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贵德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

青海贵德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

青海省文物考古队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

贵德县下刘村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是在1981年7月青海省文物普查试点工作中发现的。发现时因平整土地和水电工程,部分墓葬已被破坏,随即由青海省文化局文物处和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共同组成清理发掘小组,配合工程进行清理发掘。小组成员有青海省文化局文物处赵生琛,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刘青彦、王小平、石瑛等同志。自1981年10月上旬至12月上旬,共清理发掘墓葬90座,出土文物共计629件。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高东陆、吴平和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刘青彦等同志进行整理工作,由王国顺同志绘图、刘青彦同志摄影。

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境的乱泉河汇入黄河的三角地带,东距河西乡下刘屯村约1.5公里,台地西南靠山,北临黄河,东南为乱泉河。高出黄河河床约70米、乱泉河河床60米,属黄河河谷第二台地。台地原为东南高、西北低的缓坡,现已部分平为梯田。墓地范围东南边缘不清,西北达台地的边缘。新建水电工程的管道从台地的西北部南北向穿过,清理发掘工作即在管道两侧进行(图1)。

图1 墓地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的墓葬可分为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类。土坑墓依平面形状又可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90座墓中,长方形土坑墓55座,其中2座带有龛洞,椭圆形土坑墓3座,瓮棺葬墓30座,另外有2座形制不清(图2;图版壹:1)。

图2 墓葬分布示意图

这里的墓葬除瓮棺葬外,一般在墓室中间挖一长1.8~2米、宽0.5~0.8米、深0.3~0.7米的长方坑,我们称为棺坑。大部分用直径10厘米左右的原木或将原木一劈两半拼凑成木棺,个别墓葬使用板材。完整的木棺未见,不是缺帮或两端挡头,就是少底缺盖或完全无底盖,有的只做成框架浮摆在棺坑口上。拼凑方法采用两帮紧贴棺坑坑壁,由坑底排至坑口。原木不加修饰。两开木料,平面向里,带皮的靠坑壁。有挡头的在帮板两端挖凹槽,将挡头插入固定;无挡头的则在棺坑四角各挖凹槽,将棺帮直接插入凹槽固定。盖大于底,皆平摆浮放且无完整的。无木棺的以棺坑代替,这些木棺虽然两端有的宽窄不一,但是其形状基本为 形。

这里只发现两座母子合葬墓,其余都是单人葬(瓮棺葬除外)。在能区分性别的18座墓葬中,恰好男女各半。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二次扰乱葬。仰身直肢的共12座,其中10座墓葬都有意识地截去手指或脚趾。有的被截去一只手指,有的双手和双脚均被截去,或者只截双脚或双手等。另外还有一座墓葬的人头骨被砸碎。这种截指的习俗,在已知卡约文化墓葬中还是首次发现。

大多数是二次扰乱葬。从被扰乱的情况看,第一次安葬时都是仰身直肢葬。第一次安葬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挖开墓室将尸体拆乱,然后就原坑重新进行第二次埋葬。经过扰乱的墓葬墓边一般大多被破坏,不规整。从墓室中遗留的骨骼、墓地周围和填土中无遗留骨骼推测,扰乱后,既有就原坑埋葬的,也有扰后迁出或迁入的墓葬。墓室中遗留人骨架较全,应是扰后就地原坑埋葬的。墓室中骨骼不全,少于三分之一,在填土中及墓葬周围又不见有人骨的,可能是迁出或迁入的墓葬。

(一)土坑墓

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的土坑墓,墓口皆略大于墓底。长方形土坑墓的四角呈圆弧状,一般长2~3米、宽1.7~2米、深1米左右。椭圆形墓长2~3米、宽1~2米。凡是带有棺坑的墓葬都是生土二层台,二层台宽窄由墓葬规模大小而定,个别墓葬在室内的一端掏有小龛洞。

M7 长方形。墓室长2.4米、宽1.24米、深1.25米。墓室中间挖有长2米、宽0.7米、深0.43米的长方形棺坑,生土二层台。用原木一劈两半紧贴棺坑坑壁拼成棺帮,两端有挡板。挡板插在棺帮凹槽内固定,无底无盖。内葬一仰身直肢成年女性。随葬器物有双耳陶罐、铜泡、骨针各1件,羊距骨12个(图3)。

