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琼结吐蕃王陵的勘测与研究
西藏琼结吐蕃王陵的勘测与研究
王仁湘 赵慧民 刘建国 郭幼安(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藏琼结吐蕃王陵是西藏高原一处著名的古代墓地,它是埋葬包括松赞干布在内的十多位吐蕃赞普的陵墓区,一般称为“藏王墓”。对吐蕃王陵的考察与研究,已经有了近两个世纪的时光,研究者们弄清楚了许多问题,也留下了一些疑问。
我们注意到,虽然科学的考察在断续进行,但是出版物上却始终见不到一幅标准的吐蕃王陵分布图,先后到现场考察过的研究者们甚至对墓地上究竟有多少座陵墓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自然会留下明显缺憾。一些学者通过实地踏勘,结合藏汉文献对每座陵墓的主人进行了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但存在的分歧也不小。
自1989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建西藏工作队,进入高原开展考古调查与发掘。在进行其他项目的考古发掘时,我们对西藏古代墓葬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对琼结吐蕃王陵做了数次考察。为了绘制出准确的陵区分布图,我们在陵区现场与早期制作的航片对勘,重新确定了陵墓的数目及各陵之间的方位关系。本文首次公布的这张陵区分布图,是迄今为止有关吐蕃王陵的第一份比较准确的资料。同时,我们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较为全面的梳理,对各陵墓的主人重新进行了考证,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认识。当然,在吐蕃王陵没有正式发掘,而且在一定时限内也不会发掘的前提下,任何考证都不会是最后的结论,不过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努力,能对此项研究有所推动。
一、琼结吐蕃王陵的分区与陵墓计数
虽然不断有人对琼结吐蕃王陵进行考察研究,但研究者除对吐蕃王陵的分布情况勾绘现场草图外,并没有进行正规测绘。《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也只载有一幅藏王陵位置写生示意图。在后来见到的测绘图中,墓葬方位和数目都有不尽符合实际之处。有鉴于此,我们在入藏进行田野考古工作的间隙,对吐蕃王陵进行了正式踏勘和测量。这次踏勘以早期航片为依据,测绘了一张陵区分布图。同时对一些重点陵墓的大小进行了复测,记录了一些数据。
对吐蕃王陵较为全面的勘测是在1989年至1992年多次考察的基础上进行的,实施的时间是1993年夏季,2000年10月又做了一次补充测量。我们注意到,从航片上观察,陵区的分布与以往一些考察者所绘制的平面图有些不同,甚至与在现址得到的印象也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有些较小规模的有过破坏的陵墓在航片上有明确反映,而在现址却只是些不大规则的低矮土丘,极易使人忽略它们的存在。对这些陵墓的查勘,是野外工作的一个重点。
依据对藏文献的研究,琼结附近的吐蕃王陵分为顿卡达和穆日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地点,都在今山南琼结县城附近的木惹山北侧和琼结河边。有的赞普如朗日松赞和赤祖德赞等葬在顿卡达,有的如松赞干布和赤德祖赞等葬在穆日。这些陵墓除少数几座建在山腰和山脚位置,一般都建在琼结河和东嘎沟的河滩上,有的甚至就建在主河道的旁边。河滩的海拔高度一般在3800米上下,建在山腰上的陵墓最高处海拔约3900米的位置。
由现场看到,王陵的实际分布确实存在两个分区,一在东,一在西,西区陵墓数量较多,陵墓封土的规模也大得多。通过文献记载和实地踏勘研究,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的调查人员最先将东嘎沟口的陵墓并入整个陵地进行研究,霍巍先生在他的论文中也指出了这一点,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藏文“敦卡达”即顿卡溪口或敦卡沟口之意,“达”为沟口、溪口之意,文献上载明的顿卡达现在名为“东嘎”,为同一地名的不同译音。东陵区所在地即名为东嘎,而且东陵区正处在东嘎沟口位置,两相吻合,毋庸置疑。穆日指的是“穆日山”,又译作“木惹山”,西陵区所在附近的山名正为木惹[1]。即是说,史籍中提到的这两处吐蕃王陵都在琼结附近。
图1 琼结吐蕃王陵平面示意图
琼结吐蕃王陵东西两区占地350多万平方米,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宽约1500米,两区相距约1000米(图1;图版壹、图版贰)。
这次统计的东西两陵区陵墓数目与以往资料有些出入,主要收获是新发现了几座过去不知道的陵墓。在东陵区发现7座陵墓,包括以往习惯上归入西陵区的1座。这7座陵墓的排列没有明显的规律,有3座分别建在沟口左右两侧的山根位置,其他几座则直接建在河床上,有的就建在主河道附近。在西陵区共有13座陵墓,包括新发现的2座陵墓。这些陵墓中有几座由琼结河边往木惹山腰呈一字排列,非常壮观。几座规模较小的陵墓比较集中地建在这一列陵墓的前方,这一群陵墓中有2座因高度较低,过去没有发现和确认。另外在这一列大型陵墓的后方稍远的位置,还发现有一处稍高的土台,推测也应是一处陵墓。
对于吐蕃王陵的编号,西区大体按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的编号,以临近琼结河河道的西北端第一座陵编为1号,依次往东南为2、3、4、5号,位于山腰处最高最南端的一座为6号,这几座陵墓规模大且排列整齐。此列陵墓东北不远,分布着排列不太整齐、规模也小得多的几座陵墓,由北至南编为7、8、9、10号。这一陵区新发现的2座陵,一座在10号陵以东,编为11号;一座在3号和7号之间,编为12号。另距陵区较远的南方的一座陵编为13号。东陵区的陵墓自西向东南、向北,依次编为14~20号。东西两区的陵墓总数,应当不少于20座。
