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化隆县上半主洼卡约文化墓地第二次发掘
青海化隆县上半主洼卡约文化墓地第二次发掘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上半主洼”是藏语的音译。上半主洼村的居民全部是藏族同胞,其行政区域属化隆县雄先乡。该墓地位于上半主洼村北的森岗拉卡台地上。该台地为黄河上游北岸的第三台阶(图1)。整个台地比较宽阔平坦,土质松软,农作物生长发育良好。
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李家峡水电站的建设,1988年5月至7月,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85级考古专业班和化隆县文管所共同组成的考古发掘队在上半主洼进行了第一次抢救性发掘[1]。1990年6月至8月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共发掘出卡约文化墓葬62座(图2),出土各类随葬品749件,现简报如下。
图1 上半主洼墓地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本墓地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可划分为耕土层、扰土层、唐代文化层、黄土层,其下为生土层——卡约文化的墓葬均开口于第3层下的黄土层,且开口大都被第3层打破。
图2 上半主洼墓葬平面分布图
图3 M43平面图
1.灰陶双耳罐 2.铜泡
图4 M36平面图
1、2.骨饰 3.石串珠
图5 M30平面图
1.灰陶双耳罐 2.红陶双耳罐 3.铜铃4.石珠 5.骨饰 6.牙齿
(一)墓穴
墓穴平面有长方形、圆角长方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几种,又以前两种占绝大多数。墓穴全是竖穴土坑,少数有二层台。如M43,墓穴为长方形,长172厘米、宽66厘米(图3);M36,为圆角长方形墓穴,长220厘米、宽92厘米(图4);M30,为带有二层台的圆角长方形墓穴,长195厘米、宽77厘米,二层台宽约13厘米(图5);M32,不规则形墓穴,长205厘米,最宽处80厘米(图6);W13,为椭圆形墓穴的瓮棺葬,长130厘米,最宽处84厘米(图7)。
图6 M32平面图
1.灰陶双耳罐 2.单耳碗 3.粗红陶双耳罐
(二)葬具
图7 W13平面图
1.红陶瓮 2.红陶盆
葬具除9座为瓮棺外,其余主要是木棺。由于木棺朽蚀严重,只能根据板灰痕迹来判断其结构和厚度:木棺多数无底无盖,少数有用长方形木板搭成的盖或在棺口上钉几根木条。比较特殊的个别墓葬虽无木棺葬具,但墓室两端排列有密集的石块,如M7(图8);也有的在墓口上围有大石块,如M8(图9)。
木棺的形制,大致可以简单地分为梯形棺和长方形棺两种,其中又以长方形棺为主。这两种棺中又有所谓的吊头木棺与不吊头木棺。吊头木棺即棺的两侧板长出两端挡板数厘米,以如下几座墓为例。
图8 M7平面图
1.灰陶双耳罐 2.红陶双耳罐 3.无耳罐4.獐牙饰 5.石块
图9 M8覆石平面图
1.木棺盖板 2.石头
M32 梯形吊头木棺,长175厘米、头端宽37厘米、脚端宽60厘米、棺木厚约4厘米,无盖无底(图6)。
M5 长方形木棺,长180厘米、宽约50厘米、厚约3厘米,有盖无底。盖是由长方形木条搭于棺口上而成。头部一端侧板长出棺身约9厘米(图10)。
M44 长方形吊头木棺,无盖无底。棺身长185厘米、宽48厘米、厚3~4厘米。两端侧板都长出棺身约4厘米(图11)。
个别情况也有一端挡板长出侧板的,如M50(图12)。
图10 M5平面图
1.粗红陶双耳罐 2.红陶双耳罐 3.铜泡4.玛瑙珠 5.骨贝
图11 M44平面图及器物组合图
1.粗红陶双耳罐 2.灰陶双耳罐 3.单耳碗
图12 M50木棺平面图
1.石块 2.陶纺轮
二、埋葬习俗
