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环湖考古调查
青海湖环湖考古调查
青海省文物考古队
青海湖周长360公里,湖面海拔3266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的周围除东岸日月山西麓为沙丘和沙漠外,其余都是湖滨草原。1981年5月,青海省文物考古队组成青海湖环湖考古调查小组,对青海湖周围进行了考古调查,共发现古代文化遗址8处、古城堡9处(图1)。现将调查结果分述如下。
一、古代文化遗址
青海湖的南、西、北三岸共发现古代文化遗址8处。北岸有德州遗址、沙柳河桥东遗址、沙柳河桥西遗址、刚察县面粉厂遗址和刚察县西山遗址,共5处;西岸有布哈河水文站遗址和立新遗址,共2处;南岸只有江西沟遗址1处。
图1 青海湖环湖古代遗址、古城堡分布示意图
1.海晏三角城 2.尕海古城 3.南向阳古城 4.北向阳古城 5.铁卜恰古城 6.黑城子 7.白城子 8.江西沟古城9.立新古城 10.德州遗址 11.沙柳河桥东遗址 12.刚察县西山遗址与面粉厂遗址 13.沙柳河桥西遗址 14.立新遗址 15.布哈水文站遗址 16.江西沟遗址
1.德州遗址 遗址位于哈尔盖河入青海湖口处东岸约250米的德州村内,该村属海晏县甘子河公社,南面是青海湖湖滨草原。遗址地面只见零星的灰层,不见遗物。据1978年8月的调查,曾在该地发现墓葬,墓葬属卡约文化。我们征集到带翼铜镞1件,形制与卡约文化同类器物相同。
2.沙柳河桥东与沙柳河桥西遗址 两遗址位于刚察县城南,沙柳河入青海湖口处的东西两岸,隔河相对。桥东遗址东西160米、南北90米,刚察至天峻公路通过遗址的南部边缘,南部在修筑公路时遭到破坏。1982年8月我们再次复查时发现这个遗址已被完全破坏了。桥西遗址在公路北约200米处,原来是一个南北约100米、东西约80米、高约30米的小山包,因修筑公路取土而破坏无余。
两处遗址内涵基本相同,灰层厚0.3~1米,灰层内夹有大量的鱼骨、兽骨、石器和陶片。桥东遗址西部断崖处暴露有灰坑和砾石垒铺的房屋遗迹,在遗址的中心地方残留有数个用灰褐色土铺成直径约5米左右的圆形居住面和几个用砾石堆砌的灶,灶的形状已无法识别(图2)。
图2 沙柳河桥东遗址圆形居住面剖面图
3.面粉厂遗址与刚察县西山遗址 面粉厂遗址位于刚察县城西,整个遗址压在面粉厂厂址下面,在厂内房屋基址周围见到少量陶片和灰烬,但遗址的范围不清。西山遗址在面粉厂西,距县城约250米的山上。遗址的西部紧靠沙柳河东岸的峭壁边缘,因地处山上又是风口,所以覆盖土只有1米左右,土层下即为岩石。遗址南北约130米、东西15~20米,呈长条状。灰层最厚0.2~0.4米,一般在0.1~0.2米,遗址因揭取石板也遭到了破坏。两处遗址内涵与沙柳河桥遗址类似,但未见房屋及灰坑等遗迹。
4.布哈河水文站遗址 遗址位于布哈河入青海湖口处的北岸水文站东,鸟岛管理站南,遗址东西约400米、南北约20米,也是长条状。断断续续的灰层厚0.4~0.7米,灰层内夹有兽骨、陶片和大量的鱼骨。1971年在水文站建站时,曾发现墓葬二座[1]。
5.立新遗址 遗址位于布哈河水文站西约2公里的立新大队村北,面积东西约150米、南北约80米,其内涵与布哈河水文站遗址相同。
6.江西沟遗址 遗址位于共和县江西沟公社南,江西沟河西岸的江西沟村内。遗址面积南北约150米、东西约40米,地面散布许多细碎陶片,因沙石覆盖,灰层厚度不清。
上述遗址中的遗物,其石器、骨器和角器除盘状器数量较多,石器的制作稍显粗糙外,其他均与卡约文化相同,如柱状的石斧和用羊骨、鹿角稍做加工磨出尖部或刃部的骨锥、骨铲都是卡约文化常见的器物,而大量使用的盘状器又与齐家文化近似。遗物中的陶器制作方法完全和卡约文化一样。其中桥东遗址出土的侈口、高颈、圆腹、口部施附加堆纹的粗陶罐为卡约文化遗址所常见的器物;带有齐家文化色彩的侈口、高颈、双耳附于口沿及肩部的泥质双耳罐不但见于卡约文化遗址,而且与诺木洪文化Ⅰ式双耳罐极类似(图3)。
青海境内的古代文化除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还存在着卡约文化和诺木洪文化,从这两个土著文化的遗物尤其是陶器看,它们的关系是甚为密切的。近年来我们对卡约文化方面的工作做得较多,对其分布与内涵有所了解,但对诺木洪文化却了解不多,缺少系统的认识。卡约文化主要分布在湟水中上游和黄河的河曲地带,这些地区的西部都接近牧业区。诺木洪文化则主要分布在牧业区的柴达木盆地。通过这次调查,发现的遗址虽然不多,遗址之间的距离也较大,但基本上可以将这两种文化的分布连成一线,从而为我们探索其间的关系提供新的依据,同时也使我们对青海省牧业区古代文化遗址的分布规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青海省牧业区十分辽阔,古代文化遗址的分布极为复杂,与东部农业区大不相同,有的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沙包上,有的在岸边形成长条状分布,还有的分布在河流岸边的山上,若按常规调查方法则很难发现。
