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定县坪上遗址先秦时期遗存发掘简报
四川泸定县坪上遗址先秦时期遗存发掘简报[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甘孜州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
泸定县文化局
坪上遗址位于四川泸定县烹坝乡沙湾村,小地名坪上,海拔1400~1440米。遗址紧邻318国道西侧,距离泸定县城约13公里(图1)。该遗址是200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4年10月更名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进行大渡河流域考古调查时被发现的[2],2003年5月由泸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1 坪上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2 坪上遗址发掘区位置示意图
2011年6月,为配合泸定水电站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甘孜州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泸定县文物局对坪上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900平方米,遗址编号2011SLP,自南向北分为Ⅰ、Ⅱ、Ⅲ区。Ⅰ区海拔较低,布磁北方向5米×5米探方19个(编号ⅠT1~ⅠT19),Ⅱ区位于遗址最高处一块梯田里,受地形限制,布345°方向5米×5米探方11个(编号ⅡT1~ⅡT11),Ⅲ区位于遗址北部,较Ⅱ区位置略低,布335°方向5米×5米探方6个(编号ⅢT1~ⅢT6)(图2)。此次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以及明清时期遗存。其中Ⅰ区未见早期遗存,兹将Ⅱ、Ⅲ区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存发掘收获简报于下。
一、地层堆积
由于各区层位堆积并不一致,分别对ⅡT2东壁、ⅢT4南壁予以介绍。
(一)ⅡT2东壁
第①层灰褐色沙土。土质疏松,内含少量现代瓦片、瓷片等生活垃圾和植物根茎。厚0.2~0.25米。
第②层褐色沙土。土质略硬,内含少量石块、瓦片、瓷片、夹砂和泥质褐陶片。厚0.3~0.75米。
图3 ⅡT2东壁剖面图
第③层黄色沙土。土质疏松,包含有少量石块和草木灰烬,仅分布于探方北部,未见人工遗物。厚0~0.25米。H2开口于该层下。
第④层红褐色砂土。土质疏松,内含有少量小石块、草木灰烬、木炭块,出土少量兽骨和夹砂红褐残陶片。厚0.05~0.87米。
第⑤层黄褐色土。土质略硬,内含较多的角砾,无人类遗物,为自然营力作用使然。厚0.1~0.15米。
以下为浅黄色纯净沙土(图3)。
(二)ⅢT4南壁
第①层褐色沙土。土质松散,包含近现代瓷片、动物骨骼、卵石、炭粒和植物根茎等。厚0.3~0.35米。
图4 ⅢT4南壁剖面图
第②层灰褐色沙土。土质疏松,与第①层交界处有一层水锈,包含少量瓷片、陶片、铜器碎片、角砾。厚0.4~0.45米。
第③层浅青灰褐沙土。土质疏松,包含较多细小的碎石颗粒、少量商周时期夹砂红陶碎片、动物骨骼及少量白瓷片。厚0.1~0.15米。
第④层黄色沙土。颗粒较大,有较多碎石,土质疏松,包含少量夹砂红陶片。H4、H5等开口于此层。厚0.15~0.2米。
第⑤层红褐色沙土。包含较多的砂石颗粒、少量夹砂红陶片。西北部缺失。厚0~0.25米。
第⑥层红色粉土层。土质疏松,包含少量石块。仅分布于探方西部。厚0~0.2米。
第⑦层黄灰色沙土。土质疏松,纯净无包含物。西南部缺失。厚0~0.3米。
以下为沙石含角砾的堆积,未发现人类活动迹象(图4)。
从出土遗存看,Ⅱ区的第③层下开口灰坑H2及第③、④层仅出土少量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推断此类堆积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而Ⅲ区第③层及以下虽包含少量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但各层均出土商周时期夹砂红陶片,推断该区堆积为商周时期遗存。
二、遗迹、遗物
(一)遗迹
图5 H2平、剖面图
仅发现3座灰坑:H2、H4、H5。
图6 H4平、剖面图
H2 位于ⅡT2东壁,开口于第③层下。近圆形,圜底。东壁外侧为堡坎,灰坑已被破坏,未扩方清理。坑口直径约1.8米、坑深0.65米。填土以深红褐色沙黏土为主,内含少量角砾,出土少量夹砂褐陶,可辨器型有罐口沿和平底(图5)。
