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核桃庄山家头墓地清理简报

青海民和核桃庄山家头墓地清理简报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

图1 山家头墓地位置示意图

山家头墓地位于青海省民和县核桃庄村东的山家头台地上,北为拉开沟小旱地墓地,南为药水沟拱北台遗址[1](图1)。1980年5—7月,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在发掘小旱地墓地的同时,清理了山家头墓地的33座墓葬。现将这批材料简介如下。

一、墓葬形制

33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坑壁不甚平整,一般较竖直,个别底部较大。按墓葬平面,有长方形28座,圆角长方形3座,椭圆形2座。墓坑大小不一,最大者长2.2米、宽1.12米、深0.7米,最小者长1.45米、宽0.45米、深0.3米。墓向以东北—西南向为主。未发现葬具。单人仰身直肢葬19座,单人俯身葬2座,单人侧身直肢葬1座,单人二次葬4座,无人墓7座。头多为东北向。随葬器物中,陶器或出自足下,或放在头部,或位于头和腹的一侧,或置于腿的一侧。装饰品多置于上身及身旁。

图2 M6平面图

1、2.陶双耳罐 3.骨珠

图3 M28平面图

1、2.陶双耳罐 3、4.骨珠

图4 M3平面图1.陶盆 2.陶双耳罐 3~5、7.骨针及骨饰6.石饰

图5 M5平面图1.陶钵 2.陶双耳罐 3.陶无耳罐 4.骨管

图6 M23平面图1.陶无耳罐 2.陶双耳罐 3.陶钵 4、5.残陶器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M6长1.8米、宽0.6米、深0.4米,墓向46°。单人俯身直肢葬。头骨两侧各置陶双耳罐1件,颈部散落骨珠若干(图2)。M28长2.15米、宽0.6米、深0.4米,墓向20°。单人侧身直肢葬。头、足端各有陶双耳罐1件,颈部有骨珠2件(图3)。

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M3长1.9米、宽0.55米、深0.42米,墓向50°。单人仰身直肢葬。头、足部分置陶盆1件、陶双耳罐1件,头骨附近还有骨珠、石佩饰及内装7根骨针的骨管(图4)。M5长2.2米、宽1.12米、深0.7米,墓向275°。单人仰身直肢葬。头端置陶双耳罐、无耳罐、钵各1件,右臂旁有穿孔骨管1件(图5)。

椭圆形竖穴土坑墓 M23长径2.18米、短径1.28米、深0.4米。单人二次葬。随葬陶无耳罐、双耳罐、钵各1件,残陶器2件(图6)。

二、出土器物

除两座墓葬外,其余均有随葬品。随葬陶器数量不等,少则1件,多则5件,共69件。另随葬有石器、骨器等。

陶器中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占总数的93%,泥质红陶占4%,夹砂黑陶占1.5%,夹砂灰陶占1.5%。夹砂陶掺有石英、云母、陶末等,质地较粗,陶色不匀。手制,器形较大者用泥条盘筑,较小者直接捏成。纹饰多通体饰绳纹,另有附加堆纹、划纹等。少数陶器在细绳纹上再施彩绘,也有彩绘于泥质陶的陶衣上,图案有叶纹、回纹、条纹、三角纹等。现按器类择个体差异较大者介绍如下。

图7 陶器

1、2、8、11.双耳罐(M5 : 2、M24 : 2、M20 : 1、M32 : 1) 3~5.盆(M15 : 2、M17 : 1、M3 : 1)6.无耳罐(M5 : 3) 7、9.单耳罐(M7 : 1、M7 : 2) 10.钵(M5 : 1)(3.为1/12,余均为1/6)

双耳罐 39件。标本M24:2,高15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13厘米。夹砂红褐陶。口微敛,斜直领,深圆腹,圜底。通体饰绳纹,口沿和双耳中部贴有锯齿状纹(图7:2,图8)。标本 M32:1,高13.2厘米、口径7.6厘米、腹径12.4厘米。夹砂红褐陶。直口,高直领,圆鼓腹,平底。通体饰绳纹,口沿有附加堆纹(图7:11;图版壹:1)。标本M15:1,高11厘米、口径5.2厘米、腹径6.8厘米。泥质红陶。敞口,束颈,鼓腹,平底。素面(图9:3,图10)。标本M5:2,高16厘米、口径8.4厘米、腹径15.6厘米。夹砂红褐陶。侈口,弧领,球腹,圜底。通体饰细绳纹,领部内外彩绘倒三角纹,颈部绘弦纹二周,腹部绘弦纹数周、连续S形纹一周和方格纹3周(图7:1,图11)。标本M20:1,高12.8厘米、口径8.4厘米、腹径13.6厘米。夹细砂红褐陶。直口,竖直领,扁圆腹近折,平底。施红色陶衣,领绘几何纹,腹部绘叶形纹和竖条纹(图7:8;图版壹:2)。

