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朗县列山墓地的调查和试掘

西藏朗县列山墓地的调查和试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队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索朗旺堆 侯石柱

列山墓地位于西藏山南朗县东嘎区列村东北约1.5公里的列山南山坡上,北纬29°4′,东经93°6′,海拔3200米。墓地东北约2公里处是金东区区政府所在地。墓地南面有金东曲从东向西流入雅鲁藏布江(图1)。

列山墓地极为壮观,高大的封土犹如一座座巨垒,坐落在山间(图版:1)。墓地分东、西两区,中间有深沟和山梁隔断,相距约1.5公里。东区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650米,面积约78万平方米,共有封土墓163座,呈扇形分布。还发现房屋、祭祀场所及石碑座等(图2)。西区面积较小,约3.5万平方米,共有封土墓21座,分布呈曲尺形(图3)。

列山墓地是山南地区文管会土登朗嘎同志于1982年3月发现的。同年6月和9月,西藏自治区文化局、西藏自治区文管会以及山南地区文管会、朗县文教科的同志对墓地进行了两次调查和试掘,共试掘墓葬3座,均为小型封土墓。

图1 列山墓地位置示意图

一、封土类型

列山墓地184座墓的封土,按平面可分为四种类型:梯形封土、方形封土、圆形封土、亚字形封土。

1.梯形封土 东区133座,西区20座,共153座,是墓地中最多的一种封土类型。均背山而建,最大的高14米,面积2725平方米;最小的仅露出地面少许,面积只有11平方米。153座封土中,大型封土(占地面积700平方米以上,个别较高的封土虽不足700平方米,亦归入大型之列)23座,中型封土(占地面积90~700平方米)74座,小型封土(占地90平方米以下)56座。梯形封土有两种筑法:一种为夯筑,多限于大中型封土;另一种为石土混合堆筑,多限于小型封土(图4)。

在墓地中仅次于M29封土的M2封土,位于东区山脚正中,坐落于众墓之首,方向210°。高11米,封土围墙前边长63.5米、后边长45米、侧边长48米(如以封土基占地面积算,前边长66.5米、后边长48米、侧边长51米),其平面为前宽后窄的正梯形,前边略向外弧。前高后低,顶部中间略为凸起(图5;图版:3)。封土由三部分组成:封土基、封土身、封土顶。封土基高1米,以石块和石板垒成,转角处用规整的方形大石和石板垒砌(图6)。在封土基四周有斜坡状培土,宽约1.5米。封土高7米,从有些被破坏的封土得知,外围是夯筑围墙,里面是墓室,墓室下半部埋入地表以下。夯筑围墙内除了墓室,全部以土、石填充。围墙用分节板筑法夯筑,夯层厚3.5厘米,共分十节,每节高0.7米,夯墙隔垫石板厚5厘米,十分整齐(图7)。在部分围墙表面还抹有厚约2厘米的草泥墙面,平整光滑。封土顶高3米,前边长50米、后边长35米、侧边长35米,全以大石块和土堆成。

图2 列山墓地东区平面示意图

图3 列山墓地西区平面示意图

图4 石土混合堆筑的梯形封土

2.方形封土 只两座(M167、M168),均位于西区中部,其规模、方向、结构大体相同,都属大型封土(占地面积虽不足700平方米,因较高,故归入大型封土)。

M168封土平面作正方形,立面似塔形,分四级,不出檐,收分明显。通高7.25米(地面部分),面积134.6平方米(包括墙体占地面积),方向180°。有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塔顶呈上细下粗的圆柱状(图8;图版:2)。除塔基外,均用土、石、木材逐层夯筑,每层厚10厘米。塔基边长17.6米,埋入地下深1米,为石块筑成。塔身四级,第一级高0.7米、边长11.6米;第二、第三级均高1.5米,每级底部垫有0.35米的石块层;第四级高1.4米,底部石块层厚0.13米。第四级与塔顶之间有盗洞一个。塔顶分二节。第一节高1.4米,最大直径6米,底部有25个圆孔,孔径约10厘米,当为原木柱隔垫物所留孔洞。修筑时可能是先将原木柱呈放射状摆好,上架夯板,再行夯筑。第二节高0.75米,最大直径4.6米,其做法与第一节同。M167封土除以原木隔垫外,还以石板隔垫。

图5 梯形封土(M2)平、剖面图

图6 梯形封土转角

图7 梯形封土夯筑围墙一角

图8 方形封土(M168)剖面图

在东区墓地南部边缘还发现三处未建成的塔形封土墓遗迹,编号为M188、M189、M190,方向均为北偏东140°。遗迹亦呈正方形,面积为309~361平方米。M188有石块垒成的塔基方框,残墙高约0.3米、宽1.5米。残墙内有一直径7.5米的圆形痕迹。

