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县阳山墓地发掘简报
青海民和县阳山墓地发掘简报
青海省文物考古队
青海省民和县新民公社下川大队阳山小队位于县城西南30余公里处,在湟水支流的松树沟上游北岸(图1)。1979年,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当地农民在犁地时曾发现过彩陶器、陶片和人骨的情况。从出土的器物看,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墓地。因墓穴较浅,为了避免历史文物遭到进一步破坏,青海省文物考古队组织人员,于1980年8月至10月、1981年8月至10月,在此进行了发掘。
图1 阳山基地位置示意图
一
墓地位于下川大队阳山小队临河的一片缓坡地上,坡面向东南倾斜,南邻村庄,北依高山,海拔2200米,发掘前为农田。
共发掘墓葬230座。墓葬分布相当密集,排列也较为整齐。由于处于耕地中,大多数墓穴较浅,墓口多已被破坏。墓葬一般为圆角长方形,个别近似正方形的竖穴土坑墓,皆无墓道、葬具。头向以朝北为主,其次朝西,个别朝南。墓葬大小不一,最大的长4.10米、宽2米、深2.8米,最小的长不足1米。
葬式较为复杂。可看清葬式的墓葬(除几座圆形土坑和有些墓葬因骨架腐朽过甚或遭严重破坏葬式不清外)共110座,其中俯身直肢葬占43.5%,俯身屈肢葬占8%,仰身屈肢葬占6.1%,侧身屈肢葬占5.3%,二次葬占6.1%,仰身直肢葬只有1座。以俯身葬为主,屈肢葬占一定比例是阳山墓地葬式最为突出的特点。80M73的墓口距地表1.2米,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长3.56米、宽1.84米、深0.4米,方向358°。头南面东。男性,45岁左右。俯身直肢,双手屈抱在头前,头骨左侧顶部有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圆形穿孔。随葬品24件,多置于人骨的头顶部和右侧,足下只有1件。其中双耳彩陶壶10件、双耳彩陶罐7件、双耳夹砂粗陶罐6件、石凿1件(图2:上右)。81M195的墓口距地表深1.3米,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长2.1米、宽1.28米、深0.7米,方向354°。头北面东。男性,25岁左右,俯身屈肢。随葬品7件,6件置于头部两边和骨架的右侧,足下部只有1件。其中单耳彩陶壶1件、双耳彩陶罐2件、夹砂粗陶罐3件、素陶壶1件(图2:下右)。这批墓葬还有30%的合葬墓和相当数量的小孩墓。
合葬墓有2人合葬、3人合葬、4人合葬,最多的可达5人合葬。其中,有成年男女合葬墓,同性合葬墓,成年男女与小孩合葬墓。其葬式与单人墓相同,上述几种葬式都有出现。80M23的墓口距地表深0.8米,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南北长3米、东西宽2.32米、深0.2米,方向1°。墓内有4具骨架:Ⅰ号骨架头南面东,俯身直肢,男性,50岁左右。Ⅱ、Ⅲ、Ⅳ号骨架为二次葬,压在Ⅰ号骨架下面。Ⅱ号为儿童,三四岁,性别不清,头骨位于Ⅰ号头部的左侧;Ⅲ号为女性,25至30岁,头骨压在Ⅰ号的右腿近髋骨处;Ⅳ号为女性,50岁左右,头骨压在Ⅰ号的左股骨部。随葬品放置在Ⅰ号骨架的头顶与右侧:双耳彩陶壶6件、双耳彩陶罐9件、单耳彩陶壶1件、单耳彩陶罐1件、夹砂粗陶罐17件、无耳夹砂粗陶罐2件、单耳素陶壶1件、喇叭状陶器1件、石球2件、石斧1件(放在Ⅰ号骨架的背上)、陶纺轮1件;骨珠490粒、石珠5粒,零散分布在Ⅰ号骨架的颈部(图2:左上)。