这个数字与过去的统计存在较大差距。黎吉生统计西区有10座陵,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统计西区为11座陵,这还包括应划归东区的1座陵。霍巍先生统计西区10座陵、东区7座陵,共17座。此次将两区陵墓总数确定为20座,推测原有陵墓的实际数目还要多些。从航片上看,西陵区西南的平滩上还能看到一些大体为方形的色块,有的可能也是陵墓。考虑到琼结河床千余年已抬高数米,一些规模较小的陵湮没于地下也有可能,对于这些陵墓的确认,还有许多野外工作要做。
二、吐蕃王陵保存现状
琼结吐蕃王陵多保存有高大的封土堆,那些不论是建在河边还是建在山上的较大的封土,历经千余年时光,至今仍巍然耸立,十分壮观。较大的陵墓封土边长在100米以上,高出现在地面10米以上。这些封土依平面形状可分为两类,即方形和梯形,文献上说还有一种圆形的陵墓,但在陵区并不能确认有这样的陵墓。封土以土石分层夯筑,在侧边可见明显夯层。
东西两区陵墓保存都不算好,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两区陵墓半数以上都直接坐落在河床或河旁台地上,因山洪的冲刷和风雨的侵蚀,有的已改变了原本的模样。多数陵墓都曾被盗掘,墓顶中心早年留下的巨大盗洞至今仍惨不忍睹。从航片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盗洞痕迹,表明多数陵墓可能都遭到过毁灭性的破坏。
从整体情况看,大型陵墓外观保存略好一些,高大方正的封土至今巍然。小型陵墓保存较差,有的勉强可以看出一点形迹,有的则几近湮没,只在早年的航片上留下一点影像(图2)。
图2 琼结吐蕃王陵西陵区平面示意图
(一)西陵区
西区陵墓半数以上规模较大,保存状况好于东区,但多数曾遭盗掘。西陵区除个别陵墓外,大体可分为东西两列,西边一列排列较为整齐,陵墓封土堆的规模也较大(图2;图版叁)。
1号陵 位于琼结河河边,是整个陵区中位置最北的一座。地理坐标为北纬29°01′08.8′,东经91°40′43.1′,方向南偏西30°(以西墓边为基准,以下未注明者同。依下文,西陵区多数陵墓大体是坐南向北),海拔3819米(以现存墓顶为准,下同)(图版肆:1,图版伍)。
封土平面接近方形,顶小底大呈覆斗形。墓顶长95米、宽67米,墓底长130米、宽124米,现存高度18米(有的资料标注为13米)。墓顶平面呈长方形,边角位置由于水土流失,多有坍塌。墓顶中央建有寺庙一座,庙壁有以藏文标注的吐蕃赞普陵位说明。在墓顶南北各有一直径约15米的圆丘,高2.5~5米,用碎砾石和土堆成,形成年代不详。东南部发现一处建筑遗迹,长8.6米、宽5.3米,可见一段长8.6米的墙基,高出地表0.1米。
封土东边不甚规整,呈凹弧形。南边、西边均见有砂石和水土流失形成的冲沟。北边西部可见筑墓结构,在9米长的距离内,发现圆孔或方孔20余个,方孔径0.1米×0.15米,圆孔径0.2米。可见夹石的夯层,夯层厚0.2米,夹石片。采用板筑技术筑墓,一板高1米、长度为5~6米。
该陵因距河边过近,有受洪水冲毁的危险,前些年已由国家拨款在河岸修筑了拦洪坝。
2号陵 在1号陵东,两陵平行排列。方向南偏西30°,海拔3816米(图版肆:1;图版陆:1)。
封土呈覆斗形,墓顶南北长90米、东西宽97米,墓底南北长135米、东西宽148.8米(有的资料标注为正方形,边长136米),封土现存高度约15米。在墓顶中部有一直径约17米的圆形凹陷,深2米。
封土夯筑,侧面可见夹石结构,夹石层间距0.2~0.4米,夯筑方法与1号墓明显不同。
琼结县到措美县的公路在1、2号陵之间穿过。
3号陵 在2号陵东侧。方向南偏西30°,海拔3816米(图版肆:1)。
封土呈覆斗形,墓顶南北长40米、东西宽45米,墓底南北长85米、东西宽92米,封土现存高度7米(有的资料标注为边长90米、高8.9米)。在墓顶南北中部有一直径约8米的圆形凹陷,深0.8米。
北边可见夯土结构,为砂土夹石夯筑,所夹均为碎石,夯层厚度约为10厘米。
4号陵 位于木惹山山脚下,在3号陵东南侧。方向南偏西7°,海拔3835米(图版陆:2)。
封土平面略为方形,墓顶南北长60米、东西宽50米,墓底南北长67米、东西宽66米,封土现存高度约5米。
封土依地势而建,西高东低,保存不佳,边角因水土流失多有坍塌。墓顶不甚平整,北高南低,有不规则形状的凹陷。另外紧靠封土西、北边建有现代水渠,对封土造成一定破坏。北边破坏比较严重,由断面可观察到用三种不同方法筑成的夯土层。从中央向外,共分三匝,第一匝的夯层结构比较清晰,为一层土一层石块,石块为直径5厘米左右的小砾石,每层厚度15~20厘米。第二匝的结构和第一匝类似,不同的是所夹的砾石呈片状。第三匝的夯土层比较厚,每隔50~100厘米的距离,铺垫一层板状的石块。观察三匝夯土的夹石,由内向外所用砾石由小变大,说明当时对筑墓的材料有较严格的选择。
5号陵 位于山坡靠近山脚位置,在4号陵东侧。方向南偏西42°,海拔3868米(图版肆:1;图版柒:2)。
封土顶部南北长78米、东西宽84米,墓底南北长110米、东西宽91.6米,封土现存高度9米。
墓顶平面呈长方形。墓处坡地,随东高西低地势而建。墓顶比较平坦,在中部有一直径27米的凹坑,深3米。
封土东边局部可见夯层,为比较纯净的土层,每层厚度60~90厘米。未见夹石结构。
6号陵 位于木惹山山腰上,是陵区位置最高的一座陵,在5号陵东南,也是分布最南端的一座陵。方向南偏东33°,海拔3938米(图版柒:2)。
封土顶部南北长83米、东西宽90米,墓底南北长136米、东西宽118米,封土现存高度36米。
墓顶平面呈方形,比较平坦,中央偏南部有一平面呈长方圆角的凹坑,坑长42米、宽14米,最深处达5米左右。在坑口边缘有高出墓顶50厘米的堆土。
封土边缘可见自上而下的冲蚀沟,宽度在50~100厘米。这种现象在整个墓葬区都比较常见,越是大墓越明显。
