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莲花台辛店文化墓葬发掘报告

甘肃临夏莲花台辛店文化墓葬发掘报告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 北京大学考古系甘肃实习组

一、遗址概况

莲花台遗址位于甘肃省临夏县莲花乡莲城村,东北距永靖县城(小川)23公里,南距临夏县城20公里。整个遗址处在黄河与大夏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属黄河南岸的第三台地(图1)。台地南面是黄土丘陵,北面原为地势较高的河谷平原,原永靖县城莲花城就坐落在这里。1962年修建刘家峡水库,原县城莲花城属淹没区,故将居民搬迁到现在的遗址上。自此,莲花乡便归临夏县管辖。

莲花台遗址是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队在刘家峡水库库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编号为RG1),该遗址含有丰富的辛店文化遗物。1958年和1959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曾先后发掘了瓦渣嘴、黑头嘴和大夏河东岸的张家嘴遗址,并发表了考古报告[1]。现在这些遗址均被水库淹没。由于居民搬迁后所住的莲城村就坐落在辛店文化墓地上,因此,在平整土地、修建房屋或挖菜窖时,经常发现墓葬。为了进一步探讨辛店文化的内涵,并及早抢救这批文化遗物,1984年7月20日至10月20日,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与北京大学考古系对莲花台辛店文化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先后参加这次发掘的有蒲朝绂、梁文国、张小波、赵化成、南玉泉、王守功和史有忠等同志。

图1 莲花台遗址位置示意图

二、墓葬

莲花台墓地东西长约500、南北宽约300米,现在整个墓地被村庄压着。当初,在农民搬迁到这里的过程中,已破坏了大批墓葬,这次发掘只是在村内的场院、菜地和少数麦田等空场地段进行。因此,墓葬分布零散,很难恢复墓地全貌。这次发掘,共开探沟17条,发现墓葬18座(编号84LLM1—M18)。

莲花台墓地原为较平缓的南北向山坡,墓坑就挖在山坡上,大部分墓坑头端高,脚端低,有的墓底高低相差达60厘米。由于农民平整土地,将高处的土向低处翻动,墓葬较高的一端大都被破坏,只留下很低的一段墓圹。从剖面观察,第一层为农耕土,灰色,厚15厘米。第二层为现代翻动的填土,黄色,内夹黑色斑块与鹅卵石等,厚度不等,分布不均,最厚处达90厘米。第三层为生土,黄色,土质纯净,墓坑即挖在生土中,坑口在第一层或第二层下。这次发掘的墓葬皆未见葬具,根据墓坑形制,分为三种。

(1)长方形竖穴土坑,共4座(M2、M6、M7、M10)。以M7为例,墓坑长182厘米、宽50厘米、残深25厘米。内有成年女性骨架一具,仰身直肢。头向34°,面向上。随葬双大耳罐2件(图2)。墓中填黑黄色土,略高于地表,形成一土丘,土丘南侧有一排鹅卵石,共10块,向墓室倾斜,可能为墓上标志。

(2)不规则形,墓坑为椭圆形,或近似三角形,共7座(M5、M9、M11、M12、M13、M14、M16)。以M9为例,墓坑长195厘米、宽50~90厘米、深32~50厘米。墓坑头端比脚端略宽,内有一成年女性骨架,侧身微屈。头向111°,面向北。墓坑内随葬大口双耳罐、双大耳罐、腹耳壶各1件(图3)。墓中填土高出地面40厘米,形成一坟丘状土堆,在土堆北侧,放置4块鹅卵石,最大一块长70厘米、宽43厘米。

