径7.4厘米(图5:2)。
3.征集品
1981年和1988年两次共征集墓地出土陶器45件,采集1件。现分述如下。
(1)齐家文化陶器 共15件。
陶质分泥质陶和夹砂粗陶。泥质陶可分细泥质和粗泥质两种,粗泥陶往往掺有料姜石粉末。粗陶以页岩碎屑为羼和料。陶色有橙红、橙黄,部分陶色不纯,或橙红、橙黄相间,或橙红、灰色相杂。
器物以泥条盘筑法制成,口沿皆轮修,有些扩大到腹部。肩颈间往往有一周不甚明显的凸棱。底或外接,或从内塞入。器表大部磨光,有些有光泽。纹饰有篮纹、戳印短线纹和椭圆形点纹、划纹、绳纹及附加堆纹。
器型有碗、盆、单耳罐、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高领罐、瓮、瓶、豆等。
碗 2件。分为2式。
Ⅰ式:1件。D征:5,尖唇,口略敛,曲腹,大平底。素面抹光。口径16.3厘米、高7.3厘米、底径9厘米(图6:1)。
Ⅱ式:1件。D征:7,敞口尖唇,斜直腹,平底。素面抹光。口径11.9厘米、高6.1厘米、底径6厘米(图6:2)。
盆 2件。D征:4,圆唇,直口略敛,腹略曲,大平底。素面。口径17.7厘米、高8.7厘米、底径8.8厘米(图6:4)。
单耳罐 1件。D征:7,口略敞,圆唇,单环耳,折腹,平底。饰戳印短线纹、附加锯齿纹和齿纹。耳上端穿入器壁。口径7.1厘米、高9.5厘米、底径6.4厘米。
双大耳罐 3件。分为2式。
Ⅰ式:2件。喇叭口,高领,双扁宽耳,鼓腹,平底。口部轮修。D征:8,双大耳较直。素面抹光。口径8.5厘米、高12.5厘米、底径6.1厘米(图6:8)。D征:1,双大耳外弧。素面磨光。口径8.4厘米、高12.3厘米、底径5.9厘米(图6:11)。
Ⅱ式:1件。D征:25,圆唇,口部一侧呈流状,高领,双大耳,垂腹,大平底。素面磨光,颈部饰划纹一道。口径8.2~9.2厘米、高13.3厘米、底径7.1厘米(图6:3)。
高领双耳罐 3件。分为2式。
图6 大族坪墓地出土陶器
1.Ⅰ式碗(D征 : 5) 2.Ⅱ式碗(D征 : 7) 3.Ⅱ式双大耳罐(D征 : 25) 4.盆(D征 : 4)5.Ⅰ式高领双耳罐(D征 : 27) 6.豆(D征 : 2) 7.瓶(81D征 : 24) 8.Ⅰ式双大耳罐(D征 : 8) 9.高领罐(81D征 : 1) 10.Ⅱ式双耳罐(D征 : 6) 11.Ⅰ式双大耳罐(D征 : 1) 12.瓮(D征 : 29)(3、6、8、9、11.约1/4,5、12.约1/9,余约1/6)
Ⅰ式:2件。D征:27,敞口,口沿轮修成“子母扣”状,高领,弧腹,双耳,平底。腹部饰篮纹。口径15.8厘米、高31.1厘米、底径8厘米(图6:5)。
Ⅱ式:1件。D征:6,圆唇,敞口,高领,鼓腹,双耳,平底。领部饰戳印椭圆形点纹。口大部残,高22厘米、底径7.7厘米(图6:10)。
高领罐 1件。81D征:1,尖圆唇,敞口,高领,深腹,平底。素面。口部轮修。口径8.7厘米、高14.2厘米、底径6.1厘米(图6:9)。
瓶 1件。81D征:24,敞口圆唇,高领,鼓腹,平底。素面磨光。领肩轮修。口径8.8厘米、高18.8厘米、底径6.7厘米(图6:7)。
豆 1件。D征:2,凹弧唇,浅腹,大圈足。素面磨光。豆盘圈足大部轮修。据掘得该器的群众主动介绍,豆出土时上置一人头骨。圈足大半残。口径17.5厘米、高15.2厘米(图6:6)。
瓮 1件。D征:29,敛口,内斜唇,圆肩,腹微弧,平底。口部钻3小孔。腹部饰稀疏的篮纹。口径15.3厘米、高27.7厘米、底径11.3厘米(图6:12)。
(2)寺洼文化陶器 共31件。
分泥质陶和夹砂粗陶两类。泥质陶陶土较粗,质不纯,含少量细砂,数量很少。粗陶羼和料以细砂为主,次为碎陶末,其外还使用页岩碎屑和料姜石粉末,陶色有灰、红褐、橙黄、黑褐等,大多不纯,往往几种色块相杂,部分有烟熏痕迹。
