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莫布拉卡约文化遗址发掘简报
青海湟源莫布拉卡约文化遗址发掘简报
高东陆 许淑珍
莫布拉遗址是在1986年进行青海省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这处遗址早在明清之际曾被作为当地回民的墓地。1958年,又被平整为梯田和作为取土垫圈的场所。因此,破坏情况相当严重。1986年,莫布拉村生产队决定在此地建一座砖瓦厂。这样,在半年时间中遗址又进一步遭到破坏。1986年底,对此遗址进行复查时,在梯田断崖上到处可见明清时代的残缺墓葬和卡约文化时期的堆积层。鉴于破坏严重,已无法保存,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湟源县博物馆共同组成了发掘小组,申报上级批准,配合砖瓦厂的建设,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参加发掘的工作人员有: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高东陆、许淑珍;湟源县博物馆的马斯昌、马斌、赵景芳、刘玉梅等同志。发掘工作自1987年5月上旬开始,至6月中旬结束。共发掘5米×5米探方两个,编号为T1、T2,4米×20米和4米×8米的探沟各一条,编号为Ta、Tb。发掘出明清时期的墓葬15座,卡约文化墓葬1座。发现了卡约文化时期的房屋4座,灰坑4个。出土文物20余件,陶片100余片。
莫布拉遗址位于湟源县大华乡莫布拉村西的莫布拉沟内。距莫布拉村约1里路。莫布拉沟系拉拉河谷的一个小沟。小沟的两侧为山地,地势较狭窄。遗址中心位于小沟的中段,南部紧贴沟沿,北靠山地。遗址东西长250米左右,南北宽50米左右。这里原来是块较陡的山坡,因平整土地将山坡改造成了梯田,梯田断崖较高,一般都在15~20米。所以,遗址遭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我们选择了遗址中部残留在小沟边沿处的小土包上和东北端的梯田断崖处暴露文化堆积层较厚的地方进行了发掘(图1)。
图1 莫布拉遗址位置示意图
一、遗址地层
图2 T1平面图,T2平、剖面图
1~3.陶鬲 4.骨锥 5.石纺轮 6.鹿骨饰品 7.陶罐8.陶灶 9~11.石头灶 12~37.柱洞(12~17、20、26、27、29.空柱洞;余为木桩)
莫布拉遗址选在向阳较陡的山坡下。覆盖层为腐质的深褐色土。文化堆积层一般都在1米左右。遗址中部与东北部的地层基本相同。以遗址中部的T2为例。
第一层,耕土及扰乱层。厚40~70厘米。发现有陶片等遗物。
第二层,灰褐色土。厚10~15厘米。内夹有稀少的汉代陶片和明清墓葬遗迹。
第三层,褐色土,土质较硬。厚50厘米左右,内含有卡约文化陶片、石器、灰坑、房屋及墓葬等遗迹遗物。
第三层以下是生土。
总之,莫布拉遗址中的文化堆积比较单纯。出土物中除有七八片汉代陶片外,均属卡约文化时期的遗物。发现的灰坑、房屋也都是卡约文化时期的遗迹(图2、图3)
二、卡约文化的房屋及灰坑
房屋
莫布拉遗址中共发现卡约文化的房屋4座。平面都近似方形,但结构不尽相同。
F1 位于T2中,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房屋拐角处略有弧度。东西长约4米,南北宽约4.5米。房屋东部被墓葬及灰坑打破,故东部情况不明。房屋北壁有柱洞6个(图2:12~17)。柱洞直径在15厘米左右。西壁有木桩7个(图2:18~24)。木桩直径在10厘米左右。木桩埋得深浅不一。一般在30~50厘米。南壁有柱洞2个(图2:27、29),木桩1个(图2:28)。房内还有木桩一个(图2:25),柱洞一个(图2:26)。与西壁形成内八字状,估计此处可能是开门处。在房屋外的西北角上,单独有一个木桩(图2:30),用途不明。柱洞之间相距一般在40~70厘米,也有的超过1米。木桩排列整齐,埋在居住面之下(图4:上)。居住面为厚约20厘米的坚硬起层的褐色土。室内西部有3个用石头随便垒成的灶,有2个石头灶(图2:10、11)上放置着2个残陶鬲。石头被火熏黑,周围有许多灰烬。西北角上的石头灶,没有烧过的痕迹(图2:9)。在室内的东南角还有一个红烧土的灶台(图2:8),灶台旁放置着一个被石头挤住的陶罐(图2:7)。