图2 M7平面图

1.Ⅲ式双大耳罐 2.Ⅳ式双大耳罐

(3)长方形竖穴掏洞墓,这类墓葬形制与(1)类相同,只是在墓坑头端一侧向外掏一圆洞,洞室面积一般在0.3平方米左右。由于墓葬多埋在山坡上,头端较高,因此,原洞室的上部都被破坏,但从洞室的弧形墓坑分析,仍可看出原为掏洞。共3座(M1、M3、M8)。以M8为例,墓坑长190厘米、宽70厘米、深30~78厘米。墓坑头端高于脚端60厘米。在头端北侧向外掏一长60厘米、宽58厘米的洞室。洞室放置双大耳罐、大口双耳罐各1件。墓坑内有成年男性骨架一具,仰身直肢,保存完好。头向47°,面向西南偏上。胸前放置腹耳壶1件(图4)。

M4、M15、M18破坏严重,形制不明。

这次发掘的18座墓葬,除M10外,皆为单人葬,可分为三种葬式。

(1)仰身直肢葬,共9座,其中又分一次葬与二次葬两种(详见表1)。上述M7、M8都为一次仰身直肢葬。M12的墓主人为女性,仰身直肢,头向64°,面向上;骨骼不全,左上肢缺胫、肱骨,下肢缺胝骨,有些骨骼摆放位置不对,显系二次葬。墓坑呈椭圆形,最长处160厘米、宽95厘米、深18厘米。内放钵、双大耳罐、腹耳壶各1件(图5)。

(2)侧身微屈,2座(M5、M9)。如上述M9,骨骼零乱,当为二次葬。

(3)乱骨葬,共5座(M3、M4、M10、M13、M14)。以M10为例,墓内有零乱的女性骨骼,摆放没有规则,缺骨盆与胫骨等。墓坑东北部又放一小孩头骨,不见其他骨骼,当为母子合葬。墓坑长140厘米、宽60厘米、深56厘米,为长方形竖穴土坑。随葬双大耳罐2件,腹耳壶1件,鹅卵石5块(图6)。此墓打破M11,南侧边缘被现代菜窖挖破。

图3 M9平面图

1.Ⅳ式腹耳壶 2.Ⅳ式双大耳罐 3.Ⅱ式大口双耳罐

图4 M8平面图

1.Ⅱ式大口双耳罐 2.Ⅴ式双大耳罐 3.Ⅳ式腹耳壶

图5 M12平面图

1.Ⅲ式腹耳壶 2.Ⅱ式双大耳罐 3.Ⅲ式钵

图6 M10、M11平面图

M10:1.BⅡ式双大耳罐 2.BⅠ式双大耳罐 3.Ⅱ式腹耳壶 M11:1.Ⅲ式绳纹双耳罐 2.Ⅱ式绳纹双耳罐

M15、M17、M18破坏严重,葬式不明。

表1 莲花台辛店文化墓葬登记表

续表

说明:①随葬器物栏中,罗马数字为式别;阿拉数字为件数,未注明者为1件。②墓坑栏中,深指墓口到墓底的深度。③均为成年人墓葬。

三、随葬器物

18座墓葬中,出土陶器40件,骨器47件,铜器16件,共计103件。另外采集陶器14件。

陶器45件(包括5件采集品)。皆为夹砂红陶,陶质较粗糙,掺和料主要是细砂粒和碎陶末。有些器物由于烧制时火候不均,局部呈灰色或黄色。部分器物的底部有一层烟炱,当是使用时留下的痕迹。陶器均为手制,以泥条盘筑法为主。较大的器物分段制成,先做器物的底部、腹部和颈部,然后拼接在一起,有些器物的肩和颈部还留有明显的拼接痕迹。在拼接处,往往画上黑彩,用来遮掩接茬痕迹。器物的坯胎制成后,先用陶拍子拍打,然后将准备上彩的部分打磨光滑,再涂上一层浅橙色陶衣,最后绘彩。陶器的纹饰以彩绘为大宗,此外,还有附加堆纹、绳纹和少量的弦纹、乳丁纹等。彩绘以黑彩为主,并有少部分棕红色、白色和绛紫色彩。常见的纹饰有双勾纹、回字纹、宽带纹、波折纹、旋涡纹以及X、S、Z、W形等纹饰。陶器绝大部分为双耳器,多作凹底和圆底,平底器较少。主要器种有绳纹双耳罐、钵、大口双耳罐、双大耳罐、腹耳壶等。

