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茂汶营盘山的石棺葬

四川茂汶营盘山的石棺葬

茂汶羌族自治县文化馆

茂汶羌族自治县营盘山位于岷江东岸,北距茂汶县城五公里的地方。这是一处西北两面临江,东临深谷,背面是九顶山麓的山嘴形台地。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最宽处为200米,高出岷江河床约100米。台地东高西低,坡度约20°,土质系黄色黏土。1979年2月初,在营盘山基建工程中发现石棺葬群,我馆从2月5日至16日,配合该工程清理已暴露的九座墓葬。参加清理工作的人员有李弟友、蒋宣忠。此外,我们于元月中旬曾在这里清理了一座已暴露在水沟边的同类墓葬(M1)。前后两次共清理了十座墓(图1),出土遗物250余件。现将这次清理所获报告于下。

一、墓葬形制

岷江上游石棺墓的葬制,具有独特的风格,此次在营盘山清理的十座墓皆系长方形竖穴土坑石棺墓。这十座墓排列很有规律,未发现彼此叠压关系,墓与墓之间保持了一米左右的距离。其中,成人墓的方向均在25°至45°之间,小孩墓在60°至70°之间。它们的葬制虽然相同,但系分区埋葬。

这批墓葬的石棺,在取材、结构和随葬物的多寡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现分别举例说明。

M3 该墓较大,与M2处于同一墓坑,两棺并排,间距为0.42米。墓口距地表深0.45米,上口长约2.75米、宽2.2米。墓坑深0.8米,墓底小于坑口,长2.38米、宽2米。石棺竖砌于土坑内,周围填以黄土。棺长1.96米,宽0.41~0.58米,高0.58~0.78米。棺由六块页岩石板砌成,两端各用一块石板做档板,两边的棺壁各用两块石板砌成。石板较为规整,厚约3厘米。由于坑内填土的挤压,棺口微向内收缩。死者即置于棺的泥底上面。棺内砌有内外两头箱,呈长方形,系用石板将棺内死者头前一段隔成。棺盖三层:下层系用六块石板从死者脚端向头端错叠盖于棺口上,形如阶梯,头的一端高于脚的一端,倾斜度约为10°。中层是一层0.08米至0.3米厚的黄土,并夹有一些不规整的石板和石块。上层盖以五块石板(图2;图版壹:1、2)。这种有三层的棺盖,极为罕见。这次清理的十座墓中,仅M2与之相似(图5:右下)。M2、M3两墓,不仅石棺结构复杂,而且出土了丰富的遗物,M3为108件,M2为59件(图3、4)。因此,我们认为从该墓丰富的遗物和石棺结构复杂等情况来看,墓主人可能是一个有较高社会地位和较多财富的部族上层人物。

图1 石棺葬位置示意图

M7 墓坑口深0.86米、长2.7米、宽0.9米;墓坑距地表深1.26米、上口长2.3米、宽0.7米。石棺长1.8米、宽0.5~0.6米、高0.3~0.4米。棺由七块条形石块砌成,而石块仅略加修整,极为粗糙。石棺两边的档板,是随意用石块拼成的。棺的两壁所用石板数量不等和规格不同。如棺的左壁用三块较小的石块,而右壁则仅用两块较大的石板,致使两壁并不对称。同时该墓的殉葬遗物极少(图6;图版壹:3)。因此,我们认为墓主人应是部族成员。这类墓葬,除M7外,尚有M5(图8)、M9(图7)等六座。而这六座墓的石棺,虽然也取材粗糙,砌作草率简单,可是它们两壁的石板数量相等且均有一层棺盖(图9)。

十座墓都是单身葬,其中葬式清楚的有四座,系仰身直肢葬。此外,上肢骨架不完整,仅见下肢有微屈现象的一座是M7(图6)。其余各墓的骨架则腐朽严重,仅见少许残骨,故葬式不明。

图2 M3棺盖平、剖面图

图5 墓葬结构

M9平面(左) M2棺盖上层(右下) M2器物分布(右上)

图3 M3平面图

1、6、11~13、17、26、28、30、95、106.陶单耳杯2.铜构(2件) 3.铜泡 4、5.铜剑 7、16、21、23、27、31、32、34、37、42、45、47、54、56、59、65、66、77、86、88~93、97、99、100、107.陶豆形器 8、10、15、19、20、22、24、25、29、33、36、38~40、43、46、48、49、51、57、61、68、71~73、75、76、80~85、87、102、105、108.陶罐 9、14、18、35、41、44、50、52、53、55、58、63、70、74、76、78、79、94、98、103、104.陶杯 60、67.铜构件 62.铜镜 64.陶管 69.铜泡(4件) 101.小陶瓶