这次发掘的53座土坑墓从葬式上看主要是乱骨葬(二次扰乱葬)和仰身直肢葬,俯身葬仅M40一座。墓主人头向普遍偏西。幼儿则使用瓮棺葬。从埋葬方法上讲又可分为二次葬和一次葬,整个墓地未见合葬墓,全是单人葬。随葬品不多,主要有装饰品、生活日用器物及工具。陶器组合主要是水器、饮器、食器和炊器,全都置于脚端,装饰品的位置不固定。另外,不少墓葬还有头枕石块和脚下垫石的习惯。
图13 M50平面图
1.石块 2.陶纺轮 3.红陶双耳罐
图14 M6平面图
1、2.灰陶双腹耳罐 3.无耳罐
图15 M12平面图
1.红陶双耳罐
图16 M40平面图及器物组合图
1、3、4、6.粗红陶双耳罐 2、5.单耳碗 7.铜泡
仰身直肢葬 如M7,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无木棺。随葬品有无耳罐、灰陶双耳罐、红陶双耳罐、獐牙饰等。头下枕一扁石,头顶和脚端排列放有石块,陶器置于死者右脚侧。骨架右半身被取走,这是二次扰乱葬的方式之一(图8)。
乱骨葬 如M50,木棺,骨架散乱不堪。随葬品有红陶双耳罐、石块、陶纺轮等,其中石头和陶纺轮都在棺外(图13)。
迁入葬 如M6,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木棺。整个棺内仅有下肢骨,上身与头骨没有迁入。从下肢骨的连接程度看,好像二次葬时间与第一次入葬时间间隔不是太长。随葬品有无耳罐和灰陶双腹耳陶,小件饰品没有迁来,陶器置于脚端左侧(图14)。
迁出葬 如M12,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熟土二层台(实际可能是棺被取走所致),仅有一红陶双耳罐,其他全被迁走(图15)。
俯身葬 仅M40,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梯形木棺,尸骨斜置于棺中。随葬有单耳碗、粗红陶双耳罐、铜泡,陶器在脚端一侧(图16)。
瓮棺葬 本次共发掘瓮棺葬9座,散布于墓区内。埋葬方式为将小孩尸体放于一较大的陶瓮内,再把陶瓮置于一椭圆形的小坑内掩埋。有时在陶瓮口上再扣置另一件陶器,如W13,以蛋形的夹砂红陶瓮做葬具,小儿尸骨放于瓮内,再用一大口红陶盆扣于颈上,平放于一椭圆形的墓坑内。陶瓮为直口,双耳,小平底,口径18.8厘米、最大腹径32.8厘米、底径4.4厘米,瓮壁厚约1.6厘米、高40厘米(图17:1)。陶盆为侈口,双耳,折腹,平底,口径21.9厘米、腹径18.3厘米、底径7.5厘米、高13.8厘米(图17:2)。从陶瓮的造型看,应是专门为埋葬婴儿而烧制的,这与卡约文化其他墓地的瓮棺葬具一致。此种陶器不作为普通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出现。
图17 瓮棺葬具和鬲足
1.红陶瓮(W13 : 1) 2.红陶盆(W13 : 2) 3、4.鬲足(采 : 1、M34 : 4) (1.约1/10、2.约1/8,余约1/5)
三、出土遗物
53座卡约文化土坑墓葬中共出土各种遗物749件,其中完整的陶器共108件,整个墓地包括采集品在内,发现完整的陶器127件。有随葬品的墓葬占92%以上,出土有完整陶器的占87%以上。从以上数字看来,本墓地出土的遗物在卡约文化的墓地中是比较丰富的。
(一)陶器
完整器物共127件(含采集品),包括粗红陶双耳罐、无耳罐、灰陶双耳罐、红陶双耳罐、单耳碗等。
无耳罐 18件。夹砂,砂粒较粗,陶色泛黄、泛白,个别器物由于烧成时火候较高而变成黑色。出土时周身或局部有烟熏痕迹,多数全身外表留有烟炱。敞口微侈,口颈分明,矮圈足。口沿下有一周附加堆纹,颈部以下饰交错竖行细绳纹;有的在烧制前由于陶胎自身的重量而被压得与平底器无太大差别。无耳罐的器形都不大,最大的口径8厘米、腹径13厘米、高15厘米,最小的口径6厘米、腹径8厘米、高8厘米。根据其腹部的差别可分成二式。
Ⅰ式:13件。器腹自中部向下明显内收。M3:1,周身烟炱,侈口方唇,鼓腹,圈足,口径7.2厘米、腹径10.8厘米、高13厘米(图18:5;图版壹:3)。M11:1,颈腹交界处饰弦纹,腹表满饰交错细绳纹,口径7.2厘米、腹径9.4厘米、高11.4厘米(图18:1)。