M8 长方形。墓室长2.5米、宽1.28米、深0.95米。墓室内挖有长方形棺坑,木棺已腐朽,无底无盖无两端挡板。内葬一仰身直肢成年男性。随葬器物有双耳罐、桦树皮箙各1件,铜泡3个,羊距骨6个(图4)。

M19 长方形。土坑规模与M8相似。有棺坑,用原木一劈两半拼成两侧棺帮,无前后挡板,有盖无底。盖为7块宽约20厘米的木板横向浮摆在棺坑口上。内葬一仰身直肢成年男性,双手及双脚被截去。随葬器物有单耳陶罐1件、海贝23枚、骨珠2粒、铜泡3件、铜铃2件(图5)。

M23 长方形。墓室长2.5米、宽1.04米、深0.75米。棺坑底部有木痕。内葬一仰身直肢成年男性。随葬器物有双耳陶罐、铜刀、石勺、双连石臼调色器、骨雕器各1件,羊距骨5个(图6)。

M25 长方形。墓室长2.2米、宽0.79米、深0.6米。有前端宽、足端窄的棺坑。用原木拼成两侧棺帮和前后挡板,无底无盖。内葬一儿童,仰身直肢,无手指前段。随葬器物有骨珠60粒、石珠2粒,铜泡4件(图版壹:3)。

图3 M7平面图

1.双耳陶罐 2.铜泡 3.骨针 4.羊距骨

图4 M8平面图

1.双耳罐 2、3.铜泡 4.桦树皮箙 5.羊距骨

M30 长方形。墓室长2.2米、宽1.1米、深1.2米,无棺坑。人骨架两具,左为成年女性,右系一儿童,二次扰乱葬。成年女性双腿保留完整,儿童自盆骨以上被扰。人骨架上覆6块木板,木板已断裂腐朽。随葬器物有双耳陶罐(内有两粒铁砂)、单耳陶罐、骨针、牙饰、石贝、羊距骨各1件,铜耳环1对,颜料2块,铜泡2件。

M33 长方形。墓室上部已被去掉,有棺坑,无木质葬具。内葬一仰身直肢成年女性,双手及脚趾无存。随葬器物有双耳陶罐、陶罐各1件,牙饰12件。

M40 长方形。墓室长2.6米、宽1.3米、深1米。棺坑足端宽,头端窄,坑内有木痕。内葬一女性,二次扰乱葬,人骨扰乱严重。随葬器物有单耳陶罐1件,铜泡5件,骨珠41粒,骨纺轮1件及残铜片等(图7)。

M41 长方形。墓室长2.1米、宽1.16米、深1.95米,有棺坑。棺用厚约7厘米的木板拼成,只有两侧板,无前后挡板。有盖无底,盖系用三块木板竖放在棺坑口上。内葬一仰身直肢成年女性,随葬有骨纺轮1件、海贝2枚、铜铃2件(图8)。

图5 M19平、剖面图

1.单耳陶罐 2.海贝 3.骨珠 4.铜泡 5.铜铃

图6 M23平面图

1.双耳陶罐 2.双连石臼调色器 3.石勺 4.骨饰 5.铜刀

M42 长方形。有棺坑,用原木拼成两侧板,无前后挡板和底、盖。内葬一仰身直肢成年男性。随葬有双耳陶罐、陶罐、多角石锤、骨镞各1件,牙饰12枚(图9)。

M50 长方形。墓室长2.7米、宽0.91米、深0.9米,有棺坑,坑内有木痕。内葬一仰身直肢成年男性。随葬有双耳陶罐、陶罐、石钺、桦树皮箙各1件,牙饰8枚(图10)。

M15 椭圆形。长2.98米、宽2.25米、深0.93米。棺坑长2.15米、宽0.6米、深0.35米,二层台较宽大。棺用木板拼成两侧板,无底无盖和两端挡头。内葬一成年女性,二次扰乱葬。随葬有石饰、角器、牙饰各1件,陶片数块,在棺坑两侧二层台上各放有牛的下肢骨,蹄尖和人骨架的足方向一致(图11)。

图7 M40平面图

1.单耳陶罐 2.骨珠 3、5.铜片4.骨纺轮 6.铜泡

图8 M41平面图

1.骨纺轮 2.海贝 3.铜铃两件

图9 M42平面图

1.双耳陶罐 2.陶罐 3.石锤 4、5.骨镞6.牙饰(4~6压在骨架下)

