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平安县古城青铜时代和汉代墓葬
青海平安县古城青铜时代和汉代墓葬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平安县为青海省海东地区行署所在地,古城乡位于平安县城之南,北距平安县20公里(图1)。1998年9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平安县古城乡北村与沙卡村发掘青铜时代墓葬4座、汉代墓葬2座。本文依时代分别简报如下。
图1 墓葬位置示意图
(●为青铜时代墓葬,▲为汉代墓葬)
一、青铜时代墓葬
沙卡村南距平安县古城乡2公里,位于平安至化隆公路的西侧。墓地位于沙卡村下尕湾坡地上,其北有一条冲积沟,沟南侧断崖处露出卡约文化陶片及人骨。1996年9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该墓地,1998年9月对其进行勘探与试掘,共发掘墓葬4座(编号为M1~M4)。
(一)墓葬形制与葬俗
4座墓均为竖穴土坑,呈不规则长方形。葬俗不一,有仰身屈肢葬、二次扰乱葬、二次葬及迁葬。
图2 M1平面图
1.铜泡 2.骨珠 3.兽骨
图3 M2平面图
1.双耳陶罐 2.铜饰 3.骨珠
图4 M3平面图
1、2.双耳陶罐 3、8.铜饰 4.铜刀 5.石刮削器 6.骨珠 7.铜泡 9.兽骨
皆无葬具。
M1 方向130度。长1.44米、宽0.54米,墓深1.8米。仰身屈肢葬,双腿弯曲,左腿搭在右腿上。随葬品置于头侧,有1件铜泡、3件骨珠。另外,在人骨左腿左侧有动物骨(图2)。
M2 方向125度。长2米、宽0.78米,墓深0.6米。二次葬,骨架不完整且摆放不规整。随葬的双耳罐置墓室一端,人骨中见铜饰、骨珠各1件(图3)。
M3 方向220度。长2米、宽0.86米、墓深1米。二次扰乱葬,仰身直肢葬后,又二次扰乱胸部,右侧胸部扰乱较甚,另外人骨缺少右臂肱骨、左腿胫骨及双足骨。随葬器物共9件,置于头、胸、两手及足部。头顶及足部各置1件陶器,左手握1件石器,右手握铜刀。左眼及左手旁各置1件铜泡,颈部挂铜饰和骨珠。左肋骨一侧放有羊腿骨(图4)。
M4 方向220度。长1.52米、宽0.9米、墓深1.4米。墓室内仅存半根胫骨及1根排骨,属迁葬。无随葬品。
(二)随葬器物
共有15件。陶器有长颈双耳罐和短颈双耳罐,铜器有刀、泡及铜饰,另外还出土有骨珠和石器。
陶长颈双耳罐 2件。敞口,长耳,鼓腹,圈足。M2:1,泥质红褐陶,夹细砂。器身饰红色陶衣,腹部两侧置乳丁。口径11.2厘米、腹径14.8厘米、底径6厘米(图5:1)。M3:1,夹砂灰陶,器表经打磨,无陶衣。口径12厘米、腹径16.8厘米、底径8.4厘米、高15.2厘米。
陶短颈双耳罐 1件(M3:2)。夹砂红陶。敞口,束颈,鼓腹,圈足。腹部两侧各有一乳丁,腹饰网格纹,双耳横饰一道附加堆纹。器表有烟炱。口径12厘米、腹径16.8厘米、底径8.4厘米、高16.8厘米(图5:6)。
铜刀 1件(M3:4)。锈蚀较甚。刀身呈弧状,有短柄。柄长4.3厘米、通长10厘米(图5:7)。
铜泡 3件。青铜。圆形,顶部凸起,背有横梁,大小不一。M3:7,直径2.6厘米、厚0.6厘米(图5:5)。M1:1,椭圆形,长0.9厘米、宽0.7厘米。
铜饰 3件,可分为二型。
A型:2件。连珠饰。背面平,正面由六个连珠组成。M3:3,长1.3厘米、宽0.9厘米(图5:4)。
B型:1件(M2:2)。长方形,背面平,正面长方形框内有两排乳丁,每排有四个,两排乳丁之间以横梁相隔。长1.8厘米、宽1.3厘米(图5:3)。
骨珠 4件。圆形或柱形,中间穿孔,可佩戴。M2:3,圆柱形,直径0.3厘米、厚0.8厘米。M3:6,圆形,直径1厘米。
石器 1件(M3:5)。刮削器,打制,未经打磨。长5.6厘米(图5:2)。
上述青铜时代墓葬位于同一墓地,除M4为迁葬墓外,其余均有随葬品。M2、M3中出土的长颈双耳陶罐具有卡约文化陶器的典型特点。此外,M1~M3中出土的铜泡与铜饰也是卡约文化墓葬中常见的铜饰。由此推断,这些墓葬应属卡约文化时期。
