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岷县杏林齐家文化遗址调查
甘肃岷县杏林齐家文化遗址调查
甘肃省岷县文化馆
齐家文化是洮河流域一种重要的文化遗存。1974年4月,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甘肃分队在我县洮河流域调查时发现了杏林遗址,1982年在配合我县普查文物工作的同时,我们着重对杏林遗址进行了一次较细致的调查。
一、概况
杏林遗址在岷县境内,地处洮河以东1公里的二级台地上,北依山,东距杨家台村2公里,南逾杏林大队即夹道河,西临公路(图1)。调查时发现该遗址文化内涵较丰富,分布范围较大,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
调查中,我们沿断崖发现灰层、白灰居住面、红烧土和墓葬遗迹。文化层堆积较厚,最厚处达3米以上。在地面上和灰层中,收集了不少陶器、骨器、石器、铜器标本,其中陶器数量较多。同时还发现有少量的马家窑类型陶片和寺洼文化陶器。虽然这些器物的出土位置不甚清楚,但是绝大多数器物都是完整的,很有特色。根据我们对遗址的遗迹遗物进行初步考察分析,认为这处遗址包括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齐家文化—寺洼文化三个文化发展阶段,但最主要的遗迹遗物都具有齐家文化的特征。这些遗物在洮河流域其他地区是不多见的。因此,我们认为杏林遗址对研究齐家文化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将调查的主要收获介绍如下。
图1 杏林遗址位置示意图
二、遗物
调查采集的陶器有双大耳罐、高领折肩双耳罐、双耳罐、侈口罐、单耳罐、折腹罐、瓶、陶碗等共8种,多为细泥质陶,夹细砂陶次之。陶色分红褐、黄褐、灰、黑4种。纹饰一般施于瓶和罐的肩下部,有细绳纹和刻画纹。器形一般不规整,多为手制。
(一)陶器
双大耳罐 9件。分为三式。
Ⅰ式 1件(X:19)。红褐色细泥陶。口大于底,折肩,两大耳至器腹。有手制痕迹,器形制作规整,造型美观。高12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4厘米(图2:1)。
Ⅱ式 1件(X:3)。黄褐色细泥陶。器形呈上小下大,耳较Ⅰ式小,且位置高,直领,鼓腹。经慢轮修整。高13.5厘米、口径6.8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4厘米(图2:2)。
Ⅲ式 7件。红褐、黄褐色细泥质陶。双大耳,耳的位置较Ⅱ式高,折肩明显,鼓腹。器形规整,多为手制。X:24,高12厘米、口径7.5厘米、腹径8.5厘米、底径4厘米(图2:3)。
高领折肩双耳罐 共4件。分为二式。
Ⅰ式 2件。红、黄褐色,细泥质陶。体瘦长,喇叭口,置双小耳,折肩。肩上部有轮制痕迹。X:5,高31厘米、口径16厘米、腹径14.5厘米、底径7厘米(图2:4)。
Ⅱ式 2件。黄褐、黑色,夹细砂陶、侈口,腹置双小耳,鼓腹,器形较Ⅰ式矮。手制。X:2,表面打磨光亮,高16厘米、口径8.5厘米、腹径12厘米、底径6.5厘米(图2:5)。
双耳罐 3件。分为二式。
Ⅰ式 1件(X:15)。夹细砂灰陶。肩置两小耳,体圆。手制。高14厘米、口径8.5厘米、腹径12厘米、底径6.5厘米(图2:12)。
Ⅱ式 2件。黄、红褐色细泥陶。颈置两小耳,体粗圆。手制。X:14,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6厘米(图2:13)。
侈口罐 5件。分为二式。
Ⅰ式 2件。红、黄色夹细砂陶。侈口,鼓腹。手制。肩下部施细绳纹。X:20,高14厘米、口径8.5厘米、腹径10.5厘米、底径5厘米(图2:18)。
Ⅱ式 3件。红、黄、黑色陶。侈口,短颈,较Ⅰ式底大、体长。肩下部施细绳纹。X:25,高13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6.5厘米(图2:17)。
单耳罐 2件。红、黄色细泥质陶。体低矮,颈置单耳。手制。素面。X:9,高17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11.5厘米、底径6.5厘米(图2:16)。
折腹罐 1件(X:23)。黑灰色陶。侈口,折腹。经慢轮修整。腹施横刻画纹及细绳纹。高13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7厘米(图2:14)。
陶瓶 2件。黄褐色夹细砂陶。小口,短颈,鼓腹。肩饰细绳纹。X:11,颈部有刻画纹一道。高14厘米、口径5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6厘米(图2:15)。
陶碗 1件。黄褐色细泥陶。敞口,小平底。高5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4.5厘米。
(二)骨器
骨针 2件。一根粗短,一根细长,磨制十分精细。X骨:1,长6厘米(图2:6)。
骨锥 1件。X骨:3,呈四棱形。首部圆锥形。磨制精细。长7.2厘米(图2:7)。
图2 岷县杏林齐家文化遗物