图10 M50平面图

1.石钺 2、3.牙饰 4.双耳陶罐5.罐 6.桦树皮箙

(二)瓮棺葬

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的瓮棺葬都是婴儿墓,墓室皆为椭圆形土坑。墓底一般略有倾斜,有的在墓室一端掏龛洞。瓮棺用大陶盆和陶瓮对接组成。凡是作为上部使用的陶盆或陶瓮都在底部凿有一小圆孔。采取头高脚低方式放置,大部分为一墓一瓮棺,个别的墓室放置两个瓮棺。

图11 M15平、剖面图

1.玉扣 2.残陶片 3.兽角 4.牙饰 5.牛蹄骨

图12 M62平、剖面图

图13 M68平、剖面图

瓮内大多葬一婴儿,也有一瓮棺内放置两个婴儿的。由于骨架大多腐朽较为厉害,除可看出头向凿有圆孔的瓮盖外,其他情况不清。

M62 椭圆形,长157厘米、宽68厘米、深52厘米。用双耳大陶瓮为底,上扣四耳大陶盆组成瓮棺。内葬一婴儿,无随葬品(图12)。

M68 椭圆形,长140厘米、宽75厘米、深38厘米。用一大陶瓮为底,上扣一陶盆组成瓮棺。陶盆为对接,在口沿处加以修整,底部凿有一小圆孔。内葬一婴儿,随葬骨珠1粒(图13)。

M70 椭圆形,大小与M68近似。用一卵形腹大陶瓮为底,上扣残口大陶盆,组成瓮棺。内葬一婴儿。

M76 椭圆形,长130厘米、宽120厘米、深44厘米。两个大小陶瓮对接组成瓮棺,上大底小,稍倾斜放置。瓮内葬一婴儿。

M80 椭圆形,规模近似M76。用小底双耳陶瓮为底,上扣一侈口双耳大陶盆组成瓮棺。内葬两个婴儿(图14)。

M86 椭圆形,长75厘米、宽50厘米、深20厘米。用一小底双耳陶瓮上扣一陶盆,组成瓮棺。为了扣接需要,将陶盆腹部以上打去。内葬两个婴儿(图15)。

M90 椭圆形,长117厘米、宽100厘米、深40厘米。此墓有两个瓮棺,各葬一个婴儿。这种合葬形式只见此一例(图16)。

M89 椭圆形,长80厘米、宽64厘米、深30厘米。用一个大陶瓮上扣一残陶盆组成瓮棺,内葬两个婴儿(图17)。

图14 M80平、剖面图

图15 M86平、剖面图

图16 M90平、剖面图

图17 M89平、剖面图

图18 M87平、剖面图

图19 M65平、剖面图

图20 M66平、剖面图

M87 椭圆形,长95厘米、宽64厘米、深30厘米。用一大陶瓮上扣一双耳陶盆套接组成瓮棺,内葬一婴儿(图18;图版壹:2)。

M65 椭圆形,长125厘米、宽60厘米、深115厘米。土坑一端掏有进深35厘米、高90厘米的龛洞。用双耳大陶瓮为底,上扣双耳彩陶筒形器组成瓮棺,约30度角倾斜放置龛内。瓮内葬一婴儿(图19)。

M66 椭圆形,长120厘米、宽70厘米、深116厘米。土坑一端掏有进深35厘米、高80厘米的龛洞。由大小相似的两个陶瓮对接组成瓮棺。瓮棺约20度角斜置龛内,内葬一婴儿。随葬有铜铃2件,骨珠5枚(图20)。

二、出土器物

清理发掘的90座墓葬,出土器物共629件,其中随葬的器物567件,作为瓮棺使用的器物612件。

(一)随葬器物

山坪台卡约文化墓葬中的随葬器物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装饰品和家畜。

1.生活用具主要为陶器,有随葬陶器的墓葬共27座,每座墓葬一般一两件,器形都较小。均为手制,较粗糙,器底一律采用后加包底的做法。计有双耳陶罐、单耳陶罐、陶罐和陶盆等。

