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洮、临夏两县考古调查简报
甘肃临洮、临夏两县考古调查简报
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我们于1957年7月底做完了渭河上游的考古调查工作,西进临洮,基本上在7月内完成了临洮县辛店以南到寺洼山一带洮河流域的普查工作。同时,沿洮河顺便调查了广河县的齐家坪遗址和会川县的文家坪遗址。10月初赴临夏,在临夏境内沿大夏河流域展开调查,于下旬结束了这里的工作。兹将上述地区35个地点所调查的44处古代遗址的一些情况,及我们的初步认识略述如下。
一、自然面貌和所见的文化类型
临洮、临夏分别位于黄河支流的洮河和大夏河下游。两河流经该县境区域内的台地发育甚佳。两河流域相邻,西源黄河通向青海贵德盆地,东越官山,与渭河上游毗邻。因地理条件的关系,这一区域远古文化的类型很多,而且丰富多彩。这里的古代遗址多分布在第一台地(高出河面10~30米)和第二台地(高出河面30~60米)上。这次所调查的44处遗址中,有仰韶文化1处,甘肃仰韶文化(包括马家窑期和马厂期,下皆同)12处,齐家文化23处,寺洼文化6处,辛店文化2处(图1)。再加上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刘家峡水库区及其附近的黄河、洮河、大夏河流域发现的176处古代遗址[1](计有甘肃仰韶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总数已达220处之多。
图1 临洮、临夏两县古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二、两河流域各种文化的特征
(一)甘肃仰韶文化
甘肃仰韶文化共调查了12处,较重要的有临洮县的马家窑—瓦家坪、关庙坪—鸦儿沟、叶家坪—贾家河和临夏县的赵家山、张家咀5处。它们的面积由180米×320米到400米×500米,灰层多在0.5~1.5米,最厚的达3.5米。有灰层、灰坑、白灰面等住室遗址。遗物方面有石器、骨器、陶器等。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石器 磨制的有斧、凿、刀、有孔刀。凿和有孔刀磨工甚细,多是通体磨光。斧、刀之类磨痕只限刃部。打制的石器有斧、刀、盘状器,在石器中占有相当数量。
骨器 发现的很少,只有骨锥一种,多残缺不全。锥的尖端磨制得很光。
陶器 几乎全是器物的破片,分属3个陶系,其中夹砂粗陶最多,泥质陶和彩陶次之。这些陶器全是手制,从陶器破片看,都为平底器。夹砂粗陶片,红褐色者多,灰色的很少。多饰斜行、斜行交错或横行的绳纹,纹粗道深。有一部分绳纹陶片常在颈肩之间,横贯一至数道的附加堆纹。器型多为侈口的罐、盆、缸之类。泥质陶片,多红色的,灰色的量虽微,但每个遗址都有遗存。一般说来,不具纹饰,全是素面和光面的,器型有碗、罐等。彩陶片,表面磨光甚佳,光泽显目,彩为黑色。以宽条纹为主,有横行、平行、斜行、同心圆等状的条纹,还有圆点纹、方格网纹、垂帐纹、连弧纹、锯齿纹、鱼钩纹。器物内施彩片(便是所谓的内彩片)和口沿繁彩片在彩陶总量中占有相当的分量。碗、盆器最多,次为壶、罐。陶刀和陶环每个遗址里都有。以上情况,就是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期遗物的一般特征。
这次调查的12处遗址中,内有10处属于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期。只在临洮和临夏分别发现了甘肃仰韶文化马厂期的葬地和住地各1处。遗存很少,遗物不多,有彩陶片和夹砂粗陶片。彩陶表面打磨得较差,没有光泽,黑彩者多,红彩者少,饰有方格、圆圈、波浪、连弧、垂帐、人字、三角和条形的彩绘。有壶、罐器。夹砂粗红陶片多是素面罐器。另外,在上述的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期个别遗址中,发现有少许的马厂期的彩陶片。
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期遗址内涵,单拿陶器来说,侈口、浅腹器居多,彩陶以条纹为主,内彩和口沿繁彩的陶片在彩陶总量中占有相当分量,如渭河上游仰韶文化遗址常见的尖底器片,口沿单线彩碗片,弧线三角纹和钩叶圆点纹的彩陶片在这里是不见的。弇口深腹器在这里也很少见。不过这两个文化虽有不同之点,但相近之处还是相当多的,如陶器的制法和部分纹饰的风格及形状,都有非常相近的地方。这就表明了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认为在文化上当属一个系统。关于它们的差异,除反映地域性的特点外,可能在时间上有先后的关系。