绳纹双耳罐7件。通体细绳纹,按器物的颈、腹部变化,可划分为三式。

Ⅰ式1件(M17:2)。方唇,直领,圆腹,圜底。双耳上饰附加堆纹。有烟炱。口径8.4厘米、通高12.4厘米(图7:1;图版壹:1)。

Ⅱ式4件。直领,扁腹,圜底。84LL008,圆唇,口沿外有一周堆纹。口径10.4厘米、通高14.8厘米(图7:2)。M13:1平唇,口沿外有一周堆纹。通体烟炱。口径8.4厘米、通高14.4厘米(图7:3)。M11:2,方唇,口沿外有一周堆纹。通体细绳纹,较规整。有烟炱。口径10.4厘米、通高14.4厘米(图7:4;图版壹:2)。M13:2,圆唇,口沿两侧附加一道泥条,贯通双耳上端,底微内凹,有烟炱。口径11.2厘米、通高15.6厘米(图7:5)。

Ⅲ式1件(M11:1)。圆唇,直领,敞口,扁腹,凹底。颈腹之间有一道划纹。口径12.5厘米、底径6.5厘米、通高19.2厘米(图7:6)。

杯 1件(M13:4)。圆唇,单耳,平底。通体细绳纹。口径9.4厘米、底径4厘米、通高7.7厘米(图8:1;图版壹:3)。

钵 3件。依肩、腹变化,分为三式。

Ⅰ式1件(M18:2)。圆唇,口微内敛,双耳,圆腹,圜底近平。饰有稀疏细绳纹。口径10厘米、通高10厘米(图8:3;图版壹:4)。

Ⅱ式1件(M11:3)。平唇,短颈,肩部外鼓,圜底。腹及底部饰细绳纹。有烟炱。口径12厘米、通高8.8厘米(图8:4)。

Ⅲ式1件(M12:3)。口微敞,平唇,短颈,双銴耳,折腹,凹底。以浅橙色陶衣为底彩,颈部饰三周黑色细条纹、一周波浪纹,肩部绘一周绛紫色宽带纹,上面再绘黑色平行斜线组成的三角纹。腹下有竖带纹四组,各组间又绘竖向波浪纹。口径12.4厘米、通高7厘米(图8:5;图版叁:1)。

大口双耳罐 4件。依形态变化,可分为三式。

Ⅰ式1件(M17:1)。圆唇,颈部较粗,圜底。素面。口径10厘米、通高9.2厘米(图8:2;图版壹:5)。

图7 绳纹双耳陶罐

1.Ⅰ式(M17 : 2) 2~5.Ⅱ式(LL008、M13 : 1、M11 : 2、M13 : 2) 6.Ⅲ式(M11 : 1)(皆为1/8)

Ⅱ式2件。方唇,束颈,底内凹。M9:3,双耳略高于口沿。口沿外有一周黑彩宽带,腹饰双勾纹,耳上绘短条黑彩。口径10.8厘米、底径6厘米、通高12.4厘米(图8:6;图版壹:6)。M8:1,腹上部饰双勾纹与S纹,腹下部绘竖向直条带纹与波浪纹,耳与口沿内饰黑色彩带。口径11.2厘米、底径4厘米、通高10.8厘米(图8:7;图版叁:2)。

Ⅲ式1件(M1:3)。形制基本同上,唯颈内束更甚。方唇,双耳略高于口沿。颈部饰黑彩宽带纹与波浪纹,腹部饰黑彩三角纹,腹下部为竖直条纹与波浪纹,左右两边各绘一单勾纹。口径12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10.8厘米(图8:8)。

双大耳罐18件。根据器物形态的异同,划分为A、B两型。

A型13件。器壁较薄,制作精致,皆有彩绘。依颈部变化,分为五式。

Ⅰ式1件(M18:1)。圆唇,直领,圆腹,圜底。双耳上端与口沿间距较大。颈与腹上部绘黑线波折纹与横线纹,通体施棕红色陶衣。口径10厘米、通高16.8厘米(图9:1)。

