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炉霍县宴尔龙石棺葬墓地发掘简报

四川炉霍县宴尔龙石棺葬墓地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日本九州大学

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旅游局 炉霍县文化旅游局

宴尔龙石棺葬墓地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雅德乡宴尔龙村,南距炉霍县城约6公里,地处鲜水河支流——达曲河左岸的二级阶地之上,背靠雅兹戈山丘,海拔3250米(图1;图版壹:1)。200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日本九州大学开展《中日共同开展西南地区北方谱系青铜器及石棺葬研究合作》项目,并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该计划包括在雅砻江流域进行的石棺葬调查及三年发掘计划,宴尔龙石棺葬墓地发掘为该项目的一部分内容。2008年10—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本九州大学、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旅游局、炉霍县文化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在宴尔龙村进行多次调查勘探后,最终选定发掘区域。共发掘350平方米,清理石棺葬13座及建筑基址1处。现将此次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图1 宴尔龙石棺葬墓地位置示意图

图2 宴尔龙墓地发掘区平面位置图

一、发掘概况及地层堆积

本次发掘布方因地制宜,探方偏离正方向20°。发掘区呈T形,地表为庄稼地,东面和南面为现代藏族院落,北面和西面为庄稼地。墓地位于发掘区西部和南部,发掘区东部为建筑遗迹。其中M12、M13部分已被现代藏族房屋破坏(图2)。

现以T4、T5南壁剖面为例,对发掘区地层堆积介绍如下:

第1层 现代耕土层。深灰色,土质疏松,含大量腐殖物。厚0.14~0.2米。

第2层 明清时期文化层。灰褐色黏土堆积,较疏松,包含较多炭灰、陶片、石块等,为F1的倒塌堆积。分布于墓地东部。厚0~1.34米。

第3a层 黄褐色黏土堆积,较疏松、纯净。分布于墓地中部。厚0~0.24米。

图3 宴尔龙墓地T4、T5南壁剖面图

图4 宴尔龙墓地石棺葬分布图

第3b层 商周时期文化层。灰褐色黏土堆积,疏松,较纯净。分布于墓地中部及东部。商周时期的石棺葬开口于此层下。厚0~0.36米。

3b层下为生土层(图3)。

二、石棺葬及其出土器物

本次发掘共清理石棺葬13座,编号2008GLYYM1~2008GLYYM13(以下简称M1~M13)。

墓葬呈有规律的排列,现存4排6列,头向基本一致,为东南向(图4;图版壹:2)。石棺葬形制结构基本相同,可分为土坑与石砌棺室两部分,棺室结构包括两侧壁石板、头端挡板和脚端挡板,墓底均不铺石板,而以黏土铺垫。推测其修筑方法为:先挖掘一土坑,然后在土坑内用扁平石板竖立围砌成两侧壁及头、脚挡板,石板之间的缝隙处以小石块卡砌,均无石板铺底,为防止石板向内倾倒,多在两壁石板底部以小石块堆砌进行固定,再在墓底铺垫5~15厘米的黄色黏土,平整压紧,待下葬后在墓室顶上铺上石质盖板,为保持盖板的大致水平,在盖板与墓壁顶部之间的缝隙中垫填有小石块。最后用泥土填满土坑。现就各个墓葬分别介绍。

M1 方向120°。土坑上部已遭破坏,坑边略有变形,平面近似长方形,长1.8米、宽0.42米、残深0.3米。石棺室保存较为完整,但稍有变形。棺室内长1.7米、宽0.28米、深0.32米。墓室顶部盖石为并列铺盖,不叠加,石棺两端挡板在两壁石板之外,之间有小石块卡砌。骨架保存较为完整,为仰身直肢。出土骨纺轮、骨笄、骨珠、石珠、绿松石珠等(图5)。

骨纺轮 1件。M1:1,骨质磨制而成,边缘及穿孔部分残。直径6.4厘米、厚0.4厘米(图6:6)。

图5 M1平、剖面图

图6 M1出土器物

1.骨笄(M1 : 6) 2.石珠(M1 : 7)3、4.骨珠(M1 : 3、M1 : 2) 5.绿松石珠 (M1 : 5) 6.骨纺轮(M1 : 1)