我们在调查临洮马家窑—瓦家坪遗址时,发现了有关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期和仰韶文化在时间顺序上的一些线索。大致情况是:这一现象发现于马家窑南麻峪沟口北岸的第一台地(高出洮河面10~30米)上,灰层堆积较厚。在一处厚灰层的断面上,从地表到灰层上复扰土层约有1米厚,其下保有原灰层堆积厚达3.5米。上部约有1.5米厚的一层灰土较松软,所出遗物都是陶器破片,有彩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粗红陶、夹砂粗灰陶。彩陶片黑彩,以宽条纹为主,多平行状,还有圆点纹。有内彩片和口沿繁彩片,器型有碗、盆、壶、罐。泥质红、灰陶片,多是素面碗器;夹砂粗红、灰陶片,绳纹,器型是侈口外卷的罐盆类。上述情况与兰州雁儿湾遗址[2](属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期)的内涵是一样的。在上部1.5米灰层之下,紧接着是较密而硬的2米厚的下部灰层,出土的遗物除有磨制的石凿、骨器和灰陶环外,便是大量的陶器破片。其中彩陶片,黑彩,以弧线三角纹和钩叶圆点纹为主,还有细线条纹、网纹、宽带条纹。还有口沿单线彩碗片,敛口的盆片。泥质红(灰)陶片有素面碗片及大量的细绳纹尖底瓶片。色质红的多,灰色的较少。夹砂粗红(灰)陶片,多是红褐色的,纯灰色的不多。施斜行绳纹,有弇口和口沿特别加厚的盆、罐、缸器。总观下部内涵,与渭河上游纯仰韶文化遗址常见的遗物是一致的。另外,在上部遗存中有少量的尖底器片,不是上部遗存所属文化应有之物,而是下部遗存的遗物入上部的结果。这是不足为奇的。从上部和下部遗存中,可以看出各具有自己突出的风格,风格迥然不同。只要将两者对此一下,就不难辨认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因此我们初步认为:上部为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期遗存,下部为仰韶文化遗存。这一叠积的灰层现象,略略指出仰韶文化早于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期。同时大致表明了仰韶文化是由中原(陕西、河南、山西)地区发源而发展的(图2、3)。以已知的资料表明,仰韶文化在甘肃境内东部的渭河上游,西汉水流域以及泾水流域的平凉、泾川、灵台、庆阳等县都有分布。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期大体上分布在洮河、大夏河、永靖、兰州附近的黄河沿岸和永登、榆中等地区。
图2 临洮县马家窑—瓦家坪遗址上层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期遗物(1~5.黑彩陶片;6~8.夹砂粗红、灰陶片,粗绳纹)
图3 临洮县马家窑—瓦家坪遗址下层出土仰韶文化遗物 (1~4、6、11、12、14.黑彩陶片 7~9、13.泥质红陶尖底 瓶残片 5、15、16.夹砂粗红、灰陶 10.泥质红陶碗残片17~19.灰陶杯残片 20.石凿)
(二)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调查过的有23处(见表1、2)。比较重要的有临洮县的马家窑—瓦家坪、冯家坪、堡子坪、叶家坪—贾家河,广河县的齐家坪、临夏县的崔家庄、北小塬、陈家坡头等遗址。它们的面积由240米×160米到220米×400米,灰层的厚度由0.4到2.5米,一般来说,厚1米左右的居多,有灰层、灰坑、白灰面住室的遗址和石器、骨器、陶器等遗物。遗址内涵比较丰富。
石器 打制的有盘状器、两端有缺口的刀和特大的盘状器。这种盘状器扁平椭圆形,较一般盘状器大而厚,两扁平面上分别有圆坑和曲线凹槽,作用是用拇指垫圆坑,另四指按凹槽而手握敲砸器,这是齐家文化特有的一种石器。磨制石器有斧、刀以及近玉质的璧。斧刀器通体磨光的较多,部分斧、刀有钻孔,璧及斧、刀的钻孔多是一面钻的,斜度甚微,漩纹清楚,好像是用金属工具钻的。
骨器 采集的很少,只有骨刀1种,用鹿的肩胛骨为料,刃部磨制。
陶器 有泥质陶和夹砂粗陶,从所获的陶器破片可以看出,都是手制的,大部为平底器和三足器,圈足器也有。泥质陶片中篮纹片最多,素面、光面的占有相当分量,色质几乎全是红色,灰色的少,器型有高领折肩罐、侈口直腹罐和壶片。双耳瓶片,在遗址量虽少,但还是有发现。夹砂粗陶片,红色为主,褐色和灰色的不多,以垂直绳纹占大部分。此外有蜂窝状的绳纹、附加堆纹、口边外附锯齿状纹和划纹,篦纹片少且不普遍,为垂腹小罐、直口罐和侈口的盆罐器。鬲片每个遗址都有,全施绳纹,有实足和空足的,从破片看,尽是高裆长腿的。
表1 一个地点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遗址登记表[3]
表2 齐家文化遗址登记表[4]
