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通县黄家寨墓地发掘报告

青海大通县黄家寨墓地发掘报告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

墓地位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家寨乡村东。黄家寨南距西宁市约27公里,地处西宁盆地的北部边缘,湟水上游的北川河由西北而东南从墓地东部流过(图1)。

1985年春,青海铝厂筹建工程在这里大规模取土。取土过程中时有人骨和陶罐等被发现。青海省文化厅文物处得知消息,由原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和原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共同组成清理发掘队,配合工程进行了抢救发掘。发掘工作由当时的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高东陆主持,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吴平、刘小强、孙小妹、顾希娟和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许永杰、李伊萍以及本科生刘斌、刘学堂、田亚岐参加了清理发掘工作。自1985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共清理墓葬27座,出土并征集文物123件。

图1 黄家寨墓地位置示意图

一、埋葬形式

黄家寨墓地的地面平坦,地表已辟为农田,墓葬开口在耕土层下,一般距地表约0.3米,没有文化层堆积。

在清理的27座墓葬中,M1为东汉时期的砖室墓,清理时已为工程取土和农民取砖严重破坏。从残存的底部情况看,M1为长方形单室墓,墓向北偏东5°,墓室长5.6米、宽2.4米,墓底有两层斜铺的铺地砖;死者为成年男女两人合葬,骨骼已部分凌乱,出土有4枚东汉五铢钱。另外的26座墓葬属于青铜时代,本报告将主要介绍这26座墓葬的情况。

26座青铜时代的墓葬分布得比较密集,分作两片,一片23座集中分布,分别为M2~M4、M7~M15、M17~M27;一片3座集中分布,分别为M5、M6、M16,两片西北—东南向,相距约150米。据取土工程人员介绍,在这两片墓葬西南部取土时,人骨和陶罐等屡屡发现。据此推测,墓葬集中分布的墓地中心部分已破坏殆尽。现存的墓葬间距一般为1~5米不等,墓葬间的叠压打破关系仅有1例,为M14打破M20。墓葬的方向有两种,一种为东北—西南向,计16座,分别为M3、M5、M7~M14、M16、M18、M21、M24、M25、M27;另一种为西北—东南向,计10座,分别为M2、M4、M6、M15、M17、M19、M20、M22、M23、M26(图2)。

黄家寨青铜时代墓葬的墓穴均为挖在生土中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因为没有文化层堆积,墓穴内的填土与墓圹的生土区别不大,所以有些墓葬清理时穴壁不甚规整,墓穴较浅。M5和M16两座大型墓葬的墓穴填土不是利用掏挖墓穴时的生土,而是改用胶土、砂石和鹅卵石搅拌在一起的坚硬填土。长方形竖穴土坑的坑壁大多较直,墓口与墓底大小相同,个别的坑壁略向内倾斜,墓口略大于墓底。长方形竖穴的四角均呈圆弧状,平面作圆角长方形。墓葬形制相差较大,小墓如M26,长1米、宽0.75米、深0.4米;大墓如M5,长4.7米、宽3.7米、深1.75米,多数墓葬形制为长1.65~2.3米、宽0.55~1.4米、深0.2~0.6米。

死者在墓穴内的安葬方式主要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骨骼零乱不全三种。前两种应为一次葬,后一种应为二次葬。在二次葬中,墓穴和填土中人骨较全者,应是扰乱后就地原坑埋葬的,墓穴和填土中人骨缺少较多者,可能是迁出或迁入的埋葬。二次葬的人骨虽然零乱不全,但现存的人骨仍可以鉴定出所属个体的数目。在26座墓葬中,单人葬24座,约占总数的90%,为主要埋葬形式;二人合葬2座,约占总数的10%,为次要埋葬形式。二人合葬墓中的M3为成年男性与性别不明的成年合葬,M14为成年女性与性别不明的儿童合葬。另外M5和M16两墓相邻。M5死者为成年男性,M16死者为成年女性。在28具个体中,能够鉴定年龄的有20具,其中成年17具,占85%,15岁以下3具,占15%;能够鉴定性别的有11具,其中男性5具,女性6具,男女数量相若。

