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考古调查
1980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考古调查
卢耀光
1980年3月,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对民和、贵德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部分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循化县的调查工作是在县文化局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下共同进行的,葛菊梅同志参加了这次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简报如下。
图1 循化县古代遗址分布示意图
此次调查由3月19日至4月2日,历时半月。因时间所限,调查重点为循化县黄河沿岸和清水沟地区,涉及红旗、街子、城镇、清水和白庄五个公社。通过这次调查,使我们对以前所掌握的古代文化遗址的性质和现状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并有一些重要的发现,为进一步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确定和更正了部分古文化遗址的性质
我们这次复查了古代文化遗址共13处。它们是红旗公社的查汗大寺下庄遗址、白土山遗址、街子公社的阿哈特拉山遗址、城镇公社的三大湾(甲)遗址、三大湾(乙)遗址、清水公社的双渠遗址、台尕遗址、韩旗(旱地)遗址、瓦匠庄遗址、亥开日遗址和白庄公社塌城遗址、苏合札遗址、张尕遗址等(图1)。这次调查的遗址,占过去已掌握遗址总数的一半左右。其中部分遗址以前所定的文化性质过于笼统,有的还不够确切,通过这次调查均做了更正。
图2 张尕遗址出土彩陶片(1、2.1/8,3.1/12)
图3 苏合札遗址及残墓出土遗物 1、2、5、6.彩陶片(1/5) 3.粗陶罐(1/20)4.海贝(1/5)
张尕遗址原定为甘肃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现根据采集陶片(图2),应订正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齐家文化。
苏合札遗址原定为甘肃仰韶文化,现根据采集遗物(图3)应订正为半山类型。此外,还应增订卡约文化。因为在遗址中心部位的丘陵上,当地社员平整土地过程中,曾发现卡约文化墓葬多座,这次调查中也在此清理残墓一角。墓室竖穴土坑结构,呈长方形,长2.2米左右,宽度不明。墓向东西,仅存部分人骨架。清理出夹砂双耳红陶罐一个,口部残半,口径不明,底径6厘米、通高27.5厘米。此外,还有石饰、铜泡、海贝各1件(图3:4)。
塌城遗址原定为辛店文化。由于这次没有采集到辛店文化遗物,为慎重起见,现除暂保留辛店文化外,还应增订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阿哈特拉山遗址原定为辛店文化,现应改订为卡约文化,并有“唐汪式”陶器共存。
此地清理残墓一座,墓室仅存西北两壁,呈长方形,长2.9米、宽1.12米、深1.52米,竖穴土坑结构。有木棺痕,紧靠墓边,呈井字形,长2.62米、宽0.8米、残高0.35米,板厚7厘米。棺内西北角出土夹砂粗陶双耳罐一件,口径10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19厘米。口部内侧隐约有四组对称的竖道条纹。填土中彩陶残片少许,可以复原。还出土骨贝(仿贝饰)、铜泡各1件(图4:1、2)。墓中仅见零星小块人骨,应为迁葬墓。棺内尚有狗头和羊骨随葬。
值得提出讨论的问题是,根据20世纪50年代考古调查记录,循化县共有古代文化遗址28处,除张尕遗址外,其他27处遗址均有辛店文化遗物存在,其中17处还是单一的辛店文化遗存。这次我们虽说只复查了原来遗址的半数,但通过对阿哈特拉山遗址的调查的结果来看,应该说至少有一部分遗址也有和这里类似的情况存在。也就是说,有一些遗址的文化性质是有问题的,应该予以更正,改订为卡约文化。这项工作有待即将进行的全省文物普查工作去完成。类似阿哈特拉山卡约文化的遗址,这次调查中新发现的还有红旗公社中庄三队的仓库遗址、苏支苹果园遗址、街子公社的棺尸沟遗址、白庄公社的苏合札遗址和乙日亥遗址。由此可见,卡约文化遗址在循化县有着相当广泛的分布。应当说,阿哈特拉山一类遗址的文化属性由辛店文化更正为卡约文化,是这次考古调查的重要收获之一。