双耳罐 22件,分为二型。

A型:9件。侈口,长颈,双大耳,圆腹或卵形腹,壁较厚,凹底,器形修长。8:1,夹砂粗红陶,口微侈,圆腹,双耳各有一乳丁。口径7.8厘米、高16.8厘米(图21:1)。23:1,夹砂粗红陶,素面。口径7.5厘米、高13.5厘米(图21:2;图版肆:3)。

B型:13件。侈口,短颈,小双耳。器表经打磨,器形粗矮。分为三式。

Ⅰ式:7件。泥质红陶,陶胎夹有杂质。口微侈,垂腹,平底或凹底。颈下饰划纹,腹饰大三角折线纹。58:1,呈褐色,凹底。口径6.5厘米、高12厘米(图21:6;图版叁:4)。55:2,呈紫色,平底。口径6.5厘米、高12厘米(图21:5)。

Ⅱ式:5件。鼓腹,平底或凹底。胎较厚,杂质较多。60:3,泥质红陶,通体施深红陶衣,腹微鼓,凹底。颈下及腹部各饰一周折线三角纹黑色彩带。口径6厘米、高9.5厘米(图21:4;图版贰:5)。

Ⅲ式:1件(40:1)。夹砂粗红陶,素面。形制与Ⅱ式近似,耳较大,大平底,制作粗糙。口径9厘米、高9厘米(图21:8;图版肆:1)。

单耳罐 4件。胎较厚,器表粗糙。52:1,泥质红陶,侈口,圆腹,短颈,凹底,口沿饰附加堆纹一周。口径6.5厘米、高9厘米(图21:16)。30:2,泥质红陶,侈口,长颈,平底。颈部饰划纹两周和一乳丁,乳丁与耳对称。口径7.5厘米、高10.5厘米(图21:18;图版贰:4)。19:1,夹砂粗红陶,耳略高于口沿,平底。口径7厘米、高7厘米(图21:17)。

罐 14件。夹砂粗红陶或夹砂粗灰陶,分为二式。

Ⅰ式:11件。口微侈,短颈,圆鼓腹,平底或凹底,口沿饰附加压印花边一周。60:2,夹砂粗灰陶,平底。口径7厘米、高9厘米(图21:10;图版贰:6)。53:2,夹砂粗红陶,平底。口径8厘米、高14厘米(图21:7)。58:2,夹砂粗红陶,凹底。口径4.8厘米、高9.3厘米(图21:11;图版肆:2)。50:4,夹砂粗灰陶,凹底,腹饰不规则横绳纹。口径6厘米、高9厘米(图21:9)。

Ⅱ式:3件。侈口,颈较长,圆鼓腹,素面。15:1,夹砂粗灰陶,口径大于腹径,形似盂。口径6厘米、高7厘米(图21:15)。21:1,夹砂粗红陶,凹底,形似壶,颈部饰对称的乳丁四个。口径8.5厘米、高15厘米(图21:12)。18:1,夹砂粗红陶,口稍残,平底。口径7厘米、高9.5厘米(图21:14)。

盆 1件(60:1)。敞口,斜腹,平底,口边饰附加堆纹一周。口径7.5厘米、高4.5厘米(图21:13)。

图21 陶器

1、2.A型双耳罐(8 : 1、23 : 1) 3、4.B型Ⅱ式双耳罐(50 : 5、60 : 3) 5、6.B型Ⅰ式双耳罐(55 : 2、58 : 1) 7.Ⅰ式罐(53 : 2) 8.B型Ⅲ式双耳罐(40 : 1) 9~11.Ⅰ式罐(50 : 4、60 : 2、58 : 2) 12、14、15.Ⅱ式罐(21 : 1、18 : 1、15 : 1) 13.盆(60 : 1) 16~18.单耳罐(52 : 1、19 : 1、30 : 2)

图22 工具、装饰品(2、8、13.2/5,余4/5)

1.石斧(16 : 1) 2.石钺(50 : 1) 3.骨纺轮(41 : 1) 4.勺形石器(23 : 3) 5.砺石(21 : 4) 6.骨镞(M38) 7.骨针(30 : 4) 8.石锤(42 : 3) 9、10.牙饰(42 : 6) 11.石珠(25 : 2) 12.铜铃(41 :3) 13.铜刀(23 : 2) 14.贝(41 : 2)

