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孜、定日二县古墓群调查清理简报

西藏拉孜、定日二县古墓群调查清理简报

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

1990年6月至9月,我队第二小组对拉孜县和定日县进行全面的文物普查工作,在两县域内发现古墓群12处(图1),共有封土墓千余座,并对部分墓群中的个别残墓进行了清理,现将调查与清理情况简报于后。

图1 拉孜、定日二县古墓群分布位置示意图

1.查木钦墓群 2.桑杰林墓群 3.帕达日墓群 4.恰雄村墓群 5.路琼墓群6.达道村墓群 7.查邬岗墓群 8.共孜嘎墓群 9.门追墓群 10.苏日墓群11.唐嘎墓群 12.组龙墓群

一、拉孜县

拉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东南与萨迦县相连,西南是定日县的辖地,东北与谢通门县相接,西北与昂仁县毗邻。东经87°4′~88°3′,北纬28°8′~29°。该县发现的古墓群有查木钦、恰雄、达道、查邬岗、桑杰林、帕达日、路琼等7处。各墓群外观形态大同小异,故选较典型的两处详细介绍,其余墓群的调查情况见附表1。

(一)查木钦墓群

1.地理位置与墓葬分布

查木钦墓群位于曲玛乡查木钦村北,地处雅鲁藏布江北岸,距拉孜县城约50公里,海拔4100米左右。

查木钦墓群极为壮观,高大的墓葬封土好似一座座巨垒,坐落在山间。墓群按其分布的自然地形分为A、B二区。区间有冲沟相隔,沟宽约50米。A区分布于村子靠北边的山间冲积扇上,东西760米、南北850米。有封土墓101座。该区所有墓葬依坡地地形分布,大墓居中上,小墓居侧下。还发现有殉葬坑、房屋建筑遗迹、石狮、石碑等。B区在A区东侧的山根坡地上,东西640米、南北420米。有封土墓34座,除6座零散分布外,其余墓葬呈扇形分布。亦发现有殉葬坑和建筑遗迹。二区共有封土墓135座,殉葬坑28条(图2:A、B)。

图2 A.查木钦墓群A区平面分布图

图2 B.查木钦墓群B区平面分布图

2.封土形制

查木钦墓群135座墓的封土,绝大多数由于盗掘已遭破坏,经过仔细观察,根据其外观形态和平面形状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

Ⅰ型:梯形封土,共98座,其中A区69座、B区29座。此形制是本墓群中数目最多,也是西藏已发现的吐蕃墓葬普遍使用的一种形制[1]。[1]墓葬均背坡而建,长边在坡地的下端,外观前高后低,前大后小,这种形制的封土,大小悬殊。最大者为M1,底边长78米、顶边长60米、腰长63米,占地面积达140平方米;最小者为M139,底边长6米、顶边长4米、腰长4.5米,占地面积仅19平方米。封土最高者为M2,高达17米左右;最低者仅高出地面少许。梯形封土的构筑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为石块堆筑,这种构筑法筑成的封土,一般收分较大,四面皆呈坡状;第二种为黄沙土夯筑,这种方法筑成的封土收分较小,四壁较整齐,大部分下端有石砌的基础。第一种方法在A区使用较多,第二种方法在B区使用较多。

Ⅱ型:凸字形封土,共15座,全分布在A区,B区不见。这种形制的墓葬封土均比较高大,其占地面积最小者也在200平方米以上,高度一般都在7米以上。从实地调查情况看,凸字形封土的凸出部分全在封土堆的后端,也就是坡地的上部。一般为下接山坡地的地面、上至墓顶的斜坡,多数起层,只有一座墓的凸出部分呈阶梯状,显为上下墓冢的道路。有些墓葬封土的凸出部分与墓冢相接处被截断。凸字形封土的构筑方法与梯形封土的构筑方法相同。

Ⅲ型:方形封土,只有3座,全分布于A区。此型封土一般都比较低小,高不超过3米,面积不大于80平方米。其构筑方法为用石块砌筑或垒筑。另有3座墓葬封土平面虽也系方形,但其立面似塔,特征鲜明,故作塔形封土另行叙述,而不包括在方形封土内。