图4 阿哈特拉山墓地出土文物
1.铜泡 2.骨贝饰 3、6、7.彩陶片 4、5.双耳罐(4.1/40,5.1/30,6.1/20,余1/10)
二、新发现的六处古代文化遗址
1.仓库遗址
仓库遗址位于红旗公社中庄三队,北距黄河约500米,为黄河南岸二台地前沿。部分压在村庄之下,暴露部分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50米。文化层多处显现,厚为0.4~0.7米。村西一条大道穿过遗址中心,社员取土垫圈、道旁植树时,挖掉不少灰土,并发现瓮棺葬多座。文化层中采集的陶片均为马家窑类型,以细泥红陶为主。可辨器型的有绘黑彩的壶、罐、盆类,夹砂红陶次之,以瓮类为最常见。此外还有陶环、石环、石刀和骨器等(图6:3~9、11、13、15)。地面采集的陶片除马家窑类型外,还有卡约文化的陶片。
由社员介绍、引导,我们仔细地勘察了瓮棺葬出土的确切地点和地层,证实这些瓮棺葬确系卡约文化遗存,并构筑在马家窑文化灰层之中。这些瓮棺葬通常以器形较大的粗陶瓮为棺,瓮口以较小的大口陶器做盖,内盛小孩骨骼。有的还在大瓮内随葬小件陶器(图5:1、4,图6:1、2)。这两件陶器是从董国耀家中征集来的。另外一件口径30厘米、底径15厘米,通高达77厘米的夹砂粗红陶大瓮,仍放在董家。
图5 民和县官亭公社及循化古遗址出土陶器
图6 出土器物
1、2.陶罐 3.堆纹粗陶片 4.石环 5.陶环 6.石刀 7、8、9、11、13、15.彩陶片(以上仓库遗址所出) 10.石环 12.残彩陶壶 14、17.粗陶片(以上伊马亥遗址所出) 18.彩陶罐 21.铜 泡 23.双耳陶罐 25.铜饰(以上苹果园遗址所出) 19.罐口沿 26.双耳粗陶罐 27.器底30.大耳罐(以上棺尸沟遗址所出) 20.双耳粗陶罐 24.彩陶残罐(以上乙日亥遗址所出)22.彩陶盆口沿 29.彩陶壶(以上西滩遗址所出)(4、5、6、10、16、17、21、25、28.1/4,18、20、24、26、29.1/12,23.1/16,12.1/20,余1/8)
上述材料可知,仓库遗址曾经是马家窑人们的居住区,过了很久以后,卡约文化的人们又在附近定居了下来。
2.伊马亥遗址
伊马亥遗址位于红旗公社伊马亥村东200米处,北距黄河约1000米,为黄河南岸第二台地根部。南接大山,东临苏只河,隔河与苏只大队苹果园遗址相望。遗址东西宽150米,南北长20米。断崖处距地表1米显露出文化层,厚约0.2米。采集遗物不多,分别属于马家窑类型、卡约文化和汉代(图5:3,图6:10、12、14、16、17)。
此外,在村南60米的高山腰部,因山水冲刷,地面崩裂塌陷,曾出土过不少彩陶器,有的被社员拿回家打掉底部当烟囱用。我们到现场勘察,不仅山路崎岖陡峭,并且台地狭小,已被山水冲刷得支离破碎,附近没有发现灰层。估计这里当时山坡比较平缓宽阔,曾经是马厂时期人们的葬地。
3.苹果园遗址
苹果园遗址在红旗公社苏只大队苹果园的东南部,地处黄河北岸第二台地根部,北距黄河约800米,东南部连高山,西临苏只河滩。附近不见灰层暴露,但地面陶片甚多。在水渠断面露出残墓多座,当为墓葬区。遗址范围东西宽90米,南北长100米左右。采集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还有少量彩陶,与阿哈特拉山相类,应为卡约文化墓地。
清理残墓一座。墓室东西向,竖穴土坑结构。西部已遭破坏,长约2米、宽0.6米,墓壁残高1.1米。有木棺,略成梯形,长1.9米、宽0.48米,没有发现人骨架。随葬陶器三件:一件双耳罐残蚀过甚,无法起取;一件长颈双耳罐,下腹已残(图6:23);一件大口彩陶双耳罐尚完整,花纹为颈腹部四道平行条纹中间绘有两层波折三角斜平行线纹(图5:6,图6:18)。随葬品还有铜泡1件和连珠形铜饰1件(图6:21、25),这些都是卡约文化墓葬中常见之物。这座残墓应是卡约文化迁葬墓。
4.棺尸沟遗址