在封土西侧面可见大小不等的横插而进的圆洞,直径在40~50厘米,洞进深多在2米以上,最深者达4米(图版柒:1)。在洞口处常常发现模制小型佛像(藏语称为“擦擦”)。可见夯层,采用夹石筑法,上面是一层厚2~3厘米的石板层,然后是厚70厘米的土层,接着一层是用直径10厘米左右的石块堆成的厚20厘米的砾石层,再下面又是70厘米的土层,土层下面是厚2~3厘米的石板层。在70厘米厚的土层里,均匀夹杂着直径2~4厘米的砾石块。
封土东西两侧各有一具石狮,西侧一具残倒,大部没入土中;东侧一具保存尚好,蹲高1.45米,面向陵墓封土(图版柒:3)。在陵墓附近的山石上,还发现有一些岩刻。
7号陵 在3号陵以北略偏东位置。方向正南,海拔3823米(图版捌:1、2)。
封土平面为正方形,墓顶南北长22.4米、东西宽25.1米,墓底南北长89.5米、东西宽99米,封土现存高度11米。
封土各边不甚规整,观察到有厚度20厘米的夯层,在西南部发现封土层中夹有一层厚度5厘米的石片。东边局部发现夹石土层,厚度40~50厘米。
封土东侧36米处有赤德松赞碑,露出地面的部分不足3米。1984年进行清理,得知碑下部埋入地下4米余。石碑连座通高7.18米,碑正面向北(图版捌:3)。碑文颂扬赤德松赞,因此成为判断7号陵墓主的重要证据[2]。石碑现筑有保护性建筑,建筑西墙距7号陵约28米。
8号陵 在7号陵东南。方向南偏西6°,海拔3801米。
封土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33米、东西宽41.9米,现存高度4.8米。墓顶平整,没有发现其他现象。8~12号陵规模都比较小,相对集中地分布在3号陵、5号陵的前方(北部方向)。
9号陵 在7号陵以东,8号陵东北。方向南偏西30°,海拔3802米(图版玖:1)。
封土平面为方形,南北长19米、东西宽21.8米,最高处仅3米左右。东侧有一条南北方向的机耕道,故封土东侧遭到一定程度破坏。
10号陵 在5号陵以北和8号陵、9号陵东南。方向南偏东30°,海拔3802米。
封土平面呈方形,南北长37米、东西宽38.2米,最高处约6米。封土依山势而建。墓顶有直径20~21米、深1米的凹陷。
11号陵 在5号陵以北,10号陵以东。方向南偏西6°,海拔3819米。
封土平面呈方形,南北长32.7米、东西宽34米,最高处仅2.5米。北部有一长5米、宽6米的冲沟,对封土造成了破坏。
12号陵 大体在3号和7号陵之间。方向南偏西55°,海拔3806米。
封土平面为不规则形,南北长36.5米、东西宽30.9米,封土高5~1.5米。保存不佳,在封土西北部可见部分夹石夯土,夯层不明显。这座陵和11号陵过去被忽略了,我们这次先由航片读取影像,再经现场勘定证实,它的存在不容怀疑。
13号陵 在3号陵、4号陵以南较远的位置,也是这一陵区所见最为孤立的一座陵。地理坐标为北纬29°0′47.4′,东经91°40′53.1′,方向南偏西30°,海拔3847米。
封土平面呈方形,南北长31米、东西宽49.1米,墓底长130米、宽124米,封土现存高度约7米。这座陵原本的规模可能较大,似未完全建成,或遭到过较大破坏。
该陵远离陵区,东侧为琼结县到措美县的公路。
(二)东陵区
东陵区在西陵区的东北方向,距离1公里左右。由地面所见封土观察,共有7座陵,保存较差,多数已遭盗掘,封土堆中央还留有盗坑痕迹,有的陵墓封土大半已被掘平。与西区相比,这里的陵墓规模较小,封土堆低矮。多数陵建在东嘎沟的河床上,洪水的冲刷也是陵墓遭受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东区陵墓排列不整齐,间距不等,有的分布较为集中,有的则较分散。
14号陵 位于东嘎沟口以南木惹山嘴前。地理坐标为北纬29°01′35′,东经91°41′43′,方向南偏西35°(以西墓边为准,东陵区陵墓方向不一致,以坐东南面西北者居多),海拔3842米(图版玖:2)。
封土保存不好,南北长42米、东西宽32米(原测平面为梯形87米×54米、高4.7米)。封土上建有现代民居。
15号陵 位于东嘎沟南山脚下,在14号陵东南方向。地理坐标为北纬29°01′13.1′,东经91°41′48′,方向南偏西10°(以南北中线为基准),海拔3846米。
封土平面呈梯形。北、南边直,东、西边斜,北边长66米、南边长58米、东边长56米、西边长54米。封土边缘多有坍塌,形成一些长、宽为3~4米的冲沟。在墓顶有一直径18米的凹陷,深1米。
16号陵 位于东嘎沟河床中部的沙滩上。地理坐标为北纬29°01′14′,东经91°41′49′,方向不明,约向南,海拔3845米。16~19号陵均建在河床沙滩上,16号陵则离主河道不远。
封土外形不规整,原来当为方形,南北长37.5米、东西宽29.4米,现存高度仅2.5米。封土保存不佳,已辟为农田。在中部有一玛尼堆。
17号陵 在东嘎沟口偏北位置。地理坐标为北纬29°01′35.3′,东经91°41′50.4′,方向南偏东70°,海拔3810米(图版肆:2)。与东北方向的18、19号陵距离很近,三陵几乎连为一体。
现存封土大体为略长的方形,南北长64米、东西宽48米,现存高度7米。
18号陵 位于17号陵、19号陵中间。封土破坏较重,外形已不规整,南北长28米、东西宽44米,现存高度4米(图版肆:2)。
19号陵 紧靠17号陵、18号陵东北方向。地理坐标为北纬29°01′08.8′,东经91°40′43.1′,方向南偏西30°(以西边石墙为基准),海拔3812米(图版肆:2)。
封土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94.5米、东西宽46.5米,现存高度约6米。外层为一周夯土,厚2.6米,夯层厚20~30厘米。夯土层每隔1米夹有一层平铺的石板。夯土内见有石砌墙,厚1.6米,现存高度2.2~3.5米。在石墙内为结构不太紧密的夯土,夯筑不如外层夯土结实,难辨夯层,但每20厘米厚也夹有一层石块(图版拾:1)。
在墓顶发现圆形凹陷2处,一处直径34米、深6米;另一处直径19米、深5米。
这是东西两陵区中唯一一座平面为长方形的陵墓,以它的长宽比观察,长度超过宽度的1倍还多,我们怀疑应是并列的两座墓。
20号陵 位于东嘎沟北的山脚下,在19号陵北部方向。地理坐标为北纬29°01′49.3′,东经91°41′55.5′,方向南偏东61°,海拔3813米(图版拾:2)。
封土平面呈正方形,墓顶南北长29米、东西宽36米,墓底南北长55米、东西宽54.5米,现存高度约14米。
三、陵墓建在琼结的吐蕃赞普
