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县昭店村发现的石棺葬
四川汶川县昭店村发现的石棺葬
叶茂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罗进勇(汶川县文化馆)
1980年6月,四川省汶川县绵虒镇玉龙乡昭店村农民在建房施工时,发现一座石棺葬。汶川县文化馆闻讯前往调查,墓葬已遭损毁。经实地勘查,了解到这是一处石棺葬分布区,并收集到8件随葬陶器。这座遭毁坏的石棺葬编号为昭M1,简述于下。
一、墓葬结构
昭店村位于绵虒镇北约10公里,汶川县威州镇南约20公里处,在岷江西岸的福烟沟南山坡上(图1)。石棺葬分布于山坡西麓,偶有暴露,山坡上下均有,头向皆朝向山麓。从暴露和已毁的石棺葬看,昭店村的石棺葬大多数和岷江上游地区已发掘的石棺葬形制相同,都用不规则的石板或石条围成头端宽、脚端窄的长条形石棺。棺底未铺石板,为竖穴土坑底,底经过夯实。石棺上则用数量不等的若干块石板依次从脚端向头端叠盖,头端略高于脚端(图2)。据了解,已毁坏的这座石棺葬同属这类形制,大小亦相当,且有头箱。征集到的8件陶器均出自这座石棺墓,器物主要放置在头箱内,未见铜器。
图1 汶川昭店石棺葬位置示意图
二、随葬陶器
有双耳罐、罐、壶、尖底盏、豆等,另外还有1件夹砂褐陶小平底罐,已被打碎,未收集,故实际随葬陶器应是9件。
双耳罐 3件,分为二式。
Ⅰ式:1件(昭M1:2)。泥质褐陶。侈口,高颈,鼓腹矮扁,平底,宽扁双大耳连接于口沿下和腹上部。素面。口径8厘米、高11厘米(图3:1)。
Ⅱ式:2件(昭M1:7)。泥质灰黑陶。短颈,鼓腹,平底,双耳从口沿自然伸延至腹中部,呈平滑的弧线,耳面略宽,微弧。素面,表面打磨较光滑。口径9厘米、高18厘米(图3:2)。
罐 2件,分为二式。
Ⅰ式:1件(昭M1:1)。夹砂褐陶。方唇,侈口,颈略高,体显瘦长,鼓腹,下腹内收,平底较小。素面。口径8.8厘米、高14.6厘米(图3:5)。
Ⅱ式:1件(昭M1:3)。泥质灰陶。方唇,口微侈,短颈,圆腹,平底。素面。口径9厘米、高13.4厘米(图3:6)。
壶 1件(昭M1:5)。夹砂褐陶。薄唇,高颈,垂腹,平底。通体施划纹和戳印纹,口沿下为一组数周划弦纹,颈部和肩部为一周竖线划纹,腹部上下各戳印一周反S形纹,中间为一周小弧线组成的戳印纹。一共5组纹饰构成的图案,有一定装饰效果。口径6.6厘米、高11.8厘米(图3:7)。
豆 1件(昭M1:6)。夹砂黑陶。圆唇,直口,豆盘略深,喇叭形圈足外撇,圈足较低。口沿外施九道弦纹。口径10.6厘米、高8厘米(图3:3)。
图2 汶川昭店石棺葬结构示意图
图3 出土陶器
1.Ⅰ式双耳罐(昭M1 : 2) 2.Ⅱ式双耳罐(昭M1 : 7)3.豆(昭M1 : 6) 4.尖底盏(昭M1 : 4) 5.Ⅰ式罐(昭M1 : 1) 6.Ⅱ式罐(昭M1 : 3) 7.壶(昭M1 : 5)
尖底盏 1件(昭M1:4)。夹砂灰黑陶,胎较薄。圆唇,敛口,浅腹,尖底。素面。口径11厘米、高4.2厘米(图3:4)。
三、结语
昭店石棺葬的形制、结构和岷江上游一般石棺葬类同,并更接近茂县营盘山的石棺葬(茂汶羌族自治县文化馆:《四川茂汶营盘山的石棺葬》,《考古》1981年第5期)。昭店出土的尖底盏和小平底罐,显然是受成都平原早期蜀文化的影响。尖底盏在成都平原商周时期的早蜀文化中较多见,如新繁水观音遗址(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新繁县水观音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8期。简报中称其为尖底钵)和成都十二桥遗址(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成都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第一期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2期)等都有出土。根据对十二桥出土尖底盏的分期排比,这种敛口的尖底盏流行于商末周初,至晚也在西周前期。结合成都指挥街的发掘资料(四川大学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成都指挥街周代遗址发掘报告》,《南方民族考古》第1辑,1987年),可以把这种形式的尖底盏的时代定在西周后期。
昭店出土的Ⅰ式双耳罐,形制与Ⅱ式双耳罐有明显的差别。Ⅱ式双耳罐是石棺葬文化的代表性陶器,虽然和晚期石棺葬的抹纹、橄榄口双耳罐相比还有差异,但已具雏形,可以视其为典型陶器。而Ⅰ式双耳罐显然不是石棺葬文化的代表,它更接近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双大耳罐。据悉,在茂县撮箕山的早期石棺葬中也出土过这种类似齐家文化的双大耳罐(资料藏于茂县羌族博物馆)。石棺葬文化和黄河上游地区古代文化有密切的关系,Ⅰ式双耳罐的出土为这种关系找到了新的证据。
关于昭店这座石棺葬的年代,综合上述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初步认为,这是目前已见诸报告的石棺葬中年代较早的一座。我们暂且把昭店M1的年代定为春秋早期。
1999年
Abstract
In June 1980, a stone-coffin tomb was found at Zhaodian Village in Wenchuan County, and 8 pieces of funerary pottery were collected. The shape and structure of this sarcophagus tomb are similar to the general sarcophagus tomb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belonging to the early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