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度康巴地区联合考古调查简报
2005年度康巴地区联合考古调查简报[1]
故宫博物院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05年7月8—23日,故宫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康巴地区进行了综合考古调查。藏族传统上以拉萨为中心,将藏区分为“卫藏”(主要包括西藏大部分地区)、“安多”(主要包括西藏北部、四川阿坝和青海大部分地区)和“康巴地区”。所谓康巴地区俗称康区,包括今天四川省甘孜十八县和凉山的木里县,云南省的中甸、德庆,青海的玉树、果洛两州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西藏昌都的东侧。本次调查主要集中在四川甘孜州境内。
甘孜州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处我国最高一级台地向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属横断山北段川西高山高原区,属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境内山峰高耸,河谷幽深。大雪山和沙鲁里山纵贯全境。地势由西北向西南倾斜,北高南低,中部突起,东南缘深切,地面平均海拔3500多米。本次调查是首次对这一地区进行考古学、民族学、交通史、宗教等多方面的综合调查。涉及的河流主要包括大渡河、金沙江和雅砻江等。
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该区域的考古学遗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该区域基本上是空白。其二,掌握大渡河中游地区、雅砻江中上游地区以及金沙江流域的石棺葬文化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建立该区域的石棺葬文化的序列奠定基础。其三,综合考察本地区民族、民俗、宗教、交通等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藏传佛教、民族史、交通史等方面奠定基础。其四,利用遥感考古和环境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了解该区域环境的变迁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环境与当地建筑之间的关系。
调查路线的设计。本次调查涉及考察的方面较多,故我们在设计路线时,综合了各方面的意见,同时参考了各地遗迹的分布情况,将路线设计为:成都→小金→丹巴→道孚→德格→石渠→青海玉树→康定→成都。这条路线是西南地区石棺葬文化的中间区域,也是藏传佛教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还是“藏彝民族走廊”的核心,但同时也是四川考古最为薄弱的区域之一(参见图1)。
图1 西南地区石棺葬墓地分布图
此次考古调查的方法,在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基础之上,对于所发现的遗物或遗迹的地方进行全面的踏查。对于发现遗存的地方采用GPS全面定位。绘制遗迹草图,同时广泛调查周边地区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搜集有关历史传说资料。在具体调查过程中,考虑到个人的研究方向的不同,又采取分组调查的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掌握第一手资料。此外,我们通过对现地貌的观察,利用陡坎、取土坑等剖面,尽可能地搜集与地质、环境有关的信息。
此次联合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仅涉及考古调查部分,本次共调查石棺葬墓地9处,遗址2处(图2),现分别予以介绍。
一、石棺葬墓地在四川的分布情况
四川地区的石棺葬墓地发现较多,主要集中在岷江上游、大渡河中游、青衣江流域、雅砻江中上游以及金沙江流域。其中主要集中在茂县、理县、汶川、宝兴、甘孜、炉霍、雅江、盐源和巴塘等地。现以河流为区域,将几处主要的石棺葬墓地介绍如下。
图2 康巴地区新发现古遗址分布示意图