Ⅱ式2件。方唇,直领,口微敞,肩部外鼓,凹底。M13:3,通体施浅橙色陶衣,颈部饰波折纹与X形纹。腹部饰以绛紫色为底彩的双勾纹,腹下部有细绳纹痕迹。口径10.4厘米、底径5.6厘米、通高16.4厘米(图9:2;图版贰:1)。M12:2,表面有细绳纹痕迹,颈肩之间饰一道黑彩,腹上部绘双勾纹。火候不均,部分地方呈白色或黑灰色。通体烟炱。口径10.8厘米、底径5.2厘米、通高15厘米(图9:3)。

图8 陶器

1.杯(M13 : 4) 2.Ⅰ式大口双耳罐(M17 : 1) 3.Ⅰ式钵 (M18 : 2) 4.Ⅱ式钵(M11 : 3) 5.Ⅲ式钵(M12 : 3) 6、7.Ⅱ式大口双耳罐(M9 : 3、M8 : 1) 8.Ⅲ式大口双耳罐(M1 : 3)(皆为1/8)

Ⅲ式1件(M7:1)。敞口,圆唇,颈部内曲,鼓腹,凹底。通体施浅橙色陶衣。颈部绘绛紫色彩带,上绘平行斜线组成的菱形纹和三角纹,肩与腹部绘双勾纹,腹下部绘四组竖向宽带纹、两个单勾纹。口径10.8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18.8厘米(图9:4;图版叁:3)。

Ⅳ式7件。器形略同前式,唯颈部内曲更甚。通体着浅橙色陶衣,皆绘单线黑彩。M7:2,圆唇。颈与肩部饰三周黑色宽带纹和一周波浪纹,腹部绘双勾纹。口径9.2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16厘米(图9:5)。M2:1,圆唇。花纹略同上,唯腹下部加饰一周黑彩宽带,带下绘两条竖向黑色宽带纹,中间填波浪纹,共四组。口径10.2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17.21厘米(图9:6)。M9:2,花纹基本同上,两耳下加饰横S纹。口径10厘米、底径4厘米、通高16.2厘米(图9:7;图版叁:4)。M5:1,方唇。花纹同上。口径8.8厘米、底径4.6厘米、通高15.1厘米(图9:8)。M3:2,形制、花纹同上。口径8.6厘米、底径4厘米、通高14.5厘米(图9:9)。M6:2,形制花纹同上。口径8.6厘米、底径4.5厘米、通高14.8厘米(图10:2;图版贰:2)。M4:1,颈、肩部饰黑彩宽带纹与波浪纹,腹部饰旋涡纹,耳上饰平行黑线纹。口径6.1厘米、底径3.3厘米、通高10.5厘米(图10:4;图版叁:5)。

Ⅴ式2件。束颈,颈部较短,凹底。M8:2,圆唇。周身有细绳纹,颈、肩部饰黑色宽带纹与波浪纹,腹饰双勾纹,两耳上均绘单勾纹,通到腹部。口径10.6厘米、底径4.5厘米、通高16.4厘米(图10:1;图版贰:3)。M1:2,花纹略同上,唯腹下部饰两条平行竖宽带纹。口径10.6厘米、底径5.2厘米、通高16.8厘米(图10:3)。

B型5件。器体较瘦长,双耳上端距口沿较远。器壁较厚。彩绘一般都较简单。分为三式。

Ⅰ式1件(M10:2)。圆唇,长颈较直,长腹,底微凹。口沿外绘一条宽带纹,带下绘一单勾纹。器身绳纹痕迹明显。腹部有烟炱。口径10厘米、底径4.4厘米、通高18厘米(图10:5)。

