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吐蕃墓葬发现木板彩绘

青海吐蕃墓葬发现木板彩绘

许新国 刘小何

2002年8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海西州民族博物馆的报告,称在德令哈市郭里木乡的古墓遭到盗掘。我们随即派人与海西州民族博物馆人员一道,对两座吐蕃古墓进行了清理和发掘,获得重大成果。

墓葬位于距德令哈市30公里的巴音河南岸夏塔图草场山根,上方有高约1.5米的封土,均为竖穴土坑形制,墓室为长方形单室,长4米、宽2.5米,均有长方形斜坡墓道。两座墓,一座为男女合葬的木椁墓,另一座虽为土葬墓,但用柏木封顶,为迁葬墓。迁葬墓是先将骨架装于小棺内,然后将小棺直接放置于大棺内。两座墓中均见殉牲,合葬墓木椁两侧各殉完整的马和骆驼各一匹。迁葬墓在柏木上放置羊骨。在合葬墓中出土有大量丝织品,种类有锦、绫、罗、印花绢等。另有木碗、木鞍、木鸟等随葬品。迁葬墓中出土有木鞍、木鸟、箭囊等文物。

这两座古墓中的最重要发现是,两座墓三具木棺的四面均有彩绘。彩绘的主要内容是以赞普、赞蒙(王、王后)为中心的迎宾图和职贡图。具体形象有帐居、射猎、宴饮、迎客、击鼓、起舞、骑士、商旅、四神、对鸟、野猪、牦牛、马、骆驼等。其中的人物缠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缠头,大部分人物赭面,反映出吐蕃人特有的风俗和装饰风格。但也有身穿圆领窄袖长袍、翻领长袖长袍、戴圆帽的中亚人和波斯人的形象以及着鲜卑装的骑士等。

板画线条流畅,色彩富丽,场面壮观,内容丰富。为人们了解唐代居住在柴达木盆地的吐蕃人、吐谷浑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鉴赏价值。

根据出土遗物分析,丝织品中有盛唐时代所流行的卷草宝花、印花、双连珠对龙等纹样,我们将这两座墓葬的年代大体确定在盛唐时期,约为公元700年至750年。此外,出土木结构上书写有墨书古藏文,这也证明此类墓葬属于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邦国贵族的墓葬。

2002年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finding in the excavation of the Tubo tombs in Qinghai is the colored drawing on the four sides of three wooden coffins in two tombs. The content of the drawing is mainly about Zanpu and Zanmeng’s (the King and Queen) activities such as greeting guests and paying 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