图2 黄家寨墓地墓葬分布示意图

死者基本上是直接安葬在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内,仅M5使用了木棺安葬。木棺腐朽较甚,为厚约7厘米的木板制成。木棺残长2.1米、宽0.93米、高0.15米。M5和M16死者的股、肱、胫、腓等长骨涂有紫红颜色,这应是二次扰乱时的葬俗。M3、M5和M16存在着殉牲习俗。殉牲的种类有牛、马、犬和羊。这三座墓葬的殉牲形式不同,M3是一犬头放在死者的头侧,M5是零星的犬、马碎骨散见于填土中,M6是犬头2、牛头2、牛蹄8整齐地摆放在墓穴一侧。

M2 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穴长1.80米、残宽0.70米、深0.60米。坑壁不甚规整,南壁被取土破坏,墓底比较平坦,墓向285°。穴内葬一人,仰身直肢,头西北,脚东南,面向上,为成年女性。随葬器物5件,大双耳罐2件,1件放在头顶,1件放在裆上;残铜泡2件,1件放在左臂侧,1件放在右脚下;骨管1件,放在右腿外侧。

M3 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穴长2.25米、宽0.85米、深0.25米。墓底比较平坦,穴壁比较规整,墓向255°。墓底人骨两具,1具放在中部,仰身直肢,头西南,脚西北,面向上,手骨和脚骨稍有朽蚀,为成年男性;另一个体仅有股骨和胫骨各二,其中3根交叉放在仰身直肢葬者脚下,1根放在左臂肱骨外侧,为不明性别的成年。随葬器物2件,双小耳陶罐放在仰身直肢葬死者头顶,骨镞放在右膝盖处。另外,仰身直肢葬死者的头部右侧殉犬头1个(图3)。

M5 为略呈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一端宽,另一端窄。墓穴长4.7米、宽端宽3.7米、窄端宽2.7米。墓穴周壁不甚规整,墓底呈西南向东北倾斜状,浅处1.05米、深处1.7米。墓穴呈东北—西南向。墓内填土为褐色胶土、砂石与大块砾石搅拌而成,比较坚硬。墓穴的窄端南北向置木棺,木棺腐烂较多。长约2.2米、宽约0.9米、高约0.2米,系用厚约0.07米的四块大木板拼对而成,无底无盖。棺内人骨十分零乱,有肱、尺、桡、锁、椎、肋、盆、股、胫、腓等骨骼,经鉴定属于同一个体,为成年男性。随葬品物共28件,其中21件出在填土中,双小耳陶罐1件、海贝4枚、骨珠2粒、残骨牌饰1件出在木棺内。木棺内殉犬头及骨架,填土中发现有马蹄骨。死者的下肢股骨和胫骨涂有紫红色。另外,尺骨、桡骨各发现于填土中(图4)。

图3 M3平面图

1.双小耳罐 2.骨镞 3.犬头

M14 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穴长1.5米、宽0.95米、深0.15米。穴壁比较规整,墓底平坦,墓向192°。墓穴内人骨2具,均为侧身屈肢葬,缺少臂骨和头骨。一为成年女性,一为不明性别的儿童。随葬器物10件,9件为穿孔的牙饰和骨饰,其中7件成排排列在成年人胸前,2件放在儿童上身处,1件骨凿放在墓穴一角处。该墓打破M20(图5)。

M16 为近于圆形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一端宽一端窄,墓穴长4米、宽端3.7米、窄端2.7米。穴壁不甚规整,墓底呈西南向东北斜倾,浅处约0.65米、深处约1.2米,墓穴呈东北—西南向。墓内填土为褐色胶土、砂石与砾石搅拌而成,比较坚硬。墓穴窄端的底部人骨零乱,有尺、桡、肋、椎、骶、盆、股、胫、腓、跗、趾等骨骼,经鉴定属于同一个体,死者为成年女性。随葬品共23件,双耳陶罐2件,出土在墓底东北端人骨处,骨珠8粒和骨纺轮1件也出土在墓底东北端人骨处,其余随葬器物散见于填土内。墓室西南端底部较高,与东北端放置人骨的较深墓底形成二层台。二层台的北侧殉牛头1个,牛头的后方排列牛蹄4只;二层台的中部也陈列牛蹄4只;二层台的南侧排放犬头2个。另在东北端的底部放置牛头残骨1个和羊骨若干。另外,死者的长骨上涂有紫红色(图6)。

