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岷县占旗寺洼文化遗址发掘简报
甘肃岷县占旗寺洼文化遗址发掘简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岷县占旗遗址位于甘肃省岷县维新乡占旗村洮河东侧约500米的一处台地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4°42′53.6″,东经103°50′33.6″,海拔2243米,其南、北临沟,东依大山,西为台地断崖,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图1)。
为配合九甸峡水利建设工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05年、2007年调查钻探的基础上,于2008年对占旗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发掘探沟6条,探方1个。发现墓葬66座,灰坑10座,房址2处,祭祀遗存2处。出土有陶器314件,青铜器59件,石器50件,骨器7件,绿松石、玛瑙饰品6件。
图1 岷县占旗遗址位置示意图
一、地层堆积
经初步发掘,我们认为该遗址主要为一处寺洼时期墓地,地层堆积简单,文化内涵相对单一。
第一层,现代耕土层,灰褐色土,堆积厚为20~60厘米,土质疏松,各探沟均有分布,包含零星寺洼时期陶片,个别墓葬开口于该层下。第二层,浅灰色土,距地表25~60厘米,厚为35~110厘米,土质疏松,各探沟均有分布,包含大量寺洼时期陶片,少部分墓葬开口于该层下。第三层,黄褐色土,包含小沙粒,土色偏红,距地表70~150厘米,厚为20~60厘米,土质较上层紧密,各探沟均有分布,包含有石块及少量陶片,大部分墓葬开口于该层下。第四层,浅黄色土,距地表110~170厘米,堆积厚为15~50厘米,土质疏松,包含物较少,主要为石块、石片、沙粒等。其下为黄色生土,未见遗迹现象。
二、墓葬举例
占旗遗址共发掘墓葬66座,多为东西向,少部分为南北向。第一至第三层下均有墓葬开口,为一处寺洼文化时期的墓地。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部分墓葬有二层台,个别墓葬有龛。以仰身直肢葬居多,大部分墓葬为割肢葬。随葬器物有陶器、石器、铜器、骨器及装饰品等。陶器多放置在人骨的头部或脚部,有罐、鬲、壶、杯等,数量不一,最多者为15件,以罐居多。石器以斧最多,大多制作精美,有使用痕迹。铜器则有铜泡、刀、剑、矛、戈、镞、钏及饰品等,其中以铜泡居多,刀、剑、矛和戈等多放置在人体腰部,体现出尚武的特色。骨器主要是锥,另有一件骨纺轮。装饰品则主要是绿松石、玛瑙及骨串珠等。
1.早期
根据层位关系,早期墓葬共29座,大部分为仰身直肢葬,有割肢葬,少数墓葬式不明。多数为单人葬,其中有3座为双人合葬。9座有东西或四周有二层台,1座有头龛,1座有侧龛。
现介绍较有代表性的3座墓葬如下。
M24 位于TG4东南部,开口于三层下,打破第四层。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东端宽于西端。开口距地表120厘米、长250厘米、宽64~80厘米、深28厘米,墓向102°。双人合葬,骨架基本完整,二人相背,侧身直肢,均为男性。出土陶罐4件,铜斧1件(图2;图版壹:1)。
图2 M24平、剖面图
1~3、5.陶罐(H24 : 1、M24 : 2、M24 : 3、M24 : 5)4.铜斧(M24 : 4)