Ⅳ型:长方形封土,共9座,其中A区7座、B区2座。此型封土亦不很大,占地面积一般在80平方米以下,均是长方形的长边在坡地的上下,短边在两侧,其构筑方法与方形封土构筑方法基本相同。

Ⅴ型:圆形封土,共7座,多分布于A区,B区仅1座。此型封土均见于较小者,且全分布于墓群的外围较低处,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其构筑法多系石块垒砌。

Ⅵ型:塔形封土,共3座,其中A区1座、B区2座。M111保存较好,平面呈方形,立面似塔,分5级,不出檐,每级相接处砌筑石块,阶梯状递减上升,顶部略呈馒头状,底边长14米、高5.1米,占地面积196平方米(图3)。

图3 塔形封土平面、侧视图

3.殉葬坑

查木钦墓群共发现殉葬坑28个,其中A区26个,B区只有2个。全分布在凸字形封土和梯形封土的前面,即坡地的低端。其标志是地面暴露有石块砌筑的长条形石墙。石墙的长度一般与墓葬封土堆的大小成正比,基本与其所在墓葬封土的底边相等。石墙条数的多寡无定规,最多者为M49,有5条。石墙宽一般在1米左右,间距2.3~3.5米不等。其中M6前的殉葬坑上有三个石块垒筑的石堆。

4.房屋建筑遗迹

共2处,编号为F1和F2。

图4 A区建筑遗迹平面图

F1 位于A区的上部,什姆科动山顶,高出墓群上部约100米,山顶围有石块砌筑墙基、夯筑墙体的围墙。墙基厚达3米以上,墙体厚0.9米,总面积近600平方米。设有房屋两组,一组在东南角,呈长方形,内设隔墙成套间,面积约120平方米。另一组在西北角,两间房子相邻,均利用了外围墙。墙体现存最高处约2.5米(图4)。

F2 位于B区右上方。现仅存一段残墙和前端平台。墙系石砌墙基,夯筑墙体,残存部分长7米、厚0.7米、高2.5米。夯层薄厚不匀。平台宽25米、进深15米,外端断坎曾石砌加固。

5.石狮、石碑

石狮 一对,位于A区M1前。M1为梯形封土墓,是墓群中规模最大且地位最显赫者。石狮分别镶嵌于梯形封土堆底边(前端)两角。发现时仅露出地面少许,清理后方知,狮呈半蹲状,方头大眼,鬃毛内卷,宽背弓腰,未雕出后腿和尾,下有长方形基座,系整块巨石雕刻而成,风格古朴浑厚。石狮高0.95米、身长1.5米。基座两边用加工过的三角形石块相夹,暴露长0.3米、宽0.35米、厚0.1米。

石碑 一通,位于A区左上端,发现时已断成三块,置于地面。石碑为砂石质,较粗糙,长方体,顶部略呈三角形,系整块条石加工而成。高2.1米、宽0.46米、厚0.2米。碑身四面皆刻藏文字,正面32行、背面28行、左侧32行、右侧25行,字数不等,皆为阴刻横书。有些文字已不甚清晰,尤其是两侧面漫漶最为严重。经初步释读,其内容与赤祖德赞[2]、修建佛殿等事迹有关。另在碑旁同时发现一础石,平面为圆形,侧视呈凸形。台面径30厘米、底径41厘米、凸起1厘米、通高15厘米。此石础如用于碑座尚嫌太小,作为碑帽又无法放置,其用途不明。

兹将碑文照录如下,供藏学界同仁和专家们考释研究[3]

6.小结

根据墓葬封土和殉葬坑的外观形态,再结合石碑的内容分析,查木钦墓群的时代当属吐蕃时期无疑[4]。[1]宏大的规模和石狮、石碑等遗存说明该墓群的等级较高[5]