3.圆形封土 共28座,除一座位于东区墓地东北约450米的山坳中外,其余均散布在整个东区墓地中。大型封土遗存2座,中型封土遗存4座,小型封土遗存22座。依据封土立体形状又可分为两型。

Ⅰ型:呈馒头形,多为大中型封土遗存,土石结构夯筑而成。从下至上分封土基、封土身、封土顶三部分。以M57为例:高4米、底径6.5米。封土基高0.5米,以不规则的石块垒成,石块长宽在10~30厘米;封土身系夯筑,夯层厚10厘米,每层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土,下部是小石子和土;封土顶高2.4米,用土石混合堆筑而成(图版:4)。

Ⅱ型:呈圆锥形,又可分为两种亚型。

ⅡA型 均属小型封土遗存,主要分布在墓地边缘,面积在30~70平方米之间,残高仅1米左右。一般为石块土混合堆成,亦有少数全以土堆成。

ⅡB型 仅一座,编号M98,位于东区东南部,高13米,面积1015平方米,为大型封土遗存。此种封土形状与众不同,基部平面呈正梯形,方向180°。封土身呈圆锥状,顶部呈圆柱状。封土基的边长40米、后边长30米、侧边长29米。封土身通高8.5米,夯筑而成,夯层厚10厘米。封土顶可分两节:第一节高2.65米,包括其下部高0.65米的三层石块;第二节高1.85米。底部下面有隔垫原木所留下的孔洞34个,孔径10厘米,建筑方法与方形封土顶同(图版:5)。

4.亚字形封土 仅一座,编号M28,位于东区东部,破坏较大。立体形状似一座方形城堡,四面墙各有一“马面”。封土方向200°,高3米、每边长(不包含“马面”)6米,面积40平方米。四个“马面”均是正梯形,长度不等,最大的长3.1米、宽0.25米(图9;图版:6)。

图9 亚字形封土(M28)平面图

二、试掘情况

共试掘小型墓3座,均位于东区,编号M121、M130、M27,均被盗(图10)。

M121(图11),墓向270°。揭开封土,地表上露出高1.1米、东西长5.8米、南北宽5.5米的长方形石台。石台中央是长方形竖穴,穴口南北长2.6米、东西宽1.8米,穴口至穴底深2.8米。墓穴南北两壁有二层台,从穴口至二层台深1.5米,二层台宽0.5米。穴壁全部用石块垒砌。穴底残存四根立柱,长0.3~1米、直径约0.15米。墓穴底部筑有厚约10厘米的阿嘎土[1]。葬具是用石板拼成的石棺,呈长方形,长1.3米、宽0.55米、高0.15米,石板厚5厘米。石棺位于墓底中部偏东,仅存北、东、南三块石板,未见底板、盖板和西侧挡板。从发掘现场及其他有关材料得知,石棺原来就无底板,筑在阿嘎土中,非常牢固。推测安放石棺的做法是:先将四壁棺板安放好,然后在棺底及穴底筑阿嘎土,使棺板嵌在阿嘎土内。当初有无盖板,难以断言。西侧石板可能因盗扰而被破坏了。棺内除发现零星木炭和两块人肢骨外,没有发现其他遗物。

图10 墓葬被盗情况

M130(图12),墓向250°,揭开封土是长方形夯土围墙,东西长6.4米、南北宽6.1米、高1.5米,墙厚1.1米,在地表下还埋有0.3米深的墙基。地表上围墙全部用土夯筑而成,夯层厚6厘米,墙基则用石块垒砌。墓穴位于围墙中央地表之下,平面呈曲尺形。穴壁均用石块垒砌,穴底筑有10厘米厚的阿嘎土。墓穴分棺室和耳室两部分。棺室平面作长方形,东西长2.05米、南北宽1.75米、深2.4米。南北两壁内各嵌有两根暗立柱,直径15~20厘米,柱距1.6米左右。棺室填土中有两根横置的原木,直径15~20厘米,残长0.8~1米,可能是架在立柱上的横梁。在棺室西南角有一长方形竖槽,长1.6米、宽1.05米、深0.2米。石棺位于墓穴东北角,长1米、宽0.55米、高0.5米,石板厚5厘米,无底板和盖板。在棺内外及填土中仅发现几颗人牙和零散的人骨。

图11 M121平、剖面图

在棺室底部有一层木炭块,可能是墓穴顶部铺垫的木条被烧后残留。耳室在棺室的西边偏南处,与棺室相通,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0.95米、南北宽0.75米、深2.4米。耳室北部有一个二层台,从墓口部至二层台深1.4米,二层台宽0.25米。耳室和棺室连接处,横挡一石板,长50厘米、宽20厘米、厚5厘米,推测为门槛。耳室内未发现任何遗物。