Ⅱ式:5件。弧腹微垂,矮圈足。M9:1,圆弧腹,腹部饰交错竖绳纹,口径8.4厘米、最大腹径12.4厘米、底径6.2厘米、高14.6厘米(图18:2)。M10:4,口沿饰一周附加堆纹,口径8厘米,腹径12.4厘米、底径5.4厘米、高15.6厘米(图18:8)。M15:2,口径7.6厘米、底径5厘米、高13厘米(图版贰:5)。M18:3,口径6.6厘米、底径5.2厘米、高13.2厘米(图版贰:6)。M8:3,口径8.8厘米、底径4.4厘米、高14.8厘米(图版叁:6)。
红陶双耳罐20件。夹细砂陶,陶色黄白或器表施红衣。双耳,多为平底,少数为矮圈足。可分为二式。
图18 陶器
1、5.Ⅰ式无耳罐(M11 : 1、M3 : 1) 2、8.Ⅱ式无耳罐(M9 : 1、M10 : 4) 3、7.Ⅱ式红陶双耳罐(M28 : 1、M22 : 1) 4、6.Ⅰ式红陶双耳罐(M48 : 1、M12 : 1)(7.1/8,余1/4)
Ⅰ式:11件。普遍体形小,矮胖,陶衣泛白、泛黄,胎薄。双小耳,短颈,矮圈足,足上有明显的手捏痕迹。M48:1,大口微侈,矮圈足,素面,口径9.2厘米、腹径10.2厘米、底径4.6厘米、高8.8厘米(图18:4;图版贰:1)。M12:1,器腹扁鼓,圈足,素面,器表由于烧制不均而黑黄相间,先施陶衣后烧制。口径7厘米、腹径12.2厘米、底径4.2厘米、高11厘米(图18:6)。
Ⅱ式:9件。体形较高,颈相对较长,喇叭口,双耳较大,两耳下有一乳突。最高的20厘米、最矮的14厘米。M28:1是整个墓地出土的唯一一件彩陶:上鼓腹,平底,红陶衣,但由于陶衣薄而脱落严重;两耳外表画有黑彩树形纹,两侧颈部绘有展翅鹰纹,腹上部饰有三角纹,三角内画有斜线纹或网格纹;口径8厘米、最大腹径12.6厘米、底径5.6厘米、高15厘米(图18:3;图版壹:6)。M22:1,侈口长束颈,颈部划有弦纹,口径12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7.6厘米、高12厘米(图18:7)。
灰陶双耳罐 32件。陶质较细腻,夹细砂或泥制胎,施灰陶衣,器表光滑。颈部较长,两耳相对较大。可分三型。
A型:28件。为直颈直口双耳罐,又可以分成二式。
Ⅰ式:26件。器胎较薄,器内外遍施灰陶衣,直颈直口,有的器表有刻划的几何形纹饰。M7:1,圆腹平底,两耳下与腹部交界处饰有横8字形纹。口径6.9厘米、底径4.4厘米、高约14厘米(图19:4)。M8:1,垂腹,矮圈足。两耳上部饰两个乳丁纹;颈腹交界处画有两条平行线纹,平行线纹间又画有单线波折纹;器腹中下部在一组平行纹间画有波折纹。口径7.6厘米、底径4厘米、通高14.9厘米(图19:1;图版叁:3)。
Ⅱ式:2件。直颈,小直口,双小耳。其中一件器表有划纹。M2:2,鼓腹,小平底,颈腹交界处一周划纹下又有波折纹。口径4.8厘米,最大腹径11.4厘米、底径3.6厘米、高12.1厘米(图19:10;图版肆:2)。
A型灰陶双耳罐中,有的双耳上部有两个没有钻透的孔,这也是本卡约文化墓地陶器中一种常见的装饰。
B型:1件(M6:2)。器形扁矮,侈口短颈,鼓腹,腹上有双耳,圈足。陶胎较细腻,但无陶衣,器表不光滑。口径8.5厘米、最大腹径11.2厘米、底径4.9厘米、高9厘米(图19:9)。
C型:5件。为双大耳罐,可分为二式。
Ⅰ式:3件。夹细砂陶,口部呈喇叭形,颈部内收,双耳较大,矮圈足。颈部刻划弦纹。M44:2,最大腹径12厘米、底径4.8厘米、高14厘米(图19:3;图版肆:1)。M6:1,口径6.6厘米,底径4.2厘米、高14厘米(图版叁:4)。M3:2,口径8.2厘米、底径5厘米、高14厘米(图版贰:4)。
图19 陶器
1、4.A型Ⅰ式灰陶双耳罐(M8 : 1、M7 : 1) 2.Ⅳ式粗红陶双耳罐(M37 : 2) 3.C型Ⅰ式灰陶双耳 罐(M44 : 2) 5.Ⅲ式粗红陶双耳罐(M32 : 3) 6、11.Ⅱ式粗红陶双耳罐(M54 : 3、M46 : 1) 7.C型Ⅱ式灰陶双耳罐(M19 : 1) 8.Ⅰ式粗红陶双耳罐(M5 : 1) 9.B型灰陶双耳罐(M6 : 2)10.A型Ⅱ式灰陶双耳罐(M2 : 2) (2、8、11.1/6,余1/4)