图2 80M23、80M73、80M4、81M195平面图
80M23 : 1、4、7、8、10、14.双耳彩陶壶 2、5、9、12、16、18~21、25、26、28、29、32、33、35、43.夹砂粗陶罐 3.单耳彩陶壶 6.单耳素陶壶 11、13、23、24、27、30、36、39、42.双耳彩陶罐15.喇叭状陶器 17、22.无耳夹砂粗陶罐 31.单耳彩陶罐 34、41.石球 37.石斧 38.陶纺轮40.骨珠、石珠 80M73 : 1、4、9、11、15、18、23.双耳彩陶罐 2、8、10、12、16、17、19、20、21、22.双耳彩陶壶 3、5~7、13、14.双耳夹砂粗陶罐 24.石凿 M4 : 1.兽骨 2.陶片 3.石块 M195 : 1、6.双耳彩陶罐 2、3、5.夹砂粗陶罐 4.素陶壶 7.单耳彩陶壶
儿童墓和成人墓交错地葬在一起,从骨骼的纤细程度判断,有的甚至是婴儿,但其葬式及随葬品的种类、数量与成人墓基本相同,只是随葬品的规格略小。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儿童的重视程度。80M50的墓口距地表深1.4米,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长2.04米、宽0.84米、深0.4米,方向352°。头北面下,性别不清,3岁左右。俯身直肢,两小臂叠压在面部下边。随葬品14件,大多置于头部和骨架右侧。其中双耳彩陶壶2件、双耳彩陶罐4件、夹砂粗陶罐5件、长颈素陶壶1件、无耳素陶罐1件,还有石珠133粒(图3)。
此外,还有少数墓存在人骨无头的现象,但又不属于二次葬,其随葬品的数量、种类也无异常。这种现象值得注意。
墓葬中,还散布着一些圆形土坑,坑内有牛、羊的骨骼、陶片和大小不一的石块,还有火烧的痕迹,可能是当时进行祭祀活动的遗迹。根据坑内的陶片纹饰判断,与墓葬是同时期的。80M4(圆坑的编号与墓葬相同)的坑口距地表深0.4米,坑长1.5米、宽1.58米、深0.3米,坑内为黑色花土,有牛羊骨骼、一些陶片及一些石块、火烧过的痕迹(图2:左下)。
各墓随葬品的数量多少不一,大小也不相同。少的只有1~2件,多者可达50余件,一般在10~20件。随葬品主要置于人骨架的头部,足部只有1件或二三件,也有些墓的随葬品置于人骨架的一侧。
图3 80M50平面图
1、5、7、8、13.夹砂粗陶罐 2.长颈素陶壶 3、4、6、11.双耳彩陶罐9、12.双耳彩陶壶 10.无耳素陶罐14.石珠
二
出土的3600余件随葬品按质地可分为陶器、石器、骨器,按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装饰品,现择要介绍如下。
(一)生活用具 皆为陶器,共2675件。有泥质陶、夹砂粗陶两种。泥质陶的质地细腻,用纯黄土制成,多为土红色,其中彩陶占陶器的46.7%,器型多为瓮、双耳壶、长颈壶、双耳大口罐、双耳小罐,也有个别的钵、豆和碗,饰有红、黑两彩的涡纹、锯齿纹、波折纹、菱形纹、四大圆圈纹、连弧纹等。泥质素陶占陶器的8.5%,器型主要是双耳壶和小罐。夹砂粗陶占陶器的44.8%,质地粗糙,胎内夹大量粗砂,以灰色为主,器型有瓮、双耳壶和有耳、无耳小罐,饰有绳纹。
1.彩陶器
瓮
Ⅰ式(140:15):高33厘米、口径15.7厘米。微侈唇,直颈,广肩,鼓腹。颈部有对称小乳耳。唇饰连弧纹,颈饰网纹,颈肩之际饰带纹,肩、腹饰圈涡纹,左右两方连作,圈内有黑点,腹下为垂帐纹(图4:8)。
Ⅱ式(M168:3):高44.5厘米、口径12.3厘米。直口,重沿,颈部有一对乳耳。重沿饰网纹、波折纹,唇饰连弧纹,肩、腹饰宽带纹间一周大锯齿纹、两组小锯齿纹,下饰垂帐纹(图4:5)。