1.岷江上游地区[2]:该区域的石棺葬主要集中在理县、茂县、汶川等地,主要包括茂县的营盘山墓地、城关墓地、撮箕山、别立、勒石、牟托、理县的佳山墓地、子达砦墓地、汶川的萝卜寨。本区域的石棺葬具有一些共同的固有特征,如石棺葬的形制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石板墓,部分的石板墓还设有头箱;另一类为墓室四壁用不规整的石块砌成,最后盖一不规则的石条。出土陶器主要是双耳罐、单耳罐、鼓腹平底罐、簋等。纹饰以素面为主,有部分漩涡纹、刻划纹、戳印纹、弦纹,等等。铜器主要包括本区域的山字格剑,亦有巴蜀文化的柳叶形剑、戈、钺、釜、鍪,还有部分楚文化的青铜礼器,如甬钟、罍、鼎等。该区域晚期还有大量的秦文化和汉文化的因素。其时代上起春秋早期,下至两汉时期。
2.青衣江流域[3]:该区域的石棺葬主要集中在宝兴陇东,石棺葬的形制可分为四种:第一种以卵石、石块或石片砌成墓室四壁,最后用石板做盖;第二种用汉砖做墓室四壁,部分石板做盖或汉砖做底;第三种将汉砖与石料混合起来做墓室四壁;第四种为简单的土坑墓。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并有少量的铁刀、铜环、纺轮等小型生活用品。墓室内经常发现动物骨骼,以牛骨和马骨最多。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有部分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器型以平底器和圜底器为主,器物组合主要是带足双耳罐、双耳罐、单耳罐、釜等等。纹饰以素面为主,有部分陶器上装饰有羊头和牛头。时代均在两汉时期。
3.雅砻江中上游地区[4]:发现的石棺葬墓地主要集中在甘孜、雅江、新龙和炉霍,主要包括甘孜吉里龙,雅江呷拉、炉霍卡莎湖、新龙谷日,等等。其中吉里龙、呷拉、谷日的石棺葬较为接近,墓葬形制可分为三种,即石板墓、土坑墓和用石块砌成的墓室。随葬器物主要是陶器,陶器以泥质黑陶和灰陶为主,有部分夹砂灰陶,器型以平底器为主,器物组合主要是球形腹双耳罐、单耳罐、簋,等等。纹饰以素面为主,但在双耳罐上可见部分弦纹、锯齿纹、漩涡纹,等等;有的器物外表镶嵌有铜泡或铜片作为装饰。从所出土的器物来看,与岷江上游地区的城关晚期的陶器较为接近,其年代在两汉时期。卡莎湖的石棺葬[5]较为特殊,石棺葬的形制均为石板墓,随葬器物主要是铜器,主要包括鱼尾戈、曲内戈、小刀、铜泡、手镯和大量的细石器。时代在春秋战国。
二、本次调查发现的石棺葬墓地及遗址
本次调查发现的石棺葬墓地主要集中在大渡河中游和雅砻江中上游地区,主要包括丹巴折龙村石棺葬、炉霍城中、城西和德格喇格石棺葬墓地等7处石棺葬墓地和2处遗址,同时还考察了丹巴中路石棺葬和卡莎湖石棺葬墓地,现将这几处石棺葬墓地的情况介绍如下。
(一)丹巴
丹巴县位于甘孜州东部。东与阿坝州小金县接壤,东南和南部与康定县交界,西与道孚县毗邻,北和东北面与阿坝州金川县相连。东西最宽86.9公里,南北最长105.7公里,面积 4721平方公里,县城海拔1800米。主要为藏族,另有汉族、回族及少量彝族、苗族、满族等民族。县境属岷山、邛崃山高山区,是川西高山峡谷的一部分。
丹巴县地势西南高,东南低,海子山海拔5820米,为全县最高点;东南方大渡河海拔1700米,为全县最低点。境内峰峦重叠,高山对峙,峡谷深邃,沟谷众多,大金川由北向南,先后纳入革什扎河、东谷河,在县城汇合而折向东流,纳小金川后始称大渡河,东南流出境。
丹巴县境内石棺葬墓地分布广,主要分布于丹巴县大、小金川河两岸。半扇门乡腊月山、梭坡、巴底、巴旺、聂呷、太平桥、蒲各项及中路乡等地都有发现,但以中路乡最多,保存较好。中路乡罕额依村、几卡依村、呷仁依村暴露的石棺葬较多,主要集中在罕额依村刹拉科寺周围,现已暴露50余座,墓葬范围为1万平方米左右。其石棺葬排列整齐,方向一致,朝向墨尔多山。墓体由打制的长方形板岩构成,高0.56米、长2米、宽0.5~0.7米。
其中折龙村石棺葬墓地尤为重要。该墓地位于四川省丹巴县东北约3公里的中路乡折龙村,地处大渡河上游支流小金河左岸的半山上。高出河面约600米,海拔2300米。1987年甘孜藏族自治州文物普查队在该地发现了大量的石棺葬,但未发现石棺葬遗物;1996年丹巴县文化局征集了18件石棺葬出土的文物。2005年7月,故宫博物院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石棺葬墓地进行了联合考古调查,目前暴露在外的石棺葬40余座,墓葬排列整齐,均为头东脚西,墓葬的形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石板墓,盖板仍用一大石板;另一种也为石板墓,只是盖板用几层石板,石棺的底部一般无石板,也未发现铺沙石的墓葬。石棺一般长3米、宽1.5米、深0.5米。调查中未发现遗物。但1996年采集到的一批器物极为重要,这批器物主要包括羊头双耳罐、单耳罐、四足提梁羊壶、四矮足陶罐、簋、豆、方口圈足单耳罐、三乳丁单耳杯、圈足器,等等。纹饰主要以素面为主,部分陶器上装饰有羊头。
从出土的陶器来看,其带足双耳罐与丹巴中路遗址晚期出土的陶器相似,出土的四足羊头双耳罐与宝兴陇东地区两汉石棺葬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推测其年代应在两汉时期。