图4 M5平、剖面图

1、3、4、13、14、18、20、21.骨镞 2.铜铃 5.大铜铃 6.牙饰 7.碎陶片 8、9.马蹄 10.铜削11、12、16.铜管 17.残铜矛 19、23.海贝 22.双小耳陶罐 24.犬头 25.骨珠 26.残骨牌饰

图5 M14平面图

1.牙饰 2.骨凿

M20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穴长1.5米、宽0.7米、深0.4米。穴壁规整,墓底平坦,墓穴呈西北—东南向。墓穴底部有下颌骨、骶骨和股、胫、腓等长骨,属同一个体,死者为不明性别的成年。随葬双大耳罐1件,摆放在墓穴西北角。

图6 M16平、剖面图

1.残石刀 2.陶饼 3.陶刀 4.骨管 5.铜鸟 6、7、14.铜铃 8、9.犬头 10、11、13.牛头 12.牛 蹄 15、16.骨锥 17.残骨器 18.双耳大罐 19.双耳小罐 20.骨珠 21.骨纺轮 22.蚌饰 23.羊骨

二、随葬器物

在26座墓葬中,有17座墓葬使用器物随葬,约占总数的65%。在使用器物随葬的墓葬中,使用陶器随葬的墓葬最多,计14座,约占使用器物随葬墓葬总数的82%。在这14座墓葬中,有5座墓葬伴有铜、石、骨、牙、蚌器随葬。各墓随葬器物的数量相差比较悬殊,少的仅有1件,如M9、M11两墓各随葬1件陶豆,M6仅随葬骨匕1件;多的达28件,如M5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亦多;一般的是2~3件或2~3种,如M3随葬双小耳陶罐1件,骨镞1件;M2随葬双耳大罐2件,铜泡2件,铜管1件。这种墓葬共9座,约占使用随葬器物墓葬总数的52.9%。不同性别的死者在随葬器物的种类上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或武器上,而像陶器这样的生活用具则无差别,使用铜矛、骨匕、骨镞类争斗进攻工具或武器的M3、M5、M6三墓死者均为男性,而使用骨凿、骨锥、纺轮、石刀、陶刀等生产工具的M14、M16、M21三墓死者均为女性。随葬器物的陈放位置有相对的稳定性,陶制生活用具一般放在死者头部、零乱的骨骼附近,或墓穴的一角,铜、石、骨、牙、蚌等生产工具或装饰品主要见于填土中。

1.陶器共计55件。

主要是作为容器使用的生活用具。可以分为夹砂褐陶和泥质红陶两大陶系。因烧制时受火不匀和程度不同,夹砂褐陶有红褐与灰褐的颜色差别,泥质红陶有砖红与橘红的颜色差别。夹砂褐陶的陶胎较疏松,器壁较厚;器物是分段泥条盘筑,对接成器的,器壁与器底是以帮包底制成的;泥质红陶的陶胎较坚硬,器壁较薄,器物是快轮制成的。这批陶器的器表大多素面无饰,不见彩绘,纹饰主要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和乳丁纹,绳纹纵向或斜向饰于器物的腹部,弦纹饰于器物的颈部和上腹部,附加堆纹用于器物的口沿,乳丁纹对称地饰于器物的双耳和中腹部。器类主要有壶、罐、豆、碗四种。

壶 5件。可以分为泥质和夹砂两种。

泥质壶 3件。01,侈口,圆唇,深鼓腹,平底,颈饰一道浅细弦纹,口径8厘米、底径7.5厘米、高20.5厘米(图8:1)。019,敞口,曲颈,尖圆唇,深鼓腹,平底,细颈处饰一道浅细弦纹,下腹处遗有打磨未尽的绳纹痕,口径8.5厘米、底径7.8厘米、高21.2厘米(图8:2)。