骨笄 1件。M1:6,骨质磨制而成,截面略呈扁圆形,一端残断。残长9.9厘米(图6:1)。

骨珠 3件,其中1件已残碎。M1:3,截面直径0.5厘米、高0.15厘米(图6:3)。M1:2,截面直径0.7厘米、高0.3厘米(图6:4)。

石珠 1件。M1:7,形制较为规整,截面直径0.6厘米、高0.15厘米(图6:2)。

绿松石珠 1件。M1:5,截面直径0.4厘米、高0.6厘米(图6:5)。

M2 方向130°。土坑上部已遭破坏,大部分盖板已不存,现存脚端挡板及部分侧壁石板。土坑稍变形,现长2.37米、宽0.4米、残深0.25米。石棺室顶部的盖板、头端挡板及右侧石板的一部分已不存,脚端挡板卡砌在两侧石板之间。棺室内长2米、宽0.27米、残深0.3米。人骨肩部以上骨架已不存,为仰身直肢。随葬有石斧、石珠各1件。其中石斧置于肩上,已断裂(图7)。

石斧 1件。M2:1,横置于左肩之上,青灰色片石磨制而成。器身稍残断。弧顶、腰微弧、刃尖弧。通长18.5厘米、宽4.7厘米、中部厚0.6厘米(图8:1)。

图7 M2平、剖面图

1.石斧

图8 出土器物

1.石斧(M2 : 1) 2、3.石珠(M2 : 2、M3 : 1) 4、5.骨针(M6 : 1、M6 : 2)

石珠 1件。M2:2,形状不甚规则,扁平,中部有穿孔,为两面钻。黑色。长径1.4厘米、厚0.3厘米(图8:2)

M3 方向130°。土坑上部已遭破坏,石棺室盖板暴露在坑口以上。土坑及棺室均已变形。土坑现长1.96米、宽0.4~0.58米、残深0.4米。石棺室侧壁石板及头部挡板已变形。石棺内长1.65米、宽0.3米、深0.4米。骨架腐朽严重,余部分下肢骨及脊椎骨,颅骨仅余痕迹,仰身直肢。随葬品有骨珠1粒及残断的骨针数枚(图9)。

骨珠 1件。M3:1,截面直径0.5厘米、高0.2厘米(图8:3)。

骨针 均残断。扁圆状。M3:3,截面圆形。残长5.5厘米。

M4 方向130°。土坑上部及石棺盖板已不存,土坑及石棺室均已变形。土坑现长2.2米、宽0.33~0.68米、深0.35米。石棺室盖顶石、两端挡板均已不存,两侧壁石板局部亦遭毁坏。石棺室内长1.7米、宽0.33~0.37米、残深0.35米。未见人骨及随葬品(图10)。

M5 方向118°。土坑略呈圆角梯形,长1.68米、宽0.44~0.53米、深1.15米。石棺室盖板保存较好,相邻盖顶石板边缘相叠,侧壁石板部分向内倾倒。脚端挡板卡砌于两侧壁石板之间,头端挡板竖立于两侧壁石板之外。石棺室内长1.43米、宽0.32米、深0.57米。骨架腐朽较为严重,为仰身直肢。无随葬品(图11)。

图9 M3平、剖面图

图10 M4平、剖面图

M6 方向130°。土坑上部已遭破坏,平面近梯形,长1.84米、宽0.3~0.5米、深0.6米。石棺盖顶石板部分已破碎,相邻石板边缘相叠,脚端挡板卡砌在两侧板之间,棺室右侧壁石板向内倾斜,棺室变形。棺室内长1.65米、宽0.3米、深0.4米。腰椎以上骨架已严重腐烂,下肢骨骼保存尚好,为仰身直肢。出土骨针(图12)。

骨针 均残断,可辨个体的有5件,另有残断的数十段。顶端均扁平且有穿孔。M6:1,残长6.5厘米(图8:4)。M6:2,残长6.9厘米(图8:5)。

图11 M5平、剖面图

M7 方向132°。土坑上部及西端、南侧均遭破坏,现长2.38米、残宽0.45~0.55米、残深1米。棺室脚端已遭破坏,盖顶石边缘叠加,头端挡板卡砌于两侧壁石板之间。棺室内残长1.85米、宽0.37米、深0.55米。骨架保存良好,仰身直肢。头端横置1件铜戈,颈部随葬有骨珠、绿松石珠、穿孔蚌器,胸部置1件石斧,腰部置有骨锥1枚(图13)。