早在18世纪,一些外国人已开始实地考察吐蕃王陵。1948年,意大利学者杜齐(G. Tucci)考察了吐蕃王陵,1950年发表了《藏王陵考》[3],这可以看作是国外学者研究吐蕃王陵的一个小结。此后英国人黎吉生(H. E. Richadson)也实地考察了吐蕃王陵,著有《西藏早期墓地及八至九世纪西藏的装饰艺术》,绘出了第一张吐蕃王陵分布图,确定了10座陵的墓主[4]。
中国学者对吐蕃王陵的考察研究始自王毅等人,王毅根据实地考察和《西藏王统记》绘制了陵位图,确定了8座陵墓的墓主[5]。西藏自治区文管会也曾多次对吐蕃王陵开展调查,并在陵区进行了局部发掘,注意到东陵区的存在。他们还对陵区进行了测绘,公布了一张比以前更正规的陵位图[6]。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西藏考古研究的霍巍先生对吐蕃王陵进行了详细研究,结合藏文献对陵墓的主人做了重新考订,提出了一些新见解,较以往的研究前进了一步[7]。
琼结吐蕃王陵现在能确定的这20座陵墓究竟埋葬着哪些赞普,每一座陵的主人究竟是谁?这是学者感兴趣的问题,但过去在陵墓的数目尚未查清的情况下的讨论显然是有缺陷的,研究者甚至忽略了陵区方向,一些陵位图的方向也标错了。此外,以往讨论的重点为西陵区,对东陵区一般都不涉及,没有把两个陵区作为整体来看待。
几部比较著名的藏文古籍都记录了琼结吐蕃王陵,如《弟吴教法源流》《雅隆尊者教法史》《王统世系明鉴》(《西藏王统记》)、《汉藏史集》《贤者喜宴》和《西藏王臣记》等[8]。这些文献的成书年代,以12世纪第吴所撰《弟吴教法源流》最早,其次是1376年释迦仁钦德的《雅隆尊者教法史》和同样在14世纪成书的萨迦·索南坚赞的《王统世系明鉴》,再次是达仓宗巴·班觉囊布1434年的《汉藏史集》、巴卧·祖拉陈瓦1545年的《贤者喜宴》和五世达赖喇嘛昂旺罗桑嘉措1643年的《西藏王臣记》。虽然在12世纪至14世纪成书的几部著作距离吐蕃王陵本身的年代至少也有两个世纪之久,但它们终归属于年代较早的记录,我们的研究主要以这些记述为据。其他几部著作多因袭前面几部的说法,只是偶尔有些出入,这些出入有的可能是后人新的推测,也许是对更早文献的一种更正,如果在觉得可取时我们将重点提及。
以上所列诸种藏文献提到包括松赞干布在内的6世纪至9世纪吐蕃赞普的葬地时,出现最多的是两个地名:顿卡达(敦卡达)和穆日山(木惹山)。穆日山在今琼结县城以南琼结河南岸,至今仍沿用古名,又译作米热拉山。而顿卡达则是在琼结附近流入琼结河的东嘎沟,位于东嘎沟口的陵墓就是藏文献所记的敦卡达陵地。
查找出葬在这两个陵区的赞普名录,是探讨各陵墓主的第一步。
我们所说的吐蕃王陵,通常是指西陵区而言,史载西陵区是从松赞干布时期开始营建的。吐蕃王世系由松赞干布算起,经历了10位赞普之后,吐蕃王朝解体。这10位赞普是:
10位赞普除贡松贡赞(可能未即位)和赤祖德赞葬在另一陵区,都与松赞干布葬在同一陵区。此外,葬在这一陵区的还有赤德祖赞的王子绛察拉本和朗达玛的王子俄松2人,合计10人。文献具体记述如下。
松赞干布:各书记陵墓建在琼结河谷,《雅隆尊者教法史》称陵墓在“穷波达”,即琼结河边之意。
贡松贡赞:各书均言陵墓建在敦卡达,陵位在囊日论赞之左,独《第吴教法源流》说在囊日论赞之右。
芒松芒赞:陵位有木惹和东嘎两说,一说在松赞干布陵之左,一说在贡松贡赞陵之左,言在木惹者为多。
都松芒布支(都松芒赞):陵墓在木惹,陵位在芒松芒赞的左边,各书所记相同。
赤德祖赞:陵墓在木惹,陵位在都松芒布支的左边,各书所记相同。
赤松德赞:陵位在父王赤德祖赞陵的右后方,各书所载比较一致。
牟尼赞普:陵墓建在木惹,陵位据《弟吴教法源流》是在赤德祖赞陵右,其他记述则说是在赤德祖赞陵的右前方。
牟底赞普:陵墓建在敦卡达,各书对陵位都没有明确记述。《西藏王臣记》说陵位在“神变王陵前”,又说这个牟底赞普是色那勒敬云即赤德松赞,记述极不明晰。
赤祖德赞(赤热巴坚):陵墓建在敦卡达,各书而且明言是在敦卡达的左面。
朗达玛:陵墓在木惹,各书一般记述的陵位是在“神变王与大法王之间”,《汉藏史集》则明言是在都松芒布支和赤德松赞陵之间,也就是在都松芒布支陵之前、赤德松赞陵之后。
俄(微)松:陵墓建在木惹,陵位一般是记在“神变王后方”,《雅隆尊者教法史》和《汉藏史集》则明言是在都松芒布支陵后。
此外,葬入木惹山陵地的还有赤德祖赞的王子绛察拉本,《西藏王统记》说他的陵位于祖父都松芒布支陵前,《汉藏史集》说在父王赤德祖赞陵前,其实两说并不矛盾,指的应是同一方位。
史载葬入敦卡达陵地的吐蕃赞普及王族成员,除了上面提到的贡松贡赞、赤祖德赞和可能还有的牟底赞普,还有赤涅桑赞、囊日论赞和达日宁色及其王妃等,具体记述如下。
赤涅桑赞(赤宁松赞):各书仅记陵墓建在敦卡达,陵位当在达日宁色陵之右。
达日宁色及其王妃:陵墓建在敦卡达,陵位在赤涅桑赞陵之左,《雅隆尊者教法史》明言是在赤涅桑赞陵左上方,陵旁还有王妃没庐萨门赞及仲年德如(仲宁德乌)之弟门甫坚赞墓。
囊日论赞(朗日松赞):陵墓建在敦卡达,陵位在赤涅桑赞陵之右。可是《雅隆尊者教法史》在明言葬在敦卡达时,又说陵墓“位于松赞墓之左”,这里的松赞不知何指。
综上所述,木惹陵区自松赞干布时开始营建,自此以后,去世的赞普一般都埋葬在这个陵区,只有个别赞普因意外死亡而埋入敦卡达陵区。敦卡达陵区可能是在赤涅桑赞时开始营建的,埋葬的赞普并不多。霍巍先生认为,敦卡达陵区主要有两类陵墓,一类是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的先君先王陵墓,一类是王朝建立之后夭折的王子和非正常死亡赞普的陵墓。这些陵墓规模较小,与木惹陵区形成鲜明对照[9]。事实正是如此,如赤涅桑赞、达日宁色、囊日论赞为王朝建立前的先君先王,而贡松贡赞是松赞干布夭折的王子,牟底赞普是因祸死于家人之手,赤祖德赞(赤热巴坚)则是即位6年后被谋杀的。
各文献记述的吐蕃王陵的地点和相对位置,详见表1所列资料。
表1 汉译藏文献中有关吐蕃王陵陵位的记载
续表
注:楚嘉达意为“神变王的下面”。
四、吐蕃王陵墓主新探
由藏文献得知,埋葬在琼结陵地的吐蕃赞普是分别葬在东西两个不同陵区,现在我们分别就东西两个陵区,来探讨各陵的墓主人。
(一)西陵区——木惹山陵区
西陵区现存墓冢共有12座,如果将王子俄松陵也计入,西陵区的陵墓总数当不少于13座。查考这些陵墓的主人,首先要确定方位起点。在文献中常提及某陵在某陵之左右或前后,如果能先将左右方位确定下来,多数陵墓之间的关系便可大致明确。