夹砂壶 2件。均残。023,球腹,平底,素面,底径7.6厘米、残高10.6厘米(图8:4)。

罐 28件。可以分为双大耳、双小耳、单耳、无耳和堆纹口五种。

双大耳罐 11件。可以分为泥质和夹砂两种。

泥质双大耳罐 6件。029,尖圆唇,高领外敞,深鼓腹,平底,双耳及领残,颈饰一道浅细弦纹,口径8厘米、底径4.8厘米、高14.5厘米(图7:1)。M20:1,尖圆唇,高领斜向外敞,深鼓腹微向下垂,平底,双大耳残,颈饰浅细弦纹一道,口径7厘米、底径4.2厘米、高11.8厘米(图7:2)。011,圆唇,敞口,斜直领较高,深腹微折,平底,双大耳,颈饰一道浅细弦纹,口径7厘米、底径4厘米、高12厘米(图7:3)。M18:1,尖唇,侈口,领较矮,深腹,微端肩,平底,双大耳,素面,口径6厘米、底径3.2厘米、高10.5厘米(图7:4)。

夹砂双大耳罐 5件。M16:18,尖圆唇,敞口,长颈外斜,扁圆腹,平底,最大腹径处的双大耳下部饰两个乳丁,口径14.5厘米、底径8厘米、高27厘米(图7:5)。M2:1,斜方唇,长颈微弧,扁圆腹,平底,素面,口径10厘米、底径8厘米、高17.5厘米(图7:7)。020,尖圆唇,长弧颈微向外斜,扁圆腹下部微向内收,小平底,素面,口径5.8厘米、底径3.5厘米、高10厘米(图7:6)。

双小耳罐 17件。均为夹砂陶,可以分为素面和绳纹两种。

素面双小耳罐 10件。一些器物的表面简单地饰有划纹、堆纹和乳丁。M16:19,尖唇,短直领微敞,深鼓腹,微端肩,下腹稍向内收,平底,器表涂有紫红陶底,已褪色或为烟熏痕所覆盖,上腹饰四条细划纹,为一组交错的菱形划纹,中腹饰两颗对称的乳丁,口径20厘米、底径11.2厘米、高35厘米(图7:13)。M3:1和M5:22两器与此略同。M10:2,尖圆唇,矮领,敞口,腹较浅,端肩,下腹内收,小平底,双小耳和下腹各饰二颗对称的乳丁,口径6厘米、底径4.5厘米、高9厘米(图7:8)。M18:2,斜方唇,侈口,矮领,深鼓腹,平底,双小耳上饰乳丁,口径7.5厘米、底径5.8、高11.2厘米(图7:14)。M4:1,尖叠唇,侈口,短颈,深鼓腹,平底,素面,口径6.2厘米、底径4.5厘米、高10.2厘米(图7:10)。M24:1,尖圆唇,弧领较长,口外侈,深鼓腹,肩微端,底向上凹,素面,口径5.5厘米、底径4厘米、高10厘米(图7:9)。08,方唇,侈口,短弧颈,鼓腹较浅,平底,双小耳,素面,口径9厘米、底径6厘米、通高13.3厘米(图7:11)。

图7 陶器

1~4.泥质双大耳罐(029、M20 : 1、011、M18 : 1) 5~7.夹砂双大耳罐(M16 : 18、020、M2 : 1)8~11、13、14.素面双小耳罐(M10 : 2、M24 : 1、M4 : 1、08、M16 : 19、M18 : 2) 12、15~18.绳纹 双小耳罐(010、016、02、M27 : 2、M12 : 2)(5、7、13.为3/20,余为3/10)

绳纹双小耳罐 7件。010,尖圆唇,敞口,矮领,深鼓腹,平底,双小耳残一,上腹近领处饰四道弦纹,弦纹下近底饰细深而杂乱的斜向绳纹,口径7厘米、底径5厘米、高12厘米(图7:12)。M12:2,叠方唇,斜直短颈,敞口,深腹,端肩,凹底,双小耳上饰乳丁,腹饰浅疏的粗绳纹,口径8厘米、底径5.5厘米、高13厘米(图7:18)。016,叠方唇,敞口,短颈微斜,浅鼓腹,平底,腹饰纵向规整的粗绳纹,口径8厘米、底径5厘米、高11厘米(图7:15)。02,斜方唇,侈口。短弧颈,扁圆腹,小平底,腹饰浅粗的斜向绳纹,口径7.5厘米、底径5厘米、高10.5厘米(图7:16)。M27:2,叠方唇,大敞口,矮斜领,浅腹,壁较直,平底,腹饰深疏的斜向绳纹,器表有烟熏痕,口径8.5厘米、底径5厘米、高9厘米(图7:17)。