关于这批石棺葬的族属,石棺葬出土的装饰有羊头的陶器,而 “羊”与 “羌”有着直接的联系,说明这批石棺葬的主人可能与羌族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炉霍
炉霍县位于四川省西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北部,处于东经100°10′~101°13′,北纬31°00′~31°51′。整个地形呈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长99公里、南北宽93公里,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平均海拔3600米,最高点为西部的旦都喀,海拔5484米,终年银装素裹,积雪不融。最低点为仁达乡的拔里村,海拔3050米。气候属大陆季风型气候。
炉霍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殷周时期属西戎,春秋时代属白狼部族,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开发川西,炉霍归附汉王朝。隋朝时代为附国地,唐代(唐贞观十二年,即638年)被吐蕃吞并。宋时系雅州羁縻四十四州之一的“祸林州”。元、明始设土司制。清王朝沿袭旧制。
炉霍县石棺葬墓地分布范围较广,沿达曲河、泥曲河、鲜水河西岸台地均有零星分布,目前来看主要集中在卡莎湖地区,炉霍城周的朱德寨子、仁达乡、瓦达、雅德乡和宜木乡(其中卡莎湖地区的石棺葬在20世纪80年代曾发掘过,其他地区的石棺葬未发掘或调查过)。200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和日本九州大学联合对该地区的石棺葬进行了初步调查。本文介绍的就是这两次调查的结果。
1.城中石棺葬墓群
该墓群位于炉霍县城秋日河以西的大片区域。北至新都大队,南至广播电视局,西至朱德环城路均有石棺葬发现,东西宽200米,南北长约100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1952年修养路段和车站时,曾发现石棺葬100余座;20世纪80年代,又在新都大队和广播电视局发现了一批石棺葬;2000年,在修建四大职工宿舍时,发现了石棺葬14座,这批石棺葬比较集中,分布在10米×10米的范围内。这14座石棺葬的形制可分为石板墓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石板墓的两头、两侧和盖均用石板,而底部无石板,但铺垫一层沙石,石棺长1.8米、宽0.42米、深0.4米左右。方向均为东南—西北向,即头向东南。土坑墓的形制与石棺葬相似。
据了解,这批石棺葬出土了少量的石器。其中包括:
石凿 标本采LCZ:1,长13.5厘米、宽3.75~4.6厘米、厚2.95厘米。
石斧 平面呈梯形,通体磨光。标本采LCZ:2,上部残。长12.4厘米、宽3.9厘米、厚3厘米。
箭镞 标本采LCZ:3,平面呈三角形,通体磨制。长13.5厘米、宽3.75~4.6厘米、厚2.95厘米。
2.仁达乡石棺葬
位于炉霍县东南部的仁达乡,处于鲜水河西岸的二级台地。炉霍县文管所采集出土了一批器物,其器物组合为单耳罐1件,双耳罐1件。
A型双耳罐 标本LR采:1,泥质红陶,敞口,口与腹连接处内折,折腹。双耳从口部延伸到折腹处,平底。素面。口径8.5厘米、底径6厘米、通高13厘米。
单耳罐 标本采:6,夹粗砂褐陶,圆唇,敞口,口沿下内折,鼓腹,单耳从口部到腹部中间,平底。腹部饰有粗绳纹。口径7.6厘米、底径9.2厘米、通高6.2厘米。
其中出土的双耳罐与齐家文化的双耳罐相似,其年代当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也是首次在雅砻江中游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棺葬。对于进一步研究石棺葬的传播、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朱德寨子石棺葬墓群
位于炉霍县城西端的朱德寨子,面积约1000平方米。2001年,该村村民在建房时发现了两座石棺葬,这两座石棺葬均为石板墓,底部未见石板或铺沙石。
随葬品组合:一座石棺葬陶器组合为双耳罐2件、陶簋1件、单耳罐1件、铁镰1件、铜牌饰1件;另一座组合为双耳罐1件、海螺装饰品1件。同时该墓地还采集到大量的器物,现分别介绍如下。
B型双耳罐 2件。口部俯视为菱形,颈部较短,腹部微鼓,颈部和腹部分界不是很明显。
标本采:2,红彩黑皮陶,菱形口,口下部有折棱,双耳从口部到腹部中间,平底。颈部有彩绘的三角形纹,腹部有4个浮雕的漩涡纹,其上有彩绘,耳上部有2个半球形铜泡装饰。口长径14厘米、短径9厘米、底径7.8厘米、通高17.2厘米。