两河流域所有的齐家文化遗址,内涵大体一致,都含有上述的各种遗物,很难看出它们有什么差异。这就是同一文化同时代遗存的体现。
齐家文化遗存,拿陶器来说,有发达的领部,肩腹之间棱角明显,底与腹壁连接处里面成折角,这是一种进步形式。石器中通体磨光的较多,钻孔技术较高,一面钻的有漩纹清楚的工痕,看来非金属器很难胜任。最近我们在武威发掘的一处齐家文化遗址(正在继续发掘中)内,发现了少量的红铜质的小铜件,这是重要的发现。从上述现象的联系来看,当齐家文化存在的时候,人类已使用早期的铜器了。就以这一点,可充分说明齐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比较晚期的一种遗存。
图4 齐家文化灰层压在甘肃仰韶文化灰坑上面的地层关系示意图
图5 临洮县马家窑—瓦家坪遗址出土遗物
1~5.上层齐家文化遗物 6~8.下层甘肃仰韶文化遗物
最近在临洮马家窑—瓦家坪遗址中,发现了如下情况:马家窑南麻峪沟口北岸第二台地(高出洮河面40~50米)上,遗存着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期和齐家文化遗址。遗址东部被雨水冲刷成好多不同大小的断面和沟壑。在残存约2米宽的一处断面上,具有这样情形:从地表算起,扰乱覆土约厚1米,覆土以下为上层遗存,厚约1.2米的灰土层,内有篮纹为主的泥质红陶片,光面的亦有,器型有高领折肩罐和双耳瓶等。夹砂粗红陶片,饰垂直绳纹和蜂窝状绳纹,有垂腹小罐和鬲片。还有石刀1件(残)。上层文化遗存之下,为厚0.4米左右的黄土间层,无遗物出土。黄土间层再下,便压着厚约0.46米的小灰坑,仅存大半,为下层文化遗存,含有黑色宽条纹的彩陶片、素面泥质红陶碗片、夹砂粗红(灰)陶片,饰斜行绳纹侈口的盆、罐器。此外,在上层文化遗存中有少量下层文化的绳纹夹砂粗红陶片混入。总观上下层文化的内涵,显然是两个文化系统的遗存。上层为齐家文化,下层为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期,这是在洮河流域发现的齐家文化叠压在甘肃仰韶文化上面的地层关系(图4、5)。此外,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刘家峡水库区永靖县刘未庄发现了齐家文化在上、甘肃仰韶文化在下的地层堆积[5]。此后,1956年、1957年我们在渭河上游调查中,先后于天水县西山坪[6]和渭源县寺坪[7]遗址中,都发现了齐家文化压在仰韶文化上面的地层关系。
以以上所述的一系列现象为依据,今天可以肯定地说:齐家文化晚于渭河上游的仰韶文化,也晚于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期。齐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那时人类已使用早期的铜器了。
齐家文化在甘肃分布颇广。据今天所知,渭河上游、洮河、大夏河、永靖至兰州的黄河沿岸,以及永登大通河和庄浪河都有大量的齐家文化遗存。河西走廊—武威,也有齐家文化遗址。从其他各地齐家文化遗址所出遗物可以看出,它们差异性很小,除有地域的特性,可能在时间上大体一致。
图6 寺洼文化遗址(葬地)遗存
1~3.夹砂红陶罐(会川县文家坪出土)4、5、7、8.夹砂红陶罐 6、9.夹砂红陶鬲10、11.夹砂红陶鼎(临洮县寺洼山出土)
(三)寺洼文化
寺洼文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只在临洮寺洼山发现大量墓葬遗存[8],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临洮辛店附近的石家坪发现了一处葬地[9]。1957年我们在临洮县城以南洮河两岸调查了6处(见表1)寺洼文化遗址,内有3处是葬地,其余3处是住地和葬地的遗存(图6)。在寺洼山也找到了灰层堆积。这6处遗址都位于洮河两岸临洮县城以南地区,其中以靳家坪、格致坪、寺洼山较为重要。它们的面积由150米×200米到150米×300米,文化层厚由0.5~3.5米,有灰层、灰坑、墓葬遗迹暴露,出土遗物有石器、骨器、陶器。
石器 磨制的少见,只有石斧一种,磨痕仅限于刃部。打制的石器较多,有有肩石斧,扁平宽刃、双肩窄柄而缺口的石刀出土较多,缺口都靠近刃部,个别石刀的刃部还稍加磨制。
骨器 有扁平状的镞和牙形饰物。
陶器 多数破碎,都是夹砂粗陶片。红色的多,灰色的较少。陶质粗糙,手制,形态厚笨,外表素面。只有微量的陶片上有稀疏的绳纹,还有少数的彩陶片。马鞍形侈口平底罐为这一文化的基本特征,数量亦多。形状大小不等,口部双耳者占大部分,双耳之间颈部常附加如“一”字或“人”字的突饰。三足器有鼎有鬲,鼎形器很随便,好像是用一个圜底钵加柱状足就成器了。鬲器矮裆短腿乳状空足,颈部多附双耳,也有突饰。齐口平底的壶罐器在遗址中有少量遗存。