棺尸沟遗址在街子公社古吉来村南30米处,地处文都沟东岸第二台地,“棺尸沟”因山洪冲刷常见棺材人骨而得名。范围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50米。采集陶片均为夹砂红陶和灰陶,陶器底部多呈圈足或假圈足状。可辨的器型有大口双耳罐、单耳罐、双耳壶等。此外,口部较小,口沿外侧有一圈附加堆纹的侈口罐,也是黄河沿岸卡约文化遗址中常见的器物之一。
遗址附近有条东西向的水渠,两侧暴露残墓多座,墓底距现地表1.2~1.5米不等。多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土坑结构,有木棺。从一座残墓中采集双耳红陶罐一件,口耳已残。还有纽扣状铜泡一件,圆形内凹,凹面有鼻可穿,径1.8厘米(图6:19、26、27、30)。
5.乙日亥遗址
乙日亥遗址在白庄公社乙日亥三队村西500米处,地处清水河支流斜昌沟北岸第二台地,与朱街大队隔沟相望,东北方1000米处为塌城遗址。面积东西长120米,南北宽约100米。地面陶片较多,断崖处有墓葬暴露。陶质以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为最多,还有少量彩陶。采集双耳红陶罐一件(一耳残),口径8厘米、底径4.5厘米、通高11厘米。另一块彩陶片为双耳彩陶罐的下腹部,饰黑彩双线分合波折纹。这种构图方法是循化地区卡约文化彩陶基本构图格调之一。所以,乙日亥遗址的性质为卡约文化墓地(图6:20、24)。
6.西滩遗址
西滩遗址位于清水公社红庄西滩,清水河西岸第二台地,遗址西北部有条小山涧。东部台地前沿有灰层显露,地面陶片甚多,为居住区。台地深部陶片少见,社员打墙盖房,平地取土时发现墓葬多座,应为墓葬区。这次调查中清理墓葬一座(材料将另行报道)。整个遗址南北宽300米,东西长600米以上。陶片以细泥红陶为主,可辨器型者,多为绘有黑红两彩的壶、罐、盆类;夹砂灰陶较少,只见壶、罐两种。彩绘纹饰有锯齿纹、条带纹、涡纹和菱形纹等。从陶器的器型和纹饰看,这个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半山类型遗存(图6:22,28、29)。青海省半山类型遗存中居住区和墓葬区兼有并保存比较完整者是少见的,因而,西滩遗址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这次调查限于时间,其范围尚不够广泛,点上的工作也比较粗糙,但收获还是不小的。20世纪50年代,青海省曾开展过一次文物普查工作,限于当时条件,工作也不够深入细致,错订或漏掉的遗址一定不在少数。时隔二十余年,行政隶属关系多有变更,地貌、地物变化很大,有的遗址已经面目全非,有些甚至荡然无存。现在看来,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一次文物普查工作,建立、健全文物档案,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是当务之急。全国文物保护工作会议要求近几年内把文物普查当作一件中心工作来抓是十分必要和完全正确的。
本文由刘溥绘图,照片由贾鸿健摄。
1985年
Abstract
In March 1980, an archaeological team of Qinghai Province conducted an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Minhe County, Guide County and parts of Xunhua Salar Autonomous County, and reviewed 13 ancient cultural sites. By the investigation, we now hav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status of the ancient cultural sites which we had previously known, and there are also some important findings, all these provide rich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exca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