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隆子县石棺墓的调查与清理

西藏山南隆子县石棺墓的调查与清理

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

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位于西藏高原东南部,约为东经92.5°、北纬28.3°,西邻措美,北依曲松、朗县,南与错那相接,东与墨脱毗邻。隆子县古称“涅”地,县域内有两条大体呈东西流向的古老河流,一为“涅曲”(今称隆子河),一为加波曲。两河之间,为著名的扎日神山,是藏民族的文化发祥地之一。

1991年6月至7月,西藏自治区文物普查队在文物普查期间,到隆子县调查时发现了多处石棺墓群,对其中几座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现将调查及清理情况做一简要报道。

一、石棺墓分布概况

图1 隆子县石棺墓地点分布示意图

石棺墓在隆子县内有着较为广泛的分布。根据实地调查情况,在其列麦、马及墩、斗玉、三安曲林、雪萨、松巴、新巴、日当、俗坡下等乡村,都曾经发现过石棺墓遗存。大体上,可以分为南、北两线,南线主要分布在隆子河的两岸;北线主要分布在加波曲的两岸(图1)。墓葬一般都葬在沿河岸边的台地或阶地前缘,高出河谷40~60米不等。

二、调查与清理情况

(一)新巴乡吞玛村石棺墓

石棺墓发现于新巴乡(今隆子镇新巴村)吞玛村北公路北侧,小地名“黄冈”,海拔3910米。墓葬位于河流阶地的前缘,相距隆子河谷约1公里。清理了1座,编号XTM1。

1.墓葬形制

棺室系用石板沿墓坑四壁砌筑而成,采用的石板皆非整块的大石板,而是用数块大小、厚薄不一的石块、石板拼砌棺壁、底板及盖板。石板最大者尺寸约71厘米×25厘米×28厘米,最小者约22厘米×20厘米×17厘米,均无加工修整的痕迹,石板之间也未见使用黏合剂。石棺内长61厘米、宽36厘米、高27厘米。盖顶石板犹如屋顶的盖瓦式样,一块叠压一块,与墓口大致平齐(图2)。

2.葬式

清理中未发现成块的骨骼,仅在墓室东部正中发现骨渣1堆,面积约5平方厘米。骨渣已成粉末状,推测应为火化后葬入的骨灰。其内包含有人的臼齿、门齿等共三颗。以骨灰放置情况来看,其墓向可能为东西向。

3.器物出土

共出土随葬品12件,可分为陶、木器及珠饰等三类。

陶器 1件。XTM1:1,带流双耳罐。夹砂红陶,圆唇,敞口,腹微鼓,下收为较平的圜底。双耳,耳上缘与口沿平齐,一耳与流相对(已残),另一耳位于流的侧面,流与口沿处相连,向上翘起。素面,手制,胎厚0.35厘米,器耳系粘接而成。器底遗有黑色烟炱痕迹,当系实用炊器随葬。通高11.5厘米、口径10厘米、最大腹径12厘米(图3:2)。

图2 XTM1平、剖面图

木器 1件。XTM1:2,木盏。出土时叠盖于陶器之上,残破严重。盏为浅盘,盘径14.5厘米、深1厘米,盘底中央为木座,座高3.8厘米、中空,座底直径4厘米。盏盘木胎厚约0.8厘米,上髹黑漆一层。盘口沿部饰有铜饰件,系铜皮制成,包夹于盘口之上,用铜钉2枚穿凿固定。铜饰件长3.1厘米、宽2.1厘米,其上未发现纹饰(图3:1)。

饰珠 共出土10枚,可分为四式。

Ⅰ式:1枚。多棱状穿孔珠。系湖蓝色粗玉制成,通体似经磨制成为多棱形,中有圆形穿孔。孔径0.2厘米、通长1厘米(图3:3)。

Ⅱ式:1枚。椭圆形管状饰珠。系黑、白两色相连的琉璃料珠,中有圆形穿孔。长1.3厘米、孔径0.1厘米(图3:4)。

Ⅲ式:1枚。穿孔圆盘状珠。系白色粗玉制成。直径0.5厘米、厚0.3厘米,中心圆孔直径0.1厘米。珠体表面遗有明显的磨光与切截痕迹,推测系用白色粗玉先磨制成小棍,然后再切割截取,穿孔而成(图3:7)。