标本采:3,泥质灰陶,菱形口,口下部有折棱,双耳从口部到腹部中间,平底,腹部有2个大漩涡纹。口长径8.7厘米、短径6厘米、底径7厘米、通高17.2厘米。
C型双耳罐 10件。均为球形腹。口部俯视呈圆形,颈部较短,颈部与腹部分界较为明显,腹部多雕刻有浮雕的漩涡纹,部分陶器上可见铜泡或铜片装饰。
标本LCX:1,泥质黑陶,口部俯视呈椭圆形,颈部较短,流肩,鼓腹,双耳,圜底。腹部有2道圆圈纹,耳上部有3道波浪纹。口径5.4~6.6厘米、底径6.4厘米、高15.4厘米。
标本采:4,黑皮陶,尖唇,口微敛,束颈,颈部有折棱,球形腹,平底。腹部有浮雕的漩涡纹,其上填以铜片装饰。口径8厘米、底径8厘米、通高20厘米。
标本采:5,黑皮陶,尖唇,口微侈,束颈,颈部有折棱,球形腹略下垂,平底。腹部和颈部有浮雕的漩涡纹,其上填以铜片装饰。口径7.3厘米、底径8.3厘米、通高16.3厘米。
单耳罐 出土数量较多,以夹粗砂陶为主,夹细砂陶极少,大部分为手制,制作极其粗糙。
标本采:7,夹细砂红褐陶,圆唇,口微侈,颈部向外突起,鼓腹,单耳从口部到肩部,平底。素面。口径5.5厘米、底径4厘米、通高8厘米。
标本采:8,夹细砂黑陶,圆唇,敞口,束颈,鼓腹,单耳从颈部到腹部中间,平底。肩部饰有三道凹弦纹,腹部有红彩,纹饰不清。口径8厘米、底径7厘米、通高14.5厘米。
标本采:9,夹细砂黑陶,圆唇,口微侈,流肩,腹微鼓,单耳从颈部到腹部中间,平底。素面。口径8.3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9厘米。
标本采:10,夹细砂黑陶,尖唇,侈口,流肩,垂腹,单耳从颈部到腹部中间,平底。素面。口径8.5厘米、底径6.7厘米、通高10.8厘米。
瓶 标本采:11,泥质灰陶,口部残,高领,流肩,鼓腹,平底。肩部有一圈戳印的连珠纹。底径7厘米、残高10.8厘米。
单耳豆 1件。标本LCX:1,泥质灰褐陶,圆唇,子母口,浅盘,座呈覆斗状,下有一圆形孔。唇部有戳印波浪纹,座下有2道弦纹,中间加以竖线纹。口径11厘米、座边长8.8厘米、通高13厘米。
铜牌饰 1件。标本LCX:3,通体透雕,平面为虎食人像,虎为站立状,张口衔人头,人为站立状,虎身上均刻有斜线纹。通长9厘米、宽4.5厘米。
海螺装饰品 2件。标本LCX:4,海螺中部有一圆形穿孔,长12厘米、宽6.5厘米,孔径2.8厘米。标本LCX:5,海螺被有意切割成两半,中部有一圆形穿孔,长16厘米、宽10厘米,孔径0.5厘米。
铜器 本次调查发现的铜器以小型铜器为主,为常见装饰性铜器,器型主要有泡、牌饰、削刀、箭镞、羊、鹿、马、挂饰等。
泡 39件。出土最多,圆形弧面,背有一横栓,部分铜泡面部还有一圈连珠纹。直径3~5厘米。同时还有部分联体铜泡。
削刀 标本采:12,曲背,凹刃,短直柄,圜首,通长21厘米,圜首径2.8厘米。
铃 标本采:13,球形,有柄,上部有不规则镂空,内置一小丸。柄部有14道弦纹,柄下部有一方形孔,系装在木柄上使用。通高13厘米、球径6.2厘米、柄高6.3厘米、柄底边长3.2厘米。
簋 标本采:14,器形极小,制作粗糙,范痕明显,为尖唇,侈口,腹部微鼓,圈足,圈足与腹连接处有一小双耳。口径8厘米、底径7厘米、通高7.6厘米。
鹿 标本采:15,站立状,鹿仰首,曲颈,前足曲立,似奔跑状,制作较为粗糙。长4厘米、宽3厘米。
羊首 标本采:16,长而弯曲的羊角,羊首面部雕刻而成,两角连接处有一圆形穿孔。系佩戴使用。长2.7厘米。
管 为小型铜管,圆柱形。长0.5厘米、孔径0.2厘米。
钵形器 标本采:17,圆唇,口微敛,腹微鼓,圜底,底下部有一圆形穿孔。口径6.5厘米、高4、孔径1厘米。
面具 标本采:18,在一铜片上雕刻出人面,椭圆形眼略下垂,鼻部捶打凸起,口部微张。鼻部和一耳残。长7厘米、宽6.5厘米。
4.宴尔龙石棺葬墓群
位于炉霍县雅德乡宴尔龙村,处于达曲河的北岸,地理坐标为31°44′328″N、100°60′310″E,海拔约3330米。墓葬现因盖房已严重破坏,均为东西向,南北排列。从暴露的石棺葬来看,均为石板墓,即两侧与盖用石板砌成,底部未发现石板。盖板一般较厚,约10厘米,两侧板较薄,约5厘米。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一座墓葬,墓主人呈侧身屈肢,头向东,面向上,人骨保存较好。据说,在墓主人的盆骨中还发现了小孩的骨头。墓主人右手握铜戈,左手握石斧,胸部放置一骨锥。
图3 通龙村石棺墓出土铜钺形器
1.LT : 3 2.LT : 1 3.LT : 2
同时,我们对该地区的石板的来源进行了调查。该石棺葬墓群的北部有一座咕噜拱(藏语)山,该山主要产这种青石板。
5.通龙村石棺葬墓群
位于炉霍县宜木乡通龙村,处于鲜水河东岸的二级台地,地理坐标为31°28′348″N、100°78′333″E,海拔约3111米。现暴露石棺葬4座,长2米、宽0.44米。
采集到石棺葬出土器物4件,均为铜钺形器。现分别介绍如下。
