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县汶川县考古调查简报
四川理县汶川县考古调查简报
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组
1964年3月27日,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组派童恩正去阿坝藏族自治州理县和汶川调查石棺葬,因发现了石器,于是又增派林向前往,一并调查了有关遗址,前后历时两个月。这次调查得到理县、汶川两县各级领导及汶川气象站等单位的支持,同时四川地质学院、重庆市博物馆及四川省博物馆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了协助。
此次调查范围在杂谷脑河两岸:上起理县朱亚罗,进了孟屯沟,下至杂谷脑河与岷江汇合处的威州(今汶川县治),并溯岷江至汶川雁门乡萝卜寨一带(图1)。除发现许多石棺葬(另文发表)外,发现石器出土地点5处,其中确定为石器时代遗址的一处,均在理县境内。在汶川县姜维城发现石器与陶片共存的地点一处。这一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都有人调查过[1],但建山寨遗址及大岐寨和小岐寨等地点以及姜维城的石器,则是首次发现。
图1 遗址分布示意图
现将发现文化遗物的地点,分别叙述如下。
图2 石器
1~3、5、6、9.斧 4.锛 7、8.凿 (1、2.为朴头乡,3.为大岐寨,4.为龙袍寨,5、6、8.为 子达寨,7、9.为小岐寨;1、2.为1/6,3~9.为1/3)
一、理县
(一)朴头乡
位于棱罗沟和杂谷脑河汇合处的三角形台地上,台地高出河谷30余米,地面已垦为农田。这里只发现千枚岩磨制的大型石斧2件(图2:1、2;图版壹:1、2),为狭长平薄形状。一件长22厘米、宽6.5厘米、厚1.7厘米,顶部残缺,锋刃圆突,纵剖面刃部似不对称;另一件长28厘米、宽6厘米、厚1.4厘米,刃口微圆。这种石斧过去在此地还未发现过,其他地方也甚罕见,这次发现较多。朴头乡是这一带发现石器最少的地点。
(二)大岐寨
此寨在薛城西南5公里多的高山上。采集到石斧1件(图2:3;图版壹:5),比朴头乡的石斧显得宽短厚实,长10厘米、刃宽6厘米、厚1.5厘米。平面呈梯形,刃部斜圆,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形式。
(三)小岐寨
采集石斧1件(图2:9;图版壹:4),和大岐寨采集的石斧相似,残长8厘米、刃宽7厘米、厚2.6厘米,上部残断。石凿1件(图2:7),残长7.5厘米,是黄河上游及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常见器物[2]。
(四)龙袍寨
此寨在孟屯沟内,高出河谷800米以上。采集到石锛1件(图2:4;图版壹:3),狭长平薄,棱角清晰,与朴头乡的石斧近似,长10厘米、宽4厘米、厚1.3厘米,顶部微损,似装柄的痕迹,也是千枚岩磨制。
(五)子达寨
此寨也在孟屯沟内。共发现石器4件,石材1件。其中石斧2件(图2:5、6),方柱状长条形,横断面近钝角长方形;1件残长12.5厘米,1件残长12厘米,刃部均斜圆,似使用磨损的结果。这种方柱状石斧过去在四川乐山、宜宾一带亦曾发现,川大博物馆有旧藏标本多件。凿2件(图2:8;图版壹:7),均残断,形制与这里采集的石斧有关,这种石凿多半折断。另有锯割痕迹的石材1件。
(六)建山寨
从薛城(原理县治,现为区治)东侧小路上山5公里余,高出河谷800米左右。在寨子东约100米的地方,有一处高约5.5米的梯地断崖,上面露出厚约1米的灰层,社员们曾在此拾到石器,我们在灰层中找到了大量陶片。断崖上露头的文化层长20余米,据说上面晒坝附近也曾出过石器。
我们在这里开了1米宽的探沟3条,面积15平方米。系利用原来断崖上暴露的剖面,继续下挖,直到生土。地层以探沟1南壁(即原断崖面)为例:
1.农耕土土色棕黄,厚约20厘米,质松。含有大小石块。
2.褐色土厚为2.5~4.6米,质硬成块状,土缝间有白色硝盐,杂有石块、植物根须等。这一层应是开辟梯地时从斜坡上盖下来的,有些地方没有这样厚。
3.灰黄土厚0.4~2米。色灰带黄,含有陶片、石器、炭屑和烧土等,没有发现晚期或近代遗物,部分下压淡黄色生土或炭灰与烧土的遗迹。
1、2.石斧 3、4.石锛 5~8.石凿 9.穿孔海贝 10、16.石环 11~13、19.彩陶片 14.残陶瓶 15.陶球 17.陶环 18、22、23.泥质陶片 20、24、29.陶碗 21、25、26.夹砂陶片27、30.陶罐 28.陶盆 31、32、35、36.器底 33.圈足 34.陶钵(1~13、15~19、21~23、25、26.为1/3,14、20、24、27~36.为1/6)
图3 建山寨出土器物
4.在炭灰烧土堆积层中厚约1米、长约5米的灰土内,有叠压十分整齐的炭灰和烧土。黑炭屑有8层,有的能看到直径5厘米以上的木炭块,在黑炭屑中间或有薄而成层的烧土,有的烧土上还有木材的印痕,厚的10厘米、薄的约1厘米。上部炭屑间填满极轻细的白色或粉红色的灰状土[3]。下部的炭屑间是厚约15厘米的红色细土,内含遗物。中间有一大块淡黄色土。西边有一处炭屑层,下凹约35厘米,有如柱洞的痕迹。石器、陶片、烧骨主要出在这一部分灰烬中,有可能是一处建筑遗址。