M25 位于TG4中部,开口于三层下,打破第四层及生土。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东端宽于西端。长270厘米、宽130~140厘米、距地表119厘米、深112厘米,墓向105°。直壁,平底,四周有活土二层台,宽约40厘米。东二层台南部有2件双耳罐,西二层台有2件双耳罐,北二层台有双耳罐1件、陶鬲1件,及部分兽骨。墓底有两具骨架,头东脚西,北骨架为仰身直肢,男性;南骨架为侧身直肢,较乱,女性。在北骨架的右臂出铜戈1件、铜刀1件,下颌骨处有铜泡。南部骨架胸前有铜钏1枚。墓室东部有陶罐4件(图3;图版壹:2)。
M60 位于TG5西北角,开口于三层下,打破四层及生土。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开口距地表150厘米、长228厘米、宽100厘米、深40厘米,墓向95°。东部北端有一龛,东西长68厘米、南北宽36厘米。割肢葬,骨架仅存头骨,东向面南,墓室东部出土陶罐13件、陶壶1件、西部出土陶罐2件,绿松石1件(图4;图版贰:1)。
2.中期
根据层位关系,中期墓葬有22座,大部分为仰身直肢葬,个别墓葬式不明。均为单人葬。其中3座墓葬东西端有二层台,1座墓葬四周有二层台。1座有头龛,1座有侧龛。现介绍其中2座如下。
图3 M25平、剖面图
1~5、7~11.陶罐(M25 : 1、M25 : 2、M25 : 3、M25 : 4、M25 : 5、M25 : 7、M25 : 8、M25 : 9、M25 : 10、M25 : 11) 6.陶鬲(M25 : 6) 12.铜戈(M25 : 12) 13.铜刀(M25 : 13) 14.玛瑙(M25 : 14) 15.铜钏 (M25 : 15) 16.铜泡(M25 : 16)
M20 位于TG3中南部,开口于二层下,打破第三层,东北部被M18打破。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开口距地表140厘米、长235厘米、宽99~110厘米、深38厘米,墓向95°。骨架1具,保存较好,仰身直肢,割肢葬,年龄约40岁,男性。出土陶罐3件,石斧1件,青铜短剑1件,铜箭镞1件,石纺轮1件(图5;图版贰:2)。
图4 M60平、剖面图
1~10、12、13、15~17.陶罐(M60 : 1、M60 : 2、M60 : 3、M60 : 4、M60 : 5、M60 : 6、M60 : 7、M60 : 8、M60 : 9、 M60 : 10、M60 : 12、M60 : 13、M60 : 15、M60 : 16、 M60 : 17) 11.陶壶(M60 : 11) 14.绿松石(M60 : 14)
M48 位于TG5中部北端,开口于二层下,打破第三层。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开口距地表80厘米、长250厘米、宽82厘米、深44厘米,墓向10°。未见人骨骼,墓室南北侧各出土陶罐3件。其中南侧1件为辛店文化彩陶罐(图6;图版叁:1)。
M49 位于TG6中部南侧,开口于二层下,打破第三、四层。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头龛。开口距地表73~78厘米、长210厘米、宽94~100厘米、深34厘米,墓向32°。头龛南北长114厘米、东西长40厘米、拱顶高46厘米。龛内出土5件陶罐。墓底清理出骨架一具,头向东,仰身直肢葬。在骨架左手处出土骨簪1件,右手处出土石斧1件(图7;图版叁:2)。
图5 M20平、剖面图
1~3、陶罐(M20 : 1、M20 : 2、M20 : 3) 4.石斧(M20 : 4) 5.青铜短剑(M20 : 5) 6.铜箭 镞(M20 : 6) 7.石纺轮(M20 : 7)
3.晚期
根据层位关系,晚期墓葬共15座。由于晚期墓葬层位较浅,多有后期扰乱的迹象,所以多数墓葬不见人骨,葬式不明,出土器物也不够丰富。其中有代表性的是M40、M41,分别介绍如下。