H4 位于ⅢT4东南部,开口于第④层下。不规则形,直壁,平底。坑口长径2.25米、短径0.82~1.02米、残深0.26~0.33米。坑内为褐色沙土堆积,含较多风化的花岗岩角砾(图6)。
H5 位于ⅢT4东南部,开口于第④层下。与H4相邻。圆角三角形,直壁,平底。坑口长边1.9米、短边0.87米、残深0.24~0.32米。坑内堆积都是褐色沙土,含较多的风化花岗岩角砾(图7)。
(二)遗物
遗物为陶器、石器。其中Ⅱ区仅出土少量陶器,Ⅲ区出土数量相对较多的陶器和石器。
图7 H5平、剖面图
图8 Ⅱ区出土陶器纹饰
1.抹断绳纹(H2 : 10) 2、8、9.交错绳纹(ⅡT2④ : 9、H2 : 11、ⅡT2④ : 10) 3、4、13.细绳纹(H2 : 5、H2 : 9、H2 : 4) 5.弦断绳纹(ⅡT2④ : 11) 6、7、10、14、15.绳纹(ⅡT2④ : 13、H2 : 12、ⅡT2④ : 12、ⅡT1④ : 1、ⅡT2④ : 16) 11.交错细绳纹(H2 : 6) 12.弦纹(ⅡT2④ : 18)
图9 Ⅱ区出土陶器
1、5.罐底(ⅡT2④ : 5、ⅡT2④ : 6) 2.喇叭口罐(H2 : 3) 3.盆(H2 : 2) 4.甑(甗)(ⅡT1③ : 1) 6.钵(ⅡT2④ : 3) 7.侈口罐(ⅡT2④ : 1) 8、10、11.直口罐(ⅡT2④ : 4、 ⅡT2④ : 2、ⅡT2④ : 8) 9.器钮(ⅡT2④ : 7) 12.器耳(ⅡT1③ : 2)
1.陶器
(1)Ⅱ区出土陶器
无完整器或可复原器。可辨器型多为罐口沿、平底器底部,另有少量陶钵残片。泥质陶所占比例最多,偶见夹砂陶。陶色多为灰陶和灰褐陶,火候较高。泥质陶多素面,其次饰细绳纹或交错绳纹,夹砂陶多饰粗绳纹(图8)。
盆 1件。H2:2,为口沿片,泥质红褐陶。窄卷沿,圆唇,斜直腹。器表抹光。素面。口径18厘米、残高5厘米(图9:3)。
甑(甗) 1件。ⅡT1③:1,呈倒梯形状,内底向上凸起,底中部有一穿孔。上端径8.4厘米、下端径5.4厘米、残长3.6厘米(图9:4)。
钵 2件。ⅡT2④:3,为口沿片。泥质灰陶。敛口,方唇,弧腹。素面。残高1.8厘米、厚1厘米(图9:6)。
罐 6件。均为口沿。H2:3,泥质褐陶。喇叭口,尖圆唇。素面。口径13厘米、残高5.2厘米(图9:2)。ⅡT2④:1,夹砂褐陶。侈口,卷沿,圆唇。唇部压印绳纹向上外翻,器表施竖向绳纹。残长4.2厘米(图9:7)。ⅡT2④:8,泥质灰陶。直口,方唇。素面。最厚0.7厘米、残高4.8厘米(图9:11)。ⅡT2④:2,泥质灰陶。直口,方圆唇,唇部略厚。素面。残长3.6厘米、最厚1厘米(图9:10)。ⅡT2④:4,泥质灰陶。口微敛近直,方圆唇。素面。残长5.8厘米、最厚0.9厘米(图9:8)。
罐底 5件。ⅡT2④:5,罐底残片。泥质灰陶。平底。近底下腹施绳纹。残长3.4厘米、底最厚1厘米(图9:1)。ⅡT2④:6,罐底残片。泥质灰陶。平底。素面。残长3.4厘米、底最厚1.2厘米(图9:5)。
器钮 1件。ⅡT2④:7,泥质灰陶。弧腹带钮。残长3.6厘米、最厚1.4厘米(图9:9)。
器耳 1件。ⅡT1③:2,残。桥形耳,残耳呈梯形状,上窄下宽,两侧有竖向凸棱。最宽4.1厘米、最厚0.9厘米(图9:12)。
(2)Ⅲ区出土陶器
皆为残片,无完整器或可复原器。多为夹砂陶,砂粒较细小,胎质疏松,泥质陶少见。红褐陶所占比例最高,火候较低。有少量灰褐陶。可辨器型以罐类为主,根据口沿可辨有敞口罐、大双耳罐、小口长颈罐,还有少量陶钵、陶饼、陶环及陶饰品。另有鬲足1件。
罐口沿 5件。ⅢT2④:1,残。夹砂红褐陶。方唇,口沿微外翻。胎最厚为0.6厘米、残长3.7厘米(图10:6)。ⅢT3④:1,夹砂红褐陶。圆唇较厚,颈部微束。唇部最厚1.5厘米、残长3.5厘米(图10:8)。ⅢT3⑥:1,泥质灰褐陶。喇叭口长颈,沿外翻,颈部较长。器表抹光。残长5.2厘米(图10:1;图版壹:1)。
图10 Ⅲ区出土陶器
1、6、8.罐口沿(ⅢT3⑥ : 1、ⅢT2④ : 1、ⅢT3④ : 1) 2、11.陶饼(ⅢT3④ : 2、ⅢT3⑤ : 8) 3.鬲足(ⅢT1③ : 1) 4.大双耳罐(ⅢT2③ : 1) 5.马面饰品(ⅢT4③ : 2) 7.折腹钵(ⅢT3⑤ : 7) 9、10.陶环(ⅢT2④ : 2、ⅢT2④ : 3)
大双耳罐 1件。ⅢT2③:1,残。为大双耳罐器耳。夹砂红褐陶,顶端略弧,顶端及两侧修整痕迹明显。顶端最宽6.6厘米、中部最窄3.4厘米(图10:4)。
折腹钵 1件。ⅢT3⑤:7,泥质灰褐陶。钵口沿,口微侈。器表抹光,内壁轮修痕迹明显。胎最厚为0.5厘米、高3.7厘米(图10:7)。
陶环 2件。ⅢT2④:2,夹砂红褐陶。外侧略弧,剖面呈长方形。宽2.2厘米、厚1.6厘米(图10:9)。ⅢT2④:3,夹砂红褐陶。剖面呈不规则弧边长方形。宽2.3厘米、厚1.9厘米(图10:10)。
陶饼 3件。标本ⅢT3④:2,夹砂陶。利用陶片打磨而成。短径3.3厘米、长径3.8厘米、厚约1厘米(图10:2)。标本ⅢT3⑤:8,残。夹砂红褐陶,利用陶片打磨而成。直径约3.5厘米、厚0.9厘米(图10:11)。