5.红土夹淡黄土。厚约1米,直接压在炭灰烧土之下,内杂有石块、陶片和烧土块等,可能与上述建筑遗址的构造有关。
6.淡黄色生土。这次在建山寨调查,从文化层中共获得标本409件,有石器17件、陶片391件、穿孔海贝1件(图3:9;图版壹:19)及烧骨。现将遗物分述如下。
石器 残片若干。石器器型有斧、锛、凿和环4种。多用千枚岩磨制。这些石器制作得都较精细。
石斧 2件。都与朴头乡的石斧相同。1件长9厘米,圆刃不对称(图3:1)。1件残长10厘米,锋刃圆突(图3:2)。由于石质关系,石斧极易崩坏,同出的有残片7件。
石锛 2件。形制与朴头乡的石斧相同。一长11厘米、一长12.5厘米(图3:3、4)。
石凿 5件。其中圭形凿3件(图3:5、6;图版壹:6、8),比较精致。尖头凿1件(图3:8),形如圭形凿有尖刃。斧形凿1件(图3:7),如朴头乡的斧,但小而平薄。
石环 8件。均残断。黑色的用千枚岩、白色的用大理石磨制。有宽、窄2种(图3:10、16;图版壹:9)。
陶片 按质地可分为4种。泥质灰陶,火候较高,数量最多,占56.01%。其中有的质粗,胎多孔,色灰黑,以素面磨光为主;有的表面留有交错绳纹及斜行绳纹的痕迹;有的饰附加堆纹(图3:18、22、23),可能为模制;有的泥质较细,灰色,打磨光滑,或饰一层黑色陶衣,但有陶衣的占全部陶片的比例极少。夹砂灰陶占27.37%,为此地带特征性的遗物。陶质粗多孔,夹有大量片岩、页岩石子,有的长达12毫米。夹砂灰陶的陶土,是取自附近的山泥,均手制,火候不高。纹饰均为绳纹加一至数圈附加堆纹(图3:21、25、26),也有圆窝纹。有的绳纹经过抹平,隐现器表,有些则组成斜方格纹,十分清晰。未发现完整器物,往往底薄于壁。泥质红陶占15.09%,质较细,也有粗而多孔的。因火候关系,呈斑驳的灰色,手制。有些内壁有明显的泥条盘筑痕迹。彩陶占1.53%,质极细,火候高,胎色橙红,黑彩(图3:11~13、19),手制。探沟2出土的残陶瓶上部,花纹由平行线和弧线等组成,其风格与甘肃东部的仰韶文化近似[4]。
容器的口缘有敛口、直口、侈口、翻唇、卷唇、尖唇和直颈数种(图4)。底部只见小平底(图3:31、32、35、36),可能有圈足器(图3:33)。器型可辨的有碗(图3:20、24、29)、杯、盆(图3:28)、钵(图3:34;图版贰:5)、瓶(图3:14;图版壹:10)和罐(图3:27、30)等数种。此外,有空心陶球(图3:15)和陶环(图3:17)等。制法似以手制为主,部分口沿似有轮修痕迹。
图4 陶器口沿(1/8)
这次在川西北岷山山区调查发现的原始遗存,就各地发现的遗物来看,是属于同一种类型的遗存。建山寨遗址的发现,为我们认识这种文化类型提供了线索。这里的石器以全身磨光、形态规整、狭长平薄的斧、锛为其特征,有西北、西南地区流行的圭形凿。陶器以灰色陶为主,口部形态的复杂与底部形态的一致成为鲜明的对照。泥质陶占大多数,有与甘肃的仰韶文化相似的彩陶,而夹小石块的粗灰陶是特征性遗物之一。这里没有发现骨器,但发现有穿孔的海贝。
这些发现遗物的地点,均无金属物痕迹,虽与秦汉时代的石棺葬相邻近,如建山寨遗址以西数百米,就有石棺葬群,但两者遗物全不相同,如石棺葬中不出彩陶,遗址中未见双耳罐,可以肯定不是同时的文化遗存。
二、汶川县
(一)威州镇后姜维城
此处在威州镇南的台地上。岷江自东北流来,汇合杂谷脑河再折向南流,形成高约110米的舌状台地。表面是黄土,下面是夹砂砾石,应是一处冲积台地(图版贰:1)。上面有古代夯土城址。在城墙内外地表耕土层内及夯土墙中均可找到陶片。我们在此共获彩陶片6块,陶色橙红、黑彩(图5:1~3;图版壹:11~16),泥质红陶27块,器型可辨的有罐底(图5:7)、瓶口(图5:6),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都有细绳纹和附加堆纹(图5:4、5)。在东城墙边上发现磨光残石器1件,似为斧类器。遗物性质与建山寨遗址同。
图5 陶片
1~3.彩陶片 4、5.陶片 6.瓶口7.器底(6.为1/8,余均1/4)
这里过去发现过彩陶片,但没找到石器和文化层。这次我们在台地上开了1米×4米的探沟4条,但仍未发现文化层。各探沟情况相同,耕土内含彩陶片、红陶片、灰陶片及晚期遗物;耕土下有些地方接生土,有些地方扰坑很深,出土汉瓦碎块,唐宋白釉瓷片、青釉瓷碗(图版壹:17)和黑釉瓷碗(图版壹:18),还有明代的骨灰罐等。
(二)古城址
此处城墙三面环水,背依高山,当地人称此台地为“古城墙”,或称“姜维城”。
古城墙尚残存东南与西南两段。东南略成一直线,残长65米、厚约6米、高约9.4米(图版贰:2)。西南段残长120米,其南端向外突出成一转角(图版贰:4),墙身大部倒坍,残厚2.5~6米、高4~9.4米不等。城墙系用黄土夯筑,每层夯土厚为12厘米左右(图版贰:3),夹棍孔径为20厘米左右。
城墙之夯土即利用台地上及共周围之黄土,内含彩陶片、细泥红陶片、夹砂粗灰陶片及黑细瓷片。在城址内,亦找到一些彩陶片,还有青黄釉、黑釉[5]及酱釉的瓷片,器型有碗和水盂,还有大量厚重绳纹汉瓦片。