F2 位于T1中,保留着部分居住面和7个木桩。北壁有2个木桩(图2:31、32)。东壁有2个木桩(图2:33、34)。南壁有2个木桩,并用石头挤住(图2:35、36)。南壁外有一个木桩(图2:37)。F2虽然破坏较甚,但不难看出,仍是一个呈正方形的房屋。房屋的南面应该是开门处。
F3 位于Ta中。西北角和西壁被明清时期的墓葬打破,南部是断崖。现存东西长约280厘米,南北宽不详。估计可能是一个略呈正方形的平面。房屋四壁未见任何建筑遗迹。只有用红砂土加胶泥的厚约15厘米的坚硬的居住面。居住面上铺有一层较松软的厚约10厘米的灰土。居住面北高南低。在南部的边缘处残留着半个直径约50厘米的小圆坑。坑内填满了灰烬和烧过的羊粪灰。推测这可能是F3的一个灶坑(图3)。
F4 位于Ta中。在F3东北约2米处,面积略大于F30,东西长约3.5米、南北宽约3.54米,呈正方形。除西北部略有破坏外,保存尚好。F4周围与F3一样,未发现任何建筑遗迹。只有一个用红砂土加胶泥厚约10厘米的坚硬光滑的居住面。居住面上也是一层松软的灰土。居住面北高南低,略有倾斜。居住面中间有一个用石头垒砌的呈圆形的灶。灶内遗留了大量的灰烬和烧过的羊粪灰(图3)。
图3 Ta平、剖面图
图4
上:F1西壁木桩(南—北) 下:羊粪
灰坑
莫布拉遗址中共发现灰坑4个。分圆形和长方形二种。
长方形灰坑2个。
H1 位于T1中,被M2打破,又与M2同时打破F2。灰坑呈长方形,角成弧形。坑口开在第三层,底部微凹。长约90厘米、宽约60厘米、深约40厘米,填土为较松软的灰土,坑内出有卡约文化陶片、兽骨、河卵石等物。
H3 位于T1和T2之间,坑口开在第三层。呈长方形。长约90厘米、宽约50厘米、深约35厘米,平底。坑内是十分软松的灰土,除有几块河卵石外,无任何其他遗物。
圆形灰坑2个。
H2 位于T2中,坑口开在第三层。被M6和M7打破并扰乱,又与M6、M7同时打破F1。灰坑东部边缘被后期破坏。圆形,口小底大、底部略呈锅底状。口径约240厘米、深约140厘米,坑内是较松软的灰土。该灰坑可分为二层。
第一层,被M6打破并扰乱。出有少量的汉代陶片和卡约文化陶片。
第二层,被M7打破。出有少量的卡约文化陶片、石磨、羊粪(图4:下)、兽骨及河卵石等物。
H4 位于T1中,坑口开在第三层。呈圆形,底微凹,口径约90厘米、深约45厘米,坑内是较松软的灰土。坑内出有卡约文化陶片、河卵石、兽骨等物。
三、墓葬
莫布拉遗址曾被明清时期的当地回民作为葬地,因此,梯田断崖处布满了残缺不全的墓葬痕迹,我们除因开方及打探沟时清理了15座外,其余皆未动土。这15座墓葬分别编号为M1~6、M8~16。而卡约文化的墓葬只发现了1座,编号为M7。
M7位于T1东部的H2中,将H2打破压在M6的下面,被M6打破。墓口结构不详。墓宽约70厘米、长约180厘米,为二次扰乱葬,原葬式为仰身直肢葬。人骨的胸部和腹部压放着2块石头。人骨的两侧有木灰的痕迹。墓主人为成年女性。随葬品有陶罐2个,分别放在人骨的头部和脚部;铜指环1个,铁刀1把,同放在右上肢的下侧;珠饰数枚,放在死者头部的两侧(图5)。
图5 M7平面图
1、2.陶罐 3.铁刀4.铜指环 5.珠饰
四、出土文物
莫布拉遗址中出土文物不多,种类有陶器、石器、骨器、铁器等物。
陶器
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完整的很少,大多为陶片,均为夹砂粗陶,计有百余件。其中可看出器型的不足10件。
陶罐器型完整的只有3件。M7:1,高14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6厘米、腹径9.6厘米。夹砂粗陶,红褐色,方唇,敞口,鼓腹,平底。素面(图6:1)。M7:2,高16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6.1厘米、腹径8.4厘米,夹砂粗陶,红褐色,方唇,敞口,鼓腹,平底。素面,表面被火熏黑(图6:2)。T2:7,出自F1中的红烧土灶台上。高35.5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11.2厘米,夹砂粗陶,灰褐色,方唇直口,鼓腹平底,颈部有四个对称的鋬手。素面,底部有制作时留下的席纹(图6:3)。
陶鬲 3件。残缺不全,均出自F1中。T2:2,只存下半部分,放置在石头灶上。残高23厘米,夹砂粗陶,灰白色,分裆袋足。素面(图6:6)。T2:1,放置在石头灶上,仅存下半部分,残高25厘米,夹砂粗陶,红褐色,分裆,平足,素面(图6:8)。