图4 M2平面图

1、3、4、6~8、10、16、18、19、22、27、30~34、39、40、49、58.陶罐 2、5、12~15、36、38、50~54、57、59.陶杯 9、48.铜构件11、20、24、25、28、29、41.单耳陶杯 17、21、23、26、37、56.陶豆形器 35.铜泡 46、47、55.铜管饰 42、43.绿松石珠 44、45.铜构件

图6 M7平面图

1.陶罐 2.石刀 3.人牙

图9 M4棺盖平面图

图8 M5平面图

1、2.残陶片 3.牙耳饰4.陶珠 5.铜耳饰 6.残单耳罐

仰身直肢葬,除M9面向右外(图5:左,图7),其余均因头骨已朽或因棺内积水而漂离原来的位置或因棺盖陷塌时挤压至靠近腹部的地方(图8)。能辨别上肢放置姿势的有三座,即M5双手平放于小腹(图版壹:4),M6双手放于腹部,M9双手一上一下放于胸前(图5:左,图7)。

图10 陶器

1.Ⅰ型豆形器(M3 : 31) 2、3.Ⅱ型豆形器(M3 : 99、M2 : 56) 4、5.Ⅹ式杯(M4 : 2、M5 : 6)6、9.Ⅰ型1式罐(M2 : 30、M3 : 8) 7.小陶瓶(M3 : 101) 8、10.Ⅰ型2式罐(M3 : 105、M1 : 15)11.Ⅱ型2式罐(M10 : 1) 12、13.Ⅲ式杯(M1 : 1、M1 : 11) 14.Ⅴ式杯(M3 : 58) 15、16.Ⅵ式杯(M3 : 35、M3 : 74) 17.Ⅶ式杯(M2 : 52) 18.Ⅷ式杯(M2 : 14) 19.Ⅸ式杯(M5 : 5) 20.Ⅱ型1式罐(M7 : 1) 21.Ⅱ型1式罐(采集) 22~24.Ⅰ式单耳杯(M3 : 17、M2 : 24、M3 : 12)(2~5、7、11~24.为2/5,余1/5)

二、出土遗物

这座石棺墓葬,出土遗物250余件(含采集品三件在内)。其中绝大多数出自M2、M3和M1三座,其余各墓的随葬品均只有数件。从随葬品的多寡来看,其贫富悬殊是比较明显的。

随葬陶器一般放在头箱内或死者头部至头箱之间。无头箱的墓葬,殉葬器物都放置在死者头部至挡板处。但有些墓的陶器,则由于早年棺内积水而漂离原来放置的部位。

这批墓葬的随葬器物,就其在墓内的分布情况来看,有下列几种。石棺的头箱内主要放置小型的罐、杯和豆形器等物,同时在小罐的口沿上放置小杯,配成一套,而且又多是两套上下叠放。但M3里有小豆形器置于这种配套的杯罐之间,这也许表明杯、罐和小豆形器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关系。但就其造型来看,它们可能是成套的酒器。这类成套的器皿,在M2、M3和M1三墓的头箱内数量最多,但M1、M2两墓未出土有较大的豆形器,而M3则出土有数量较多的大的豆形器。

头箱至死者的头部之间,主要是放置大型器物的地方,但也杂放少量小杯、小罐。墓主生前随身佩戴的物品,如剑、构形器、石刀、项饰等,则多在原佩戴的部位不变。

另外,M3在死者脚端棺盖上还放置有两排殉葬器物,这是已清理的同类墓葬中仅有的一例。

无头箱的墓葬,殉葬遗物便放置在死者头部至档板间。

这批遗物可分为陶、铜、石、骨器等四类,现分述如下。

(一)陶器

陶器的器型复杂,数量最多。其中,生活用具有罐、豆形器、杯、瓶、管、珠六种,生产工具有纺轮,狩猎工具有弹丸。这批陶器绝大部分是实用器物。

陶质以细泥黑陶和细泥灰陶为最多,其余为夹砂粗红陶,绝大部分细泥黑陶和细泥灰陶火候较高,陶质极硬。夹砂粗泥陶火候极低,呈红色,故多破碎。

制法有轮制、模制和手制。纹饰简单,仅有旋涡纹和条纹等。

罐 79件。可分为二型。

Ⅰ型 共69件。分为二式,陶质为细泥黑陶和灰陶,敞口,圆唇,短颈,鼓腹,平底,轮制。

1式 4件。仅口外划有竖的条纹一周,腹上有三个乳丁,将腹身等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均划有旋涡纹。M3:8最小,口径10.8厘米、腹径15.2厘米、高17厘米(图10:9,图11:1;图版叁:2)。M2:30,口径11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8厘米、高18.5厘米(图10:6,图11:2)。