器物手制,以泥条盘筑法成形,泥条宽1.3~2.5厘米。一般分段制作再粘接在一起。底大部从内塞入,少数外接。在器耳的装配上,上端一般粘接于口沿上,与口沿连成一体,下端或在器腹上开口,穿入器腹内抹平加固,或在器壁上切槽嵌入槽中,周缘填泥加固,少数采用常见的附粘做法。器表整治以磨光为主,次为刮抹,抹光的少见,但泥条凸棱处理不干净,羼和料大多裸露。个别器物口沿有轮修痕迹。
纹饰大部为素面,其外以附加堆纹为常见,还有乳丁纹、泥饼纹、凸弦纹、云雷纹等。个别器耳饰磨光篮纹。器型有碗、侈口罐、腹耳罐、双耳罐、四耳罐等。
碗 1件。D征:3,口略直,方唇,深腹,平底。素面抹光。口径10.6厘米、高5.9厘米、底径4.9厘米(图7:1)。
侈口罐 共9件。分四型六式。
A型:1件。D征:17,侈口,斜方唇,短颈,溜肩,斜直腹,平底。素面刮抹。口径8.8~9.3厘米、高12.3厘米、底径6.7厘米(图7:10)。
B型:1件。D征:12,敞口,圆唇,折腹平底。素面刮抹。厚胎,外壁有烟炱。口径9.2厘米、高11.3厘米、底径6.6厘米(图7:5)。
C型:2件。D征:3,敞口,方唇,口缘不平,弧腹,平底。素面。口径7.5厘米、高11.1厘米、底径5.2厘米(图7:11)。D征:14,口部残,弧腹,平底。素面抹光。残高12.1厘米、底径5.5厘米(图7:2)。
D型:5件。分为3式。
Ⅰ式:1件。D征:18,敞口,方唇,圆腹,平底。素面磨光。口沿轮修。口径9.6厘米、高15.6厘米、底径7厘米(图7:6)。
Ⅱ式:1件。D征:2,口部残,鼓腹,平底。饰乳丁纹。残高11厘米、底径6.4厘米(图7:9)。
图7 大族坪墓地出土陶器
1.碗(D征 : 3) 2.C型侈口罐(D征 : 14) 3.腹耳罐(D征 : 9) 4.C型Ⅱ式双耳罐(D 征 : 23) 5.B型侈口罐(D征 : 12) 6.D型Ⅰ式侈口罐(D征 : 18) 7.B型双耳罐(D征 : 21)8.C型Ⅰ式双耳罐(D征 : 10) 9.D型Ⅱ式侈口罐(D征 : 2) 10.A型侈口罐(D征 : 17) 11.C型侈口罐(D征 : 3) 12.D型Ⅲ式侈口罐(D征 : 19) 13.A型Ⅰ式双耳罐(D征 : 22) 14.A型Ⅱ式双耳罐(D采 : 1) 15.A型Ⅱ式双耳罐(D征 : 37)(3、6、7、13.约1/6,14.约1/3,15.约1/7,余约1/4)
Ⅲ式:2件。D征:19,敞口,圆唇,垂腹,平底。素面。外壁有烟炱。口径7.4厘米、高11.6厘米、底径6.7厘米(图7:12)。
腹耳罐 1件。D征:9,敞口,斜方唇,圆腹,双环耳,平底。素面磨光。口径8.4厘米、高15厘米、底径6.8厘米(图7:3)。
双耳罐 共16件。口耳相连。分四型九式。
A型:3件。分为2式。
Ⅰ式:1件。D征:22,敞口,斜方唇,口沿略呈扁圆,双环耳,鼓腹,小平底。素面磨光,略有光泽。有烟熏斑块。口径7.8~8.3厘米、高12.4厘米、底径5.5厘米(图7:13)。
Ⅱ式:2件。D采:1,敞口,圆唇,双环耳,鼓腹,底略内凹。器形较小。饰凸弦纹。口径6.5厘米、高8.7厘米、底径4.6厘米(图7:14)。D征:37,侈口,口沿微凹弧,双耳,腹略鼓,大平底。素面磨光。口径13.6厘米、高19.5厘米、底径10厘米(图7:15)。
B型:2件。D征:21,纵扁圆口外敞,双环耳,折腹,平底。素面刮抹。有烟熏斑块。口径8.5~9.5厘米、高14.4厘米、底径6.9厘米(图7:7)。
C型:2件。大口浅腹。分为2式。
Ⅰ式:1件。D征:10,侈口,双环耳,顶略凹弧,平底。素面磨光。口径10厘米、高7.4厘米、底径4.9厘米(图7:8)。
Ⅱ式:1件。D征:23,纵扁圆口,双环耳,平底。素面磨光。口径9.7厘米、高7.8厘米、底径5.2厘米(图7:4)。
D型:6件。口沿均为椭圆形。分为4式。
Ⅰ式:1件。D征:5,圆口,斜方唇,双环耳,顶凹弧,圆腹,小平底。素面磨光。耳顶饰乳丁纹。口径12.4~13.7厘米、高17厘米、底径8.6厘米(图8:1)。