Ⅲ式(M140:1):高46.8厘米、口径15.4厘米。侈口,短颈,广肩。唇饰二线连弧纹,颈饰网纹,肩、腹饰四大圆圈纹间人字纹,圈内填充细网纹地的十字纹,腹下饰垂帐纹(图4:10)。
图4 阳山墓地出土彩陶器
1.Ⅱ式豆 2.Ⅲ式双耳壶 3.Ⅱ式双耳壶 4.Ⅰ式双耳壶 5.Ⅱ式瓮 6.碗 7.Ⅰ式豆8.Ⅰ式瓮 9.Ⅰ式喇叭状陶器 10.Ⅲ式瓮 11.Ⅱ式喇叭状陶器 12.Ⅳ式瓮 (1、6、7.约1/7,9.为1/10,25、11、12.为1/15,8、10.约1/12)
Ⅳ式(M152:3):高42.5厘米、口径16.5厘米。侈口,短颈,溜肩。唇饰二线连弧锯齿带纹,肩、腹饰四大圆圈纹间人字纹,圈内有3个小圆圈,腹下饰垂帐纹(图4:12)。
双耳壶
Ⅰ式(M103:15):高31厘米、口径12.4厘米。微侈唇,直颈,广肩,鼓腹。唇、沿饰连弧纹,肩饰带纹,腹饰六大菱形纹,其内填锯齿纹,腹下饰垂帐纹(图4:4)。
Ⅱ式(M205:3):高34.7厘米、口径11.1厘米。侈口,长直颈,溜肩。唇饰二线连弧纹,颈饰网纹,腹饰左右相连的四大圆圈,圈内填网纹地的菱形纹(图4:3)。
Ⅲ式(M22:7):高34.4厘米、口径11.2厘米。侈口,直颈,广肩,鼓腹。唇饰二线连弧纹,颈饰网纹,肩饰四大圆圈纹间人字纹,圈内填棋盘格纹,腹下饰垂帐纹(图4:2)。
长颈壶
Ⅰ式(M170:1):高20.5厘米、口径7厘米。直口,长直颈,颈、腹上下两耳。唇饰连弧纹,颈饰网纹、锯齿、带纹,腹饰两组大垂帐纹,其间用小锯齿装饰,腹下饰垂帐纹(图5:10)。
图5 阳山墓地出土彩陶器
1.Ⅱ式双耳大口罐 2.Ⅲ式双耳罐 3.Ⅲ式双耳大口罐 4.Ⅳ式双耳罐 5.Ⅱ式双耳罐 6.Ⅲ式双耳长颈壶 7.Ⅱ式长颈壶 8.Ⅰ式双耳长颈壶 9.Ⅲ式长颈壶 10.Ⅰ式长颈壶 11.Ⅱ式单耳罐 12.Ⅰ式双耳罐 13.Ⅰ式双耳大口罐 14.Ⅰ式单耳罐 15.Ⅱ式双耳长颈壶(1、3、6、8、9、10、13、15.为1/10,余皆约1/7)
Ⅱ式(M166:8):高16.5厘米、口径4.9厘米。微侈口,长直颈,颈部有一耳,鼓腹。唇饰二线连弧纹,颈饰网纹,肩饰锯齿、宽带纹,腹饰菱形纹,其内填细网纹(图5:7)。
Ⅲ式(M160:13):高24.9厘米、口径10.3厘米。侈口,长直颈,肩腹,颈、腹上下两耳。唇饰二线连弧、锯齿、宽带纹,颈饰弦纹、带纹,肩饰四大圆圈纹间人字纹,圈内填细网纹地的纹饰,腹下饰垂帐纹(图5:9)。
双耳长颈壶
Ⅰ式(M50:9):高23厘米、口径7.9厘米。直口,颈至肩部略内收,鼓腹。颈饰大锯齿带纹,腹饰四大菱形纹,其内以小锯齿装饰并填十字形纹(图5:8)。
Ⅱ式(M142:10):高27.5厘米、口径9.8厘米。微侈唇,直颈,扁腹。唇饰连弧纹、锯齿带纹,颈饰两组大锯齿纹间带纹,肩饰四大圆圈纹,其内填棋盘格纹,腹饰垂帐纹(图5:15)。
Ⅲ式(M95:5):高22.5厘米、口径9.5厘米。侈口,直颈,颈部有一对鸡冠耳,鼓腹。唇饰三线连弧纹、锯齿带纹,腹饰四大圆圈纹,其内填网纹地的菱形和棋盘格纹,腹下饰垂帐纹(图5:6)。
双耳大口罐
Ⅰ式(M74:2):高25.2厘米、口径12.8厘米。直口,短颈,鼓腹,腹部有双耳。唇饰三线连弧纹,颈饰波折纹,肩饰左右两方连作的4组涡纹,其内饰小锯齿纹(图5:13)。
Ⅱ式(M24:18):高20.2厘米、口径14.5厘米。微侈口,溜肩,鼓腹,口颈之间附双耳。唇饰二线连弧纹,颈饰网纹,全身饰菱形纹,两耳下和两面腹部都有一条镶着黑色锯齿的红色竖带纹,将周身的图案分为4部分(图5:1)。
Ⅲ式(M183:1):高20.7厘米、口径19.9厘米。敞口,短颈,扁腹,腹部有双耳。唇饰二线连弧纹,颈饰网纹,腹饰左右连作的6个圆圈,其内填网纹为地的花纹,两面对称(图5:3)。