M40 位于TG5西部北端,开口于一层下,打破第二层。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东端宽于西端。开口距地表52厘米、长200厘米、宽70厘米、深42厘米,墓向112°。未见人骨。出土陶罐5件(图8;图版肆:1)。
图6 M48平、剖面图
1~6.陶罐(M48 : 1、M48 : 2、M48 : 3、M48 : 4、 M48 : 5、M48 : 6)
图7 M49平、剖面图
1.石斧(M49 : 1) 2.骨簪(M49 : 2) 3~7.陶罐(M49 : 3、M49 : 4、M49 : 5、M49 : 6、 M49 : 7)
图8 M40平、剖面图
1~5.陶罐(M40 : 1、M40 : 2、M40 : 3、M40 : 4、 M40 : 5)
M41 位于TG6东南部,北邻M42。开口于一层下,打破第二层。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东端宽于西端。开口距地表30厘米、长230厘米、宽100厘米、深25厘米,墓向100°。未发现人骨,近中部有2件陶罐及一根兽骨,西南部出有2件陶罐及一根兽骨(图9;图版肆:2)。
图9 M41平、剖面图
1~2、4.陶罐(M41 : 1、M41 : 2、M41 : 4)3.陶壶(M41 : 3)
三、其他遗迹
1.房址
遗址发现房址2处。
F1 位于TG3东南部,开口于二层下,打破第三层,被H6打破。开口距地表72厘米。平面近方形,半地穴式,坐南朝北,由门道、灶、柱洞及活动面组成。房址残长280~300厘米、宽180~260厘米、深44~60厘米。门道位于房址西北角,呈斜坡状,坡度30°,斜长80厘米、宽110~120厘米、深42厘米。门道东侧立条石一块,长约40厘米。灶的灶口部分为两次堆积。柱洞4个,2个位于东北,另2个位于北侧边缘,为圆形或半圆形,内为黑褐色填土,较坚硬。房址内部为两层堆积,第一层厚约40厘米,为较疏松的黑褐土,包含石块、粉砂、骨粉、红烧土块、炭屑及陶片。第二层厚为10~45厘米,为较疏松的红褐土,包含红烧土、炭屑、石片、粉砂等。房址地面厚为10~55厘米,为黑褐色土,含大量烧土块、炭屑。地面坚硬,可能进行了夯筑加工。
F2 位于TG6中南部,开口于二层下,打破第三层,东西长254厘米、南北长210厘米、开口距地表80厘米,平面呈不规则圆角长方形,残留地面的西部为4厘米厚的烧土面,东部为厚4厘米的踩踏面,在房址地面的北部有一柱洞,平面呈圆形,口大底小,直径20厘米、深26厘米,内填土为灰黄色,夹有烧土块。柱洞外圈有一夯土的圆环,该夯土直径46~40厘米,土质坚硬,呈黑褐色,内夹有烧土块。房址中出土有陶片,有篮纹、细绳纹、素面等。
2.灶坑
发现灶坑1处。
Z1 位于TG3北部,开口于二层下,打破第三层。开口距地表80厘米。平面呈瓢形,北高南低,呈坡状。长120厘米、宽40~90厘米、深6~15厘米。灶口地面为红烧面,灶内填黄褐土,包含小石片、红烧土及炭屑。
3.灰坑
占旗遗址发掘出灰坑10个,早、中、晚期均有,多数灰坑有出土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下举两例。
H3 位于TG2东部,开口于二层下,打破第三层。平面呈不规则圆形,筒状,口略大于底,平底,直壁,不规整。东西长194厘米、南北长230厘米、深34~36厘米。填土呈黄褐色,夹有灰色土块,土质疏松,夹杂有石块、烧土块。出土双耳陶罐2件,陶豆1件。
H10 位于TG3东北部,西邻M32,开口于三层下,打破第四层。该灰坑平面近半圆形,桶状,口大底小,斜壁,北壁较直。口部长135厘米、宽72厘米、底长62厘米、宽56厘米、深112厘米,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较疏松,包含石片、炭屑、兽骨等。出土陶鬲1件,陶罐3件。