图9 双大耳陶罐

1.A型Ⅰ式(M18 : 1) 2、3.A型Ⅱ式(M13 : 3、M12 : 2)4.A型Ⅲ式(M7 : 1) 5~9.A型Ⅳ式(M7 : 2、M2 : 1、M9 : 2、M5 : 1、M3 : 2)(皆为1/8)

Ⅱ式3件。形制同上,唯颈部内曲,肩部微鼓。M10:1,花纹同Ⅰ式。口径10厘米、底径4厘米、通高16.7厘米(图10:6)。84LL002,圆唇,凹底。周身绳纹痕迹明显,颈部饰一U形纹饰。口径10.4厘米、底径5.5厘米、通高16.4厘米(图10:7)。84LL009,形制同上。无彩绘,腹下部有细密的绳纹。口径10.4厘米、底径4.8厘米、通高15.2厘米(图10:8)。

Ⅲ式1件(LL0014)。圆唇,颈内束明显,肩部突出,凹底。肩部饰一倒双勾纹。口径11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18厘米(图10:9)。

腹耳陶壶 12件。通体施浅橙色陶衣,腹部有细绳纹痕迹。依形态的不同,划分为四式。

Ⅰ式2件。平唇,直口,直领,圆腹,圜底。M15:1,通体细绳纹,无彩。双耳上有一小泥突。火候不均,器身部分呈灰色。口径13.6厘米、通高28.4厘米(图11:1;图版贰:4)。84LL0012,颈部饰平行波折纹,腹部饰以绛紫色为底彩的复线双勾纹。口径12厘米、通高24.4厘米(图11:2)。

Ⅱ式3件。敞口,直领,肩部外鼓,平底略内凹。M14:1,圆唇。口沿外绘平行斜线组成的三角纹一周,颈肩交接处饰一周黑线条,腹部饰复线双勾纹,花纹皆以棕红色为底彩。口径15.2厘米、底径8.4厘米、通高38.4厘米(图11:3)。M10:3,方唇,平底略内凹。颈部饰两周绛紫色宽带,带上绘平行波折纹,腹上部饰复线X形纹。花纹皆以绛紫色为底彩。口径13.6厘米、底径8.8厘米、通高34.8厘米(图11:4;图版贰:5)。M16:1,颈部为腹耳壶形制,腹部接近Ⅲ式双大耳罐。颈部饰黑彩单线条的连续回折纹,腹部饰绛紫色为底彩的复线双勾纹。口径14厘米、底径6.4厘米、通高22厘米(图11:5)。

图10 双大耳陶罐

1、3.A型Ⅴ式(M8 : 2、M1 : 2) 2、4.A型Ⅳ式(M6 : 2、M4 : 1) 5.B型Ⅰ式(M10 : 2) 6~8.B型Ⅱ式(M10 : 1、LL002、LL009) 9.B型Ⅲ(LL0014)(4.为1/6,余皆为1/8)

Ⅲ式1件(M12:1)。敞口,方唇,长颈微内曲,肩部圆鼓,底近平。颈部饰连续回折纹,腹上部饰双勾纹,下部饰六组双道竖平行条纹。口径12.8厘米、底径7.8厘米、通高32厘米(图11:6)。

Ⅳ式6件。形制基本同上,只是颈部内束较前式明显。方唇,口外敞,鼓肩,凹底较少,多近平底。器物的颈、肩衔接处都有一周阴弦纹。皆绘黑彩单线纹饰,口沿外有一周黑彩宽带纹,颈部饰连续回折纹和一周波浪纹,腹上部皆饰双勾纹,纹下饰两周黑带纹,带纹中间作上下回形交折。6件陶壶中,除M6:1外,其余5件在一耳上方的肩部,都钻直径0.4~0.5厘米的小圆孔,其用意不明。M8:3,口径14厘米、底径7.5厘米、通高35.8厘米(图11:7)。M3:1,口径11.6厘米、底径7.6厘米、通高29.8厘米(图11:8;图版叁:6)。M9:1,口径10.8厘米、底径6.9厘米、通高26.7厘米(图11:9)。M1:1,颈肩交接处的阴弦纹深粗特别明显。凹底。口径13厘米、底径6.5厘米、通高34厘米(图11:10)。M2:2,口径12厘米、底径10厘米、通高35.5厘米(图11:11)。M3:1,口径17厘米、底径9.5厘米、通高41厘米(图11:12)。M6:1见图版贰:6。