凸字形封土是吐蕃墓葬中一种新的封土类型,通过进一步分析认为,其凸出部分当是修建墓冢时,为运送土石方便而修,斜坡的分层当是随着封土堆的渐升、不断加高所致。部分斜坡与墓冢相接处被截断,可能就是墓冢修起后,为保持梯形封土形状的完整而有意所为。

墓群中,房屋建筑墙体的构筑法与墓葬封土堆中的夯筑法基本一致,故当属同一时期的遗存[6]。结合石碑所记修建佛殿事分析,房屋建筑可能就是为墓群专门修设的一个有着特殊用途的场所[7],石碑也可能是为此而立的。当然这还有待于对石碑内容的进一步释读和对墓群做更为全面细致的工作去证实。

墓群中的绝大多数墓葬被盗,从所盗的规模和范围分析,其工程量之浩大,绝非一般的盗墓者所为,应属较大集团有目的的挖掘所致。史载9世纪末,吐蕃爆发了大规模的平民、奴隶大起义,义军所到之处,不仅惩恶除霸,而且把吐蕃除松赞干布以外的所有王陵都予以毁掘。[2]查木钦墓群中未被挖掘者极少,证实史载掘墓一事言之有据。反之,又是该墓群为吐蕃时期等级较高之墓群的佐证。

《册府元龟》载:吐蕃“人死,杀牛马以殉,取牛马头垒于墓上”。[3]查木钦墓群中的长条形殉葬坑可能就是为殉马或牛专修,而其上的石堆也许与“取牛马头垒于墓上”有关。当然,这亦有待于考古发掘去证实。

(二)查邬岗墓群

1.地理位置与墓葬分布

查邬岗墓群位于县城西约5公里处的查邬岗,地属查邬乡查邬村所辖。

墓群所处之地为查邬山的坡根地带,地面宽阔,坡度平缓,墓群坐南向北,面朝雅鲁藏布江河谷。中(国)尼(泊尔)公路从墓群中间穿行而过,将墓群切割成南北两块。墓葬分布以南块最为密集。墓地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分布面积在50万平方米左右,是一处拥有中小型墓葬约300座、殉马坑数十个的大型墓群[8]

2.封土形制

查邬岗墓群中的墓葬封土有相当一部分已残缺不全,可识者依其平面形状可分为两种类型。

Ⅰ型:梯形封土。在墓群中占绝大多数。一般是用天然片岩垒砌梯形边墙,内填较为纯净松散的黄沙土。最大者底边长20米,最小者底边长不足4米;最高者不超过3米。

Ⅱ型:圆形封土,只有极少一部分。外观呈馒头状。其中之一高2.3米、底径6米。为黄沙土堆积而成。

3.殉马坑

查邬岗墓群中的殉马坑外观呈石棺状,多数已与地面相平,地表标志为竖立石板围砌的长方形框,一般为一墓前仅一座,且范围不大,长3米、宽1.5米左右。

4.清理情况

清理墓葬和殉马坑各一座,分别编为M1和K1。

M1 属梯形封土墓。清理时,封土残存高不足1米,石砌边墙也只保留少部分。封土堆底边残长5米、顶边残长5米、侧边长8.2米。墓穴压于封土下中部,系土坑竖穴,墓穴上原覆有石盖板,厚3厘米,已塌陷。墓室较小,长1.5米、宽0.8米、深1米。室内骨架已毁,性别、年龄皆不清楚,从痕迹和残骨分析,结合墓室大小判断,系头南脚北屈肢葬(图5)。在墓室底部出土穿孔石器一件,石质为灰白色硅质岩,长条形,通体磨光,四角及周棱磨制圆滑。长14.5厘米、宽3.1厘米、厚1.5厘米,一端穿孔,孔系双面凹钻,外径1.3厘米、内径0.6厘米(图6)。