单耳罐 4件。均夹砂陶。M10:1,尖圆唇,大口外侈,弧颈,扁圆腹,平底,单耳高于器口,与耳相对一侧的中腹部饰一颗乳丁,口径12厘米、底径7.2厘米、高13厘米(图8:3)。07,尖圆唇,侈口,鼓腹较深,平底,单耳与器口平,上腹饰浅疏斜向绳纹,口径6厘米、底径4厘米、高9厘米(图8:9)。

无耳罐 2件。M27:1,泥质红陶,尖圆唇,敞口,斜直颈,深鼓腹,平底,颈饰一道浅细弦纹,口径7.5厘米、底径5厘米、高12.6厘米(图8:7)。024,夹砂褐陶,领残,深腹,端肩,平底,素面,底径4厘米、残高7厘米(图8:8)。

堆纹口罐 4件。均为夹砂陶。031,尖圆唇外贴堆纹,呈花边状,侈口,短弧颈,深鼓腹,平底,腹饰细疏而杂乱的竖向绳纹。口径7厘米、底径5厘米、高10.5厘米(图8:5)。06,斜方唇,口贴花边状堆纹,短颈,扁腹,平底,腹饰深而杂乱的斜向绳纹,器表有烟熏痕迹,口径6.2厘米、底径4.5厘米、高10厘米(图8:6)。

豆 4件。1件泥质红陶,另3件为夹砂红陶。M11:1,斜方唇,唇内侧起棱,盘腹浅而圆鼓,矮弧粗柄,素面,口径9.5厘米、底径7.5厘米、高6.5厘米(图8:11)。M9:1,斜方唇,唇内侧起棱,盘腹深而稍直,粗柄较高,素面,口径11.8厘米、底径7厘米、高9.2厘米(图8:10)。

碗 5件。泥质红陶1件,其余4件为夹砂褐陶。M24:2,泥质红陶,尖圆唇,壁微鼓,浅腹,平底,素面,口径10厘米、底径5.5厘米、高6.2厘米(图8:12)。030,斜方唇,弧壁,浅腹,平底,双环耳,素面,口径12厘米、底径4.5厘米、高5.8厘米(图8:13)。M25:1,尖圆唇,敞口,深腹,弧壁,平底,器表有打磨未尽的绳纹痕,器表被烟熏黑,口径8.5厘米、底径5厘米、高7.8厘米(图8:14)。014,尖唇,内侧起棱;斜直壁,平底,素面,口径14厘米、底径5厘米、高5.2厘米(图8:15)。

图8 陶器

1、2.泥质壶(01、019) 3、9.单耳罐(M10 : 1、07) 4.夹砂壶(023) 5、6.堆纹口罐(031、06) 7、8.无耳罐(M27 : 1、024) 10、11.豆(M9 : 1、M11 : 1) 12~15.碗(M24 : 2、030、M25 : 1、014) 16.器盖(05)

器盖 1件。05,夹砂红陶,圆形钮,弧壁,斜唇,素面,钮径3.5厘米、盖口径11.5厘米、高5.5厘米(图8:16)。

陶饼 1件。M16:2,系用马厂文化彩陶片打制而成,泥质红陶,黑条彩,边缘不甚规整,直径约4厘米、厚约0.4厘米(图10:4)。

陶刀 1件。M16:3,系用马厂文化陶片打制而成,泥质红陶,黑条彩,两面刃,长5.5厘米、宽3.5厘米、厚0.4厘米(图10:3)。

2.铜器计16件。均为青铜的小件器物。

铜鸟饰 1件。M16:5,长喙,有冠,环眼,昂首,长颈,椭圆形圆鼓腹每侧有三条镂孔,空腹内有一橄榄状铜丸,宽扁尾,足为一长管状,上有一长形镂孔,高10.8厘米、长7.8厘米(图9:10)。

