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岷县山那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甘肃岷县山那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杨益民
岷县位于甘肃的南部,武都地区西北部的洮河流域。山那遗址是1963年甘肃省博物馆在洮河流域调查时发现的。1976年农田基建整地时,当地社员挖出了石器和陶片。我们做了调查了解,并且在近年来收集了大量的器物标本。这些为进一步研究马家窑类型文化在洮河流域的分布及发展变化有一定的价值。现将调查整理的情况介绍如下。
遗址位于本县茶埠公社的山那、树扎两村北面。紧靠洮河,隔河为甘川公路,南是将台小学,西为山那和树扎两村,北临甘沟,距哈札大队0.5公里(图1)。遗址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00米。文化层距地表1~3米。厚为0.5~1.5米。由于洮河冲刷的缘故,遗址靠河处形成自然断面,大量遗物暴露在外。收集到的器物有石器、骨器和陶器。
图1 岷县山那遗址位置示意图
一、完整的石器19件
1.斧 8件。分三式。
Ⅰ式 3件。制作较粗糙,中间有孔。标本97号,器形较短,平刃锋利。长9厘米、宽5.3厘米、厚1.6厘米(图2:4)。
Ⅱ式 2件。器形细长,通身打磨光滑。1件系玉石磨制。标本131号,长31厘米、宽5.5厘米、厚2.4厘米,刃宽6厘米(图2:12)。
图2 山那遗址的石器
1.砍砸器 2.研磨器 3.纺轮 4.Ⅰ式斧 5.凿 6、10、11、13.刀 7.轮 8.网坠 9.玉石铲 12.Ⅱ式斧 14.Ⅲ式斧(1、2、4~6、8、9、14.为2/9,3、7、10、11、13.为1/3,12.为1/9)
Ⅲ式 3件。打磨精细,有肩,其中一件肩上穿孔。标本95号,长14厘米、宽6厘米、厚4.2厘米(图2:14)。
2.凿 1件。器形呈长方形。系燧石磨制而成,通体磨光,刃部有使用残迹。长10厘米、宽2.4厘米、厚2.3厘米(图2:5)。
3.刀 4件。1件打制而成,器形较小,弧刃。长11厘米、宽5厘米(图2:10)。1件磨制,平刃,刃部两侧有一道凹槽。长9.2厘米、宽5.9厘米(图2:6)。1件仅刃部磨光。刃部为半圆形,长9.5厘米(图2:11)。1件通身磨光。石质较软。平刃,穿孔近刃部。宽3.4厘米、长8.6厘米(图2:13)。
4.玉石铲 1件。质地较硬,十分精致。通身打磨光滑,中间穿孔。长10.2厘米、宽10厘米、厚1.5厘米、孔径1.6厘米(图2:9)。
5.纺轮 1件。圆形,中间穿孔。轮径6.2厘米、孔径0.8厘米(图2:3)。
6.轮 1件。圆形,中间穿孔。外围为齿轮状。轮径8.2厘米、厚2.4厘米、孔径2厘米(图2:7)。
7.网坠 1件。系磨制而成,较粗糙,中间穿孔。长14.2厘米、厚3.3厘米、孔径3厘米(图2:8)。
8.研磨器 1件。上小下大,磨制粗糙。高6.8厘米、底径9厘米(图2:2)。
9.砍砸器 1件。近似圆形,打制而成。径9厘米、厚3厘米(图2:1)。
图3 山那遗址的骨器
1.凿 2.锥 3.铲(1、2.为1/3,3.为1/4)
二、骨器3件
1.锥 1件。呈圆锥形,中间有一道凹槽。通长11厘米(图3:2)。
2.凿 1件。用动物肋骨磨制。通体磨光。长13厘米、刃宽1厘米(图3:1)。
3.铲 1件。系猪肩胛骨制成,仅磨刃部。长19厘米、宽9厘米(图3:3)。
三、陶器5件(完整)
1.彩陶钵 3件。1件为橙红色细泥陶。口微敛,小平底,鼓腹在上部。内外均绘黑彩,口沿内外皆施四方连续垂帐纹,内腹绘圆形纹,中间是粗细均匀的网格纹,底部绘一十字。通高4.5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6.4厘米(图4:1)。1件为砖红色细泥陶。口微敛,小平底,鼓腹在上部。内壁口沿垂帐纹,间饰爪形纹,重圈中间为网格纹。高5厘米、口径16.3厘米、底径6厘米(图4:2)。1件为泥质红陶。口微敛,鼓腹平底。外口沿施连续垂帐纹,内彩为变体米字纹。高6.2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7.4厘米(图4:3)。
2.彩陶罐 1件。泥质红陶。器形较小,鼓腹,平底。周身绘较粗的黑彩条纹。口部有对称的两小孔。通高6.2厘米、口径4.8厘米、高6.2厘米、腹径5.3厘米、底径4.6厘米(图4:4)。
3.素面陶钵 1件。黄褐色细泥陶。口微敛,平底。高5.2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7厘米(图4:5)。
另外有夹砂灰陶片,纹饰为篦纹、方格纹、刻划纹等。彩陶片为细泥红陶,饰纹有写实蛙纹(图4:6)、变体鸟纹(图4:7)、漩涡纹、网格纹、垂帐纹、爪形纹、锯齿纹、豆荚纹、波浪纹、圆点纹、三角弧线纹等。
图4 山那遗址出土的陶器和纹饰
1~3.彩陶钵 4.彩陶罐 5.素面陶钵 6.蛙纹陶片 7.变体鸟纹陶片(1~3、5.为1/6,4、6~7.为1/4)
综上所述,山那遗址出土的石器,大小不一,石质不同,石料多选用燧石和玉石,质地坚硬,打磨较精细,且多有孔,是这一遗址的特点之一。彩陶不论从陶质、陶色、器型或纹饰上看,还保持着庙底沟类型和石岭下类型的风格。特别是纹饰活泼爽朗,排列对称,钵和盆的上腹部多绘四方连续的垂帐纹,在垂帐纹之间画爪形纹。这种花纹是庙底沟彩陶侧身飞鸟图案花纹经石岭下类型彩陶变体的再简化,在该遗址发现较多。尤其在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写实蛙纹和变体鸟纹彩陶片,蛙纹和庙底沟极相似,变体鸟纹和石岭下类型相似。由此说明,山那遗址应为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早期遗存。
1983年
Abstract
In 1963, Gansu Provincial Museum found Shanna Site during its survey at the Tao River basin. Collected from the site are stone implements, bone artifacts and pottery. According to the pottery and their decorative designs, Shanna Site should be the early relics of Majiayao Type, Yangshao Culture. The investigation is of certain valu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jiayao Type culture in the Tao River ba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