2式 65件。形式与1式相同,但无纹饰和乳丁。陶胎有黑、灰两色。M3:105,黑陶,最大,口径10.5厘米、腹径16.5厘米、底径7厘米、高18厘米(图10:8;图版叁:6)。M3:15,最小,口径5厘米、腹径6厘米、底径3.2厘米、高7.8厘米(图11:4右)。M1:15,灰陶,口径9.08厘米、腹径13.7厘米、底径7.6厘米、高16.4厘米(图10:10;图版肆:1)。M2:16,口径5.5厘米、腹径8厘米、底径4.5厘米、高9.5厘米,有鋬耳(图版贰:2)。M2:10,颈略粗(图11:4左)。

图11 陶器

Ⅱ型 共10件。夹砂红陶,素面无纹,捏制。腹较长,颈较短或无颈。分为二式。

图12 陶器

1式 5件。有鋬耳,弧腹,直口,平底。M7:1,口径7厘米、腹径9.5厘米、底径6.5厘米、高11.5厘米(图10:20)。另外采集1件,鋬耳的相对部分处有一乳丁。口径7.2厘米、腹径8.5厘米、底径5.2厘米、高10厘米(图10:21,图11:3)。

2式 5件。M10:1,口径6.3厘米、腹径8.2厘米、底径5厘米、高9.6厘米(图10:11;图版叁:5)。

陶豆形器 共35件。有细泥黑陶和细泥灰陶两种,均侈口,高圈足,轮制,黑陶表面磨光。分为二型。

Ⅰ型 12件。鼓腹。M3:31最大,黑陶质。口径16.3厘米、通高16厘米、圈足高6.5厘米(图10:1;图版贰:3)。M3:100最小,口径10.8厘米、通高10.3厘米、圈足高4.5厘米(图12:5)。M3:88,灰陶,口径15.2厘米、通高14厘米、圈足高6厘米(图12:6)。

Ⅱ型 23件。斜腹。M3:99,灰陶,口径7.6厘米、通高7厘米、圈足高2.5厘米(图10:2;图版贰:6)。M2:56,较小,黑陶,口径5.8厘米、通高4.3厘米、圈足高1厘米(图10:3,图12:1)。

陶杯 有细泥黑陶和灰陶两种,部分表面磨光,轮制。共61件,分为十式。

Ⅰ式 单耳杯21件。细泥黑陶,有鋬耳,口微侈,鼓腹平底。M3:12最大,口径12.5厘米、腹径11.5厘米、底径5.5厘米、高8.5厘米(图10:24,图11:9;图版叁:4)。M2:24,口径10.5厘米、腹径9厘米、底径5厘米、高6.5厘米(图10:23)。M3:17,圆唇,矮圈足,口径10厘米、腹径9.5厘米、底径4.7厘米、高6厘米(图10:22)。

Ⅱ式 5件。圆唇,鼓腹,平底。M3:79,灰陶,口径11.5厘米、腹径11.5厘米、底径5.8厘米、高7.5厘米(图11:6)。M3:78最小,黑陶,口径8.5厘米、腹径8.5厘米、底径5厘米、高9厘米(图版贰:4)。

Ⅲ式 12件。细泥黑陶,口微侈,鼓腹,底有平底和圈足两种。M1:1最大,口径8厘米、腹径6.8厘米、底径3厘米、高6厘米(图10:12,图11:5;图版贰:1)。M1:11最小,口径7厘米、腹径5.8厘米、底径3厘米、高4厘米(图10:13)。