图5 查邬岗墓群M1结构图

图6 M1出土的穿孔石器

K1 位于一座梯形封土墓前,相距不足3米,显然是从属于这座梯形封土墓的(图7)。

清理时,地面仅可看到几块竖立石板围成的长方形框,长2.2米、宽0.8米,石板厚0.04米。清理后得知,石板只围砌竖穴上部,下端为不规则状的长方形土坑,长1.7米、宽0.5~0.6米、深1.1米。坑内殉马一匹,头东面北侧卧,由于坑小缩成一团,头已钻入前腿下(图8)。

图7 K1位置图

图8 查邬岗墓群K1平、剖面图

5.小结

查邬岗墓群M1出土的穿孔石器与乃东县普努沟古墓群中M7出土的穿孔石器十分相似,[1]墓葬结构也基本一致,因而其时代应相当,即为吐蕃时期的墓葬。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有关于杀马百匹以祭死者的记载。[4]查邬岗墓群殉马坑呈石棺状的形制和一坑内仅殉马一匹的现象,与已发现的吐蕃墓群中的殉马坑多为长条形,且一坑内殉马数匹的情形有别,5]这种情况可能说明查邬岗墓群的地位或等级不高。

二、定日县

定日县是我国西藏西南部的边境县之一。东与萨迦、定结县相接,南与尼泊尔王国为邻,西与聂拉木县毗连,北与拉孜、昂仁县交界,东经87°05′、北纬28°38′。该县发现的古墓群有门追、组龙、唐嘎、苏日、共孜嘎等5处[9]

(一)门追墓群

1.地理位置与墓葬分布

墓群位于拉堆乡仰木达村西南约600米处的冲积扇上,坐南向北,背靠朋巴扎和丹当巴山,前有牛木曲由西向东流过。

此地共有封土墓葬77座,其中62座分布在冲积扇面上,其余15座分布于丹当巴山腰坡地上。墓葬分布似有不太明显的规律,大墓居于墓群的中部,且较为稀疏,小墓居于两边,较为密集,一般是三五成群,依地形分布。墓群西部受泥石流冲刷,致使相当一部分墓葬遭到破坏(图9)。

图9 门追墓群平面分布示意图

2.封土形制

77座墓葬的封土,按其平面形状的不同,可分为三型。

Ⅰ型:梯形封土,70座。全用石块砌筑边墙,内填沙土构成。最大者为M46,底边长17米、顶边长9.2米、侧边长15.5米;最小者为M1,底边长2.5米、顶边长1.9米、侧边长2.4米。最高者3.5米,多数封土破坏严重。

Ⅱ型:圆形封土,6座。均系天然石块围砌的圆圈,多数已与地表近平,一般皆较小,最大者M50的直径为5.2米。从泥石流冲击处观察,其结构为圆形竖穴土圹,砌石为棺,其内直接葬人。

Ⅲ型:方形,仅1座。边长3米,其构筑方法与梯形封土相同。

3.清理情况

共清理墓葬两座,均为梯形封土墓,编号分别为M3和M56。

M3 位于墓群的东部。封土底边长5.9米、顶边长3.7米、侧边长3.8米。清理前边墙内已暴露出近似圆形的石棺。经清理得知,石砌边墙外端整齐,其内不甚规整。底边墙厚0.7米,顶边和侧边墙厚均为0.4米。边墙内正中为一端大一端小的长方形圆角状竖穴石棺,大端朝坡下,宽1.45米,小端朝坡上,宽1.35米、长1.65米。棺壁系石块垒砌,上部稍内收,原似为穹隆顶,深0.95米,内仅见人骨和羊骨残块,棺底系原地层土,坚硬而不甚平整,未见随葬品。

