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炉霍县斯木乡瓦尔壁M1发掘简报

四川炉霍县斯木乡瓦尔壁M1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炉霍县文物管理所

炉霍县位于四川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北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1°00′~31°51′和东经100°10′~101°13′之间。地势呈西北高、向东南倾斜,为川西高原与山原接触地带。炉霍石棺葬墓地分布较为广泛,沿达曲河、泥曲河、鲜水河两岸均有大量的分布,目前发现的石棺葬墓地约25处。1984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对炉霍充古卡莎湖石棺葬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石棺葬275座[1]。2005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故宫博物院,对该区域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新发现并确认了一批重要的石棺葬墓地遗存,大大扩展了雅砻江中上游地区的石棺葬文化内涵[2]。2008、200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日本九州大学共同开展“西南地区北方系青铜器及石棺葬文化研究”项目,并分别对炉霍宴尔龙遗址[3]和呷拉宗遗址[4]进行了考古发掘。这些发掘对全面认识雅砻江中上游地区石棺葬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2年4月,炉霍县斯木乡瓦尔壁村村民在修自来水渠时发现了一座墓葬,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随即赶往现场,并对瓦尔壁M1进行了清理。鉴于该墓葬的重要性,特将本次清理的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概述

瓦尔壁墓地位于四川炉霍县斯木乡瓦尔壁村,处于鲜水河右岸的冲击坡地上。南北长50米、东西宽60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海拔3225米(图1;图版壹:1)。

M1为竖穴墓道单洞室墓,方向325°,发掘前墓道和墓室北部被村民修建的水池破坏。M1开要埋葬于墓道底部和洞室内。6个马头骨和20余根马腿骨埋在墓道内,其中4个马头骨处于墓道的北端(发掘前村民已将一个马头骨取出),2个马头骨处于墓道的南端。摆放整齐,嘴均朝北,面向上(图版壹:2、3);狗骨1具,处于墓主人的身下(图版贰:2)。

图1 瓦尔壁M1位置示意图

随葬器物共15件,以铜器较多,均与殉牲一起放置,主要包括马衔、马铃、骨纺轮、饰件等(图2、3)。

二、出土器物

发掘共出土陶器、铜器、骨器15件。计陶单耳罐1件、铜马铃2件、铜马衔4件、铜项圈1件、铜斧1件、铜泡1件、骨纺轮2件、骨饰件1件、牙饰件2等。

陶器 1件,为单耳罐,发掘前已被村民取出。

单耳罐 M1:1,泥质灰褐陶,表面磨光。圆唇,敞口,高领,溜肩,鼓腹,平底,单耳从口部延伸到腹中部。肩部饰有三周凹弦口于耕土层下,距离地表约0.3米,由墓道和洞室两部分组成。墓道呈长方形,墓道上下大小一致,平底,底部铺垫有料姜石,长330厘米、宽150厘米、深80~130厘米。洞室开在墓道的东壁下,底部较平,洞室长140厘米、宽70厘米、深74厘米。人骨保存完整,呈仰身屈肢葬,头高足低,头向北,面向南(图版贰:1)。

殉牲共7头,包括马头、马腿、狗等,主纹。口径11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9厘米(图4:6;图版贰:3)。

图2 M1平、剖面图

1.单耳罐 2~4、19.铜衔 5、8.铜铃 6.铜泡 7.铜斧 9、18.骨纺轮 10~12、14、15.马头骨 13、20.马镳 16、17.马腿骨 21.铜项圈 22.铜饰件 23.狗骨架(1~6发掘前已被取出,20号马镳叠压在10号马头骨下)

图3 M1底部平、剖面图

铜器 9件。铜马铃2件、铜马衔4件、铜项圈1件、铜斧1件、铜泡1件。其中3件马衔和铜泡在发掘前已被村民取出。

图4 M1出土部分器物

1~4.马衔(M1 : 2~4、19) 5.马镳(M1 : 13)6.单耳罐(M1 : 1)

马衔 4件。可分为两型。

A型 2件,棍较长,两端圆环较大,中间两环相扣。M1:2,通长21厘米、每节棍长10厘米(图4:1)。M1:3,通长20厘米、每节棍长9厘米(图4:2)。

B型 2件。棍较细,两端圆环较大,中间两环相扣。M1:4,残段两节,通长18厘米、每节棍长8厘米(图4:3)。M1:19,残,仅存一棍,残长10厘米(图4:4)。

铃 2件。形制相同,与马头骨相伴出土。M1:5,由两部分组成,上为一圆环,横剖面呈圆形,直径6.4厘米;下为一铜铃,铜铃上铸刻有鸟头纹,铃高7厘米(图5:1;图版贰:4)。M1:8,直径6.2厘米、铃高7厘米(图5:2)。

泡 1件。M1:6,平面呈梯形,中空。底部有一周陶纹,最大径3.8厘米(图5:3)。

斧 1件。M1:7,平面呈长方形,双面直刃。銎口呈椭圆形,銎内残留有木柄痕迹。斧中部有一方形孔。长5厘米、宽3厘米,銎口长3.2厘米、宽1.4厘米(图6:3)。

项圈 1件。M1:21,出土在墓主人头骨的下方,呈半圆状,两端有长方形穿孔,原应系绳做项圈用。残长11厘米、宽1厘米(图6:1)。

骨器 5件。骨纺轮2件、骨饰件1件、马镳2件。

图5 M1出土部分器物

1、2.马铃(M1 : 5、8) 3.铜泡(M1 : 6)4、5.纺轮(M1 : 18、9)