图5 青铜时代墓葬出土遗物
1.长颈双耳陶罐(M2 : 1) 2.石刮削器(M3 : 5) 3.B型铜饰(M2 : 2) 4.A型铜饰(M3 : 3) 5.铜泡(M3 : 7) 6.短颈双耳陶罐(M3 : 2) 7.铜刀(M3 : 4) (1.约1/6,2.2/5,6.1/5,余均4/5)
二、汉代墓葬
汉代墓葬位于古城乡北村背本康子坡地上,北村东邻沙卡村。墓地东南距北村约200米,西面为夏岗,北面为寺儿坡,新沙公路从墓地南侧横穿而过。1996年10月当地村民在将背本康子坡地改为梯田的过程中发现汉代墓葬,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闻讯后,当年即进行发掘,共发掘汉墓5座(编号为M1—M5)。1998年9月又继续在此进行第二次发掘,清理汉墓2座(编号为M6、M7)。本文仅将M6、M7的发掘情况简要报道如下。
(一)墓葬形制与葬俗
M6、M7均系带墓道纵连券顶单室砖墓。墓道平面为长方形,底呈斜坡状,甬道先掏洞穴后砌砖。墓室先掘长方形竖穴土坑,再用砖砌筑。砖为灰色长条形,质地坚硬,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0.7厘米。顶部采用楔形条砖纵连弧起券。
M6 方向115度。墓道宽0.8米、底距地表2.38米。墓门采用长条砖封堵,砌法为人字形。雨道长0.64米、宽0.75米、高1.16米,采用条砖横平错缝相砌,再起弧券顶。长方形砖室的四壁砌法与雨道相同,券顶顶部条砖缝隙处插有小石块和碎陶片(图6)。
此墓为二次葬,室内有两具人骨。女性在一具木棺内,仰身屈肢,腐朽较甚。木棺为榫卯结构,南高北低,棺板已朽。长1.84米、宽0.58米、残高0.26~0.38米。男性骨架摆放在方形砖台上,无葬具,似为后葬入。
主要随葬品置于女性木棺前,有陶罐、双耳陶罐各1件,铜釜1件;男性尸骨前置1件砖灯,女性木棺内及男性头骨前各置1枚铜钱。
M7 方向50度。墓道宽0.74米、墓深3.7米。墓门采用人字形砌法封堵。甬道长1米、宽0.7米、高1.14米,砌法同M6。砖室长3.16米、宽2.2米、高2.2米。四壁先错缝平砌两层,再竖砌一层,再平砌数层后起券顶,顶部条砖缝隙均插有小石块及碎陶片(图7;图版:1)。
室内有3具木棺,自东向西排列(编号为一、二、三)。一号棺内人骨(编号为C)仰身直肢,头戴黄色平上帻,已朽,并插有木簪以固发与帻。身着右祍棉短衣,双手拱于腹前。棺内底部铺有用麦秆编成的草帘,尸骨上撒有粟等谷物(图版:2)。根据其体质特征分析应为男性,年龄20~25岁。木棺形制较特殊,棺身由一半原木凿制而成,长2.28米、宽0.5米、高0.5米;棺盖采用整块木板制成,棺盖前后对角处有方形卯与棺身前后对角处高出的木榫相扣合(图8)。二号棺内人骨为女性(编号为B),年龄50~60岁。仰身直肢,发式为圆髻结于头顶,戴角质发钗,发髻顶部戴有黄色巾帼,面部覆盖黄色方形面巾。服饰大致可辨,外着右祍长单衣,内着棉短衣,双手拱于腹前。头右侧有半圆形枕头,下部铺有草帘。木棺长2.36米、宽0.66米、高0.6米,采用束腰榫卯相拼合(图版:3)。三号木棺内葬一男性(编号C),年龄50~60岁。仰身直肢,发式保存较好,圆髻高结于头顶,圆髻下系有包巾,再戴红色巾帻用木簪贯于巾帻与圆髻中固定发式与巾帻。身盖短棉被,身着服饰不清。头枕半圆形枕头,身下无草帘。头侧有粟类植物残迹。棺榫卯结构,长2.34厘米、宽0.7厘米、高0.6厘米(图版:4)。
图6 M6墓室平、剖面图
1.砖灯 2.铜釜 3.陶罐 4.双耳陶罐 5、6.铜钱
图7 M7墓室平、剖面图
1.A型木耳杯 2、4、6、19、29.B型木耳杯(19、29置于17木食盘内) 3、7、9、17.木食盘 5.漆盌 8、10、13.木 案 11.木镇墓兽 12、30.木牛车模型 14.砖灯15、16.陶罐 18.木盒 20、23.木簪 21.角钗 22.铜钱 24.木梳 25.木篦 26.木条板 27.玻璃耳 珰 28.木碗(扣在17木食盘上) 31.族幡