M56 位于墓群的西部。封土底边长8.2米、厚0.8米、顶边长6.5米、侧边长6.1米、墙厚均为0.5米。墓室为椭圆形竖穴墓圹,长方形石棺。竖穴长径3.2米、短径2.5米。墓圹内填塞石块。石棺系经选择的天然砾石块垒砌而成,长1.65米、宽1.45米。南壁设龛,亦为长方形,平顶,宽0.6米、进深0.7米、高0.35米。石棺上部用长1.2米、宽0.3米、厚0.25米左右的扁平条石叠压覆盖,中部隆起。棺室通高1.4米,上部东端已经扰乱破坏。棺内骨架已乱,经拼对有一男一女两具人骨和一具羊骨,比较齐全。从头骨均在东端、下肢骨多在西端推测,结合棺室大小分析,当为头东足西双人屈肢合葬,殉羊。棺室内出土玛瑙项珠一颗,红色、球形,中间有穿孔,球径1厘米、孔径0.1厘米。另出有红色夹砂陶片数块,器型有罐、钵等。从骨架零乱、器物残破不全、石棺东部被破坏等情况判断,该墓早期曾被盗掘(图10)。

图10 M56结构图

4.小结

仰木达门追墓群的封土形状、墓葬结构等均与乃东县普努沟墓群一致,M56的屈肢合葬及坑内直接殉羊等现象也与普努沟墓群的M7类同。[1]因此,我们推测门追墓群的时代当与普努沟墓群的时代相当,属吐蕃时期的墓葬。门追墓群M56内出土的玛瑙项珠,在吐蕃墓葬中首次发现,工艺水平较高,其来源值得探究。

(二)唐嘎墓群

1.地理位置与墓葬分布

墓群位于拉堆乡宗路巴村西、培仲村东,隔河与迥那村相望。墓群所在处由宗孜山和班多山相夹处往下伸有一扇形坡地。墓群就分布在坡地的中部,坐南向北,西端较大一部分已被泥石流冲刷破坏,现有封土墓22座(图 11)。

2.封土形制

22座墓葬封土,按其平面形状分为梯形和圆形两种。梯形封土13座,其构筑法均为石砌边框、内填沙土,多数稍大于圆形封土,最大者底边长9米、顶边长5米、侧边长8.3米、残存高2.5米;最小者底边长4.3米、顶边长2.7米、侧边长4.2米、残存高1.3米。圆形封土9座,直径均在2米左右,多数已与地面近平。

3.清理情况

清理梯形封土墓1座,编号为M4。

M4 清理前,由于水土流失和人为的破坏,外观似一乱石堆,清理后知为一梯形封土墓。底边长5.37米、顶边长2.94米、侧边长4.55米、残存高度仅0.5米。墓室结构为竖穴石棺。竖穴开在封土内,石棺大部分已被毁坏。从清理情况看,该墓的构造方法为:首先在原地表上略加修整,垒石成棺,葬入后于外围砌石起墙,墙与棺之间填满沙土成堆(图12)。墓室内仅出土有陶杯一件,系泥质红陶,夹砂,单耳,有流,圜底,口径6厘米、高9厘米(图13)。葬式及性别、年龄皆不清楚。

图11 唐嘎墓群平面分布示意图

图12 M4结构图

图13 M4出土的单耳带流陶杯

4.小结

唐嘎墓群的封土形状及出土陶杯的圜底、单耳、带流等特点,均具有乃东县普努沟墓群封土形状及出土物的特征。[1]唯竖穴开在封土内的情形有别,此种情况可能主要是唐嘎墓群所处地带地层土质较硬的缘故。因而,我们推测唐嘎墓群的时代应与普努沟墓群的时代相当,属吐蕃时期的墓葬。唐嘎墓群中的圆形封土都比较矮小,此种封土可能是作为殉羊的祭祀坑或葬小孩之用。

三、结语

梯形封土是已经发现的吐蕃墓葬普遍使用的一种封土形制,均背坡而建,长边在坡地的下端,外观前高后低,前大后小。此种封土墓主要是因地形地势而建,同时也兼顾了墓葬外观的壮观气势。拉孜、定日两县发现的12处古墓群中,墓葬封土的形制虽然有梯形、圆形、凸字形、长方形、方形、塔形等多种,但梯形封土墓占绝大多数,且各个墓群皆普遍使用,此种情况可能说明这些墓群的时代相差不远,当在吐蕃时期前后。