双耳罐
Ⅰ式(M203:2):高13.8厘米、口径9.5厘米。直口,直颈,鼓腹。唇饰锯齿纹,颈饰双线菱形纹,腹饰双线大锯齿纹(图5:12)。
Ⅱ式(M153:11):高12厘米、口径9.8厘米。侈口,直颈,鼓腹。唇饰连弧纹,颈饰锯齿纹,耳上饰附加堆纹,腹饰8个圆圈,其内饰细网纹(图5:5)。
Ⅲ式(M7:1):高13.5厘米、口径9.8厘米。侈口,下垂腹,大耳。唇、颈饰小锯齿纹,耳饰×形纹,腹饰网纹地的菱形纹(图5:2)。
Ⅳ式(M170:12):高12.3厘米、口径13.6厘米。侈口,短颈,肩腹分界不显。肩饰间断线纹,腹饰菱形纹,内填网纹(图5:4)。
单耳罐
Ⅰ式(M23:3):高14.7厘米、口径6.9厘米。微侈口,直颈,圆腹,颈部有单耳。唇饰锯齿纹,颈饰网纹,耳上饰×形纹,腹饰四大圆圈纹,其内填网纹(图5:14)。
Ⅱ式(M165:2):高17厘米、口径8厘米。侈口,溜肩,鼓腹,颈部有单耳,腹有一钮。唇饰二线连弧纹,锯齿带纹,颈饰弦纹,腹饰四大圆圈纹,其内填网纹底的花纹,相互对称(图5:11)。
豆
Ⅰ式(M165:12):高9厘米、口径12.5厘米。方唇,浅腹,圈足,足部有一圈凸棱,足侧有两个钻孔。口沿饰平行线纹,盘内饰3组花纹,足饰带纹(图4:7)。
Ⅱ式(M177:22):高9.1厘米,口径10厘米。深腹,喇叭形圈足。口沿外饰连弧带纹,盘内饰十字形纹间带纹,足部纹饰不清(图4:1)。
碗(M202:4):高6.4厘米、口径17.5厘米。敞口,内壁饰十字形纹间带纹(图4:6)。
喇叭状陶器
Ⅰ式(M23:15):高35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23.5厘米。口沿呈罐状,中间为筒形,下部扩展为喇叭状,两端相通,上下各有一环钮,下部还有一圈乳丁小钩。上下都绘大锯齿纹(图4:9)。
Ⅱ式(M60:30):高42.9厘米、口径14.6厘米、底径25厘米。器形同上。下部有一圈钻孔,有的通,有的未通。上部饰大锯齿,颈部有不明显的凹凸纹,下部饰带纹和不规整的大三角锯齿纹,腰部还有一圈使用时绳勒的痕迹(图4:11)。
图6 阳山墓地出土陶器(未注明质料者均为夹砂粗陶)
1.Ⅳ式罐 2.Ⅰ式罐 3.壶 4.Ⅴ式罐 5.Ⅲ式罐 6.Ⅱ式罐 7.瓮 8.泥质陶罐(1、5、6.约1/4,2、4、8.约1/6,3.约1/9,7.约1/11)
2.泥质素陶器
罐(M202:2):高7.5厘米、口径12厘米。敛口,弧腹(图6:8)。
3.夹砂粗陶器
罐
Ⅰ式(M200:9):高17.2厘米、口径9厘米。侈口,口沿下附双耳,鼓腹,腹部有两个对称小乳纽,通体饰细绳纹(图6:2)。
Ⅱ式(M203:9):高15厘米、口径19.3厘米。大口,折颈,口沿下附双耳,周身饰绳纹(图6:6)。Ⅲ式(M29:3):高8.9厘米、口径10.6厘米。侈口,口沿下附四耳,通体饰绳纹(图6:5)。Ⅳ式(M117:15):高9.5厘米、口径8.9厘米。侈口,口沿下附双耳,腹部有对称小乳纽。口沿饰小锯齿纹,耳、肩饰锥刺纹,腹饰细绳纹(图6:1)。
Ⅴ式(M45:12):高12厘米、口径6.3厘米。直口,方唇,筒腹,口沿附单耳。周身饰细绳纹(图6:4)。
瓮(M170:22):高47.5厘米、口径17厘米。敞口,折颈,溜肩,鼓腹,腹有双耳。颈、肩之际饰一圈附加堆纹,周身饰粗绳纹(图6:7)。
壶(M204:2):高31.9厘米、口径8.8厘米。直口,溜肩,鼓腹,腹下有双耳,颈、肩处有对称的乳纽。通体饰粗绳纹(图6:3)。
(二)生产工具共出土239件,以石器为主,有斧、锛、刀、凿、纺轮、球等。也有一些陶纺轮,有的是用陶器底部打磨成的。
骨器较罕见,仅发现2枚骨锥。
