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仁布县让君村古墓群试掘简报
西藏仁布县让君村古墓群试掘简报
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
1990年6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在仁布县母乡让君村发现一处古墓群,随即对已暴露和面临破坏的墓葬进行了清理。现将调查和清理试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与墓葬分布
图1 仁布县母乡让君村古墓群地理位置示意图
让君村古墓群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仁布县母乡让君村后的研隆拉彩山腰一带的坡地,东经 89°47′、北纬29°23′,海拔4100米。该墓地坐西朝东,南距仁布县城约12公里,北离母乡乡政府所在地约3公里,后靠大山,面临雅鲁藏布江与曼曲交汇处(图1)。
1987年,仁布县办企业在让君村研隆拉彩山顶开采铬铁矿而修筑盘山公路时,曾挖毁石棺墓葬多处,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90年6月,自治区文物普查队在仁布县进行文物普查期间,从调查访问中获得这一线索。经实地调查发现,在让君村村后的研隆拉彩山腰一带的斜坡地,上下80米、左右80米,总面积约6400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着有封土堆和无封土堆的墓葬百余座。
由于雨水的侵蚀,有的封土堆已不很明显,但大多数墓葬的形状是很清楚的。该地目前所发现的墓葬有两种类型:第一类为无封土堆的墓葬,墓葬一般葬在山坡的下部分,是从坡地断面与洪水冲刷的剖面处发现;第二类为有封土堆墓葬,墓葬数量较多,为中、小型墓葬,系南北方向排列。封土呈椭圆状,封土一般高0.6~1.5米、长2~3.5米、宽1~2.5米。
二、墓葬形制及葬式
这次清理试掘的墓葬共计5座(编号为:M1~M5)。其中M1、M2在公路后坎边,因修筑公路,墓葬破坏比较严重;M3、M4为无封土堆,经雨水冲刷,石棺盖板暴露于地面,被当地村民取石撬走,已不存在,其墓边石板及随葬品等保存基本完好;M5为有封土堆,保存完好。
经过清理试掘,对于墓葬的形制及葬式等方面,有以下几点初步认识:
1.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长1.5~2米、宽1~1.5米;土坑深度不一,有的深达2.6米(M5),有的不足1米(M3)。
2.墓室四周皆有石砌边框,高度50~60厘米,有的以卵石垒成,有的用数块石板相砌而成为石棺。均为石棺墓葬。
3.墓室内皆有填土,未经夯打,土质细腻疏松;在墓底部的生土上铺垫有厚约10厘米的小石块或卵石,疏密程度不一。
4.墓向(头向)皆为正西方或接近正西方,从人的骨架的形状看,葬式均为侧身屈肢葬,面向南。
5.随葬品一般均放置在石棺内靠近头端的地方(M2、M3),也有放置在石砌边框以外的地方(M1)。有的墓葬在石砌边框上部或外侧,分布有大量的兽骨,骨架已散乱,应为牲兽殉葬物(M1、M5)。
经初步分析,可将清理试掘的5座墓葬的形制分为两个类型。
第一类型:竖穴土坑石板石棺墓。这一类墓葬无封土堆,墓的土坑较浅,计4座,为M1、 M2、M3、M4,现以M3为例说明。
M3 无封土堆,石棺盖板已不存在;墓向270°,正东西方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坑长1.3米、宽0.97米、深0.75~1.25米;石棺用四块石板拼合而成,左右石板长1.15米,两挡(头、脚)石板宽0.75米、高0.55米、厚3~5厘米。墓坑内填疏松的黄沙土,夹有少量砾石。石棺内的人骨架保存完好,从骨架粗细程度及盆骨分析,系成年男性。葬式为侧身屈肢葬,头朝西,面向南。在骨架左侧,放置随葬品,有陶壶与陶罐。棺底为生土,生土上铺有10厘米厚的砾石或石块,石块大小和疏密程度不一(图2)。
M4的形制及葬式与M3相同,但不见墓坑内有随葬器物。M1、M2皆有随葬器物。因墓葬破坏严重,致使骨架散乱,葬式不清。
第二类型:竖穴土坑垒石石砌墓。这一类型墓有封土堆,土坑较深,只试掘一座,为M5。