Ⅱ式:2件。器形比一般灰陶双耳罐高大。双耳特大,细长颈内束,垂腹,平底或凹底。陶色不均匀,有的耳下有一周划纹。M19:1,口径约8厘米、高15.8厘米,是本墓地中较晚的器物(图19:7)。M35:1,口径11.2厘米、底径5.2厘米、高17.2厘米(图版肆:6)。
粗红陶双耳罐 这类陶罐数量最多,共37件。夹粗砂红陶,器胎厚,全身带有黑色烟炱。口微侈,短颈,两耳附于口沿至腹交界处,其形制各有差异。可分为四式。
Ⅰ式:2件。敞口,腹微鼓,上下腹分界不明显。M5:1,陶质原本泛黄白色,由于烧制火候较高而似乎成了夹粗砂黑陶。双耳上部有附加堆纹,腹部有乳突纹。口径12.2厘米、腹径16.2厘米,底径7.5厘米、高19厘米(图19:8)。M17:2,口径11.8厘米、底径7.2厘米、高19厘米(图版叁:5)。
Ⅱ式:13件。夹砂粗陶,器表烟炱较重,短颈侈口,鼓腹或折腹,两耳上部有附加堆纹,腹部大多有一对称的乳突,平底或矮圈足多数饰网格纹,少数饰绳纹。M46:1,折腹,圈足,上腹有三齿器刻划的网纹,腹部有一对对称的乳突。口径12.6厘米、最大腹径18厘米、底径8.1厘米、高18.9厘米(图19:11)。M54:3,鼓腹平底,腹上部饰有刻画网纹,两耳上部有附加堆纹,腹部有一对对称的乳突。口径10厘米、腹径13.4厘米、底径6.8厘米、高16厘米(图19:6)。M13:2,口径10厘米、底径7.7厘米、高16厘米(图版壹:5)。M4:1,口径8.8厘米、底径6厘米、高14.2厘米(图版肆:5)。
Ⅲ式:12件。体形相对较小。有的两耳上部有附加堆纹,腹部有一对对称的乳突,有的无任何纹饰。这类罐相当一部分是采集品。M32:3,口径9.6厘米、腹径13厘米、底径5.8厘米、高15厘米(图19:5)。M38:2,口径9.4厘米、底径5.4厘米、高14厘米(图版贰:2)。M19:2,口径12厘米、底径6.5厘米、高20厘米(图版贰:3)。M53:3,口径11.2厘米、底径7.6厘米、高25.2厘米(图版肆:3)。
Ⅳ式:10件。体形普遍较高大。侈口短颈,鼓腹,腹下部内收明显,小平底。器表及口沿内部施红陶衣,两耳上部饰附加堆纹,大部分腹上饰有对称的乳突纹,器表烟炱明显。M37:2,口径12.9厘米、腹径16.2厘米、底径4.5厘米、高21.9厘米(图19:2)。M24:2,口径10.8厘米、底径6厘米、高22.5厘米(图版壹:4)。M29:1,口径5.1厘米、底径4厘米、高11.8厘米(图版肆:4)。
图20 陶单耳碗
1、5.Ⅰ式(M54 : 1、M31 : 1) 2、3.Ⅲ式(M42 : 1、M40 : 2) 4、6.Ⅱ式(M28 : 2、M53 : 1)
图21 纺轮
1.石纺轮(M13 : 3) 2.陶纺轮(M50 : 2)
图22 铜器
1.刀(M53 : 3) 2、3.泡(M40 : 7、M35 : 3) 4.锥 (M38 : 5) 5.铃(M30 : 3) 6.连珠(M49 : 6)7、8.钺(M14 : 4、M16 : 3)(7、8.约1/3,余3/5)
单耳碗 18件。有红陶和灰陶,灰陶碗较多,局部呈红色。全为夹细砂陶,器外施灰陶,大口外侈,折腹圈足,耳在口沿与折腹处。耳与口沿交界处下凹或有两个乳突,可分为三式。
Ⅰ式:9件。折腹明显,碗较浅。M31:1,口径12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5.5厘米、高6厘米(图20:5;图版壹:2)。M54:1,底部制胎时应是矮圈足,烧制前由于放置过久,圈足压成了近似平底。口径12.2厘米、腹径12厘米、底径6.6厘米、高6厘米(图20:1)。
Ⅱ式:5件。折腹较缓。M28:2,口径10.6厘米、腹径10.4厘米、底径6厘米、高5.6厘米(图20:4)。M53:1,耳上部较平,有压印花纹,矮圈足,口径14.2厘米、腹径12.8厘米、底径6.7厘米、高7厘米(图20:6)。M24:1,口径13.2厘米、底径6.2厘米、高7厘米(图版壹:1)。