铜器16件。表面均有一层绿锈。其中铜扣2件,铜管14件。皆M16出土。

铜扣 2件。大小相同,直径2厘米。呈不规则圆形,表面凸起,背内凹,中心有桥形小钮,钮上有穿孔,当为穿系之用(图12:7)。

铜管 14件。皆用薄铜片卷曲而成。长0.8~1.95厘米,直径0.5~0.8厘米(图12:1~3、8)。

图11 腹耳陶壶

1、2.Ⅰ式(M15 : 1、LL0012) 3~5.Ⅱ式(M14 : 1、M10 : 3、M16 : 1) 6.Ⅲ式(M12 : 1) 7~12.Ⅳ式(M8 : 3、M3 : 1、M9 : 1、M1 : 1、M2 : 2、M6 : 1) (2.5.为1/8,3、11.为1/12,12.为1/14,余皆为1/10)

骨器47件。

骨管 5件。M16出土。分为二式。

Ⅰ式4件。用兽肢骨磨制成圆形长柱状后切割而成。中空。直径0.5厘米、壁厚0.15厘米、管长0.8~1.5厘米(图12:4、6)。

Ⅱ式1件。形状同Ⅰ式,只是略粗长。骨管壁上开一长条形孔。管长1.8厘米、直径0.6厘米、孔长0.7厘米、宽0.12厘米(图12:9)。

骨圈 42枚。M16出40枚、M1出2枚。用兽骨磨制,圆形,白色。大小相若,形状规整,孔径基本一致。厚0.25~0.3厘米、直径0.5~0.6厘米、孔径0.25~0.35厘米(图12:5)。

上述铜管、骨管、骨圈相间依次循环排列,出土时围绕在M16人骨颈部周围,应是项链上的饰件。

图12 M16出土铜、骨饰器

1~3、8铜管 4、6.Ⅰ式骨管 5.骨圈 7.铜扣 9.Ⅱ式骨管

四、几点认识

1.这次发掘的18座墓葬,两座有打破关系(即M10打破M11),13座为共存关系。依据器物特征,联系上述墓葬的相互关系,可将这批墓葬划分为三期四段。M15、M17、M18划为第一期。这一期陶器多直口,直领,圆腹,圜底。花纹多复线彩。常见的器种有双大耳罐、腹耳壶、绳纹双耳罐等。M10、M11、M13、M14、M16划为第二期。这一期陶器多直领,敞口,肩部向外突出,器底多做为凹底。花纹除复线彩外,也有单线黑彩。主要器种与第一期基本相同。M12单独划分出来,作为第三期前段。器物的特征是颈部内曲,敞口,凹底,花纹与第二期差别较大,皆为单线黑彩的双勾纹、回字纹、直线条纹和波浪纹。M1—M9划为第三期后段。这段陶器的特征是颈部略短,内曲较甚,肩部向外突出更为明显,多凹底。花纹与前段相同。第三期陶器的常见组合是大口双耳罐、双大耳罐、腹耳壶,个别墓缺少其中一种或两种,有的用钵代替大口双耳罐。从形态上观察,这三期器物虽然特征变化明显,但各期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它们应当是连续发展的三个阶段。