钺形器 4件。标本LT:1,体呈钺形,双圜首,一圜首残,双面弧刃,体中部和下部各有一长方形和三角形镂空。通长14.5厘米、刃宽8厘米、体宽3厘米、圜首直径2.2厘米、厚0.3厘米(图3:2)。标本LT:2,体呈钺形,上部残,双面弧刃,体中部和下部各有一三角形镂空。残长11.4厘米、刃宽8厘米、体宽2~4.5厘米、厚0.3厘米(图3:3)。标本LT:3,体呈钺形,双环首,双面弧刃,体身有五个三角形或长方形镂空。通长25厘米、刃宽10.8厘米、体宽4.2厘米、环首直径3.6厘米、厚0.3厘米(图3:1)。
6.尤斯遗址
遗址位于炉霍县斯木乡克木村,地理坐标为31°33′629″N、100°71′580″E,海拔约3336米。该遗址东部有列石遗存,西部为遗址,遗址的厚度约1米,包含有少量的陶片、骨头和石块。陶片均较小,主要是夹砂陶,还有少量的泥质黑陶。这是首次在雅砻江流域发现石棺葬遗存的遗址。对于进一步研究石棺葬的分布、生活习俗、文化内涵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炉霍地区石棺葬的年代,虽然看到几组墓葬的出土物,但总体的组合情况不清,从所出土的陶器来看,其中仁达村出土的A型双耳罐应代表了雅砻江中上游地区石棺葬文化的最早年代,这种双耳罐在齐家文化墓葬中较为流行,其年代范围当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而宴尔龙、炉霍城中以及卡莎湖地区的石棺葬,随葬品中未见有陶器,主要是石器、细石器和少量的铜器,其年代与卡莎湖的年代相当,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朱德寨子石棺葬、尤斯遗址、通龙村石棺葬中,以朱德寨子石棺葬出土的器物最多,组合最为完整。从所出土的B型双耳罐来看,与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晚期出土的双耳罐相似,C型双耳罐和单耳罐与甘孜吉里龙石棺葬出土的双耳罐和单耳罐相似,且出土的铜牌饰与北方地区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牌饰相似,故这批石棺葬的年代当在汉代。
从文化因素的角度来看,该地区包含了雅砻江中游地区的文化因素(如C型双耳罐、铜钺形器等)、北方草原民族的文化因素(如铜牌饰)、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的文化因素(B型双耳罐)。总体上看,以雅砻江中上游地区石棺葬文化因素为主。同时须指出的是,该区域不含有中原地区(含成都平原地区)的文化因素,也就是说中原文化并未对该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三)德格
德格县位于甘孜州西北部,处于北纬31°24′~32°43′、东经98°12′~98°41′之间。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班县相连,西与西藏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石渠县接壤。地貌为川西北丘状高原区,雀儿山绵亘全县,属横断山系沙鲁里山北段分支,金沙江河谷地带。南部主峰绒麦俄扎海拔6168米,为全县最高点,最低点为西南与白班县交界之麦典河口,海拔2980米。雀儿山将县境分为东北、西南两大部分。东北部高,为丘状高原地貌;西南部低,为高山峡谷地貌。雅砻江北入东出,有巴曲、玉曲等12条支流。金沙江为西部界河,有色曲、麦曲等5条支流。 气候属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空气干燥,气温较低,长冬无夏。
图4 德格喇格建筑遗址采集陶器
1.佛像 2.瓦当 3.滴水
德格古为“董族”地。西汉为“动黏”地。隋唐之初分属白兰和附国。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属吐蕃辖下多康六岗之色莫岗。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以俄反为中心置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朵甘卫,翌年升为怵甘行都指挥司,增置朵甘思宣慰司。
1.喇格石棺葬墓群
该墓群位于色曲河畔,处于德格县龚垭乡秧达行政村的半山腰上,隔金沙江与西藏昌都属地相望,海拔近3000米,属山地凉温带气候。石棺葬墓群分布在约1平方公里的缓坡地带,有几百座之多。从现场暴露的石棺葬来看, 这批石棺墓葬从上至下可分为5排,排列整齐,方向一致,均头西脚东。墓葬形制均为无底板的石板墓,墓制长者2米左右,短者仅有1.4米,深0.45米左右。
本次调查并未在该地采集到石棺葬遗物,但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其与岷江上游地区的石棺葬墓地在墓葬的处理、埋葬方式、选地、葬俗以及墓葬形制方面较为相似,故我们推断其年代当在战国至西汉。