铜铃 5件。大铜铃1件,小铜铃4件。M5:5,环形钮横截面呈圆形,铃身弧壁,平口,高7.5厘米、口径5厘米、壁厚0.2厘米(图9:11)。M5:2,环形钮横截面呈半圆形,铃壁微向外斜,铃身饰四个等腰三角形的镂孔。平口,铃内有舌,正视如8字形,侧视如人字形,通高3.7厘米、口径2厘米、壁厚0.1厘米、舌长3.1厘米(图9:6)。M16:6,环形钮横截面呈三角形,铃身饰四个近梯形的镀孔,铃壁稍向内斜,平口,高3.5厘米、口径2.1厘米、壁厚0.1厘米(图9:9)。M16:14,环形钮横截面呈三角形,铃身饰四个近梯形的镂孔,铃壁内弧,平口,高3.6厘米、口径2.1厘米、壁厚0.1厘米(图9:8)。

铜管 6件。M2:5,铸成,锈蚀较重,圆形长管,长14.5厘米、径约1厘米(图9:5)。M5:12,薄铜片盘卷而成,圆形长弯管、长8.2厘米、径约1.5厘米(图9:1)。

铜泡 2件。033,圆形,侧视如馒头状,边缘稍残损,直径4厘米、鼻长1.5厘米、壁厚0.1厘米(图9:3)。M21:1,圆形,侧视如斗笠状,花边,直径1.8厘米、鼻长0.8厘米、壁厚0.1厘米(图9:4)。

铜矛 1件。M5:17,柳叶形,两侧刃,柱脊,下部残,残长7.8厘米(图9:2)。

铜削 1件。M5:10,为一段锈蚀较重的尖嵌在一段骨管内,骨管表面磨得比较光洁,尖长0.8厘米、管长3.3厘米(图9:7)。

图9 铜器

1、5.铜管(M5 : 12、M2 : 5) 2.铜矛(M5 : 17) 3、4.铜泡(033、M21 : 1) 6、8、9、11.铜铃(M3 : 2、M16 : 14、M16 : 6、M5 : 5) 7.铜削(M5 : 10)10.铜鸟饰(M16 : 5)

3.石器计3件。

石刀 1件。M16:1,残半,一侧凸刃,正锋,中有一个两面对钻的圆孔,为青色角页岩磨制而成,残长7厘米、宽6厘米、厚0.5厘米(图10:2)。

石纺轮 2件。形制相同。M21:2,圆形正中有一单面钻孔,为白色玉石精磨而成,直径5.2厘米、孔径0.7厘米、厚0.6厘米(图10:1)。

4.骨器计27件。

骨匕 1件。M6:1,为动物肢骨削磨而成,柄身分界处有一圆形钻孔,弧刃,翘尖,长19厘米(图11:3)。

图10 出土遗物(1/2)

1.石纺轮(M21 : 2) 2.石刀(M16 : 1)3.陶刀(M16 : 3) 4.陶饼(M16 : 2)

骨镞 8件。其中1件通体呈菱形,7件为三棱身圆铤。M3:2,通体呈菱形,四棱身,圆铤,长3.9厘米(图11:8)。M5:3,长身,短铤,身截面呈三角形,铤截面呈圆形,长6.3厘米(图11:10)。M5:4,身铤比差较小,身截面呈三角形,铤截面呈圆形,长5.2厘米(图11:9)。