2.生产工具20件。有陶、石、骨器和铜器等。

石斧 1件(16:1)。平面长方形,平刃,顶端两侧突出,中间有一对钻穿孔。长8.5厘米、宽7厘米(图22:1)。

石钺 1件(50:1)。有肩,横剖面呈枣核形,弧刃。长15厘米、宽6.5厘米(图21:2)。

三角石锤 1件(42:3)。平面略呈三角形,中间呈圆形,较厚,中心穿一大圆孔,三个锤头似乳头状(图22:8)。

砺石 1件(21:4)。扁平长条形,红砂岩,一面有使用磨痕。长5.5厘米、宽1厘米(图22:5)。

勺形石器 1件(23:3)。圆口,直壁,平底,宽柄,柄上穿一圆孔,是研磨颜料的工具(图22:4)。

双连调色石器 1件。出于M23,束腰形,两端各有一圆形臼窝。

石纺轮 4件。均出于M23,圆饼形,中间穿孔,大小相同。直径4厘米、厚约0.4厘米。

骨针 2件。分别出于M7、M30,均是无针孔的半成品。30:4,长2.8厘米(图22:7)。

骨锥 3件。分别出自M42、M30。形制相同,皆用羊肢骨将一端略加工而成,上端保留骨关节。

骨镞 1件。出于M38,长条近圆柱形,尖锋棱角明显。长4.8厘米(图22:6)。

骨纺轮 1件(41:1)。扁平圆形,中心穿孔。直径5.5厘米、厚0.7厘米(图22:3)。

铜刀 1件(23:2)。近平背,尖部微翘。长12厘米、宽2厘米(图22:13)。

铜铃 2件。皆出于M41,均残(图22:12)。

3.装饰品 509件。有石珠、骨珠、铜耳环、铜泡、牙饰、骨饰、海贝、羊距骨等,出土时都很零散,不成组合。虽有大小之分,但同类器物形制基本相同(图22:9~11、14)。

(二)瓮棺使用的陶器

瓮棺都是日常生活实用的陶器。均为夹砂粗陶,手制,用泥条盘筑法,底部采用套接方法,制作较精细,器形大而规整。从瓮棺结构来分,可分为瓮棺和棺盖两部分。

棺盖使用双耳盆、双耳带流盆、四耳盆、盆、双耳直筒罐、双耳瓮以及废旧陶瓮等。

双耳盆 14件。敛口或直口,腹微鼓下收,平底。素面,一般器表抹光,个别的施红陶衣(图23:4;图版贰:2)。

双耳带流盆 6件。口微敛或敞口,深腹,有流,形制和制法与双耳盆基本相同(图23:15、16;图版贰:3)。

四耳盆 1件(62:1)。口微敛,深弧腹,平底,底是后接的,并有两小耳与腹耳对应,通体饰竖绳纹。口径和高均约27厘米(图23:12;图版贰:1)。

双耳直筒罐 1件(65:2)。双耳,直壁,平底。胎较厚,涂一薄层乳色陶衣,双耳上下饰红彩带,口沿内饰宽红彩带。口径13厘米、高15厘米(图23:13;图版叁:3)。

图23 瓮棺陶器

1~3.Ⅰ式瓮(86 : 1、87 : 1、M69) 4.双耳盆(89 : 1) 5~7.Ⅱ式瓮(76 : 1、68 : 2、70 : 2)8~11.Ⅲ式瓮(65 : 1、62 : 2、89 : 2、90 : 3) 12.四耳盆(62 : 1) 13.双耳直筒罐(65 : 2)14.瓮(66 : 1) 15、16.双耳带流盆(87 : 2、90 : 2)

废旧陶盆 2件。口部都经打制加工,一件有双耳。

瓮 7件。除M86是打掉上部的陶瓮外,其余均为完整的大陶瓮。有两种:一种侈口,卵形腹,平底,颈肩饰附加绳索纹一周(图23:14;图版叁:5);一种在颈部附四个鋬手(图版叁:2)。

