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汶羌族自治县元、明时期的石棺葬

茂汶羌族自治县元、明时期的石棺葬

高维刚

1983年6月,茂汶县文化馆文物工作人员去该县三龙乡进行民族调查时,在该乡河心坝寨发现了一种火葬墓(石棺),并清理了已暴露的两座残墓。1984年4月,县城近郊前锋乡上南庄村民傅树清在挖屋基时,又发现火葬墓多座。我馆工作人员闻讯赶赴该地并清理了其中三座,另外又采集到八件火葬墓出土遗物。现将清理情况报道于后。

一、墓葬概述

三龙乡位于茂汶县西部,距县城60余公里。从西向东流的三溪沟水横贯其境,然后注入岷江河的一条大支流——黑水河。河心坝寨就处在三溪沟北岸的半山坡上。在寨脚下有一块名叫西洼地的黄土台地,距三溪河床的垂直高度约有500米,村民们反映每年在这块地里犁地时都要翻出不少石板和瓦罐。在这块地里清理的两座火葬残墓,分别命名为M1和M2。

上南庄位于茂汶县城南郊,距县城3公里,处在南北流向的岷江东岸的第二级台地上。该村背靠老人山,面向岷江,火葬墓出土于村背后,距岷江的垂直高度约有200米。在这里清理的三座墓,分别命名为M3、M4和M5(图1)。

在这两地出土的火葬墓,每座墓均有石棺一具,石棺一般为不甚规则的长方体。其体积悬殊,最小的M1为34厘米×28厘米×21厘米,而最大的M6为80厘米×78厘米×50厘米,后者体积是前者的2.5倍。石棺用材与该地秦汉时期的石棺葬用材一致,均系用当地盛产的青石板。但其构造有所不同,火葬墓的石棺是四周、底、盖均用青石板嵌成,而秦汉时期的石棺墓一般底部不用石板。构成石棺的石板块数有多寡之别,最少的只用6块,即底、盖和四周各用1块,如M1和M2;最多的有用15块的,如M3。

图1 茂汶元、明时期石棺葬出土地点示意图

这次清理的火葬墓仅有5座,但其骨殖的收殓方法可分为三类。

Ⅰ类是把尸体火焚后剩下的骨殖收殓在陶罐内,然后葬入石棺中。这种盛骨灰的陶罐有的还用青石片打制成的圆形盖封口。这类墓葬中1个石棺内一般放置1个骨灰罐,有的则放置2个、3个或4个骨灰罐不等。估计放置2个以上骨灰罐的,可能系几具尸骨的合葬墓,三龙乡M1和M2均属此类。其中M1长34厘米、宽28厘米、高21厘米,由6块石板嵌成:底板1、盖板1、四壁各1。棺内有两个骨灰罐,全对角线放置,其中有1罐残甚,另1罐有1青石片打制成的圆形盖(图2)。

Ⅱ类是把火烧后的骨殖连同火焚尸体后残留的余灰一同收殓起来直接葬入石棺内,不再使用其他葬具。这类墓一般都有几件陶器做陪葬品,器型有碗、罐、杯等,上南庄M4、M5均属此类。M4不甚规则,北侧长60厘米、南侧长67厘米、宽43厘米、高40厘米,共有10块石板嵌成:盖板1、四壁各1、底板5。棺内西侧并排随葬两个陶碗,骨殖等散葬在棺的东半侧(图3、6)。

Ⅲ类是把骨殖连同焚尸时剩下的灰块一同收殓在木匣内,然后再葬入石棺。这时石棺俨然已成石椁了,M3即属此类。该墓石棺长61厘米、宽55厘米、高45厘米。其由15块石板构成:壁板8、底板3、盖板4。盖板分为两层,第1层3块,第2层1块。石棺内的木匣已腐烂成屑,不能得知其状了。在棺的西北角随葬有罐1件,壶1件,中偏西部随葬有1小碗,盛火烧尸骨的木匣置于石棺东部(图4、7)。

图2 M1平面图

1~2.骨灰罐 3.石板盖

图3 M4平面图

1~2.碗 3.炭 4.骨殖

图4 M3平面图

1.罐 2.碗 3.壶4.炭 5.骨殖和木屑

图5 罐(Ⅰ式)

图6 M4平面图

图7 M3平面图

二、出土器物

火葬墓出土器物不多,平均每墓只有1~2件,把严重损坏不能修复的除外,两地清理的5座火葬墓共出土器物8件,连同在上南庄采集到的火葬墓遗物8件,共16件。其中骨灰罐6件,随葬品10件,均为陶器。现将出土器物分类介绍于下。

罐 4件。分别出于上述3种墓中,可分为三式:

Ⅰ式 1件。系三龙乡Ⅰ型墓出土的盛骨灰的陶罐,细泥灰陶,反唇,鼓腹,平底,肩上有3道凹弦纹,表面磨光。高12.2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7.7厘米。该罐出土时覆盖有1个青石片打制的圆形盖(图5)。

Ⅱ式 1件。骨灰罐,细泥灰陶,平唇,高颈,下腹内敛,表面未磨光。高24.3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10.7厘米(图8)。