彩陶在这次调查中是个新发现,全是黑彩,如有一块马鞍形的器口片,内部有三曲线连弧状的彩绘,如 状,破线向上,连弧下垂。有直领双耳平底彩陶罐,颈部回纹,肩腹部施有二线或三线相交的几何形的彩纹回纹仿铜器;简单的几何形彩绘与齐家文化所发现的彩陶近似,但其器形都似辛店式的。另外,在临洮县文化馆见有寺洼山(这一带没有发现辛店文化遗存)出土的彩陶鬲、马鞍口形辛店式的彩陶罐和铜镯,据说都是寺洼文化墓葬的产物。在调查这些遗址时没有发现铜器,但从采得的兽骨看出显然有用金属的切断面。从马家窑老乡家中征集了1件空头铜斧,据说是在马家窑的坪上和马鞍口形罐一同伴出,我们还请老乡做向导,赴出土地点勘察,采得了许多寺洼文化的陶片,看来是有葬地遗存。证明老乡的说法有一定的可靠性。
总观寺洼文化,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铜器并存。石器中有缺口刀,陶器质粗而制法厚笨,这些都与辛店文化的遗物有近似的地方。还有少部分绳纹陶片和彩陶风格与形状是极近辛店式的。更特殊的是那件马鞍口形辛店式的彩陶罐。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临洮县灰咀、永靖县盐场辛店文化遗址中,也发现有这样的彩陶罐[10]。从上列现象中,可以看出寺洼文化是与辛店文化互有影响的。
再从地理分布上看,寺洼文化只发现于洮河流域,除辛店附近石家坪1处葬地外,其余都在临洮县城以南,尤以寺洼山一带最多,却不见辛店文化遗存。辛店文化仅以洮河流域临洮境内说,辛店距临洮县城以北30余公里。在这段区域内,只发现1处辛店文化遗址。根据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调查的材料,辛店附近及其以北区域辛店文化有大量的分布,却不见寺洼文化遗存。从这两个文化在地理上分布的不同以及遗物方面有相近和互异的现象,说明了寺洼文化和辛店文化当有密切关系,很有可能是同时存在,互有影响。
这次从调查寺洼山、靳家坪、格致坪、朱家坪的寺洼文化遗址内涵观察到,除有大量寺洼文化遗物外,还含有少许的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期和齐家文化的遗物。这是早期遗物混入晚期遗存的结果。依据寺洼文化本身内涵及已知资料分析,它不仅晚于甘肃仰韶文化,而且也晚于齐家文化。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刘家峡水库区永靖县吴家和张家咀两处遗址中,都发现了辛店文化叠压在齐家文化上面的地层关系[11],证明辛店文化晚于齐家文化。我们认为寺洼文化和辛店文化关系相当密切,都是代替了齐家文化而在不同地区同时代的两个不同部落的文化。
从寺洼文化发现的一些打制石器看,不仅与辛店文化相似,且与渭河上游周代遗物非常接近,如有肩石斧和缺口刀。我们知道,陕西境内周代遗址是晚于陕西龙山文化的[12]。而陕西龙山文化却与齐家文化有较多接近之处。我国考古学家认为这两种文化在时间上大体相等。在渭河上游虽未发现齐家文化和周代遗址的地层关系,但从调查中看到的迹象表明[13],周代遗址也晚于齐家文化。它的分布仅限于甘肃东部,如渭河上游,在洮河流域没有发现。寺洼文化在洮河流域同样也是晚于齐家文化。据此,我们认为寺洼文化的时代与中原地区周代相当。
(四)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发现的甚多,这次调查仅限于他们未到过的地区,只在临洮和临夏两县各发现了辛店文化1处(见表1)。遗物有夹砂粗陶片,色质全是红色,也有彩陶和绳纹陶片,器型有罐、鬲等陶器破片。另外,还采得打制缺口石刀1件。因为遗址很少,所出遗物不多,现从略。
三、结束语
根据上述1957年在临洮、临夏做考古调查所见到的一些情况,结合过去积累的资料,提出我们对这些文化初步的认识,现归结如下:
第一,如在马家窑—瓦家坪遗址中,发现了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期遗存在上部,仰韶文化遗存在下部的地层叠积情况,提供了有关仰韶文化和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期在时间上先后的一些线索。
第二,又在马家窑—瓦家坪遗址中,发现了齐家文化灰层叠压在甘肃仰韶文化灰坑的上面,以此在洮河流域找到了第二个[14]有关这两种文化相对年代的地层关系,更充分地证明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期早于齐家文化,为彻底粉碎安特生在我国考古学上荒谬的论点,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地层证据。
第三,在洮河流域发现了寺洼文化住地多处。从所见的遗物中,寺洼文化当有少量的彩陶遗存,并不是像过去所说的寺洼文化没有彩陶。所获得的一切资料说明,寺洼文化和辛店文化代替了齐家文化,而在不同地区同时存在的两个不同部落的文化,且与中原地区周代遗址在时间上大致相等。