Ⅱ式:1件。D征:16,扁圆口,方唇,双环耳,顶部凹弧,圆腹,平底。素面磨光。有烟熏斑块。口部分残。口内径8.6厘米、高13.3厘米、底径6.9厘米(图8:5)。
Ⅲ式:2件。椭圆口。D征:32,双环耳,弧腹,平面略扁圆,平底。磨光。饰云雷纹。口径15.3~17厘米、高21.3厘米、底径10.6厘米(图8:3)。D征:15,方唇,双环耳顶凹弧,圆腹,小平底。素面磨光。有烟熏斑块。口半边残。高13.7厘米、底径6.1厘米(图8:4)。
Ⅳ式:2件。椭圆口,沿略凹弧。D征:31,双耳,顶略凹弧,大腹外鼓,平底。素面磨光,耳部饰不甚清晰的篮纹。口径14.2~15.6厘米、高18厘米、底径10.8厘米(图8:7)。D征:36,口半边残。双环耳,圆腹,平底。素面磨光。口径15厘米、高22厘米、底径12.1厘米(图8:2)。
四耳罐 4件。分为3式。
Ⅰ式:1件。D征:33,口略敞,圆唇,四竖耳,圆肩,斜腹,大平底。素面磨光。口径14.1厘米、高23厘米、底径14.1厘米(图8:8)。
Ⅱ式:1件。D征:30,圆口,方唇,弧边方形沿,四环耳与口沿相连,圆腹,平底。素面抹光。口径10.4~10.6厘米、高14.5厘米、底径6.5厘米(图8:6)。
Ⅲ式:2件。D征:35,敞口,斜方唇,四环耳与口沿相连,圆肩,斜腹,小平底。素面磨光。口大部残。高23.5厘米、底径9.4厘米。
二、石坡遗址
位于石坡台地西南部,东南距纳浪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台地呈狭长的带状,西南、西北依石坡梁,东南临萨利溪沟,东北临公路和洮河。石坡村坐落在遗址上。分东、西两区。
图8 大族坪墓地出土陶器
1.D型Ⅰ式双耳罐(D征 : 5) 2、7.D型Ⅳ式双耳罐(D征 : 36、D征 : 31) 3、4.D型Ⅲ式双耳罐(D征 : 32、D征 : 15) 5.D型Ⅱ式双耳罐(D征 : 16) 6.Ⅱ式四耳罐(D 征 : 30) 8.Ⅰ式四耳罐(D征 : 33)(1、6.约1/6,4、5.约1/4,余约1/7)
(一)西区(齐家文化)
位于石坡村西北面,大部分压于村庄下。面积4500平方米。文化层暴露2处:一处长18米、厚0.75~1.3米,上距地表2.7米,为相互毗邻的白灰面房址3座;另一处长130米,由烧土、灰烬、炭粒、陶片、残石器构成,内含白灰面房址1座(1981年调查时发现,现被扩张了的村庄所覆盖)。
1.遗迹
白灰面房址4座(编号81F1、88F1、88F2、88F3)。房址均暴露于坪台断面上,没有发现穴壁痕迹。81F1暴露长2.4米,白灰面涂层厚0.6~1.3厘米,其下为压实的红烧土。88F1暴露长0.96米,直接建于生黄土层上,白灰面涂层厚0.3~0.4厘米,其下为厚3厘米的硬土层,房址堆积中出双大耳罐残片。88F2暴露长1.78米,距F1约4.5米。内有灶坑1座,由上下叠压的三层居住面构成;下层白灰面涂于厚5厘米的硬土层上,厚0.5厘米;中层白灰面厚0.2~0.5厘米,涂在敷于下层白灰面上的一薄层黑灰上;上层为厚1.3厘米的白硬土层。在其上的堆积中,出土夹页岩碎屑的鬲足。88F3暴露长0.3米,在居住面的堆积中出土夹黑砂的钵残片和被火烧烤过的磨棒。
2.遗物
采集陶片31件,石器3件,铜泡1枚。
陶片 分泥质陶和夹砂粗陶。泥质陶又可分为细泥和粗泥两种,细泥陶陶土纯净质细腻,粗泥陶大多掺有数量不等的料姜石粉。粗陶以白色石英砂粒和黑色细砂为羼和料。陶色有橙黄、橙红和橙褐,有个别白陶片。部分外施陶衣。手制,口部轮修,外壁磨光。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和附加堆纹。器型有双大耳罐、折腹罐、侈口罐,均不能复原。陶片厚0.2~1.4厘米。
图9 石坡遗址遗物