棺身都是使用大型陶瓮,多数带有烟炱。可分为三式。

Ⅰ式:10件。口微侈,高颈,深圆腹,小平底,双耳在腹中部。肩部附有两个或四个对称的乳丁(图23:1~3)。

Ⅱ式:侈口,高颈,卵形腹,颈部附两个或四个对称的鋬手,整体修长(图23:5~7;图版肆:4)。

Ⅲ式:近直口,深弧腹,最大腹径偏上,有的附双耳,耳在腹下侧(图23:8~11;图版叁:1;图版肆:5)。

三、结语

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的墓葬,以现代抽水管道为界,分为东西两区。两区的瓮棺葬和土坑墓交错分布,未发现叠压和打破的关系。90座墓中,有27座墓随葬陶器数量少,一般每座墓只有一两件,组合不一致,器型各不相同。作为瓮棺使用的大陶瓮与随葬陶器形制悬殊。难以进行比较,找不出区分时间的依据和分期的标准器物。我们只能根据目前已知的其他地区卡约文化墓葬有关资料进行对比,确定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的时代和属性。

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流行的长方形土坑墓,在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椭圆形土坑墓中的M15与大华中庄同类墓葬完全相同。葬具无论是用材,还是结构两地没有区别[1]。葬式中初次安葬与二次扰乱方式两地也基本相同。随葬器物,山坪台墓地的A型双耳罐与大华中庄墓地出土的Ⅲ式长颈双耳罐基本相同。装饰品除数量多寡外,种类及形制也基本一致。不同之处是,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的婴儿墓葬一律使用瓮棺葬,迁葬墓较多;大华中庄墓地实行子随母葬,迁葬墓较少。山坪台墓地出土的B型双耳罐和Ⅰ式罐与阿哈特拉山墓地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大华中庄墓地则未发现[2]。根据上述情况对比,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的内涵即包括大华中庄的因素,也含有循化地区的阿哈特拉类型成分。总的看来,则以大华中庄为主。因此我们将其归属为大华中庄类型范畴,在时间上介于上孙类型晚期和大华中庄类型早中期之间。

有的同志认为卡约文化可分为两个分布区域,两个不同的类型。黄河沿岸以循化阿哈特拉山为代表,称为“阿哈特拉类型”。湟水流域以大通上孙家寨遗存为代表,称为“上孙类型”。根据近几年调查和对湟中县下西河、大通县上孙家寨、循化县阿哈特拉山、苏志苹果园,民和县核桃庄、湟源县大华中庄及贵德山坪台等地墓葬的发掘资料,我们认为卡约文化应分为四个分布区和卡约、上孙、阿哈特拉、大华中庄四个文化类型。

卡约类型以下西河遗存为代表,其内涵单纯,不带有其他文化色彩,卡约类型集中分布在湟水中游的西宁盆地。上孙类型以上孙家寨遗存为代表,它实质上是指带有“唐汪式陶器”色彩的遗存,主要分布在湟水中游和乐都以东及甘肃永靖地区。阿哈特拉类型以阿哈特拉山遗存为代表,它除含有唐汪式陶器色彩外,还具有浓郁的辛店文化风格,主要分布在黄河南岸循化县境内。大华中庄类型以大华中庄遗存为代表,它的分布较广,东起湟源峡,西至青海湖周围,北起大通峡至祁连山南麓,南达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以及隆务河流域,如此广泛的地区皆有分布。

对卡约文化类型的不同认识,唐汪式陶器和卡约文化、辛店文化的关系如何,唐汪式陶器是否自成一个文化系统,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对资料的进一步整理、研究才能进行深入讨论,得出正确认识。这里,我们仅提出初步看法以做参考。

附记: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在发掘和整理过程中,曾得到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及贵德县委的大力支持,谨致谢意。

执笔:高东陆

1987年

Abstract

The cemetery of Kayue Culture at Shanpingtai in Guide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was excavated in October, 1981, altogether 90 tombs were found with 629 pieces of funerary objects. The tombs are either earth pits or urn burials. The funerary objects unearthed are mainly pottery vessels, found in 27 tombs with one or two pieces in each tomb, and most of which are of daily use. Besides earthenware, there are also stone axes, hammers and spinning whirls, bone awls & arrowheads, bronze bells and earrings. The cemetery of Kayue Culture at Shanpingtai belong to the Dahuazhongzhuang Type, chronologically roughly corresponding to the time between the late Shangsun Type and the early and middle Dahuazhongzhuang Type.

图版壹

图版贰

图版叁

图版肆

注释

[1]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

[2]俞伟超:《关于“卡约文化”与“辛店文化”的新认识》,《中亚学刊》(第一辑),中华书局,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