Ⅳ式:7枚。环状料珠。黄色,系烧制而成的琉璃料珠,表面光洁细腻。直径0.3厘米、中心圆孔直径0.01~0.15厘米(图3:5、6)。

以上饰珠出土时与骨渣混杂在一起,估计原系组合而成的串饰,与骨灰同时葬进墓穴。

图3 吞玛、秋俄石棺墓出土器物

1.木盏(XTM1:2) 2.双耳陶罐(XTM1:1) 3.Ⅰ式饰珠 4.Ⅱ式饰珠 5、6.Ⅳ式饰珠 7.Ⅲ式饰珠 8.饰珠(1.为3/20;2.约1/9;余为9/10;1~7.吞玛;8.秋俄)

(二)列麦乡念荣我石棺墓

石棺墓位于列麦乡第六村(今念荣我村),面朝河谷,背靠山坡,海拔3650米。此处石棺葬墓群系该村村民白玛修建房屋时挖出,共10座,约呈南北一线分布,已全部被毁坏。从最南端一座墓葬残存石板推测,原结构为先在地表之下约1.8米深处挖掘墓坑,然后再用整块的石板沿墓坑四壁拼砌棺室,但不铺底板,墓口用一层铺顶石封盖。石板厚度4~8厘米,较为规整。

随葬器物有陶、石器。陶器已悉数被毁坏,仅在现场采集到残陶片一块,系夹砂灰陶,火候较高,外有抹痕。石器有磨光石斧一件(NB采:1),系用墨绿色的粗玉磨制而成,长32厘米、最宽处5.3厘米、厚1.2厘米。一端磨成圆弧刃,中锋,另一端已残。斧体中心近端部钻磨出一圆孔,外稍阔,内变狭,外径1厘米、内径0.8厘米(图4:5)。

现场还采集到人的肢骨残段等。

(三)斗玉乡夏拉木石棺墓

夏拉木石棺墓位于斗玉乡乡政府所在地东南约300米处的一断崖上,西北面对河谷,海拔3020米。清理石棺墓1座,编号DXM1。

图5 夏拉木石棺墓M1平、剖面图

1.陶罐 2.陶罐 3.石斧

图4 夏拉木、念荣我石棺墓遗物

1.陶罐(DX采:1) 2.陶罐(DXM1:2)3.陶罐(DXM1:1) 4.石斧(DXM1:3)5.石斧(NB采:1)(1~4.夏拉木;5.念荣我)

1.墓葬形制

石棺系采用整块石板砌筑而成。棺室四壁采用厚薄较为均匀、规整的石板拼砌,石板厚度约3厘米。底无石板,直接建在一层较为坚硬的砂砾层上。石棺两端挡板石略为宽大,尺寸为70厘米×76厘米,略超出两侧石板。顶部有盖板石十余层,除接近石棺口部一层系用经过初步加工修理的5块石板盖压外,余皆为大小、厚薄不等的石板层层叠盖,总计厚度约60厘米。棺室内长11.6厘米、宽70.4厘米、高40.8厘米。

2.葬式

从棺内清理出凌乱散置的人骨若干,包括脊椎骨、肢骨、趾骨等,未见头骨。骨骼出土时仍依人体的固有位置放置,但各部位错动较大,推测可能系二次葬。骨骼所反映出的体质特征当系一老年男性。从骨架判断,墓向为275°(图5)。

3.器物出土

随葬品共3件,为陶器、石器。

陶器 共出土两件陶罐,均出于棺内偏南一侧。

小口球腹罐 1件。DXM1:1,方唇,小口微敞,颈稍长,腹呈球形,下收为圜底。器表呈灰褐色,局部可见磨光痕迹。陶质为夹砂陶,羼和物中有似石英砂类物质。手制,经慢轮修整,颈部外壁可见抹痕,器身与颈部系粘接而成。通高16厘米、腹径12厘米、口径5厘米(图4:3)。

细颈双口球腹罐 1件。DXM1:2,圆唇,沿微卷,小口,颈细长,为双口。除正中的直颈小口外,器身侧还有另一曲颈小口,弯曲至肩部。罐腹呈球形,下收为圜底。在直颈近口沿处、腹部靠上处及曲颈外侧饰有刻划的二方连续重叠三角纹,腹部近底处刻有弦纹一周。罐体为轮制,两细颈为手制并与器身粘接而成。陶罐通高20厘米、最大腹径12厘米、直颈高8厘米、曲颈高9厘米(图4:2)。