2.喇格建筑遗址
该遗址位于德格县龚亚乡喇格村,处于喇格石棺葬地脚下的平坝上,其范围为东西长50米,南北宽15米。在该遗址的东面和南面发现了一条排水沟,排水沟长25米、宽0.4米、深0.3米。在该遗址表面发现了大量的筒瓦和板瓦以及少量的瓦当、滴水和一尊陶质佛像。现分别介绍如下。
瓦当 残,泥质灰陶。只留下4个连珠纹,从形制上看应为莲花纹瓦当(图4:2)。
滴水 残,泥质红褐陶。当面有一兽面,残宽14厘米(图4:3)。
佛像 泥质褐陶,作为背光,再在其上刻出圆形头光。佛头为螺髻,头部残缺严重,双手合十,交脚坐于莲花座上。佛像高8.5厘米、宽7厘米,佛高6.5厘米,莲花座高2厘米(图4:1)。
关于这座建筑的年代,从其所出土的瓦当、滴水来看,应与中原地区隋唐时期同类器物相似,再者我们未发现宋元时期的瓷片,故其年代当在唐宋时期。从采集到的陶质佛像来看,这里应该是一处宗教建筑。
这种汉式建筑遗址的发现,一方面说明唐宋时期中原政府对于藏区宗教的重视,也反映出中原政府对该地的统治政策。
三、结语
本次调查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对于进一步认识川西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将本次调查的一些主要收获介绍如下。
1.本次调查涉及考古学、民族学、交通史、宗教学等多种学科,对该地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为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本次调查发现了六处石棺葬墓地,填补了雅砻江中游地区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的石棺葬文化的空白。特别是炉霍石棺葬墓群的发现,将该地区的石棺葬提前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该地区石棺葬以大双耳陶罐、单耳罐为主,而宴尔龙和卡莎湖地区石棺葬则反映了另一种石棺葬文化的特点。这也是首次对该地区的这一时期石棺葬文化进行的全面考察。
两汉时期该地区石棺葬形制更加规范,较多的石棺葬墓群的石板进行了有意识的制作,石棺葬内随葬器物更加丰富,包含了大量的铜器和陶器,同时还有少量的玉器和金器。铜器以装饰品和兵器为主,主要包括铜泡、铜牌饰、铜戈、铜削刀,等等。陶器以泥质陶即黑陶和灰陶为主,器型主要有双耳罐、单耳罐、瓶、罐,等等。其中双耳罐以球形腹双耳罐最具特色,也是雅砻江中游地区石棺葬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而该地区出土的菱形口双耳罐与岷江上游地区晚期石棺葬出土的双耳罐相似,说明雅砻江中游地区的石棺葬与岷江上游地区的石棺葬存在着某种联系。
同时,两汉时期该地区石棺葬中加入了大量的来自西北、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因素,特别是铜面具、铜牌饰、铜鹿、铜羊、铜马等的发现,使我们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和该地区石棺葬文化所代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文化传播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3.本次调查亦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经济类型,即农业经济和畜牧业经济。农业经济以炉霍朱德寨子、仁达乡、通龙村、宴尔龙石棺葬墓群为代表,出土器物中包含有大量的陶器和铜器。畜牧业经济以卡莎湖石棺葬墓群为代表,随葬品中出土了大量的小型铜器和细石器(同类墓群还见于甘孜州乡城县)。而炉霍地区出现这两种文化共处,对于进一步认识该地区石棺葬文化的演变、族属、传播、葬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关于雅砻江中上游地区的石棺葬墓地的族属问题,依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自汶山以西……白狼、盘木、唐菆等百余国”,其地望在今雅江、道孚、炉霍、德格等县。
5.唐宋时期汉式建筑遗址的发现,使我们对于这一时期中原地区与该地区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种高等级的建筑遗迹,出现在藏传佛教比较发达的地区,说明中原地区的文化对该区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陶质佛像的发现,也是对这一地区民族政策、佛教的发展以及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