吐蕃时期,松赞干布将卫藏地区完全按军事编制划分为四茹[10],6]拉孜一带是茹拉下辖的拉孜东岱的腹心,[7]拉孜县发现的7处古墓群皆分布于雅鲁藏布江西岸和中尼公路旁,其中的查木钦、恰雄、达道村3处墓群中的墓葬,规模宏大,等级较高,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拉孜地区的繁荣景象。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称定日为拉堆洛,意为南拉堆,[8]过去拉堆洛万户府的所在地就设在定日县的协嘎尔镇[11]。定日的5处古墓群全集中于拉堆乡一带,当地人至今还称其地为拉堆。拉堆大批古墓群的出现说明,这就是吐蕃时期当地的墓葬区。

12处古墓群皆处于山间洪积扇和山梁坡地上,而以洪积扇面上的最多,是西藏吐蕃墓葬分布地域上的一大特点。

拉孜、定日12处古墓群,皆为这一地带的新发现,对它们的调查与清理,对于了解和研究当时当地的墓葬结构、埋葬习俗、社会生活、历史演变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尤其是拉孜县查木钦墓群中石碑的发现,为藏学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附记:查木钦墓群发现石碑的录文由西藏文管会编辑科的大多吉、次旦格列和业务科的丹增曲扎共同抄录,在抄录过程中得到西藏大学副教授罗桑群觉和西藏社科院研究员恰白·次旦赤列及索朗旺堆等先生的校正和指导,谨此一并致谢!

调查清理者:郭周虎 旺堆次仁 且木拉 扎西罗布 丹木真 罗桑旺堆

执笔者:郭周虎

1991年

参考文献

[1] 索朗旺堆,侯石柱. 西藏朗县列山墓地的调查和试掘[J]. 文物,1985(9). 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 西藏乃东普努沟古墓群清理简报[J]. 文物,1985(9).

[2] 黄颢. 贤者喜宴[M]//摘译(三).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2).

[3] 册府元龟·外臣部·土风三·吐蕃国.

[4] 王尧,陈践,译注.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传记篇三、四、五节)[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5] 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 乃东县切龙则木墓群G组M1殉马坑清理简报[J]. 文物,1985(9).

[6] 索南坚赞. 西藏王统记[M]. 刘立千,译.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7] 班钦索南查巴. 新红史(附录一)[M]. 黄颢,译.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

[8] 王森.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Abstract

From June to September 1990, the second group of the Investigation Team of the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discovered twelve sites of ancient cemeteries in an archaeological survey in Tingri and Lhatse counties. These sites comprise over 1000 tombs with sealing mounds and other related remains, such as sacrificial pits, ruins of habitation, stone lions and stone tablets and so on. Chronologically most of the cemeteries belong to the period of the Tibetan Empire. Their excavation would no doubt improve our studies 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omb structures, burial custom, social life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is region at the time. The found stone lions and stone tablets, in particular, offer valuable material data for the Tibetan archaeology.

附表1 拉孜县古墓群调查情况登记表

附表2 定日县古墓群调查情况登记表


【注释】

[1] 朗县列山墓地、乃东县普努沟墓群的封土形制多为此类型。

[2] 又名赤热巴坚。

[3] 录文中“×”表示已漫漶不清者,“·”间隔号系抄录者所加。

[4] 查木钦墓群的封土形状、殉葬坑的地面特征均与朗县列山墓地相似。

[5] 墓地中发现石狮、石碑的现象,目前还仅有琼结县藏王墓一例。

[6] 当地群众称F1为加沃朗达,传为朗达玛妃子的宫殿,又说M1是朗达玛本人的房子。传说虽然不足凭信,但它从侧面反映出房屋遗迹与墓葬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是墓葬与房屋建筑遗迹为同一时期的佐证。

[7] 松赞干布墓上就专门修有供朝拜用的佛殿。

[8] 由于水土流失和人为破坏,许多墓葬封土已与地面近平,殉马坑地面标志亦不甚明显,估计原有数目更多。

[9] 参见附表2。

[10] 即任茹、叶茹、茹拉、约茹。

[11] 文物普查所获资料,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