骨锥 2件。M16:15,为动物肢骨削磨而成,中间残断,长13.2厘米(图11:2)。

骨凿 1件。M14:2,为牛腿骨削磨而成,弧刃,侧锋,顶端比较粗糙,长15.7厘米、宽5厘米(图11:5)。

骨纺轮 1件。M16:21,为牛膑骨磨制而成,圆形,斜缘,中间有一单面钻孔,底平,上弧,上径5.2厘米、下径5.7厘米、孔径0.4厘米、厚1厘米(图11:6)。

残骨器 1件。M16:17,为动物肢骨,呈圆柱形,顶端为利器所截断,下部折断,用途不明,长6.5厘米。

图11 骨器

1.骨管(M16 : 4) 2.骨锥(M16 : 15)3.骨匕(M6 : 1) 4.骨珠(M16 : 20) 5.骨凿(M14 : 2) 6.骨纺轮(M16 : 21) 7.骨牌(M5 : 26) 8~10.骨镞(M3 : 2、M5 : 4、 M5 : 3) 11.骨饰(M5 : 15)

骨管 1件。M16:4,为鹿长骨制成,环绕管壁表面精刻鹿4只,其中3只完整,1只刻画至颈部,4只鹿的形态略同,使用闭合的细线刻出鹿的体态轮廓,密布规整的刺点表现鹿身的花纹,因系环壁雕刻,均为首尾相衔的侧身状,鹿的后腿支地,前腿抬起,作眺望状,鹿的体态特征为长角、菱眼、张嘴、长颈、修身、细腿,管长22厘米、管径1.5厘米、管壁表周长约4.5厘米(图11:1)。

骨牌 1件。M5:26,为牛胛骨制成,残损,三角形,中有一较大圆孔,边有长方形镂孔,表面磨光,边长约7厘米、孔径约2.3厘米(图11:7)。

骨珠 8粒。均出土在M16中,圆管状,大小相差无几,牙黄色,表面光洁,长0.5~0.8厘米、径0.2厘米(图11:4)。骨饰 3件。均有一个钻孔,表面磨光。M5:15,长4.5厘米(图11:11)。5.牙、蚌、贝器计18件。

牙饰 8件。其中7件出自M14,顶端均有一圆形钻孔,器表光洁,长3.3~6厘米(图12:1、2、4~7、9)。另1件为M5:6,无钻孔,表面光洁,长4.2厘米(图12:8)。

蚌饰 2件。M16:22,白色,磨制,长5厘米(图12:3)。

海贝 8件。其中7件出自M5,1件出自M21,大小相略,均呈白色,形近椭圆,长径1.5~2.7厘米、短径1~1.8厘米(图12:10~12)。

图12 出土遗物

1、2、4、5、6、7、9.牙饰(M14 : 1) 3.蚌饰(M16 : 22) 8.牙饰(M5 : 6) 10~12.海贝 (M5 : 19、M21 : 3、M5 : 23)

三、几点认识

黄家寨墓地清理的26座青铜时代墓葬在埋葬形式和随葬器物的内容上,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M5、M6等5座墓葬及征集到的16件青铜器,种类齐全,制造精致,表明这是一处青铜时代的墓地。

这26座墓葬在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的数量以及殉牲习俗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M5和M16两墓相邻,墓穴宽大,随葬器物众多,使用牛、马、犬、羊等牲畜殉葬,死者长骨上涂有紫红颜色。M5的死者使用木棺下葬等现象,与其他24座墓葬明显不同。M5死者为成年男性,M16死者为成年女性,这是一对夫妻异穴而葬墓。这对夫妻生前所拥有的社会财富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地位都优于同墓地的其他死者。铜矛、骨匕和骨镞等武器均出在成年男性墓中,而刀、锥、凿、纺轮等生产工具均出在成年女性墓葬中,这种由随葬器物种类不同反映出的男女在社会活动中所担任的不同角色是男性主要从事氏族或部落间的征战、狩猎,女子则承担除此而外的几乎全部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这种男性专司征战和狩猎的社会分工,也反映出当时战事的频繁和重要。作为货币原始形式的海贝本墓地共出8枚,其中7枚出在大墓M5中,反映出少数人掌握有较多的社会财富。上述少数人拥有较多的社会财富和优越的社会地位,社会成员间存在着明显的贫富差别和地位差别,战事频繁和男子专司征战狩猎,原始货币海贝标明的商品经济的出现等现象,均说明黄家寨墓地的死者已步入了阶级社会。