在西陵区,文献记述的一组主要陵位关系是,松赞干布之左是芒松芒赞,再左依次是都松芒布支、赤德祖赞,其中松赞干布是葬在琼结河谷,而赤德祖赞是葬在木惹山上,据此可以判定文献上说的左为东南方向,右为西北方向,即临河为右,依山为左。从松赞干布到赤祖德赞,这几座陵大体是从西北到东南方向呈一字排列,而且这几座陵多数都是坐南朝北的,这可以由赤德松赞墓碑朝北的事实论定。如此说来,文献中对于陵墓具体位置的记述,是依背北向南面对陵区的方位确定左右。至于“前后”方位,则也不难判断,应是以陵墓的面向为前,坐向为后,大致是以北为前,以南为后。有了这个方位关系,就可以根据文献记载的陵位位置确定陵墓的墓主人了。
我们根据文献对陵墓关系的叙述,可以找出以下几个关系组。
第一组关系的中心是赤德祖赞陵,它的前方有绛察拉本陵,右前方有牟尼赞普陵,右后侧是赤松德赞陵,右边为都松芒布支陵,右前方还有赤德松赞陵。
第二组关系的中心是都松芒布支陵,左有赤德祖赞陵,右有芒松芒赞陵,前有赤德松赞陵,后面有俄松陵。
第三组关系的起点是松赞干布陵,左有芒松芒赞陵、都松芒布支陵,左还有赤德祖赞陵,后者的位置是在山顶。
这几组关系的重点主要有赤德祖赞、都松芒布支和松赞干布等几座陵墓,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体处于中心位置的赤德祖赞、都松芒布支、赤松德赞、赤德松赞和牟尼赞普等陵,而且这还是一个比较明确的多角关系,而吐蕃王陵西区的中心部位正好存在这样一个多角陵位关系,我们可首先将这几位墓主人确定下来。按照文献记述的相对方位推测,可以理出以下陵位关系:
文献直接提及与木惹山有关的有赤德祖赞陵、都松芒布支陵和赤松德赞陵。几部文献也都说赤德祖赞陵建在木惹山,陵名“拉日祖南”,意为在神山之顶,这当是指陵区位置最高的6号陵。都松芒布支陵也建在木惹山,陵名一为“僧格则巴”,为具狮形墙之意;另一名为“拉日巾”,为神山近旁之意,当为5号陵。赤松德赞陵亦在木惹山,在父陵(赤德祖赞陵)后侧或右后侧,陵名“楚日祖南”,有神变山顶侧之意,当为4号陵。西陵区建在木惹山山麓上的陵正好是3座,即4~6号,分别为赤松德赞陵、都松芒布支陵和赤德祖赞陵,这与前面判定的陵位关系恰相吻合。
我们还知道,赤德祖赞陵、都松芒布支陵和芒松芒赞陵都位于松赞干布陵之左,也就是说松赞干布陵应当是最右边的一座,这一组由河边至山腰的陵位关系十分明确,即河边的1号陵若可确定为松赞干布陵,则2号陵、3号陵中必有一座是芒松芒赞陵。研究者多以2号陵当之,可从。
需要提到的是,赤德祖赞陵的方向与其他陵有明显区别,它不像西陵区的多数陵都是坐南(或西或西南)而朝北(或东北),而是朝北略偏向西,背山面河。文献所说的前与后要具体分析,指定赤德祖赞陵的前方,一定是指北偏西的方向。文献述及与赤德祖赞陵有直接方位关系的陵,有它前方的绛察拉本陵,右前方的牟尼赞普陵,右后侧的赤松德赞陵,右前方还有赤德松赞陵,它本身又位于都松芒布支陵左侧。依这样的关系可以判定,它前方的10号陵为绛察拉本陵,右前方的11号陵为牟尼赞普陵,右侧的4号陵为赤松德赞陵,右前方较远处的7号陵为赤德松赞陵,紧临着它的5号陵则是都松芒布支陵。
7号陵旁因立有赤德松赞陵墓碑,可以确定为赤德松赞陵。关于绛察拉本陵,或记在父王赤德祖赞陵前(《汉藏史集》),或记在祖父都松芒布支陵前(《西藏王统记》),两说并不矛盾,所指为同一方位,即10号陵所在的位置。而牟尼赞普陵,多数文献记述都是在赤德祖赞陵的右前方,11号陵应当就是牟尼赞普陵。
以上面的陵位关系为准,则还有朗达玛陵不知确切位置。《汉藏史集》说这位末代赞普的陵墓位于都松芒布支和赤德松赞陵之间,《雅隆尊者教法史》则说是在都松芒布支和赤松德赞陵之间。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即朗达玛陵与都松芒布支陵有明确的关系。过去一些研究者实地查勘,认为在两陵间并无第三陵的痕迹可寻。我们在航片上发现,两陵之间实际上存在一个陵位影像,于是在实地考察时予以特别的关注。结果发现在相应位置上确有一个陵墓存在,只是不见规整的封土堆。这个陵编为12号,它应当就是朗达玛陵,这个位置也正在都松芒布支和赤德松赞陵之间,表明《汉藏史集》和《雅隆尊者教法史》的记述都是准确的。而且《汉藏史集》还说,朗达玛陵兴建时已处于吐蕃末季,未待竣工即被废弃。这样看来,朗达玛陵只是有个陵名而已,这位末代赞普可能并没有入葬其中,陵墓的现状与史籍的记载是吻合的。
关于朗达玛之子俄(微)松陵,《弟吴教法源流》说位于神变王(都松芒布支)陵后面,《汉藏史集》记载也是在都松芒布支陵后面。在相应位置上并未发现陵位,但航片上却见到一处可能是陵墓的影像,经现场踏勘,此地是一处建有房舍的小居民点,地势略高于附近的农田。这个位置可能是俄松陵的所在,它也许与朗达玛陵一样,是一个未能建成的陵墓,我们将它编为13号陵。
从陵位分派可以看出,西陵区的布局前后有过变化,前期较为规范,后期则显得章法不一。前期有4座陵墓,依次从北向南一字排列。后期因陵位已近山前,无法再向山上发展,于是由山脚左右布列,改变了原先较为整齐的陵位排列规矩。
由文献记述看,在木惹陵区,吐蕃赞普子承父位或孙继祖位者,早期陵位大体是横行排列,如从松赞干布到芒松芒赞、都松芒布支到赤德祖赞,是依次由右至左一字排列。由于赤德祖赞陵的位置已接近山顶,他的子孙的陵位便不再接着往左排过去,而是改在前后附近位置。如赤德祖赞之子绛察拉本和赤松德赞,两子葬在父亲陵墓的附近,一前一后,父子大体纵向排列。又如赤松德赞之子牟尼赞普和赤德松赞,也葬在父亲陵墓的前方。赤德松赞之子朗达玛,则葬在了父陵的后方。同样,王子俄松也是葬在父王朗达玛的后方。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即都松芒布支以前,琼结陵区包括松赞干布在内的吐蕃赞普的陵墓一般都葬在河滩上,而都松芒布支、赤德祖赞、赤松德赞、牟尼赞普和绛察拉本几代都葬在山上和山脚的河岸边。这可能意味着当时有两种情况,一是芒松芒赞入葬以后,琼结河出现大水,河滩上已不能修建陵墓,或者在芒松芒赞陵左侧,就是当时的琼结河主河道,后来在赤德松赞时河道改到松赞干布陵右方(北方),原来的河道堙塞高抬,于是后来的陵墓就建在了废弃的河道上。总之当时那里可能不适宜修建陵墓,待水势有了改变才有陵墓出现,这些陵墓现在所知共有6座之多。