4.祭祀遗存
发现地面祭祀遗存2处。
JS1 位于TG3东北部,开口于二层下,距地表80厘米。平面近圆形,直径约2米。北部有4件双耳陶罐,一字排列,陶罐周围有兽骨及牙齿,地表散布红烧土颗粒及零星炭屑。南部土呈深褐色,土中埋有长条石。推测为一处地面祭祀遗存。
JS2 位于TG3东南部,开口于二层下,距地表80厘米。遗存平面近圆形,东南被H6打破,部分叠压于TG3南壁以下,直径190厘米。从剖面来看,地面较平。地表有零星红烧土块、炭屑及少量骨粉。2件陶罐东西置放,在陶罐北部有一石块。推测此处为祭祀遗存。
四、出土器物
1.陶器
占旗遗址出土有罐、壶、鬲、瓶、豆等陶器共314件,其中以罐为大宗,壶和鬲次之。
罐 遗址所出陶罐依口部特征可分为平口形和马鞍口形,其中以马鞍口形较多。据陶质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平口泥质陶、平口夹砂陶、马鞍口泥质陶、马鞍口夹砂陶四型。另有1件彩陶罐和1件双鋬耳陶罐。需要说明的是,遗址还出部分夹细砂陶器,其器型与夹砂陶差别较大,而与泥质陶比较接近,故暂将其归入泥质陶中。
平口泥质罐 标本M25:2,泥质橘黄色陶,表面经打磨,较光滑。平口,方唇,双桥耳,束颈,鼓肩,圆腹,小平底。口径10厘米、腹径12.6厘米、底径6.4厘米、高12.8厘米(图10:1)。标本M40:1,夹细砂橘黄色陶,表面粗糙,器形较小。敞口,圆唇,双环耳,斜直颈,鼓肩,瘦腹,平底。口径6.6厘米、腹径9厘米、底径5.4厘米、高10厘米(图10:2)。
平口夹砂罐 标本M24:1,夹粗砂灰褐陶,表面粗糙。口沿平齐,敞口,束颈,桥耳,鼓肩,瘦腹,平底。口径10.6厘米、腹径15.2厘米、底径7.6厘米、高17.9厘米(图10:3)。标本M25:5,灰陶,表面光滑。平口,圆唇,束颈,鼓肩,圆腹,小平底,器形略小。口径7.8厘米、腹径9.8厘米、底径4.8厘米、高9.9厘米(图10:4)。标本M60:5,夹砂灰褐陶,部分器表有烟炱。敞口,方唇,束颈,双桥耳,鼓肩,圆腹,平底。口径18.3厘米、腹径14.2厘米、底径12厘米、高7厘米(图10:6)。
图10 出土陶器
1.陶罐(M25 : 2) 2.陶罐(M40 : 1) 3.陶罐 (M24 : 1) 4.陶罐(M25 : 5) 5.陶罐(M48 : 4) 6.陶罐(M60 : 5) 7.陶罐(M25 : 11) 8.陶罐(M24 : 3) 9.陶罐(M25 : 8) 10.陶罐(M25 : 7)
马鞍口泥质罐 标本M25:8,泥质红陶,打磨光滑,有红陶衣,器形略小。马鞍形口,圆唇,口沿部与肩部有双桥形耳,溜肩,鼓腹,小平底。口径7.6厘米、腹径9.6厘米、底径4.6厘米、高10.6厘米(图10:9)。标本M25:11,夹细砂红陶,打磨光滑,红陶衣,器表烧制不匀。马鞍形口,口肩部有桥形耳,溜肩,鼓腹,小平底。口径9.2厘米、腹径16.7厘米、底径5.6厘米、高16.8厘米(图10:7)。标本M48:4,红褐色陶,陶色不匀,部分表面灰褐色。圆尖唇,双桥耳,耳面宽平,束颈,鼓肩,圆折腹,小平底。口径7.6厘米、腹径11.4厘米、底径4厘米、高12.8厘米(图10:5)。
马鞍口夹砂罐 标本M24:3,夹粗砂灰褐色陶。马鞍形敞口,口部平面近圆形,圆唇,双桥耳,扁平,鼓肩,瘦腹,平底。口径9.6厘米、腹径11.1厘米、底径5.8厘米、高13厘米(图10:8)。标本M25:7:夹粗砂灰褐色陶,表面粗糙,有烟炱。马鞍形口,圆唇,口沿与肩部有双桥耳,耳面、颈部有压印凹槽及附加堆纹,溜肩,瘦腹,小平底。口径12.2厘米、腹径14.5厘米、底径8.6厘米、高18.1厘米(图10:10)。标本M60:2,夹粗砂灰褐陶,部分器表有烟炱,器形较瘦高。马鞍形喇叭口,马鞍凹陷较浅,方唇,双桥耳,束颈,鼓肩,瘦腹,平底。口径16.3厘米、腹径18.1厘米、底径6.3厘米、高28.1厘米(图11:1)。