Ⅲ式 2件。分别为Ⅱ型墓和Ⅲ型墓中出土的随葬品,其一为夹砂红陶,方卷沿,长颈,斜肩,下腹内收,肩腹上饰7道浅凹弦纹,罐外表上半部施稀薄无色釉。高15.9厘米、口径9.2厘米、底径6厘米(图9)。另1件形制全同,仅在肩腹上只饰5道凹弦纹,罐外表上半部施暗橄榄色釉。

双耳罐 3件。分为三式:

Ⅰ式 1件。夹砂灰陶,斜唇,束颈,鼓腹,平底,肩上两横耳。高18.8厘米、口径13.1厘米、底径9.8厘米。系采集,内盛骨灰,当出于Ⅰ型墓中(图10)。

Ⅱ式 1件。泥质灰陶,敛口,斜唇,微鼓腹,平底,肩上两竖耳,其内外壁上半部均施淡黄色釉。高25.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8.5厘米。系采集,内盛骨灰,当出于Ⅰ型墓中(图11)。

图8 罐(Ⅱ式)

图9 罐(Ⅲ式)

图10 双耳罐(Ⅰ式)

图11 双耳罐(Ⅱ式)

Ⅲ式 1件。口沿略残,夹砂灰陶,小口,下部鼓腹,矮圈足,双耳,外壁除圈足外均施褐色釉。高12.2厘米、圈足径5.5厘米,系Ⅲ型墓中的随葬品(图12)。

四耳罐 2件。分为二式。

Ⅰ式 1件。泥质灰陶,卷沿,腹微鼓,平底,四耳,其内外壁上半部均施暗橄榄色釉。高26.4厘米、口径14.1厘米、底径11.6厘米。系采集,内盛骨灰,亦当出于Ⅰ型墓中(图13)。

Ⅱ式 1件。泥质灰陶,卷沿,腹内收,平底,肩上四耳,其内外壁上半部均施暗橄榄色釉。高21.6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9.1厘米。系采集,内盛骨灰,亦当出于Ⅰ型墓中(图14)。

碗 3件。分为二式。

Ⅰ式 2件。泥质灰陶,卷沿,弧壁内收,矮圈足,内外均施灰色釉。高5.6厘米、口径15.8厘米、圈足径5.9厘米,系Ⅱ型墓中的随葬品(图15)。

Ⅱ式 1件。碎瓷,敞口,弧壁内收,圈足,通身施淡绿色釉。高5.5厘米、口径9.9厘米、圈足径4.5厘米,系Ⅲ型墓中的随葬品(图16)。

杯 2件。可分为二式。

Ⅰ式 1件。细泥红陶,敞口,下腹微折内收,小平底。高4.8厘米、口径9.4、底径4.2厘米。该杯套装在一Ⅰ型墓中出土的双耳骨灰罐内(图17)。

Ⅱ式 1件。出土于Ⅱ型墓中,系瓷器。敞口,直斜壁,下腹方折内收,矮小圈足,浑身内外均施白釉,底部有一用暗青色写的字,未识,大约是厂家符号。高3.5厘米、口径7.5厘米、圈足径2.6厘米(图18)。

图12 双耳罐(Ⅲ式)

图13 四耳罐(Ⅰ式)

图14 四耳罐(Ⅱ式)

图15 碗(Ⅰ式)

图16 碗(Ⅱ式)

图17 杯(Ⅰ式)

图18 杯(Ⅱ式)

图19 盘

图20 豆

盘 1件。略残,泥质灰陶,浑身施淡绿色釉。高3.1厘米、口径11.5厘米、圈足径6厘米。系采集,据了解亦是出于Ⅰ型墓中(图19)。

豆 1件。略残,细泥灰陶,侈口,卷沿,竹节形高足,浑身施淡绿色釉。通高10.1厘米、口径11.8厘米、足高5厘米、足径3.7厘米。系采集,据了解系出于Ⅰ型墓中(图20)。

三、小结

关于这批火葬墓的时代问题,根据其不同的出土部位及其出土器物的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两期。前述用陶罐盛骨灰的Ⅰ型墓,上南庄的是村民傅树清在挖房屋后壁屋基时掘出的,其出土部位是在缓坡的靠山背里侧,被掩埋得较深,离地表有2米左右。其出土的随葬器物有浅绿釉竹节形高足豆和盘及浅黄釉双耳骨灰罐等。经有关专家鉴定,上述器物为元代典型器物,故这类墓应是元代的墓葬。不用葬具直接把骨灰和灰块葬在石棺内的Ⅱ型墓和把骨殖敛入木匣再葬入石棺的Ⅲ型墓,均出土于缓坡的边沿,一般距地表只有1米左右,其出土的随葬品有褐釉壶、浅绿釉碎瓷碗及白釉瓷杯等,属明代器物,故这两类墓应是明代的。通过这次清理工作,发现了元、明时期的石棺葬,为我省石棺葬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1985年

Abstract

From 1983 to 1984, the Cultural Center of Maowen County discovered a number of tombs of cremation in Sanlong Township, each tomb held a stone coffin and a few funerary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earthed artifacts, the age of these tombs should date back to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 excavation provides new archaeological data for the study on the sarcophagus burial in Sichuan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