主要随葬品置于棺顶及棺前。一号棺顶放有漆盘,内置1件木耳杯。二号棺顶正中置1件木食盘,内有1件木耳杯;盛有鸡骨及羊肩胛骨的食盘后端又放有1件大木耳杯,内置1件小耳杯。三号棺顶前部放有残木器(器形难辨),另有1件木食盘,盘上扣有木碗,内置1件大、小耳杯且盛有鸡骨,还放有一根杨树枝。在树枝前端系有白绢,绢上有黑色字迹,推测可能为族幡。棺前摆放1张木案。一、二号棺前的木案上摆放有1件食盘及一些动物骨骼;三号棺前木案上仅有一些动物骨骼,案前放有2件陶罐、1件牛车模型,墓门处放有1件单耳、长舌、头插犄角的镇墓兽。棺内随葬品,一号棺内人骨头戴木簪;二号棺内人骨头戴角钗,戴黑色玻璃耳珰,口含1枚铜钱(仅存残迹);三号棺内人骨头戴木簪,头部右侧放有木梳和木篦各1件,左侧置1件条形木板(其用途不详)。
图8 M7一号木棺结构图
1.棺盖内壁 2.棺身俯视 3.棺侧板 4.挡板
(二)随葬器物
两座汉墓共出土随葬品36件。陶器有罐及双耳罐。铜器仅铜釜1件。漆木器仅出土于M7中,共出24件(其中仅1件甚残,器形难辨),器型有漆盌、木食盘、案、耳杯、碗、牛车模型、镇墓兽、簪、梳、篦、条板。此外还出有角钗、砖灯与玻璃耳珰各1件及铜钱2枚。
陶罐 2件。M7:15,泥质灰陶。侈口,方唇,圆腹,平底。器表饰绳纹,底部有方形印记。口径12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13.2厘米(图9:3)。
陶双耳罐 1件(M6:4)。泥质灰陶。侈口,圆腹,平底。腹置宽双耳,腹及耳部饰绳纹。口径8厘米、腹径15.3厘米、高18.5厘米(图9:2)。
铜釜 1件(M6:2)。广口,平沿,斜腹,平底。腹部置环形钮,钮上有铺首,因锈蚀,铺首形制不清。腹部饰一周凸弦纹,口沿下及底部各有一处修补痕。器表有烟炱。口径20.4厘米,底径10.5厘米、高9.2厘米(图9:6)。
木案 3件。长方形,案面四周用木钉钉有一周木条,案底横钉两根木条,木条上有四个足,大小相同。M7:8,长59厘米、宽38厘米、高8厘米(图10:5)。
木食盘 4件。盘身用薄木板卷成圆形,两头相合处钻有双排孔,用植物枝相穿系成盘身。盘底分内、外两层,相合严密。盘底采用一整块圆形薄木板,盘外底周缘钻有一周圆孔,10~12个不等,盘身靠底部钻有一周圆孔,再用枝条穿系于底与身圆孔之中相合成食盘,工艺新颖。M7:7,盘身局部破裂处亦对钻双孔,用枝条相系修补。直径22.8厘米、高9厘米(图10:6)。
图9 汉代墓葬出土遗物
1.木碗(M7 : 28) 2.陶双耳罐(M6 : 4) 3.陶罐(M7 : 15) 4.砖灯(M7 : 14)5.B型木耳杯(M7 : 19) 6.铜釜(M6 : 2) 7.漆盌(M7 : 5) 8.A型木耳杯(M7 : 1)(4,5.为1/4,余均约1/5)
漆盌 1件(M7:5)。工艺简单,系用整块原木旋制而成,再内、外饰黑漆与红漆。口微敞,直腹斜收为小平底。内饰红漆,外表口沿下有一周红漆,余饰黑漆。口径20厘米、底径12.8厘米、高8.8厘米(图9:7)。
木耳杯 6件,分为二型。
A型:1件(M7:1)。椭圆形,腹部斜收为椭圆形平底。口径23.5厘米、底径13厘米、高8.5厘米(图9:8)。
B型:5件,大小基本相同。M7:19,椭圆形,双耳微翘,平底。口径10厘米、底径6.4厘米、高5.5厘米(图9:5)。
图10 汉代墓葬出土遗物
1.木簪(M7 : 20) 2.木梳(M7 : 24) 3.木篦(M7 : 25) 4.木镇墓兽(M7 : 11)5.木案(M7 : 8) 6.木食盘(M7 : 7) 7.木车(M7 : 12) 8.木牛(M7 : 30) 9.角钗(M7 : 21)(4.1/10,5、7.约1/16,6、8.约1/7,余均为3/5)
木碗 1件(M7:28)。口微敛,斜腹,平底。口径17.6厘米、底径8厘米、高7.5厘米(图9:1)。
木牛车 1套(M7:12,30)。木牛(M7:30),制作粗糙,用木头削成,前窄后宽,头部凿双孔以示双眼,无腿,身下有四个小孔,推测腿可能已腐朽(图10:8)。牛位于木车附近,故应为拉车之牛。木车(M7:12),制作较精致,双辕,辕已残断,大车轮高于车身,两轮由横轴相连,车身后部有一马蹄形挡板。长33厘米、宽25厘米、高28厘米(图10:7)。