Ⅳ式 4件。口微侈,鼓腹,平底,形如釜。M3:44最大,黑陶,口径5.5厘米、底径3厘米、高3.3厘米(图12:2)。

Ⅴ式 9件。细泥黑陶。平口,鼓腹,平底,形如鉴。M3:58,口径6厘米、底径2.5厘米、高2.3厘米(图10:14,图12:3)。

Ⅵ式 10件。侈口斜腹,平底。M3:35最大,灰陶,口径7厘米、底径3.3厘米、高2.5厘米(图10:15,图12:4)。M3:74最小,黑陶,口径6.5厘米、底径3.2厘米、高2厘米(图10:16)。

Ⅶ式 1件。黑陶。宽沿,侈口,直腹,平底。M2:52,口径5厘米、高3厘米(图10:17;图版贰:5)。

Ⅷ式 2件。黑陶。侈口,腹内收,平底。M2:14,口径5厘米、底径3.6厘米、高2厘米(图10:18;图版叁:3)。

Ⅸ式 1件。黑陶。M5:5,直口,圆唇,斜腹,平底。口径5.2厘米、腹径4.5厘米、底径3.2厘米、高3厘米(图10:19;图版肆:2)。

Ⅹ式 2件。敞口尖底,夹砂红陶,直口和平口各1件。弧腹。M4:2,侈口,口径9.2厘米、高3.8厘米(图10:4,图11:8)。M5:6,直口,口径8.7厘米、高3.8厘米(图10:5,图11:7)。

小陶瓶 1件(M3:101)。夹砂粗灰陶,捏制。侈口,细颈,腹扁圆,肩有一耳,圜底。口径2.4厘米、高5.3厘米(图10:7;图版叁:1)。

陶纺轮 3件。M4:4,高1.2厘米、底径3.5厘米。身有轮纹(图12:7下,图16:5)。M6:2,红陶。高1.5厘米、底径4厘米。身有轮纹(图12:7上,图16:6)。

陶管 1件(图13:右)。

陶珠 均扁平,中有穿(图13:左)。

图13 陶珠(M5 : 3)和陶管(M3 : 64)

(二)铜器

铜剑 2件。M3:4,剑身、柄均扁平,身柄间的一侧有扁平钩形格,首扁平,两端大小不一,身柄中有脊隆起。身长16.3厘米、身宽3.6厘米、柄长8.5厘米、柄宽2.3厘米、通长24.8厘米(图14:1;图版肆:4)。M3:5,与第一件基本相同,但在剑身近格处,脊的两侧,各有三行条纹,柄脊的两侧均铸有突出的一行点纹。首两端长度略有不同,身长20厘米、身宽3.5厘米,柄长9.2厘米、柄宽2厘米,通长29.2厘米(图14:2;图版肆:5)。从铜剑铸造得较为粗糙、原始看,应是四川省石棺葬文化中最早的铜剑。

铜镜 1件(M3:62)。镜表微凸,背面中部有一钮。直径6.3厘米。镜身较薄,铸造原始。这也是四川省石棺葬文化中最早的铜镜(图15:1)。

铜泡 5件。泡面中隆起,另一面中有一钮,M3:69,直径63厘米(图15:2、3,图16:1)。

铜构 4件。M2、M3各出土两件。M3:2两件,长9厘米、宽15.8厘米(图版肆:6)。M3:2,小的长8.3厘米、宽15.8厘米。M2:44,长8.3厘米、宽12厘米。均卷作筒形。

图14 铜剑拓本(1/4)

1.M3 : 4 2.M3 : 5

图15 铜器

图16

1.铜泡(M3 : 69) 2.骨锥(M8 : 6) 3.牙耳饰(M5 : 2)4.石刀(M7 : 2) 5、6.陶纺轮(M4 : 4、M6 : 2)7.石条(M8 : 1)

铜构件 3件。均在头箱里发现。M2:48最大,长10.6厘米、宽16厘米。四角各有穿,中有一陶罐,用途不明(图版肆:3)。M3:60最小,长6厘米、宽18.5厘米。两侧各有一穿,穿径2毫米。

铜管 2件。大的长7厘米、管径0.6厘米。M4:1,管孔内还保存有绳索(图17:4)。小的长3.5厘米、管径1.1厘米。M2:55,中间尚存木棒(图17:2)。

(三)骨器

骨锥 1件(M8:6)。长7厘米(图16,2,图17:1)。

牙耳饰 1件(M5:2)。端尖,尾有一穿,表面光亮,长5.5厘米(图16:3,图17:3)。

骨管饰 34件(M4:5)。最长2厘米、最短0.7厘米、管径0.5厘米(图18)。

绿松石珠 2件。中空,折腰,轮形。珠径1.2厘米、孔径0.5厘米(图19)。

图17

1.骨锥(M8 : 6) 2.铜管(M2 : 55) 3.牙耳饰(M5 : 2) 4.铜管(M4 : 1)