双鋬耳小陶罐 标本M60:12,双鋬耳小陶罐,夹粗砂灰褐陶,表面略粗糙。器形较小,敞口,圆尖唇,颈微束,颈部有较小双鋬,鼓肩,圆折腹,平底。口径7.4厘米、腹径7.7厘米、底径7.6厘米、高8.6厘米(图11:2)。
彩陶罐 标本M48:5,辛店文化彩陶罐,姬家川类型。泥质陶,橘黄色陶衣。敞口,圆尖唇,双环耳,束颈,溜肩,圆折腹,底小微凹。颈部有三道宽带纹和一道波折纹,耳面为倒三字形纹,双肩部有两组宽带双钩纹,双钩中间及下部为折带纹,圆折腹部有一条宽带纹,腹下有两组纵向的两条宽带纹中间夹波折纹饰。口径9.8厘米、腹径15.2厘米、底径4.6厘米、高15.8厘米(图11:3)。
图11 出土陶器
1.陶罐(M60 : 2) 2.陶罐(M60 : 12) 3.彩陶罐(M48 : 5) 4.陶豆(H3 : 3) 5.Ⅲ型陶壶(M41 : 3)6.Ⅱ型陶壶(M60 : 11) 7.Ⅰ型陶壶(M25 : 4) 8.陶瓶(M60 : 7) 9.Ⅰ型陶鬲(M25 : 6) 10.Ⅱ型陶鬲(H10 : 1)
壶依据器形,分为三型。
Ⅰ型:标本M25:4,双耳壶,器形略大,灰陶,表面打磨光滑。口沿平齐,侈口,方唇,口沿平面呈椭圆形,口沿与底部有大鋬耳。颈部较长,颈部横断面已成椭圆形,一面有W形纹饰,鼓肩,圆腹,平底。口径9.2厘米、腹径18.7厘米、底径7.8厘米、高23.4厘米(图11:7)。
Ⅱ型:标本M60:11,腹耳壶,泥质红褐陶。喇叭口,略呈马鞍形,尖唇,束颈,鼓肩,圆腹,腹部有小双环耳,平底,颈部有一圈圆圈戳印纹,圆圈直径0.8厘米,有齐家文化特色。口径12厘米、腹径17.2厘米、底径8厘米、高22.7厘米(图11:6)。
Ⅲ型:标本M41:3,无耳壶,橘黄色陶,部分表面为红褐色,夹粗砂,表面不甚光滑,器形较大。喇叭形口,方唇,束颈,鼓肩,瘦腹,小平底。口径7.4厘米、腹径28.2厘米、底径5.8厘米、高38厘米(图11:5)。
鬲依据器形,分为二型。
Ⅰ型:标本M25:6,乳状袋足鬲,红褐色陶,表面略粗糙,夹细砂。敞口,口沿平齐,口沿有压印凹槽,束颈,颈部有双环耳,乳状袋足,分裆,锥形实足根,足尖外撇,呈锥状,其中两袋足之间有一条附加堆纹。口径9厘米、腹径11.1厘米、高11.8厘米(图11:9)。
Ⅱ型:标本H10:1,红褐色陶,夹粗砂,乳状袋足鬲。侈口,方唇,口沿部有附加堆压印花边纹,微束颈,颈部有一条附加堆横向压印泥条纹,颈部一侧有单环耳,乳状袋足,实足根,足根下撇,三裆部有横向附加堆纹,压印纹横裆较短,裆部较高,红褐陶,表面有烟炱,乳状袋足部有纵向细绳纹。口径15厘米、高17.2厘米(图11:10)。
瓶 标本M60:7,小双耳瓶,夹粗砂灰褐陶,表面略光滑,器表大部有朱砂。喇叭形口,方唇,束颈,肩部有小双环耳,鼓肩,瘦腹,平底。口径8厘米、腹径10.4厘米、底径6厘米、高14.3厘米(图11:8)。
豆 标本H3:3,陶豆,橘黄陶,泥质,表面较光滑。敞口,圆尖唇,平沿,腹部有小双环耳,底部有矮圈足,底部凹陷,圈足边有一圈戳压印纹,颈部口沿下有一圈附加堆压印纹,口沿及内腹有黑彩痕迹,口沿部是宽带纹,内腹有竖向条纹。有齐家文化特色。口径16.4厘米、底径7厘米、高10.5厘米(图11:4)。
2.青铜器
共59件。占旗遗址所出青铜器有铜泡、铜戈、铜剑、铜斧、铜刀、铜矛、铜钏、铜箭镞等。
铜泡 遗址出土铜泡较多。既有地层中出的,也有墓葬中出的,以墓葬所出为多。由地层所反映的时代来看,早期墓葬发现铜泡最多,中期墓葬次之,晚期墓葬则比较少见。铜泡的放置比较随意,有在墓底放置的,有在人骨周围或上面放置的,有在二层台上放置的,也有在填土中发现的。铜泡大小不一,均为圆形,正面凸起,有的边缘有线纹,背面多有钮,或呈圆状或呈弧状,有的为单隔梁,有的为双隔梁。标本M1:2,铜泡,器形略大,正面突出,呈伞形,弧形,面部较平缓,微鼓,内有双桥形钮,平面近圆形。直径8.2厘米(图12:1)。