M5 封土高0.6米,呈椭圆形,因雨水侵蚀,外形不是很规范,墓坑为长方形竖穴土坑,长1.7米、宽1.2米、深2.6米,墓向225°。在挖至0.5米深处,发现有较大的石板、石块,形状已不清;墓坑填土为疏松的黄沙土,挖至2米深处,始出现石砌棺边框。石砌棺边框左右长1.5米,头脚两挡宽1.15米、高0.6米、厚8~13厘米。石砌棺边框上部及外围,有一些零散的兽骨,经鉴定为马骨,为随葬物。墓底有一层厚3厘米的红褐色土,与填土和墓底生土亦不相同,应为随葬物品腐烂后的遗迹。墓室内人骨大多已腐烂、散乱,在墓室西端偏右处存有头盖骨,此外还有椎骨、股骨、肢骨等。从残存的骨架迹象看,亦应为侧身屈肢葬。在骨架两侧均发现有随葬品,计有铜片、铁剑、单把流口陶罐,其中铁剑上附有朽木痕迹,似应为剑鞘。
图2 仁布县母乡让君村古墓群M3平、剖面图
1.小壶 2.小罐
三、随葬器物
经试掘清理的5座墓葬,共出土随葬器物12件。其中铜片1件、铁剑2件、陶器9件(图3)。此外,还征集铜器1件(系1987年修筑公路时从该墓地石棺内出土)。
(一)铜器
红铜钵 1件。系该墓地出土,从让君村群众手中征集。红铜锻打而成,铜质软,制作工艺较粗糙。口径13厘米、高9.6厘米,侈口,口沿与颈部之间呈凸棱状,鼓腹,圜底,素面,单鋬已残,鋬手直接与口沿连接,在鋬手下方、器物的下部有一小孔,系原来固定鋬手的铆钉(图3:7)。
铜片 1件(M5:4)。红铜锻打,铜质软,已锈蚀,为一容器口沿,素面,残长10厘米、宽3.5厘米。
(二)铁器
铁剑 2件。M5:2,系铁锻打而成,已锈蚀,剑上有朽木残迹,应为剑鞘。剑锋残断,中起棱脊,双刃向前聚集前锋。剑头残长15厘米、宽4.4厘米、棱脊厚0.7厘米(图3:9)。
(三)陶器
罐 5件,可分为五型。
Ⅰ型:1件(M2:1)。夹细砂红陶,手制泥条盘作,火候较高,内壁粗糙。直口,圆唇,口沿内壁有一凹弦纹,双耳呈牛鼻状,口沿与腹部过渡不明显,鼓腹,圜底,素面。口径16厘米、高12.4厘米、腹径16.9厘米(图3:11)。
Ⅱ型:1件(M3:2)。夹细砂红陶,胎质较硬,手制,经慢轮修整,表面光滑,内壁粗糙。圆唇,侈口,束颈,鼓腹,圜底近平,素面,火候不匀,单耳已残。口径7厘米、高8.8厘米(图3:10)。
Ⅲ型:1件(M2:3)。夹粗砂红陶,手制。窄条状单耳,圆唇,直口,鼓腹,圜底呈半球状,火候较高,器壁较厚,素面。口径8厘米、高8.4厘米(图3:3)。
Ⅳ型:1件(M2:2)。夹粗砂红陶,手制,经慢轮修整。尖唇,口略外侈,束颈,斜肩,圜底近平,壁厚粗糙,素面。口径6厘米、高14.2厘米、腹径12.5厘米(图3:4)。
Ⅴ型:1件(M1:3)。仅存腹部残片,为折腹的一部分,从残片断面看,胎质为夹砂红陶,制作较为粗糙,素面(图3:6)。
陶壶 2件,可分为二型。
图3 仁布县母乡让君村古墓群出土器物
1.Ⅱ型壶(M5 : 1) 2.Ⅰ型盆(M1 : 1) 3.Ⅲ型罐(M2 : 3) 4.Ⅳ型罐(M2 : 2)5.Ⅰ型壶(M3 : 1) 6.Ⅴ型罐(M1 : 3) 7.红铜钵(征集) 8.Ⅱ型盆(M1 : 2) 9.残铁剑(M5 : 2) 10.Ⅱ型罐(M3 : 2) 11.Ⅰ型罐(M2 : 1)
Ⅰ型:1件(M3:1)。夹粗砂红陶,手制,经慢轮修整;圆唇,侈口,领较长,鼓腹,平底;口沿内壁有一宽凹弦纹,火候较高,器物内壁较粗糙;素面。口径6厘米、高12.2厘米、底径3.7厘米、腹径7.4厘米(图3:5)。
Ⅱ型:1件(M5:1)。夹细砂红陶,鸭嘴形流,流与肩部之间有一单鋬;鼓腹,圜底,胎较薄,素面。口径7.2厘米、腹径11.2厘米、高16厘米(图3:1)。
陶盆 2件,可分为二型。
Ⅰ型:1件(M1:1)。夹粗砂红陶,平唇,直口稍敛,牛鼻状耳,素面,已残。口径18厘米(图3:2)。
Ⅱ型:1件(M1:2)。夹粗砂红陶,圆唇,侈口,束颈,口沿内壁有一凹弦纹,牛鼻形双耳,圜底,素面,已残。口径14厘米(图3:8)。
四、结语
从试掘清理的情况看,让君村墓群以小型墓为主,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有石板石棺和石砌棺,葬式为侧身屈肢葬。随葬品数量与组合各墓不尽相同。如M1的组合为Ⅰ型盆、Ⅱ型盆、Ⅱ型罐;M2为Ⅰ型罐、Ⅱ型罐、Ⅲ型罐;M5只有Ⅱ型壶1件。