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总寨马厂、齐家、辛店文化墓葬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总寨马厂、齐家、辛店文化墓葬

青海省文物考古队

青海省文物考古队于1979年6月—10月、1980年4月,共5个月时间,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沙塘川公社总寨大队发掘了一批墓葬,其中除21座墓葬属汉代外,其余为马厂、齐家、辛店文化墓葬,本文是这批早期墓葬的报告。

总寨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沙塘川公社北面,西距沙塘川河1公里,北距互助县所在地威远镇13.2公里,南距沙塘川公社3公里。墓葬分别位于总寨村东前坡根和村东北的寺儿台两地,两地之间有东沟水自东向西流过,两地相隔1.2公里(图1)。以下按时代序列分别叙述。

一、马厂文化墓葬

马厂文化墓葬共发掘6座,地点在总寨村东北的寺儿台山地上。这里被社员修路破坏,部分墓葬显露地表,一般墓葬残留开口较浅,但墓葬内部大多数保存完好。

(一)墓葬形制

墓葬均为长方形圆角竖穴土坑墓,有的墓近似椭圆形。方向45°~130°。长1.3~2.1米、宽0.64~1.3米、深0.25~0.95米。可分为二型,Ⅰ型不带二层台,Ⅱ型有整齐的二层台,二层台穴内放置这批马厂墓葬的葬式比较整齐划一,1座为二次葬,仰身,其余5座均为一次葬,仰身直肢。随葬品的配置亦有规律,均放置在人骨的头部和上身两侧。随葬陶器无大的差别,每墓1件至6件不等。均未见葬具。

图1 墓葬位置示意图

图2 马厂墓葬

左:M36(1.双耳罐 2.长颈壶 3.钵 4.骨珠)右:M34(1.壶 2.双耳罐)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齐家文化墓葬打破马厂文化墓葬关系一例。马厂墓葬为M38,Ⅱ型墓,墓穴残长1.35米、宽1.3米、深0.95米,方向70°,二层台穴残长1.3米、宽0.35米、深0.2米。墓内人骨一具,较完整,为一45岁左右的男性,葬式为仰身直肢,上身两侧的二层台上各放置随葬陶器3件,上身骨架周围,还随葬有石珠和绿松石。该墓西半部被齐家墓葬M39所打破(图3)。骨架,二层台上放置随葬陶器。

Ⅰ型 以M34为例。该墓方向为45°,长1.5米、宽0.8米、深0.24米。墓内人骨1具,为一45岁左右的女性,葬式为仰身直肢,但骨架凌乱,似经二次扰动。在骨架左侧放置随葬陶器两件(图2:右)。

Ⅱ型 以M36为例。其构筑方法是,先挖一竖穴土坑,然后在土坑底部再挖一长方形墓穴,形成生土二层台,墓穴挖凿整齐规则,在墓穴内放置人骨,生土二层台上放置随葬陶器3件。墓穴长2.1米、宽1.08米、深0.3米,二层台穴长1.8米、宽0.37米、深0.16米。方向55°。

人骨葬式为仰身直肢,为一45岁左右的女性,在骨架周围有骨珠若干(图2:左)。

图3 齐家墓葬(M39)与马厂墓葬(M38)关系图

左:M39(1、2.双耳罐) 右:M38(1、4.陶钵 2.彩陶壶 3.长颈壶 5.彩陶罐 6.罐壶 7.骨珠 8.绿松石珠)

(二)随葬品

马厂墓葬中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另有少数石珠和绿松石珠。共出土陶器13件(一件粗陶残底未计),器型主要有罐和钵,其中除3件钵为夹砂粗灰陶外,其余均为泥质红陶。在泥质红陶中均不同程度地夹有细砂或少量的粗砂。罐又可分为单耳、双腹耳、双颈耳等不同的器型,下面分别叙述。

1.单耳罐 2件。

M38:3 泥质红陶。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平底,颈部一侧附单耳,腹部突出一钮。器表和口沿内部施彩绘,红黑两彩相间,口沿内部饰三角纹,腹部四大圆圈纹,在圆圈内部填网格纹,颈部斜网格纹。口沿7.3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8.4厘米、高14.5厘米(图4:2;图版壹:2)。