铜戈 1件。M7:2,横置于颅骨右上方,出土时尚保存有与内部垂直方向的木纤维。形似刀状,直内,截面呈梯形,援背微弧,刃微凹。援尖为两面刃,在背部形成突起。通长23.1厘米、通宽3.2厘米、援背厚0.4厘米、内长5.7厘米(图14:3)。

石斧 1件。M7:1,横置于胸部。青灰色片石磨制而成。顶部微弧,直腰,平刃。通长27.3厘米、宽6.8厘米、中部厚0.9厘米(图14:4)。

图12 M6平、剖面图

图13 M7平、剖面图

1.石斧 2.铜戈

骨珠 10件,部分残碎。M7:5—1,截面直径0.5厘米、高1.1厘米(图14:5)。M7:5—2,截面直径0.4厘米、高1.3厘米(图14:6)。M7:5—3,截面直径0.4厘米、高0.6厘米。M7:5—4,截面直径0.4厘米、高0.5厘米。

骨锥 1件。M7:4,出土于骨架左腰部。磨制而成,截面略呈圆形。通长18.7厘米(图14:2)。

穿孔蚌器 1件。M7:6,略呈椭圆形,用蚌外壳磨制而成,正面略弧,另一面内凹。长径5.3厘米、短径4.6厘米、厚0.6厘米(图14:1)。

M8 方向131°。土坑上部已遭破坏,略有变形后平面呈圆角梯形,现长2.3米、宽0.5~0.65米、足端土坑残深0.8米。石棺盖顶与石板边缘重叠,石棺两侧壁向内倾倒,石棺室内长1.76米、宽0.33米、深0.6米。骨架保存较好,颈部横置1件石斧,胯部两腿之间横置1件铜戈。此外还随葬有铜镞、绿松石珠及玛瑙珠(图15)。

图14 M7出土器物

1.穿孔蚌器(M7 : 6) 2.骨锥(M7 : 4) 3.铜戈(M7 : 2)4.石斧(M7 : 1) 5、6.骨珠 (M7 : 5—1、M7 : 5—2)

图15 M8平、剖面图

1.石斧 2.铜戈

石斧 1件。M8:1,片石磨制而成,近顶部为浅灰色,近刃部颜色较深。顶、腰、刃均微弧。通长25.5厘米、宽6.9厘米、中部厚0.7厘米(图16:2;图版贰:2)。

铜戈 1件。M8:2,直内,截面呈长方形,长援,有阑,无胡,内近阑部有一穿。通长21.9厘米、援长15.5厘米、阑宽8厘米、内宽3.7厘米(图16:1;图版贰:4)。

铜镞 2件。形制小,薄片状,有双翼。M8:4,后翼残断。通长2.2厘米(图16:4)。M8:5,铤端及后翼残,残长1 . 6厘米(图16:3)。

图16 M8出土器物

1.铜戈(M8 : 2) 2.石斧(M8 : 1) 3、4.铜镞(M8 : 5、M8 : 4) 5、7.绿松石珠(M8 : 3、M8 : 6) 8.玛瑙珠(M8 : 7) 6、9.水晶片(M8 : 8—1、M8 : 8—2)

绿松石珠 2件。M8:3,截面直径0.7厘米、高1.1厘米(图16:5)。M8:6,截面直径0.6厘米、高0.4厘米(图16:7)。

玛瑙珠 1件。M8:7,截面直径0.5厘米、高0.7厘米(图16:8)。

水晶片 2件。片状,台面及剥离面清晰。M8:8—1,龟背状,台面略呈三角形。通长1.5厘米(图16:6)。

图17 M9平剖面图

M8:8—2,尖端锐利。通长1.3厘米(图16:9)。

M9 方向133°。墓葬东南端已遭破坏,土坑残长1.2米、宽0.27~0.47米、深0.72米。石棺部分盖顶与石板边缘有交叠。棺室内残长0.87米、宽0.21米、深0.4米。骨架已遭扰乱,仅余少量骨碎渣,无随葬品(图17)。

图18 M10平、剖面图

M10 方向133°。墓葬东部已遭破坏,土坑呈圆角长方形,残长2.24米、宽0.48米、西北端深0.8米。石棺东部遭破坏,现存的盖顶与石板边缘相叠,棺室内残长1.8米、宽0.3~0.42米、深0.3米。骨架仅存髋骨及下肢骨,为仰身直肢,随葬有骨针,均残断(图18)。