沙柳河桥东遗址的居住面和砾石垒铺的房屋遗迹,为我们了解卡约文化增添了宝贵的资料。上述的遗址中都遗留有大量的鱼骨,表明当时居民主要生活来源是渔猎,这就为我们探讨卡约文化的经济生活提供了新的因素。
图3 沙柳河桥东遗址遗物
1.石斧 2、3.骨锥 4.双耳罐(1、4约1/4,2、3约1/8)
二、古代城堡
在青海湖周围,我们共调查发现古城堡9处(复查2处,新发现7处)。
1.三角城
该城位于海晏县城西北约250米,青海湖东北的金银滩上。此城早在30年代即被发现,马步芳统治青海时期曾经多次盗掘。50年代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曾进行过调查。安志敏先生考证此城为王莽时所设置的西海郡址[2]。
2.尕海古城
该城位于海晏县甘子河公社尕海大队。甘子河自城北流过,东北依山,西南面对青海湖尕海子(“尕”为青海土语,意为小),周围是丰盛的湖滨草原,是海晏通往刚察的必经之地。城周南北463米、东西435米,四面开门,门宽8米,夯土筑,夯层厚6~7厘米。城墙残高4.8米、宽11米左右。城内南高北低,东北部为一平坦的广场,西南部较高,是原来的房屋基址,部分地区现为社员居住院落。城内遗物不多,只见灰色陶片、五铢钱、残铜镜等(图4、5)。
图4 尕海古城平面示意图
3.南向阳古城
该城位于刚察县吉尔孟公社东南,青藏铁路吉尔孟车站南约200米处。此城规模很小,南北120米、东西90米,城高2.5米、厚12米(从隆起部算起),夯土筑,城门开在西面稍偏南,城内全部被风沙淹埋形成多数小丘,沙丘上生长着芨芨草,布局无法看清。
4.北向阳古城
该城位于刚察县吉尔孟公社驻地西约1公里处,北为青藏铁路,西南是布哈河的冲积平原,东城墙外有一条干枯小河。此城南北300米、东西400米,城高2~5米、宽13米,只在南面开一城门,门宽现存18米,夯土筑,夯层6~7厘米。城内由城门起有一直通向北的中轴大道,大道东为平坦的广场,西南部高起,并被风沙淹埋,形成许多小丘,应为当时房屋基址所在(图6)。城内散乱地布有灰色陶片,据社员反映,在修建宅基时曾发现五铢钱。
图5 尕海古城遗物
5.立新古城
该城位于刚察县吉尔孟公社立新大队村内,南临布哈河。此城为不规则三角形,周长才140米,东面开门,夯土筑,不宜久居,似为临时设置。
6.铁卜恰古城
该城位于海南州共和县石乃亥公社铁卜恰大队西南,南距石乃亥公社驻地约2.5公里,菜济(又名切吉)河绕行城北,再北为布哈河,东距青海湖边约7.5公里,周围为湖滨大草原。城墙保存完好,东西220米、南北200米,城高现存12米左右,城墙基宽17米。只开东门,门宽10米,门外有一折角形遮墙。城内布局非常整齐紧凑,自城门向西有一中轴大道,大道两旁各有长约50米、宽约30米相连的房屋基址遗迹,中轴线西端为一东西66米、南北70米的小方院,小院东、南、北三面墙只略高于平地,西墙则与西城墙重合为一。小院的门开在中轴线上。在小院的西南角与南部房屋基址之间存一直径约15米、高9米的夯土台,台上遗留有建筑痕迹(图7、8)。城内地面有少量的瓦片和陶片,未见其他遗物。城外尚有南北长1400米、东西残长700米的围墙,围墙系用砾砂石堆积而成,现只存有东、西、南三面,北面已被水冲毁。围墙中部稍偏东又筑一条围墙,将围墙分为东西两部,西部大于东部近一倍。古城居于西部的中心,东部围墙似为后来加筑的。
图6 北向阳古城示意图
图7 铁卜恰古城平面示意图
7.江西沟古城
该城位于共和县江西沟公社驻地南约1.5公里,江西沟河东岸高地上。此城较小,仅略显城基痕迹,南北100米、东西90米,北面开门,城内南高北低,未见有遗物,建筑时代不清。
图8 铁卜恰古城遗址
8.黑城子与白城子
两城都在共和县倒淌河境内。黑城子位于倒淌河公社驻地西约10公里,倒淌河北岸,面临青海湖。白城子位于日月山麓,倒淌河公社驻地北约10公里的山脚处。两城形制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白城子东、西各有城门,西门外设有照壁;黑城子只开东门,且为二次修建,早期时代不清。西城城内遗留房屋基址异常清楚,很像寺院建筑,城内遍布砖石瓦片,白城子尚留有“雍正九年立”残碑一通。