在陶片中能辨认出器型的有双耳罐。此外还有数量不多的器物口沿(图6:4、5、7、10、11)。
石器
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只有2件,有石磨、石纺轮,在遗址四周采集到石器3件,有器盖、石球、石磨杵。该遗址中的石器制作得非常粗糙简单,基本上是依石头原来的形状稍加打磨而成。
石磨 出自H2的第二层。长40厘米、宽26厘米,中间内凹,有磨过的痕迹。
石纺轮 出自F1中。直径7.5厘米(图6:12)。
骨器
遗址中出土的骨器只有2件,有骨锥、骨饰品,均出自F1中。
骨锥长13.9厘米。
图6
1~3.陶罐 4、5、7、10、11.陶器残片 6、8.陶鬲 9.骨饰 12.石纺轮(1、2、7.1/5,4.为1/10,9~12.为2/5,余为1/15)
骨饰品是利用鹿角的根叉经过精细加工制作而成。长9.6厘米、宽7.1厘米,上部正中有一长方形小孔。
在这块装饰品上,利用了锥刺点刻的方法。刻着一只凶猛跃起的老虎,张着大嘴追逐群兽的生动逼真的形象。画面下部磨损较甚(图6:9)。
铁器
只在M7中出现了1把铁刀,长约20厘米。
铜器
只在M7中出现铜指环1个,直径2.3厘米。
五、结语
在莫布拉遗址中,除明清墓葬和少量的汉代陶片外,其余的陶器和石器均属于卡约文化遗物,与大华中庄类型[1]基本相同。对卡约文化的墓葬发掘的数以千计,但对卡约文化遗址的发掘,莫布拉遗址还是首次。
在莫布拉遗址中发现的卡约文化房屋F1和F2,系用木桩排列支撑,而四壁和屋顶皆未见遗留痕迹,这种用木桩排列支撑的建造方法在今天的湟源县以及乐都山区仍然可以看到,但它不是用作居室,而是用来作为厨房或牲畜圈使用。这类房屋的四壁用木桩支撑,在木桩的中间用青海地区特有的边麻(一种灌木)编织,中间用石块垒挤,然后涂以泥土。屋顶一般较薄。莫布拉遗址中的F1和F2也可能就是用这种方法建造的。
F3和F4中,未见用木桩,四壁也未见到任何建筑材料的遗迹,也没有见到屋顶的痕迹,估计可能是一种帐篷式的结构。其居住面与灶的设施方法,都与今天的牧区帐房类似。居住面稍有倾斜度,与牧区扎帐房时选择地形相同,以此用来排水或防水。F1的门很似向内开的八字形门,这也与今天的帐房开门形式类同。从遗址的文化堆积来看,灰土、灰烬较多,而遗留的文化遗物都较少,并且发现了以牛羊粪作为燃料的情况。据此推测,卡约文化时期的莫布拉人,是以家庭为单位,过着纯畜牧经济的生活。大华中庄的下限在汉末魏晋之际(14C测定为公元115±80年),所以,在莫布拉遗址中出有铁刀不足为怪。莫布拉遗址虽然破坏严重,但发现的房屋遗迹为我们了解卡约文化晚期的居住情况以及探讨当时的经济生活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1990年
Abstract
A rescue excav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1987 of Moblah Site at Moblah Village in Huangyuan County. Severely disrupted, the site includes 15 tomb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1 of Kayue Culture. Also found are 4 houses of Kayue Culture and 4 ash pits. More than 20 artifacts are unearthed, such as pottery, stone, bone, ironware and hundreds of pottery shards. Though Moblah Site is badly damaged, the remains of houses discovered provides very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housing conditions in the late Kayue Culture and to discuss the economic life at that time.
【注释】
[1]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