陶饰品 1件。ⅢT4③:2,泥质灰褐陶,夹细砂。为马面饰品。长5.6厘米、宽3.6厘米、厚1.3厘米(图10:5;图版壹:3)。
鬲足 1件。ⅢT1③:1,残。红褐陶,夹杂大小不一的白色砂粒。呈尖锥状,实心。器表施粗绳纹。残长7.1厘米(图10:3;图版壹:2)。
2.石器
共9件。均出土于Ⅲ区。主要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仅1件。打制石器多选择材质较好的燧石、石英砂岩为原料制作而成。石制品以石片为主,少数仅剩石片近端,部分石片刃部可见使用痕迹,石片打击点和半锥体较为明显,同心波清晰可见。除石片外,另有少量石核和刮削器,石核台面平整,疤痕清楚;刮削器修整规整。
石片 3件。ⅢT4⑤:1,灰绿色石英砂岩。一面为劈裂面,可见打击点及放射线,另一面为多次打制形成的剥离面,一侧有使用微痕。长5.2厘米、宽3.5厘米、厚0.9厘米(图11:6,图版壹:5)。ⅢT6⑤:1,灰绿色石英砂岩。台面经过修整,两面均为一次打击而成,可见打击点及放射线。长3.4厘米、宽3.3厘米、厚0.8厘米(图11:1)。ⅢT3⑤:4,白色石英岩。一面为劈裂面,另一面为多次打制形成的剥离面。长3.5厘米、宽2.3厘米、厚0.8厘米(图11:4)。
图11 Ⅲ区出土石器
1、4、6.石片(ⅢT6⑤ : 1、ⅢT3⑤ : 4、ⅢT4⑤ : 1) 2、3、8、9.刮削器(ⅢT2④ : 4、ⅢT6③ : 1、ⅢT3⑤ : 3、ⅢT3⑤ : 6) 5.石核(ⅢT3⑤ : 1) 7.石锛(ⅢT4③ : 4)
石核 1件。ⅢT3⑤:1,墨绿色燧石。台面经过修整,单台面,多次打击形成多个剥离面。长3.9厘米、宽2.6厘米、厚1.3厘米(图11:5;图版壹:6)。
刮削器 4件。ⅢT2④:4,石英砂岩。一面为两次打击形成的劈裂面,另一面为自然面。刃部单向修整。长5.8厘米、宽3厘米、厚1厘米(图11:2)。ⅢT6③:1,墨绿色燧石。台面经修整,一面为劈裂面,可见打击点及放射线,另一面为单向打击加工而成的刃部。长3.1厘米、宽4.4厘米、厚0.9厘米(图11:3)。ⅢT3⑤:3,墨绿色燧石。台面经修整,一面为劈裂面,可见打击点及放射线,另一面为单向琢击加工而成的刃部。长3.2厘米、宽1.8厘米、厚0.5厘米(图11:8,图版壹:4)。ⅢT3⑤:6,灰绿色石英砂岩。台面经修整,一面为劈裂面,刃部双向加工而成。长3.2厘米、宽1.9厘米、厚0.8厘米(图11:9)。
石锛 1件。ⅢT4③:4,灰绿色燧石,磨制而成,通体抛光,制作精美,顶部及两侧残。残高4.5厘米、宽3.5厘米、厚1厘米(图11:7)。
三、结语
坪上遗址的发掘,是泸定县继小咱里遗址[3]发掘后的又一次较大规模发掘。出土材料为大渡河中游地区的先秦时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主要收获有:
一、确认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本次发掘清理的H2及Ⅱ区第③、④文化层,出土敛口钵、侈口卷沿罐、直口罐、平底器等;泥质陶多灰褐色或灰色,夹砂陶为红褐、灰褐色;泥质陶多为素面,抹光,其余则饰细绳纹,夹砂陶则饰中粗绳纹;遗址出土的喇叭口束颈高领罐(瓶)与上游的孔龙遗址晚期遗存(采:6、采:11、采:16)[4]、罕额依早期遗存(90DZHT1⑩:136、90DZHT1⑩:137)[5]、下游的石棉三星新石器时代遗存(H10:14)[6]、姜家屋基遗址(T1⑥:31、T1⑦:1)[7]以及雅砻江流域的横栏山遗址(H2:1、H3:13)[8]等陶器十分近似。推测其年代也较为接近,当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二、坪上遗址商周时期遗存以夹细砂红褐陶为主,夹细砂灰褐陶、灰陶次之,有少量厚胎及夹粗砂者。绝大部分为素面,绳纹、弦纹非常少。可辨器型有钵、罐等,未见尖底器。发现的大双耳罐器耳是川西地区商周时期常见器型之一,丰富了大渡河中游地区商周时期考古材料。鬲足的出土,对于大渡河中游地区而言当属首次发现。虽仅有1件残鬲足,却为川西山地陶鬲的传入和分布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三、坪上遗址新石器时代层位中虽未发现打制石器,但从商周层位出土的一定数量石制品来看,主要是一些大小不超过5厘米的石片、使用石片和刮削器等,无疑是承自本地区早期文化。大渡河流域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出土有类似打制石器[9],这与当地彼时生业模式有着密切联系。
领队人员:孙智彬
发掘者:陈苇 匡汉斌 赵建 唐凛然 何存礼 肖云彬 郭成燕 陈仲华
整理者:陈苇 匡汉斌 赵建 任瑞波
线图绘制者:赵建
拓片者:曾令玲
摄影者:江聪
执笔者:陈苇 任瑞波 匡汉斌 郭成燕
2015年
Abstract