图18 骨管饰(M4 : 5)

图19 绿松石珠(M2 : 42、43)

(四)石器

石刀 1件(M7:2)。中有一穿,系两面凿成。一面磨光。长6.8厘米、宽4.2厘米(图16:4,图20:上)。

石条 1件(M8:1)。长9厘米、宽2.2厘米、厚0.7厘米。用途不明(图16:7,图20:下)。

关于营盘山石棺葬文化的一些问题,我们仅提出以下的初步意见,以供参考。

从文化特征来看,营盘山石棺葬出土的文物中,以陶器为主,其次为铜器,石器仅有2件。这里,我们首先对陶器中最有代表性的三乳丁和漩涡纹的陶罐进行分析。漩旋涡纹系在罐腹上轻划而成,与秦汉时的石棺墓出土的双耳陶罐腹部作隆起状的漩旋涡纹的制作方法显然不同,但两者应有前后承袭关系。乳丁漩旋涡纹饰的陶罐应是隆起漩旋涡纹双耳陶罐的雏形。此外,陶器中的高脚豆形器、单耳杯、尖底杯等,也具有一定特点,为四川省已清理的秦汉时期石棺墓中所未见。

从出土的两柄铜剑的造型和铸造上来看,亦颇具特点。这类铜剑除前面已谈到的铸造较为原始粗糙外,剑格处的条纹和柄上的点纹,也可能是后来秦汉时期石棺葬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即格作三叉形和柄饰有带状点纹铜剑的雏形。另外M3所出土的一件素面铜镜,乃是四川省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面铜镜。

营盘山石棺葬遗物的特征,应为四川省较早的石棺葬文化,同时带有较浓厚的西北草原文化的色彩。由于没有出土各种半两钱和五铢钱等货币,也没有发现带有明显的汉文化特点的其他遗物。因此,不难看出,一方面它较多地保留了石棺葬营建者所固有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又表明四川省秦汉时期石棺葬文化是它的承袭和发展。再从它出土有比石器多的铜器和没有出土铁器的情况来看,可能已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铜器时代。关于这一群墓葬的时代,从上面对出土文物的分析,再结合它所处的地区偏辟,交通不便,文化发展自应较中原和成都平原略为缓慢等因素来考虑,我们初步认为这批墓葬的时代应属于战国中、晚时期。

关于营盘山石棺葬的族属问题。茂汶地区在秦汉之际属湔氐道,汉武帝元鼎六年改置汶山郡,汉“宣帝乃省并蜀郡为北部都尉”。当时生活在这里的民族当是以《史记》《汉书》所载的冉、駹为首的氐羌族之属。故《史记·西南夷列传》正义引《括地志》云:“蜀西徼外羌,茂州、冉州本冉駹国地也。”《后汉书·冉駹夷传》则更云“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但是,在先秦时期尚无冉、駹之名,建置湔氐道以前,据古籍记载茂汶地区属古梁州之域,而聚居在这里的民族,即应属于由西北河湟地区迁入的最早的氐羌族人。他们过着以牧畜为主的生活,故《华阳国志·蜀志》上说“以汶山为畜牧”。因此,我们认为营盘山石棺葬的营建者即是较早居住在这里的古氐羌人。

图20 石器

石刀(上:M7 : 2) 石条(下:M8 : 1)

附记:本文在编写中,承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沈仲常、李复华等同志指导。插图蒙宝兴县文化馆杨文成同志协助绘制。照片由李弟友同志摄制。特在此一并致谢。

执笔者:蒋宣忠

1981年

Abstract

In 1979, 10 sarcophagus tombs were excavated at Yingpanshan in Maowen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all of vertical earthen shaft of a rectangular plan. Unearthed are more than 250 artifacts, including pottery, bronze, stone and bone artifacts, etc.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arcophagus burial objects, they should belong to the earlier sarcophagus burial culture in Sichuan, with a fairly strong color of the northwest grassland culture. The age of these tombs should be of the middle and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mbined with concerned literature, we believe that it was the early ancient Qiang people who built these sarcophagus tombs.

图版壹

图版贰

图版叁

图版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