M27(图13),封土顶部之下为平面呈圆形的夯土围墙。围墙直径4.2米、高2.6米、墙厚0.5~1.05米,地表下还有深0.4~0.65米的墙基。围墙分两部分修筑:上部用土夯筑而成,高1.6米,夯层厚6厘米;下部包括墙基,用石块垒砌。围墙内的西北方向有一象征门的凹陷,宽1.1米、凹进墙壁0.6米、高1.4米,凹陷正对着墓地中最大的墓(M29),说明M27和M29可能有从属关系。围墙中央的地表下是墓穴。围墙和墓穴基本上是封闭的,但在墓穴顶部东西方向的边缘有圆形小孔与围墙相通,孔径5厘米,孔上还盖有一小石片。墓穴呈馒头状,平底,底部直径2.15米、深1米。墓顶系用石板叠涩法砌成,墓内未发现任何遗物。

图12 M130平、剖面图

图13 M27平、剖面图

三、建筑遗迹及石碑底座

列山墓地现存三处建筑遗迹,包括房屋、祭祀场所及一石碑底座,均位于东区。

1.房屋遗迹 1处(图14),编号F1。位于东区山脚下大型封土墓M8的西侧约4米处,方向13°。长方形,南北长6米、东西宽5米,面积30平方米。房屋南北壁和西壁的一部分保留夯筑残土墙,最高处达2米,墙厚0.56米。推测门开在东西两壁。未发现隔墙、柱洞。估计5米跨度的房屋中应有藏式立柱[2]

图14 F1平、剖面图

2.祭祀场所 2处(图15),编号J1、 J2。均位于东区南部边缘低一级的台地上。台地宽阔,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160米,距东区墓地山坡最低边缘高差约30米。

两处祭祀场所方向都为40°的长方形遗存,相距34米。J1长70米、宽26米,面积1820平方米。无北壁,中间被隔开,平面呈字形。墙壁用砾石垒成,宽约2米、残存最高处达0.13米。J2长51米、宽29米,面积1479平方米。亦无北壁,平面呈形。墙壁与J1同。J2被未建成的两座方形封土墓M189、M190所打破。

图15 J1、J2、M189、M190平面图

图16 石碑底座

3.石碑底座 1处(图16)。位于东区西北。圆形,直径47厘米、露出地面部分高27厘米。碑座刻有莲花,线条粗犷有力。碑座正中有长方形沟槽,深10厘米、长30厘米、宽14厘米。原有石碑应当不会很高。

四、问题讨论

(一)文化特征

朗县列山墓地的墓葬、建筑遗迹及石碑底座,是同一时期的同一文化遗存,就现有资料分析而言,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第一,墓地以大、中型封土墓为主。大型封土墓坐落于山脚中央,居高临下,小型封土墓多分散在大墓周围及墓地边缘。

第二,封土平面多为梯形,亦有方形、圆形及亚字形。封土及墓穴为石、土、木结构。主要采用夯筑技术,除板筑法外,还有分节隔垫石板或原木夯筑的方法。穴底使用阿嘎土,这是西藏使用阿嘎土的最早例证。

第三,就现有材料而言,葬具有两种:一种是用石板拼成的小石棺,呈长方形,长1米左右,无底板;另一种则是直接将尸体安放在用石板叠砌的半圆形穴内。列山墓地的葬式,只发现屈肢葬一种。

(二)年代

列山墓地的年代,可以初步定为吐蕃王朝(7世纪—9世纪)或更早。其根据有以下几点:

1.据研究,西藏自8世纪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实行天葬、水葬和火葬。此前,这里信奉本教,本教实行土葬。

2.很多藏文文献把梯形封土墓称为“四方形墓”,时代属吐蕃时期。《贤者喜宴》载:松赞干布死后,为其建造陵墓,封土呈四方形,“建方形墓始于此”[3]。把“四方形墓”的上限定于松赞干布卒年(650年)似嫌过晚,这里可能指的是大型封土墓或专指王陵。

3.山南琼结县藏王墓、山南乃东县赞塘村墓地及下东嘎大墓、普努沟古墓葬、红山墓葬、加赛山古墓葬、切龙则木墓葬、结桑村石棺墓群[4]、林芝县红光三队墓地[5]、昌都贡觉石棺墓[6]等均以梯形封土石棺葬为主要特征,时代亦均属吐蕃时期。

另外,山南泽当镇南约5公里处有相传为松赞干布的衣冠冢,其封土形制为方形,与列山方形封土相似。

4.列山墓地M130木炭标本,经14C测定为700年±70年[7]