木镇墓兽 1件(M7:11)。兽身用原木削刻而成。呈蹲坐状,双耳竖起,宽舌外吐,双眼突出,头顶有分叉的犄角。耳、舌、眼、犄角均饰红色。长30厘米、宽9.6厘米(图10:4)。
木梳 1件(M7:24)。呈马蹄形,两面中部有突脊,木齿疏松,共有12齿。长5.8厘米,齿长2.5厘米,宽4.8厘米、厚0.7厘米(图10:2)。
木篦 1件(M7:25)。呈马蹄形,两面平直,齿细密,共有76齿。长6.6厘米,齿长3厘米,宽5.2厘米(图10:3)。
木簪 2件(M7:20)。长方形,长齿,共有5齿。2件木簪形状、齿数相同,仅长度相差3厘米。长17厘米,齿长11厘米,宽1.1厘米、厚0.2厘米(图10:1)。
木条板 1件(M7:26)。置于M7内C人骨头侧。长方形,木板光滑平整,其用途不详。长10.6厘米、宽2.2厘米。
角钗 1件(M7:21)。兽角制成,黑色,双叉,叉部剖面呈圆形。长15.5厘米(图10:9)。
玻璃耳珰 1件(M7:27)。黑色,束腰,上端平直凹陷,中有圆形穿孔。直径1.2~1.4厘米、孔径0.3厘米、高1.3厘米。
砖灯 2件(M7:14)。用废砖打制而成,中有圆窝。底径3.2厘米、高9.6厘米(图9:4)。
(三)年代
上述两座汉墓同为单室砖墓,顶部拱券系纵连起券,券顶错缝相砌,顶部券缝之间插小石块及碎陶片加固。这种券顶砖室墓西汉晚期首先流行于中原地区,尔后迅速推广,东汉早期传播至青海境内。此外,墓葬内所出土的陶罐及双耳罐,器形为侈口、方唇、圆腹,器表拍饰绳纹,其特点与纹饰风格均具有青海地区东汉早期陶器的典型特征,即与《上孙家寨汉晋墓》中东汉早期墓中出土的同类陶器完全相同[1]。因此,推断这两座汉墓的年代为东汉早期。
三、结语
卡约文化墓葬在青海东部平安地区尚属首次发现。上述4座卡约文化墓葬无疑为了解本地区卡约文化时期的经济状况、埋葬习俗提供了新的资料。四座墓中,除M4为迁葬墓外,其余三座均随葬有动物骨骼,由此可知该地区卡约时期畜牧经济可能较为发达,其经济形式与平安以西湟水中上游地区的卡约文化是相同的。此外,埋葬习俗、随葬品亦与上述地区相同,由此反映出平安地区与湟水中上游地区的卡约文化墓葬的文化面貌是一致的。
平安古城北村汉墓,是迄今青海省保存最完好的一批汉墓,部分墓内人骨的发式至今还保存完好,服饰清晰可辨,在国内东汉墓中亦属罕见。这批墓葬的砖室结构与其他地区汉墓的结构完全相同,室内都不具备防潮、防腐设施。但由于墓葬掩埋地区属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植被稀疏,雨水稀少,年降雨量仅为350~450毫米;又因墓葬掩埋较深,一般墓深2~3米,而且未经盗扰,这些特定的地理环境及条件是这批墓葬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
如M7,墓葬精心修建,顶部条券缝隙处填塞碎陶片及小石块,使顶部结构坚固且封堵严密。室内无淤土,葬具保存完好,随葬品摆放保持原状,棺内人骨的发式与服饰尚清晰可辨。室内三具人骨均仰身直肢葬,各有木棺,性别为两男一女,A男性年龄在20~25岁,B女性与C男性年龄大致相当,约为50~60岁。由年龄推测墓室中三人属两代人同穴而葬,可能属夫妻与父子关系。此合葬墓进一步说明了青海地区早在东汉早期已出现了同一家庭成员同穴而葬之习俗。
M7中男、女发式尚存。C男性发式保存较好,梳圆形高髻结于头顶,发髻下部有巾覆盖,发髻顶部戴帻。用木簪贯于发髻与帻。帻为何物?《急就篇》颜注:“帻者,韬发之巾,所以整帻发也。常在冠下,或单着之。”帻最初只是包发的头巾,后来演变成帽状,身份低微的人不能戴冠,只能戴巾帻与平上帻两类。帻顶部凸起作屋顶状,称为“介帻”,顶部低平的称为“平上帻”[2]。该墓中男性所戴的帻即为此两种。A男性头戴黄色平上帻;C年长男性戴红色介帻,而且都用木簪贯于发髻与帻中。2件木簪形状相同,仅长短相差3厘米,器形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竹簪、角簪相似。不同的是齿少而短,且兼有簪发与固帻双重功能。M7中B女性发式亦为圆髻结于头顶,但不露髻,戴有巾帼即覆发的头巾,以角钗结发,戴玻璃耳珰。此外,墓主人服饰男女有别,男穿右祍短衣,女着右祍长衣。