石器 1件。DXM1:3,出自墓底南侧,出土时压在陶罐之下,系用质地较粗的玉石磨制而成的石斧。玉石呈绿色,两面可见石纹。斧身呈长条形,两端略窄,中段略宽,一端保留石料的自然断面,另一端磨出刃部。刃端为两面起刃,中锋,直刃。石斧通体磨光。长25厘米、宽5.6厘米、厚2.6厘米(图4:4)。

4.采集器物

在对DXM1进行清理时,从斗玉乡乡政府所在地藏族群众手中征集到陶器1件,系从DXM1不远处的石棺葬中出土,编号为DX采:1。

该器为细颈球腹罐,夹砂褐陶,外施陶衣一层,呈黑色并经磨光。方唇,沿外斜,细颈较长,球腹下收为圜底。手制,经慢轮修整,颈部与器身粘接而成,素面无纹。通高17厘米、最大腹径12厘米、口径4厘米、胎厚0.35厘米(图4:1)。

(四)斗玉乡库久塔石棺墓

库久塔石棺墓位于斗玉乡乡政府东面约1公里处的一处高崖之上,崖壁走向为东北—西南方向,西北濒临河谷,海拔3060米。

此处共发现5座石棺葬,由西南至东北依次编号为M1~M5,大致排列成一线。对其中的M1进行了清理。

M1墓穴长110厘米、宽66厘米、高50厘米,沿墓穴四壁采用整块石板砌成石棺,棺口盖压石板共14层,总厚度达70厘米。棺底无石底板,填入厚约20厘米的泥土并经过掊打。方向295°。

墓内尸骨已严重腐朽,凌乱散置,推测系二次葬。墓内未发现任何随葬器物。

其余墓葬形制与M1相同,除长度不详外,高、宽分别为50~70厘米、60~140厘米,棺口皆盖压以厚薄、大小不等的石板十余块,均无底板铺石。

此处石棺葬所用石材皆系当地盛产的页岩,经粗略加工修整,石棺棺板之间未采用泥浆粘合。

(五)松巴乡秋俄石棺墓

秋俄石棺墓位于松巴乡秋俄村(今隆子镇松巴村)附近。墓葬所在地为一呈南北向冲沟的边缘,西距秋俄约500米,北距隆子河谷约2000米,冲沟的东、西两侧为冲积扇,海拔4000米。

清理石棺墓一座,编号SQM1。发现时其盖顶板及一侧板已不存。

该墓形制为长方形石棺,四壁系沿墓坑壁采用整块石板略经加工修理后拼砌而成。未铺底板石,底部直接筑在卵石底上,其上再铺一层碎石并掊打紧密。砌墓用的石板均系本地盛产的页岩,厚度3~7厘米。内长104厘米、宽42厘米、高39厘米(图6)。

清理过程中,墓内积有约30厘米厚的浮土。清除浮土后,出现一层比较松软的填土,从中清理出人的胫骨、肋骨、髋骨、趾骨等残段以及门齿、臼齿各1枚。骨骼出土的位置散乱,已无法辨识其葬式,推测当系二次葬。

从石棺内西南角清理出饰珠1枚(编号SQM1:1)。饰珠为石榴红色料珠,珠体呈椭圆形管状,中部外凸,两端内收,长0.8厘米、直径0.5厘米,中心有穿孔贯通,孔径0.1厘米(图3:8)。

从墓中人骨所反映出的体质特征来看,死者为一老年女性。

图6 秋俄石棺墓SQM1平、剖面图

1.饰珠 2、3.人骨

(六)三安曲林乡玛尼当石棺墓

石棺墓位于三安曲林乡格西村附近,西距格西村约1公里。

石棺墓地在一山坡的中腰,北靠山坡,南临河谷,海拔3500米。调查发现时因修筑公路而暴露在外,已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仅存石棺。对其中5座进行了清理,分别编号SMM1~M5。