M36:2 泥质红陶,夹粗砂。口微侈,颈部斜直,鼓腹,平底,颈部一侧单耳略高于口沿,腹部突出一钮。通体彩绘,彩绘黑、红两色相间,口沿内部不施彩;腹部饰四大圆圈纹,圈内填斜网纹。口径7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8厘米、高15.7厘米(图4:8)。

2.双颈耳罐 4件。

M36:1 泥质红陶,夹粗砂。侈口,高领,双耳,鼓腹,平底。器表和口沿内部施彩,彩绘均为黑色。口沿饰条纹,腹部重彩连续三角纹相错,颈部饰由小圆点组成的相错连续三角纹,二者之间饰短条纹。口径10厘米、腹径15.4厘米、底径7.8厘米、高13.3厘米(图4:17)。

M38:5 泥质红陶,夹砂。口微侈,高颈,双耳,鼓腹,平底,耳略高于口沿。器表和口沿内部均彩绘,黑、红两色相间,颈部饰网纹,耳部饰红色条纹,腹部饰条纹、连续大斜方格纹,内填网纹,口沿内部饰点纹和条纹。口径11.5厘米、腹径14厘米、底径8.3厘米、高12厘米(图4:3;图版壹:5)。

M34:2 侈口,溜肩,折腹,双耳,平底。器表、口沿内部、耳部彩绘,黑、红两色相间,口沿内部交错锯齿纹、条纹,颈腹复线回纹,中间以红彩填充,耳部饰波折纹。口径12.7厘米、腹径15.5厘米、底径8厘米、高10.2厘米(图4:4;图版壹:6)。

M37:1 口微侈,短颈,双小耳,溜肩,鼓腹,下收作平底。颈、腹部施彩绘,颈部饰条纹、锯齿纹,腹部饰密集的大斜线方格纹,内套有小网格纹。口径8.7厘米、腹径20.8厘米、底径7.4厘米、高18.5厘米(图4:5)。

3.双腹耳罐 4件。

M34:1 泥质红陶,夹粗砂。侈口,短颈,溜肩,收腹,双耳,平底。素面无纹。口径16.2厘米、腹径33厘米、底径13厘米、高35厘米(图4:6)

M38:6 泥质红陶,夹粗砂。侈口,短颈,溜肩,鼓腹,平底,双耳。器表素面无纹,口沿内部黑彩线条纹。口径17厘米、腹径27厘米、底径9厘米、高25厘米(图4:1)。

图4 马厂墓葬出土陶器

1、6、7、11、12.双腹耳罐(M38:6、M34:1、M33:1、M38:2) 2、8.单耳罐(M38:3、M36:2)3~5、17.双颈耳罐(M38:5、M34:2、M37:1、M36:1) 9、10、18.双颈耳罐(采) 11、13~16.双腹耳罐(采)(1.为1/12,2~4、17.为1/6,6.为1/14,18.为1/4,余均为1/8)

M38:2 泥质红陶,夹粗砂。侈口,短颈,广肩,鼓腹,双耳,底部残破。耳以上饰黑粗带纹、锯齿纹。口径17.5厘米、腹径27厘米、残高20厘米(图4:12)。

M33:1 口微侈,高颈,广肩,收腹,平底,双耳。肩腹部黑、红两彩相间,饰勾连四大圆圈纹,圈内填网纹。口径6厘米、腹径19.5厘米、底径8.5厘米、高20厘米(图4:7)。

4.陶钵 3件。

M38:1 夹砂灰陶。大口微侈,下收作平底,器腹两侧突出二对称的小钮。口沿处有一道弦纹,通体饰细绳纹。口径16.5厘米、底径9厘米、高12厘米(图5:1)。

M38:4 夹砂灰陶。大口微敛,腹微鼓,下收作平底,器腹两侧突出二对称的小钮。口沿处有一道弦纹,通体饰细绳纹。口径13厘米、底径9厘米、腹径15厘米、高11.5厘米(图5:2)。

M36:3 器形、纹饰等与M38:4相同。口径15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9厘米、高9.8厘米(图5:3)。

采集陶器 在寺儿台,我们还从附近老乡家征集了一批马厂类型的陶器,这些陶器有:

5.双颈耳罐 3件。

其一,夹砂粗红陶,口微侈,鼓腹,双耳,平底,耳高于口沿,在口沿内部和器表施彩,彩绘黑、红两色相间。口沿内部饰锯齿纹,器表饰连续方格纹、宽条纹、锯齿纹。口沿12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9厘米、高12厘米(图4:10;图版壹:3)。