6.本次调查因众多原因并未对调查区域的所有地区进行全面的踏查,特别是炉霍地区,炉霍县河流众多,沿达曲河、泥曲河、鲜水河及其支流两岸均分布着大量的石棺葬墓群,是石棺葬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同时文献记载,炉霍在两晋至隋唐时期属于“附”国所在地,故对该地区尚需进一步调查。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尚缺乏对草原地区调查的经验,特别是高原地区,本次调查无疑为今后进一步的调查和发掘积累了众多经验。
附记:参加本次联合考古调查的有故宫博物院的李文儒、罗文华,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子今,国家博物馆杨林,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伦、姚军、任江、郭富、陈卫东、于春以及甘孜州文化旅游局宋兴富,江聪、于春、姚军摄影。同时本次联合调查得到了四川省甘孜州文化旅游局、丹巴、炉霍、道孚、德格、石渠以及青海省玉树等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借此谨表感谢。
2005年
Abstract
The Palace Museum and Sichuan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in 2005 Annual Joint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 Kangba District, having discovered and investigated 6 stone-coffin tombs and one remains. This investigation foun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sarcophagus burials that had belonged to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t economic types, and collected data from the unearthed pottery, bronze, jade and stone tools. Besides, another site of the Han-style architectural complex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as found at Laige Village in Dege County, and artifacts like pottery Buddha and eaves tiles are unearthed. This survey offers important clues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Kangba archaeological sequence and the study on the exchange between Han and Tibetan Buddhist art.
【注释】
[1] 本文是在《2005年度康巴地区考古调查简报》(《四川文物》2005年第6期)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笔者于2006年再次前往炉霍进行了调查,并对原简报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凡与本报告有出入的,以本报告为主。
[2]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四川茂县羌族自治县石棺葬发掘报告》,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资料丛刊》(7),文物出版社,1983年。
[3]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四川宝兴陇东东汉墓群》,《文物》1987年第10期。
[4]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四川甘孜吉里龙古墓葬》,《考古》1986年第1期。
[5]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炉霍卡莎湖石棺葬墓》,《考古学报》199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