图12 出土铜器
1.铜泡(M1 : 2) 2.铜戈(M25 : 12) 3.铜剑 (M20 : 5) 4.铜斧(M24 : 4) 5.铜镞(M20 : 6)6.铜刀(M15 : 1) 7.铜刀(M57 : 3) 8.铜钏(M4 : 8) 9.铜钏(M29 : 6) 10.铜矛(M62 : 7)
戈 标本M25:12,前锋圆弧,上刃微弧,下刃微凹,援部整体呈弧形,阑部完整,援与阑部相接处正背两面有对称牛首纹,胡不甚明显,内部表面有凹形线槽。整体长24.7厘米,援长17.5厘米、宽3.7厘米,内长5.5厘米、宽3.6厘米,阑部残宽6.2厘米(图12:2)。
短剑 标本M20:5,青铜短剑,刃部呈柳叶形,尖部较锐,脊部有凸棱,柄部呈长方形,柄与刃部有剑格,较短。柄部凹形方框内有乳丁纹,一面有16个,一面有18个,其中一侧2个乳丁相连成环形,可能为系绳所用。栏部也有小乳丁纹,一侧为12个,一侧为11个。长24.2厘米、刃长14.6厘米,中部宽3.3厘米、柄长9厘米、宽2.7~3厘米,隔栏宽0.6厘米、纵长4.8厘米(图12:3)。
斧 标本M24:4:空首斧,空首内残留有木柲痕迹,空首部外沿呈长方形,较宽厚,外沿有凸棱,一侧有小环耳。刃部两面有长三角形凸线纹,底部有两条凸棱,两侧面亦各有一条窄凸棱,直刃微弧,刃部较钝。整体长9.5厘米、刃部长7.2厘米、宽4.4厘米、中间厚1.8厘米,首部宽5.6厘米、厚3.6厘米(图12:4)。
刀 共有4件,背均呈弧形,刃部向内。
标本M15:1,铜刀,柄部窄长,两面凹陷,边缘部有凸棱,末端有穿孔,椭圆形。刃部略宽于柄部,弧背,尖部圆弧,刃部微凹,因使用而不甚规整,有较小残缺口。整体长16厘米、刃长11厘米、宽2.3厘米,柄长5厘米、宽1.6厘米(图12:6)。标本M57:3,铜刀,柄部微弧,呈长条形,较窄,末端有三角形穿孔。刃宽于颈部,呈长形,刃缘斜弧,一端较宽,一端较窄。整体长16.4厘米、刃长9.6厘米、中部宽2厘米、柄长6.8厘米(图12:7)。
矛 标本M62:7,残,柄部较窄,有凹槽。刃部中间有脊,略呈对称状。整体长17.4厘米,刃部长12.2厘米、中部宽3厘米,柄长5.2厘米、宽1.8厘米,柄尾部残缺处宽2.7厘米(图12:10)。
钏 有4件,均呈圆管形,大小不一,其中有2件发现于尺骨与桡骨上。
标本M4:8,铜钏,长筒形,不甚规整,横断面近椭圆形,未闭合,有开口,系铜片弯曲制作而成,两侧不甚平齐。宽7.2厘米、直径4~5厘米(图12:8)。标本M29:6,铜钏,长筒形,不甚规整,横断面近圆形,闭合,两侧面不甚平齐,边缘薄,中央腰部略厚。宽5厘米、直径5.9~6.9厘米(图12:9)。
镞 标本M20:6,铜镞,平面近三角形,锋尖,两侧锋呈薄刃状,铤呈菱形,中央脊部圆鼓,有凸棱。整体长4.8厘米、铤长1.9厘米、刃长2.9厘米、宽1.8厘米(图12:5)。
此外,墓中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小铜饰品,如铜串饰、小残铜管及一些变形的铜残片。这些铜器,说明了寺洼文化青铜技术的先进。
3.石器
共50件。占旗遗址所出石器,有斧、纺轮、戈、刀、凿和铲等。
斧 石斧多出土于墓葬中,一般置于人骨中部,这些石斧为精心打磨而成,可能是实用的生产用具。
标本M33:4,早期墓葬所出。长条形青灰色砂岩磨制而成,整体呈长方形,斧身两面各有三道纵向纹饰。上端较窄,有安装柄部的痕迹,上中部有圆形穿孔。下端略宽,两面磨刃,中锋,较锋利。长11.4厘米、上端宽5.8厘米、下端宽6.2厘米、厚1.5厘米(图13:1)。标本M57:6,早期墓葬所出。长条形青灰色砂岩磨制而成,整体呈方形,一侧有穿孔。上部较窄,有安装柄部的痕迹。下部较宽,双面磨刃,中锋,刃部锋利。长10.8厘米、上部宽5.8厘米、下部宽6厘米、厚2.4厘米(图13:2)。标本M20:4,中期墓葬所出。长条形青灰色砂岩磨制而成,整体呈长方形,表面光滑,上端中部有圆形穿孔,下部略收窄,双面磨刃,中锋,略呈弧形,较锋利。长13.5厘米、宽7.7厘米、厚1.6厘米、穿孔内径0.8厘米(图13:3)。