今汶川县本汉棉虒县地,梁于此置汶川县[6],唐因之,至永徽二年废[7],南宋时又增设汶川县[8]。“明宣德中……迁州治于汶川县,而移汶川县治于寒水驿北,即今治也[9]。”由此可知,此古城应为明以前的汶川县治,至少在梁时已经存在。
当明宣德时威州迁到汶川以后,即在旧城北修了一道石城墙,城区亦移到山下岷江南岸[10],石城墙现在尚有部分保存(图版贰:6)。至于迁到寒水驿北的汶川县治,由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仍为汶川县,现为汶川县棉虒区。
执笔者:林向 童恩正
1965年
Abstract
In 1964, the Archaeolog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 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Sichuan University conducted an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 Li County and Wenchuan County, they found a number of sites where stone tools are unearthed, one of which is identified to be of the Stone Ag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ites and unearthed artifacts,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图版壹
四川理县、汶川县出土遗物
1、2、4、5.石斧 3.石锛 6~8.石凿 9.石环 10.残陶瓶 11~16.彩陶片 17.青釉瓷碗18.黑釉瓷碗 19.海贝(1、2.朴头乡,3.龙袍寨,4.小岐寨,5.大岐寨,6、8~10、19.建山寨,7.子达寨,11~18.姜维城出土)
图版贰
1.古城墙远眺(由北向南)
2.古城东南段(由南向北)
3.古城墙的夯土层
4.古城西南段(由北向南)
5.泥质灰陶钵(建山寨所出)
6.明代石墙
【注释】
[1] 林名均:《四川威州彩陶发现记》,《说文月刊》4卷合订本,1944年;徐朋章:《四川藏区孟屯沟发现的磨制石器》,《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6期。
[2] 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85年,图五八:9、10,图版陆捌:20、21;夏鼐:《考古学论文集》第2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四川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记略》,《文物》1961年第11期;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凤县古文化遗址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2期;陕西分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西乡李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1年第7期;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圻春易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0年第5期;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北阴阳营第一、二次的发掘》,《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
[3] 承川大化学系化验,认为是未燃烧的自然物。
[4] 甘肃博物馆:《甘肃古文化遗存》,《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5] 这种黑釉瓷一般称为“建窑”,但四川广元亦有这种瓷窑,时代为宋代。王家佑:《四川广元黑釉窑初探》,《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3期。我们仅在城墙表面发现一小块,在断层深处绝无发现。
[6] 《元和郡县志·汶川县》卷三三。
[7] 《旧唐书·地理志》卷四一《汶川县》。
[8] 《宋史·地理志》卷八九《茂州》。
[9] 《大清一统志》卷四二一《杂谷厅》。
[10]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