M1 石棺沿圹穴四壁用整块石板拼合砌成,上有盖板石一层,未铺底板。长95厘米、宽40厘米、高45厘米。石板厚度约3厘米。

M2 石棺四壁采用整块石板拼合砌成,棺口用一块整石板封盖,但无底板石。长74厘米、宽55厘米、高40厘米。

M3 已大部破坏拆毁,仅余石棺一面侧板。尺寸约74厘米×40厘米×4厘米。

M4 石棺四壁用整块石板拼合,棺口亦用整块石板封盖,底无铺石,直接建于沙土之上。长90厘米、宽60厘米、高50厘米。

M5 四壁石板已残毁,墓坑尚存盖板石一层,但无底板石。从残余墓坑观察石棺原长约6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

墓中除出土少许人骨残段外,未发现随葬品,估计在出土时已被人为破坏。

(七)下洛乡乌坚古如石棺墓

石棺墓发现于下洛乡乌坚古如村(现划归曲松县)乌坚林寺之南约0.5公里处,暴露在一略呈南北向的冲沟断崖上,海拔3950米。

清理石棺墓一座,编号XWM1。该墓均采用整块的大石板砌建,两侧面及两端石板各用1块拼合,盖板石用两块大石板拼砌而成,无底板。石棺底部铺垫有一层厚约10厘米的灰白色土,土质细腻,稍经掊打,其上直接放置尸骨。石棺长65厘米、宽43厘米、高50厘米,石板厚约5厘米。

石棺内清理出人的上、下颌骨,上附着门、臼齿数枚,另出土有肢骨、趾骨等。出土时骨骼上、下交叠,估计系二次葬,墓向为东南向。

石棺内未发现随葬器物,但在附近地表上采集到夹砂褐陶残陶片两块。均系腹片,内壁可见轮制痕迹,器表有烟炱痕迹。从出土陶片的地点周围无其他古代人类活动痕迹来看,当系石棺暴露在外之后,被人从石棺内取出并破坏的陶器残片。

三、结语

隆子县调查发现的这批石棺墓,文化特征比较明显。其墓葬形制均为采用石板砌建的石棺,石棺长度大小仅可容身,除新巴乡吞玛村石棺墓外,一般只有盖板石,而无底板石,个别墓葬底部采用了泥土、碎石渣等铺垫、掊打;石棺的石材多选用整块石板,主要用在两侧或两端,但盖板石则形制多样,有单层叠瓦式、单层拼合式及多层重叠式三种情况;石棺墓葬的地表均未发现封土痕迹,与同一区域内调查发现的吐蕃时期封土墓葬迥然有别。

从埋葬方式上来看,主要为单人二次葬,少数墓葬中遗留有火葬的痕迹。出土的骨骼多零散不全,有的不见头骨,是否与古代民族中流行的“割体礼仪”或其他某种丧葬习俗有关,值得考虑。

根据出土器物的情况分析,并结合墓葬形制的变化,这批石棺墓的时代可能有相对早晚的关系。其中,新巴乡吞玛村石棺墓所出的带流双耳罐,为夹砂红陶,圜底,流向上翘起,类似的器物在山南乃东普努沟、[1] 拉萨澎波农场、[2] 藏北芒森古墓葬[3] 以及山南扎囊县都古村墓葬祭祀坑[1]中都有过出土;吞玛村石棺墓中出土的髹漆木盏,口沿部带有用铜钉固定的铜饰件,类似的器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意大利人奥夫斯莱特(Peter Aufschnaiter)等人于拉萨附近辛多山嘴发掘的古墓葬中,也有过出土。[4] 上述乃东普努沟、拉萨澎波农场、藏北芒森、扎囊县都古村、拉萨辛多山嘴等处古墓葬中已伴出有较多的铜、铁等金属器。墓地中有的已出现了较为规整的砌石边框夯土墓丘,估计年代的下限已到西藏吐蕃王朝时期,约当9世纪左右。其次,吞玛村石棺墓的墓葬形制较之隆子县其他几处石棺墓显得进步一些,如出现了底板石、盖顶石板采用叠瓦式砌盖法等。葬法采用火葬二次葬,也有别于隆子县其他几处石棺葬。因此,综合以上文化因素,吞玛村石棺墓的年代下限似也应为9世纪前后。