1.Ⅰ式双大耳罐(X:19) 2.Ⅱ式双大耳罐(X:3) 3.Ⅲ式双大耳罐(X:24) 4.Ⅰ式高领折肩双耳罐(X:5) 5.Ⅱ式高领折肩双耳罐(X:2) 6.骨针(X骨:1) 7.骨锥(X骨:3) 8、9.石斧(X石:1、X石:5) 10.红铜刀 11.红铜斧 12.Ⅰ式双耳罐(X:15) 13.Ⅱ式双耳罐(X:14) 14.折腹罐(X:23) 15.陶瓶(X:11) 16.单耳罐(X:9) 17.Ⅱ式侈口罐(X:25) 18.Ⅰ式侈口罐(X:20)(1、3、9、13、18.1/6,4、10.1/10,6.1/2,7.1/4,余1/8)
(三)石器
石斧 6件。均磨制。4件有肩,肩有穿。X石:5,器形扁平,磨制,刃部有使用痕迹(图2:9)。X石:1,器形较长,磨制精细。长17厘米、宽5厘米、厚2.5厘米(图2:8)。
(四)铜器
红铜刀 1件。铸成,刀呈弧形,刃部有使用残迹,把端有1小耳,系穿绳用。长22厘米、刃宽3厘米、把长9.5厘米、厚0.7厘米(图2:10)。
红铜斧 1件。铸成,刃部锋利,有缺口,口部有1小耳。长13厘米、宽5厘米、厚11厘米(图2:11)。
三、结语
通过对杏林遗址发现的石、骨、陶、铜器特点的研究分析,知该遗址是洮河流域典型的齐家文化遗址,它虽同永靖秦魏家遗址的文化内涵相似,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现有三点认识。
第一,杏林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所占比重很大,陶器种类虽不多,但陶质陶色较复杂;折肩、折腹器多,且折棱明显;双大耳罐一般器形均低矮,虽多手制,但造型精细,个别器物表面打磨光滑;手制多见单耳罐、侈口罐、大口双耳罐等;纹饰仅施于高领罐和侈口罐的下部,均为粗细均匀的竖形细绳纹或刻画纹,遗址中除少量马家窑类型陶片有彩绘,齐家文化遗物未见其他纹饰。
高领双耳罐是齐家文化最常见的器型,它从早到晚的变化是由通体硕大渐趋细长,肩腹间的折棱由折角明显渐趋分界不易分清[1]。该遗址的高领双耳罐和双大耳罐除几件折棱明显外,大部分折棱不明显。在陶器的制法上,夹砂陶制作较粗糙,多手制,如单耳罐X:26,通身有指纹。细泥陶一般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口和肩部有明显经慢轮修整的痕迹。这证明杏林齐家文化遗址陶器本身体现了由手制到轮制、由粗到细、由早到晚的发展过程。
第二,除陶器外,遗址发现的石器比例较小。石斧均磨制,形体规整,有穿、有肩,穿一般在肩部。刃部锋利,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制作石器的技术。采集到的骨器仅3件,但十分精美。如X骨:1磨制精细,长短粗细和现在使用的缝被针一模一样,针眼也只能穿过一根线;可见当时人们在制造骨器,尤其是钻孔技术方面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件骨锥也是通体磨光,因长期使用至今光泽不减。
第三,冶铜业的出现是齐家文化的一项突出成就[2],采集的两件红铜工具虽均有人工使用残迹,但刀、斧的刃部仍十分锋利。齐家文化的人们不仅发现、使用了红铜,而且在冶炼上也达到了一定水平,由于刀、斧上有铸范留下的实枝,表明齐家文化的人们已经认识金属的性质,能运用铸造和锻造制造各种不同用途的铜制工具了[3]。
综上所述,杏林遗址的资料对研究齐家文化在甘肃中部的分布、发展和变化有一定的作用,对了解洮河流域齐家文化的内涵也有一定的帮助。
执笔者 杨益民
1985年
Abstract
In 1982, the Cultural Center of Min County conducted an intensive investigation of a Qijia Cultural Site at Xinglin during its archaeological survey. The survey collected a lot of specimens of pottery, bone, stone and bronze, mostly pottery. Based on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relics and remains, we believe that this site contains three cultural development stages, including Majiayao Type of Yangshao Culture, Qijia Culture and Siwa Culture, but the uppermost remain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ijia Culture. The excavation of Xinglin Site is helpful for the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Qijia Culture in the middle region of Gansu, as well a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Qijia Culture in the Taohe River basin.
注释
[1]谢端琚:《论大何庄与秦魏家齐家文化的分期》,《考古》1980年第3期。
[2]谢端琚:《试论齐家文化》,《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3期。
[3]谢端琚:《试论齐家文化》,《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