石斧(M103:27):长条形,顶稍窄,器身扁平,双面刃,表面有使用痕迹,磨制。长25厘米、刃宽7.2厘米(图7:7)。
图7 阳山墓地出土石、骨、陶器
1.锛 2.陶纺轮 3.石环 4.石纺轮 5.刀 6.骨锥7.斧 8.凿(未注明质料者皆为石器;5、6、8.约1/2,3、7.约1/6,余约1/4)
石锛(M136:18):器身短小,较厚,双面刃,体呈长方形,刃部锋利。长12厘米、刃宽5.4厘米(图7:1)。
石刀(M54:11):长方形,扁平体磨光,双面刃,背部中间有一个两面琢钻的孔。长12厘米(图7:5)。
石凿(M108:12):体呈窄长条形,磨制,刃锋利,长8.5厘米(图7:8)。
石纺轮(M83:10):磨制,中间有一个两面琢钻的孔,边缘较薄,直径8厘米(图7:4)。
陶纺轮(M131:14):土红色胎,较厚,面饰划纹,直径7.6厘米(图7:2)。
石球(M205:6):圆形。
骨锥(M121:11):磨制,尖锋锐利,长11.7厘米(图7:6)。
(三)其他种类很少,有石环5件,骨珠、石珠734粒。
石环(M147:26):用石料磨成筒状,长14.9厘米、直径8.3厘米(图7:3)。
石珠:白色,圆形,中穿孔。
骨珠:用兽骨切磨而成,扁平圆形,中间穿孔。
三
1973年,甘肃永昌地区鸳鸯池发现了马厂期墓葬打破半山期墓葬的地层关系,从地层上证实了这两种文化的早晚顺序[1],1977年在甘肃土谷台发现了两种文化的器物同出于一墓之中,证实了半山文化是马厂文化的直接过渡[2]。这次阳山墓地出土的随葬品也有半山、马厂文化的器物出于同一墓的现象,而且,有的器物具有两种文化的因素。如Ⅰ式彩陶瓮(M140:15),直口,短直颈,鼓腹,平底,器形浑圆,肩部饰连续的4组涡纹,并用锯齿纹装饰,无论器形还是纹饰都属典型的半山类型[3]。
同墓出的Ⅲ式彩陶瓮(M140:1),器形瘦长,最大径在肩部,口沿较侈,纹饰是马厂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四大圆圈纹,与青海柳湾马厂文化的早期器物[4]相似。又如Ⅱ式长颈壶(M166:8),微侈口,长直颈,鼓腹,器形是半山文化的,纹饰却是马厂文化较流行的菱形纹。这些现象说明当时甘青两省交界处是一个文化区,阳山墓地正处于半山晚期和马厂早期的过渡时期,为半山—马厂的承继、启转关系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阳山墓地葬式复杂,其大规模的俯身葬,在现在所知的甘青地区的半山—马厂类型中尚无先例,似表明当时生活在阳山一带的原始部落有着不同于其他部落的葬俗。如鸳鸯池、柳湾的仰身直肢葬和土谷台的侧身屈肢葬就是不同部落不同葬俗的反映。而此处未见于其他墓地内有兽骨的圆形土坑,可能是当时进行祭奠死者及先祖的仪式活动的遗迹,是俯身葬俗的一部分。因为墓地破坏较大,有的葬式不清,难以对这批墓葬进行较全面的判断和评价,因而不排除这些墓葬的葬式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喇叭状陶器,形制奇特,数量稀少,出于随葬品较丰富的大墓中,当是氏族部落中具有某种权威人物所特有的器物,死后葬入墓中,其用途可能是一种原始的乐器——鼓。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的马家窑墓葬中发现的舞蹈盆[5]说明舞蹈在当时已经产生,可以设想当时也可能有了相应的原始乐器。喇叭状陶器下部的乳丁小钩及钻孔,可以用来绷兽皮,很可能是原始鼓。
总之,阳山墓地的发掘,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半山、马厂文化的认识,补充了不少新的资料,为认识和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有助于探索和研究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和过渡。虽然有些现象现在还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但它们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却是不容置疑的。
执笔者:彭云
绘图者:马兰
1984年
Abstract
From August to October 1980 and August to October 1981, Qinghai Archaeological Team conducted two excavations of Yangshan Cemetery. 230 tombs are cleaned up, many of which have a vertical earthen shaft of a rectangular plan with rounded corners, no tomb passage or tomb furniture are found, and burial forms are complex. Burial objects include pottery, stone, bone artifacts and decorations, which belong to the Banshan Type and Machang Type. This excavation greatly enriches our understanding of Banshan and Machang cultures, provides important data for the research of social life at that time, and is helpful for the study o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in this period.
注释
[1]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甘肃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地》,《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
[2]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文化馆:《兰州土谷台半山—马厂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
[3]参见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彩陶》第86页的半山类型瓮,文物出版社,1979年。
[4]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队:《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考古》1976年第6期。
[5]甘肃省博物馆:《青海彩陶》第12页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盆,文物出版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