由壶、罐、豆和碗等器物构成的黄家寨墓地的陶器群,在文化面貌上,有着既类于齐家文化又同于卡约文化的双重性质。泥质红陶壶、泥质红陶双大耳罐、绳纹双耳罐的深腹型及豆等器物具有强烈的齐家文化风格,029双大耳罐与永靖秦魏家M40:1双大耳罐[1]相同,M20:1双大耳罐与秦魏家M106:4、永靖大何庄M36:2双大耳罐[2]相同,011双大耳罐与秦魏家M117:4双大耳罐相同;019泥质红陶曲颈壶与武威皇娘娘台M30:12侈口曲颈罐[3]相同,01泥质红陶壶与大何庄M87:3侈口长颈罐相同;010绳纹双耳罐与秦魏家M100:1双耳罐相同,M12:2绳纹双耳罐与秦魏家M60:3双耳罐相同,M11:1豆与武威皇娘娘台M47:10豆器形相同;030双耳碗与乐都柳湾采04圈足杯的上部[4]相同。黄家寨墓地具有齐家文化风格的陶器与永靖秦魏家墓地的随葬陶器最为接近,在齐家文化的排序中,秦魏家墓地是一处年代较晚的地点[5]。夹砂褐陶双大耳罐、双小耳罐和绳纹双耳罐的浅腹型等器物具有极强的卡约文化的风格,023夹砂红陶壶与循化苏呼撒M63:1壶[6]相同,M2:1双大耳罐与大通上孙家寨M634:3双大耳罐相同,020双大耳罐与苏呼撒M103:2双大耳罐相同,M16:18双大耳罐与湟中巴格台采集的双大耳罐[7]相同,M16:19双小耳罐与上孙家寨M634:1双小耳罐相同,M3:1双小耳罐与上孙家寨M634:2双小耳罐相同,M18:4双小耳罐与上孙家寨M349:2双小耳罐相同,M10:7双小耳罐与上孙家寨M333:4双小耳罐相同,02双耳绳纹罐与互助总寨M1:2双耳绳纹罐[8]相同。目前,人们一般都将青海省境内发现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归入卡约文化。有的学者指出卡约文化内涵的复杂性,提出至少可以区别出卡约、上孙家寨、阿哈特拉、大华中庄四个类型[9],本文所报道的黄家寨遗存中同于卡约文化的因素,与上孙家寨类型最为接近。

黄家寨遗存包含着齐家文化和卡约文化两种因素,但是两者共存于同一墓地内,更由M18、M24、M27等两者共存于同一墓葬内的关系表明,黄家寨遗存具有一种过渡遗存的统一性。因此,我们认为黄家寨遗存是齐家文化向卡约文化过渡时期的一种考古学文化遗存。这种过渡性质还可以在本墓地所出的四件堆纹口绳纹罐这一器物上得到证明。这种器物在齐家文化晚期遗存和卡约文化早期遗存中有比较广泛的发现。目前,类似于黄家寨遗存这种过渡性遗存在互助总寨和民和山家头两处墓地也有发现。

执笔:高东陆 许永杰 李伊萍 吴平

1994年

Abstract

In the spring of 1985, Qinghai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nd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of Jilin University conducted an excavation of Huangjiazhai Cemetery in Datong Hui Autonomous County. A total of 27 tombs are cleaned up, and 123 Cultural artifacts are unearthed and collected. Among the 27 tombs M1, a brick tomb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as severely destroyed when the excavation started. The other 26 tombs of the Bronze Age all have a vertical earthen shaft of a rectangular plan, funerary objects mainly being pottery. The pottery of Huangjiazhai Cemetery includes, mostly, pots, kettles and bowls, which have the cultural characters of both Qijia Culture and Kayue Culture. Therefore, we believe that Huangjiazhai remains belong to an archaeological cultural relic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Qijia Culture to Kayo Culture.

注释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3]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2年2期;《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4]青海省文物管理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1984年。

[5]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87年第1、2期。

[6]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循化苏呼撒墓地发掘报告》,待刊。

[7]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青海湟中古代文化调查简报》,《文物》1960年第6期。

[8]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总寨马厂、齐家、辛店文化墓葬》,《考古》1986年第4期。

[9]青海省文物考古队等:《青海贵德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