M11 方向132°。墓葬上部已遭破坏,土坑稍变形,平面略呈长方形,长2米、宽0.43~0.5米、残深0.43米。石棺盖顶石已暴露在土坑外,大部分盖顶与石板边缘有交叠,侧板稍有变形,挡板卡砌于两侧板之间。棺室内长1.73米、宽0.25~0.35米、深0.4米。骨架保存较完整,为仰身直肢,胸部横置石戈、铜戈各1件(图19)。

图19 M11平、剖面图

1.石戈 2.铜戈

铜戈 1件。M11:1,内部有分布方向与戈垂直的木块残渣,并有交叉的捆绑痕迹。形似刀状,无阑,无胡。内稍弧,内与援分界不明显,援两面刃。通长21.4厘米、通宽3.4厘米(图20:1)。

石戈 1件。M11:2,由片石打制而成。直内,援两侧及援尖部均有打制痕迹,刃部不明显。通长23厘米、援宽5.8厘米、内长7.2厘米(图20:2;图版贰:1)。

图20 M11出土器物

1.铜戈(M11 : 1) 2.石戈(M11 : 2)

M12 方向125°。墓葬南部及西部已遭破坏,仅余西北部。土坑范围现已无法得知。现存西部3块盖板、北侧壁石板及脚端挡板。棺室内残长0.83米、宽0.45米、深0.45米。棺室底部残余一段肢骨,无随葬品(图21)。

M13 方向125°。墓葬西端已遭破坏,仅余东部。土坑范围已无法得知,现存石棺室内长1.6米、宽0.46米、深0.48米。除足部外,其余骨架保存较为完整,为仰身直肢。胯部置石斧1件,腰部置铜戈1件(图22)。

图21 M12平、剖面图

铜戈 1件。M13:1,横置于腰部。近内部有明显的交叉捆绑痕迹。内与援部分界不明显,援背微弧。通长22厘米、宽3厘米(图23:2;图版贰:3)。

石斧 1件。M13:2,横置于胯部。青灰色片石磨制而成,顶部稍残。平顶,直腰,斜刃。通长21厘米、宽7厘米、中部厚0.8厘米(图23:1)。

图22 M13平、剖面图

1.铜戈 2.石斧

图23 M13出土器物

1.石斧(M13 : 2) 2.铜戈 (M13 : 1)

三、建筑遗存及其出土器物

(一)建筑遗存

建筑遗存1座,编号为2008GLYYF1(以下简称F1)。位于发掘区东1区,位于①层下,打破生土层。因发掘面积所限,未能全面揭露完整的建筑遗存。现存倒塌堆积、石砌墙体及部分建筑内遗存,已清理出的石墙将其分隔为3个单元间,编号F1a、F1b、F1c(图24)。

房屋倒塌堆积为灰黑色黏土,其间夹杂大量石块、陶片、红烧土、炭渣及其他建筑废渣,堆积较疏松,厚0.6~1.7米。在F1a通往F1c的石墙间,发现一具儿童骨骸,散乱的石块堆压在骨骸之上(图25)。

图24 F1平面图

图25 F1出土骨架

共发现7条石墙,围砌成3个单元间。石墙均平地起筑,以天然砾石垒砌,其间缝隙以黏土黏合。3个单元间中以F1a保存最为完整,面积也最大。东西阔5.4米,南北进深6.2米。南、北、西均为石砌墙体,东面为一段石墙与生土台相接形成的墙体。其中南墙与F1c共用,西墙与F1b共用。F1a居住面低于F1b、F1c地面约0.8米,以三合土涂抹加工。房内保留有8处柱础石,均为扁平砾石。

F1b位于F1a西侧,现存东部地面及石墙基部,西部已遭现代房屋破坏。南北长6.2米,东西残阔2.2米。西侧石墙与F1a、F1c共用,宽0.7~1米、残高0.2~0.4米,以三合土涂抹地面。

F1c位于F1a北侧,其北、东、南均以石墙相围,唯西面未发现墙体。其中南墙与F1a共用,东墙与F1b共用。南墙宽0.8米、残高0.5米,清理出来的长度为8.8米。地面未经处理,堆积中发现有动物骨骸、铜珠等。