其二,夹砂粗红陶,侈口,双耳,鼓腹,平底,在口沿内与器表施黑彩。口沿饰双线条纹,腹部饰连续斜方格纹,方格纹内填网纹,颈部饰宽带纹,在宽带之间用短条纹连接。口径16.5厘米、腹径21厘米、底径9厘米、高17.5厘米(图4:9)。

其三,夹砂粗红陶,侈口,双大耳,折腹下收作小平底。在口内和腹部彩绘,黑、红两色相间。口内饰连续弧线纹,口沿与腹部饰连续斜方格纹,内填网纹,其间饰粗条纹。口径11厘米、腹径13厘米、底径6厘米、高10厘米(图4:18)。

6.双腹耳罐 5件。

其一,夹砂粗红陶,侈口,短颈,溜肩,鼓腹,双耳,平底,口内和器表施彩。口内弦纹、锯齿纹,器表饰多道条纹、连续斜方格纹,在方格内填点纹。口径14厘米、腹径25厘米、底径11.5厘米、高24厘米(图4:14;图版壹:4)。

其二,夹砂粗红陶,侈口,溜肩,鼓腹,下收作小平底,双耳,口内和器表施黑彩。口内锯齿纹,器表锯齿纹、连续斜方格纹,格内填网纹。口径21厘米、腹径24厘米、底径9厘米、高23.5厘米(图4:11)。

其三,夹砂泥质红陶,侈口,短颈,广肩,鼓腹,下收作平底,双耳,口沿内与器表彩绘,黑、红二色相间。口内连弧纹,器表母题花纹为勾连S形纹以及锯齿纹与网纹。口径17.5厘米、腹径30厘米、底径14厘米、高32厘米(图4:13;图版壹:1)。

其四,夹砂泥质红陶,侈口,短颈,广肩,鼓腹,双耳,平底,口内和器表施黑彩。口内连弧纹,器表条纹、连续斜方格纹。口径15厘米、腹径31厘米、底径13厘米、高30.5厘米(图4:15)。

其五,夹砂泥质灰陶,侈口,短颈,广肩,鼓腹,双耳,平底,口沿内和器表面施彩绘,彩绘下面有一层淡红色陶衣,彩绘由黑、红两色组成。口内饰连续复线弧纹,颈、肩部施锯齿纹,腹部母题花纹为波纹,上下连以锯齿纹。口径14厘米、腹径30厘米、底径11.5厘米、高31厘米(图4:16)。

马厂墓葬出有少数石珠和绿松石珠,与齐家文化墓葬出土的相似。

二、齐家文化墓葬

齐家文化墓葬在总寨村东前坡根发掘9座,在村东北寺儿台发掘1座,共10座。前坡根墓地被社员修梯田破坏,所有墓葬的残留开口深度均较浅,但多数墓葬底部还保存较好。

(一)墓葬形制

形制均为竖穴土坑墓。长0.96~2.45米、宽0.56~1.02米、深0.5~1.2米。可分三型。

Ⅰ型 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以M1为例。北头宽,南头窄,鞋底形,方向大致呈东北—西南向。长2.42米、宽0.92米、深1.2米。墓内人骨无头,其余骨架完整,呈仰身直肢状,为成年男性,随葬品有双耳罐2件以及骨锥、铜刀、铜锥、石珠等,在脚部以下,放置羊角一对(图6:左1)。

Ⅱ型 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以M7为例,方向呈东北—西南向。长2.45米、宽0.7米、深1.2米。墓内人骨一具,完整,葬式为仰身直肢葬,为一45岁左右的男性。随葬品较丰富,有陶罐1件以及玉石斧、细石片、铜刀、铜锥、骨镞、骨针、石珠、海贝等,在人骨脚部以下,放置羊角一对(图6:左4)。

Ⅲ型 椭圆形竖穴土坑墓。以M5为例,长1米、宽0.7米、深1.2米。墓内有一堆凌乱骨架,当为二次葬,为一成年男性墓葬。随葬品与人骨放置在一起,有陶碗1件,陶罐2件,另有铜刀、细石片、骨镞、海贝、玛瑙珠、石珠、绿松石珠等。