图8 陶双耳罐(M24 : 2)

图9 陶器

1.单耳罐(M22 : 2) 2、4.无耳罐(M14 : 1、M29 : 1) 3.双耳罐(M15 : 1) 5.钵(M29 : 2) (1.为3/8,余均为3/16)

单耳罐 6件。标本M22:2,高9.2厘米、口径6厘米、腹径8.4厘米。夹砂灰陶。侈口,卷沿,高直领,弧腹内收,平底。通体饰绳纹,耳部有附加堆纹和划纹(图9:1;图版壹:3)。标本M7:1,高10.6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10厘米。夹砂红褐陶。敛口,外弧领,球形腹,圜底。通体饰绳纹(图7:7,图12)。标本M7:2,高13.2厘米、口径4.5厘米、腹径9.6厘米。泥质红陶。侈口,深鼓腹,凹底。素面(图7:9)。

图10 陶双耳罐(M15 : 1)

图11 陶双耳罐(M5 : 2)

图12 陶单耳罐(M7 : 1)

无耳罐 7件。标本M5:3,高15.2厘米、口径7.6厘米、腹径11.6厘米。夹砂黑陶。侈口,内弧领,深鼓腹,平底。口沿饰附加堆纹,领以下饰绳纹(图7:6,图14)。标本M29:1,高19.6厘米、口径8.8厘米、腹径12厘米。夹细砂红褐陶。形体瘦长,敞口,束颈,鼓腹,平底。素面(图9:4)。标本M14:1,高18.2厘米、口径10厘米、腹径14.4厘米。夹砂红褐陶。口微敛,高弧领,长圆腹,圜底。通体饰细绳纹,领堆塑泥条,领以下绘重叠对三角纹和弦纹等(图9:2;图版壹:4)。

图13 陶盆(M15 : 2)

图14

陶无耳罐(M5 : 3)

图15 陶盆(M3 : 1)

图16 陶钵(M29 : 2)

盆 5件。标本M17:1,高7.2厘米、口径14厘米、腹径14.2厘米。夹砂红褐陶。双宽带形环耳,口微敛,弧腹,大圜底近平。通体饰绳纹,口沿和耳上部饰锯齿纹(图7:4;图版壹: 5)。标本M15:2,高5.2厘米、口径12.4厘米。夹砂红褐陶。四个舌形耳,口微敛,浅弧腹,圜底。通体饰绳纹(图7:3,图13)。标本M3:1,高7.8厘米、口和腹径均为14.8厘米。夹砂红褐陶。侈口,弧腹,平底,无耳。通体饰绳纹(图7:5,图15)。

图17

1.骨锥(M12 : 2) 2.骨针(M3 : 3) 3.骨觿(M3 : 5)4.骨管(M5 : 4) 5.玉饰 (M24 : 4)(均为原大)

图18 骨管(M5 : 4)

图19 骨觿(M3 : 5)

钵 12件。细砂红褐陶。敛口,弧腹,平底。标本M5:1,高7.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14厘米(图7:10;图版壹:6)。标本M29:2,高7.6厘米、口径14.1厘米。口沿贴有两道泥条(图9:5,图16)。

骨器,12件。

锥 3件。动物肢骨磨制,一端尖锐,另一端存有肢骨折痕,标本M12:2,长12.4厘米(图17:1)。

图20 玉饰(M24 : 4)

针 7件。动物小骨磨制,中段略粗,针锋尖锐,针尾穿小孔。标本M3:3,长5.3厘米(图17:2)。

管 2件。标本M5:4,将肢骨截断,两端磨平并各钻一周小孔,有的孔未钻透,中部刻交叉纹。长4.6厘米、径1.9厘米(图17:4,图18)。

觿 1件(M3:5)。用兽骨磨制而成,弧形,末端有一圆穿。长7.3厘米(图17:3,图19)。

另有骨珠若干,用细小的动物肢骨截成小段再稍加磨制而成。

玉饰 1件(M24:4)。璜状,素面。厚0.2厘米(图17:5,图20)。

铜带钩1件(M31:4)。残。长扁片,端弯成钩状。长7.8厘米、厚0.2厘米(图21)。

另有石珠和小铜泡若干。石珠为大理石磨制并穿孔的小扁圆片,外径约0.4厘米、内径0.15厘米、厚0.3厘米。

图21 铜带钩(M31 : 4)