上述的许多情况反映了甘肃远古文化是非常复杂的,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才能解决这样一些有关问题。
调查者:郭德勇、赵之祥、张学正
执笔者:张学正
1958年
Abstract
Lintao County and Linxia County are respectively located in the downstream of Tao River and Daxia River, both tributaries of the Yellow River. Due to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this area is rich with ancient cultural types.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investigation of 44 ancient sites in 35 places in the above area, which discovered relics of such cultures as Gansu Yangshao Culture, Qijia Culture, Siwa Culture and Xindian Culture. Combining accumulated data in the past, this paper presents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s, which is of certain value for the study on the ancient culture in Gansu Province.
【注释】
[1] 安志敏:《甘肃远古文化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考古通讯》1956年第6期,第11页。
[2] 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兰州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第1~4页。
[3] 表中的*表示重要遗址;“甘仰”为“甘肃仰韶文化”的简称。
[4] 表中的*表示重要遗址。
[5] 安志敏:《甘肃远古文化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考古通讯》1956年第6期,第14页。
[6] 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渭河上游天水、甘谷两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5期。
[7] 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甘肃渭河上游渭源、隆西、武山三县考古调查》,《考古通讯》1958年第7期。
[8] 安志敏:《甘肃远古文化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考古通讯》1956年第6期,第15页。
[9] 安志敏:《甘肃远古文化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考古通讯》1956年第6期,第15页。
[10] 安志敏:《甘肃远古文化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考古通讯》1956年第6期,第15页。
[11] 安志敏:《甘肃远古文化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考古通讯》1956年第6期,第15页。
[12] 苏秉琦、吴汝祚:《西安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分布》,《考古通讯》1956年第2期,第32~36页。
[13] 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渭河上游天水、甘谷两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5期。
[14] 安志敏:《甘肃远古文化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考古通讯》1956年第6期,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