纺轮 遗址发现的石纺轮多数出自墓葬陶罐中,一般每座墓葬中只放置1件。从地层来看,早期墓葬出土石纺轮较多,中期次之,晚期最少。
标本M3:9,圆饼形,青色砂岩磨制而成,表面略粗糙。边缘平角呈直角,中心穿一圆孔,整体较薄巧。直径6.9厘米、厚0.5厘米、孔径0.6厘米(图13:4)。标本M7:17,圆饼形,青色砂岩磨制而成,表面光滑。边缘平角呈直角,中心穿一圆孔,整体较厚实。直径7.3厘米、厚1.5厘米、孔径0.7厘米(图13:6)。标本M2:3,纺轮,圆饼形,青色砂岩磨制而成,表面略光滑。边缘平角呈直角,中心穿一圆孔,整体较厚实。直径6.8厘米、厚1.1厘米、孔径0.8厘米(图13:5)。
图13 出土石器、骨器及饰品
1.石斧(M33 : 4) 2.石斧(M57 : 6) 3.石斧(M20 : 4)4.石纺轮(M3 : 9) 5.石纺轮(M2 : 3) 6.石纺轮(M7 : 17) 7.骨纺轮(M63 : 6) 8.骨锥(M49 : 2) 9.骨锥(M65 : 12) 10.骨笄(M15 : 3) 11.玛瑙(M63 : 4) 12.绿松石(M7 : 15) 13.玛瑙(M25 : 14)14.骨串饰(M63 : 5) 15.石戈(M66 : 1) 16.网坠(M33 : 5)
戈 标本M66:1,褐色砂岩磨制而成,整体呈三角锥形,上端较窄,下端略宽,向下内收。表面基本光滑。整体长18.1厘米、上部长5厘米、宽4.2厘米、厚2厘米,下部长13.1厘米、宽5厘米、厚1.8厘米(图13:15)。
网坠形器 标本M33:5,整体呈长条状,红色砂石磨制而成,两端圆弧形,各有一个圆形穿孔,近似网坠。长11厘米、宽2.1厘米、厚0.9厘米(图13:16)。
此外,石器还有臼、刀、铲、刮削器、砍砸器等,多出土于地层,大部分制作较粗糙。
4.骨器
共7件。占旗遗址出土骨器不多,有骨锥、骨笄及骨纺轮。
标本M49:2,骨锥,磨制而成,顶部已残缺,刃部磨尖呈锥状,表面粗糙。长14.2厘米、直径1.7厘米(图13:8)。标本M65:12,骨锥,磨制而成,表面光滑,一端磨尖而呈锥状。长12.8厘米、直径1.4厘米(图13:9)。标本M15:3,骨笄。磨制而成,较细长,尖部锐利。长17.2厘米、直径0.8厘米(图13:10)。标本M63:6,骨纺轮,磨制而成,圆饼形,表面粗糙,中有孔。直径6.7厘米、内孔直径0.7厘米、厚1厘米(图13:7)。
5.装饰品
共6件。遗址出土的装饰品有绿松石、玛瑙饰品和骨串饰等。玛瑙有的和骨串饰放在一起,有的和绿松石放在一起。绿松石也有和骨珠放在一起的,这些饰品多发现于人骨胸部,可能是戴在颈部的装饰品。
标本M25:14,玛瑙,5枚。圆环状,棕红色,出土时与小铜环相间隔而串在一起。较大的2枚,外径1.6厘米、内径0.2厘米、厚1.1厘米,其余3枚外径1.3厘米、内径0.3厘米、厚0.7厘米(图13:13)。标本M63:4,玛瑙,2枚。棕红色,一枚圆饼形,外径1.1厘米、内径0.4厘米、厚0.6厘米;一枚管形,外径0.7厘米、内径0.3厘米、长1.7厘米(图13:11)。标本M7:15,绿松石,3枚。一枚完整,呈方管状,横截面长0.9厘米、宽0.7厘米、内径0.2厘米、高1.5厘米;一枚原为管状,残为一半,外径0.7厘米、内径0.2厘米、长1.4厘米,边缘穿有两个圆孔,直径0.1厘米;另一枚仅为小残片。均为孔雀绿色,磨制而成(图13:12)。标本M63:5,骨串饰,磨制而成,3件较长,呈管状,其他为小圆饼形,厚薄相近,串连在一起。长者长1.1厘米、短者长0.1厘米、直径0.4厘米、内径0.2厘米(图13:14)。
