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乡城县卡心坝遗址调查简报

四川乡城县卡心坝遗址调查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

卡心坝遗址位于金沙江二级支流硕曲河二级阶地上,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洞松乡木因村。2008年9月30日,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联合组成的康巴藏区民族考古综合考察团,在复查甘孜州乡城县洞松乡木因村石棺葬墓地时,意外地在其旁卡心坝当地村民矮围墙内的庄稼地里采集到早期陶片。考察团以此为线索,在卡心坝展开拉网式调查,又采集到数十片同类陶片,并在遗址边缘试掘,确认遗址边缘文化层仅一层,厚0.2~0.3米,其下为黄褐色夹杂碎小石块的生土层。经测量,卡心坝遗址面积为2万余平方米,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28°45.866′,东经99°48.417′(图1、2)。

图1 卡心坝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2 卡心坝遗址分布示意图

采集陶片主要为夹砂红褐陶、夹砂黄褐陶,部分红褐陶经渗碳成深褐色。共采集陶片42片,其中夹砂褐陶25片,夹砂红陶17片。

纹饰以附加堆纹和按捺纹的纹饰组合为主,占陶片总数的26.2%;其次带附加堆纹的绳纹,占陶片总数的11.9%。此外,小花边口的数量也占到了陶片总数的9.5%(表1)。纹饰有绳纹、乳丁纹、粗点纹、抹纹等(图3)。此外,陶片以口部或口部以下加饰附加堆纹最具特色,有的表面尚有褶皱,有的表面被抹平。

表1 卡心坝遗址采集陶片纹饰统计表

图3 采集陶片纹饰拓片

1、6.附加堆纹(2008XDK采 : 12、2008XDK采 : 14) 2、7.抹纹(2008XDK采 : 16、2008XDK采 : 19) 3、4.绳纹 (2008XDK采 : 15、2008XDK采 : 13) 5.粗点纹(2008XDK采 : 17) 8.带附加堆纹的绳纹(2008XDK采 : 18)

现将采集到的陶片分述如下。

2008XDK采:01,侈口罐。夹砂褐陶。口微侈,圆唇。口外加贴泥条并抹平。复原口径(同心圆复原)28厘米、器厚0.7厘米(图4:1)。

2008XDK采:02,夹砂红陶。口微侈,唇略方。唇饰斜刻短线成小花边口。口部下有一乳丁。外壁有左向斜刮抹纹。复原口径28厘米、器厚0.7厘米(图4:4)。

2008XDK采:03,夹砂褐陶。侈口,唇外翻。唇面饰交叉短线构成的小花边口,口部外饰一凸棱。复原口径20厘米、器厚1.1厘米(图4:8)。

2008XDK采:04,陶器颈部残片。夹砂深褐陶。束颈,外饰一周竖向椭圆点纹,内外略磨光。器厚0.7厘米(图4:10)。

2008XDK采:05,陶器腹部残片。夹砂深褐陶。外饰粗点构成的斜线和直线纹,外壁略磨光。器厚0.6厘米(图4:9)。

图4 卡心坝遗址采集陶片

1.2008XDK采 : 01 2.2008XDK采 : 06 3.2008XDK采 : 09 4.2008XDK采 : 02 5.2008XDK采 : 07 6.2008XDK采 : 10 7.2008XDK采 : 11 8.2008XDK采 : 03 9.2008XDK采 : 05 10.2008XDK采 : 04 11.2008XDK采 : 08

2008XDK采:06,夹砂褐陶。口微敛,圆唇。唇上饰交叉短线刻成的小花边口。口下加贴一周附加堆纹,可见手指压出的褶皱,略抹平,外壁为左向细绳纹。复原口径20厘米、器厚0.6厘米(图4:2)。

2008XDK采:07,夹砂褐陶。侈口,唇外翻,唇面饰交叉短线刻成的小花边口。口外部饰一周附加堆纹,高于器表。堆纹上有按捺所成的圆窝纹,内壁略抹光。复原口径28厘米、器厚0.7厘米(图4:5)。

2008XDK采:08,夹砂褐陶。平底,接地处略内曲形成假圈足。器表满饰竖向细绳纹,底部亦饰细绳纹。底径7.4厘米、底厚0.85厘米、壁厚0.75厘米(图4:11)。

2008XDK采:09,夹砂褐陶。口略侈,尖圆唇。唇下附加堆纹一周,略抹过。高出器表,堆纹上可见褶皱。复原口径12厘米、器厚0.8厘米(图4:3)。

2008XDK采:10,夹砂红陶。侈口,方唇,唇上饰短线构成的小花边口,唇下附加堆纹两周,抹过。略高出器表,堆纹上可见按捺形成的褶皱。器厚0.7厘米(图4:6)。

2008XDK采:11,夹砂褐陶。直口,溜肩,圆唇。口部略下附加一周堆纹,略高于器表,堆纹上可见不规则圆窝。肩部亦有附加堆纹一周,基本抹平,局部略高于器表,堆纹上斜切方格。复原口径24厘米、器厚0.7厘米(图4:7)。

从遗址边缘可见的地层和采集到的包含物判断,卡心坝遗址地层较为简单,包含物比较纯净,以口部及口部以下加饰附加堆纹为特色,大部分附加堆纹上有手指按捺使其紧贴器表形成的按捺纹。另外,细绳纹和小花边口也是卡心坝遗址陶片比较有特色的地方。陶质、陶色方面,卡心坝遗址采集到的陶片多为夹砂红陶或褐陶,部分色浅偏黄褐,部分渗碳成深褐,总体而言陶片火候不高,制作工艺也比较粗糙。陶器口沿附近加饰附加堆纹的装饰方法,以及小花边口、细绳纹都体现出横断山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纹饰特征,从岷江上游到滇西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与大渡河中游汉源地区以麦坪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有一定的相似性。推测遗址年代不晚于4000BP,为横断山脉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遗址。

卡心坝遗址是金沙江上游四川境内发现的首个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为揭露本地区早期文化面貌,逐步确认四川横断山脉山区考古学文化序列编年,以及研究横断山脉早期民族迁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卡心坝遗址的发现还为我们寻找横断山脉早期遗址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线索。

附记:参加调查人员有故宫博物院李文儒副院长,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杨林主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伦院长、郭富、万娇,甘孜州文化局刘玉兵。

绘图者:曾令玲

拓片者:曾令玲

执笔者:万娇 郭富 刘玉兵

2003年

Abstract

In September 2008, the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Group of Kangba Tibetan Area collected some early pottery shards at Kaxinba in Muyin Village, Xiangcheng County, Ganzi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Sichuan Province. According to unearthed pottery, the age of the site should be about 4000 years ago or earlier. Kaxinba Site is the first of the late Neolithic Age site foun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Jinsha River in Sich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