(二)出土器物

建筑遗存倒塌堆积中出土器物有陶器、石器和少量的铜器。陶器出土已均为碎片,经修复复原的有7件,均为夹砂黑陶,火候较高,多素面,有凸棱和镂空等简单装饰。

陶尊形器 2件。敞口,方唇,鼓腹、大圈足。F1:1,大敞口,唇部有凸棱,颈部有堆塑的附加堆纹,腹部有桥形耳,下腹部饰纵向和横向的凸棱。圈足。口径28.8厘米、腹径30.2厘米、圈足径23.2厘米、高45.6厘米(图26:9)。F1:2,子母口,短颈,腹部有双桥形耳,腹部饰横向和弧形的凸棱。口径21.6厘米、腹径29.2厘米、圈足径21.2厘米、高45.2厘米(图26:10)。

图26 F1出土器物

1.陶鼓腹罐(F1 : 21) 2、3、8.陶灯(F1 : 8、F1 : 10、F1 : 11) 4、6.陶双耳罐(F1 : 3、F1 : 4) 5、7.陶盆(F1 : 6、F1 : 5) 9、10.陶尊形器(F1 : 1、F1 : 2)

陶盆 2件,均为圜底。F1:5,方唇,侈沿,内凹。口径41.2厘米、通高18.4厘米(图26:7)。F1:6,口径28.8厘米、高12厘米(图26:5)。

陶双耳罐 2件。F1:3,敞口,宽肩,鼓腹,平底。口沿与腹部之间有双鋬耳。口径18厘米、腹径27.2厘米、底径15.2厘米、通高16.8厘米(图26:4)。F1:4,直口,尖唇,双鋬耳在口沿下与器腹之间,平底。口径16.8厘米、腹径20厘米、底径12.8厘米、高16厘米(图26:6)。

陶鼓腹罐 1件。F1:21,侈沿,束颈,鼓腹,平底。口径8.8厘米、腹径14厘米、底径9.2厘米、高12厘米(图26:1)。

陶灯 3件。中心均有置灯芯的小孔。F1:8,形似豆状,尖唇,浅盘,盘腹折,矮柄,实心圈足。盘径5.4厘米、足径4.1厘米、通高5.2厘米(图26:2)。F1:10,豆状,盘上部已残。足径3.2厘米、残高3.8厘米(图26:3)。F1:11,略呈长方体,上有三个灯窝。通长10.4厘米、宽3.5厘米、高4.6厘米,灯窝深1.6厘米(图26:8)。

图27 F1出土器物

1.陶纺轮(F1 : 9) 2.六字真言陶片(F1 : 12) 3、5、10.石臼(F1 : 15、F1 : 16、F1 : 17)4、9.砺石(F1 : 14、F1 : 21) 6、8.石杵(F1 : 18、F1 : 19) 7.铜珠(F1 : 13—1)11.天象石(F1 : 22)

陶纺轮 1件。F1:9,直径5.5厘米、孔径1.1厘米、厚1.5厘米(图27:1)。

六字真言陶片 破碎为2片。减地浅雕,两排相同文字。其中1片残长5.3厘米、宽3.7厘米,另1片残长3.9厘米、宽2.5厘米(图27:2)。

图28 三字真言拓片

铜珠 7粒。形制基本相同,均为圆形,上有薄薄一层青色铜锈。F1:13—1,直径0.9厘米、厚0.3厘米(图27:7)。

砺石 2件。均为扁平石块,单面磨面。F1:14,中部磨成的凹面比较明显。通长45.6厘米、宽26厘米、厚15.6厘米(图27:4)。F1:21,通长7.4厘米、通宽4.5厘米、厚1.9厘米(图27:9)。

石臼 3件。F1:15,截面呈圆形,底部较平,臼窝呈锅底状。外径10.1厘米、通高5.3厘米,臼窝直径5.2厘米、深1.5厘米(图27:3)。F1:16,略呈圆形,台面及底部磨平,臼窝将两面打穿。最大外径15.6厘米、厚4.4厘米。臼窝直径1.5~6厘米(图27:5)。F1:17,平面略呈梯形。长16厘米、宽6~16厘米、厚4.4~6.4厘米。臼窝底部较平,直径2.5~3.3厘米、深3.2厘米(图27:10)。

石杵 2件。F1:18,青色砾石磨制而成,长条状,截面略呈圆形。通长8.8厘米、截面最大径2厘米(图27:6)。F1:19,灰黑色砾石磨制而成,截面略呈扁圆形。通长17厘米,截面最大径4.9厘米(图27:8)。