青海在西汉以前主要是羌人活动地区。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阻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在青海的西宁修筑西平亭,设置破羌县和临羌县;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又设置“护羌校尉”以统甘青地区。宣帝时采用赵充国的建议,开始在湟水进行屯田戍边。西汉末年,王莽利诱羌人首领献地称臣,于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在海晏三角城设西海郡,郡下设修远、监羌、兴武、军虏、顺砾5县,并分设驿站及烽火台。
关于海晏三角城,安志敏先生在《青海的古代文化》中有较详细的考证,确认是王莽时所建的西海郡。我们这次调查发现尕海古城和北向阳古城,无论是城址的选择,还是建城的形制和布局都与三角城有着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选择地势雄伟,依山面水并且较开阔而又水草丰盛的平原地方,它们的修筑方法都是夯筑,夯层在6~7厘米。布局上都有一条中轴线,中轴线的东北部为一平坦的广场,中轴线西南为隆起的殿堂房屋基址。广场的设置与中原古城的布局是不同的,这可能是与军事和地区有关。西海郡的设置本身就是一个军事要地,青海西部地区是广阔的大草原,一切行动都须马匹代步,在当时步行是难以想象的。马匹则又须有栏圈的场所,所以建城时在设计方面考虑到这一点,设有较开阔的广场,即可以栏圈马匹又可以作为操练军队的场所。
从出土文物方面看,尕海古城与北向阳古城虽然没有三角城丰富,但两城都有与三角城相同的灰色泥质绳纹陶片和五铢钱,尕海古城出土的残铜镜则是汉代典型的连弧纹镜,它们应是与三角城同一时期所建。
铁卜恰古城,今人靳玄生和黄盛璋先生都考证为吐谷浑故都——伏俟城[3]。我们同意这个结论,但在某些方面与我们调查有所出入,例如靳文说:“布哈河绕于北,切吉河环于南……城垣还没有十分倒塌。”实际上现在两河都在城的西北,墙垣也只有城墙保存完好,而城内房屋墙垣现在只能辨出轮廓而已。
黄盛璋先生是依据方永同志的调查进行叙述的,而方永同志在调查时有所疏忽,如在《吐谷浑故都——伏俟城发现记》之“古城为伏俟城证”一段中说:“我们走遍布哈河河谷,只发现这一座古城。自日月山以西、都兰以东,再也没有另外的古城。它也可以说是青海湖西岸一带唯一的古城……”我们调查发现吉尔孟北向阳古城和南向阳古城,就在布哈河的北岸,西距铁卜恰古城约20公里,立新古城则与铁卜恰古城隔布哈河相对。在石乃亥山上(青海湖南山)还有一座石头垒砌的石城(未调查),站在铁卜恰古城的城墙上可以看到其轮廓。
另外,关于古城布局方面,黄、方的《发现记》说“城内另有一小方城”。实际上它只能算是城内一所小院,这种小院制度在三角城也存在,只是三角城因为有北城门,使小院偏西而不在中轴线上。至于黄、方文中提出的外城,据我们调查确有用砾砂石堆积隆起类似城墙的围子。但据我们观察,古城的南面和东面留有旧河床痕迹,故此靳玄生有“布哈河绕于北,切吉河环于南”之说。这个旧河床是否为菜济河的旧河道,则难以确定,因为该地正处在冲积扇上,河水乱流易于改道,古城正好建于这个地区,当时河流必然对古城有着威胁,因此这个外城可能是防洪的堤坝。就其本身结构来看,它是砾石和土混合堆成的,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夯筑的迹象,它高出地面的部分现在看来也很有限,稍有疏忽就难以发现,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防洪的堤坝而不是城,用这种方法防洪,在黄泛区是比较常见的。
吐谷浑为古代青海重要的部族之一,其历史前后有数百年,然而我们对其发展情况迄今只能在屈指可数的文献记载中略有所知。铁卜恰古城是唯一发现的吐谷浑古城,它又是吐谷浑历史最久的国都,它在中古时期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公元4世纪末,河西走廊为群雄割据,来往东、西方的部分商旅和求法宏法的僧人有的改道由青海西上。例如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僧人法勇,北魏明帝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宋云、惠生等西行求法都是取道青海。伏俟城位于青海湖的西岸中心地带,从这里沿布哈河往西进入柴达木,或南行哇玉香卡草原入柴达木到都兰都很方便。当时不论绕行青海湖北岸或沿青海湖南岸都须经过这里,可以说伏俟城是当时中西交通的枢纽。