三、结语

山家头墓地的发掘,是近年来西北地区考古工作的一大收获,填补了甘青地区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一个缺环,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一地区文化类型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批新的重要材料。

山家头墓地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可以概括为:墓葬形制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也有少量平面圆角长方形和椭圆形竖穴墓。葬式多为单人仰身直肢,个别为俯身、侧身和二次葬。随葬品主要为陶器,另有少量骨器、石器和铜器。陶器多夹砂褐陶,圆腹,圜底,通体饰绳纹。

与山家头墓地文化特征相同或相似的遗存,有甘肃永靖莲花台辛店文化墓葬前两期[2],洮河四时定墓地之K5668S、K5650S、K5780S等[3],临夏孔家寺遗址的两件采集品[4],以及青海民和核桃庄小旱地的3座墓葬、乐都柳湾墓地的5座辛店文化墓葬[5]、民和簸箕掌石棺葬及部分采集器物[6]。这些遗存分布在湟水流域、洮河流域及之间的黄河流域。其时间关系如下:

(1)青海民和核桃庄小旱地墓地的地层关系证明了山家头墓地为代表的遗存早于辛店文化姬家川类型和张家咀类型;(2)甘肃永靖莲花台墓地说明了山家头类遗存直接发展为辛店文化姬家川类型;(3)山家头墓地的泥质红陶双大耳罐、绳纹无耳平底罐、钵等,是齐家文化的常见器物,从齐家文化双大耳罐演变发展序列可知,山家头墓地晚于齐家文化;(4)甘肃永靖张家嘴与姬家川遗址有辛店文化张家嘴类型和姬家川类型打破、叠压齐家文化的地层关系[7]。所以,山家头墓地代表的遗存时间范围可定在齐家文化与辛店文化张家嘴、姬家川类型之间,且是姬家川类型的来源。

我们知道,这类遗存最初发现于1923年甘肃洮河四时定墓地,安特生将其与辛店村的遗物共同命名为辛店文化。到甘肃永靖莲花台墓地发掘时,又将其归入辛店文化姬家川类型。山家头墓地的发掘,使我们认识到这是一批在一定的时间内,有一定分布地域和独特器物群的遗存。虽然它已具备了考古学文化命名的三要素,但鉴于这类遗存尚不丰富,同时也因为对甘青地区各文化类型的关系尚未明了,我们暂将它归入辛店文化,称为辛店文化山家头类型。

墓葬清理工作由格桑本同志主持,贾鸿健、李明同志参加了发掘。

执笔者:格桑本 陈洪海

绘图者:柳春城

1992年

Abstract

Shanjiatou Cemetery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Hetao Village, Minhe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From May to July of 1980, the Archaeological Team of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of Qinghai Province cleaned up 33 tombs in Shanjiatou Cemetery when excavating Xiaohandi Cemetery. These tombs are all ones in earth shaft pit, without funerary furniture. Funerary objects are mainly pottery, plus a few of bone, stone and bronzes. According to the relics’ cultural characters, the cemetery is classified as of Xindian Culture for the time being. As one of the major achievements of the northwest archaeological work in recent years, the excavation fills a missing link in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in Qinghai region, and it also provides new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our further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ultural types in this area.

图版壹


【注释】

[1] 青海省文物处考古队:《拱北台马家窑一号墓的发掘》,《文物》1978年第9期。

[2]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甘肃临夏莲花台辛店文化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88年第3期。

[3] S. G. 安特生著,夏竞峰、南玉泉节译校:《史前中国之研究》(节译),《青海考古学会会刊》1985年第7期。

[4] 黄河水库考古队甘肃分队:《黄河上游盐锅峡与八盘峡考古调查记》,《考古》1965年第7期。

[5]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等:《青海柳湾——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文物出版社,1984年。

[6] 高东陆等:《青海境内发现的石棺葬》,《青海考古学会会刊》1984年第6期。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张家咀与姬家川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