西陵区除了上面已经确定的有主陵墓,还有几座不明墓主为何人的陵墓,它们是3号、8号和9号陵。这几座无主陵,可能是其他王室成员的陵墓。由于还有无主陵的存在,所以本文所考的吐蕃王的陵位还不能说是最后的结论。现将各家对吐蕃王陵陵位的讨论意见归纳如表2。
表2 各家考证的琼结吐蕃王陵西区陵位比较表
(二)东陵区——东嘎沟口陵区
东陵区共有7座陵,规格较小,保存也不好,历来不为研究者所注意,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及霍巍先生对东陵区的调查研究,使这一陵区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
文献记载葬在敦卡达(东嘎沟口)的有:赤涅桑赞(赤宁松赞)、达日宁色、囊日论赞(朗日松赞)、贡松贡赞、赤祖德赞等。
赤涅桑赞是最早葬入敦卡达者,各书所记一致,陵位应当在达日宁色右方。左右之说,与西陵区一样,是叙述者面对陵区而言的。东陵区各陵墓的方向不易确定,整体感觉陵区应当是坐东南朝西北,面对琼结河,但个别陵墓的方向并不统一。叙述者当是面对东南方向的东陵区,以东北方向为左,西南方向为右。
达日宁色陵位在赤涅桑赞左上方。达日宁色两王妃也葬在他的陵墓旁边,《雅隆尊者教法史》说“达日之秘密王妃卓萨木赞与墨甫坚赞的陵墓为两座土丘”。
囊日论赞陵在赤涅桑赞陵右边,《西藏王统记》说他的陵墓随葬品较多,封土如肩胛形状,所以得名为“贡日索嘎”(肩胛形雪山)。
贡松贡赞一般记述陵位是在囊日论赞陵左方,只有《弟吴教法源流》说是在囊日论赞陵之右,可能有误。
赤祖德赞(赤热巴坚)陵在敦卡达左面。
牟底赞普一般记述是葬在敦卡达,但陵位并不明确。
以这些记载统计,在敦卡达当有8座陵墓。东陵区现存7座陵墓应当都可以确定墓主。
赤涅桑赞和达日宁色之间还有一代赞普名为珠年德(仲宁德乌),据各书记载,其陵墓建在香达,不在琼结两陵区范围内。
东陵区几座主要陵位的相对关系,按照左→右方向排列,基本关系式如下:
赤祖德赞→达日宁色及王妃→赤涅桑赞→贡松贡赞→囊日论赞→右
据各书所记,赤祖德赞葬在敦卡达左角或左面,说明他的陵位应当在东嘎沟口的左侧,而且是最左边的一座,即20号陵。往右是达日宁色及王妃陵,即19号陵、18号陵。其中19号陵平面为不常见的长方形,估计是两座靠得较近的陵墓合为一体了。这样19号和18号陵的位置实际是3座陵,史载葬在达日宁色陵近旁的还有他的妃子卓萨木赞与墨甫坚赞的陵墓,应当就是这3座距离较近的陵墓。再右是赤涅桑赞陵,应是17号陵。再往右至木惹山脚有一座梯形陵,即15号陵,应是囊日论赞陵,与“肩胛形”陵名吻合。文献记囊日论赞在赤涅桑赞右边,又说贡松贡赞在囊日论赞左边,贡松贡赞陵应是在赤涅桑赞和囊日论赞之间,应是16号陵。
东陵区还有14号陵无主,史籍载牟底赞普也葬在敦卡达,但没有说明陵位何在,有可能就是14号陵的位置。过去研究者多以为14号陵墓主为赤祖德赞,而且将它并入西陵区讨论,有明显的失误。
由上所述,根据文献、航片和现场勘测,我们对琼结吐蕃王陵有以下几点认识。
(1)琼结吐蕃王陵确可划分为东西两个陵区,即木惹陵区和东嘎沟口陵区。两陵区埋葬的死者有所不同,木惹陵区多埋葬吐蕃王朝盛期的赞普,东嘎沟口陵区则主要埋葬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先君先王和意外死亡的赞普、王子等。
(2)西陵区查明现有陵墓13座,东陵区有7座,两区合计有陵墓20座。如果将19号陵作为两座陵,则合计有陵墓21座。
(3)西陵区的墓主较为明确,13座中可确定墓主的有10座,所有见于文献记载的吐蕃赞普都可以确定相应的陵位。具体判定结果是:
琼结吐蕃王陵经过许多学者的踏勘考察,研究结论不断有所更新。本文的探讨虽然又提出了一些新认识,但也不会是最终的结论。陵区历经千余年的岁月洗礼,风雨侵蚀,山洪冲刷,泥沙淤塞,人为盗掘,早已不见了它原本的面目。在这样的基础上所做的研究,不完善乃至错讹在所难免。陵区的勘测还有待细化,墓主的研究也还有待新资料的支持(表3)。
表3 西藏琼结吐蕃王陵一览表
注:单位为米,封土规模中梯形封土为长边/短边/腰长/高。表中统计均为现封土堆底部数据。为2000年赵慧民再次实测的结果,有的可能与以往的数据有较大不同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琼结吐蕃王陵的保护也需要加大力度,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减缓水土流失的速率,以保护封土少受自然侵蚀。琼结吐蕃王陵是古代藏文化最重要的遗产之一,保护好它,也是为未来的研究者保存一份珍贵的资料。
2002年
Abstract
The Tubo mausoleum at Qonggyai County, Tibet, generally called “Tombs of Tibetan Kings”, is a famous ancient graveyard on the Tibet Plateau, where more than 10 Tubo btsan-pos are buried, including Srong btsan sGam po. Since 1989, the Tibetan Archaeological Team set up by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ASS, has re-determined the number of tombs and drawn accurate distribution maps of the mausoleum in several surveys. At the same time, a new textual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on the owners of the mausoleum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cholars' research and comprehensive reviews of related records.