1.陶钵口沿(F3 : 2) 2.铜泡(Sh采 : 8) 3.石刀(81Sh采 : 1) 4.陶鬲足(F2 : 1) 5.石磨棒(F3 : 3) (1、3.为1/4,2、4.为1/2,5.为1/8)
其外,还有一类以使用粗页岩碎屑和碎陶末为羼和料的粗陶。陶色有橙褐、黑灰。制作粗糙。纹饰有刮抹条纹。器型有钵、鬲。
钵口沿 1件。F3:2,齐口方唇,饰刮抹条纹。外壁有烟炱。厚0.8厘米(图9:1)。
鬲足 1件。F2:1,扁足根,足尖呈圆形。残长5厘米(图9:4)。
石刀 1件。81Sh采:1,弧背,双面弧刃。两侧有缺口。打制,刃部粗磨,一面仍留原石面。含云母细砂岩。长9.8厘米、最宽处4.7厘米(图9:3)。
石磨棒 2件。分为2式。
Ⅰ式:1件。F3:3,平面弧边长方形。琢制,背略磨。使用面有磨损痕迹。砂岩,紫褐色。有烧烤痕迹。长17.1厘米、宽9.3厘米(图9:5)。
Ⅱ式:1件。88Sh采:1,平面梯形,背隆起。粗磨。使用面打琢成糙面,磨损较重。一侧面有一横长的浅凹槽。花岗岩,黄白色。长17.6厘米。
铜泡1件。Sh采:8,心形,桥形钮。径2.2厘米(图9:2)。可能为寺洼文化遗物。
(二)东区(寺洼文化)
位于石坡村东北口,面积5400平方米。文化层长122米、厚1.4米,上距地表2.7米,由灰土、炭屑、陶片、石片构成,内含灰坑、房址各1座。
1.遗迹
灰坑1座(编号88ShDH1)。大部分被破坏,形制不详,内填灰土、陶片、残石片等。
房址1座(编号88ShDF1),无穴壁,暴露长2.23米,建于灰土上。居住面系压实的硬土层,上抹一薄层白灰,灶坑略偏向一侧。在居住面的堆积中,采集到高领双耳罐1件。
2.遗物
完整陶器1件,陶片63件,石器1件。
陶片 陶质仅夹砂粗陶一种。羼和料使用页岩碎屑、黑色细砂、料姜石粉末和碎陶末,以前两种为常见。陶色有灰、橙黄、橙红和黑灰,多不纯。器物手制,泥条盘筑成形。器耳或嵌入腹壁,或附粘于器表。器表整治采用磨光、刮抹和抹光,炊器外壁往往涂抹一层黄泥浆,有些施陶衣。胎质疏松,砂粒裸露,外壁大部积有烟炱。纹饰有附加凸弦纹、刮抹条纹。器型有高领双耳罐、双耳罐、四耳罐、侈口罐、釜(?)、鬲(?)等。
图10 石坡遗址遗物
1.高领双耳罐(F1 : 1) 2.双耳罐口沿(H1 : 4) 3.四耳罐口沿(H1 : 3) 4.侈口罐口沿(H1 : 5) 5.釜口沿(H1 : 13) 6.鬲口沿(H1 : 9) 7.器耳(Sh采 : 4)8.石刮削器(H1 : 1)(3.为3/20,6.为1/10,8.为3/10,1、5.为3/25,余为1/5)
高领双耳罐 1件。F1:1,敞口,方唇,高领,弧腹略垂,双环耳位于腹上部,大平底。素面刮抹。口径10.2厘米、高19.5厘米、底径10厘米(图10:1)。
双耳罐 口沿2件。H1:4,敞口,方唇,双环耳。素面磨光。厚0.6厘米(图10:2)。
四耳罐 口沿1件。H1:3,敞口,方唇,直领,四竖耳。素面磨光。厚0.5厘米(图10:3)。
侈口罐 口沿5件。H1:5,侈口圆唇。颈部饰凸弦纹。厚0.6厘米(图10:4)。
釜 口沿1件。H1:13,敞口,圆唇,高领。领腹相交处为一周凸棱和四个弧形捉手。素面磨光,内壁抹光。外壁有一厚层烟炱和黄泥。厚0.9厘米(图10:5)。
鬲 口沿1件。H1:9,敞口,尖圆唇,鸭嘴形捉手。素面。外壁粗糙,积有一层烟炱和黄泥,内壁平整。厚0.9厘米(图10:6)。
器耳 2件。Sh采:4,宽厚环耳。外施陶衣。壁厚0.8厘米(图10:7)。
石刮削器 1件。H1:1,弧边长方形。打制。一面仍留原石面。剥离面琢一圆形指窝。刃部有脱落碎屑的疤痕和磨损痕迹。细砂岩。灰绿色。长9.2厘米、最宽处4.1厘米(图10:8)。
三、结语