隆子县其他各处石棺墓,反映出的文化面貌比较一致。出土器物中仅见陶器、石器,未见伴出金属器。其中,斗玉乡夏拉木石棺墓中所出的小口球腹罐、细颈双口球腹罐等,陶色呈浅、深褐色,形制独特,在西藏迄今为止所发掘的墓葬出土器物中尚属首见;夏拉木、念荣我石棺墓中所出土的长条形磨光石斧,最具特点之处是其长、宽比值很大,剖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类似的器物不仅在西藏卡若遗址、[5] 墨脱马尼翁、[6] 墨脱村、[7] 背崩村、[7] 格林村、[7] 地东村、[7] 西让村[7]等石器地点有过发现,而且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新石器文化中所出的同类器型接近[2]。再从墓葬形制上来看,这批石棺墓的构造特点与西藏东部昌都贡觉香贝石棺葬中的石板墓[8]比较近似,均是在长方形或近似方形的竖穴土坑内固定石板,构筑石棺,棺底不铺石板。香贝石棺墓葬的年代原报告根据其出土器物与四川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相似,推测其上下限为战国秦汉至唐代,可能偏晚,根据这批墓葬的形制、出土器物观察,下限晚不过西汉,似应定为战国—西汉前期。[9] 因此,隆子县吞玛村一带的这批石棺墓,其年代约可定在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迄战国—西汉前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实验室对这批石棺墓中斗玉乡夏拉木石棺墓(DXM1)所出标本进行的14C年代测定结果为前855年±125年(14C半衰期5730年,树轮校正年代BC1048年—BC800年),可作为我们判断其年代上限的又一依据。

综上所述,似可将此次西藏隆子县调查发掘的石棺墓分为早、晚两个阶段。

早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西汉前期。

晚期:唐吐蕃王朝时期(约9世纪前后)。

由于西藏地区采用石块、石板建构墓室的做法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其中很可能包含着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因素,并且可能与不同的民族集团(或其先民)相联系。关于隆子石棺墓的族属问题,囿于资料限制目前尚无法推断。仅从这批石棺墓本身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上来看,似乎与藏东、川西一带的石棺葬有某些相似因素,而与西藏卫藏地区所出的石室墓、石板墓有较大的区别,这似可作为我们推测其文化渊源关系的一条线索。

隆子县石棺墓的科学调查与正式考古试掘清理,在这一地区尚属首次。据目前西藏高原出土的石棺墓资料来看,隆子石棺墓中显然包含有这一葬俗中较早期的文化因素。此次发现与清理工作不仅拓展了西藏高原腹心地区石棺墓的分布范围、类型与年代,而且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含有这一文化因素的不同考古学文化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建立西藏高原古代墓葬的区域类型与发展演变序列,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项调查与清理工作得到四川大学历史系、西藏隆子县各级党政部门及藏族群众的支持协助,谨此致谢。

执笔者:霍巍 李永宪 更堆

1994年

参考文献

[1] 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 西藏乃东普努沟古墓群清理简报[J]. 文物,1985(9).

[2]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西藏拉萨澎波农场洞穴坑清理简报[J]. 考古,1964(5).

[3] 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 藏北石棺葬调查试掘简报[J]. 考古与文物,1990(1).

[4] [意]奥夫斯莱特. 西藏居民区史前遗址发掘报告. 杨元芳,陈宗祥译[C]//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石棺葬译文资料集. 出版者不详,1985.

[5]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 昌都卡若[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6] 新安. 西藏墨脱县马尼翁发现磨制石锛[J]. 考古,1975(5).

[7] 尚坚等. 西藏墨脱县又发现一批新石器时代遗物[J]. 考古,1978(2).

[8] 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 西藏贡觉县香贝石棺墓葬清理简报[J]. 考古与文物,1989(6).

[9] 霍巍. 西藏拉萨曲贡村石室墓出土的带柄铜镜及其相关问题初探[J]. 考古,1994(6).

Abstract

During a cultural relics survey in Longzi County from June to July 1991, the Investigation Team of the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found several sarcophagus tombs, and a rescue excavation was carried out of some of them. Burial objects include pottery, stone and wood tools, etc. According to unearthed artifact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nges of tomb structure, the sarcophagus tombs in Longzi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hases—the early and the late. The early phase is from the late Neolithic to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late Tubo Dynasty. This survey and excavation not only expands the distribution, types and ag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central region’s sarcophagus tombs, but also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us to reacquain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that contain the same cultural factors, as well as to build up the regional types and development sequence of the ancient tomb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注释

[1]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扎囊县文物志》第178页,1986年。

[2]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兰州西坡 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