附录 汉译藏文献中关于琼结吐蕃王陵的记载
1.《雅隆尊者教法史》,作者释迦仁钦德,成书于1376年
赤聂松赞(赤宁松赞):建于顿卡达,形如土垒,无殉葬物。
仲年德如(仲宁德乌):建于香达,王臣三人活着入墓。
达日宁色:建于顿卡达,位于赤涅松赞的上左方。亦无殉葬品,宛如土垒一般。他的王妃没庐萨门赞与门甫坚赞(仲年德如之弟)之陵墓为两座土丘。
朗日松赞(囊日论赞):建于顿卡达,位于松赞墓之左。后设祭祀供物于索卡,故又名贡日索卡拉索。
松赞干布:建于穷波达。面积为一箭劲射之地。有五座神殿。陵墓内部装饰华丽。此后陵墓即建成四方形。该陵墓又称穆日穆波。
贡松贡赞:建于顿卡达,位于囊日论赞之左。该陵墓称贡日贡钦。
芒松芒赞:位于父陵(贡松贡赞陵墓)的左方,名俄竭晒波。
都松芒波杰(都松芒布支):位于芒松芒赞墓之左,墓名为森格哲巴坚。陵墓有围墙环绕,据说是霍尔人所筑。
赤德祖赞:建于木惹山,位于隆纳珠吉杰波陵(都松芒布支)之左,名为拉日祖纳木。
绛察拉本:位于祖陵之前。据说此后陵墓筑为圆形。
赤松德赞:建于木惹山,位于父陵(赤德祖赞陵墓)的右后方。据说为保护父陵水沟,该陵未再开沟。陵墓为生前所建,名为楚日祖囊,有外表华丽之誉,又云有一碑文。
牟尼赞普:建于美髯公(赤德祖赞)之右前方。名为拉日典甫。
牟底赞普:建在顿卡达,名为伽日典。
赤德松赞:位于大君王隆纳朱吉杰波(都松芒布支)陵之前。名为杰钦朱日。
热巴巾(赤热巴坚):顿卡达左方,名为赤登芒日。
朗达玛:位于隆纳朱吉杰波(都松芒布支)陵墓与赤松德赞大君王陵墓之间,名为邦仁科洛坚。据说残壁内有其尸。
俄(微)松:位于隆纳朱吉杰波(都松芒布支)陵墓的后面,名为结乌拉丹。又有人说此后不再建陵墓。
说明:译者将“神变王陵”翻译成“隆纳朱吉杰波陵”。也就是说,译者认为此处的神变王是指隆纳朱吉杰波,即都松芒波杰。在这个附录中所列的汉译藏文献有的存在明显的错讹,关键之处已根据藏文原文做了更正。
2.《西藏王统记》,作者萨迦·索南坚赞,成书于14世纪
赤聂汝赞(赤聂桑赞、赤宁松赞):其墓建于顿卡达,无明器物平铺土。
仲宁德乌(仲年德如):仲宁王陵在象达,名为圆形活葬墓。
达日宁塞(达日宁色):其陵建于邓喀达(顿卡达),位于赤聂汝赞(赤聂桑赞)左,无明器物平铺土。
朗日伦赞(囊日论赞):其陵建于顿卡达,位于赤聂汝赞右。大供明器墓方形,贡日索喀为其名(陵墓形如肩胛状)。
松赞干布:其陵建于琼堡内,广度大约一由旬,墓作方形中网格,烧绫罗纸成为泥,以此塑造法王身,奏诸伎乐车送往,将诸遗体藏墓中。内罗网用珍宝满,殉葬华贵名声著。并闻其内有五殿,四方墓形自此始。穆日穆布为墓名。
贡松贡赞:建在顿卡达,在囊日论赞陵墓的左面,陵墓叫作贡钦贡日。
芒松芒赞:芒松陵墓上陵(松赞干布陵墓)左,墓亦满以珠宝殉,名为俄希奢波。
都松芒布支:王陵芒松王左侧,陵墓名为拉日坚,此为霍尔属民建,僧格孜巴是其名。
赤德祖赞:墓建木惹山顶上,位在松赞王陵左,拉日祖朗为名号。
绛察拉本:绛察陵在其祖(都松芒布支)前,圆墓闻内有密藏。
赤松德赞:建在木惹山,位于其父(赤德祖赞)陵墓的右后侧,陵墓是此王生前自己建造的,名叫楚日祖朗陵。又因墓前立有一石碑,故又名为具有外饰的陵墓。
牟尼赞普:阿葱王(赤德祖赞)陵右前侧,命名拉日定波陵。
牟底赞普:其陵建在顿卡达,命名甲日江定陵。
赤德松赞:王墓建在顿卡达。
丁赤(赤德松赞):陵建神王之左侧,其中满以珍宝殉,王母墓注水使高,其名甲青蚌所陵。
热巴巾(赤热巴坚):安达赤热王陵墓,位于顿卡达左角旁,墓中满殉珠宝器,名称赤登芒日墓。
3.《汉藏史集》,作者达仓宗巴·班觉囊布,成书于1434年
赤聂桑赞(赤宁松赞):建在顿卡达(即顿卡溪口或顿卡沟口之意),没有装饰的平土堆。
仲宁德乌(仲年德如):建在香达,与皇后一起活着住进坟墓里。
达日宁色:建在顿卡达,在赤聂桑赞的左上方,没有装饰的土堆。
囊日论赞(朗日伦赞):建在顿卡达,陵墓有装饰和祭祀的建筑,在赤聂桑赞的右面。
松赞干布:建在琼结河谷,其墓之大小、长宽俱为一箭之地。据说,墓中建有五座佛殿,因而被称为有内部装饰之墓,修建正方形的陵墓由此开始。陵墓的名称叫作穆日穆波。
贡松贡赞:建在顿卡达,在囊日论赞陵墓的左方,陵墓的名称叫作贡日贡钦。
芒松芒赞:在松赞干布陵墓的左方,被称为俄谢晒波。
都松芒布支:在芒松芒赞陵墓的左方,被称为僧格孜坚。都松芒布支的陵墓有围墙围护,据说是由胡人的部落修建的。
赤德祖赞(赤德祖丹墨阿葱):建在木惹山,在都松芒布支陵墓的左面,被称为拉日祖南。
绛察拉本:建在其父(赤德祖赞)陵墓的前面,为一圆形土包。
赤松德赞:建在木惹地方,被称作楚日祖囊,又称为有外饰之陵。在陵墓边立有一通刻有文字的石碑。
牟尼赞普:建在赤德祖赞墓的右前方,被称为拉日典甫。
牟底赞普:建在顿卡达,被称为伽仁典巴。
赤德松赞:建在楚嘉达,因母后洒泪痛哭,其墓隆起,被称为杰钦楚日。墓前立有一大石碑。
热巴巾(赤热巴坚):建在顿卡达的左面,被称为赤丁芒日。陵墓边立有一通无字石碑。
朗达玛:建在都松芒布支和赤德松赞的陵墓之间,被称为邦仁科洛巾。陵墓没建完便弃置了。
俄(微)松:建在都松芒布支墓的后面,被称为杰乌拉典。
4.《贤者喜宴》,作者巴卧·祖拉陈瓦,成书于1545年
赤聂松赞(赤宁松赞):赤聂松赞之陵墓建在敦卡达,仿佛无边之土堆铺开。
仲年德如(仲宁德乌):与王妃及大臣尼雅唐巴亚杰活着就居于墓中。因而此陵墓被称为荪切东波(意为圆形活人墓)。
达日宁色:陵墓建在敦卡达,位于赤聂松赞墓之左。陵无供物,墓土堆铺展。其下方有两土堆,为王妃没庐萨门赞及门甫坚赞(仲宁德乌之弟)墓。