两处遗址的齐家文化遗存,与齐家文化的大何庄—秦魏家属同一个文化类型,器物种类及其形态,说明齐家文化在该遗址有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该类型的晚期遗存,产生了一些新的文化因素,如质纯的细泥陶很少,粗泥陶大都掺料姜石粉末;夹砂粗陶中使用页岩碎屑和碎陶末做羼和料;出现器耳穿入和嵌入器壁,器底由内塞入的做法;器表精细打磨的很少,一般显得较粗糙。
除齐家文化遗存外,还有一种文化特征鲜明、内涵统一的遗存。因其在陶质陶色、作风及某些器物形态上与寺洼文化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因素,我们将其归入寺洼文化的范畴。但其与目前已知的寺洼文化诸类型之间[1],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在器物形态上,高领双耳罐、四耳罐、釜(?)为寺洼文化诸类型所不见;数量多、形式多、构成该遗存主体的双耳罐和侈口罐,与寺洼文化的同类器物有着较大的区别;在制法上,器耳的嵌入与穿入器壁的做法,在寺洼文化诸类型中很少见到;陶质和陶色的繁杂,也与寺洼文化诸类型的陶质陶色存在着差别。虽然对此类遗存的居址形态、墓葬形制、丧葬习俗、器群结构及器物组合,目前尚了解很少,但体现在陶器上的文化特征,使我们又可能将其视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大族坪88DM1和88DM2的发现,为我们解决寺洼文化的起源及其地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寺洼文化不可能起源于洮河以东地区,也不是直接源自齐家文化[2],它很可能以这类遗存为中介,起源于洮河上游地区的齐家文化。88DM1的器物组合与秦魏家齐家文化的M58基本相一致;器物形态如碗、Ⅰ式、Ⅱ式侈口罐、单耳罐与秦魏家晚期的同类器物相同或相近似,为谢端琚先生对齐家文化分期中的第4期[3],张忠培先生对整个齐家文化分期研究中的第三期、秦魏家南墓地的第六段——齐家文化中的最晚阶段[4]。参照青海柳湾齐家文化最晚的M39214C年代为公元前1915±155年[5],和齐家文化在洮河上游地区延续较长的情况,大族坪88DM1的年代上限可能在公元前1900年之后,约当夏代晚期或商代早期。
88DM1和88DM2中两种不同质地和形态的器物(88DM1中的碗、杯、单耳罐,88DM2中的单耳杯为齐家文化范畴中的器物外,其余的5件器物,有些虽保留有齐家文化中的一些形态因素,但已超出了原本意义上的齐家文化的范围)共存一墓的现象,说明齐家文化发展到晚期,在洮河上游地区开始了质的变化。如果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石坡和大族坪两遗址的整个遗存,不难发现,齐家文化中孕育着的新因素,到88DM1的时期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开始了新的文化阶段的发展。另外,此类遗存陶质陶色的繁杂、双耳罐形态的多样,具有初期发展阶段的特点。双耳罐数量上的优势特点,为尔后的寺洼文化诸类型所承袭,成为寺洼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6],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为我们解决寺洼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马鞍口双耳罐的起源,提供了早期的形态特征。
寺洼文化起源于洮河上游地区,但不是直接源于齐家文化,而是以这里的此类遗存作为过渡性的中间环节而实现的。
参加调查的人员:樊维华 王军 李振翼
墨线图绘制者:方毅 樊维华 张淑贞
执笔者:樊维华
1994年
Abstract