总寨齐家文化墓葬葬式比较复杂,有一次葬和二次葬两种。一次葬均为仰身直肢,其中完整的有M7、M39,无头骨有M1。二次葬葬式多样,有骨架完全凌乱不堪堆成堆的,如M5、M6两座;有上身凌乱,下肢完整的四座,其中又可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有的股骨以下完整,如M2(图6:左2),有的肱骨以下完整,如M3(图6:左3),有的盆骨以下完整,如M8。在二次葬中,还有母子合葬墓两座(M4、M2),未见男女合葬墓。

图5 马厂墓葬出土陶缽

1.M38:1 2.M38:4 3.M36:3(约1/4)

图6 齐家文化墓葬出土器皿

左1.M1(1、2.双耳罐 3.骨柄铜锥 4.骨柄铜刀 5.羊角 6.石珠) 左2.M2(1.豆 2.双耳罐) 左3.M3 左4.M7(1.灰陶罐 2.骨镞 3.残石器 4、5.铜刀 6.铜锥 7.细石片 8.骨针 9.羊角 10.玉石斧)

随葬品的放置,有的二次葬墓陶器与骨架放在一起,一般墓葬陶器放置在头部以上或头部周围。石珠、玛瑙珠、骨镞、牙饰等位于骨架上肢及腿部周围。锥、刀、斧、纺轮等位于骨架胸、腰部。一对羊角位于脚下。随葬有铜器的墓葬均为男性墓葬,这种墓也往往有生产工具伴出,随葬纺轮的墓葬均为女性墓葬。

(二)随葬品

陶器 共出土15件,其中除2件为夹砂粗灰陶外,其余均为夹砂粗红陶和泥质红陶。器型有罐、豆、钵三种,其中罐类又可分为双大耳罐、双耳罐、侈口罐等。

1.罐

双大耳罐 2件,出于M39。

M39:1 泥质红陶,胎质薄而细。侈口,高领,溜肩,折腹,双大耳,耳部低于口沿,平底。素面无纹。口径9厘米、腹径9.8厘米、底径4.5厘米、高11.2厘米(图7:1)。

图7 齐家墓葬出土陶器

1、2.双大耳罐(M39:1、2) 3~9、16.双耳罐(M1:1、M8:1、M1:2、M5:2、M2:2、M5:3、M4:1、M5:4) 10~13.侈口罐(采、M6:2、M7:1、M6:1) 14.钵(采)15.豆(采)(5、7.约1/3,余约1/4)

M39:2 泥质红陶,胎质薄而细。侈口,高领,溜肩,折腹,双大耳,耳部低于口沿,腹径大于口径,平底。素面无纹。口径8.8厘米、腹径10.3厘米、底径5厘米、高10.9厘米(图7:2)。

2.双耳罐 8件。出自五座墓中,器形和陶质稍有不同。

M1:1 泥质红陶,胎质薄而细。侈口,溜肩,鼓腹,平底,双耳。器表有一层灰白陶衣,素面无纹。口径9.5厘米、腹径13厘米、底径6.3厘米、高14厘米(图7:3)。

M1:2 夹砂粗灰陶。侈口,溜肩,鼓腹,平底。口沿处有一圈附加条状堆纹,耳部各突出一乳丁,乳丁中间锥刺一孔,乳丁以下刻划斜十字纹,在耳部下方锥刺一排圆点纹,腹上部饰细绳纹,腹下部饰斜篮纹。口径8.5厘米、腹径13厘米、底径5.5厘米、高15.8厘米(图7:5)。

M2:2 夹砂粗红陶。侈口,溜肩,鼓腹,平底。口沿处有一圈带状附加堆纹,耳部刻划斜十字纹,腹部素面无纹。通体被烟熏黑。口径6厘米、腹径8厘米、底径4.8厘米、高8.4厘米(图7:7)。

M4:1 夹砂粗红陶。侈口,溜肩,鼓腹,底内凹,双耳。口沿处有一圈带状附加堆纹,耳部附加乳丁纹,刻划斜十字纹,耳部以下锥刺一排点纹,腹部刻划复线波折纹。通体熏黑。口径7厘米、腹径9.5厘米、底径4.2厘米、高10.6厘米(图7:9)。