In June 2011, to coordinate with local capital construction, archaeologists excavated Pingshang Site located at Shawan Village in Ludi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and found some relics of the Neolithic Age, Shang and Zhou, as well a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mong which three ash pits that span from the Neolithic Age to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nd a number of pottery and stone tools are unearthed. The remains of this Neolithic site has the similar features with those of the sites in the midstream of Dadu River, and the li feet(hollow feet) of pottery is first found from sites of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in the midstream of Dadu River, which provides new clues for the study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li foot in western Sichuan mountainous region.
图版壹
1.陶喇叭口罐( ⅢT3⑥ : 1)
2.陶鬲足(ⅢT1③ : 1)
3.陶马面饰品(ⅢT4③ : 2)
4.石刮削器(ⅢT3⑤ : 3)
5.石片(ⅢT4⑤ : 1)
6.石核(ⅢT3⑤ : 1)
【注释】
[1] 本文系2013年度四川省省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项目“大渡河中上游地区考古学研究”、2011年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基金项目“青衣江流域——先秦时期文化融合地”的成果。
[2] 资料未发表,现存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3] 资料未发表,现存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4]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马尔康县孔龙村遗址调查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考古发现(2005)》第45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5]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遗址发掘简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考古报告集》第62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
[6]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四川石棉三星遗址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08年第6期。
[7] 大渡河中游考古队:《四川汉源县2001年度的调查与试掘》,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考古发现(2001)》第380页,科学出版社,2003年。
[8]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西昌市大兴横栏山遗址调查试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考古发现(2004)》第29、30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
[9] 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四川汉源县麦坪村、麻家山遗址试掘简报》,《四川文物》2006年第2期;B.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四川省汉源县麦坪遗址2006年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