朗日松赞(囊日论赞):建方形墓从此开始,其墓位于赤聂松赞墓之右,并广陈供物。墓为四方形,其名为贡日索嘎。
松赞干布:陵墓建在雅隆琼结,其陵之大小为一由旬。陵内建有神殿五座,据传陵内有装饰,陵墓名为穆日穆波。
贡松贡赞:陵墓建在顿卡达,位于囊日论赞陵墓之左,名为贡钦贡日。
芒松芒赞:陵墓建在松赞干布陵之左,陵内满殉珍宝,称陵为俄谢晒波。
都松芒布支:其陵建在其父(芒松芒赞)之左,谓之拉日坚陵。以墙围之,系霍尔人部落建造。
赤德祖赞:陵墓建在木惹山,位居神变王(化身王松赞干布——译者注)陵之左,陵名为拉日祖纳木。
绛察拉本:为其在先祖陵前建圆形陵墓。
赤松德赞:陵墓建在木惹山,在父王(赤德祖赞)墓的后右方,传说是为“父光护”。稀世珍宝作陪葬,取名为“朱日祖囊”。墓前建有一通带有文字的石碑,据说此碑是为了满足诸本教大臣的要求修建的。此墓是在世时修建的。
牟奈赞普:陵墓建在赤德祖赞陵墓的右前方,其陵名为拉日丁甫。
牟底赞普:陵墓建在顿卡达,陵名为佳丁。
赤德松赞:其陵位于松赞干布陵前,由于其母为(其陵)添了一撮土,因此次日凌晨陵墓高了起来,并堆满了珍宝,遂称该陵为杰钦朱日。
热巴巾(赤热巴坚):在顿卡达的左面建造了陵墓,取名为墀丁芒日。
朗达玛:陵墓位于神变王(都松芒布支?)与大君王(赤德松赞?)之间,建有层层蛇形(墙),唯有残墙尚遗存。
俄(微)松:陵墓建在朗达玛(藏文原文为“神变王”)陵墓的后面,陵墓名为杰吾拉甸。
说明:汉译者将陵墓“位于神变王与大君王之间”译作“陵墓名为圣神变”;将俄松陵墓“位于神变王陵墓的后方”中的“神变王”译作“朗达玛”。
又《贤者喜宴》记载了藏王陵墓被盗掘的情况:尼雅氏掘了顿卡达的陵墓;蔡邦祥掘了杰钦陵墓(赤德松赞的陵墓);许布氏掘了僧格坚墓(都松芒布支墓);珍却沽掘了朱杰陵墓(神变王陵)。尼哇得到了俄谢陵墓(芒松芒赞的陵墓),使该陵未被挖掘而得以留存;松赞干布陵墓被没庐氏及久氏二人所得,遂得以留存。
5.《西藏王臣记》,作者为第五世达赖喇嘛昂旺罗桑嘉措,成书于1643年
赤聂色赞(赤宁松赞):建在顿卡达。
仲年德如(仲宁德乌):建在香达。
朗日松赞(囊日论赞):建在顿卡达。
松赞干布:建在雅隆琼结。
贡松贡赞:建在顿卡达。
芒松芒赞:建在贡松贡赞王陵的左侧方。
都松芒布支:建在芒松芒赞王陵的左侧方。
赤德祖丹:建在木惹山。
江察拉本:建在木惹山。
赤松德赞:建在木惹山。
牟奈赞普:建在木惹山。
牟茹赞普:
牟底赞普:建在芒松芒赞(藏文原文为神变王)陵墓前面(作者在此指的是色那勒敬云,即赤德松赞)。
热巴巾(赤热巴坚):顿卡达的左方。
朗达玛:神变王和大法王(在此大概是指赤德松赞)两陵之间,还未竣工就搁置了下来。
峨松(俄松或微松):建在神变王(都松芒布支?)陵墓的后方。
说明:1.作者认为牟底赞普即色那勒敬云,也就是其他史书上所说的赤德松赞。“朗达玛”与“峨松”两条中的“神变王”与“大法王”,译者没有明确指出是谁。2.译者将芒松芒赞陵墓建在“贡松贡赞之左”译为“贡松贡赞之右”,原文是“左”,非“右”。
图版壹
图版贰
图版叁
图版肆
图版伍
图版陆
图版柒
图版捌
图版玖
图版拾
注释
[1]霍巍:《试论吐蕃王陵——琼结藏王墓地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西藏考古》(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王毅:《藏王墓——西藏文物闻见记(六)》,《文物》1961年第5期。
[2]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赤德松赞墓碑清理简报》,《文物》1985年第9期。
[3][意]G. 杜齐:《藏王陵考》,中央民族学院藏族研究所:《藏族研究译文集》(第1辑),1983年。
[4]H. Richadson, Early Burial Grounds in Tibet and Tibetan Decorative Art of 8th and 9th Centuries, Central Asian Journal, Vol. 8, No. 2, 1963.
[5]王毅:《藏王墓——西藏文物闻见记(六)》,《文物》1961年第5期。
[6]索朗旺堆等:《琼结县文物志》,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986年。
[7]霍巍:《吐蕃王陵——藏王墓地研究》,《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8]释迦仁钦德著,汤池安译:《雅隆尊者教法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萨迦·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王统世系明鉴》)》,民族出版社,2000年;达仓宗巴·班觉囊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颢译:《贤者喜宴》,《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至1985年第2期;昂旺罗桑嘉措著,郭和卿译:《西藏王臣记》,民族出版社,1983年。
[9]霍巍:《吐蕃王陵——藏王墓地研究》,《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