M5:3 夹砂粗红陶。侈口,溜肩,鼓腹,底部内凹成矮圈足,双耳。口沿处有一圈带状附加堆纹,耳部饰乳丁、刻划斜十字纹,耳部以下锥刺点纹。通体熏黑。口径8厘米、腹径10.5厘米、底径4.5厘米、高12.7厘米(图7:8)。

M5:2 夹砂粗红陶。侈口,溜肩,鼓腹,平底、双耳。器表有一层灰白色薄陶衣。耳部绘红色倒三角纹。口径9厘米、腹径11.3厘米、底径6.5厘米、高13.4厘米(图7:6)。

M8:1 夹砂粗红陶。口微侈,溜肩,鼓腹,平底,双耳,耳部低于器口。腹部及口沿内部施一层红褐色陶衣。口径7厘米、腹径12厘米、底径5.5厘米、高15.1厘米(图7:4)。

M5:4 夹砂红陶。侈口,溜肩,鼓腹,平底,口沿及耳部残。口径7.8厘米、腹径14.5厘米、底径6.5厘米、高14厘米(图7:16)。

3.侈口罐 共3件。

M6:1 夹砂粗红陶。侈口,高领,溜肩,鼓腹,平底。腹部施一层红褐色陶衣。素面无纹。口径7厘米、腹径12厘米、底径5.5厘米、高15厘米(图7:13)。

M6:2 夹砂红陶。侈口,广肩,肩以下斜收成平底。口部附加一圈三角花边堆纹,腹部细绳纹。口径6.5厘米、腹径9厘米、底径3.5厘米、高11厘米(图7:11)。

M7:1 夹砂粗灰陶。侈口,溜肩,鼓腹,底部内凹成矮圈足。颈部以下饰粗绳纹。口径9.5厘米、腹径10.5厘米、底径6厘米、高14.3厘米(图7:12)。

采集品 1件。夹砂泥质红陶。侈口,高领,有肩,肩以下收成平底。器表有一层灰白陶衣。口径8.5、腹径10、底径5、高12.5厘米(图7:10)。

4.豆 1件。夹砂粗红陶。敞口,斜直腹,下接喇叭形圈足,口沿处附加一圈带状堆纹。口径18厘米、底径9.5厘米、高10.2厘米(图7:15)。

图8 齐家墓葬出土器物

1、2.Ⅱ式骨管 3~6.细石器 7、24.Ⅰ式骨镞 8.骨柄铜锥 9.骨柄铜刀 10.Ⅱ式骨镞11.骨锥 12.骨针 13.玛瑙珠 14.绿松石珠 15、16.牙饰 17.骨牌饰 18~21.双孔石刀 22.海贝 23.Ⅲ式骨镞 25.Ⅰ式骨管(18~21、25.为2/5,余均为4/5)