2.辛店文化是瑞典人安特生于1923年在甘肃临洮辛店村发现的。当时他在临洮附近的四时定、灰嘴山等处进行了试掘,认为这几处遗址的文化面貌相同,于是命名为辛店期文化[2]。1957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永靖的韩家嘴、张家嘴又发现了一批在陶质、陶色和花纹上类似于安特生命名的辛店期文化,而器形和辛店期文化又有较大区别的陶器,安志敏先生将辛店村等处所出的陶器称为辛店文化甲组,而将韩家嘴等处所出的陶器称为辛店文化乙组,以示二者的区别[3]。1958年和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甘肃工作队先后发掘了张家嘴、姬家川、瓦渣嘴和黑头嘴等遗址。报告作者认为,张家嘴、瓦渣嘴两处遗址所出陶器的文化面貌接近,它们与过去所说的辛店文化乙组面貌相同,应当称之为辛店文化张家嘴类型;而黑头嘴、姬家川的文化面貌与辛店文化甲组相同,应当称之为辛店文化姬家川类型,并认为张家嘴类型早于姬家川类型。这次发掘的18座墓葬,由于陶器变化明显,分期界限清楚,因此,对于澄清上述各类型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作用。通过陶器的比较可以看到,第一、二期的文化面貌与安特生在洮沙四时定所掘的墓葬陶器接近。如四时定K5650S、K5668S与M13:3基本相同,而比M18:1稍晚;K5665S的形态与M11:3相近而时代略早,K5782S则与M10:3相同。第三期器物基本与辛店村的陶器相同。如K5822H与M2:2Ⅳ式腹耳壶相同,K5541H则与M1:3Ⅲ式大口双耳罐相同。K5630H则与M6:2Ⅳ式双大耳罐相同[4]。分析结果使我们认识到,过去所谓的甲组陶器时代很不集中。洮沙四时定的器物要比辛店村的偏早。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姬家川遗址的陶器面貌也比较复杂,包括了不同时代的遗物。如姬家川H13:3Ⅱ式双大耳罐与莲花台第二期的Ⅱ式绳纹双耳罐相同,而H8:11、H10:1等器物与莲花台Ⅲ式大口双耳罐相同,H8:17与莲花台Ⅳ式腹耳壶相同,它们皆属于第三期。由此可见,辛店文化的分期和类型的划分是比较复杂的,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3.关于姬家川与张家嘴类型的早晚关系,至今学术界未能取得一致认识。莲花台墓葬陶器特征如上述,与姬家川类型相同,故属于姬家川类型。莲花台陶器由于可以分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初步的线索。

莲花台早期陶器多直口,直颈,圆腹,圜底,双大耳罐的双耳较小,双耳上端与口沿间距较大,腹耳壶的颈腹分界明显;晚期陶器多敞口,颈内曲,凹底,双大耳罐的双耳较大,双耳上端与口沿基本平齐,腹耳壶的颈腹分界不明显。张家嘴类型的陶器颈部皆向内弯曲,敞口,双大耳罐的双耳较大,几乎占据器身长度的三分之二,双耳上端皆与口沿平齐,腹耳壶的颈腹分界不明显,腹下垂。所有这些特征都说明,张家嘴类型陶器与属于姬家川类型的莲花台早期陶器差别较大,而与晚期陶器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它应当是从莲花台晚期发展起来的。花纹的变化也是如此。如双勾纹的演变,早期双勾弯曲较大,双勾较深,到晚期双勾则较浅。张家嘴类型的双勾纹一般都较浅,有的两勾中间相连,形成一个两端卷曲的横线。这更清楚地表明了张家嘴类型与姬家川类型的承接关系。

测定的14C数据也证明了张家嘴类型晚于姬家川类型。目前,姬家川类型的14C数据有三个:1.84LLM3人骨测定为BP2610±120;2.84YMH9木炭测定为BP3170±90;3.84YMH35木炭测定为BP3000±100。后两数据标本采自永靖马路塬遗址,该遗址文化性质与永靖县姬家川遗址相同[5]。两数据如经树轮校正,年代应分别为BP3365±155和BP3160±130,大致落在商代晚期和西周初年。数据1为人骨测定,而人骨的年代较为复杂。由于同位素分提效应,通常由人骨胶原得到的14C年代较同期树木年代可能偏晚近百年;如果人们生前以玉米、小米等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时,可能偏晚200多年。因为BK84103(84LLM3)样品没有了14C数据,不便做结论。但根据以往的发掘情况可知,辛店文化的人们是以小米为主要食物的,因此,这个数据比实际数据晚得多,当是无疑的。