Ⅲ式:4件。腹深、矮圈足,形如罐。M40:2,口径8.8厘米、腹径11.2厘米、底径5.2厘米、高8.8厘米(图20:3;图版叁:2)。M42:1,口径11.2厘米、腹径10.8厘米、底径5.6厘米、高9厘米(图20:2;图版叁:1)
三足器 2件。均为夹砂粗红陶的乳状鬲足,足尖实心。M34:4,残高19.6厘米(图17:4)。从发掘情况看,M34是第四阶段的二次扰乱葬,所以鬲足很可能是二次扰乱时混进来的。采:1,残高12.6厘米(图17:3)。
陶纺轮 1件(M50:2)。盘状,中间有一圆孔,其周边较薄,中间较厚,直径5.5厘米、厚约1.5厘米、孔径0.8厘米(图21:2)。
(二)铜器
本次发掘共出土完整铜器98件,多是一些小饰品,包括铜铃、铜锥、铜连珠饰、铜刀、铜钺等。
铃 3件。青铜质,外表有绿锈:形体不大,剖面呈梯形,周身有三个或四个镂孔,是装饰品。M30:3,铃身有四个对称的镂孔,口径2.3厘米、高约4厘米(图22:5)
锥 1件(M38:5)。其截面为圆形,尖端锋利,残长3.8厘米、截径约0.2厘米(图22:4)。
泡 79枚。泡是出土最多的铜饰品。其形状大小与钮扣差不多,大小不一,有的呈尖顶草帽状,有的剖面呈弧形。其在墓葬中的位置也极不固定,有的放于头部,有的置于胸部,有的置于两膝上,还有的在脚附近等。M35:3,尖顶,凹面上有一钮,直径1.4厘米、厚约0.1厘米(图22:3)。M40:7,为弧形顶,凹背内有一圆孔形钮,直径5.1厘米、厚约0.1厘米(图22:2)
图23 出土遗物
1.Ⅱ式骨锥(M33 : 1) 2.Ⅰ式骨镞(M17 : 6) 3.Ⅰ式骨锥(M39 : 4) 4.Ⅱ式骨镞(M48 : 3) 5.獐牙饰(M31 : 3) 6.骨针(M54 : 3) 7.贝饰(M33 : 2) 8.骨饰(M18 : 4) 9.骨管饰(M39 : 6)
连珠 12枚。与铜泡一样,都是缝缀于衣服外表的装饰品,有一外框,内有多个连铸在一起的铜珠。M49:6,长方形框架内有3个铜珠相连,长2.6厘米、宽1.3厘米(图22:6)。
刀 1件(M53:3)。长条形,弧背凹刃。形制原始,制法粗糙简单。刀身与刀柄明显分离,应是嵌入木或骨制柄中使用的,背厚0.1~0.2厘米、长12.4厘米、宽约1.8厘米(图22:1)。
钺 2件。M16:3,有肩青铜钺,刃部残,体呈长方形,一圆穿,两肩一边宽一边窄。从其残损剖面看,此钺似乎为冷锻打制而成,出土时其叠打在一起的两面几乎剥离。穿径1厘米、厚0.6厘米、宽5.8厘米、高约9.7厘米(图22:8)。M14:4,有銎铜钺,保存完好。銎孔呈椭圆形,銎内残留有木制断柄,钺上有一圆穿,刃略呈弧形,穿径1.5厘米、厚0.4~0.6厘米、宽5厘米、高10.3厘米(图22:7)。
除以上青铜器之外,还有少量的碎铜管、铜条以及铜牌饰,由于个体极小,锈蚀严重,无典型标本。
(三)骨器及其他
骨制品占的比例较大,主要有骨链、骨饰、贝饰、骨针、獐牙饰、骨管饰几种,共计117件。
骨镞 6枚。可分为二式。
Ⅰ式:4枚。M17:6,铤呈圆锥形,锋翼呈三棱椎形,通体磨光,制作精良,通长5.6厘米(图23:2)。
Ⅱ式:2枚。M48:3,铤呈扁圆柱状,铤长约1.2厘米、宽约0.5厘米、通长6.4厘米(图23:4)。
骨锥 3件。分为二式。
Ⅰ式:1件(M39:4)。残,磨制光滑,前部呈圆锥形,后部呈圆柱状,长4.8厘米(图23:3)。
Ⅱ式:2件。M33:1,圆锥形,通体磨光,长7.7厘米(图23:1)。
骨针 3枚。M54:3,截面圆形,制作精细,磨制光滑,长5.8厘米(图23:6)。
图24 石斧
1.Ⅰ式(M48 : 5) 2.Ⅱ式(M14 : 5)
骨饰 62枚。用动物的牙齿打磨而成,上穿孔供串挂用。M18:4,出土时位于颈部周围,长约1.5厘米、宽0.4~2厘米(图23:8)。
贝饰 17枚。M33:2,长2厘米、宽1.3厘米(图23:7)。
獐牙饰 25枚:M31:3,光滑,弧形弯曲,长约6.2厘米(图23:5)。
骨管饰 1件(M39:6)。筒状,截面为梯形,外表磨光,孔径1.6~2.1厘米、厚约0.3厘米、高1.7厘米(图23:9)。