5.钵 1件。夹砂粗红陶。敞口,斜直腹,底内凹成矮圈足。口径12.8厘米、底径7厘米、高5.5厘米(图7:14)。

6.纺轮 3件。

M9:1 泥质红陶,火候较高,质地较硬。底面无纹,正面与周边压印圆圈、半圆、S形纹。直径6厘米、孔径0.8厘米、厚1厘米(图9:3)。

M4:8、4 泥质红陶,素面无纹。直径7厘米、孔径0.7厘米、厚1厘米(图9:1、2)。

7.石器

石斧 1件(M7:13)。为较粗的玉石制成,通体打磨光滑,刃部锋利,顶部钻有双孔,一孔贯通,一孔未钻通。长11.5厘米、宽3.6厘米、厚0.9厘米(图9:4)。

石纺轮 1件(M2:7)。为一薄石片磨制而成。直径8厘米、孔径0.9厘米、厚0.6厘米(图9:6)。

细石片 297片,出在M5、M7两座墓中,较微小,呈长条形,工艺较高,两面刃部锋利,应是一种切割细石器(图8:3~6)。

采集石器

石斧 1件,刃部磨制,下宽上窄。长14厘米、宽4.3厘米、厚3.8厘米(图9:5)。

双孔石刀 4件。为长方或不规则长方形,双孔,一面刃,刃部磨制。长9.3~11.1厘米、宽4.2~4.7厘米、厚0.4~0.5厘米(图8:18~21)。

8.骨器

骨锥 1件(M1:7)。兽骨磨制而成,尖部锐利。长9.5厘米、宽2.7厘米(图8:11)。

骨镞 12件,分三式。

Ⅰ式 10件。兽骨磨制而成,两端均磨制成锐尖(图8:7、24)。

Ⅱ式 1件(M5:8)。兽骨磨制加工而成,有铤,尖端锐利。长4厘米、宽0.5厘米、厚0.3厘米(图8:10)。

Ⅲ式 1件,M7出。兽骨磨制而成,造型扁平,尖端锐利。长2.3厘米、宽0.7厘米、厚0.13厘米(图8:23)。

骨管

Ⅰ式 2件。兽骨加工而成,两端磨平。长13~17厘米、宽1.3~1.5厘米(图8:25)。

Ⅱ式 12件。兽骨加工而成,两端磨平,可以穿绳系挂。其一长约3.6厘米、宽约0.5厘米(图8:1、2)。

骨针 4件。均系兽骨加工磨成,工艺精细。长8.5~8.7厘米、宽0.15~0.2厘米、厚0.1厘米(图8:12)。

图9 齐家墓葬出土器物

1~3.陶纺轮(M4:8、4,M9:1) 4.石斧(M7:13) 5.石斧(采) 6.石纺轮(M2:7)7、8.铜刀(M7:4,M5:10)(1~3、7、8.为1/2,余均为1/4)

9.铜器

铜刀

Ⅰ式 1件(M5:10)。形体较宽,一面开刃,刃部有使用痕迹。长13.5厘米、宽2.3厘米、厚0.2厘米(图9:8)。

Ⅱ式 1件(M7:4)。片状,两面开刃,一头平、一头卷曲成筒形,中孔可以穿绳系挂。长11.4厘米、宽1.6厘米、厚0.1厘米(图9:7)。

骨、铜复合器

骨柄铜锥 2件。其一铜锥头长6.7厘米、宽0.5厘米,镶在兽骨做的柄内(图8:8)。

骨柄铜刀 2件。铜刀成片状。其一长5厘米、宽1厘米。双面开刃,一端镶在兽骨制的柄内(图8:9)。

10.其他

石珠 共753枚。石膏石质,极细小,直径约0.5厘米、厚0.2厘米。

玛瑙珠 5枚。玛瑙石质,径0.8厘米、厚0.7厘米(图8:13)。

绿松石珠 3枚。分管形和扁圆形两种,大小各不相同,其一径0.5厘米、长0.9厘米(图8:14)。

骨牌饰 1件。利用兽骨磨制而成,一端穿有双孔可以穿绳系挂,梯形。长3.5厘米、宽2.4厘米(图8:17)。

牙饰 23枚。鹿牙穿孔而成(图8:15、16)。

海贝 5枚(图8:22)。

图10 辛店文化墓葬(M32)

1、2.双耳罐 3.彩陶壶

三、辛店文化墓葬

M32 位于总寨村东北寺儿台。方向170°。为长方形竖穴圆角土坑偏洞式墓葬。长1.9米、宽1.73米.深2.23米。墓内骨架一具,为二次葬,无头骨,经鉴定为一45岁的男性(图10)。

墓内随葬陶器 3件。

双大耳罐 夹砂红陶。侈口,溜肩,鼓腹,平底,双大耳,耳部略低于口沿。素面无纹。口径11.5厘米、腹径14厘米、底径8厘米、高22厘米(图11:2)。

双腹耳罐 夹砂红陶。侈口,高领,溜肩,鼓腹,平底,腹部双耳。器表和口沿内部施一层红褐色陶衣。彩绘用黑彩,颈部饰展翅飞翔的鸟纹、条纹,腹部用复线勾出双钩纹,中间填红褐色彩。口径14厘米、腹径17.5厘米、底径6厘米、高24.5厘米(图11:3)。

双颈耳罐 夹砂红陶。侈口,短颈,鼓腹,平底稍内凹,颈部有双耳。器表和口沿内施一层红色陶衣,素面无纹。口径9.5厘米、腹径9厘米、底径4.5厘米、高8.7厘米(图11:1)。

图11 辛店文化墓葬(M32)陶器

1.双颈耳罐 2.双大耳罐 3.双腹耳罐 4、5.鬲(采) (1.为1/5,2、3.约为1/8,4、5.约为1/7)