关于伏俟城的兴废和吐谷浑的衙帐问题,我们同意黄盛璋先生的考证,认为伏俟城的建立上限在公元481—491年。《魏书·吐谷浑传》及《北史·吐谷浑传》虽都有“……夸吕立,始自号为可汗,居伏俟城”的记载,但这不能排除在夸吕之前即兴建伏俟城,也不能排除建城之前这里曾设有衙帐,衙帐可以不固定一地,但不管设在何处,它应是统治中心的标志。夸吕时虽将伏俟城定为都城,但仍然保留“虽有城郭而不居习的游牧习惯,衙帐可能仍然是根据需要搬来搬去。据吴景敖考证:“伏俟为学董的转音,义谓君长者气(见《西陲史地研究》)。如果此说成立,那么无论其衙帐设在何处,在夸吕前伏俟城就已成为吐谷浑的象征性的统治中心了。所以在唐初汉藏联姻以前,伏俟城应是中西交通要道的中心之一。至联姻后,吐蕃尼波罗道创通后,越赤岭,取道河源,不再绕行伏俟城,伏俟城在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性也就逐渐降低。但唐代西行求法僧人及商旅很多,他们当中很可能仍然有人取道青海经伏俟城入柴达木,过当金山至敦煌再西行,或由柴达木向西南过当金山至若羌再西行至葱岭。
伏俟城保存非常完整,它在某些方面接近于三角城,它们都有一条中轴线,铁卜恰的小方院与三角城的北偏西部小方形住宅区极相似,三角城西部有一个夯土台,铁卜恰古城西部偏北也有一个夯土台。三角城本身因军事需要设有广场以圈栏马匹、操练军队,铁卜恰古城虽然将中轴线两侧都改为殿堂建筑,但其城外的围墙,除防洪外,也完全可以用来圈栏马匹和操练军队。三角城四面开门,铁卜恰古城只有东门。这些相同和不相同之处,说明铁卜恰古城受三角城的形制影响,而又有所变通。
我们这次调查由于种种原因,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及古城址是不多的,环湖周围肯定还有遗漏。尕海古城和北向阳古城很可能是西海郡下设的五个县中的两个县之县治,南向阳古城及立新古城是当时的驿站或哨所。这个推测如果无误,那么其他三个县的县治是可以找到的,至于它们究竟属于何县的县治,有待今后进一步的调查和发掘。
执笔者:高东陆
1984年
Abstract
In May 1981, Around-Qinghai-Lake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Group, formed by Qinghai Archaeological Team,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around the Qinghai Lake, and 8 ancient cultural sites and 9 ancient castles were found. The ancient cultural sites include Dezhou Site, Lixin Site, Jiangxigou Site and so on, artifacts unearthed mainly include stoneware, bone objects and horn work. Besides the slightly crude stoneware, the others are identical with Kayue Culture. The ancient castles include Sanjiaocheng, Nanxiangyang Ancient Town and Lixin Ancient Town, etc, and their age span from the Han to Qing dynasties. By the investigation w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ribution rules of ancient cultural sites in the pastoral regions of Qinghai Province.
注释
[1]顾文华:《青海布哈河畔的青铜器墓葬》,《考古》1978年第1期。
[2]安志敏:《青海的古代文化》,《考古》1959年第1期。
[3]参见《吐谷浑故都——伏俟城》,《西北论》6卷第1期;黄盛璋、方永:《吐谷浑故都——伏俟城发现记》,《附录: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关于“铁卜卡古城”的来信》,《考古》1962年第8期。