五、小结
岷县占旗遗址是继寺洼山墓地、徐家碾墓地、九站墓地发掘后,寺洼文化的又一次重要发现。这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墓葬和居住、祭祀等遗迹,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寺洼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尤其需要说明的有四点。
第一,占旗遗址所出陶器较多,类型多样。从文化内涵看,该遗址属寺洼文化寺洼山类型,值得关注的是,在M48中寺洼文化的陶器与辛店文化的陶器共同出现,这说明了寺洼文化与辛店文化的某种程度的共时存在。我们知道辛店文化重点在洮河下游传播,这次的考古发现使我们认识到辛店文化与寺洼文化的相互联系。
第二,占旗遗址所出寺洼文化的铜器,制作精美,类型多样,说明了寺洼时期青铜文化的发达,其中尤以兵器见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第三,关于寺洼文化的起源,有学者怀疑与齐家文化有关[1]。而这次在占旗遗址早期地层M61中发现有齐家文化类型的腹耳壶,H3中也有齐家文化的陶豆,说明了寺洼文化与齐家文化存在着传承关系。
第四,出土器物上的牛头纹饰及相关青铜器物,表明寺洼文化应是一种游牧文化,很可能是羌文化的一个支系。
此外,墓葬中出土的精美的石器、骨器和装饰品,也说明了寺洼文化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而这批墓葬的发掘对探索寺洼文化的葬俗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占旗遗址发掘过程中,得到了岷县博物馆的大力协助,特此深表感谢。
领队人员:韩翀飞
发掘者:韩翀飞 马智全 陈国科 杨书明
绘图者:寇小石 庞耀先
执笔者:马智全 韩翀飞 庞耀先 陈国科
2012年
Abstract
Zhanqi Site is a newly discovered site of Siwa culture on the Tao River in Min County, Gansu Province. Altogether 66 tombs, several houses, hearths, ash-pits, and sacrificial remains are discovered along with a number of pottery, bronze, stone, bone objects and ornaments. The tombs are characterized by clear stratigraphic and temporal sequence, diverse artifacts, and unique bronze objects. The discovery of the Zhanqi Site of Siwa Culture would certainly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culture.
图版壹
1.M24发掘现场
2.M25发掘现场
图版贰
1.M60发掘现场
2.M20发掘现场
图版叁
1.M48发掘现场
2.M49发掘现场
图版肆
1.M40发掘现场
2.M41发掘现场
【注释】
[1] 水涛:《关于寺洼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第113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