此外,我们在距离辛店文化墓葬不远的地方采集了几片辛店文化陶片,其中经粘对能辨认器型的有鬲、罐等。

鬲 2件。夹砂粗红陶。实足,一件在颈部有附加堆纹,一件仅存鬲足(图11:4、5)。

双腹耳罐 1件。形制与M32双腹耳罐相同,但无彩绘,且形体较大。

四、结语

互助总寨马厂类型墓葬,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也有二次葬。与永昌鸳鸯池和乐都柳湾发现的情况大致相同,但未见俯身葬和屈肢葬。乐都柳湾马厂墓葬出现比较考究的木棺葬具,使用薄木板做葬具较为普遍,并发现带有斜坡墓道的门,墓门常用若干竖木或石板进行封闭。总寨马厂墓葬中无木棺葬具,而以竖穴土坑或带二层台的墓为其特点。

总寨马厂类型墓葬出土的陶器,制作一般较为粗糙,大部分彩陶黑、红两彩相间,以黑彩为主,器形口大颈短。根据器型和彩绘的方法以及流行的纹饰来观察,与甘、青地区马厂类型早期墓葬的陶器较为相似。因此,我们将总寨马厂类型墓葬的时代定为马厂早期。

总寨马厂类型墓葬被齐家文化墓葬打破的地层关系,又一次为齐家文化晚于马厂类型文化的理论提供了例证。

总寨齐家文化墓葬为竖穴土坑墓,这一点与其他地区相同,但也有其自身特点,墓葬中在人骨脚下放置一对羊角的情况较为特殊。

墓葬中反映出来的男女分工较为明显,如随葬铜器的墓葬均为男性墓葬,随葬纺轮的墓葬均为女性墓葬,这说明了女子在生产中地位的削弱,妇女已降到从属于男子的地位。

随葬品中,类别、数量有较大差别,证明财富的增长与财富聚集的不平衡性较为显著。

总寨前坡根齐家文化墓葬陶器较有特色,这些陶器器形矮小,制作粗糙,其双耳罐中,腹部圆鼓,器表有一层白陶衣,具有特点。口沿处有附加条状堆纹,耳部有一排锥刺圆点纹,与大通上孙家寨上孙类型墓葬出土陶器相同,双耳罐腹部刻划的双层波折纹,同卡约文化阿哈特拉类型的灰陶双耳罐腹部的刻画纹完全一致。其侈口罐的附加三角花边堆纹也同卡约文化阿哈特拉类型花边口沿罐相近。这些情况一方面表明,总寨齐家文化墓葬有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可能反映了同卡约文化的融合。因此,这批齐家墓葬的时代可能较晚,可能代表了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一种新的类型或新的发展阶段。

总寨齐家文化墓葬较重要,为研究齐家文化的不同类型和分期以及同卡约、辛店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一批新资料。

总寨辛店文化墓葬仅一座,其墓葬型制与大通上孙家寨卡约、辛店墓葬的偏洞式墓相同。其陶器组合,反映了辛店文化乙组与上孙类型共存这一事实,其时代应相当于大通上孙家寨辛店文化墓葬晚期。

参加发掘的有许新国、王琦、卜玉凤、徐兴莹、童成海,绘图者为刘溥。

执笔者:许新国

1986年

Abstract

Qinghai Archaeological Team unearthed a number of tombs at Huzhu Tu Autonomous County in the five months from June to October 1979 and April 1980. Apart from 21 tombs of the Han Dynasty, the others belong to Machang, Qijia, and Xindian cultures. Tombs in Zongzhai of Huzhu County are of Machang Type, their burial form mainly being extended supine position burial, as well as secondary burial. Based on the unearthed pottery, the age of these tombs of Machang Type is determined to be of the early Machang Type. Those of Qijia Culture are mostly tombs in earth shaft pit, a pair of sheep horns placed under the feet being their obviou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According to the unearthed pottery, we think the era of these burials could be of the late Qijia Culture, probably representing a new type or new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culture in Gansu-Qinghai region, which offers new data for th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types and stages of Qijia Culture, as well as on its relationship with Kayue and Xindian cultures. The structure of the only one Xindian Culture tomb is of earth-caved tomb. Unearthed pottery reflects the fact of the co-existence of Xindian Culture and Shangsun Type, its age equivalent to the Shangsunjiazhai tombs of the late Xindian Culture.

图版壹

图版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