天象石 1件。F1:22,灰色砂岩,一面较平,另一面为龟背状。两面均分布有大小不一的圆窝,部分似为人工所钻,当地居民称之为天象石。最大径23厘米、厚8厘米(图27:11)。

三字真言石 1件。F1:20,为一扁平砾石,其上阴刻三字真言(图28)。

四、结语

墓地共选测9个14C标本,校正后年代为公元前830—公元前670年(表1)。M8出土的铜戈(M8:2),无胡,援较狭长,其形制与内蒙古自治区朱开沟遗址出土的M1052:1[1]及郑州商城北墙出土的CNM6:1[2]相似,而与西南地区的三角形援无胡戈差别明显,其年代当在二里岗文化时期。综合分析,宴尔龙墓地年代上限可到殷商早期,下限不晚于西周中期。

鲜水河为雅砻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也是甘青文化进入西南地区的重要入口之一,两岸分布着较多的石棺葬墓地。宴尔龙墓地位于鲜水河上游,其排列整齐,构造简单,无陶器随葬。本次共清理5座男性和5座女性墓葬,另有3座因无骨架性别不详。男性墓葬统一排列在墓葬西北面,铜戈和石斧是男性墓葬的固定组合,反映了男性在生产和防守中的作用,说明当时社会分工明确。出土兵器以戈最多,少量箭镞,而未发现年代较晚的石棺葬中常出的铜刀、铜削、铜剑等。宴尔龙墓地出土的大部分器物具有明显的北方草原文化的风格,表明与北方草原文化之间有着较密切的联系。M8:2铜戈在殷商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中均有发现,从地域和整体文化面貌来看,从北方草原传入的可能性较大。墓地发现的其他几件铜戈形似刀形,其内部的捆绑痕迹表明其使用方式应是作为戈用,这种刀形戈极为少见,表明早期青铜兵器的多功能化。

表1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14C测试报告

注:测定日期为2009年7月。

宴尔龙石棺葬墓地与同为鲜水河上游的卡莎湖石棺墓地[3]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墓葬构造基本相同,均无陶器随葬。骨针、骨锥、石珠、骨珠、水晶片等在两墓地均有发现。同时也有差别,前者出土石器以大型的石斧为主,后者出土石器主要为细石器;宴尔龙铜器种类单一,仅有铜戈、铜镞两类,而卡莎湖墓地铜器种类则要丰富得多,有矛、刀、戈及铜饰品。这种差异也许来自两墓地年代上的差别。

宴尔龙石棺葬是雅砻江流域乃至川西高原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棺葬,对于研究川西石棺葬的源流及演变具有重要价值,为早期民族迁徙及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本次发掘的建筑基址出土器物除生活器具外,还有铜珠、三字真言石、六字真言陶片、天象石及灯具,具有较浓厚的宗教气息。从三字真言石的字体来看,年代当在明代之后,下限可能到民国。而乱石之下的孩童骨骸,表明此建筑可能在突发事件后倒塌和废弃。

领队人员:唐飞 宫本一夫

发掘者:唐飞 金国林 万娇 郭富 宫本一夫 冈崎健治 白石伢溪 松本圭太

高良浩史 宫下浩太郎 拥塔拉姆 李清明 杨宏 徐俊 黎华 绛巴平措等

绘图者:黄家全 徐俊 曾玲玲 李建伟 宫本一夫 高良浩史 白石伢溪等

摄影者:唐飞 万娇 江聪等

拓片者:代兵

执笔者:金国林 唐飞 万娇 郭富

2012年

Abstract

From October to November of 2008, Sichuan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rchaeology Department of Kyushu University of Japan and others conducted a joint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of Yan’erlong Sarcophagus Cemetery in Luhuo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as part of the project of “China-Japan Joint Researches on Northern Bronzes and Sarcophagus Burial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They excavated an area of 350 square meters, and cleaned up 13 stone-coffin tombs and one building foundation site, and unearthed some stone, bone artifacts and other objects. The excavation has discovered, so far, the earliest stone-coffin tombs o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which offers important data for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rcophagus burial on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and Northern bronzes.

图版壹

1.宴尔龙墓地外景(南→北)

2.宴尔龙石棺葬墓地墓葬分布情况(南→北)

图版贰


【注释】

[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第220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第713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

[3]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四川炉霍卡莎湖石棺墓》,《考古学报》199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