(三)埋葬制度和习俗所反映的问题

列山墓地的埋葬制度和习俗,反映出吐蕃王朝奴隶制社会的几个特点。

1.列山墓地中,最大的封土墓(M29)高14米,面积2725平方米;最小的封土墓(M115)的封土仅露出地面少许,面积只有7平方米,反映了吐蕃奴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

2.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吐蕃王朝时期也不例外。关于吐蕃时期殉葬的情况,藏汉文文献都有记载。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活死人”的殉葬习俗。藏文文献《王者遗训》载:“(陵墓)令已被任命为大臣内相管理,所有内相守卫王陵,按死者习规而被纳为尸体之属民,其生死有别,被摈除于人群之外,并不得与在世的诸王系相遇。在非祭祀之时,生人与马等牲畜不得游荡于陵墓附近,若人畜一旦出现,则即被守陵之所谓‘死者’擒执,随即为守陵人所有;凡被守陵人接触者则不再属于生人即活人范畴,并对被接触者系以标记,令彼等作为守陵人之奴仆。自此凡他事不做,唯只守护墓地、陵堂及宝物。[8]”这里记载的是松赞干布陵前“活死人”的殉葬习俗。根据藏族学者介绍,这种习俗并非仅王陵所有,吐蕃王朝时期的其他贵族墓地亦如此。一种为人殉。《旧唐书·列传·吐蕃上》载:“其赞普死,以人殉葬,衣服珍玩及尝所乘马弓箭之类,皆悉埋之。仍于墓上起大室,立土堆,插杂木为祠祭之所。”列山墓地大墓多位于山脚正中,居高临下,位置显赫;小墓则分布在大墓周围及墓地边缘。小型墓M27门向正对大墓M29,明显处于从属地位。从一被扰乱的小墓(M97)观察,骨架为侧身屈肢,面向大墓。这些情况说明,围绕大墓的小墓,有可能即是殉葬墓。还有一种为殉牛马等。《册府元龟》“外臣部·土风三·吐蕃国”(卷961)载:“人死,杀牛马以殉,取牛马头垒于墓上。”《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也有关于杀马百匹以祭死者的记载[9]。列山墓地发现的祭祀场所可能与此有关。

3.M27墓穴顶部东西方向边缘有一直径5厘米的圆形小孔,孔上还盖有一小石片。这种现象直接反映出当时人们关于灵魂的观念,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因此特设通道方便其出入。这种现象在法国、英国、克里米亚、高加索、巴基斯坦、印度、瑞典的巨石墓中也有发现,“在这些墓的入口的地方常凿有一个方形或一个圆形的小孔。[10]”另外,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的“瓮棺葬”[11]也有类似情况。

绘图:仵君魁

1985年

Abstract

Found in March 1982, Lieshan Cemetery is located in Doungkar District of Lang County, Shannan Prefectur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From June and September the same year, the Cultural Bureau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and other institutes conducted two investigations of the cemetery, and 3 small tombs with sealing mound were test excavated. Also found were three construction sites, including a house, a sacrifice place and a stone tablet base. The age of Lieshan Cemetery could be tentatively determined as of the Tubo Dynasty (7th century—9th century) or earlier. And its burial system and custom offer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n the slavery society of Tubo Dynasty.

图版

注释

[1]阿嘎土是藏族地区特有的一种建筑材料。将风化的石灰岩或砂黏质岩类捣成粉末,其主要成分是CaCO3,一般用于建造居住面及房顶。施工时掺水拍实,磨光;建成后平整、光滑、坚实,有似水泥一样的效果。

[2]藏式建筑立柱多为明柱,下面垫有柱础,故无柱洞等遗迹。

[3]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二),《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第31页。

[4]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乃东县文物志》,1986年。该文物志认为赞塘村墓地、下东嘎大墓、普努沟古墓葬、红山墓葬、加赛山古墓葬、切龙则木墓葬、结桑村石棺墓群的年代均为吐蕃时期。

[5]王恒杰:《西藏林芝地区古人类骨骸和墓葬》,《西藏研究》1983年第2期,第112~114页。西藏文管会、西藏文化局冷健、欧朝贵、丹增曲扎、侯石柱1981年12月及1982年11月调查资料。

[6]西藏自治区文化局、西藏自治区文管会侯石柱、索朗旺堆1970年调查资料。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报告》,《考古》1984年第7期,第652页。半衰期按5730年计算,树轮校正年代为775年±70年。

[8]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三),《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第50页,注释68。

[9]《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传记篇三、四、五节,民族出版社,1980年。

[10]G. G. Maccurdy. Human Origins, VolⅡ, 1924. p. 30.

[1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第213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