首先,从墓主人的发式、头饰、服饰可知,其穿戴同于中原汉人。其次,随葬品如镇墓兽、木案、木梳、木篦等物与中原汉墓中所出同类器相同。青海地区在西汉前期属“羌戎之地”,自西汉中期始汉势力进入此地,本地区的土著民族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汉人的影响,至东汉时期已基本汉化。如M7中墓主人族属暂难定论,可能是本地区被汉化的其他民族,或是由中原等地迁入本地的汉人。但不论其族属如何,平安古城汉墓为认识、了解本地区东汉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葬俗礼仪、手工艺水平增添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亦填补了青海东部地区汉代居民发式与服饰的空白。
附记:参加发掘的人员有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任晓燕、王倩倩、李一全,平安县文物管理所许显成等同志。本文由朱乾禄绘图,许显成拍摄照片。
执笔:任晓燕 王倩倩 李一全
2002年
Abstract
In September 1998, Qinghai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excavated six tombs at Gucheng Township in Ping’an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Of which four belong to Kayue Culture of the Bronze Age. These are all earthen shafts and unearthed artifacts mainly include pottery, bronze and a small number of stone and bone objects. The excavation provides new data for the study on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funerary custom of this area in Kayue Culture Period. The other two tombs are of the early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M7 of the two is in the best condition among the Han tombs known so far in Qinghai Province. Funeral objects include well-preserved small-sized tables, eared cups and lian food containers, all made of wood. The excavation of these Han tombs brought to light new material significant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n local people’s living custom, burial ritual, and handicraft level.
图版
注释
[1]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孙家寨汉晋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
[2]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