纺轮 2件。均出土在墓道北部的马头骨附近。M1:9,体呈圆形,中空,四周扁平。一面刻划有三角形。直径4厘米、孔径1.2厘米、高1.2厘米(图5:5)。M1:18,体呈不规则圆形,中空,四周略显扁平。直径3.7厘米、孔径1.4厘米、高1.3厘米(图5:4)。

图6 M1出土部分器物

1.铜项圈(M1 : 21) 2.骨饰件(M1 : 22)3.铜斧(M1 : 7)

骨饰件 1件。M1:22,出土在狗骨架的后腿部,体呈椭圆形,中空,一面做成贝壳状。长1.7厘米、宽1.2厘米、孔径0.4厘米(图6:2)。

骨镳 2件。出土在10号马头骨的嘴部。弧形扁平状,中部横穿2孔。M1:13,长10.6厘米、宽0.5~2.2厘米、孔径0.6~1厘米(图4:5;图版壹:3)。M1:20,残长6厘米。

三、结语

瓦尔壁M1的发掘,填补了西南地区洞室墓的空白,同时也将川西高原地区与甘青地区的先秦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本次发掘获得了以下认识。

瓦尔壁M1墓葬形制为竖穴墓道洞室墓,这种形制的墓葬广泛流行于北方地区,其分布区域主要有三个:一是西辽河至桑干河流域的内蒙古东南部和河北西北部,二是以甘青宁为中心的黄土高原至河西走廊一带,三是新疆的天山地区[5]。春秋战国时期,宁夏南部的杨郎文化是洞室墓分布比例最高的地区。如宁夏固原于家庄[6]、马庄墓地[7]和彭阳张街村墓地[8]等,这些洞室墓均较为规整,是在竖穴墓道的一边,挖建与墓道长边平行的底部更低的墓室:墓室一半为洞室,一半为竖穴,底部里低外高。与本次清理的M1形制相似,从出土器物来看,陶器数量极少,随葬马头骨习俗在这两地中均有。综合推测,我们认为瓦尔壁M1的年代当在春秋战国。

雅砻江中上游地区目前发现随葬马头骨和狗的遗存主要包括三个地方,一为炉霍县城西墓群[9],二为新龙谷日石棺葬[10],三为甘孜吉里龙墓地[11]。这三处墓地均与石棺葬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本次清理的瓦尔壁M1与宁夏和青海南部的竖穴墓道洞室墓有着直接的联系,说明其与雅砻江中上游地区以石棺葬为主的民族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与宁夏、青海等地的洞室墓所代表的民族较为接近。

瓦尔壁M1是目前西南地区发现的唯一的先秦洞室墓,同时,该墓葬处于石棺葬文化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本次发掘为研究不同族群在炉霍的相处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亦为研究雅砻江中上游地区游牧化进程提供了新的素材。

近年来,随着雅砻江下游地区盐源盆地青铜文化的发现,特别是出土了大量具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特征的器物和随葬马头、马蹄、狗等习俗,将雅砻江下游地区和北方游牧民族联系在一起,但对于连接这两地的雅砻江中游地区,始终处于一种模糊状态,而瓦尔壁M1的发掘,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发掘者:陈卫东 许俊 赵建

绘图者:赵建

摄影者:江聪

执笔者:陈卫东 许俊

2014年

Abstract

In April 2012, archaeologists conducted a rescue excavation of Wa’erbi M1 Tomb at Simu Township in Luhuo County. M1 is a vertical ramps chamber tomb with a large number of sacrificial animals. The excavation of this tomb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outhwest Region and the northern nomadic people.

图版壹

1.瓦尔壁墓地外景(东→西)

2.瓦尔壁M1墓道殉牲

3.瓦尔壁M1墓道南端殉马头及其装饰品

图版贰

1.瓦尔壁M1墓主人

2.瓦尔壁M1墓主人身下殉狗

3.瓦尔壁M1出土陶单耳罐(M1 : 1)

4.瓦尔壁M1出土铜马铃(M1 : 5)


【注释】

[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炉霍卡莎湖石棺墓》,《考古学报》1991年第2期。

[2] 故宫博物院等:《2005年度康巴地区考古调查简报》,《四川文物》2005年第6期。

[3]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四川炉霍县宴尔龙石棺葬墓地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2年第3期。

[4]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四川炉霍县呷拉宗遗址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2年第3期。

[5] 韩建业:《中国先秦洞室墓谱系初探》,《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4期。

[6]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考古学报》1995年第1期。

[7]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宁夏固原杨郎青铜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

[8]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宁夏彭阳县张街村春秋战国墓地》,《考古》2002年第8期。

[9] 故宫博物院等:《2005年度康巴地区考古调查简报》,《四川文物》2005年第6期。

[10] 格勒:《新龙谷日的石棺葬及其族属问题》,《四川文物》1987年第3期。

[11]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四川甘孜县吉里龙古墓葬》,《考古》198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