图25石器
1.贝形饰(M30 : 9) 2.珠(M22 : 4) 3.坠饰(M18 : 5) 4.珠(M30 : 4)
(四)石器
包括斧、纺轮、串珠、坠饰、贝形饰几种,共393件。
斧 3件。可分为二式。
Ⅰ式:1件(M48:5)。有肩石斧,通体磨光,长方形,肩以上稍窄,斧体上部有一孔径0.6~0.8厘米的圆孔,为单面钻成,弧形刃。宽约6.2厘米、厚约1.8厘米、通高约11.2厘米(图24:1)。
Ⅱ式:2件。无肩石斧。M14:5,通体磨光,整体呈长方形,刃较平齐,斧上有一单面钻孔。宽6.4厘米、厚约1.6厘米、高约9厘米(图24:2)。
石纺轮 3件。圆形,磨制,色白,有的上面有刻划痕。M13:3,稍残,上有交错细直线纹,直径约6.5厘米、厚0.7厘米、孔径约0.6厘米(图21:1)。
串珠 这是墓地中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种装饰品,共366颗。有圆盘状和筒状,中间一孔,色白,磨制。M22:4,圆盘状,直径约1厘米、孔径0.2厘米、厚0.6厘米(图25:2)。M30:4,筒状,直径约0.6厘米、孔径0.2厘米、高约1.2厘米(图25:4)。
坠饰 6颗。形状都呈不规则长方形或近椭圆形。M18:5,色红,通体磨光,近椭圆形,上有一圆孔,孔径约0.2厘米、长约1.9厘米、宽约0.8厘米、厚约0.3厘米(图25:3)。
贝形饰 15枚。用白色石料磨成贝状。M30:9,长2.9厘米、宽1.3厘米(图25:1)。发掘中,还发现有细石叶和石英石。
四、墓葬的分期
本次发掘的53座土坑墓葬中有5组存在打破关系,但其中两组(M22打破M23,M33打破M34)却只有一方有随葬品。故若完全从打破关系入手,给墓葬分期划段将比较困难。我们根据器物组合及其演变将墓葬分成了以下6段。其中,M20、M23、M25,M26、M33、M34无可供分段的随葬陶器,暂且除外(附表1、2)。
第一段:以无耳罐、红陶双耳罐和灰陶双耳罐为基本组合。墓葬数量较多,包括M1~M3、M6~M11、M14~M16、M18、M36、M39、M47、M48、M56,共18座。
第二段:以红陶双耳罐、灰陶双耳罐和粗红陶双耳罐为基本组合,无耳罐消失,粗红陶双耳罐取而代之。粗红陶双耳罐逐渐由低矮发展到高大。包括M4、M5、M12、M13、M30,共5座。
第三段:为过渡阶段,红陶双耳罐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单耳碗。包括M17、M22、M27、M28、M42~M44、M46、M49、M50、M52,共11座。
第四段:不见灰陶双耳罐,以粗红陶双耳罐与单耳碗为主要组合。这一段仅有M38、M40、M53,共3座。
第五段:虽又出现了灰陶双耳罐,但仅有C型Ⅰ式一种,粗红陶双耳罐已发展到了N式,已很高大了。这一段有7座墓葬,即M21、M24、M29、M31、M37、M51、M54。
第六段:有了C型Ⅱ式灰陶双耳罐,具有唐汪式陶器的特点,应是最晚的。这一段仅有M19、M32、M35,共3座。
五、结语
传统的观点认为,在以阿哈特拉为代表的卡约文化中彩陶较为丰富,彩绘大口双耳罐和球腹罐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大小口双耳罐和腹耳壶很多以明器方式出土[2]。而这些特征在上半主洼卡约文化墓地却不具备。在上半主洼墓地中常见的单耳碗和粗红陶双耳罐耳部有附加堆纹或刻画纹,这在阿哈特拉墓地中却罕见。
与代表湟水流域的大通上孙家寨卡约文化墓地相比较,上孙家寨出土的单耳碗数量较少,而本墓地出土的单耳碗却占了一定数量。上孙家寨出土的无耳罐只出现于前两期,上半主洼出土的无耳罐也只出现于第一阶段;上孙家寨墓地的红陶双耳罐和粗红陶双耳罐从早到晚可以排成一个序列,而上半主洼墓地的红陶双耳罐只存在于前三个阶段,三段以后被单耳碗所替代,粗红陶双耳罐与无耳罐不并存。上孙家寨晚期出现了一批含唐汪式陶器因素的器物,而上半主洼的第六段也在3座墓中发现了带唐汪式因素的双大耳长颈灰陶罐。上孙家寨的彩陶在上半主洼较少见,但粗红陶双耳罐的耳部有附加堆纹与刻画纹这一点又与上半主洼相同。上半主洼与阿哈特拉墓地都极少有俯身葬,而上孙家寨却常见俯身葬,湟水流域的卡约文化中常见偏洞墓,少用木棺,墓向大多为东西向;而上半主洼墓地全是竖穴土坑墓,且多有木棺,墓向基本上是西南向。