张家嘴类型没有直接的14C测定数据,但由于张家嘴类型往往含有唐汪式陶器,因此,可根据含有“唐汪式陶器”的卡约文化来推断这一类型的年代。“唐汪式陶器”墓葬的14C数据有4个:(1)79DSM989棺木测定为BP2500±80,树轮校正为BP2545±90;(2)79DSM979木板测定为BP2580±80,树轮校正为BP2640±130;(3)DSM333木棺板测定为BP2940±90,树轮校正为BP3085±120;(4)XTAM158棺木测定为BP2710±100,树轮校正为BP2800±140[6]。这几个数据年代相差前后竟达500余年。如果将4个数据相比较,可看出数据1、2、4比较接近,而数据3则较其他数据偏差大。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这4个14C数据都是由棺椁木得来,棺椁木通常都是由大树制作,这些树木的生成年代要比墓主人的生活年代偏早。而木板如为较小树木制作,其年代和墓主人生存年代就比较接近。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将数据3舍去。这样,其余3个数据虽仍有偏差,其年代也大致落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时代。

因此,从两个类型的14C数据的整体观察,张家嘴类型的年代仍然晚于姬家川类型。

4.辛店文化的埋葬方式较为多样,常见直肢葬、屈肢葬、乱骨葬等。直肢葬、屈肢葬又分一次葬和二次葬两种。墓葬形制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偏洞墓、石棺葬墓,等等。莲花台遗址的竖穴掏洞墓在辛店文化中还是第一次发现。莲花台辛店文化墓葬的随葬品较少,一般1~3件,主要有双大耳罐、大口双耳罐和腹耳壶,这与青海民和核桃庄辛店文化墓葬的随葬情况基本相同[7]。辛店文化墓葬的地面情况,由于大都被后人破坏,因此还没有见到这方面的报道。莲花台M7、M9等墓葬的填土均高出地表,而且形似坟丘,在土丘的一侧或上面放置大块鹅卵石,这些现象至少说明,辛店文化有些墓葬当时是有地面标志的。但究竟意义如何,与后来中原地区的坟丘有什么关系,还需要做进一步探索。

执笔:蒲朝绂 南玉泉

照相:岳邦湖

绘图:方志军

1998年

Abstract

From July 20 to October 20, 1984, Gansu Provincial Archaeological Work Team and the Archaeology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conducted a rescue excavation of Lianhuatai Cemetery of Xindian Culture. 18 tombs are found without any tomb furniture. The grave shape and structur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vertical earthen shaft of a rectangular plan, irregular shape and vertical pit hole of a rectangular plan. Burial forms include extended supine position, sideways slightly bent and mass bone burials. Unearthed and collected from the tombs are 103 artifacts, such as pottery, bone objects and bronze ware. Since Lianhuatai pottery could be classified by time, it provides primary clues to solving the time relationship between Jijiachuan and Zhangjiazui types. By analysis, Zhangjiazui Type should be later than Jijiachuan Type, however, further exploration are needed for its confirmation.

图版壹

图版贰

图版叁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张家咀与姬家川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莲花台辛店文化遗址》,《考古》1980年第4期。

[2]安特生:《黄土的儿女——中国史前史研究》(原文为英文版),1943年。

[3]安志敏:《略论甘肃东乡自治县唐汪川的陶器》,《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

[4]安特生:《黄土的儿女——中国史前史研究》(原文为英文版),1943年。

[5]永靖马路塬遗址为1984年秋季发掘,面积为300平方米,出土遗物有陶器、骨器、石器等,文化面貌与姬家川遗址相同。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北京大学考古系碳十四实验室:《碳十四年代测定报告(六)》,《文物》1984年第4期。

[7]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省文物与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