Nalang Township is located in southeastern Zhuoni County. In the two surveys in 1981 and 1987, five sites of ancient culture and cemetery were found in the place.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brief report on the important Dazuping Site and Shipo Site. Dazuping Site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as of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the former being the relic of Siwa Culture, and the latter Qijia Culture. The cemetery lies to the west, part of which overlapping the site. Pottery shards, stoneware and tooth decorations are unearthed. Shipo Site is also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West is the relic of Qijia Culture, while the East is Siwa Culture. Unearthed here are pottery shards and stoneware. The discovery of Dazuping cemetery provides important clues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and location of Siwa Culture.
附表纳浪乡遗址登记表
【注释】
[1] 水涛:《关于寺洼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西北史地》1989年第4期;赵化成:《甘肃东部秦和羌戎文化的考古探索》,俞伟超主编:《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2]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渭河支流南河、榜沙河、漳河考古调查》,《考古》1959年第7期;南玉泉等:《寺洼——安国系统陶鬲的序列》,《文物》1987年第2期;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3] 谢端琚:《论大何庄与秦魏家齐家文化的分期》,《考古》1980年第3期。
[4] 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上)》,《考古学报》1987年第1期;《齐家文化研究(下)》,《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
[5]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文物出版社,1984年。
[6] 胡谦盈:《试论寺洼文化》,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集刊》(第3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