因此,对随葬器物的组合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随葬器物的特征非常明显,有铜、铁、陶质的生活用具和兵器,铜器多为红铜锻打制成;铁器全系锻打;从出土的铜钵看,加工工艺不甚精湛,但铁剑的锻打制作较为精致,说明当时的冶金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从出土的陶器看,均为泥质夹砂红陶,手制、拍打,有的用慢轮修整;陶器火候较高,皆为素面,以圜底居多,也有平底;多为带耳器,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陶器品种较丰富,有罐、壶、盆三大类,每大类可分若干型。如M5出土的Ⅱ型壶,造型别致,制作精美,表明当时制陶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藏族的葬俗,近现代主要通行天葬、水葬、火葬。土葬仅限于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传染病死者与罪犯死者。像让君村墓葬数量众多、葬式有一定的规范、范围集中的墓地,充分表明应为一个历史时期普遍流行一个家族或部族集中土葬。该墓地的墓葬形制有二类。一类是无封土堆的竖穴土坑石板石棺墓葬,墓葬的形制均为四块大石板拼合成长方形的石棺。随葬器物有双耳、单耳陶罐等,亦不见有金属器出土,与西藏地区的其他石棺墓葬,在文化特征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这一类墓葬的时代似为吐蕃早期。第二类是有封土堆的竖穴土坑石砌棺墓葬。墓葬的形制皆是用砾石或石块垒砌而成的长方形石棺。随葬器物有铜器、铁器、陶器等,陶器中有陶壶、陶盆等相组合的文化特征。这一类墓葬的时代应晚于无封土堆的石棺墓,它的大致年代似为吐蕃中期或晚期。
吐蕃时期的墓葬,以前在西藏的山南、林芝、昌都、拉萨等地均有发现。在日喀则(后藏)地区开展文物普查期间,亦发现了古墓葬。让君村古墓葬的清理,为进一步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参加调查试掘者:李德育 更堆 柴焕波 扎西多吉 索朗旺堆 仁青 朗杰 丹木
绘图、摄影者:柴焕波
执笔者:李德育 柴焕波
1991年
Abstract
In June 1990, an ancient cemetery was discovered in Rangjun Village, Renbu County,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including a total of over a hundred tombs. A tentative excavation is carried out of 5 tombs(M1~M5), all rectangular vertical pits with stone coffins and flexed burial. Twelve burial objects are unearthed, including bronze sheets, iron swords and pottery. There are two types of tomb structures in this cemetery, Type I being the vertical earthen shafts of slab-stone coffins without sealing mounds, its age being the early Tibetan Empire; Type II the vertical earthen shafts of laid stone plates coffins with sealing mounds, its age roughly the middle or late Tibetan Empire, later than the ones without sealing mounds. The excavation of the cemetery in Rangjun Village provides precious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n the reg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注释】
[1] 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西藏乃东普努沟古墓群清理简报》,《文物》198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