由以上的比较可见,作为卡约文化遗存的一部分,上半主洼与阿哈特拉及上孙家寨毫无疑问有着较多的共同点,但它们之间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我认为先不能把它归入阿哈特拉类型或上孙家寨类型。这要等到以后资料进一步丰富、研究进一步深入时,再作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上半主洼遗存应该属于黄河流域卡约文化的一个类型。
附记:参加发掘的人员有汤惠生、张义军、孙鸣生、高雪峰等,李前绘图,蔡林海照相。
执笔:刘宝山
1998年
Abstract
From June to August 1990, Qinghai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conducted its second excavation of Shangbanzhuwa Cemetery of Kayue Culture in Hualong County. A total of 62 tombs in earth shaft pit are excavated, their funerary utensils including urn and wooden coffins, burial forms being mass bone burial(secondary disturbance burial) and extended supine position burial, and all of single burial. 749 various objects are unearthed from the tombs, such as pottery, bronze, bone, stone, etc. According to unearthed painted pottery, Shangbanzhuwa undoubtedly had much in common with Ahatela and Shangsunjiazhai as part of the Kayue Cultural Relics. Bu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among them. Therefore, it couldn’t be included in Shangsunjiazhai or Ahatela types at present; it could not be determined unless richer data and further studies are accomplished. Yet one thing is certain that Shangbanzhuwa remains should belong to one type of Kayue Cultur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附表1 土坑墓葬随葬陶器分段分式对照表
续表
附表2 1990年化隆上半主洼土坑墓葬登记表
续表
续表
图版壹
图版贰
图版叁
图版肆
注释
[1]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化隆县上半主洼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青海文物》总第6期,1991年。
[2]许新国:《试论卡约文化的类型和分期》,《青海文物》总第1、2期,1988、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